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MRI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对梗阻性脑积水诊断和手术策略的影响
目的 探讨MRI可变翻转角的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在梗阻性脑积水诊断中的价值和其对手术策略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2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6例,女性64例,年龄8个月至7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 T2WI常规序列和3D-SPACE特殊序列扫描,根据3D-SPACE检查结果决定手术策略,对非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镜辅助造瘘治疗,对交通性脑积水采用分流治疗.根据MRI影像上能否直接观察到梗阻部位确定脑积水梗阻部位的检出率.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复查3D-SPACE或头颅CT.结果 3D-SPACE对脑积水梗阻部位的检出率为98.3% (114/116),T2WI的检出率为72.4%(84/116).152例患者中脑导水管薄膜梗阻36例,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后部、四叠体区占位22例,Dandy-Walker综合征10例,桥前池蛛网膜囊肿18例,囊虫病16例,侧脑室囊肿4例,第四脑室囊肿2例,室间孔占位2例,室间孔闭锁2例,颅咽管瘤4例,交通性脑积水36例.随访1 ~18个月,平均(14±9)个月,共有112例(73.7%)患者无需分流管而通过神经内镜治疗获得了脑积水的治愈.结论 MRI 3D-SPACE序列能提供比常规影像更清晰的解剖影像信息,有助于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检出,可以帮助医师选择佳手术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
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主动脉分支动脉重建联合支架腔内修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5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24例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例(79.2%),女性5例;年龄29~69岁,平均(49±12)岁.入组患者均合并开放手术治疗的高危因素.其中14例为胸腹主动脉瘤,10例为主动脉夹层.一期或分期完成复合手术.出院后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复查CT血管造影.结果 24例患者共重建分支血管74支,其中内脏血管63支,弓上分支血管11支.一期手术15例,分期手术9例.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5% (3/24),动脉瘤相关病死率为8.3%(2/24).人工血管分支30 d内通畅率为95.9% (71/74).围手术期无内漏、截瘫及肠道缺血发生.4例(16.6%)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访3~ 12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4个月.1例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Ⅰa型和Ⅲ型内漏;2例患者死亡.术后1年、3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7%、73.5%.结论 分支动脉重建联合腔内支架修复的复合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满意,适用于基础疾病多、再次手术及不适合开放手术的高危患者.
-
切缘环形缝合技术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在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切缘环形缝合技术处理肾门部肾细胞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肾部分切除术,且术中采用切缘环形缝合技术的31例肾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48~ 75岁,平均(58±13)岁.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技术路线:术前留置患侧肾脏的输尿管导管;阻断肾动脉,30 s后阻断肾静脉;切除肿瘤,环形连续缝合肾脏切缘;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射亚甲兰溶液,修补破损集合系统;解除静脉阻断,修补破损静脉;解除动脉阻断,修补破损动脉.对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14例,开放手术17例.肿瘤大径1.9~4.8 cm,平均(3.3-1.2)cm;R.E.N.A.L.评分为7~11分,中位值为8分.血管阻断时间为18.4~37.5 min,平均(24±8)min.术中出血量为90~ 350 ml,平均出血量(125 ±45) ml.术中未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患者因肾静脉分支瘤栓形成术中改为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3个月内无出血、血尿、尿瘘及肾脏失功能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肾部分切除术中采用切缘环形缝合技术来处理肾门部肿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应用于复杂性肾门肿瘤的处理.
