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

中华消化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 중화소화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1432
  • 国内刊号: 31-136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袁耀宗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7例的病情评估及其预后

    作者:唐敏;许建明;宋莎莎;曹鸿霞;章礼久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in pregnancy,APIP)是少见病,但其病情的危重程度和患者妊娠期的特殊状态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尽管ICU尤其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使用率明显提高,使孕产妇及胎儿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如国外孕产妇和胎儿的病死率从37%~60%降至0~3%[1],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的文献报道APIP发病率明显增加,且病因也有所改变[2-4].目前对于APIP的诊治尚无明确的指南,特别是不同患者的妊娠情况与胰腺炎病情差异较大,对于妊娠情况的处理无法统一.本研究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6年收治的API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讨病情严重程度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关键词:
  • 结直肠腺瘤382例癌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胡煦晨;杨雪松;刘艳霞;李军

    结直肠癌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居第3位,我国城市结直肠癌发病率近年迅速上升[1-2].结直肠腺瘤是发生于结直肠的良性肿瘤,多以结直肠息肉的形式在结肠镜检查中被发现,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约80%的结直肠癌是从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正常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演变过程被认为是散发性结直肠癌的主要发病机制[胡.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结直肠腺瘤癌变和单纯结直肠腺瘤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个人史、饮食生活习惯、内镜和病理表现的差异,旨在寻找结直肠腺瘤致结直肠癌的相关危险因素.

    关键词:
  • 采用高通量测序排除疑似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Ⅰ型的酒精性肝病一例

    作者:牛俊坤;李红缨;缪应雷

    患者男,28岁,因胸骨后反复烧灼感、乏力伴间断下肢抽搐于2011年12月入院.患者有10年饮酒史,量多时可达500 mL/d,多数为50度白酒,父母和弟弟均身体健康.入院体格检查:BMI为19.4 kg/m2,精神状态差,头发干枯,双手掌片状红斑伴领圈状、片状脱屑,甲板表面失去光泽,凹凸不平,甲板浅层可见点状白色浑浊,肝肋下2 cm可触及,质软、边缘锐、表面光滑、无压痛.血常规:红细胞平均体积(erythrocyte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为110 fL.生物化学检查:血糖14.8 mmol/L,尿酸638 μmol/L,TG 3.8 mmol/L,ALT38.8 U/L,AST 102 U/L,G-G-T 362 U/L,ALP 129 U/L,总胆红素17.3μmol/L,直接胆红素7.3 μmol/L,间接胆红素10 μmol/L,钙离子2.02 mmol/L,磷0.34 mmol/L,钾离子3.02 mmol/L,氯离子92.1 mmol/L,钠离子127.9 mmol/L;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和肝炎病毒学检查均无异常.超声检查示脂肪肝.

    关键词: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刘明庆;马坦坦;徐红

    患者男,58岁,因吞咽困难3个月于2013年1月7日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右侧颈部可触及一大小为2.0 cm×2.0 cm的肿大淋巴结,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活动度尚可,无压痛.既往体健,近2个月体质量减轻约5 kg.食管泛影葡胺造影示距主动脉弓上缘60 mm处食管变窄,局部管壁可见不规则充盈缺损,范围约170 mm,黏膜破坏,造影剂通过不畅.肺部CT示食管中上段管壁不规则增厚呈团块状软组织影,外轮廓不规则,边界显示欠清,增强扫描见不均匀强化,病变与气管、主动脉弓及近端降主动脉分界不清,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相邻气管壁环形略增厚,管腔变窄,病变周围及纵隔内见肿大淋巴结影,见图1.

    关键词:
  • 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前扣带回神经元活化致内脏高敏感的研究

    作者:张海芹;许树长

    内脏高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VH)是包括IBS 在内的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的重要发病机制.研究提示,精神应激和消化道刺激参与FGID的VH发病机制,其对内脏感觉的调控主要与中枢致敏有关,尤其是高级中枢[1].既往功能磁共振研究显示,予正常人不良精神刺激或食管滴酸刺激时,其前扣带回神经元的活化增强,同时内脏感觉的敏感性也增高[2],提示前扣带回脑区的异常活化参与内脏敏感性的改变.由于前扣带回既能传导内脏疼痛信息,又能编码疼痛的情绪反应,所以使得前扣带回神经元的活化备受关注.

