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195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MP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并分析其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DC)之间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4年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95例乳腺IMPC患者,并选取同期收治的乳腺IDC患者420例作为对照,分析二者临床病理及预后差异.结果 IMPC患者与IDC患者相比,两组在乳头侵犯、淋巴管癌栓、橘皮样变、软组织侵犯、新辅助化疗比例、标准根治术比例、淋巴结转移个数及阳性率、病理分期、肿瘤大小分期、淋巴结分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分子分型、放疗比例、内分泌治疗比例、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IMPC患者组五年DFS及OS(68.2%,73.8%)均低于IDC患者组(85.7%,88.6%)(P<0.05).IMPC患者组内分析发现,ER/PR阳性、HER2阴性、肿瘤体积较小、淋巴结转移较少、乳头侵犯/淋巴管癌栓/橘皮样变阴性者,其DFS及OS均高于ER/PR阴性、HER2阳性、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多、乳头侵犯/淋巴管癌栓/橘皮样变阳性者(P<0.05);而病理分期Ⅰ期患者其OS高于Ⅲ期患者(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橘皮样变、淋巴管癌栓及HER2表达情况为IMP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乳腺IMPC作为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较乳腺IDC预后差,有更低的DFS及OS.
-
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在严重钝性肝外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在严重钝性肝外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行右半肝切除术治疗的严重肝外伤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31例(前入路组),传统入路右半肝切除术32例(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各项指标.结果 本组死亡8例(12.7%),其中前入路组1例(1/31,3.2%),传统入路组7例(7/32,21.9%).前入路组31例患者均成功行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前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传统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768±231) ml比(1 264±1 248) ml(P <0.05),前入路组患者术后第3天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值较传统入路组明显减少(155±89) U/L比(689±67) U/L(P<0.05),且前入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传统入路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12.9%比34.4%,3.2%比21.9%,均P<0.05). 结论 绕肝提拉法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是治疗严重肝外伤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肝功能损害、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优势.
-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alf deep vein thrombosis,ICDVT)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收治的确诊为ICDVT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临床症状及危险因素. 结果 2015年共收治ICDVT住院患者122例,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的25.7%.其中男性41例(33.6%);女性81例(66.4%).平均年龄(56.41±13.87)岁.左下肢49例,占比40.0%;右下肢39例,占比32.0%;双下肢34例,占比28.0%.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95例,占比77.9%.表现为疼痛76例,占62.3%;表现为肿胀91例,占74.6%.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5岁(85.2%)、抗凝蛋白缺陷(83.0%)、外科手术(45.9%)及恶性肿瘤(28.7%)等.结论 疼痛及肿胀为ICDVT的主要临床表现.年龄(≥45岁)、抗凝蛋白缺陷、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等是ICDVT的主要危险因素.
-
直肠癌患者术后尿瘘分型及早期治愈性手术的疗效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后尿瘘的类型及早期治愈性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治疗的26例直肠癌术后尿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尿瘘发生的部位分4种类型,总结每种类型的治疗特点和转归.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在发现尿瘘的早期进行二次手术,其中Ⅰ型:后尿道瘘6例,行尿管支撑+大网膜瘘口覆盖+膀胱造瘘;Ⅱ型:膀胱底部瘘2例,行瘘口修补+大网膜瘘口覆盖+膀胱造瘘;Ⅲ型:膀胱三角瘘12例,行瘘口修补+输尿管支架管置入+输尿管再植+大网膜瘘口覆盖+膀胱造瘘;Ⅳ型:输尿管瘘6例,行输尿管支架管置入.治疗后26例患者修补成功24例,2例Ⅲ型患者行双侧输尿管皮肤永久造瘘术.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直肠癌术后尿瘘患者,采用相应的方案进行早期治愈性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腹腔镜全胰腺切除术三例
目的 总结腹腔镜全胰腺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3例腹腔镜全胰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的全胰腺切除术、1例腹腔镜机器人辅助十二指肠及全胰腺切除术均顺利完成,3例均保留脾脏.手术时间平均310(280~350) min,术中出血250~700 ml,术后并发胆瘘1例,经引流治愈.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7(14 ~38)d.术后经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补充胰酶.术后病理:主胰管型IPMN 2例,多发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结论 腹腔镜全胰腺切除术治疗是安全的,具有微创优势.
