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外科

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5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赵玉沛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非创伤性硬脊膜外血肿二例

    作者:孙金龙;赵冬梅;孙晓莉;张庆林;庞琦

    例1 女,38岁,于就诊前6 d抬举右臂时突感背部疼痛, 持续约10 min,自行缓解,此后又多次发作;108 h前突发背部刀割样疼痛,并迅速出现双下肢无力、足部麻木并向上发展至胸部,伴小便失禁.查体:颈部抵抗明显,双上肢内侧有放射性痛,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胸4(T4)以下痛觉消失,双侧下肢病理征阴性.行MRI检查显示颈5~胸3(C5~T3)椎管内血管畸形并出血.急诊手术,术中见:颈 5-胸3(C5~T3)相对应的硬脊膜外有畸形血管团及血肿块附着,畸形血管团以异常静脉为主,其上端及中部各有1条动脉血管供血,硬脊膜无波动.先切断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明显缩小,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硬脊膜完整并波动良好.术后5 d行MRI检查,显示 :脊髓减压充分.双上肢疼痛明显减轻,肌力较术前恢复,感觉平面下移至胸6(T6)水平.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高,病理征阳性.随访1年,双下肢肌力恢复到3级,感觉平面下降到腰2(L2)水平.

  • 腹膜后副脾一例

    作者:乔宝民;张日强;孙光;徐勇;王建民;马腾骧

    病例患者,男性,40岁.入院前3个月因左侧上腹部不适,查B超发现左腹膜后肿物.无高血压、腰痛、血尿等情况.入院后B超检查:肿物位于左肾下极内后方5.34 cm×3.72 cm×3.2 cm,低回声实性病变,反射均匀,形态欠规则.CT :肿物位于左肾下极内侧,密度均匀,强化CT时明显被强化.MRI:左肾门区的肿物,呈中等T1长T2信号.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左侧肾脊角加大,左侧输尿管向外侧弧形移位4 cm.检测血皮质醇、醛固酮,和24小时尿17-羟、17-酮、β-甲氧基-4-羟基扁桃酸(VMA),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以"腹膜后肿物"进行手术探查,术前进行扩血管和补充血容量的准备.术中发现:肿物位于左肾下极和腹主动脉之间,肿物上极紧邻左肾动静脉.输尿管被压迫移位.肿物有完整包膜,予以游离切除.可见明显的供应血管自肿物上极进入肿物.手术操作过程中挤压该肿物,血压始终平稳,切下肿物5 cm×4 cm×3 cm,紫红色,质均匀.切下肿物病理报告为副脾.术后血压也一直平稳.

  • 支架置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一例

    作者:王大明;孙福成;杨瑞民

    患者男,32岁;因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塞而致右中枢性舌面瘫,不完全性失语, 右侧肢体肌力上肢2级,下肢3+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史.2001年3月31日脑血管造影显示自左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C1段)起完全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又称眶后段,M1段) 远端严重狭窄(图1),诊断为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

  • 巨大嗜铬细胞瘤15例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祝宇;吴瑜璇;刘定益;周文龙;孙福康

    我科于1990~2000年共手术治疗肿瘤直径大于10 cm的巨大嗜铬细胞瘤15例.现报告如下 .

  • 带有远端瞄准器的小直径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

    作者:张保中;罗先正;刘长贵

    胫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治疗方法取决于骨折的特点、合适的手术器械及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我们应用带有远端瞄准器的小直径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初步临床应用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 阴茎折断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忠;刘本春;梁健峰;袁荫田;张元芳;丁强;姚孟树

    在我国,阴茎折断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诊断、处理及预后,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我们在19年的临床工作中,诊治阴茎折断13例,报告如下.

  • 神经导航结合内窥镜在颅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杜固宏;周良辅;王镛斐;毛颖;吴劲松

    随着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减少手术创伤已经成为神经外科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我们将神经导航和内窥镜结合起来应用于7例颅内手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腔内超声消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陈翠菊;尹存平;周兴立;郭曙光;赵青;张利

    超声消融技术是国外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技术[1-3].我院自去年8月以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4例患者进行腔内超声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人工腰椎间盘的设计和应用

    作者:海涌;路建新;邹德威;Hansen A.Yuan

    经过近40年的研究,人工椎间盘技术已经从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阶段,发展到临床应用阶段 ,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临床应用的报道.尽管此技术并非十分成熟,但毕竟给椎间盘退变这一常见疾患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法.