    关键词:
  • 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测方法与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榴;张军

    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并发症[1].自1995年以后,GERD患病率不断升高,尤其是在北美和东亚[2].增高的发病率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而各种检测方法效用参差不齐,尚无诊断的“金标准”,尤其我国各地区检测方法差异较大,故很有必要明确和掌握现有检测方法的特点,以期提供合理的选择依据.

    关键词: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发病机制

    作者:李延青

    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订了《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1],对消化不良,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在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帮助临床医师深刻理解FD,规范诊治FD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对FD的不断深入研究,在FD发病机制方面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和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于2015年制订了新版的FD共识意见[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现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该共识意见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部分进行解读.

    关键词: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上腹部症状,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病因.目前,国际上普遍将罗马标准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诊治指南.随着临床实践和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逐渐认识到我国消化不良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治策略与西方国家存在不小的差异.例如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则明显低于西方国家,这就使得我国对消化不良的检查策略有别于西方国家.2015年发布的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1]对H.pylori感染与FD的关系和根除策略有了清晰的表述.2007年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文章发表.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研究成果和国际新的共识意见,对我国消化不良共识意见进行更新.

    关键词: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诊断和评估

    作者:肖英莲;陈旻湖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1][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中诊断和评估部分,主要涉及在初诊及经验性治疗无效患者中的各项检查的作用和地位.一、FD患者的评估要素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FD的诊断对症状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均有限定,前者要求发病至少6个月,近3个月均有发作,且每周数次;后者则要求症状对患者生命质量存在影响.除了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外,对症状的频率和程度的评估还有利于对患者疗效的比较,尤其是药物临床试验中,症状的频率和程度是判断药物疗效的客观指标.此外,精神心理因素是FD患者的发病机制之一,对心理状态的评估有助于寻找患者的发病因素,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中一直重视对警报症状的评估,警报症状包括年龄>40岁、消瘦、黑便、贫血、进行性吞咽困难和早发的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等.尽管在2004年,Hammer等[2]通过研究568例连续性病例后发现,警报症状仅对17%的FD患者有恶性肿瘤的预测作用,但仍然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关键词: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简介

    作者:陈旻湖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内科日常临床诊疗中常见的疾病,虽然对患者生命安全并不造成威胁,但是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气等症状常困扰患者,影响患者的工作与学习,导致患者生命质量下降.患者反复就医与检查,也耗费了不少医疗资源.FD病因未明,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策略的深入探索,对该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国既往沿用的消化不良相关诊治策略主要借鉴西方国家的诊治指南.近年来我国学者对FD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研究文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饮食、生活习惯不同,我国FD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诊治策略方面,均与欧美国家存在不少差异.

    关键词: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定义和流行病学

    作者:邹多武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且是经过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FD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但我国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和H.pylori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内镜检查费用又明显低于西方国家.此外,自2007年我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1]发布后,国内陆续有不少FD相关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文章发表.2015年又发布了新的京都H.pylori胃炎全球共识.综上,有必要重新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FD诊治策略.《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的修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由全国各地本领域数名专家对草案进行讨论和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关键词: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非常规药物治疗

    作者:孙晓红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是指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个或一组症状,并且缺乏能解释这些症状的任何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1].罗马委员会依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将FD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1].FD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以慢性、持续性、易反复发作为其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重社会、家庭经济和医疗负担[2].其发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尚无金标准治疗方案,欧美和亚洲分别制订了有关FD的诊治共识.经过1年的反复商榷,目前我国已初步达成共识,制订了《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s](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FD治疗总体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命质量、防止复发.临床常选用抑酸药、促动力剂、黏膜保护剂和中药等干预措施,而饮食生活方式调整、精神心理和穴位针灸或针刺治疗等非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在部分患者中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现就饮食、精神心理和穴位针灸(刺)对FD的疗效进行简要解读.

    关键词:
  • 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解读:药物治疗

    作者:汤玉茗;袁耀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故临床医师对其治疗主要目的是减轻或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根据2012年发表的亚洲FD共识意见[u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FD相关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于2015年通过多轮讨论及投票表决方式,制订了新的《中国FD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以下简称2015年FD共识).本文旨在对2015年FD共识中的药物治疗进行解读.

