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and Rehabilitation 중국종류림상여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癌症基金会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5-8664
  • 国内刊号: 11-3494/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000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平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足叶乙甙联合氨甲喋呤治疗骨肉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谷贵山;曲宇秋;孙大辉;张大光;徐莘香;刘冰

    目的探讨足叶乙甙联合氨甲喋呤治疗骨肉瘤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为临床设计新的化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测定足叶乙甙及氨甲喋呤对OS-732和R-OS-732细胞活性的影响,比较两种化疗药物对骨肉瘤细胞的敏感性。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OPO-Ⅱ在骨肉瘤中的表达。临床在采用日本国立癌中心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足叶乙甙治疗骨肉瘤5例,随访2~5年。结果氨甲喋呤的IC50值,OS-732 为596.85mg/ml±0.85;R-OS-732为5170.965mg/ml±1.45(OS-732与R-OS-732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足叶乙甙的IC50值,OS-732O 1.25ug/ml±0.04;R-OS-732为1.45ug/ml ±0.03(OS-732与R-OS-732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TOPO-Ⅱ在骨肉瘤术前化疗组明显高于术前无化疗组,分别为60%(3/5)和40%(2/5)。经足叶乙甙联合氨甲喋呤治疗的5例骨肉瘤均存活,长存活5年,其他仍在随访中。结论足叶乙甙联合氨甲喋呤治疗骨肉瘤是有效的,尤其是对于复发病例效果会更好。

  • 消化道肿瘤手术前后IL-2、TNF、IFNγ的动态观察

    作者:冯永生;吴南屏;杜根安;姚杭平;朱彪

    目的为探讨消化道肿瘤病人手术前后机体免疫水平及化疗扶正药方抗肿瘤能力。方法收集1998~1999年消化道肿瘤病人手术病理诊断病例53例,正常人群37例,用ELISA法测定IL-2、IFNγ、TNFa、TNFRⅠ、RⅡ,并以正常人群作对照,用x±s和t检验、P分析。结果肿瘤病人术前IL-2明显下降,术后经化疗和扶正中药后IL-2明显回升(P<0.01)。免疫干扰素术前明显上升,术后仍持续上升,(P<0.001),说明IL-2、IFNγ直接参与抗肿瘤免疫调节、中药有促进作用。TNF在肿瘤形成同时逐步上升,术后回落(P<0.001)而TNFRI手术前后明显变化,说明术后未发生感染,RⅡ术后明显下降,提示预后良好。结论 肿瘤病人手术前后测定IL-2、IFNγ、TNFα、TNFRⅠ、RⅡ可预测机体免疫水平、肿瘤病人的预后和康复。

  • 乙醇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的研究

    作者:杨连君;王文亮

    目的探讨乙醇对肝细胞癌(简称肝癌 )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并对其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行初步分析。方法用含 6%乙醇的培养液培养6h诱导肝癌细胞系HCC-9204细胞凋亡,进行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 258荧光染色、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和流式细胞仪DNA含量分析。SDS-PAGE电泳分析诱导凋亡前后的细胞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6%乙醇可使HCC-9204细胞产生明显的凋亡形态学变化。大部分细胞呈台盼蓝拒染,并且为TUNEL阳性着色。流式细胞仪分析可见亚二倍体凋亡峰。SDS-PAGE电泳显示,乙醇诱导凋亡的HCC-9204细胞中有新的分子量约大于97.4kD的蛋白产生。结论低剂量乙醇能够明显地诱导HCC-9204肝癌细胞凋亡,并且可使其产生新的大分子量蛋白质。

  • 肿瘤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与sIL-2R水平的研究

    作者:刘长安;贾廷珍;孙武;邵玉霞;马力文;张淑兰;李惠平;王俊杰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与血清sIL-2R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LDH释放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40例正常人、11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外周血NK细胞活性和血清sIL-2R水平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肿瘤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血清sIL-2R水平明显增高(P<0.01);上述改变在伴转移患者中更明显,与不伴转移者相比,差异显著(P<0.001)。肿瘤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与血清sIL-2R水平呈负相关(r=-0.473,P<0.001)。治疗有效的转移癌患者NK活性明显增强(P<0.05),sIL-2R 水平显著降低(P<0.01);无效者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血清中异常增高的sIL-2R可能是导致肿瘤患者NK细胞活性低下的原因之一。NK细胞活性和sIL-2R可作为研究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重要免疫学指标,监测肿瘤患者外周血中两者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疗效和预后。

  • 人胃癌组织中生长抑素2型受体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迟志宏;郑文尧;梁浩;孙晓华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生长抑素2型受体(SSTR2)的表达情况。方法取一部分胃镜活检或手术组织标本,提取组织总RNA后,进行RT-PCR,以beta-actin为内参照,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SSTR2的数值,通过其mRNA的测定间接反映组织SSTR2的表达;另一部分组织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胃癌及萎缩性胃炎组织的SSTR2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胃癌组织的SSTR2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不同部位胃癌的SSTR2表达无明显变化。分化程度较好的胃癌组织SSTR2 的表达略高于分化程度差的胃癌组织,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癌前状态-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中SSTR2明显降低,提示组织SSTR2降低可能是致癌因素之一,而分化程度略好的胃癌组织的SSTR2的表达较分化程度差者略高。

    关键词: 胃癌 生长抑素
  • 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郝吉庆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对恶性淋巴瘤患者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分别采用速率法及放免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结果Ⅰ+Ⅱ期与Ⅲ、Ⅳ期恶性淋巴瘤患者LDH值差异无显著(P>0.05 ),而β2-MG差别显著。高度恶性与中、低度恶性淋巴瘤患者的LDH值有显著性差异(P<0. 05),β2-MG值无显著性差异。对有肿瘤负荷组,血清LDH、β2-MG值明显升高,而经化疗缓解患者两者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可能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分期、恶性程度、预后及疗效判断有参考价值。

  • CD44V6、nm23蛋白、p53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作者:杨道华;易建华;王耕

    目的探讨CD44V6、nm23蛋白、p53的过度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 法对82例胃癌标本进行CD44V6、nm23蛋白、p53的测定。结果胃癌中CD44 V6、nm23蛋白、p53阳性率分别为61.0%、56.1%、68.3%;CD44V6、p53过度表达及nm23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胃癌中CD44V6和nm23表达呈负相关(P<0.05)。CD44V6的表达与p53的表达之间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 CD44V6、nm23蛋白、p53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CD44V6与nm23蛋白和p53表达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可为临床预测转移和估计预后提供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胃癌 CD44V6 P53 nm23蛋白
  • 抑癌基因P53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作者:张国庆;欧江华;王振华;刘振疆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LSAB法)检测P53在45 例肝癌组织中表达。结果 P53在肝癌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4.4%(20/45) ,癌旁组织无表达;P53在肝癌细胞高中分化组中阳性率为34.3%(12/35),而低分化组中为 80%(8/10),两者差异显著(P<0.05);肝癌术后生存期≤1年组中P53阳性率为65%(11/17),而>1年组为32%(9/28),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抑癌基因P53的突变是部分肝细胞癌变原因之一,且P53的检测可为临床评价肝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患者的预后提供客观参考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

    作者:王俊杰;贾廷珍;马力文;李惠萍;张淑兰

    目的通过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探讨其对乳腺癌术后随访和预后监测的意义。方法利用CIAS-1000型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及相关的细胞培养、银染等技术,对20例健康人、20 例炎症患者和11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以核仁积分面积与细胞核积分面积的比值(I.S%)和核仁银染积分光密度与细胞核银染积分光密度的比值(I .O.D%)表达。结果炎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rDNA转录活性明显升高,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rDNA转录活性明显降低,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转移和/或复发时,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进一步下降(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可以做为乳腺癌术后随访和预后监测的指标。

  • CA19-9和CA242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申慧琴;郭文栋;师水生;韩子岩

    目的研究肿瘤标志物CA19- 9与CA242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7例消化道恶性肿瘤及90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清CA19-9与CA242检测。结果 CA19-9和CA242 对胰腺癌、胆系癌有较高的阳性率,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如下:CA19-9对胰腺癌分别为 84.7%和74.5%,对胆系癌分别为:80%和74.5%;CA242对胰腺癌分别为:66.7%和80%,对胆系癌分别为60%和80%。其它恶性肿瘤,除结肠癌外,CA19-9的阳性率均高于CA242。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CA19-9和CA242阳性率具有显著差异,分别为66.7%和37%,而良性肝病患者血清CA19-9和CA242阳性率分别为50%和26.8%,CA242较少受慢性肝病的影响。结论CA19-9和CA242可用于胰腺癌、胆系癌的诊断,CA242对良恶性肝病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作用,并对结直肠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李西启;徐廷香;王涛;计磊

    目的为了探讨胃癌组织中端粒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原位末端DNA片段标记技术对60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和细胞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结果 60例胃癌中49例端粒酶阳性(81.7%),55例(91.7%)可观察到凋亡细胞。32例淋巴结转移癌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93.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67.9%(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AI为5.51±2.70,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8.82±3.17(P<0.05);淋巴结转移组胃癌中的端粒酶活性与AI呈负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凋亡可作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观察指标。

  • 口咽部恶性肿瘤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廖贵清;黄洪章;张志光;曾融生;郑有华;杨小平;何一青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 onance image,MRI)在口咽部恶性肿瘤诊断、疗效评价及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口咽部恶性肿瘤病例30例,术前均行MRI检查,应用标准S E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行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T1WI、T2WI序列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颈根部。必要时部分病例行MRA检查。结果肿块致口咽腔形态改变,但粘膜表浅的肿瘤MRI不易发现;软组织内肿块表现为T1WI像中等或中低信号、T2WI像中高或高信号;鳞癌一般边界不清信号不均匀,而恶性黑色素及恶性淋巴瘤边界较清楚、内部信号也比较均匀,颌骨中央性癌边界较清信号较均匀;肿块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的状况在MRI像有较好显示,但对血管的显示有时需补充MRA检查;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的诊断假阴性较高,不能作为排除转移的主要手段;另外,MRI对放化疗效果判断及复发监测有一定价值;同时,Gd -DTPA增强扫描在判断肿瘤性质,区别组织水肿及纤维化与肿瘤复发方面有一定帮助。结论MRI对口咽部恶性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疗效评价及术后复发监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P15、P1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天宝;高鹏;曲延刚;陈咸增;李兆亭

    目的探讨P15、P16与胃癌发生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80例存档胃癌标本中P15、P16表达。结果 P15阳性率在胃癌组为43.15%,胃良性病变组为69 .23%(P<0.05),P15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16于胃癌中阳性表达率为20.00%,胃良性病变组为55.00%(P<0.01),P16阳性率与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远处转移及pTNM分期无关。P16 阳性率于浸润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组为71.43%,浸润肌层组为17.24%,浸润浆膜层组为13.6 4%(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为12.96%,无淋巴结转移组为34.62%(P<0.05)。P15、P16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胃癌中存在P15、P16表达下调;P15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16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16与P15表达密切相关。

  • TGF-a,EGF-R与HPV在阴茎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西启;宫兆松;李晓东;刘淑皎;王剑波;姜元庆;徐廷香;王涛;刘彦仿

    目的为了探讨TGF-a,EGF-R和HPV 与阴茎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和原位PCR技术对78例阴茎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HPVDNA阳性率为69.2%(54/78),其中HPV16阳性49例,HP V18阳性8例,HPV16和HPV18均阳性3例,TGF-a阳性率为74.4%(58/78),58例TGF-a阳性中有4 9例HPVDNA阳性。EGF-R阳性率为38.5%(30/78),其中93.7%TGF-a阳性(28/30)。结论阴茎癌的发生与HPV感染、TGF-a、EGF-R过表达有密切关系。

  • 晚期乳腺癌及复发性乳腺癌的介入治疗

    作者:岳振东;刘福全;张文莉;温廷国

    目的研究晚期乳腺癌及术后复发性乳腺癌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患者先行患侧锁骨下动脉造影,确定病灶的供血动脉,然后超选择插管,根据病灶的大小及血供情况注入抗癌药物。结果乳腺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复发病灶,均有多支动脉供血,其中胸外侧动脉、胸背动脉及内乳动脉是常见的供血动脉。介入治疗完全缓解率(CR)为16 .7%(4/24),部分缓解率(PR)为62.5%(15/24),有效率为79.2%(19/24)。并使部分不可手术乳腺癌,介入治疗后可以手术治疗。毒副作用较轻。结论介入治疗可了解病灶的供血,是对晚期及术后复发性乳腺癌有效的治疗方法。