-
谷氨酰转肽酶测定联合超声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
目的 探讨谷氨酰转肽酶联合超声对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梗阻性黄疸患儿69例,其中BA组55例,非BA组(Non-BA) 14例.诊断均经术中造影证实.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和超声检查各指标,比较其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PV)及准确度(accuracy). 结果 BA组GGT高于Non-BA组(t=-4.164,P<0.05).以GGT>306 U/L诊断BA时Se、Sp、+PV、-PV及准确度分别为69.1%、92.9%、97.4%、43.3%及73.9%.BA组和Non-BA组超声检查中胆囊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95,P<0.05),其诊断BA的准确度为78.3%,其诊断BA的Se、Sp、+PV、-PV、准确度分别为83.6%、57.1%、88.5%、47.1%、78.3%.GGT和胆囊异常两者联合诊断BA的Se、Sp、+PV、-PV为92.7%、92.9%、98.1%、76.5%,准确度为92.8%.结论 对于梗阻性黄疸的患儿,当GGT> 306 U/L,腹部超声提示胆囊异常者,应尽早行术中造影以明确是否存在胆道闭锁.
-
导管碎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目的 评价导管碎栓、抽栓联合置管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6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健侧股静脉或右侧颈内静脉人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将5 F Pigtail导管“翻山”引至患侧深静脉内,推注尿激酶并旋转抽拉导管碎栓,配合10~12 F大腔导管抽栓,然后留置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测量术前健侧肢体大腿及小腿的周径,患侧肢体大腿及小腿术前及术后的周径,比较患侧肢体手术前后周径的变化来判断溶栓的疗效;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指标来评价置管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治疗效果:治愈45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6.6%.溶栓前患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3.6±1.9) cm(P <0.05),小腿周径差(4.6±2.1)cm(P<0.05);溶栓后患侧与健侧大腿周径差(0.19±0.90) cm(P> 0.05),小腿周径差(0.5±1.0)cm(P>0.05).结论 导管碎栓、抽栓联合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
肝切除联合微波固化治疗BCLC-B期肝细胞癌的生存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肝切除联合术中微波固化或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BCLC-B期肝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BCLC-B期患者资料,分为2组,分别接受手术联合微波固化(liver resection combined with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LR+ MCT)组,107例及接受TACE治疗组,65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后30 d的死亡率、中位生存期、近远期生存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2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85,P=0.593),但LR+ MCT组术后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x2=4.694,P=0.03).LR+MCT组比TACE组的总体中位生存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35,P=0.003),但2组5年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4.767,P =0.434).结论 微波固化联合肝切除术和TACE是一样安全,并且手术组能够获得更长的中位生存期和较高的早期生存率.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的预测
目的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发生症状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风险进行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82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Wells评分,并根据是否发生有症状PE分为2组,分析DVT患者发生症状性PE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82例急性DVT患者中出现症状性PE者26例(14.3%),其中男15例(57.7%),女11例(42.3%),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大面积PE 4例(15.4%),次大面积PE 6例(23.1%),非大面积12例(46.2%).症状性PE组和无症状性PE组间在Wells评分、血栓部位、住院天数以及外伤骨折为致病原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ells评分增加、近端部位的血栓、外伤骨折是发生症状性PE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肝移植治疗肝脏良性肿物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脏良性肿物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16例良性肝脏肿物的患者施行的肝移植术,其中10例为多囊肝患者,2例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例为肝脏间质错构瘤,1例为肝门部胆管黏液性囊腺瘤,1例为肝脏腺瘤.对患者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管理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3例围手术期死亡.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存活并且肝肾功能正常出院,1例失访,其余12例患者术后随访17 ~161个月均存活,均可以进行正常的工作或社会活动. 结论 对于不能切除的肝脏良性肿物,症状明显的患者,肝移植是唯一的治疗选择,远期预后良好.
-
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诊断
目的 探讨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多层螺旋CT的表现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例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密度、增强表现和肠套叠的形状及长度.结果 本组25例脂肪瘤的肿瘤直径为1.2~6.5cm,平均(2.7±5.6)cm;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4例,管状形3例;肿瘤密度均匀19例,密度不均匀6例;增强13例,均见包膜轻度强化,瘤体无明显强化.肠套叠为回肠-回肠型7例,空肠-空肠型5例,空肠-回肠型2例,回肠-结肠型4例,结肠-结肠型7例;肠套叠长度为5~51 cm,平均(23.4±3.6)cm;套入部与鞘部呈“同心圆”12例,“环靶征”7例,“香蕉状”6例.结论 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形态.