    关键词:
  • 反复腹胀伴消瘦

    作者:李晓青;方秀才;史丽丽

    病历摘要患者女,56岁,因进食后腹胀6年于2011年3月9日就诊.患者自2005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中上腹和脐周胀,伴早饱、嗳气,无恶心、呕吐、反酸、胃灼热.有食欲,但进食量逐渐减少.间断服用中药治疗,症状减轻不明显.2010年9月餐后腹部饱胀不适、早饱感加重,食欲下降,进食量明显减少,每日进食主食量不足50 g,严重时仅能饮水50~100 mL,体质量由45 kg降至30 kg,4~5 d排便1次,量少、干结.当地医院查血常规:WBC计数为3.94×109/L,Hb为119 g/L,PLT计数为130×109/L;粪便常规和粪便隐血试验均阴性;肝肾功能、ESR、CRP、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EA均无异常;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上消化道造影示胃下垂;结肠镜检查示轻度直肠炎;钡剂灌肠未见异常;腹部盆腔CT示多发肝囊肿;垂体MRI未见异常.当地医院予以口服肠内营养液、静脉营养支持、抑酸、口服消化酶等治疗,症状无明显减轻.

    关键词:
  • 体表穴位电刺激对45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

    作者:陈姗姗;吕宾;赵靓;王小剑;孟立娜

    目的 通过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观察体表穴位电刺激(TEA)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食管动力的影响,为RGERD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纳入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45例RGERD患者,采用TEA仪对其内关穴和足三里穴进行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进行食管HRM,比较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远端收缩积分(DCI)、食管下括约肌(LES)以上7 cm处波幅、LES以上3 cm处波幅、食管体部速度和收缩前沿速度等食管动力相关参数的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f检验.结果 45例RGERD患者根据LESP值,分成LES低压组(10例)和LESP正常组(35例);根据食管动力参数,分成食管动力障碍组(25例)和食管动力正常组(20例).予TEA治疗后,LES低压组LESP为(14.83±4.17) 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治疗前的(9.54±2.42) mrn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P=0.001);食管动力障碍组LESP为(19.04±5.91)mrnHg,高于治疗前的(16.20±6.09)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P=0.001);LESP正常组和食管动力正常组治疗前后的LES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食管动力障碍组DCI为(530.76±215.53) mmHg·cm·s,高于治疗前的(363.92±279.17) mmHg·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P<0.05);食管动力障碍组治疗前后LES以上7 cm处波幅、LES以上3 cm处波幅、食管体部速度和收缩前沿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管动力正常组治疗前后各项食管动力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EA可提高RGERD食管动力障碍患者的LESP和DCI,改善食管整体收缩力度,提高食管廓清能力.

  •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观察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对33例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评价

    作者:李蒙;吕宾;张璐;包海标;姜宁;鉏莉

    目的 探讨单一采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对不同亚型贲门失弛缓症(AC)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方法 纳入33例首次行POEM治疗的AC患者,对其进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并按照芝加哥分类标准进行分型,在POEM术前及术后随访期中采用Eckardt量表评定症状总积分,对其中固体吞咽困难、液体吞咽困难、反流和胸痛症状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进行评分,并采用Wilcoxon配对法比较.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各症状预后的关键因子.结果 33例AC患者平均年龄为(44.0±13.3)岁,其中20例为女性.按芝加哥分类标准,Ⅰ型4例,Ⅱ型25例,Ⅲ型4例.术前Eckardt量表总体评分为7.5分(6.3分,10.0分),术后为1.5分(1.0分,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95,P<0.01).各亚型AC患者固体和(或)液体吞咽困难、反流和胸痛症状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固体吞咽困难为各亚型主要症状.POEM可改善Ⅱ型AC患者除胸痛外的其他症状.治疗前后固体吞咽困难评分为16.0分(12.0分,16.0分)比2.0分(1.0分,12.0分),液体吞咽困难评分为2.0分(0.0分,5.0分)比0.0分(0.0分,0.0分),反流评分为9.0分(6.0分,9.0分)比0.0分(0.0分,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29、-3.470、-1.841,P均<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女性、10 mL连续吞咽4s整合松弛压(4sIRP)与固体吞咽症状评分呈正相关(β=3.950,P=0.048;β=0.376,P=0.005),固体吞咽4 sIRP与固体及液体吞咽症状评分呈负相关(β=-0.244,P=0.008;β=-0.118,P=0.037).结论 对于AC患者,单一采用POEM治疗能显著改善其相关临床症状,但对各亚型症状改善存在一定差异.

