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达芬奇机器人甲状旁腺全切加部分腺体自体移植术治疗肾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甲状旁腺全切加部分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total parathyroidectomy with autotransplantation,tPTX+ AT)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接受达芬奇机器人tPTX+ AT手术的16例肾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tPTX+ AT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无中转开放手术,共切除62枚甲状旁腺.平均手术时间(136±24) min,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相关生化指标明显下降或改善,手术美容效果满意,随访6个月至2年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血钙、血磷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等,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甲状旁腺全切加部分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治疗肾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安全、有效的.
-
进展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目的 探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术后超早期给予紫杉醇腹腔热灌注化疗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安阳市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进展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共172例,其中87例给予术后超早期紫杉醇腹腔热灌注化疗,并给予常规处理,85例仅给予常规处理.结果 术后9d(即腹腔热灌注化疗后7d),腹腔热灌注治疗组中血清CEA为(2.8±1.3) ng/ml、CA19-9为(22±8)IU/ml和CA72-4为(4.1±1.9) IU/ml,阳性率分别为5%、7%和11%;常规组中血清CEA为(3.4±1.2) ng/ml、CA19-9为(25±11) IU/ml和CA72-4为(4.8±2.1)IU/ml,阳性率分别为14%、13%和19%,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3,P=0.015;t =2.241,P=0.026;t=2.154,P=0.033).结论 术后给予进展期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超早期紫杉醇腹腔热灌注化疗可使血清肿瘤标志物下降,使体内癌负荷进一步降低.
-
中老年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和内镜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中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内镜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81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中老年组(≥60岁)和对照组(<60岁),分析中老年组的临床和内镜特点.结果 中老年组58例,对照组123例,中老年组中病毒性肝病和酒精性肝病(15/58,62/123)低于对照组(62/123,28/123),自身免疫性肝病和NAFLD(14/58,12/58)高于对照组(14/123,9/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52,P =0.004).中老年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比例(20/58,7/58)高于对照组(19/123,2/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124、12.764,P=0.012、0.001).中老年组中食管静脉曲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74.14%,43/58)高于对照组(60.16%,74/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65,P=0.049),中老年组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分布特点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4,P=0.044).中老年组中初次进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比例(27.59%,16/58)高于对照组(13.01%,16/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21,P=0.046).结论 中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内镜下表现和治疗的方式有自身特点,在临床中值得重视.
-
留置肛管预防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直肠癌切除术后是否留置肛管与吻合口漏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并且吻合口距齿状线在4 cm以内的71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常规留置肛管;对照组32例,未留置肛管.术后1周内,连续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直肠内压力变化、排便及吻合口漏发生的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2h、1、2、3、4、5、6、7d直肠内压力分别为(13±3)、(8±3)、(11±2)、(14±4)、(16±3)、(19±2)、(21±3)、(22±3)cmH2O,对照组分别为(17±2)、(11±3)、(15±3)、(17±3)、(20士2)、(22士3)、(25±4)、(26±2)cmH2O,研究组术后1周内各时间点直肠内压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术后排气和排便时间平均提前1~2 d;研究组未出现吻合口漏,对照组出现4例,发生率为1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癌术后常规留置肛管能有效预防吻合漏的发生.
-
粘连性肠梗阻的CT表现与手术对照分析
目的 分析粘连性肠梗阻的CT表现,评估CT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经手术证实的粘连性肠梗阻的CT表现,由2位主治医生采用盲法就肠梗阻是否存在、梗阻程度、梗阻部位、梗阻移行部粘连方式及是否伴有绞窄性肠梗阻共同讨论作出诊断,并将CT分析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对于存在肠梗阻、梗阻程度及梗阻位置的CT诊断准确率均为100%.梗阻移行部粘连形式包括:肠粘连形成腹内疝(44例)、肠管粘连成团(12例)、肠管扭曲成角(8例)、肠管与腹壁粘连(6例)、粘连肠管挛缩狭窄(5例)、粘连带压迫(4例)、粘连致肠扭转(1例).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为78%,敏感性为47%,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3%. 结论 CT能明确诊断形成肠梗阻的不同粘连方式及是否伴有绞窄性肠梗阻.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长期生存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235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235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3年、5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1%、9.8%,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2%、77.1%,3年、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1%、69.6%.腹腔镜Hartmann术、术后发生并发症、TNM分期为Ⅲ期、神经侵犯、溃疡型肿瘤为患者总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腹腔镜Hartmann术、术后发生并发症、TNM分期为Ⅲ期、溃疡型肿瘤为患者无病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腹腔镜Hartmann术、术后发生并发症、TNM分期为Ⅲ期、溃疡型肿瘤为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共同的不良预后因素.总生存期的不良预后因素还包括神经侵犯.