  • 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作者:姜春岩;耿向苏;王满宜;荣国威

    肱骨近端骨折是成人上肢骨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其中大部分为无移位或移位不明显的骨折 ,通过保守治疗即可达到愈合.存在移位的较简单的肱骨近端骨折(2部分骨折),可通过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3部分、4部分骨折)和(或)合并脱位、肱骨头劈裂压缩)的治疗,骨科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

  • 氧气置换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肩部疼痛原因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振显;曹月敏;常迎彬;谭文科;江建军;张万星;王兰辉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肩部疼痛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方法将90例行LC的病人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在LC手术结束后不作任何处理.B组在LC结束后吸尽气腹后残余的CO 2.C组在LC结束后吸尽残余CO2,再用O2进行3次置换.观察3组术前、术后的PO2、 PCO2以及肩痛的发生率和程度. 结果 C组术前、术后的PO2差值与A、B 2组术前、术后PO2差值相比较大,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A组有13例(13/30,43.33%)、B组有8例(8/30,26.67%)、C组有21例(21/ 30,70%)发生了肩痛(A组与B组比较,P>0.05;A组与C组比较,P<0.05;B 组与C组比较,P<0.01).C组肩痛程度比A、B 2组严重. 结论 LC术后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不是残余CO2对膈肌的直接刺激,而可能是人工气腹张力对膈肌纤维的牵拉造成的.

  • 肝移植影响因素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作者:熊奇如;耿小平;范上达

    目的分析影响肝移植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找出影响受体肝体移植术后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为临床肝移植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将手术后受体中资料完整的116例术前状况、肝功能及术中资料,按Cox 比例风险模型各指标量化,在ASA6.12软件中进行Cox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对16组变量进行计算. 结果 Z14(FFP)在α=0.05水平显著,剔除模型中不显著因子,回归系数为0.065,标准误0.024,Wald值7.493,P=0.006, RR=1.067,活体供肝肝移植和尸体供肝移植术的生存时间没有统计差异,但尸体供肝移植相对危险度是活体供肝肝移植的0.340倍. 结论活体肝移植的开展缩短了受体等待肝移植的时间,早期解除了患者痛苦,不但适用于小儿,亦适用于成人,并且为择期肝移植提供了物质保证.

  • 逆行穿带锁髓内针治疗新鲜肱骨干骨折

    作者:武勇;王满宜;孙林;安贵生;尹明江;荣国威

    目的总结使用逆行穿带锁髓内针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经验以提高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水平. 方法 1999年2月~2 000年6月使用逆行穿带锁髓内针的方法治疗肱骨干新鲜骨折32例,骨折均为闭合型,手术采用从鹰嘴窝上向近端逆行穿针法. 结果 32例3个月时全部骨性愈合,肩肘关节活动恢复95%以上.1例出现术后桡神经麻痹. 结论逆行穿针避免了对肩袖的干扰,髓内针能有效地稳定骨折,软组织进一步破坏小,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快.

  • TRAFIX内固定系统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以朋;叶启彬;邱贵兴;张嘉

    目的探讨TRAFIX内固定系统在脊柱侧凸矫正中的应用方法, 以提高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疗效. 方法自1997年10月始应用TRAFIX内固定系统对27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实施矫正手术,其中女性20例,男性7例 ;平均年龄14岁(11~21岁).接受前路松解手术4例,第2次矫正手术1例.平均随诊时间26个月(13~37个月). 结果术前侧凸平均冠状面畸形为65°(42°~110°),术后矫正至29°(3°~64°),平均矫正率为55.4%,平均融合节段为11.5个(7~17个)椎体.主侧凸顶椎与第7颈椎(C7)垂线距离手术前后分别为52.1 mm(25~94 mm)和28.5 mm(4~62 mm). 结论 TRAFIX内固定系统对脊柱侧凸在三维平面同时产生矫正,特别表现为内置物精巧, 操作方便,固定可靠.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内固定器
  • 眶尖部肿物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沙成;谢红雯;杨玉明;袁庆国;刘树山

    目的阐述眶尖部肿物经眼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方法. 方法对21例眶尖部肿物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径路和手术操作技术进行讨论. 结果 21例均采用眼眶翼点入路,肿物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 结论眶尖部肿物眼眶翼点入路显露良好,可在直视下切除肿瘤;显微技术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