  • 奇曼丁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莹;翟艳辉

    目的探讨奇曼丁(曲马多缓释片)对晚期癌症中度疼痛的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总结分析116例晚期癌症并中度疼痛患者使用奇曼丁治疗的效果,其中肺癌55例,乳腺癌20例,鼻咽癌24例,消化道肿瘤16 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广泛骨转移48例,内脏转移32例,其它软组织转移36例。结果 CR 50例,PR 30例,MR 22例,NR 14例,总有效率达89.16%;副作用为眩晕 20例,恶心15例,便秘12例,嗜睡2例。结论奇曼丁能有效控制晚期癌症中度疼痛,但对于没有使用镇痛药史的病人宜从小剂量开始或先用普通片3~5天后才改用缓释片至有效剂量,疗效欠佳时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达理想镇痛效果。

  • 沙培林和顺铂联合胸膜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为志;迟玉华;刘海荣

    目的研究沙培林和顺铂联合胸腔内注射对恶性胸水的治疗效果。方法全组共75例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应用沙培林和顺铂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顺铂治疗,治疗前后观察胸水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恶性胸水的有效率分别为95.6%和46.7%。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沙培林和顺铂联合胸腔内注射治疗各种恶性胸水,毒性小,疗效肯定。

  • 再次手术治疗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

    作者:周福有;李运恩;李小兵;马金山

    目的探讨再次手术在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治疗中的地位及其适应症。方法分析本院2914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再次手术治疗的并发症23例。包括术后大出血8例,乳糜胸6例,胃出口梗阻3例,肠梗阻3例,膈下脓肿2例,及腹部切口裂开1例。结果再次手术治疗并发症占总并发症的6.9%(23/331)。再次手术治愈率91.3%(21/23),死亡率为8. 7%(2/23)。结论再次手术在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适应症主要依据并发症类型及病情轻重确定。术后大出血、乳糜胸、胃肠梗阻等是再次手术治疗的常见并发症。

  • 恶性肿瘤患者41例血液流变学观察

    作者:赵鹏;冯瑞宣;王丽萍

    血液流变学做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大量文献及资料研究血液流变学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但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本文测定4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从而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一)恶性肿瘤组:41例均为我科住院的确诊病人,其中肺癌21例,肝癌、胃癌、大肠癌各4例,淋巴瘤3例,食管癌、壶腹癌、纵隔生殖细胞瘤、膀胱癌、喉癌各1例;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24~63岁之间,平均58.7岁。(二)对照组:为健康体检正常人10 0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在24~63岁之间。

  • 吡喃阿霉素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分析

    作者:陈月玲

    目的对吡喃阿霉素(pirarubicin.TH P)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进行探讨。方法 THP加上阿糖胞苷对慢粒急变50例疗效观察。结果自1995年至今,本组应用TA、TAP 方案对慢粒急变进行化疗总有效率达66%,无明显不良反应产生。结论慢粒急变是多能干细胞疾病,一旦急变,治疗棘手,THP为主的方案对慢粒急变治疗有效,但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超早期肝动脉栓塞抢救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意义

    作者:虞希祥;黄林芬;林友岳;王玉珠;李阳

    目的研究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抢救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5例HCC自发性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肝动脉插管,联合运用明胶海绵,碘油,真丝线段,弹簧钢圈作出血动脉分支栓塞治疗。结果 15例行TAE后出血均得到完全控制。除1例术后第5天死于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外,其余14例均存活3月以上,1例随访30个月仍存活。结论用多种栓塞剂行急诊TAE治疗可使HCC自发性破裂出血立即止血。其适应症宽,创伤小,是安全、可靠、简便的抢救手段,且明显优于外科方法。

  • 肺癌骨转移核素显像分析

    作者:侯少洋;张蕾;王建军

    目的探讨肺癌骨转移患者骨显像的特点及规律。方法 136例肺癌患者做全身骨核素显像。结果 136例肺癌患者中有87例骨显像异常,结合临床及X线诊断为骨转移,骨转移的发生率为63.97%。其中左肺癌的阳性率为58.33%,右肺癌的阳性率为73.47%。肺腺癌的阳性率72.4 1%,肺鳞癌的阳性率为43.48%,腺癌较鳞癌容易发生骨转移(P<0.05)。87例骨转移患者中81 例为多发病灶(占93.1%),6例为单发病灶(占6.9%),每例患者的平均病灶数为6.39个。骨转移的部位以胸部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脊柱、骨盆、肢体和颅骨。伴有区域淋巴结及远处其它器官转移的患者出现骨显像异常的可能显著增多(P<0.05),骨转移是否发生与肿瘤原发病灶范围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统计学证实。结论肺癌骨转移发生率很高,骨转移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及特点,核素全身骨显像对于临床诊断分期及治疗决策有一定的意义。

  • 不同剂量碘油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刘福全;岳振东;徐建国;漆德芳;蔺武;杜伟生;冯铁虹

    目的探讨应用超常规剂量碘油超选择TAE与常规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198 7年8月~1999年12月12年间276例原发性肝癌被分为两组:治疗组167例,应用常规导管或球囊导管超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阻断其血流,使注射碘油时不产生逆流,将全部动脉肿瘤血管、病变周围正常的细小动脉及肝实质和门静脉分支栓塞;对照组109例,应用一般导管,常规剂量的碘油超选或不超选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结果治疗组中,栓塞全部动脉肿瘤血管、病变周围正常的细小动脉及肝实质167例,门静脉分支栓塞109例。1 、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8.8%(165/167)、79.9%(107/134)、48%(47/98)、36.6(26/71)、25.5%(12/47);对照组中,仅栓塞了部分或全部动脉肿瘤血管,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79.9%(87/109)、45.5%(40/88)、21.3%、(1 3/61)、10.2%(5/49)、3.1%(1/32)。两组病人1、2、3、4、5年生存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差异(P<0.01-0.001),两组病人均无严重合并症发生。结论应用超常规剂量碘油超选择TAE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明显好于常规TAE。

  • 纤支镜诊断青年人肺癌91例分析

    作者:马芸;吴晓翠

    目的探讨青年人肺癌的特点。方法对91例35岁以下经纤维支气管镜(下称纤支镜)诊断的青年人肺癌的临床及X线表现、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及纤支镜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组织类型以小细胞癌多见(50.55%);肺外表现常见;肿瘤好发部位为双上叶、左总及右中间干支气管;确诊时间晚,67%确诊时已为临床Ⅲ期以上。结论[ HTSS〗青年人肺癌易被误诊。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力争早期综合治疗是诊断青年人肺癌的关键。

    关键词: 纤支镜 青年人肺癌
  • 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肝癌伴肝硬化的比较

    作者:曹小龙;范家祯

    目的比较肝动脉化疗栓塞(A组)和肝脾动脉双栓塞(B组)治疗肝癌并肝硬化病人的反应率、生存率、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方法确诊为肝癌并肝硬化的63例病人随机分组,A组31例,B组32例。A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B组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动脉栓塞。结果 A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64.5%(20/31)和65.6%(21/32),腹水吸收好转率分别为33.3%(4/12)和69.2%(9/13) 。A组6个月、1、2、3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是80.5%(25/31);41.9%(13/31),19.4%(6/31), 6.5%(2/31),B组6个,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是75.0%(24/32),56.2%(18/32),34.4%(1 1/32),25.0%(8/32),B组术后并发2例脾脓肿和3例胸积液,并发消化道出血明显减少。结论肝脾动脉双栓塞治疗肝癌并肝硬化能够提高病人对抗癌药的耐受性,提高远期生存率和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 经药盒导管系统化疗栓塞治疗肝癌及相关药物监测

    作者:武兴杰;黄益;梁志荣;杨泽民;林忠

    目的探讨经药盒导管系统(PCS)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患者分成两组,PCS组(56例)经药盒导管系统灌注抗癌药与碘油混合成的乳剂,TACE组(44例)按常规方法栓塞治疗,对每组患者的疗效及药物代谢特征分别进行观察。结果 PCS组患者肿瘤内的阿霉素可维持相当持久的较高浓度,7周后平均值7.9ug/克并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36/56(64%)及13/56(23%)。TACE组结果则较差,其阿霉素值为4.4ug/克,1、3年生存率分别为19/44(43%)及5/44(11%)。结论经PCS给药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经药物监测符合药代动力学规律,是治疗肝癌的较好方法。

  • 恶性肿瘤并发脊髓压迫症的急诊处理

    作者:王继营;高珊;王玲;宋立友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脊髓压迫症( SCCS)的定位诊断及急诊处理。方法对29例恶性肿瘤并发脊髓压迫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根据原发肿瘤的性质及临床表现分别给予急诊放疗、化疗及手术处理。结果 MRI对SCCS的定位诊断阳性率为100.0%;对SCCS引起疼痛、感觉异常、瘫痪的缓解率,急诊放疗分别为91.7%、85.7%、50.0%;急诊化疗则分别为100.0 %、66.7%、22.0%;急诊手术对疼痛的缓解率为100.0%,余无缓解。结论 MRI对SCCS有很高的定位及定性价值,急诊放疗是SCCS原则上首选且显著有效的治疗方法。

  • 加速超分割放疗加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评价

    作者:王安宇;朱小东;李龄;陈龙;陆海杰

    目的评价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治疗Ⅰ~Ⅲ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反应。方法对经病理确诊,且为首程治疗的30例T1~3(T3仅指颅外T3)N0~2M0鼻咽低分化鳞癌先用常规分割照射,后改用加速超分割照射,放疗后期或放疗结束后加用高剂量率后装腔内放疗,并与30例条件相似但仅作常规分割放疗的病人进行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反应的比较。结果综合组病人CR达19例(63.33%),有效率为100%(30/30) ;常规组CR 10例(33.33%),有效率为96.67%(29/30),二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 5),但综合组CR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而急性放射反应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后综合组鼻塞发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1)。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高剂量率后装近距离治疗可提高较早期鼻咽癌的消退率,急性放射反应可以耐受,但可增加放疗后鼻塞发生率。

  • 心包内全肺及左心房部分切除治疗Ⅲb期肺癌

    作者:李遂莹;高夏;王书才

    目的探讨心包内全肺及左心房部分切除治疗Ⅲb期肺癌的手术指征和技术操作要点。方法 1990年1月~199 8年5月,心包内手术切除Ⅲb期肺癌56例,合并左心房部分切除12例,心包大部切除、心脏裸露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8.9%。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2%、31.6%和25%。结论对Ⅲb期肺癌采用扩大手术切除能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临床应用价值。

  • 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体会

    作者:陈齐良;梁春立;阎波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至1999年6月48 例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的手术处理。结果 26例行急诊手术。48例中2 1例根治性切除,25例姑息性切除,2例旁路手术。术后并发症17例,围手术期死亡13例(27. 1%)。结论必要的术前准备、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提高老年急性结肠癌性肠梗阻手术功率的关键。

  • 化疗对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反修;郑红;李宏云;秦超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化疗药物对其影响。方法选择46例肺癌患者,于化疗前、化疗后一周、二周,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自然杀伤)细胞,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肺癌组、CD+3、CD+4、CD+ 4/CD+8、NK细胞水平较健康组明显偏低(P<0.001)。化疗后CD+3、CD+4、CD +8、NK细胞较化疗前均下降(P<0.001),而CD+4/CD+8较化疗前明显增高(P<0.0 01 )。结论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化疗对细胞免疫功能有较大损害,同时化疗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 局部残留或复发的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研究

    作者:阎辉;于伟琦;张凤祥;罗晓勇;刘晓伦;胡立宏

    目的探讨局部残留或复发的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方法 1996年6月至1998年3月,对35例局部残留或复发的肺癌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临床肿瘤体积(CTV)5.8cm3~114.5cm 3,计划肿瘤体积(PTV)周边剂量为6Gy~15Gy,共3~5次,隔日一次进行。结果治疗结束时的症状缓解率为82.9%,治疗后3个月局部控制率为80%,7例病人于6~17 个月时复发,3例病人行二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仍有较好效果,生存时间6~26个月,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生存率68.6%,2年生存率33.3%;局部残留和复发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3%、72.1%,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体积≤30cm3与>30cm3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和70.8%,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Ⅱ、Ⅲa、Ⅲb、Ⅳ期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1.7%、85.7%、16.7%,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近期副作用为短暂发热、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20%、11.4%、14.3% ;晚期副作用为放射性肺纤维化,2例于治疗后13、19个月发生。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精度高,副作用小,能大大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是局部残留或复发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 非小细胞肺癌VATS术后早期化疗耐受的探讨