-
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1,Gli1)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经病理确诊行根治性手术的95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手术组,手术后确诊复发转移的40例患者作为复发组,同时选取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Gli1表达,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Gli1的含量.结果 胃癌手术组术前外周血中Gli1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9.21±1.37) ng/ml比(0.79±0.18) ng/ml,t=43.193,P<0.001];手术后1个月时Gli1的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2,P =0.472);复发组外周血Gli1的水平为(14.37±2.74) ng/ml,高于手术组术前水平(t=14.575,P<0.001).手术组肿瘤组织中Gli1水平比正常胃黏膜高(t=33.471,P<0.001);复发组肿瘤组织中Gli1水平为(14.37±2.74) ng/ml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8,P<0.001).结论 Gli1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检测外周血和肿瘤组织Gli1水平可预测复发.
-
腘动脉瘤外科手术与腔内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外科手术与腔内修复术治疗胭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2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8例胭动脉瘤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外科手术及腔内修复术在围手术期的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手术均成功达到治疗目的.外科手术组(12例)平均住院时间(18±3)d,1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形成,移植物血管1年通畅率100% (12/12),2年通畅率75%(9/12);腔内治疗组(16例)平均住院时间(10±2)d.支架血管1年通畅率93.3% (14/15),2年通畅率86.7%(13/15).外科手术治疗胭动脉瘤的住院时间较长,并发症更多(均P<0.05),两组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外科手术组比较,腔内修复治疗胭动脉瘤的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Viabahn支架提高了腔内修复术血管的通畅率.
-
髋关节滑膜囊肿压迫股静脉的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髋关节滑膜囊肿压迫股静脉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3例髋关节滑膜囊肿压迫股静脉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彩色多普勒检查.5例(38.4%)患者接受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8例(61.6%)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检查.12例患者手术切除成功率100%,均完整切除囊肿.术后病理结果均证实为滑膜囊肿.术后随访时间1~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平均24.8个月,12例手术患者目前均未出现相应症状复发,1例仅行经皮穿刺引流患者术后1个月症状复发.结论 手术切除是压迫股静脉的髋关节滑膜囊肿的首选治疗方式.
-
Roux-en-Y胃旁路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后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RYGB手术组和RYGB假手术组,每组10只.采用清醒状态扩展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术评估肝脏和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油红O定性、比色法定量检测肝脏组织中甘油三酯含量,比色法测定肝脏组织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和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RYGB假手术组大鼠比较,RYGB手术组术后2周大鼠肝脏敏感性指数增加近50%(P=0.003),肝脏组织中甘油三酯含量降低30%(P=0.000),肝脏组织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比值下降,磷酸化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00).结论 RYGB手术减少肝内脂肪蓄积,降低肝脏脂肪毒性,进而减轻组织氧化应激损伤,下调内质网应激,提高肝脏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
-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EpCAM在肝癌肝移植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在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移植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及术后肝癌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至2010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肝移植术的83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EpCAM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及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EpCAM高表达的HCC患者与EpCAM低表达的HCC患者相比,5年总生存率(41.2%比73.3%,x2=4.935,P=0.026)和5年无病生存率(41.2%比73.3%,x2=4.634,P=0.031)均更低.多因素分析显示:EpCAM高表达的HCC患者肝移植后的复发(HR=2.860,95% CI:1.012 ~8.083)和死亡风险(HR =2.909,95%CI:1.030~8.217)高于EpCAM低表达患者,EpCAM表达量是HCC患者肝移植术后5年总生存率及5年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子(P=0.044).此外,EpCAM表达量与肿瘤远处复发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EpCAM与肝癌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相关,可作为肝癌肝移植患者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
-
肝转移灶个数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
目的 分析肝转移灶个数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并探讨寡转移的定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外一科数据库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肝脏转移灶个数患者的预后.结果 入组患者377例,中位病灶个数为2个,5年无病生存率为24.1%,5年总生存率为39.8%,中位生存时间42个月.以5个病灶为界定义寡转移,寡转移与非寡转移患者的生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3.037,P=0.081),1~5个病灶与6~10个病灶患者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0个病灶以上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变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86,P=0.020).多因素分析表明,肝转移个数、原发灶淋巴结状态、肝转移大径和性别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转移灶个数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但非寡转移不应作为手术禁忌.10个病灶以下可界定为寡转移.