-
T2期胆囊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根治术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根治术在T2期胆囊癌的可行性与关注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病理科医师复核病理明确的T2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44例患者中32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的种植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4例患者中26例行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其余18例行开腹根治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P =0.953)、术中出血量(P =0.193)和术后并发症(P=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根治术组住院时间(P=0.048)短于开腹根治术组;两组患者淋巴结送检个数分别为1~12枚,平均(5±4)枚,1 ~12枚,平均(6±3)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3);2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70.3% 、61.5%和100% 、76.3% 、69.3%,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73).结论 保证胆囊不破损的前提下先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增加T2期胆囊癌的种植转移率,完全腹腔镜根治术在部分T2期胆囊癌中是可行的.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预后营养指数对乙肝相关性肝癌切除的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在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2003至2012年接受手术切除肿瘤的426例HBV相关的肝细胞癌的患者资料,绘制NLR,PLR,PNI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由高约登指数选择佳NLR、PLR、PNI的cut-off值.Cox模型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对预后有独立影响的因素.生存曲线以Kaplan-Meier完成并以Log-rank检验. 结果 Kaplan-Meier分析显示,NLR≤1.62组比NLR> 1.62组患者总体生存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NI >49.42组比PNI≤49.42组总体生存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NLR> 1.62(HR 1.74,P=0.007),PNI≤49.42(HR0.70,P=0.021)均为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NLR> 1.62(HR 1.45,P=0.03)也是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NLR> 1.62,PNI≤49.42可能为影响HBV相关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腹腔镜与开放肝切除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和开放肝切除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优劣.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宁波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和宁波市李惠利医院收治的106例复发性肝胆管结石行肝切除的患者,前瞻性地随机分为腹腔镜组(53例)和开放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资料、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 400 ml的比例,切口感染率,腹腔感染率,B级胆漏发生率,Clavien并发症等级、结石取尽率和住院费用的结果类似(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开放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小板低,手术时间长和肝切除部位是术中出血> 400 ml的危险因素(OR>1,P<0.05);既往胆道手术类型、胆汁细菌培养阳性和结石残留是B级胆漏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是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Ⅰ型Mirizzi综合征的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诊断及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Ⅰ型Mirizzi综合征诊断中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c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的应用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Ⅰ型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MRCP资料,分析其诊断方法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结果 依据MRCP征象选择术式,MRCP上显示胆总管梗阻超过1/3、胆囊大、胆囊管结石靠近肝门部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反之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MRCP检查组23例Ⅰ型患者16例选择LC,7例选择开腹胆囊切除术.22例患者按术前预定的手术方案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而未做MRCP检查组23例患者术前未获确诊,LC 12例,7例中转开腹.1 1例开腹胆囊切除术.MRCP组Ⅰ型Mirizzi综合征术前确诊率为82.6%(19/23),预定的手术方式成功率为95.7%(22/23).而未行MRCP检查患者,术前均无法确诊,LC中转开腹率高达58.3% (7/12). 结论 MRCP检查在Ⅰ型Mirizzi综合征术前诊断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可准确地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 Mirizzi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
热休克蛋白90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在胃肠道肿瘤诊断与分期和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51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检测其血清HSP90水平.结果 肿瘤组患者血清HSP90水平(112±74) ng/ml高于对照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诊断临界值为63.63,对应敏感度为76.1%,特异度为92.6%.胃癌组患者血清HSP90水平为(135±73) ng/ml,结肠癌组为(105 ± 60)ng/ml,直肠癌组为(79±42) ng/ml,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腺癌组比高分化腺癌组HSP90水平升高(P<0.05);肿瘤浸润至黏膜层以下和浆膜层后,血清HSP90升高(P<0.05);淋巴结转移组患者血清HSP9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血清HSP90水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且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情况有关.
-
急性胰腺炎合并脾脏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脾脏并发症是急性胰腺炎罕见的并发症,国外学者报道其发生率在1%~5%[1],我院2010至2015年收治急性胰腺炎并脾脏并发症患者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关键词: -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CT诊断及治疗
胰腺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 of pancreas,ACCP)是罕见的恶性外分泌肿瘤,约占胰腺肿瘤的1%[1].因为罕见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误诊率高[1-2.笔者收集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ACCP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其的诊治水平.