    作者:刘德森;祝家兴;谢彤;潘泓;黄鼎铭;潘琪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VATS肺叶切除术后对早期化疗耐受情况。方法对35例非小细胞肺癌行VATS肺叶切除术后2~3周内的早期化疗和40例常规肺叶切除术后4周化疗的耐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1)两组的胃肠道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2)两组的血液与毒副反应无显著差异(>0.05)。结论在与常规术后化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对VATS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化疗是可行的。化疗反应是可耐受的。

    关键词: VATS 肺癌 化疗
  • 喉癌病人的多原发癌

    作者:高新生;黄志纯

    目的探讨喉癌病人的多原发癌的诊断及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1985年至1997年收治喉癌患者的1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6例为多原发癌,占全部喉癌病人的4.48% (6/134)。结论喉癌病人多原发癌临床少见,预后差易误诊,需引起重视。

  •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王彧

    资料和方法  本组86例,男性23例,女性63例,年龄为18~66岁。所有病例均经术前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  仪器:ATL3000、线阵探头、频率:5MHZ。  患者仰卧位,颈后置枕头,充分暴露颈前方,常规观察测量腺体大小,结节病灶的大小、性质、形态、部位及结节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扫查颈部淋巴结。  结果  86例甲状腺肿块的声像图表现与病理诊断见下表1和表2:

  • 肺癌术前核素骨显像临床价值

    作者:肖必文;洪巧银

    一、154例肺癌患者中男121例,女33例,年龄33~68岁。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按照肺癌的国际TNM分期标准[1],0期5例,Ⅰ期62例,Ⅱ期48例,Ⅲa 39例。按病理类型分:154例肺癌中,鳞癌67例、腺癌64例,小细胞癌6例,其它癌17例(包括透明细胞癌、大细胞型、混合型等) 。 二、检查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一周左右分别静注骨显像剂99mTc-MDP 740~925M Bq ,注射后嘱多饮水,3小时后行全身骨核素显像(前后位、后前位),显像前嘱尽量排空膀胱,除去身上所有影响骨显像的金属物件。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TARCAM 4000i单探头低能全自动显像仪,一般走速14~15cm/min。结果 一、骨显像阳性判断标准,阳性结果以病变对侧或邻近为对照区,正常骨显像:放射性分布均匀、对称,排除骨外伤、感染等引起的异常浓聚。 二、根据上述标准,154例肺癌中39例骨显像阳性率39/154(25.3%),病灶均在1~2 处者13例,此类病人均与X片对照,其中5例与X片相符,7例X片示"炎性或增生性改变",占阳性数的5/39(12.9%),3处以上者(包括3处)19例,占阳性数19/39(48.7%),5处以上者( 包括5处)7例,占阳性数7/39(17.9%)。 三、按部位分,39例骨阳性显像中,胸部骨转移灶23例(包括胸椎、肋骨、锁骨及肩胛骨者) 占23/39(58.9%),四肢骨4例(包括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胫腓骨),占4/39(10.26%) ,盆腔骨7例(包括骶骨、髂骨等)占7/39(17.9%),颅骨及颈椎5例(包括所有颅骨、颈椎、面部各骨等占5/39(12.8%)。 四、按期别分:Ⅰ~Ⅱ期中阳性数16例,占阳性数16/39(41%),Ⅲa期23例,占阳性数的2 3/39(58.9%),(而病灶5处以上者均在此期)。 五、按病理分:鳞癌64例,骨阳性数10例占10/64(15.6%),腺癌62例,骨阳性数24例,占24 /62(38.7%),小细胞癌11例,骨阳性数2例,占2/11(18%),其它17例,骨阳性数5例,占5/17(29.4%)。

  • 恶性淋巴瘤肺浸润的CT与X线表现

    作者:徐向红;尹国文;庄一平

    目的分析恶性淋巴瘤肺浸润的CT与X 线表现。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2例恶性淋巴瘤肺浸润的CT扫描及X线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淋巴瘤肺浸润的影像异常可分为肿块结节型、血行播散型、肺内淋巴组织受侵犯型、胸膜病变型。27例合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20例具有3种或3种以上上述类型影像表现。结论恶性淋巴瘤肺浸润有多种X线CT表现。常见为肿块结节型。肿块及肺实变中见支气管充气征为其特征性表现。CT显示恶性淋巴瘤肺浸润较X线敏感。常规胸部CT扫描有助于诊断与精确分期。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肺部 CT X线
  • 米非司酮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孙丽君;崔金全;郑英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测定,观察不同浓度米非司酮(10、5、2.5、1μmol/L)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ABC免疫组化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用药后Ki-67抗原、细胞周期分布及增殖指数的变化。结果 4个浓度的米非司酮对Hela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10μmol/L 浓度抑制作用强,抑制率达54%;2.5μmol/L米非司酮可使Ki-67抗原表达明显减少,米非司酮(5μmol/L)使Hela细胞阻滞于G0/G1期,不能进入S期及G2/M期,抑制DNA的合成,使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下降。结论米非司酮体外对PR阳性的人宫颈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细胞周期分布阻滞于G0/G1期。

  •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可领;肖作平;刘永明;伏少华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射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患者47例,采用10MV 的直线加速器多个非共面弧旋转照射,肿瘤剂量为18~25Gy(平均22.1Gy)。40例患者在术后接受了肿瘤剂量30~40Gy的全脑放疗。结果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年生存率37.5%,疗后3个月的肿瘤控制率为90.7%,KPS≥70、原发肿瘤已控和无颅外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好(P<0.05)。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 后加速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艾恩;李瑞峰;胡燕华;林玉宗

    目的分析后加速放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8月至1998年4月对73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6例)、后加速组(37例)。常规组照射:180CGY/次/日,5次/周,总剂量为66.6GY/7.4周。后加速组照射:前程为180CGY/ 次/日,5次/周,剂量达43.2GY/4.6周,后改为150CGY/次,2次/日,间隔6小时以上,10次/ 周,总剂量为67.2GY/6.4周。结果两组照射结束时,局控率无明显的差异,后加速组1年生存率和局控率分别为86.5%(32/37)和78.4%(29/37),常规组分别为52.8% (19/36)和50%(18/36),后加速组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后加速组放疗副反应和并发症无明显增加,后加速组死于复发的比例比常规组低,分别为10.8%(4/37)和36.11%(13/3 6)(P<0.05),两组的主要死因是局部复发,其次是远处转移,常转至肝和肺。结论后加速组放疗技术对于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是一种比较合理有效的照射方法,不增加放疗副反应和并发症,能否提高食管癌的长期生长率,有待长期大量的病例研究。

  • TPS对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燕;杨建伟;李建成;黄建英;胡敏华

    目的探讨TPS对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健康体检者及62例乳腺癌患者(其中32例为治疗后转移复发)的血清TPS、CA15-3、CEA及TPA水平,观察11例转移性乳腺癌治疗后标志物的变化。结果 TPS对转移性乳腺癌敏感性为81.3%,显著高于C A15-3及CEA(P<0.01),CA15-3对转移性乳腺癌特异性为95.5%,显著高于TPS及TPA(P<0.01 ),两者联合则有效性显著提高(P<0.01)。TPS对乳腺癌骨转移为敏感,远处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TPS水平高。转移性乳腺癌治疗有效(CR+PR+SD)各标记物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P>0.01),治疗无效(PD),TPS与TPA水平均显著升高,尤以TPS更甚(P<0.01) 。结论TPS是检出转移性乳腺癌为敏感的标志物,尤其是骨转移的患者。TPS与CA15-3联合是监测转移性乳腺癌的佳组合。TPS也是与预后有关的标志物,TPS水平升高表明病情进展,预后不良。

  • 食管支架治疗食管癌性梗阻11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锡丹;苏卫金;朱壮武

    对于晚期食管癌所致的食管梗阻或并发食管气管瘘者,以及手术后,放疗后复发所致食管狭窄梗阻,为了解决进食困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于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采用钛镍记忆合金自扩式食管内支架治疗11例,解除食管梗阻或闭塞食管气管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术后辅助放、化疗和积极防治并发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53~68岁,均未手术治疗,其中放疗后6例。8例由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癌,3例经食管吞钡X线诊断。临床分期:Ⅲ期7例,Ⅳ期4例。梗阻部位:上胸段2例,中胸段6例,下胸段3例。病灶长度:小于5cm 1例,5~8cm 6例,8cm以上4例,并发食管气管瘘者3例。梗阻程度:患者均不能进汤水或流质饮食。 治疗方法 11例均采用国产自展性钛镍合金网状金属支架(以下简称支架)。在X线监视下进行。术前肌注654-2 20mg并用2%利多卡因口咽喷雾局部麻醉。常规先食管吞钡透视了解病灶部位,长度及瘘口情况,根据病灶长度选用不同长度的支架。定位方法是根据病灶上、下两端在胸椎平面上的高度来决定。操作上先经口插一根软金属导丝入胃内,在导丝引导下用气囊扩张器扩张梗阻狭窄处,然后将装好支架的推进器缓慢推进将支架植到梗阻或瘘口处,从远端逐渐放开支架,退出推进器并拔出导丝。术后再吞钡透视和拍片了解支架扩张情况。嘱患者禁冷饮和带渣食品。3例食管气管瘘者所用支架表面被覆合成纤维膜。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吞钡拍片显示支架扩张直径达到1.0cm~1.8cm,以后定期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或滑落。3例食管气管瘘者术后进水无呛咳,进软食无梗阻,以后再未发食管瘘,其中2例术前行胃造瘘术者拔除了瘘造管。全组病人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疼痛、嗳气、返酸和吐粘液痰。除2例发生持续性剧烈疼痛影响进食外,其余患者经对症处理,症状均得到缓解。后期并发声带麻痹者3例,肺部感染或肺内转移者4例,呕血者1例,其余3例死于全身衰竭。术后生存期小于3个月者2例,3~6个月者3例,6~9个月者4例,9~11个月2例。

  • 原发性阑尾肿瘤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苏亦斌;吴伟岗;张祖案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问题。方法结合国内外文献对1963~1998年收治的41例原发性阑尾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类癌17例,粘液性肿瘤15例,腺癌9例。发病率0.40%。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误诊率97.6%,术中诊断率仅31.7%。结论阑尾肿瘤缺乏特异表现,与阑尾炎症密切相关,误诊率极高。钡灌肠及B超有助于诊断,强调术中冰冻切片的重要性。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式选择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 脂质体转基因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迟福;刘顺英

    脂质体(liposome)特别是阳离子脂质体(cationic liposome)作为一种基因转运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其它非病毒基因转运系统一样,它具有生产简便、毒性低、无感染危险等优点[1]。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将外源性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的研究中。本文就近年来脂质体在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中转基因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回顾。  一、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脂质体作为一种转基因的载体,被人们纷纷应用于通过转移不同的外源基因来达到治疗各种肿瘤的目的。Meye等[2]用阳离子脂质体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的外源基因转入自行建立的两种肉瘤细胞株(L MS6-93,US8-93)中,转染后24小时,高达37%的细胞表达GFP,24~48小时转染效率高,72小时后GFP表达下降。该实验表明,对于粘附生长的肿瘤细胞用脂质体转染是一种有效的转基因手段。Kurane等[3]针对腺癌设计了一种高度特异的转基因方法:他们用抗Lewis Y抗原(Lewis Ya ntigen,LYA)的单克隆抗体与含有嵌合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启动子的质粒和阳离子脂质体的复合物,转染能产生CEA且LYA阳性的腺癌细胞株,结果获得的转基因表达比不产生CEA且LYA阴性的腺癌细胞株高200倍。更有意义的是,Li等[4]发现即便不用脂质体转运外源基因而单独用脂质体处理细胞后,即可明显诱导内源性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s)产生干扰素。脂质体在宿主细胞内诱导干扰素合成的这种能力,对肿瘤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是非常有用的。