-
腹腔镜保留直肠上血管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保留直肠上血管的乙状结肠癌手术的具体操作技术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接受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85例患者,其中保留血管组27例行保留直肠上动脉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传统术式组58例行不保留直肠上血管的根治术.结果 保留血管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2±17) ml,传统术式组为(67±17)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0,P>0.05);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8)个比(15±7)个,t=0.058,P>0.05];保留血管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术式组[(283±51) min比(179±63)min,t =7.53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留血管组患者均未发生吻合口漏,传统术式组有2例发生吻合口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3,P>0.05).结论 保留直肠上血管的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
内窥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前微创处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有多种治疗方案.我们回顾性分析本院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在不同时机行内窥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annulation of the pancreatic,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病例资料,探讨两种方法在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无皱褶吻合技术治疗老年高位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疗效
直肠癌在肿瘤所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中占84%[1].由于结直肠内存在大量的细菌,给手术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并发症较多,尤其表现在老年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患者.本研究采用无皱褶吻合技术治疗老年高位直肠癌合并肠梗阻行同期切除吻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0例老年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2~ 80岁,平均年龄(68±5)岁;30例患者乙状结肠系膜成点状或线状粘连于左侧;Dukes分期A期14例,B期10例,C期6例;1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关键词: -
肝静脉优先策略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2009年以来,腹腔镜肝切除得到了迅速发展,其适应证已基本接近开放手术[1-2].然而由于传统开放技术(器官游离、触摸、血管分离、血流阻断及实质分离等)难以在腔镜下实施,腹腔镜肝切除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瓶颈:一是手术平面难以把握,二是术中出血难以控制,三是手术视野难以显露[3-4].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在借鉴腹腔镜胃肠手术血管优先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肝静脉优先策略,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现挑选其中两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水通道蛋白4和水通道蛋白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预后的关系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一种选择性介导转运自由水穿过细胞膜的蛋白质.研究表明AQPs在机体内广泛表达,并参与部分肿瘤的发生、迁移和增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2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QP4和AQP5的表达,探讨AQP4、5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关系,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 -
胃食管反流致食管良性狭窄的诊治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由于其独特的发病因素,是引起食管良性狭窄的主要原因之一[1].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治疗GERD的经典术式.然而,对于胃食管反流引起的食管良性狭窄,在治疗狭窄的同时是否再行抗反流手术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收集40例胃食管反流引起的食管良性狭窄患者,探讨介入治疗联合腹腔镜抗反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
腹膜后Castleman病三例临床分析
Castleman病(CD)又称为血管淋巴性滤泡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在1954年首次以病理现象报道.作者从2010-2016年共收治3例腹膜后CD患者,根据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如下.
关键词: -
自扩张金属支架治疗胃切除术后输出襻梗阻一例
患者男,64岁,因“胃癌”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加D2淋巴结切除术,以29#管状吻合器行结肠前残胃后壁-空肠吻合术,输入襻对胃大弯侧,长12 cm.术后3d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经鼻肠管泵入肠内营养制剂,术后7d进半流质饮食.患者于术后9d发生腹胀,术后10 d行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内潴留液较多,造影剂缓慢通过吻合口进入输入襻,无造影剂进入输出襻,胃收缩无力,见图1.