关键词: -
腹腔镜柿石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体会
柿石性肠梗阻是指1个或多个柿石进入肠道,嵌顿于肠腔而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多发生在回肠末端而引起小肠梗阻,保守治疗效果差,常需要手术治疗.本研究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行柿石性肠梗阻手术6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1250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治疗胆囊疾病的常用术式,随着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减少损伤、实现微创与美容的完美结合已成为外科医生研究的热点[1].鉴于此,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孕育而生.我们回顾性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三孔手术的差别,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美容效果.
关键词: -
经皮内镜下胃和小肠造瘘术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经皮内镜小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是一项内镜介导的胃和小肠造瘘技术,是一种微创、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价格低廉的肠内营养方法.本研究对39例行PEG和PEJ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髂静脉-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差的测定及意义
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有效治疗手段,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1].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在2015年6-12月采用测量髂静脉——一下腔静脉压力梯度差的方法来评估髂静脉的狭窄程度并指导治疗16例急性左下肢DVT患者,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
永存坐骨动脉瘤腔内治疗一例
患者女,77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8个月”于2009年6月2日就诊.查体:右腘动脉可及搏动,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未及.双下肢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见右股浅动脉逐渐变细至膝关节上消失,髂内动脉经梨状肌下移行至股外侧,经股骨后至腘窝延续为腘动脉,移行动脉局部呈动脉瘤样改变,腘动脉以远动脉有动脉硬化闭塞表现(图1).追问病史,患者诉8个月前发现右臀部搏动性肿物.入院查体:右臀部外侧可扪及一6 cm×4 cm大小搏动性肿物,边界清楚.考虑患者为罕见下肢永存坐骨动脉(persistent sciatic artery,PSA)合并坐骨动脉瘤.2009年6月15日局麻下行动脉造影确诊后(图2A),选用巴德公司直径10 mm长度100 mm覆膜支架1枚,行腔内隔绝术,手术顺利,术后瘤体隔绝满意(图2B),右腘动脉血流未受影响.术后右臀部搏动性肿物消失,右下肢间歇性跛行症状缓解.术后6个月CTA复查覆膜支架无狭窄,下肢血流通畅,动脉瘤无复发.持续随访支架通畅.患者2013年1月25日死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关键词: -
孤立性肝坏死结节一例
患者男,45岁,查体发现右肝占位5个月,无右上腹不适症状,无发热,无皮肤、巩膜黄染.专科查体未见阳性体征.上腹部增强CT示:肝右前叶不规则状低密度灶,动脉期不规则花环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花环状强化更加明显,似多个病灶融合所致,大横径面积约5.2 cm ×4.8 cm,内见多个斑点状更低密度影(图1),考虑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结果未见异常.心肺功能可.初步诊断:右肝占位,恶性肿瘤?择期行肝部分切除术,手术探查:右肝第Ⅴ、Ⅷ段交界处可见5 cm×4cm×4 cm大小肿块,质韧,边界清,胆囊不大,壁不厚.以超声刀沿肝脏肿块边缘2 cm切开肝包膜,完整切除肿瘤.
关键词: -
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系统治疗髂静脉支架内血栓一例
患者男,61岁.右足踝部皮肤破溃,色素沉着,溃疡反复发作15年.右足靴区再次破溃2个月,于2015年8月14日入院.18年前有烫伤卧床史,下地活动后出现右下肢肿胀.入院诊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经右腘静脉穿刺右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示:右股静脉及右髂外静脉狭窄.行右髂静脉及股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未按时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双侧髂静脉超声示:“右髂静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查D-二聚体:0.44 mg/L,再次入院.给予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系统(Boston Scientific)碎栓吸栓治疗.术中经右腘静脉穿刺成功后造影可见右髂静脉支架内血栓形成致闭塞(图1),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系统碎栓吸栓导管抽吸推进/回撤速度控制于2 mm/s,共抽吸240 s,抽吸后造影可见支架内血管显影良好,血流通畅(图2).