  • 多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报告

    作者:张明磊;田方遒;佟喜勤;刘凯

    患儿,男,11岁。左手、右足渐进性生长肿块半年余。X线所见:左手第二掌骨和右足第三楔骨呈低密度、膨胀性肿大,皮质如薄壳,肿块内有硬化性骨板,掌骨内的肿块未波及骨骺端。二处肿块术中和病理所见相同。术中所见:打开骨皮质,有暗红色血液从具有骨性间隔的腔内溢出,腔内有凝血块样索团物,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所见:肿块中有许多被纤维结缔组织和多核巨细胞所围绕的裂隙和血管窦,腔内均含有大量红细胞。临床确定诊断为" 动脉瘤样骨囊肿"。该患儿平素有牙龈易出血倾向,一年前曾有跌伤史,入院后经两次血化验,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其外源性凝血酶原PT(FⅧ、FX、 FV、FⅡ、FⅠ)值为2 3.1S,而正常值为12S。患儿经囊肿病灶刮除和植骨术后治愈,但在术后早期髂骨取骨处曾发生出血不易止的现象。 讨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是骨的一种良性的瘤样病变,发病率占骨肿瘤的1.1%。其可发生于任何骨并以长管状骨和脊柱骨较多见,而同时发生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即多发性的动脉瘤样骨囊肿极为少见,国内尚无报告。但从文献中可知,这种多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在某些动物身上却时有发生。关于本病的病因目前仍不很清楚,但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囊肿是一种继发性表现,是在过去出血、囊性变或其他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囊肿起源于该区域的血液供应或血液动力学的变异。分析本例病历,患儿在一年前有可追忆的外伤史和凝血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见,在发病原因上比较倾向于第一种看法。因此,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做出血和凝血机制方面的检测,有利于该病病因的探讨。

  • 胸腺类癌1例

    作者:黄克楠;田嘉玲

    患者,男性,39岁,干部,于1997年4月15日出现胸背部闷痛,胸片示:前上纵隔肿物,胸部CT提示:胸腺瘤。1997年5月19日在我院胸外科行"胸腺瘤摘除术"。术中见肿瘤约4.5× 3.5×2.0cm3,形态不规整,与主动脉关系密切,呈椭圆形,包膜完整,切面灰黄色,部分区域为棕黄色,并有囊性变。术后病理:镜下见部分浸润的小圆细胞,呈索条状排列,包膜有浸润。免疫组化染色:LCA(-),NSE(++),EMA(++),考虑为类癌。术后行IL-2治疗。于1998年9月6日出现胸背部持续性钝痛,行胸部CT扫描示:胸腺类癌术后复发。于1998年10 月7日行胸腺类癌二次摘除术,术中见肿瘤约6×4×3cm3,表面凸凹不平,边界不清,与心包和肺动脉粘连,病理同前。二次术后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剂量:瘤床区:8MeV-χ:54.8GY/32次/44天,放疗后觉周身乏力,腰腿痛,全身骨扫描提示:右髋骨、右第七肋骨、胸10至腰5椎体多发骨转移。病人经胸部CT 、消化道造影、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等检查,均未发现其他部位肿瘤。现病人于我科行153钐、骨磷治疗及EPI、5-Fu、DDP、CTX全身静脉化疗二个周期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讨论胸腺类癌很少见,起源于胸腺的Kulchitsky氏细胞,属于APUD细胞的apudoma文献报道,胸腺类癌未见伴有类癌综合征者,可能因其缺少芳香氨基酸脱羧酶,不能使5-羟色胺酸转化成5-羟色胺的原故。 1972年Rosi首先报道8例胸腺类癌,认为此类肿瘤来源于胸腺的Kulchitsky氏神经内分泌细胞。此癌可合并Cushing综合征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MEN)。已知胸腺瘤常合并重症肌无力或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而胸腺类癌则无此综合征。胸腺类癌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男女之比为1.6∶1,少数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后诊断皆依赖于病理学检查。 由于胸腺类癌有独立的生物学及内分泌特性,故把它从其它的纵隔肿瘤(尤其是胸腺瘤)区分出来就显得很重要。病理学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研究及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这种区分和诊断更加准确。细胞中出现神经内分泌标记,尤其是嗜铬粒蛋白、细胞角蛋白、Synapto-phy sin及神经烯醇化酶,则使胸腺类癌的诊断更加容易。 虽然胸腺类癌常常被认为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但其恶性程度却不可低估。一些学者认为50 %胸腺类癌于手术时已有周围组织侵犯,30%~40%胸腺类癌可发生胸外转移。易转移的部位是皮肤、骨、肾上腺、肝和淋巴结。本病的治疗,以肿瘤切除,术后辅以根治性放疗,其预后甚佳。对于肿瘤不能摘除或部分切除的病例,放疗是一种姑息的治疗手段,对于广泛转移者,可采用CTX、ADM、5-Fu、MMD、VCR、DDP、VP-16等药物进行化疗,也可取得一定的姑息疗效。本例胸腺类癌不伴有Cushing综合征及内分泌腺瘤综合征,初次手术时即已侵犯周围组织,两次手术间隔17个月。Economopoulos报告切除原发灶后,1~9年仍可复发或转移。我们应对本病的恶性程度有充分估计,并尽早地实施综合治疗,以期获得佳疗效。

  • 肿瘤患者康复期的护理

    作者:苏桂治;冯敏毓

    恶性肿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在恶性肿瘤不断被治愈的今天,康复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应仅运用于治疗后的一个阶段,而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本文着重阐述在肿瘤治疗基本结束后恢复阶段的护理。 一、健康心理的建立与性格锻炼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致癌,而疾病又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近年来,对患癌人群所进行的心理调查中,发现这些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反应,比如:社会因素、心理刺激、过份紧张与压力、个人性格的缺陷或过份地自我克制等原因,造成心理创伤,从而促使他们致病。但随着患病时间的长短不同,心理反应也就随之不同。心理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调整。治疗后的癌症患者,虽紧张和惧怕得到缓解,但仍感到疾病在威胁着自己。因此,有负性情绪的患者,他们仍然抑郁、悲观和失望,常感到孤独和生活无助、脾气急躁、不冷静或心理不平衡等。作为医护人员首先要认识到患者的情绪、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疗效果。负性情绪往往抑制体内的免疫功能,致使癌细胞活跃、病情恶化。良好的情绪往往可辅以治疗和护理。因此,必须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解除负性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自我解脱,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要指导有性格缺陷的患者改变不利于治疗疾病的性格,正确认识自己。例如乳腺癌患者在患病前大多有过于急躁、紧张的情绪,或心胸较狭窄,或好强,不愿求助于人等。患病后在治疗同时,就必须放松情绪,加强性格的培养与锻炼,这样才有利于康复。 二、营养与饮食肿瘤患者由于疾病的耗损,机体的修复,尤其是癌细胞在组织器官中的大量增长和扩散,破坏了正常组织,严重干扰机体的新陈代谢,加上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及放射治疗的应用,使得治疗期间的营养支持更显重要。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对肿瘤患者在放疗、化疗期间给予高营养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 三、康复锻炼肿瘤患者在恢复期,通过锻炼,可增加人际交往,从中得到各种信息,增加生活的乐趣,充实生活内容。锻炼又可增加机体的抵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巩固疗效。为了使锻炼得法,不出偏差,要掌握佳的运动负荷量,坚持有氧锻炼,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心理锻炼。运动负荷量是由运动的强度和锻炼的时间构成的。如运动负荷量太大,吸入的氧气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求,此时为无氧代谢,此种状况对患者的保健训练是有害的。患者必须按照有氧代谢的原则,掌握适度的运动负荷量,同时在锻炼时要保持积极情绪,并产生意念。须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如气功、太极拳、散步等。

  • 活检后脂肪肉瘤皮下结节快速隐退1例

    作者:杨怀恩

    活检能否造成恶性肿瘤细胞的转移、扩散,一直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我们遇见1例脂肪肉瘤患者,活检后胸腹部广泛皮下结节快速隐退,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63岁。因渐进性腹胀4月,胸腹部皮下结节2月入院。体查:消瘦明显,双侧腋下及腹股沟成簇分布米粒至蚕豆大小之淋巴结,活动度好,质中等无触痛,胸腹部皮下同样大小之结节,以腹部为多,总数愈50个,中上腹偏右可扪及5×6cm包块,活动度差,无触痛,形状不规则,腹水征(+)。X线胸片示左侧肋膈角变钝。B超:左肝可探及21×17mm的低回声肿物。上消化道钡透见十二指肠降部憩室。腹水病检未找到瘤细胞。遂行左下腹部皮下结节活检两处,次日晨查房见胸腹部皮下结节明显缩小,第三天见胸腹部皮下结节绝大多数隐退,仅数个呈米粒大小,腹股沟淋巴结缩小50%,期间未用任何抗癌药物,也无发热,因腹水进行性增加,出现左侧大量胸水,气短明显,仅给予支持治疗,20天后胸腹部皮下结节又逐渐出现。活检病理报告:脂肪肉瘤(病理号4976)。本例活检后胸腹部皮下结节的隐退我们认为与活检的刺激有关。

  • 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王旭林;杰恩斯

    乳腺癌在我国妇女中其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目前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就维吾尔(简称维族)、汉族乳腺癌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资料对象选择:共选146例为1989年7月至1998年10月间确诊为乳腺癌患者,其中汉族95例,维吾尔族51例,均为女性。按我国乳腺癌诊断规范中病理诊断进行分类。按国际抗癌联盟TNM分类(1988年)进行临床分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试剂为法国IMM UNOTECH公司研制提供。 首发症状:在51例维族乳腺癌患者中,首次症状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腺为无痛性肿块者占96 .08%(49/51),疼痛性肿块者占3.92%(2/51)。而在95例汉族患者中,则分别为84.21%(80*9 5)和10.53%(10/95),但尚有5.26%(5/95)的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血性溢液。 临床分期: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构成不同,维族患者主要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其比率分别为43.14%(22/51)和25.49%(13/51),而汉族患者则以Ⅰ期和Ⅱ期常见,其比率分别为27.37%(26/95)和47.37%(45/95)。(P<0.05)。 淋巴结转移情况:经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结果显示:维、汉族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维、汉族乳腺癌患者分别为52.94%(27/51)和32.63%(31/95)的乳腺癌患者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P<0.05) 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依据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主要表现为单纯癌其比例分别为41.18%(21/51)和58.95%(56/95),浸润性导管癌分别为31.37%(16/51)和26.32%(25/95),其它分型分别为27.45%(14/51)和14.73%(14/95)其病理分型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受体测定结果分析:维族患者以ER(+)PR(+)和ER(-)PR(-)模式为主,分别为25.49%(13/51) 和58.83%(30/51),汉族患者则ER(+)PR(+)和ER(+)PR(-)模式更为多见,分别为38.95%(37/9 5)和29.47%(28/95)。两民族间受体测定模式构成存在有明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全世界每年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死于乳腺癌。目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乳腺癌的临床特征与乳腺癌的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有关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报道极少,本文对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维、汉族乳腺癌患者临床首发症状均以发现肿块为常见,伴有乳腺疾病症状者汉族患者略高于维族患者,其中伴有血性溢液者汉族患者高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Ⅱ期常见,维族患者以Ⅱ期、Ⅲ期为主。提示人们对乳腺癌疾病的认识,影响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即影响着乳腺癌的预后。维族患者经术后病检有淋巴结转移者高于汉族。证实了首次就诊和诊疗时间的早晚对乳腺癌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乳腺癌的诊疗中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以提高乳腺癌的疾病认识,普及肿瘤科普常识,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型以单纯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无明显差异性。维族患者受体测定以ER(+)PR(+)和ER(-)PR(-)为主,汉族患者受体测定以ER(+)PR(+)和ER(+)PR(-)为主。受体测定对乳腺癌如何有效地进行内分泌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也预示着维、汉族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 全身化疗加局部介入化疗治愈复发性粘液脂肪肉瘤一例

