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STAT3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重症胰腺炎(SAP)时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氧化损伤及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情况.方法 Wistar大鼠48只,分为S(假手术)组、C(对照)组、A(急性胰腺炎)组、N(抗氧化剂) 组,A组、N组采用胆胰管内逆行注入5%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SAP模型,C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3 h、24 h分批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明确胰腺炎程度;留取血浆检测D-乳酸水平;刮取小肠黏膜检测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水平;小肠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小肠组织TUNEL染色及黏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提取小肠黏膜蛋白行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p-STAT3表达水平.结果 A组术后3 h血浆D-乳酸含量、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24 h显著(P<0.01),D-乳酸含量、凋亡指数分别为(3.61±0.98)μg/ml、(4.53±1.95)%,二者正相关(r=0.574 ,P<0.01);A 组术后3 h氧化应激水平高于其他各组,小肠黏膜MDA含量及XO活力分别为(4.85±1.05)nm o l/mg、(18.1±3.03)U/g;A组术后3 h肠黏膜Bax、p-STAT3表达增加,24 h明显,二者存在相关性(r=0.591,P<0.01).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肠上皮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凋亡是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的机制之一;氧化应激可能通过激活STAT3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
实时定量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患者血CK20 mRNA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肿瘤区域引流血中CK20 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实时定量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60例健康献血员外周血和55例胃癌手术患者的手术前外周血、术中肿瘤区域血及术后外周血进行检测.结果健康人外周血中CK20 mR NA均为低表达,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K20 mRNA的表达率为45%,Ⅲ、Ⅳ期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表达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术中肿瘤区域引流血中CK20 mRNA的表达率为64%,高于术前的45%(P<0.05).术前外周血中高表达的患者术后随访3 ~40个月中出现复发转移和死亡例数明显高于术前低表达的患者(P<0.05).结论实时定量荧光RT-PCR检测CK20 mRNA可以评估胃癌血道微转移,有利于判断预后.
-
腹腔镜可调节捆扎带胃减容术对肥胖症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目的比较腹腔镜可调节捆扎带胃减容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LAGB)治疗病态肥胖症(morbid obesity,MO)手术前后的营养状态,评价该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3年11月收治的15例MO患者行LAGB,监测体重变化.并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测定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血浆氨基酸比值、叶酸、VB12、钙、铁、铜、锌及硒等营养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体重、体重指数、腰围及臀围均明显下降(P<0. 01),术后1、3、6个月营养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O患者行LAGB术后减肥效果良好,LAGB是治疗MO的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且无营养不良状态发生.
-
脱氧氟尿苷诱导胃腺癌细胞凋亡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术前化疗对胃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术前随机分为口服脱氧氟尿苷(5'-DFUR)组(18例)、静脉输注5-FU+CF组(1 6例)及对照组(20例).化疗结束后第1~2天手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TUNEL法检测癌细胞增殖指数(PI)及凋亡细胞指数(AI).结果 PI在5'-DFUR组(40±13)、5-FU+CF组(41±15)明显低于对照组(5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I在5'-DFUR组(14±9)、5-FU+CF组(14±10)明显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4例获得随访.总的0.5、 1、2年生存率分别为93%、86%、70%,0.5、1、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77%、67%.3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3~5 d短程口服5'-DFUR化疗可诱导胃腺癌细胞凋亡,降低癌细胞增殖指数,但不能改善术后生存情况.
-
超声引导经皮消融术治疗复发性肝癌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经皮消融术对复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复发性肝细胞癌141例628个结节分别采用了经皮超声引导下微波、射频、酒精和沸腾蒸馏水消融治疗,观察局部、远期疗效和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92..0%(578/628),微波、射频、酒精和沸腾蒸馏水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 96.3%(105/109)、92.9%(119/128)、91.5%(311/340)和84.3%(43/51).本组治疗后局部复发率13.5%(78/578),微波、射频、酒精和沸腾蒸馏水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1.4% ( 12/105)、13.4%(16/119)、11.9%(37/311)和30.2%(13/43).141例患者经2~66 月随访,117例患者(81%)的肝功能无明显变化.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5%、53%、26%. 结论经皮消融治疗复发性肝癌对肝功能损伤小,能有效控制局部病变发展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结节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血清T3、T4、TSH的变化及其替代治疗.方法前瞻性随机选择单侧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48例,以45岁为界分为两组,行单侧腺叶切除术, 术后不服用甲状腺素片.观察术后第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血清TT3、TT 4、FT3、FT4、TSH的变化.结果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后血清TT3、TT4无显著变化;45岁以上组FT3 、FT4分别在术后第5天和1个月呈一过性降低(F=7.853,F=4.247,P<0.01),45岁以下组FT3、FT4的变化不明显;TSH则在术后第5天至12个月均高于术前 (F=6.134,P<0.01) ,1个月后呈下降趋势.结论甲状腺良性结节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自我调节代偿,但年龄大或较年轻代偿能力差者,需进行适当的替代治疗.