-
特殊类型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总结
目的 总结特殊类型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AAA)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5月至2015年2月救治的52例破裂性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原因、并发症表现的特殊性将33例归为特殊类型的破裂性AAA,包括感染性6例、炎性5例、结核性6例、创伤性1例,合并腔静脉瘘2例、消化道瘘3例、累及脊柱5例.其中2例拒绝手术放弃治疗,19例选择急诊开放手术修复,13例采用腔内支架修复,1例中转开腹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收缩压为64~107 mmHg(1 mmHg =0.133 kPa),平均收缩压为(88±16) mmHg;就诊到确诊时间为4~33 h,平均(17±l0)h.围手术期死亡1例,患者死于失血性休克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术后随访3~72个月,未发生主动脉破裂、血管移植物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随访期死亡.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特殊类型的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综合完善的围手术期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腹腔镜下根治手术治疗的65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5~ 75岁,平均67岁;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11.2 ~65.5 μg/L,平均26.7 μg/L.穿刺Gleason评分3+3分4例,3+4分27例,4+3分11例,4+4分21例,4+5分2例.骨扫描检查排除骨转移.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经腹腔径路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切除前列腺后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决定术后是否辅助放疗或内分泌治疗.术后门诊随访,1年内每1~2个月检测PSA值,每3个月评价尿控情况;1年后每2~3个月检测血PSA值.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134±21)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0±146) ml.术中膀胱颈重建15例,术后平均7d拔除尿管,平均4d拔除引流管.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病理分期为pT225例,pT3a 28例,pT3b 9例,pT4 3例;切缘阳性15例.淋巴结平均清扫19枚(11 ~24枚),淋巴结转移患者11例,阳性淋巴结共19枚.术后拔除尿管后恢复正常排尿43例,术后3个月尿失禁5例,术后12个月尿失禁1例.11例患者术后行辅助内分泌治疗,19例患者行辅助放疗.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20个月,5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生化复发.结论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加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手术安全可行,手术可提供准确的分期分级情况,是高危前列腺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方法.
-
原位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窃血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脾动脉窃血综合征(SASS)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成人原位全肝移植术后确诊的SASS患者24例,随机抽取同时段未发生SASS的肝移植术后患者96例为对照组.收集SASS组和对照组患者肝移植术前脾动脉直径、肝动脉直径、供肝质量、受者体重、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无肝期和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收集SASS组患者肝移植术后第1天、确诊前1天、确诊(治疗)当天、治疗后第1、3、7、14天及对照组肝移植术后第1、3、5、7、10、14天的肝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流阻力指数(RI)及门静脉平均速度(PVF)等肝脏血流动力学参数超声检查结果,统计分析各项测量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SASS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肝移植术前脾动脉直径与肝动脉直径比值、供肝质量、供肝质量与受者体重比值(GRWR)分别为1.26和1.00、1 032 g和1 075 g、(1.40±0.30)%和(1.82±0.21)%,SASS组与对照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Z=-6.40、Z=-2.22、t=-6.50,P值均<0.05);SASS组与对照组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术中无肝期和手术时间分别为3.5 min和4.0 min、10.25 h和10.10 h、43 min和45 min、8.7h和8.7h,SASS组与对照组间均无差异(P值均>0.05).SASS组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RI渐进性升高,但接受脾动脉弹簧钢圈栓塞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周趋于稳定.结论 脾动脉直径与肝动脉直径比值和GRWR分别是SASS的正性与负性危险因素;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RI渐进性升高是发生SASS的预警信号;脾动脉主干弹簧钢圈栓塞术是治疗肝移植术后SASS的有效方法.
-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4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例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31 ~50岁,平均38.3岁.体检发现3例,因上腹部胀痛检查时发现2例,因左腰部疼痛检查时发现1例.囊肿位于左肾上腺区4例,胰腺后上方与肝脏之间1例,胰尾左前方1例.大径5 ~13 cm,平均7 cm.超声、CT检查表现为囊性、囊实性或实性肿物,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增强CT扫描未见强化或无明显强化.6例患者术前均未准确诊断,均行手术治疗,3例经腹膜后腹腔镜切除,2例开放经腹腔入路切除,1例开放经腰切口切除.病理诊断为支气管源性囊肿.3例有症状患者术后症状缓解.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至15年,CT检查未见复发.结论 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罕见,容易误诊,遇腹膜后肿物时应注意鉴别诊断.囊肿多位于左肾上腺区或邻近区域,影像学上部分囊肿呈软组织样表现.手术切除囊肿后患者预后良好.