  • 胸廓上口大血管损伤的外科治疗

    作者:程邦昌;涂仲凡;毛志福;黄杰;王志维;高尚志

    目的总结胸廓上口大血管损伤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32例胸廓上口大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2~48岁.致伤原因为锐器伤、钝性或减速伤. 损伤血管为颈总动脉、无名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伴行的静脉.治疗方法为:急诊缝合动脉破口,或加涤纶片修补15例;动脉瘤切除6例;受损血管切除端端吻合5例;以Gore-Tex重建血管3例;大隐静脉移植3例. 结果治愈24例(75% ),死亡7例(21.9%),1例致残. 结论胸廓上口大血管损伤患者,早期常因失血、脑缺氧或并存的多发伤致死;后期多演变成假性动脉瘤.手术多采用血管破口修复;在体外循环支持下实施假性动脉瘤切除,Gore-Tex人造血管或大隐静脉移植重建血管.

  • 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作者:赵凤瑞;田燕雏;刘德若;梁朝阳;葛炳生;李福田;郭永庆;石彬;张海涛;王在永;陈京宇;鲍彤

    目的探讨减轻和消除开胸手术后剧烈胸痛的方法. 方法首先在-50℃条件下,分别以不同时间冷冻家犬肋间神经 ,观察病理改变及修复过程,寻找出可供临床应用的佳冷冻时间.然后,按此冷冻时间, 进行临床研究.对200例需开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组,行冷冻止痛的前瞻性双盲对照研究. 冷冻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患者.冷冻组患者手术结束前常规冷冻切口、上下各一肋间以及放置引流管之肋间神经根部,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观察术后切口疼痛以及镇痛药使用情况;对照组患者除不用冷冻治疗外,其他处理同冷冻组.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3,7,15,30,90天测定肺功能. 结果在家犬的实验中,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30 s~2.0 min)神经轴索髓鞘的病理损害逐渐加重,但1个月后均恢复正常.能够有效止痛而且病理改变修复较快的冷冻时间是1.5 min.将此冷冻时间用于临床研究.冷冻组止痛效果极为满意,VAS评分为2.29, 对照组7.2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01);冷冻组疼痛0级22例(22%),1~2级44例(44%),3~4级20例(20%),5~6级8例 (8%),总有效率(0~6级)为94%;杜冷丁平均用量为41.3 mg.对照组疼痛3~4级14例 ,5~6级20例,7~8级24例,9~10级42例,杜冷丁平均用量为185.0 mg,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2组肺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冷冻肋间神经能够有效地预防开胸术后切口疼痛,此方法简便易行,而且神经的病理改变是可逆的.

  • 足跟再造术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蔡锦方;李秉胜;曹学成;梁进

    目的研究应用组织移植一期重建全足跟及足跟大部缺损的方法及远期功能效果. 方法用小腿外侧复合瓣逆行带血管移植一期再造足跟,即用对折的腓骨代替跟骨,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吻合腓肠神经外侧支与近侧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功能,携带部分肌肉充填缺损并恢复足跟部饱满外形. 结果 4例全足跟缺损,8例部分足跟缺损修复全部成功.经过2~13年随访(平均5年2个月),再造足跟不仅功能恢复良好,其组织结构也发生了适应性变化,移植腓骨逐渐"跟骨化",皮肤受力处出现胼胝,足跟部皮肤两点辨别觉达到0.8~3.0 cm,所有病例均参加体力劳动,按综合功能评价标准优11例,良1例. 结论用小腿外侧复合瓣一期移植再造足跟不仅足跟部各种组织都可以得到修复,而且经过术后长期适应和功能锻炼,骨骼皮肤等组织结构可以改变 ,功能越来越满意.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骨移植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其思考

    作者:张柏根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被视为少见病;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血管外科专业的迅速发展,多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DVT的检出率逐趋增多,并成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无论在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虽然已有许多公认的进展,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未被克服或揭示,值得思考与探索.

  • 白细胞介素1β对大鼠肝细胞毒性作用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

    作者:张忠涛;王宇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细胞毒性作用的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 方法使用雄性Wistar大鼠,原位胶原酶灌注分离肝细胞.应用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 tern Blot方法分析c-Jun N末端激酶(JNK)、p38激酶的表达,凝胶电泳移动抑制实验检测激活物蛋白-1(AP-1)的结合活性. 结果 IL-1 β促进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LDH释放(IL-1β刺激组与对照组LDH活性分别为21.9%±3.6% 和11.0%±1.8%,P<0.01);IL-1β通过激活JNK途径,激活转录因子AP-1,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而同时激活的p38激酶途径对这一过程起负性调节作用. 结论 IL-1β通过激活JNK途径,激活转录因子AP-1,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关键词: 肝细胞 白细胞介素
  • 排斥反应中移植心脏局部白细胞介素1βmRNA的表达状态