-
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4年6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21例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13例以腹痛为主要表现,7例可扪及腹块.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诊断.12例肿瘤位于胰头,9例位于胰体尾部.肿瘤平均直径9.5(3~20)cm.1例合并肝转移.12例胰头肿瘤中 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肿块切除术;9例胰体尾部肿瘤均行胰腺体尾部加脾切除术.1 4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明确,另有3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报告为胰岛素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终由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明确诊断.免疫组化染色报告15例NSE染色中14例阳性,10例Vimenti n染色中8例阳性, 8例PAS染色中7例阳性,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及嗜铬颗粒素A均阴性.18例获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24(1~60)个月,均无瘤存活. 结论对年轻女性出现的胰腺巨大肿瘤应高度怀疑胰腺假乳头实体上皮瘤.积极的手术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
早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目的评价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6例,其中急诊内镜治疗(内镜组)2 0例,24 h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后用网篮取石或碎石网篮碎石后气囊取石术及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保守或急诊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16例. 结果内镜组治疗的成功率为95%,未发生与内镜操作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内镜组术后腹痛缓解快,住院时间短(P<0.01),从术后第2天开始血及尿淀粉酶明显降低(P<0.05),第3天降低更为明显(P<0.01). 结论内镜治疗解除了胆胰管开口的梗阻,通畅了胆胰液的引流,微创、安全、有效,是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理想方法.
-
腺病毒驱动KDR启动子介导CD/TK融合基因系统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KDR启动子驱动的融合基因体系,对人脐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将质粒pAdEasy-KDR-CDglyTK在293细胞内包装、扩增后,体外感染表达KDR的ECV304细胞株和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氟胞嘧啶(5-fuorocytosine,5-FC )和/或丙氧鸟苷(ganciclovir,G CV),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及其旁观者效应;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电镜观察细胞的病变.结果所得病毒对两种细胞细胞的感染率相似,其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递增而增加;表达KDR的E CV304细胞对前药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对前药不敏感(P均<0 .01);融合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P均<0.01);且观察到该体系明显的旁观者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后ECV304细胞G1期比率增多及S期细胞减少(P均<0 .01),同时,电镜下可见ECV304有凋亡和坏死改变.结论 KDR基因启动子可调控融合基因体系选择性杀伤人血管内皮细胞.
-
腹膜后Castleman病伴副肿瘤天疱疮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腹膜后Castleman病伴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伴PNP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病理及影像学特点,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7例患者初诊症状均符合PNP,经临床检查发现腹膜后肿瘤,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Castlem an病,1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肿瘤切除术后PNP症状消失或改善.结论腹膜后Castleman病伴PNP具有独特临床特征,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生长抑制因子诱导胆囊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romyelocytic leukemia,PML)生长抑制因子抑制胆囊癌细胞系(GBC-SD)的生长作用.方法用重组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Ad-GFP)感染胆囊癌细胞系,检测其对胆囊癌细胞株的感染力及Ad-PML对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用DNA laddering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腺病毒滴度为100 MOI时被感染的胆囊癌细胞可达100%;PML能明显抑制GBC-SD细胞体外生长 (P<0.05);Ad-PML感染后GBC-SD细胞出现DNA降解带,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1);但细胞周期无明显改变.结论PML能显著抑制GBC-SD细胞的体外生长,PML通过诱导胆囊癌细胞凋亡发挥其生长抑制作用.