    作者:邢宏建;张仁明

    患者,男性,50岁。主因左小腿粘液脂肪肉瘤切除术后2年,局部复发4个月于1999年10月9 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左小腿窝下可见一纵行手术瘢痕,长约8厘米,切口附近可触及多个肿物,质较硬,边界清,能活动,无触痛。彩色多普勒显示:左腿窝区及切口旁见3.7×1.8cm,5.7×3.4cm,2.2×1.5cm,2.8×2. 4cm,3.9×1.8cm,2.2×1.6cm,1.5×1.7cm,1.5×1.1cm,8个实质样欠均质低回声区,包膜完整,周边较规则,中等丰富血流,靠近窝部肿物内侧缘与动脉相邻。治疗方案:全身化疗:阿霉素35mg/m2,静点,第1天,氮烯咪胺200mg/m2,静点,第1天至第5天。21天为一个周期,共3个周期。局部介入化疗:阿霉素35mg/m2,氮烯咪胺200mg/m2,21天一次,共3次。介入手术时,经左股动脉插管至左动脉,数字减影显示:左窝下方及内侧可见肿瘤染色,肿瘤供血动脉为腓肠动脉及胫后、腓动脉发出的细小动脉。将导管置于动脉、腓肠动脉开口上方,缓慢注入化疗药。患者按上述方案治疗3个周期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窝内侧及后侧脂肪组织较硬,但无明确肿物。将窝内脂肪、小腿筋膜下脂肪、腓肠肌间脂肪一并切除。术后病理回报:经多次取材,镜下仅见脂肪组织及淋巴结,未见肿瘤细胞。 讨论粘液脂肪肉瘤,属软组织肉瘤,系胚胎性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切除后易复发。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手段构成软组织肉瘤现代治疗的基本模式,但外科手术仍占治疗的主导地位。局部切除、包膜内切除是高复发率的原因,广泛切除及根治性手术成为治疗肉瘤的常见术式。窝、腋窝、腹股沟部位的肉瘤应注重血管、神经周围组织的切除,应尽量保留血管、神经的功能。手术切缘应无肿瘤,因为切缘阳性或肿瘤残留均可影响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其病死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提倡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以缩小肿瘤,提高切除率,减少术中肿瘤播散。结合本病例,患者所患复发性粘液脂肪肉瘤共计8个,大5.7×3.4cm,小2.2×1.5cm,分布于窝区4个,小腿内侧原切口旁4个。且与窝动脉关系密切,根治性切除难度大。采用术前化疗,全身静脉给药及通过介入手段局部给药(区域动脉灌注局部药物浓度高于全身静脉给药药物浓度的10~30倍)3个周期后,手术切除窝区、筋膜下、肌膜脂肪,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细胞,说明辅助化疗,特别是通过介入方法局部化疗,为根治切除肿瘤,减少局部复发,提高软组织肉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起到重大作用。

  • 肺癌并发肺脓肿36例误诊分析

    作者:任善镐;周健;徐靖;王敬东;孙玉安

    我们自1980年~1999年收治肺癌并发肺脓肿病人36例,误诊时间较长,现将误诊原因及外科治疗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36例中男30例,女6例;年龄44~67岁,平均57.5岁。术前均被误诊为肺脓肿,其中左下肺叶9例,右上肺叶9例,右肺下叶12例,左肺上叶6例。误诊时间75~180天,平均108天。有3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肺叶切除21例,左或右全肺切除3例,探查6例;另3例纤维支气管镜证实为鳞癌,因拒绝手术自动出院。病理结果:鳞癌27例,腺癌3例,低分化鳞癌6例。36例病人术前有反复发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者9例,咳少量脓痰者12例,咳白色痰有时有脓性分泌物者15例。发热39℃以上者33例,入院时WBC (9.0~ 13.0)×109/L者27例,(14.0~18.0)×109/L者9例。术前33例痰细胞学检查3 次以上均为阴性。12例在X线、CT引导下行脓肿穿刺抽脓,3例穿刺抽脓各3次,总量800ml以上,脓腔无明显缩小,肺门阴影反而增大,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鳞癌后行手术治疗。支气管镜确诊24例;3例支气管镜直视下呈肺癌表现,取活检为炎性肉芽肿;33例支气管镜直视下不能确诊,取病理为炎性增生;另6例未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而直接手术,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肺癌。

  • VM-26加铂类化疗配合放疗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22例观察

    作者:张继宝;赵洪发;周广信;吴建亮;蒋雪超

    我科1995年8月~1998年10月采用VM-16加铂类药物化疗配合放疗治疗小细胞肺癌脑转移22例。 病例资料可评价疗效及毒性的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22例,男15例,女7 例;年龄26~67岁,平均56.4岁。肺癌病变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脑转移经CT确诊。CT上均为多发灶,表现圆或类圆形等密度或低密度灶并周围水肿,脑水肿以ⅡⅢ级居多(18/22) 。治疗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卡氏评分均≥60分。临床表现头痛16例,恶心呕吐10例,偏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14例,语言障碍8例,癫痫样发作5例,共济失调2例。15例有两个以上症状。 治疗方法:化疗方案以VM-26为主,VM-26 100mg ivdrip d1~3。DDP20 mgivdrip d1~5或DDP80mg/m2 ivdrip d1,或CBP(卡铂)400~500mg ivdrip d1。休息5~ 7天放疗,放射源采用60Co或8mv-X线,全脑放疗中平面剂量30~40GY/15~20次/3 ~4周,缩野针对残留灶加重DT10~20GY/5~10次/1~2周,结束放疗5~7天再化疗1~2周期,方案同前。结果:22例放疗前后完成2周期化疗15例,完成3周期化疗7例,治疗前后16例有CT对照,治疗后肿瘤完全消失为CR 4例,缩小 >1/2为PR 1例,不足1/2或无变化为NC 1例,无进展病例。多数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部分减轻。其中以颅内压增高症状缓解显著,神经症状恢复相对较差。生存期:自开始治疗至死亡截止。生存4~18个月。 讨论:肺癌脑转移发生率高,约25.5~65%,小细胞肺癌更高,可达70%以上。一旦发生预后不佳,自然生存期小于3个月。本病单纯放疗或化疗,疗效均差,生存期较少能超过6个月,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绝大多数为多发灶,手术治疗受到限制。放射治疗74~90%症状可改善,中位生存期延长3~6个月。刘劲松等报告R+C中位生存期9.6个月,本组为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位生存期为9.8个月,且临床症状100%得到缓解。较好疗效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VM-26能通过血脑屏障,脑组织中有较高的药物浓度,有效地杀死癌细胞,减轻脑水肿;小细胞肺癌对放、化疗均较敏感;全身化疗可防治原发灶更广泛远处转移;放疗后血脑屏障开放,化疗药物易进入脑组织。

  • 肉芽肿性乳腺炎高误诊率原因分析(附30例报告)

    作者:赵颖;方志沂;赵广才

    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乳腺肉芽肿。本病易误诊为癌。我院自1993年1月至1998 年12月诊治的30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30例皆女性,年龄30岁以下19例,占63.3%(19/30)。30岁以上1 1例占36.7%(11/30)。病程:半年以下28例占93.3%(28/30),半年以上2例占6.7%(2/3)。均以乳腺肿块而就医。肿物长径大于5厘米20例,占66.7%(20/30)。小于5厘米10例,占33.3%( 10/80)。肿物边界不清,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伴有轻度疼痛者8例。局部红肿4例。乳头回缩、固定4例。肿物与皮肤粘连4例。伴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10例。钼靶X线检查:19例显示局限性致密影结构紊乱,边缘毛糙浸润,脂肪层局限性浑浊,皮肤增厚,印象为乳腺癌; 7例显示大片状浸润影,血运丰富,印象为炎症;4例显示片状致密影,导管增生,印象为增生。B超检查:20例显示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印象:乳腺癌。7例显示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偶见液性暗区。4例显示低回声区,不规则,界尚清,印象:增生。针吸细胞学检查:15例可见大量炎细胞,印象为炎症。9例可见异型细胞,疑为癌。3例印象为良性肿物。3例印象为增生。近红外扫描检查:12例显示中灰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血管增多,印象为炎症。其中8例印象为肉芽肿性乳腺炎。15例深灰影,边界欠清,周围血管与阴影相关,诊断为乳腺癌。3例呈云雾状影,中灰影,无血管反应,诊断为增生。29例病人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4例回报慢性炎症,后病理回报均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均行病变广泛切除术。其中一例误诊为癌,未行冰冻,直接行仿根治术。病理:肉芽肿性乳腺炎。全部病例均无复发。 讨论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乳腺肉芽肿。1972年Kessler & Wolloch首先报告。国内马国华等于1986年报告6例。本病病因不是完全清楚,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非细菌感染所致,与口服避孕药的应用有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已婚经产的妇女。除乳晕区外的乳腺其它部位均可发生。本病临床上易误诊为癌,并常按癌误治。本组术前误诊20例,其中给予化疗8例,由于误诊本组有1例施行了仿根治术,给病人造成一定损失。本病各项检查均有假阳性。本作者认为:要分析其各项检查造成误诊的原因,掌握其特殊性,结合临床的特点,排除鉴别诊断。术前作出正确诊断。为了减少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误诊,作者认为临床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患者多为年轻女性,病程较短;临床查体,肿物较大,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质地软硬不均;针吸多见炎细胞,异型组织细胞,但无癌细胞;诊断性治疗,国外有文献报道,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较易复发。

  • 膀胱移行细胞癌P16、P-GP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倪桂宝;魏建丽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了P16基因、多药耐药基因(MDR1)产物P-糖蛋白(P-GP)表达研究,旨在探讨P16、P-GP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材料收集本院1992年~1997年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的存档蜡块68例。其中初发癌45例,化疗后复发癌23例。男性63例,女性5例。按WHO分级标准进行病理分级,Ⅰ级14例;Ⅱ级39例;Ⅲ级15例。临床分期按UICC.TNM标准,Tis-1 27例,T2-4 41例。P16单克隆抗体为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P-GP单克隆抗体及S-P试剂盒为美国Zymed公司产品。

  • 肢体韧带样瘤23例报告

    作者:肖继伟;陈懿;刘劲松;彭俊平

    发生于肢体的韧带样瘤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被忽略。国内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23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与治疗。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13例。年龄18岁~37岁。从发现包块到入院短1年,长6年。首治8例,复发后再治15例。再治病例既往手术均为边缘切除,未行放疗。复发次数:1~3次。部位分布:大腿8例,臀部5例,小腿2例,肩部1例,上臂3例,前臂和手各2例。肿块小3cm×3cm,大16cm×35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7例以肿块为唯一临床表现, 16例伴有疼痛,6例伴有相邻关节活动受限,17例肿块呈椭圆形,6例呈梭形。肿块均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和压痛。CT检查见肿块位于肌肉内,密度较正常组织稍高,边界模糊。术中发现肿块无包膜、硬韧、血运较差,但无坏死液化,切面呈灰白色,可见大量粗大纤维样结构。 治疗方法:单纯手术广泛切除9例,边缘切除联合术后放疗14例,放疗剂量5000cGy 。 结果:随访2~5年,单纯手术治疗3例复发,复发率为30.3%;手术联合放疗5例复发,复发率为35.7%。本组总复发率34.8%。 讨论:韧带样瘤来源于纤维组织,较为少见。Easter报道约占全部实体瘤的0.03%,年发病率约2~5/百万。国内还缺乏发病率的大宗报告。本瘤具有侵袭性,但生长缓慢,也不发生转移。这种特点使其曾被列为交界瘤,但现在更倾向于将其列为低恶性肿瘤。其命名迄今尚不统一,常见的名称有侵袭性纤维瘤病、硬纤维瘤和纤维瘤样增生等等。其好发年龄为20岁~40岁,女性多于男性。肢体各部位均可发病。国内报道以臀部和大腿为常见的部位。本组发病情况与文献一致。韧带样瘤主要累及肌肉,呈浸润性生长。 韧带样瘤的治疗以手术为有效,放疗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可提高疗效,而化疗的疗效文献报道不一。由于本瘤侵袭性较强,边缘切除难以将肿瘤切除干净,术后复发率非常高。本组复发病例既往手术均为边缘切除,结果全部在1年内复发,也说明不宜采用边缘切除。Bouff ier 1899年提倡的广泛切除至今仍被作为首选。 本组14例因肿块较大不能施行广泛切除而采用了边缘切除,为降低术后复发率,全部进行了术后辅助放疗。随访结果显示2年复发率为35.7%。总之,肢体韧带样瘤治疗早,单纯施行广泛切除即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而治疗晚、肿瘤体积已较大,不宜行广泛切除的病例,通过边缘切除联合术后放疗,仍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提高疗效的关键还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 施普瑞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艾民