    作者:李敬来;萧明第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 mRNA在移植心脏局部表达状态与移植心脏自然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不同品系大鼠之间的移植供、受体分别为SD大鼠和Wistar大鼠(共66只); 同品系大鼠之间的移植供受体均为Wistar大鼠(共66只).于术后第1、3、5、7、9、11天 ,分别切取移植心脏各6只,提取总RNA,将目的引物和对照引物在同一管中扩增,以两者像素值比值均数做曲线图,观察排斥反应时IL-1β mRNA的动态表达情况. 结果不同品系移植心脏的停跳高峰在术后第6~10天.排斥反应时移植心脏局部IL-1β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峰值在术后第1天. 结论[ HT5"SS〗 IL-1β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IL-1β mRNA的动态检测可望成为早期诊断排斥反应的指标.

  • 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CC-9903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刘军;王占民;刘博;吴小鹏;高英茂;刘春生

    目的新建1株人体肝细胞肝癌细胞系,为肝癌研究提供新的、理想的实验模型. 方法以手术切除肝癌标本作原代培养,建立细胞系.通过光镜、电镜、倍增时间、生长曲线、双层软琼脂培养、流式细胞仪、染色体分析、刀豆球蛋白凝集试验、裸鼠接种、AFP、HBV及端粒酶检测,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结果第29天完成原代培养.形态学、增殖动力学及浸润性生长结果表明该细胞系符合恶性细胞特征.染色体数目分布在49~135, 众数为60~67,1q(i)和t(6,11)等为其标记染色体;有四射体和核内复制出现 .裸鼠接种成瘤,瘤细胞形态与原病人的病理切片相似.端粒酶检测强阳性. 结论该细胞系符合建系标准,是1株新建的人体肝细胞肝癌细胞系 ,命名为HCC-9903.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内容及检测手段较国内外已建肝恶性肿瘤细胞系更为全面.

  • PCNA、VEGF反义寡核苷酸联合治疗裸鼠肝癌的研究

    作者:朱金海;黄建富;陈燕凌;殷凤峙;唐南洪;李秀金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反义寡核苷酸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寡核苷酸单用或联用对裸鼠人肝癌模型肝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方法制作裸鼠皮下肝癌模型24只,分PCNA反义核酸治疗组、VEGF 反义核酸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接种后24 h之内用PCNA反义核酸和(或)VEGF反义核酸皮下注射进行治疗.观测裸鼠瘤体变化及组织形态学改变. 结果 PCNA反义核酸治疗组,VEGF反义核酸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裸鼠肝癌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抑瘤率分别为72.8%、44.9%和87.2%.以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佳. 结论联合应用PCNA和VEGF 2种反义核酸治疗肝癌比应用单种反义核酸有更显著的疗效,2种反义核酸具有协同作用.

  • 做好可控性尿流改道术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晓雄

    对于膀胱肿瘤患者来说,一个全面的治疗方案不仅要治愈或控制疾病,而且还要包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保证.衡量生活质量常常作为评估新的治疗方案的一个指标.

  • 《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影像学判断标准的探讨》一文的商榷

    作者:张晓龙

    编辑同志: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2000年第11期,第844页《颅内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影像学判断标准的探讨》一文,回顾性分析了120例(121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颅内囊状动脉瘤的栓塞结果制定了影像学判断标准.该标准首次将造影条件纳入制定栓塞标准的前提,有其科学性和规范性.因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颅内囊状动脉瘤在同样的栓塞情况下,造影剂的注射量及浓度、摄片速率不同、在不同的造影时间所观察的造影结果会有所不同.该标准为动脉瘤具体栓塞操作结局的归纳总结,有相对的实用价值.譬如95%的栓塞往往难以避免. 该种情况常发生在放置后1个弹簧圈时.即使目前的小和柔软的GDC Soft10系列2 mm ×1 cm型号的弹簧圈,也可由于作为后1个弹簧圈被放置后不稳定而导致放置失败,从而仅能达到该文提出的95%影像学栓塞标准.而90%以下的栓塞标准则可由丰富的栓塞经验和娴熟的栓塞技术来避免或弥补,以降低囊状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复发或再通的概率.该栓塞标准由于是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比单纯的数字化栓塞标准的判断简单可行,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判断标准,且作者也是国内第1个提出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标准的学者 .国外也有众多学者提出过类似的标准,以Aletich、Moret和Lasjunias等[1-3] 为代表.但他们提出的栓塞标准重点在100%栓塞和(或)致密填塞上,对不全栓塞的标准的提法缺乏临床经验的依据.这也许正是作者撰写该文的初衷之一.