-
直肠末端平滑肌组织对铜离子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铜离子对直肠末端平滑肌组织的刺激反应.方法选用雄性家兔65只,用铜离子电化学治疗仪的铜针刺入直肠末端齿状线上方的黏膜下平滑肌组织内,随机按实验操作后1、3、4、6、8周的不同时间分为5个组,每组10只,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各组针刺部位外观均未发现黏膜有异常表现.病理学所见:1周组黏膜下轻度水肿 ,8只炎细胞浸润明显,主要是浆细胞和淋巴细胞,2只浸润为中度.3周组炎症减轻.4周组仍有轻度炎症,5周时炎症消失.各组平滑肌组织均正常. 另用铂针和钢针做对照,观察铜针对组织是否有特殊反应,每组5只,10只有轻度浆细胞浸润,而中性白细胞浸润明显,有溃疡、小脓肿形成及炎性坏死.钢针组尤为明显.结论铜针刺入组织可产生炎症,5周后完全消退,其特点是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可能有利于加强组织局部的抗感染能力,但对平滑肌组织无损害.钢、铂针的组织损害则比较严重.
-
乳腺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乳腺动态增强MRI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56例患者接受了乳腺动态增强MRI检查.其中37例、45个实性病灶经病理证实.结合手术、病理回顾性分析乳腺MRI的临床价值.结果除1例为双乳多发囊性肿块外,其余45个实性肿块中,良性17个,恶性28个.MRI显示了所有肿块,包括2例多发乳腺癌隐性癌灶、1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残留、2例导管内癌,其中肿块小直径为4 mm.MRI对病灶的显示率为100%,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是92% 、92%、90%.结论乳腺动态增强MRI,对发现肿瘤病灶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并且能较为准确的进行定性诊断 .
-
胆道闭锁术后生存5年以上病例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胆道闭锁行Kasai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及晚期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总结1989年3月至1999年3月行Kasai手术及其改良术式Suruga手术治疗胆道闭锁的疗效.结果本组行术中分型,Ⅱ型4例,Ⅲ型31例.手术类型:肝门空肠吻合术12例,Suruga术式21例 ,胆囊肝门吻合术2例 .其中因肝门部胆管梗阻再次行肝门空肠吻合术6例.术后发生早期胆管炎18 例,关闭升支造瘘口5~8年后发生晚期胆管炎4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5例. 生存时间长15年,短5年,死亡2例.结论影响Kasai手术长期生存的因素包括:手术日龄,肝外胆管分型,术后胆管炎并发症及胆汁引流的效果等.
-
肠外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上皮紧密连接和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肠外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上皮紧密连接和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14只存活6 d的腹腔感染SD大鼠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肠外营养+肠内营养(PN+EN组 ).两组动物供给等热、等氮量.第6天处死动物,取末段回肠和结肠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其跨膜结合蛋白(occludin)表达及肠上皮浆细胞IgA表达并定量;取腔静脉血及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匀浆后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取门静脉血经鲎试剂法检测内毒素含量.结果 PN+EN组小肠和大肠occludin及IgA表达明显优于PN组(P<0.05及P<0.01);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PN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提高了肠上皮occludin表达,增加了肠道IgA的分泌,改善机械及免疫屏障,从而减少细菌易位.