    为了研究施普瑞在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作用,我科于1994年11月至1998年5月间对化疗病人予以施普瑞口服,取得一定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本组病人共90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胃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脑胶质瘤、鼻咽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分别应用不同方案化疗。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治疗组共30例,女性12人,男性18人,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44岁,外周血白细胞<1.0×109/L 1例,1.0~2.9×109/L 7例,3.0~3.9 ×109/L 22例。药物对照组共30例,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9~67岁,平均38岁。外周血白细胞1.0~1.9×109/L 1例,2.0~2.9×109/L 9例,3.0~3.9× 109/L 20例。空白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白细胞2.0~2.9×109/L 6 例,3.0~3.9×109/L 24例,年龄17~71岁。以上病例均为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者。 观察方法:观察期自化疗后白细胞降低起至化疗全疗程停止后2周内,时间约63~98天不等( 化疗3~4次/每疗程,21天为一周期),复查血象为每周1~2次。整过观察期未输过白细胞和全血。观察组病人于化疗白细胞降低后予施普瑞2片3次/日口服;药物治疗组病人于白细胞降低后予利血生20mg 3次/日,鲨肝醇50mg 3次/日,口服;空白对照组于白细胞降低后未予任何处理,待白细胞恢复后再继续治疗。 疗效判断: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2周内连续3次外周血白细胞>6.0×109/L判断为显效,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2周内连续3次外周血细胞数上升到4.0×109/L以上,或白细胞上升的绝对数>2.0×109/L,判断为有效;治疗期间及疗程结束后2周内连续3 次外周白细胞没上升到4.0×109/L,白细胞上升绝对数<2.0×109/L,判断为无效。 结果:观察组病人于应用施普瑞后,白细胞检查示有效者63%(19/30),显效者达23%(7/30),无效者13%(4/30),总有效率为86%。药物治疗组于应用利血生、鲨肝醇后,有效者23.3%(7/30),显效者3.3%(1/30),总有效率为26.7%(8/30)。二者结果比较,P< 0.05。有显著差异。空白对照组于疗程结束2周后白细胞缓慢开始上升,17例于一月内自行恢复正常,9例于6周内恢复正常,4例需用药物才恢复正常。讨论:普曾瑞系云南施普瑞有限公司采用高科技生物技术生产,其主要成份是天然螺旋藻,富含各种微量元素,藻多糖和不饱和脂肪酸。在对施普瑞防治化疗后白细胞降低作用的研究中,通过与常用升白细胞药物利血生,鲨肝醇的对比研究观察,同时以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发现施普瑞确实有效的防治化疗后白细胞降低的功效。同时对病人的精神状况、食欲改善等方面均有效好的作用。我们还观察了5例施普瑞对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治疗作用,观察效果良好。5例患者在服用施普瑞后白细胞普遍有上升,此类观察仍在进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未发现施普瑞有任何毒副作用。

  • 巨大囊实性肺癌一例

    作者:白淼;刘毅杰

    患者,女,71岁。主因咳嗽,咳痰伴有发热6个月,胸痛、消瘦1个月。于6月前无诱因出现咳嗽,较剧烈,呈刺激性呛咳,痰呈白色粘痰及黄色脓痰,时有发热38~39度。胸透:右肺上叶有较均匀实变影。拟诊:右肺脓肿。经青霉素治疗1月后,咳嗽,发热有所好转。近1个月出现右侧胸痛,呈隐痛,咳嗽疼痛加重伴有气短,纳差,进行性消瘦。于1998年3月31日转来我院。既往否认"肺结核"病史,有50年吸烟史,10支/日。查体:T36.8℃,慢性病容,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胸第4肋间语颤减弱,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右肺下叶可闻及散在干、湿性罗音。血常规WBC6.8×109/L,Hb 108g/L,HCT 0.348,Mev 91. 8fe,Mch 31.7pg。痰检查:未见癌细胞。胸片:双侧肺纹理增粗,右肺上叶呈不均匀实变影及肺不张。CT:右肺上叶组织呈高密度囊性病变,类圆形81×70×70mm,壁较厚,不均匀,欠光滑,囊内有不均匀低密度影。其周边有一个10×9×9mm高密度实性病变。纵隔内可见气管隆突下肿大淋巴结。在模拟定位机下进行诊断性胸穿,抽出血性液体200ml,病理检查为鳞状细胞癌。诊断:右肺巨大囊实性肺癌。放疗50Gy/5W次。4个月后死亡。讨论周围型肺癌以实性肺癌为多,临床表现为咳嗽,合并阻塞性肺炎伴有发热,肿瘤中心液化,坏死时,全身出现低热。而本例病变发展巨大,中心坏死,液化而无低热,咳嗽为刺激性呛咳。可能与肿瘤细胞生长过快,细胞密集及瘤细胞代谢如乳酸,多肽类物质,引起细胞坏死的刺激因素,糖皮质类固醇,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化生长因子-β(TCF-)使小血管基底膜损伤溶解,严重时因缺血、缺氧、血管壁坏死等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引起缺血、坏死及液化。同时肿瘤生长过快,瘤体巨大早期刺激较大的支气管引起明显的刺激性呛咳。肿瘤囊壁较厚,瘤体破坏到气管不明显,引起咯血较轻以及痰癌细胞阳性率较低,而压迫症状较明显。转移较慢,尽管肺内有转移,气管旁淋巴结肿大,但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所以囊性改变的肺癌同时要与肺脓肿,肺结核以及肺大泡等相鉴别。本病例早期误诊为肺脓肿是因病人高热、黄色脓痰、痰癌细胞阴性、CT:右肺上叶囊性改变以及经抗炎治疗好转。而囊性病变的周围实性卫星病变是诊断肺癌的很好佐证,胸穿及支气管镜的应用是确诊的唯一方法。本病例依靠胸穿来确诊鳞状细胞癌。其放、化疗效果均不明显。

  • 化疗并高频透热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建军;史彦芬;杨国平;王义善

    化疗是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只能起缓解作用,且缓解率低,缓解期限短。1997年1月~1999年7月,我院对43例中晚期胃癌患者采用了化疗并高频透热(治疗组)和单纯化疗(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并以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治疗组23例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3~76岁,平均66.5岁。对照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6~78岁,平均67.8岁。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10例和8例,粘液腺癌为8例和5例,鳞癌为1例和2例,印戒细胞癌为2例和3例,未分化癌均为2例;Ⅲ期分别为18例和14例,Ⅳ期为5例和6例;未手术者分别为14例和12例,术后者分别为9例和8例。 治疗方法治疗组喜树碱10mg加生理盐水500ml vid 5-Fu 0.75+50% GS 500ml vid d1~5。在化疗的同时,采用频率为8MHz的射频局部透热,温度42±0.5℃,持续60min,隔日一次,共12次。对照组用药剂量及方法与治疗组相同。 观察指标肿瘤退缩指标:按WHO癌症治疗客观疗效评定标准判断,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恶性(PD)4个等级,CR+PR为治疗有效。平均缓解期、中位生存期:缓解期是指肿瘤退缩和临床症状缓解至肿瘤复发或转移、症状重新出现的时间。治疗反应:主要观察恶心、呕吐、乏力和骨髓抑制等指标。骨髓抑制以白细胞>4.0×109/L为正常,3.9~3.0×109/L为轻度,2.9~2.0×109/L为中度,>2.0×109/ L为重度。比较两组中重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结果一、肿瘤退缩指标:治疗组CR 5例,PR 13例,NC 5例,有效率为78.26%。对照组CR 1例,PR 9例,NC 8例,PD 2例,有效率为50.0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二、平均缓解期:治疗组7.4个月,对照组4.6个月,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位生存期:治疗组11个月,对照组6.5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1)。三、治疗反应:治疗组和对照组恶心为19例和18例,乏力均为15例,差异均无显著性(P>0.5) 。治疗组呕吐为3例,占13%,对照组为15例,占75%,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中重度骨髓抑制为6例,对照组为5例,差异无显著性(P>0.5)。 讨论化疗药物与高热并用可能产生相乘作用,也可能产生相加作用。Her man等以肿瘤生长延迟(TGD)为指标的实验发现:喜树碱TGD值在未加热为2.4±0.5,加热43℃半小时为3.0±0.6。体外实验研究:高热43℃合并5-Fu对培养的胃癌细胞作用,观察细胞存活率结果:合并作用60min,细胞存活率从96.6%降至23.8%。高热与化疗药物并用可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增强药物的抗癌效应,同时降低药物对未加热的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两者并用还有助于防止或推迟耐药性的产生。日本的Yokoyama等报告了热化疗治疗胃癌、结肠癌等取得明显疗效。国内曾报道微波局部透热合并药物治疗胃贲门癌同单用同一用药方案用药途经治疗胃癌相比,X线改善明显。高热与化疗药物的协同抗癌机理是热动力学效应,使药物更容易接近靶细胞,并使其活性增加。热能破坏癌细胞膜的稳定性,使其通透性增强,药物易于进入癌细胞并保持细胞内较高的药物浓度。高热能抑制抗癌药物作用所致的癌细胞损伤的修复。但现在报道的热化疗治疗胃癌多为临床效果研究,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综上所述,化疗并高频透热可有效延长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并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

  •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年龄因素对化疗疗效的影响

    作者:孙贵富;黄光;赵忠仁

    中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常以姑息性化疗为主。在以DDP为主的联合化疗中,我们注意到非小细胞肺癌年龄因素对化疗疗效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资料:病例组:1995年1月至1997年1月间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病人,其中男性62例,女性18例,年龄23~78岁,鳞癌51例、腺癌22例、腺鳞癌7例。根据1989 年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ⅢA期68例,ⅢB期12例。对照组:分为老年和中青年组各40 例,老年组年龄为60岁以上,中青年组为59岁以下,小23岁。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21例诊治分析

    作者:刘丹峰;汪为林;邬义德;汪汉华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笔者三家医院1976年2月~1998年10月共收治21例,现就其诊断及治疗加以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0~65岁,平均42岁。病史2 周~3月,平均1月。16例有发热、消瘦、纳差、乏力症状,15例有左上腹胀痛不适向左肩背部放射,并可扪及左上腹包块。2例无明显症状轻微外伤后致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术前化验检查Hb5.0~9.6g/l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异常改变。术前B超检查5例,诊断脾肿瘤3例,脾占位6例;CT检查7例,诊断脾肿瘤5例。术前诊断:脾脏肿大6例,脾占位4例,脾错构瘤、脾囊肿、脾脓肿各1例。1例诊断为肝硬化脾大、脾亢。2例术前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5例术前诊断为脾肿瘤。 本组经病理证实有18例为恶性淋巴瘤、3例为脾脏血管肉瘤。恶性淋巴瘤中13例为巨块型,分别为5.0×6.0~12.0×14.0cm2,其中6例局限于脾内,7例胰尾及脾门处有淋巴结肿大。3例脾上下极各有一肿块分别5.0×5.0cm2~6.8×7.2cm2大小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脾下极破裂,腹腔内有大量积血及破碎脾肿瘤组织。2例脾血管肉瘤,术中见其为巨块型分别有6.0×8.0cm2、6.0×10.0cm2大小。1例脾脏有2处病灶分别6.0×4.0cm2 ,5.0×5.0cm2大小,并伴有肝脏数处小转移病灶。 治疗及预后 18例恶性淋巴瘤中,14例行脾切除加脾门淋巴结及胰尾切除术;2例术前脾Ⅲ级肿大,活动度较小估计粘连较重,CT诊断为脾肿瘤,因此介入化疗后行脾切除及脾门淋巴结胰尾切除;2例术中见脾Ⅱ~Ⅲ度肿大,脾及肿瘤与周围粘连紧密稍加分离即有多量渗血难以控制而放弃手术治疗。术后5例失访,4例术后仅作化疗,术后生存2 ~3年。其中1例腹腔后转移复发后再行化疗、放疗带瘤生存1年;2例肿瘤破裂出血分别生存 6个月、1年,生存一年者全身化疗同时亦给予腹腔内化疗;1例合并肝硬化术后死于肝衰,7例经化疗及腹腔内区域性放疗术后1~7年仍健在。2例手术不能切除者术后给予介入化疗及放疗分别生存6个月、8个月。3例脾血管肉瘤虽经化疗(包括肝脏介入化疗)放疗生存分别为6个月、1.5年、2年,终因肝及腹膜后转移死亡。 讨论由于脾脏原发性肿瘤较少见,早期无特殊症状,术前诊断困难且较易误诊。大部分病例有轻~重度贫血等全身症状,特别是当扪及左上腹包块时,结合全身情况应考虑有脾肿瘤可能,进一步检查。

  •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癌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章颖