关键词: -
Amyand疝伴阑尾炎一例
患者男,86岁,因“发现双侧腹股沟区肿物8年,加重1d”入院.查体:患者呈强迫端坐体位,腹部平坦,下腹部压痛,轻度反跳痛.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大小约10 cm×8 cm的肿物,质软,无触痛,可降入阴囊,平卧时可还纳腹腔;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大小约7 cm×9 cm肿物,质硬,表面红肿,皮温升高(图1),剧烈疼痛拒按,未降入阴囊,平卧时不可还纳腹腔.实验室检查:血清CRP 136.13 mg/L,WBC 18.68×109/L,N 0.81.双侧腹股沟区彩超示:双侧阴囊内见较多肠管回声,可见蠕动,向双侧腹股沟区延伸,右侧腹股沟区见无回声区,范围约33 mm×73 mm.术前诊断:左侧腹股沟疝、右侧腹股沟绞窄性疝、肠坏死.急诊行右侧腹股沟区探查,可见疝囊肿大增厚,呈暗红色,切开疝囊,流出黄色脓液约50 ml,囊内布满脓苔,阑尾嵌顿其内(图2).阑尾体部化脓坏疽,扩大内环口,寻及阑尾根部,常规方法切除阑尾,将残端包埋于盲肠末端内,还纳盲肠,蒸馏水反复冲洗直至清亮.
关键词: -
小肠系膜海绵状血管瘤合并肠扭转一例
患者男,57岁,因“腹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d”入院.查体:腹部稍膨隆,可见肠型,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入院诊断:肠梗阻.腹部X线平片提示:多发气液平.腹部CT提示:右下腹局部肠管及肠系膜呈“旋涡状”改变,局部管壁增厚,近端肠管扩张,盆腔积液(图1).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距Treitz's韧带约130 cm处小肠系膜有1个16 cm × 12 cm×8 cm肿瘤,肿瘤紧贴肠管,呈紫红色,表面欠光滑,质地不均匀,肿瘤部位肠管进入盆腔,沿肠系膜轴顺时针旋转360度,肿瘤近端肠管明显扩张.术中诊断:小肠系膜血管瘤合并肠扭转.行肠扭转复位,切除病变段小肠(图2).术后病理报告:肠系膜海绵状血管瘤(图3).
关键词: -
直肠系膜Castleman病一例
患者女,40岁,主诉“体检发现盆腔肿物逐渐增大10年余”.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腹部CT检查示:子宫直肠隐窝内可见团块状肿物影,边界较清,大小6.9 cm×6.2 cm ×5.7 cm,其内密度均匀(图1).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直肠腹膜返折以下,形态规则,边界清楚,质韧,与直肠关系密切,无法分离切除肿物.行直肠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示大量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间血管增生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滤泡间淋巴细胞CD3(+)、CD5(+)、Bcl-2(+),滤泡内淋巴细胞CD20(+)、Ki67(+),血管内皮CD34(+),CD21和CD23示滤泡树突状细胞网(图2).病理诊断:直肠系膜淋巴结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
关键词: -
生物可吸收材料在血管支架中的应用
自20世纪60年代末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产生以来,血管疾病的治疗经历了数次“革命”[1-2].材料学的进步和血管腔内器材的发展无疑是推动腔内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生物可吸收材料则是其中具潜力的一种[3-6],其可吸收,无永久异物留存,减少了不良事件;也可以作为治疗因子的载体.我们现对生物可吸收材料在血管腔内治疗中的发展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 -
胃癌腹膜转移基因诊断的研究进展
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cytological examination of peritoneal lavage fluid,PLC)是目前检测腹腔游离癌细胞的重要方法,对于预测胃癌患者腹膜复发转移、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PLC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敏感性较低.Leake等[1]综合分析了11项腹腔灌洗液脱落癌细胞检测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用PLC预测腹膜复发转移风险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可以分别达到73%~91.9%和86.4%~100%,但其敏感性为11.1% ~80%高低不等.鉴于PLC敏感性不高的问题,高敏感度的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被应用于检测腹腔中极少量的游离癌细胞.PCR技术较PLC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相关研究显示腹腔灌洗液PCR检测结果与胃癌患者腹腔复发转移及预后判断有关.本文就胃癌患者分子标志物基因检测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
中国腹腔镜胃癌外科的发展与启示
近二十年来,西方国家的胃癌发病率持续下降,但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的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全球新发胃癌患者接近95万,每年因胃癌死亡约73万,其中我国2015年胃癌发病率为67.9/10万,超过世界全部胃癌的60%,病死率高达48.9/10万,位于常见恶性肿瘤第二位、肿瘤死亡原因第三位[1].随着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胃癌患者的整体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我国局部进展期胃癌占80%以上,这与日本和韩国50%~60%以早期胃癌为主要分期构成的现状有明显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腔镜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2-3].