-
磁性阿霉素隐形脂质体对裸鼠移植性人胃癌的靶向治疗
目的探讨磁性阿霉素隐形脂质体靶向治疗裸鼠移植性人胃癌的疗效.方法荷人胃癌的裸鼠为动物模型,尾静脉给药,肿瘤部位放置恒定磁场进行磁导向化疗.结果磁性阿霉素隐形脂质体靶向MDL(+)组对人胃癌的移植瘤有显著抑制作用,体积和瘤重抑瘤率分别为71%和70%,显著高于磁性阿霉素隐形脂质体非靶向MDL(-)组(57%、50%)和游离阿霉素D OX组(33%、31%)(P<0.05),空白组细胞凋亡率均低于各实验组,MDL(+)组达 42% ,高于其他各组(P<0.05).实验期间DOX组体重一直未见增加,而MDL(+)组体重平稳增加,且饮食、活动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磁性阿霉素隐形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
转染人高迁移率族蛋白1反义基因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反义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基因对人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反义HMGB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nti-HMGB1,用脂质体法将其导入人胰腺癌细胞PANC-1中,经G418筛选获得可稳定表达反义HMGB1的人胰腺癌细胞克隆 ,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法和噻唑蓝比色法检测转染48 h后胰腺癌细胞HMGB1基因表达和体外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情况.结果获得了pcDNA3.1/anti-HMGB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anti-HMGB1转染可使PANC-1细胞H MGB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 <0.01),并出现细胞周期G1期阻滞、凋亡细胞百分数增加.结论反义HMGB1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
儿童阑尾炎诊断和治疗12年经验总结
目的总结儿童阑尾炎临床诊断与治疗12年来的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2390例儿童阑尾炎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中单纯型237例(9.91%);化脓型1798例(75.23%),合并穿孔568 例 (31.59%);坏疽型212例(8.81%),合并穿孔159例(71.36%);梗阻型141例(5.89%);阑尾脓肿192例(7.4%),其中手术切除阑尾加脓肿引流20例(0.83%).本组平均穿孔率为30 .12%,1岁以下17例(41.46%),1~4岁201例(44.96%),5~10岁404例(28.17%),10岁以上98例(20 .94%).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单纯型阑尾炎手术比例数与穿孔率呈反比关系,反映手术指征宽严度与诊疗水平的情况. 儿童阑尾炎的穿孔率在3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符合Amsterdam*#标准的45个HNPCC家系共264个患者绘出其家系图,确定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同时和异时癌等.结果 45个家系中264例患者,男142例,女122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5 0岁.305个原发癌灶中,大肠癌灶180个,大肠多发癌28例,肠外癌125个.结论 HNPCC垂直传递特征突出,肠外癌以肺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多见,同时多原发癌和异时多原发癌比较多见.
-
胃十二指肠陈旧性金属异物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
胃十二指肠陈旧性金属异物,系患者吞食异物后不能自行通过排出,且延误就诊,或经反复保守治疗(使用泻剂、胃镜摘取等)失败,病程迁延所致.
-
pBcl-2和pBax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Bcl-2和pBax蛋白在胰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其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组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检测,探讨门静脉高压症与ER的关系.
-
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穿孔的诊断与手术选择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小儿较为常见的胆道系统发育异常,然而本病并发穿孔者则不少见,仅占该病患儿总数的1.8%~2.8%,现将有关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胃癌穿孔误诊为阑尾炎一例
患者女,53岁.因上腹部及右下腹疼痛伴右肩背部疼痛1 d,以胆囊炎在当地医院输液治疗(用药不详),但腹痛无缓解.6 d后出现全腹性疼痛,以上腹部、右肋下明显,并伴有阵发性加剧.呕吐胃内容物1次.以急性阑尾炎入院.
-
射频消融治疗胰腺癌消化道出血三例
例1 男,71岁.因反复左上腹痛2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术中发现肿瘤位于胰头、体部、约7cm×4cm,包绕肠系膜上动、静脉.
-
胃癌术后并乳糜性腹水一例
患者男,60岁.因上腹隐痛半年,黑便20 d入院.既往有40年双侧腹股沟斜疝病史.体检:上腹剑突下压痛,未触及腹块,双侧腹股沟斜疝,双下肢无浮肿.胃镜及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报告为胃窦癌侵及胃体.血常规正常.
-
原发性胃绒毛膜上皮癌一例
患者男,62岁.以腹痛、厌食半个月,发现腹部肿块5d于2003年7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右中上腹部可触及一肿块,约11cm×8cm×5cm大小,表面光滑、质硬、界尚清、活动局限、轻压痛,与腹壁无粘连.
-
新生儿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多发性肝脓肿一例
患儿女,34 d,3.7 kg.主因发烧、咳嗽、伴有四肢及面部抽搐4 d收入院.查体:T 38 ℃,P 145次/min,R 65次/min..
-
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双穿孔一例
患者,女性,85岁.因腹部剧痛伴呕吐3 h而入院.腹痛起始于剑突下,后蔓延至全腹, 伴呕吐数次,呕吐物为咖啡样液体.
-
胰腺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患者女,21岁,未婚.因突发右上腹疼痛、饱胀5 d入院.上腹部剧痛呈"刀割样",伴恶心,发现右上腹部逐渐"膨隆".CT检查发现右上腹部有一肿物,给予抗炎、解痉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但上腹部隆起更为明显,并有进食后呕吐,伴低热(体温38℃左右).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六例的体会
我科自2001年12月~2003年4月开展腹腔镜治疗胰腺假性囊肿6例,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