    目前70%的晚期癌症病人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即使在接受积极治疗的患者中也有1/3伴有中度到剧烈的疼痛。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卫生部已将癌症疼痛列为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之一。为解除癌症患者的痛苦,寻找新的治疗癌痛途径,我院对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治疗各种晚期癌症疼痛病人进行治疗观察。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0~75岁,均经影像学、病理学确诊的晚期癌症患者;肺癌9例,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8例,胃癌5例,乳腺癌4例,大肠癌3例,胰腺癌、肾癌各1例。临床表现除原发部位系统性症状外,均有Ⅱ-Ⅳ度疼痛。疼痛部位在原发灶或转移灶,均为肿瘤直接侵犯引起。疼痛的分级参照WHO推荐的常用主诉分级方案:中度疼痛12例,重度疼痛18例。 治疗方法:采用上海激光研究所生产SP-HeNe-6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多功能治疗仪。常规消毒后穿刺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成功后行血管内照射治疗;光纤末端输出功率3mw~5mw,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病人仍按WHO推荐的三个阶梯方案,应用原用的止痛剂,但暂缓升级,若必须升级者则按无效统计。 疗效评价疗效评定标准参考统一标准,具体如下:完全缓解(CR):治疗后病人完全无痛;明显缓解(PR):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或所用止痛剂下降Ⅰ阶梯;轻度缓解(MR):疼痛虽较治疗前减轻,但仍感明显疼痛,睡眠受干扰,或所用止痛剂可减量,但未足1阶梯;无效(NR):与治疗前比较疼痛无减轻,或加重,或原用止痛剂需加量或升级。 结果:止痛疗效 30例患者中经照射一疗程后,CR 5例(16.7%),PR 10例( 33.3%),MR 11例(36.7%),NR 4例(13.3%)。有效率(CR+PR)为50%,稳定率(CR+PR+MR)为86. 7%。疼痛缓解时间 CR者治疗期间疼痛缓解时间均达24小时,且一疗程结束后停止治疗,缓解持续时间约1~3周;PR与MR者治疗期间,疼痛缓解时间也基本达到24小时,疗程结束后停止治疗,疼痛缓解时间长可维持3周,短2天。 不良反应本组治疗过程中有10例患者出现温热感,4例出现一过性全身发热、胸闷,可通过缩短治疗时间避免。 讨论:癌痛发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癌细胞浸入到淋巴组织产生炎症和化学致痛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缓激肽、前列腺素以及癌肿压迫、恶液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目前一般认为氦-氖激光照射能够激活脾脏内TH细胞分泌IL-2。肿瘤患者机体IL-2活性低,细胞免疫功能差,抗肿瘤免疫力低下,经过ILIB治疗后增强了免疫细胞吞噬瘤细胞作用。同时激光本身具有杀伤瘤细胞的作用。He-Ne激光照射能改变血管通透性,降低炎症性渗出速度和程度,并使局部血管舒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炎症细胞浸润的消散,从而达止痛作用。本组观察结果显示有效率50%,稳定率86.7%,对癌痛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其疗效虽然无法和三阶梯疗法的药物相比,但能减少使用止痛药物的用量,延缓升级,可作为三阶梯疗法的辅助止痛措施。

  • 肺鳞癌伴手掌软组织转移1例

    作者:阎琳;刘榕强

    患者,男性,72岁,吸烟史50余年,因反复咳嗽、咯痰、憋喘40余年,加重伴左手掌肿胀疼痛半年,于1999年11月30日入院。查体: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充盈,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肺叩诊过清音,双肺布满哮鸣音及细湿罗音,心浊音界缩小,心率120次/分,左手大鱼际处皮肤青紫肿胀,中心有1×0.5cm皮肤糜烂,表面脓性分泌物,可见双手杵状指,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血气分析:PaO2:91.4mmHg,PaCO2:26.1mmHg,pH:7.405,HCO-3 :16mmol/L,BE:-9.8,SaO2:96%。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Ⅱ°,左手掌脓肿,给予氧疗,强心,利尿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逐渐好转,憋喘明显减轻,心衰纠正。于12月8日CT检查示:双肺片状模糊影,双下肺叶均见高密度索条状影,左肺上叶前段见一厚壁空洞,洞壁不规则,无液平,下叶见肺大泡,腔静脉后窿突前及左肺门见肿大淋巴结,左主支气管略窄。左手掌拍片:骨质无异常,补充诊断:双侧肺间质纤维化;左上肺占位待查。PPD试验阴性,血沉25m m/h,CEA 17ng/ml,给予强的松30mgqd,左手硫酸镁湿敷,及拔毒膏外敷约1月,左手疼痛剧烈,肿胀加重,于2000年1月12日左手肿胀处活检,病理为转移性鳞癌,行纤支镜检查见左支气管下段粘膜肿胀,管腔狭窄,左上叶开口处见白色坏死样组织,于根部取活检,病理为鳞癌。至此诊断明确为左肺鳞癌并同侧手掌软组织转移。治疗以免疫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讨论:肺癌的手部转移多为手指骨的转移,目前尚未见软组织转移的报道,估计其转移途径可能为血行转移,此例提示我们,手部肿胀特别是老年病人要注意转移癌的可能,尽早行病理检查即可确诊。

  • 卵巢甲状腺肿伴CA125升高

    作者:梁少华;周友珍

    卵巢甲状腺肿是指成熟畸胎瘤组织中全部或大部分为甲状腺组织,临床上少数可出现腹水或胸腹水,被称为Pseudo Meigs综合征。本文报道一例特征性病例伴CA125升高。   患者,59岁,绝经10年,主因普查发现盆腔包块20天,伴腹胀、尿频,无腹痛及恶心、呕吐,无异常阴道出血及排液,于2000年6月30日入院要求手术治疗。患者初潮14岁,平素月经规律,49岁绝经。妇科检查:外阴萎缩,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萎缩,子宫右上方可触及一15×12×9cm3大小的囊实不均包块,下界有乳头样结节突向阴道后穹隆,活动可,左附件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均正常,CA125 90.66U/ml( 正常值<35U/ml),CA199、AFP、CEA均正常。B超:子宫上方可见一不规则形囊实不均质包块14.3×11.1cm2,基底部实性包块直径5cm,内见分隔及乳头,后穹隆液性暗区2.5×0.8cm2,提示卵巢癌的可能性大,少量腹水。术前诊断:卵巢癌?于7月17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黄色粘稠腹水约800ml,右卵巢囊性增大约14×12×10cm3,基底部实性结节5×5×4cm3,表面有破溃,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附件外观正常,肝、脾、胃及大网膜无转移结节,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切下肿瘤送冰冻检查为卵巢甲状腺肿,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卵巢单胚层畸胎瘤-卵巢甲状腺囊肿形成,腹水中未见癌细胞。

  • 介绍肠瘘换药的新方法--盒式开放负压引流

    作者:许元良;杨双飚

    肠瘘是外科较常见的并发症。长期以来对肠瘘的治疗,以TPN(胃肠外营养)、EN(胃肠内营养 )及药物抑制胃肠液分泌为主。而对治疗肠瘘的一个重要环节-换药,却报道不多。怎样对未禁食的患者换药,以促进肠瘘及创面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换药的工作量,我们研制一种盒式开放负压引流装置,简单有效,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消毒透明肥皂盒盖一只,一端锉一圆缺口(大小与乳胶引流管外径相当),盖面烫2~3个通气孔。普通乳胶引流管一根,一端剪成斜孔与侧孔。大灭菌凡士林纱布若干。氧化锌软膏适量。修筑"堤坝":换药时医生戴手套,将大凡士林纱布卷拉并接成长条,围于创面一周,略小于盒盖。同样方法制成两圈,上下重叠,并在两圈间放置引流管。管口离瘘口约0.5cm。圈外皮肤及创缘敷氧化锌软膏,干纱布覆盖。固定盒盖:另取小凡士林纱布叠成小块,置引流管端浅面,使得盖上盒盖后引流管紧贴腹壁创面。将盒盖压在干纱布上,并用两条宽胶布将盒盖固定于健康皮肤。转动引流管使副孔贴近创面。胶布条交叉将引流管固定于盒盖,防止引流管转动。引流管接电动吸引器,低负压持续吸引。 典型病例男,64岁。肝门胆管癌肝浸润,行肝门胆管癌、第Ⅳb 肝段切除、淋巴清扫,Roux-y胆肠吻合,U形管吻合口支撑引流。术前术后全身情况差,并发剑突下"人"形切口感染裂开,肠瘘胰瘘,菌群失调。我们采用钢管架保护腹腔持续灌洗、纠正内环境失衡、每日换敷料20~30余次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病情平稳后,设计全封闭负压吸引袋等处理肠瘘和18×10cm创面,进展较慢。逐步改良成盒开放持续吸引(夜间),白天一般纱布棉垫覆盖换药,创面缩小效果显著,病人食欲良好,离床活动。一月半后,肉芽创面基本消失。 体会肠瘘患者的肠内容外溢腐蚀皮肤和创面。我们开始试用完全密闭的塑料袋加负压装置,但负压后,塑料面贴紧创面,肠粘膜很快外翻、肉芽创面红肿,吸引效果不理想。我们逐渐改良为透明肥皂盒盖保护肠瘘口及周围创面,既可观察又可盖上棉被。由于有通气孔,不会造成容器内累积负压的增加及肠粘膜和创面的损伤。特别对肠瘘周围较大创面,一般定型的人工肛门袋因口径小无法使用,而纱布棉垫覆盖瘘口,肠内容不断流出,腐蚀创面和皮肤,影响愈合,局部也十分疼痛,医护人员换敷料的工作量也很大。使用本装置,肠内容流出随时吸引,大程度减少肠内容对创面的刺激,保证创面的缩小和瘘口的愈合,为下一步肠瘘的回纳创造条件。

  • 心包置管术治疗心包积液(附20例分析)

    作者:张立新;卢卫平;张晓凯;刘亚军;王强;杨江淼

    心包积液是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胁病人生命的并发症。由于心包壁扩张度有限,故短时间内心包积液增多常引起急性心包填塞导致心功能衰竭。我科近年来采用经皮穿刺心包置管术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包积液进行诊断及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自1996年6月~1999年12月我科共收治心包积液患者20例,男12 例,女8例,年龄21~85岁,平均53.5岁,其中心包穿刺前恶性肿瘤诊断明确者18例:乳腺癌5例、肺鳞癌3例、肺腺癌4例、肺未分化小细胞癌1例、恶性淋巴瘤3例、恶性胸膜间皮瘤2 例,以心包积液首诊者2例,有急性心包填塞症状者5例,有慢性心包填塞症状者12例,无明显症状者3例。20例病人经B超证实积液厚度>8cm者2例、4~7cm者9例、2~4cm者6例、<2cm 者3例。

  • 骨膦结合153SM-EDTMP内照治疗癌性骨痛疗效观察

    作者:陈培丰;吴良村

    我科1995年7月~1999年7月应用骨膦结合153SM-EDTMP内照治疗58例中重度转移性癌性骨痛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治疗对象:58例患者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29~73岁,其中肺癌23例,乳腺癌16例,前列腺癌10例,其他恶性肿瘤9例。所有患者的原发灶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骨转移灶经骨ECT、X线摄片或CT、MRI证实。如患者应用化疗或放疗,需停药4周以上。 WBC>3.5g/l,肝肾功能正常。  给药方法:骨膦30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4~5小时,连用5天,于第6天开始空腹时口服骨膦胶囊,每日用量1600mg~2400mg,共服100颗。153SM-EDTMP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5.9~37MBq/kg静脉注射用药,1 次/月。依据病情及治疗后的反应确定治疗次数。本组58例共治疗72人次,其中2次治疗10例,3次治疗2例。

  • 肺癌伴皮炎、声嘶及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1例

    作者:张树荣;田学明;杨静;张彦

    患者,男性,70岁。因痰中带血、声音嘶哑4月,右上肢水肿、皮肤红斑半月入院。患者于4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微咳嗽,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在外院行CT检查示"左上肺癌"未行特殊治疗。半月前出现右侧肩、颈及右上肢水肿,并逐渐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经"输液"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收入住我院。查体:颜面、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大片弥漫性红斑,上覆较多糠斑状鳞屑,有抓痕,局部皮损结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右侧颈、肩部及右上肢水肿,心、肺、腹无异常。胸片示左肺癌胸腔广泛转移,电子喉镜检查无异常。诊断:肺癌晚期,喉返神经麻痹,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皮炎。因患者病情较重,未行放疗及化疗,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入院1月后死亡。讨论:晚期肺癌由于癌肿或转移淋巴结的压迫,可出现许多相应的症状。但同时出现多种并发症的情况并不多见。本例患者由于癌肿直接压迫或侵犯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喉返神经而出现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右侧肩、颈及右上肢水肿。患者全身出现大量皮肤损害,从皮疹的特征来看似接触性皮炎,但患者无任何可疑物品或食物接触史,既往无同类病史,且非暴露部位的皮肤也有较多类似病变,因此,皮炎也是该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明确。