  • 第六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王玉琦;蒋俊豪;陈斌

    由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主办、上海医学分会承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协办的第六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于2001年5月18日~20日在上海举行.与会代表400余人,16 位专家向大会作了血管外科临床和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会议共收到论文374篇,内容涉及现代血管外科的各个领域,对血管外科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反映了我国血管外科工作者的新经验和成果,是新世纪全国血管外科同仁的首次盛会.我国的血管外科事业起步比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可喜的是过去10年是我国血管外科快速发展的10年.如今我国的血管外科医师已具备了处理包括大血管手术在内的几乎所有类型的血管疾病的能力.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血管腔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出现,血管腔内治疗这一概念已被普遍接受,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血管外科的大热点.本次会议的论文有35篇论及血管腔内治疗技术 .我国的血管外科医师已将血管腔内技术应用于治疗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颈动脉疾病、静脉疾病和血管畸形等多种血管外科疾病,而且不少地区也开展了此项工作.

  • 香港地区动脉瘤的治疗现状

    作者:郑永强

    目的阐述香港动脉扩张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模式及主动脉瘤传统手术与腔内治疗术的发展现状. 方法分析香港医院管理局1999~2000年主动脉瘤统计数值,香港血管外科工作小组在公立医院主动脉瘤调查报告及香港大学外科学系血管外科833例患者经验. 结果主动脉瘤是香港地区目前第10大致命性疾病,每年大概发现800例新病例,而主动脉瘤破裂率为10%,破裂病死率为80%.目前一半手术适应证为主动脉瘤破裂,有大比例患者未获手术治疗.在有经验的血管外科中心腹主动脉瘤择期手术病死率已下降至2%,而破裂手术病死率也降低为38%. 结论香港地区主动脉瘤发病率与世界发病率同步增加.近年腔内治疗术迅速发展,有一定的成效,但患者选择与随访至为重要.

  • 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近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

    作者:蒋俊豪;王玉琦;陈福真;符伟国;叶建荣;郭大乔;陈斌;杨珏

    目的了解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近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 方法选择自1988年1月~200 0年1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186例,统计术后近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术前心、肺、肾功能,年龄和手术因素与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关系. 结果择期手术术后近期病死率5.0%,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57.1 %.择期手术术后近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8.4%,其中心血管并发症10.6%,呼吸道并发症1 1.2%,急性肾功能衰竭2.8%,脑血管意外1.1%,肝功能损害1.1%.心血管并发症与术前冠心病明显相关(χ2=19.737,P<0.01)而与高血压无关(χ2=1.870,P >0.05).术前肺功能异常、吸烟史和血氧分压<80 mmHg与肺部感染有关(χ2=4. 051、5.885和5.162,P<0.05)而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关(χ2=0.127、0 .916和1.067,P>0.05).术前肾功能状况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关(χ2=0.404 ,P>0.05).70岁以上或手术时间超过5 h,术后严重并发症(χ2=16.119和10 .163,P<0.01)和死亡(χ2=7.045和12.145,P<0.01)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结论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腹主动脉瘤术后近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严重并发症以心肺疾病居多.术前心、肺功能,年龄和手术因素与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密切相关.

  • 267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治疗经验

    作者:吴庆华;陈忠;唐小斌;罗小云;张煜亚;杨培

    目的探讨肾动脉开口水平以下腹主动脉闭塞及髂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选择及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67例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67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行腹主动脉-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145例,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0例,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45例,腋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37例 .总有效率为96.5%,围手术期病死率为3.5%.267例中178例得到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5年9个月,人工血管通畅率为82.0%.结论符合正常血液动力学手术的主要术式是腹主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对于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全身一般状况较差,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采用腋动脉-(双)髂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或股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可明显减低手术病死率.