关键词: -
超声双重造影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大体分型诊断价值的比较
目的 比较超声双重造影(doubl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DCEUS)与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对胃癌术前大体分型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经电子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证实的239例胃癌患者术前行DCEUS和MD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DCEUS诊断胃癌大体分型总的准确率高于多层螺旋CT,分别为85%、80%(P<0.05);DCEUS与MDCT对进展期胃癌术前BormannⅠ型和Ⅳ型分型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x2=1.175、P=0.323;Ⅳ型x2=2.171、P=0.141);DCEUS与MDCT诊断早期胃癌、Borrmann Ⅱ型和Ⅲ型准确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胃癌x2=16.307、P=0.000;Ⅱ型x2=39.950、P =0.000;Ⅲ型x2=35.770、P=0.000).结论 DCEUS是一种术前诊断胃癌大体分型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
-
进展期贲门癌手助腹腔镜根治术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施行手助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贲门癌根治术1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手助腹腔镜组和开腹组.结果 开腹组清扫淋巴结(32±10)个,手助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28±9)个,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541);两组清扫第10组淋巴结的数量[(10±3)个比(9±2)个,t=0.09,P=0.123]和第11d组淋巴结的数量[(7±2)个比(8±1)个,t=0.09,P=0.14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开腹组食管切除长度为(4.0±1.2)cm,手助腹腔镜组为(4.1±1.0)c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147).开腹组中2例患者术中病理切缘阳性,中转为胸腹联合肿瘤切除.手助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比开腹组长[(295±37) min比(215±23) min,t =3.78,P=0.004]、手术出血量少[(110±17)ml比(345±95)ml,=4.95,P=0.011]、术后住院时间短[(8.7±0.6)d比(14.3±2.1)d,t=0.26,P=0.031].结论 与开腹贲门癌根治手术相比,在保证手术安全和肿瘤根治的基础上,手助腹腔镜手术具备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
免疫和营养相关指数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分界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PNI与胃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有关(均P<0.05);NLR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有关(均P <0.05);PLR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大小、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有关(均P<0.05).低NLR组、低PLR组、高PNI组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较高NLR组、高PLR组、低PNI组长(均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PNI和NL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PNI和NLR与PLR相比有更好的预测预后价值,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联合纳米碳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联合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至12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达芬奇+纳米碳组20例,腹腔镜+纳米碳组24例,腹腔镜组(无术中淋巴结示踪)19例,对3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情况、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达芬奇+纳米碳组检出淋巴结数为(31.5±3.8)枚/例,高于腹腔镜+纳米碳组的(25.3±2.6)枚/例(F=5.5,P=0.03)和腹腔镜组的(21.1±2.7)枚/例(F=6.1,P=0.01);达芬奇+纳米碳组检出淋巴结中黑染481枚(76.2%),黑染淋巴结组的肿瘤阳性率为26.8%,与腹腔镜+纳米碳组(21.6%)和腹腔镜组(18.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P =0.22).术后3组吻合口或残端瘘、术后出血发生率、淋巴瘘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首次经肛门排气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达芬奇联合纳米碳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中具有良好的淋巴结示踪效果.
-
胃肝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5例胃肝样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同时期接受手术治疗的相同病理分期的60例普通型胃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差异,分析影响HAS预后的因素.结果 本组中87% HAS患者血清AFP阳性.HAS的血清AFP水平高于普通型胃癌(P <0.001).HAS较普通型胃癌更容易出现淋巴管侵犯(73%比33%,x2 =7.918,P=0.005)和血管侵犯(40%比10%,x2=8.036,P=0.005).HAS病理组织中AFP、Glypican-3、Hepatocyte、CEA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为87%、87%、33%、53%.HAS术后肝转移发生率(53%比12%,P=0.001)和其他远处转移率(53%比15%,P=0.004)高于普通型胃癌.HA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短于普通型胃癌(28.0个月比50.7个月,x2=4.350,P=0.037).HAS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33%、20%,普通型胃癌组患者的1、3、5生存率分别为97%、78%、33%,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25、17.198、5.472,P=0.019、0.000、0.019).影响HA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TNM分期、血管侵犯、术后其他远处转移、术后肝转移.结论 HAS患者常伴有血清AFP增高,更易发生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