关键词: -
肝脏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患者男,41岁,主因“右上腹部胀痛不适2个月余”于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肝炎、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全腹软,肝右肋下缘及剑突下可触及实质性包块,质偏硬,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行腹部CT检查肝右叶可见一孤立性的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大小7.5 cm×7.0 cm(图1A);增强CT动脉期呈部分强化(图1B).全麻下行肝S5段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约300 ml.剖开标本见切缘呈灰白色,质软韧.病理检查(图2A):梭形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呈漩涡状.肿瘤细胞密集区,核分裂象多见,5~8个/10 HP.肿瘤细胞间可见局灶性坏死.免疫组化(图2B):Vimentin(+),CD34(+),bcl-2(+),CD31(+),SMA(+),Ki-67(30%+),CD99呈弥漫性的弱阳性;CK,EMA,Glypican,CK7,S100,Dog-1,HMB45,Melan-A,CK19,CK5/6,CD117和CD68均呈阴性.术后病理诊断:(肝脏)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
关键词: -
成人罕见肝脏间叶性错构瘤一例
患者,男,64岁,因反复上腹部胀痛半月入院,无恶心、呕吐等.否认肝炎及其他特殊病史.专科体检:右上腹轻压痛,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及肿瘤标志物均无异常(图1,2).腹部MRI示:右叶混杂密度肿块,大小约10.58 cm×10.62 cm×ll.08 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动脉期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后期逐渐明显强化,多倾向于良性,恶性不排外.术前拟诊断为肝脏占位.遂行解剖性右半肝切除.
关键词: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胃壁全层切开置管引流术治疗儿童巨大胰腺假性囊肿一例
患儿女,10岁,因外伤后反复腹痛,伴恶心、呕吐1个月余入院.查体:左上腹隆起,可触及1个大小约18 cm×10 cm×15 cm的包块,质韧,无压痛,边界清楚,移动度较差.腹部超声、腹部CT和MRCP检查均提示胰腺假性囊肿,单发,大小约17.3 cm×10.1 cm×13.8 cm,位于胰腺体尾部上方,囊壁成熟,胰管受压,与囊腔不相通(图1).
关键词: -
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癌脾脏转移一例
患者男,70岁.4年前因左侧腰痛、消瘦就诊;查CT示:左腹膜后占位.诊断左侧肾上腺占位,行左侧肾上腺切除术,病理: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癌伴坏死、出血,大小13 cm×13 cm×9 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灰红色,质软,肿瘤细胞明显异型性,核分裂> 5/50HPF,IHC:CAM5.2(部分+),CD1O(-),CgA(-),NSE(弱阳性),Syn(+),Vimentin(部分+),Inhibin-α(部分++),EMA(-),CK8/18(+).术后未随诊.1个月前出现左上腹闷痛、消瘦,查体:左上腹可扪及一肿块,约10 cm×10 cm,质硬、固定,无压痛;B超示:脾脏占位,CT示:脾恶性肿瘤(图1),结合病史,考虑左侧肾上腺肿瘤转移;诊断脾占位,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脾脏质韧,脾动脉旁淋巴结无明显肿大,胰尾部受压,左肾前方包膜及上级、结肠脾区系膜与肿瘤粘连,腹盆腔腹膜未及明显肿瘤转移播散结节.调整手术方案:脾+胰体尾+结肠脾区+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脾脏转移性肾上腺皮质腺癌,14 cm×9cm(图2),灰黄色,质软,部分坏死,脾脏表面可见少量肾脏组织和胰腺组织,分别约4 cm×3 cm、5 cm ×4.5 cm,肿瘤累及部分肾脏被膜及胰腺被膜,未累及实质(图3).
关键词: -
意外胆囊癌行腹腔镜根治术的可行性
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unexpected 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是一种术前检查诊断为良性胆囊疾病,如胆囊息肉、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等,而在术中或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和术后发现的UGC约有0.2% ~2.1%[1],近年来随着LC的广泛开展,UGC的比率正逐年升高,约占胆囊癌患者的50%~58%[2].胆囊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只有不到5%,如果胆囊癌诊断及时,分期手术得当,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到75%[3].UGC中T1和T2期占绝大部分,多有根治性切除的机会,患者的预后较好[4].目前临床工作中,对UGC各期的处理方案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将对UGC治疗的选择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可吸收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但是金属支架作为永久异物存在于血管内引起再狭窄和晚期血栓仍然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可降解材料的不断发展,完全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 scaffolds,BRS)在冠心病中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同时人们想把这种方法移植到下肢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治疗中去.本文综述了当前下肢动脉疾病使用BRS治疗的依据,同时对存在的挑战及预期的发展做一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的临床应用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措施,但部分患者存在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致胆囊三角结构模糊,手术难以分离,易出血,易发生肝外胆道损伤,且对于特定患者,手术麻醉具有较大威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早由Radder于1980年提出,随后广泛应用于重症胆囊炎,以微创的方式引流胆汁,消除症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