-
腔内修复术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疗效研究:单中心十年结果
目的 探讨评价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AAA)的长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1 1例接受EVAR治疗的AA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612例,女性99例,平均年龄(69±13)岁.主要研究结果是全因死亡率,次要研究结果是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和手术相关数据.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远期生存率和介入相关并发症累积风险,应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影响远期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74.8%的患者完成有效随访,长随访时间10.4年,平均随访时间(3.8±3.5)年.共140例患者死亡,全因死亡率为19.7%,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3%,二次干预率为5.3%.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为78%(95% CI:74%~82%),10年累积生存率为67% (95% CI:61%~74%);术后5年累积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为10.5%(95% CI:7.3% ~13.7%),10年累积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为19.3%(95% CI:11.9% ~26.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或Ⅳ级、吸烟、糖尿病会增加远期死亡风险(P<0.05);高血压可降低远期死亡风险(P<0.05).结论 EVAR治疗AAA的远期结果较好.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
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分析
目的 总结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采用杂交技术治疗42例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39例,女性3例,年龄34 ~ 80岁,平均(53±13)岁.主动脉弓动脉瘤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5例.16例同期接受开放与腔内手术,26例接受分期手术,分期手术平均间隔(7±3)d.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胸-颈"杂交与"颈-颈"杂交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81.0% (34/42),住院期间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脑卒中3例(7.1%),内漏8例(19.0%,Ⅰ型6例,Ⅱ型2例),循环功能不全1例,主动脉气管瘘1例;其中死亡4例(脑卒中2例,循环功能不全1例,主动脉气管瘘1例),病死率9.5%."胸-颈"杂交手术病死率明显高于"颈-颈"杂交(4/16比0,P=0.02).随访时间2~1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5个月,失访4例.随访期间人工血管旁路导致脑卒中1例,经保守治疗后康复;支架远端内膜撕裂1例,经二次干预后痊愈;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经手术修复后痊愈.随访期间死亡4例,其中主动脉相关死亡2例(5.3%),总生存率为76.6%.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创伤小,远期效果满意.接受"胸-颈"杂交的患者病死率较接受"颈-颈"杂交的患者高.脑卒中是重要的致死性并发症.
-
腹膜后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肾上腺肿瘤一例
患者 女性,57岁,因"体检发现左肾上腺肿物3年"于2014年7月16日入院.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无明显血压波动病史,10余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否认家族肿瘤病史.3年前因脑梗死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时,腹部B超(2011年7月15日)检查:左肾上腺区见大径2,0 cm低至无回声结节,边界清,内无血流;右肾上极见大径3.3 cm囊性占位,考虑左肾上腺囊肿,右肾囊肿.
关键词: -
假腔内应用烟囱技术治疗支架相关远端再发夹层一例
患者 男性,45岁,主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年,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年"于2013年11月13日就诊.患者2007年6月12日因"突发胸背部疼痛",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当地医院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恢复良好.2012年10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50 m.
关键词: -
心脏死亡儿童供成人肾移植四例观察研究
小儿肾脏移植给成人的效果尚有待明确,目前国内外对此类移植均处于探索总结阶段.我院于2011年被列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器官移植术试点单位,经过两年试点工作,目前已正式获批DCD器官移植资质.我院在2012年1月进行首例公民去世后器官捐献的移植术,目前已完成了41例DCD肾移植术,其中有4例系儿童供肾给成人,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切削小张致密离体皮肤为断层皮的方法改进
巨指(趾)缩容的方法之一是切下肥厚的皮肤,削薄至中厚断层皮,裁剪之后再回植于原位[1-2].切下的皮肤几乎都来自手的掌侧或足的跖侧,面积不大却致密,且形状不规整,指(趾)端皮肤卷曲,很难平铺直放.为此,我们对现有切削离体皮肤为断层皮的方法进行了技术改进,经2年期间临床应用于30余例患者的结果表明,切削质量、效率均有明显改善.现将技术要点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
改良显微镜下单针缝线纵向套叠输精管附睾吻合术中操作技巧
随着不育男性人数的增加和显微男科手术的发展,Chan 等[1]首创的显微镜下纵向套叠输精管附睾吻合术(longitudinal intussusception microsurgical vasoepididymostomy,LIVE)在某些地区成为治疗附睾梗阻性无精症(epididymal obstructive azoospermia,EOA)的首选方法[2].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改良的单针缝线LIVE,取得了合理的复通率[3].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我们共为51例EOA患者实施了改良的单针缝线LIVE手术,现对术中的显微操作技巧进行总结,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
多层裸支架治疗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思考
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一直以来都是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传统手术因其创伤大和并发症多而有逐渐被腔内修复术取代的趋势.腔内修复术因器材的进步在近1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开窗支架等已逐步应用于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治疗,但由于严格的适应证选择及对术者经验和技术的严格要求,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就多层裸支架在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初步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也给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治疗带来了一种新的理念.我们希望能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获得更多的证据以证实这种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烟囱技术用于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烟囱技术是重建分支动脉的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辅助技术.主动脉弓部分支动脉位于腔内治疗近端锚定区是采用烟囱技术的手术指征.目前的主动脉覆膜支架产品均可用于烟囱技术,但建议选择覆膜支架重建分支动脉.主动脉支架和分支动脉支架推荐的直径放大率分别为15%和5%,相互重叠长度需>2 cm.Ⅰa型内漏是烟囱技术重要的并发症,适当的支架直径选择和重叠长度及球囊扩张技术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术后长期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分支支架狭窄发生.