  • 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482例

    作者:陈福真;王玉琦;符伟国;蔡铭智;郭平凡;戈小虎

    目的探讨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方法. 方法总结了自1960年1月~2001年3月482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以及腹主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本组461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采用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430例,31例采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21例胸、腹主动脉瘤采用Cra wford方法切除.采用腹膜外途径21例,小切口15例,脐下弧形切口11例.结果随着腹膜后途径及脐下弧形切口和小切口等应用,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使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总手术病死率5.2%,5年存活率达74.4%. 结论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 分次阻断胸腹主动脉重建术13例

    作者:管珩;刘昌伟;李拥军;郑曰宏;叶炜

    目的总结胸腹主动脉瘤(TAA)分次主动脉阻断法胸腹主动脉重建的经验,探讨该手术方式对降低手术病死率、减少严重并发症——肾衰、截瘫等的作用. 方法运用改良的Crawford法行胸腹主动脉分支重建术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TAA分型为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2例,IV型3例(Craw ford分型);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Ⅰ型1例,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Ⅲ型4例(其中2例为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病例);主动脉缩窄1例. 结果 13例手术均成功完成,1例于手术即将结束时因心脏意外死亡,手术病死率为7.7%(1/13).本组病例手术并发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1例,ARDS 1例,胸腔出血2例,截瘫、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各为7.7%. 结论分次主动脉阻断法行胸腹主动脉重建术降低了手术病死率及凶险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脏器的缺血性损伤,是常温全身麻醉下行主动脉置换较为合理的方式.

  • 降主动脉瘤的腔内移植物治疗

    作者:郭伟;盖鲁粤;刘小平;梁发启;张国华;李荣

    目的探讨腔内移植物治疗降主动脉瘤的可行性. 方法 12例降主动脉瘤接受了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包括5例真性动脉瘤、6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及1例假性动脉瘤.13枚支架型血管在局部(n=2) 或全身麻醉(n=10)下经一侧股动脉切开安装在病变部位. 结果腔内技术成功率100%.无瘤体破裂、截瘫、脏器及肢体缺血等并发症.早期并发症:3例早期内漏血.CT及MRA随访1~30个月:5例真性动脉瘤4例被完全旷置,1例内漏转化为持续性.6例Stanford B型夹层入口4例一期封堵满意,2例少量内漏血自愈,4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2例部分形成.1例假性动脉瘤效果满意. 结论腔内移植物治疗降主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实用的新方法.但其远期治疗效果有待继续观察,尤其是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临床研究

    作者:周祥福;梅骅;高新;陈凌武;赵鼎;蔡育彬;陈炜;温星桥;吴家清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方法对26例膀胱癌等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游离截取15~20 cm盲升结肠,间隔0.5~1.0 cm切断结肠带,建成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并开口于脐部. 结果随访2~51个月,可控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3~6 h放尿1次,每次尿量为350~600 ml.尿动力学显示:大充盈压为(59±24) cmH2O,输出道大闭合压为(104±34) cmH2O. 结论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控膀胱术.

  • 回结肠代膀胱术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卢洪凯;臧运江;刘鲁东;曾少文;高远;王沈阳;张明荣

    目的简化手术方法,提高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生存质量. 方法对18例膀胱癌患者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采用全部剔除网膜结肠带及前结肠带和多处切断结肠环状肌的方法,建成低压储尿袋,行回结肠膀胱术. 结果随访6~20个月,18例患者白天完全可控,夜间完全可控13例,溢尿3例.膀胱容量为410~520 ml,大充盈压为39~60 cmH 2O,剩余尿15~46 ml,大尿流率12~28 ml/s.无输尿管狭窄或返流. 结论回结肠膀胱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储尿囊压力低,控制排尿满意.

  • 可控膀胱增强缩窄回肠控制机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月敏;乔勇;撒应龙;张心如;张炯;陈忠;陈嵘;徐佑璋;金三宝

    目的设计一种控尿可靠,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可控膀胱输出道. 方法对20例尿流改道的患者,采用缩窄的回肠作为输出道,并将部分输出道固定在回肠储尿囊与腹壁之间,输出道的内口与回肠储尿囊作端侧吻合,其外口与脐孔作端端防狭窄吻合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1.5~3个月和6~ 17个月分别对输出道和储尿囊行尿动力学检查. 结果 1例术后55 d死于心脏疾病,其余19例中,18例术后昼夜能控制尿.术后1.5~3个月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大闭合压为46~124(92±17)cmH2O(1 cmH2O=0.0 98 kPa),空虚时34~84(67±12)cmH2O,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0.5 9, P<0.01);6~17个月12例行尿动力学检查,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大闭合压为7 7~154(101±21)cm H2O,空虚时为56~115(74±15) cm H2O,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54, P<0.01);储尿囊容量为360~750 (455±111)ml,充盈时内压为16~35(23±6)cmH2O,充盈过程中没有收缩波出现. 结论储尿囊与腹壁的壁外支持可明显增强缩窄回肠的控尿能力,这种术式还具有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特点.

中华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