  • 正常皮瓣供皮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

    作者:朱应昌;邱萃平

    1998年3月~1999年11月,我们利用正常皮瓣供皮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 临床资料本组6例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患者,占同时期乳腺癌患者17%(6/ 38),均为女性。年龄45~65岁,左、右乳各3例,皮瓣坏死面积,小3×3cm,大10.5× 13cm。 方法一旦确诊皮瓣坏死,即刻行一期切痂和植皮。常规消毒患侧胸部皮肤,切除坏死的皮瓣,剪除苍白的肉芽组织,予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予庆大霉素 16~24万u加生理盐水20~30ml湿敷创面10分钟,用创面旁原正常皮瓣作供皮区,用23号手术刀片徒手取中厚皮片,每片约1×1cm~1×2cm,行"邮票"状植皮,每取一片皮片即移植于皮肤缺损处,供皮处予油纱敷盖。根据皮瓣坏死面积,按需取皮,移植完毕后,予网纱覆盖植皮区,再敷以含氯霉素之方纱湿敷,棉垫、绷带加压包扎,5~7天后拆开敷料,观察皮片成活情况。 结果 6例患者中,5例皮片全部成活,1例50%成活,50%脱落,治愈率83.3 %,有效率100%。讨论: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国内报导其发生率约占50~71%,本组占17%。皮瓣坏死,不但给病人带来身心痛苦,处理不当,还可延误术后的放、化疗,从而影响疗效。因此,及时、有效治疗皮瓣坏死在临床工作中意义重大。通常植皮,皮片取自大腿内侧或腹部皮肤,需要在麻醉下用取皮刀取大块皮片,如皮片过大则有浪费之弊端,术后患者常有供皮区疼痛,术后供皮区新增疤痕。我们根据胸前皮肤的解剖学特点,即支配胸前皮肤的皮神经来自颈丛和上部的肋间神经分支,锁骨上神经分布于胸前区上部,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于胸外侧区和胸前区外侧部皮肤,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于胸前区内侧部皮肤,以上神经在行乳腺癌根治术分离皮瓣时即已切断,术后皮瓣分离范围内的胸前皮肤已无神经分布。皮瓣因血运障碍,坏死多发生在皮瓣远端,其近端因血运良好,鲜有坏死者。因此,利用近端正常皮瓣作供皮区,植皮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手术时无需麻醉,病人术中、术后没有丝亮痛苦,供皮区和植皮区在同一术野,容易操作,按需要取皮,不会造成浪费,采取"邮票"植皮的方法,容易成活。本组5例皮片全部成活,另1例患者皮片50%成活。该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植皮失败可能与糖尿病控制不理想、创面肉芽组织水肿有关。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利用正常皮瓣供皮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具有病人无痛苦,方法简单,效果可靠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鼻咽癌放疗迟发反应的诊治分析1例

    作者:王景

    鼻咽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放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且以常规外照射为主,单纯放疗5年治愈率为45~50%。现报告1例严重的迟发反应。 患者男性,50岁,1995年6月确诊"鼻咽癌T2N1M0",常规60Co放疗,鼻咽部局灶70GY,左上颈70GY,左下颈40GY。放疗后面部皮肤变暗,张口受限,左耳呈传导性聋,骨气导差30dB。随访2年,鼻咽部及颅底CT未见异常,4年后因"左面部肿痛,左鼻旁脓瘘伴发、口臭1月"再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淋巴结未及。左面部及颈部纤维化变硬,面部无压痛,双鼻唇沟对称,眼球活动自如,左鼻旁有3 ×3mm脓性瘘道,鼻腔纤维化变硬,鼻底有稠脓,鼻咽部大量脓性分泌物,张口1横指,软硬腭无塌陷,口臭异常明显。面瘘脓液细菌培养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鼻窦水平及冠状位CT 示上颌窦各壁均有骨质破坏。血生化示肝肾功能、碱性磷酸酶,血尿常规、胸片、肝脾B超正常。纯音测听示左耳混合性聋,鼓室曲线呈平坦型。入院诊断"鼻咽癌T2N1M0放疗后,上颌骨骨髓炎?鼻咽癌复发?"1999年10月局麻强化下行左上颌窦探查术,克-罗术式,可见上颌窦前壁残有薄骨皮质,内壁及外后壁有窦道分别与下鼻道和上牙槽骨相通,窦腔内大量豆渣样物及臭脓,左中鼻道结构正常。手术切除面瘘道并缝合。术后病理诊断"上颌窦前壁为致密纤维组织,边缘为炎性肉芽及坏死,中心为死骨,未见真菌及肿瘤细胞,面瘘道为被覆层扁平上皮组织。"继续随访至放疗后5年,鼻旁脓漏、口臭消失,鼻咽部光滑,三处窦道均未愈合,面部无塌陷,进食流质返流至鼻腔。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示各波可重复性差,Ⅰ~Ⅴ波峰潜伏期均延长。 讨论放疗对局部组织的反应有皮肤红斑、皮炎、脱毛,粘膜炎,皮下水肿,骨坏死,脑脊髓组织坏死等急性反应,但肿瘤周围的一些重要器官或组织属晚期反应组织,损伤严重时可出现放疗远后效应。此患者放疗后2年内鼻窦CT未见异常,4年后出现左上颌窦骨质破坏并形成多个窦道,临床上不易与癌复发扩散鉴别,鼻内窥镜下探查取活检可及时确诊并治疗,减少误诊误治。尤其对于张口受限或癌复发患者,传统术式术野暴露欠佳且损伤大,内窥镜下对鼻咽及窦腔内病变观察更直观清晰。患者放疗5年后左耳为混合性聋是咽鼓管及内耳放疗反应,脑干诱发电位示桥脑以下水平听觉传导异常为放疗延迟反应。这些反应与照射方式、组织特性、个体差异等多方因素有关。目前鼻咽癌放疗常规使用面颈联合野为等距离照射,存在摆位不准确、重复性差、相邻的上下界剂量重叠等问题,且常规使用的方法或矩形不能适应靶区的形状,使颞叶、脑干、脊髓等正常组织缺乏有效的保护。近来鼻咽癌放疗有了新的改进,如超分割放疗、插植后装放疗、适形放疗、γ刀、X刀。临床中应根据鼻咽癌生物学特性及TNM分期建立综合治疗方案尽量避免上述后遗症。

  • 高龄胃癌外科治疗49例分析

    作者:王松祥;单水阳;陶锋;吕杰青

    我院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高龄胃癌49例。现结合临床对其外科治疗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14例。年龄70~82岁,平均77.3岁,其中80岁以上4例(8.2%)。自发病到就诊时间为1月~5年,平均8个月。胃窦部37例,胃体部5例,幽门管7例。肿瘤直径小于3cm者 10例,3~5cm者11例,大于5cm者28例,其中7cm以上者9例。伴横结肠转移1例,腹腔广泛转移3例。本组49例中仅11例无明显合并症,其余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合并症。49例中T1期2例,T2期18例,T3期23例,T4期6例。根治性切除35例,其中全胃切除2例,根治性切除率71.4%。姑息性切除6例,胃空肠吻合8例,无手术死亡。本组18例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24例次,无围术期死亡。 讨论高龄胃癌具有下列特点:一、晚期病例多。高龄胃癌的自觉症状不如青壮年明显,并伴有其它慢性疾病,易使症状混淆,因而就诊时间较晚,进展期病例多。本组病理分期,T3、T4期占59.2%。二、合并症多。高龄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器质性疾病,以心肺疾患较多,使病人手术耐受性降低,围术期危险性增加,术后并发症增多,本组有合并症者38例。 术前充分准备对全身情况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有效地治疗各种并发症,尤其心肺疾患必须予以控制。对高血压患者,术前控制至正常并稳定1至2周再手术。严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需进行有效的咳嗽及屏气训练。对合并贫血病人,术前少量多次输血液或浓缩红细胞,使Hb升到10.0g/dl。 术中处理原则:本组根治性切除率71.4%,比国内统计的60.9%有明显提高。我们认为,手术操作除坚持创伤小,出血少,牵拉轻及时间短等老年手术的基本原则外,手术清除淋巴结范围应坚持个体化,不能一概要求行胃D+2、D3甚至D4根治术。随着淋巴结清除范围扩大,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生理储备功能及应激能力进一步下降,因而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本组无一例手术死亡,正是遵循了这一条原则。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本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8例(36.7%),其主要原因:术前营养状况差,加之高龄、肥胖、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导致术后并发切口裂开5例。其次与电刀直接烧割脂肪使皮下脂肪液化有关;术前存在多种并发症,尤其是心肺疾病,本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5例。其次为留置胃管,痰不易咳出,误吸入肺部所致;高龄病人晚期病例多,常合并幽门梗阻,导致营养不良及电解质代谢紊乱,使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下降。高龄胃癌围术期的重点应放在合并症的治疗及营养支持。对代谢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的病人,除术前补充必需的电解质溶液外,应重点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术后应常规行全胃肠道外营养,满足病人的营养要求。

  • 乳癌内分泌治疗的新观点和再认识

    作者:宋三泰

    乳癌内分泌治疗是一百多年来国际公认的乳癌四大治疗手段之一。但国内医生及病人却对这种治疗还存在很多疑问及困惑。我国乳癌内分泌治疗第一个问题是,不相信内分泌治疗效果,不敢单独用于复发转移乳癌的解救治疗。我们可以断言,只要人们敢于认真实践,随着单独使用内分泌治疗机会的增多,就会发现内分泌治疗后软组织转移病灶消退,溶骨性破坏重新钙化,恶性胸水慢慢吸收等毋容置疑的客观效果。国外报告ER及PR双阳性病人的有效率可高达60%左右,但国内近期文献报告却都只在30%上下。这可能与国内专家常用根治标本的ER结果来分析复发转移病灶的治疗效果有关。因为我们在80年代曾对402例乳癌病人的原发灶标本,根治性手术后查及的腋下转移灶,以及日后陆续出现的复发转移病灶的ER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同时取材的ER不符合率为28.8%(74/257);先后取材的病例中,竟有50.3%(73/145)是不一致的。如此计算,国内的疗效水平也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内分泌治疗是独立的治疗手段,应该单独使用,不必与化疗合用。其毒副作用小,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可在门诊进行;不需要升白及止吐等支持治疗;如果用甲(地)孕酮还可提高食欲,改善一般状况。因此很多国外乳癌妇女一辈子未用过化疗,一直在用内分泌治疗。 通过临床实践已经改变了"内分泌治疗起效缓慢"的陈旧观点。文献报道早的两周内就可起效;我们见到一例骨转移病人,内分泌治疗用药当天疼痛就有所减轻。如果治疗4周,病变还在进展,即使ER(+)也要断然停药。在保证生活质量前提下,不论一线,还是二线内分泌治疗,维持6个月SD的病人的生存时间与CR、PR病人一样。也就是说,我们通过相对轻松的内分泌治疗,只要达到SD疗效,就同样能获得延长生命的效果。内分泌治疗与化疗之间没有交叉耐药,不同种类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之间也没有交叉耐药。因此内分泌治疗失败后可改用化疗;化疗无效的病人也可改用内分泌治疗;某种内分泌药物失败的病人,还可启用另一种新的内分泌药物;如果既往内分泌治疗曾一度有效,改用新的内分泌药物很可能再获得一次缓解。我们一直把化疗及内分泌治疗视作乳癌全身治疗的左膀右臂,在漫长的乳癌治疗过程中,可以轮替使用,就象我们提重物走累了那样,人可以不休息,换个手继续往前走。对复发转移病灶的解救治疗来说,不一定拘泥于ER(+)病人才用内分泌治疗,因为ER(-)病人也还可以争取10%甚至5%以下的缓解机会,关键是看疗效。用药1~2月仍无效的治疗,绝对不能重复;用药有效的治疗应当从PR用到CR,CR后还要继续进行巩固治疗。内分泌治疗有效的病人可连续用药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直到病变恶化进展时为止,这也是化疗无法比拟的优点。 我们国家内分泌治疗第二个问题是,人们偏爱三苯氧胺(TAM)的简易方便,随意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剂量和疗程都很不正规,甚至在病历里都无认真记录。我们应当根据病人的年龄、绝经状况、ER及PR状态、术前分期、术后转移淋巴结数目以及pS2蛋白、HER-2/neu基因等来安排辅助治疗。1998年The Lancet发表的早期乳癌协作组3.7万人的研究结果表明,ER(-)病人辅助性TAM效果不好;ER(+)病人用TAM后,复发率相对减少50%,死亡率下降28%;值得注意的是,ER不明病人也可分别下降37%及21%。那么是不是可以象国外文献推荐的那样,让ER不明的,尤其是ER不明的老年病人都用TAM呢?但是因为中国人ER阳性率比西方人低;中国人的乳癌发病年龄高峰在中年,美国在老年;而西方人的ER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中国人的ER阳性率与年龄没有明确关系,所以中国ER不明的病人,即使老年ER不明的病人,也好还是查明后根据ER状况选择辅助治疗。而在ER(+)病人中,不同PR状态的治疗效果相近,所以PR对选择治疗并不起决定作用。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