-
应重视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规划与实施
自2000年Dorros等报告了国际上第一例腔内修复术治疗升主动脉夹层之后,学者们渐渐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升主动脉夹层治疗方式.升主动脉位置和形态学特点比较特殊,在应用腔内修复术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根据适应证合理针对患者特点个性化选择治疗方式;(2)充分进行术前评估;(3)选择合理的支架与输送系统;(4)选择合理手术入路;(5)术中保证冠状动脉及弓上分支动脉的灌注并保护主动脉瓣的功能;(6)精确定位支架位置;(7)加强中远期随访.总之,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升主动脉夹层,应把握手术适应证和技术要点,严格根据患者特点合理选择治疗方式,避免治疗误区,提高手术安全性.
-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
颈椎病严重影响人类正常工作和生活,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在各类型颈椎病中占较多比例.随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该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愈加重要.北京市科委2010年在"骨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及康复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中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研究"予以立项,本共识在这一立项资助下完成.
关键词: -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中的内脏动脉重建问题
腔内修复术目前已逐渐成为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主流治疗方案,但是腔内修复需要在主动脉病变近远端有足够的锚定区.累及内脏动脉和内脏动脉开口附近的病变仍是常规腔内修复术的禁区.近年来,烟囱技术、三明治技术、杂交技术的开展与开窗支架、带分支支架的应用拓展了腔内修复术的应用范围,此类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逐渐获得了腔内修复的机会.不同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术者可以根据病变的具体特点、自己的经验和所能获得的腔内修复器材等因素进行判断选择.
-
肥胖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量效关系已确定
女性健康倡议试验的随访数据显示,超重或肥胖的绝经后妇女患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JAMA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强调体质指数(BMI)升高与乳腺癌患病相对风险增加之间存在量效关系1.研究显示激素替代治疗对患病风险无显著改善,并且不同种族之间的患病风险没有差异.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体重正常的女性减轻体重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生,但体重增加却使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增加.女性健康倡议临床试验纳入了1993年至1998年67 000多名50岁以上的女性,中位随访时间13年.
关键词: -
研究表明,仅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组测序可能会误导近半数患者
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临床医生仅靠患者肿瘤组织基因组分析来指导癌症治疗,可能会受到同时存在于患者正常生殖细胞、且与癌无关的无害突变误导1.有趣的是,对肿瘤组织进行基因组测序以确定肿瘤形成及发展中的有关致癌突变,已经成为了惯例.临床医生特别感兴趣的是"可操作基因(actionable genes)",存在这类基因则可能有助于找到有潜力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 -
研究显示素食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较低
一项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Seventh Day Adventist men and women)结果显示,素食者患结直肠癌风险降低1.这项美国的研究在线发表于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研究共纳入了77 659例男性和女性受试者,对入选者进行饮食习惯调查,并依据结果分为素食组和非素食组,其中素食组分为严格素食者、乳蛋素食者、鱼类素食者和半素食者.
关键词: -
研究发现对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实施手术并不能提高生存
发表于JAMA Surgery的一项研究表明1,低级别乳腺导管原位癌在诊断后立即或短期内实施手术并没有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中高级别的导管原位癌实施手术确实提高了生存率,但研究引发了对过度治疗的担忧.随着乳房X线照相常规筛查的应用愈加广泛,导管原位癌的发病率急剧增加,在目前所有新诊断的乳腺癌中占20%~30%.导管原位癌通常有一个缓慢的发展模式,在许多病例中并没有完全发展成临床意义上的浸润性癌.然而,大多数女性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了积极的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