  •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和质子泵抑制剂试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的多中心研究

    作者:周丽雅;郝建宇;李兆申;陈旻湖;姜泊;李瑜元;侯晓华;唐承薇;王邦茂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胃镜检查和PPI试验对中国人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研究,研究对象为2012年4月至12月在全国9所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存在上消化道症状且年龄≥18岁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指导下完整填写GerdQ问卷.选取GerdQ≥8分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值监测和PPI试验.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GerdQ≥8分的患者共5 349例.在1 584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465例(29.4%),消化性溃疡75例(4.7%),上消化道恶性肿瘤9例(0.6%).在328例接受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值监测的患者中,监测结果阳性130例,其中经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48例(36.9%);监测结果阴性198例,其中经胃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35例(17.7%);前者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比例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79,P<0.01).未行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值监测组与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值监测阳性组的PPI试验阳性率分别为85.4%(549/643)和89.6%(120/1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12,P=0.204).PPI试验阳性患者的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H值监测阳性率为61.2%(120/196),高于PPI试验阴性的41.2%(1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9,P=0.038).结论 GerdQ评分对GERD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我国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较高,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前均应行胃镜检查,此后可直接应用PPI进行治疗.

  • 南宁市大学生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作者:左国文;齐晶晶;梁列新;叶会兰;郭先文;张法灿

    目的 了解南宁市大学生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及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以进一步提高本地区消化不良的防治水平.方法 采用成人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调查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2 580名南宁市大学生进行面访式调查.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回收合格罗马Ⅲ诊断性问卷2 520份,南宁市大学生消化不良的总体患病率为5.36%(135/2 520).大学生消化不良患者较非消化不良者更多表现为不饮茶[86.96%(100/115)比79.10%(1 605/2 029)]、不喜食酸制品[85.22%(98/115)比76.29%(1 548/2 029)]、进餐不准时[40.87%(47/115)比30.31%(615/2 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122、4.860、5.685,P均<0.05),而与吸烟、饮酒、进食辛辣生冷食物等因素无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消化不良的患病与饮食无关.大学生12个心理健康维度显示,消化不良组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10个维度的高分值比例高于非消化不良组(x2=16.981、21.805、12.520、13.539、6.998、6.154、15.013、9.457、10.715、4.260,P均<0.05);7个心理应激维度中学习压力、发展压力2个维度属于负性事件,且消化不良组的高分值比例高于非消化不良组(x2=6.216,Fisher确切概率法,P均<0.05);两组7个人格特征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随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个适应维度中校园生活、择业、情绪3个维度,消化不良组高分值比例均低于非消化不良组(x2=8.223、8.148、5.713,P均<0.05),两组人际关系、学习、自我、满意度4个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消化不良组与非消化不良组在心理健康状况、应激、适应方面有差异的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消化不良与躯体化(OR=1.610,95%CI 1.012~2.559)、焦虑(OR=1.955,95%CI 1.216~3.142)、学习压力(OR=2.159,95%CI 1.106~4.213)相关,再将消化不良人群中的学习压力T分值与躯体化、焦虑T分值引入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消化不良人群中学习压力T分值与躯体化、焦虑呈正相关(r=0.314、0.323,P均<0.05).结论南宁市大学生消化不良是常见症状,大学生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表现为焦虑和躯体化,而学习压力属于负性事件,是其主要的应激因素.

  • 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对233例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的诊断意义初探

    作者:刘清;幺立萍;刘娜;张宏博;王新

    目的 通过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RM)探讨非梗阻性吞咽困难的常见病因及食管动力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8月因吞咽困难就诊,行食管HRM检查的233例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排除梗阻性吞咽困难.结果 233例非梗阻性吞咽困难患者中,贲门失弛缓症160例,非特异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38例(包括食管体部无蠕动或弱蠕动13例,食管体部同步收缩或快速收缩7例,远端食管痉挛3例,食管括约上肌静息压(UESP)增高6例,UESP减低3例,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功能不全6例),GERD5例,硬皮病4例,胡桃夹食管2例,食管动力正常24例.结论 非梗阻性吞咽困难常见原因以贲门失弛缓症为主,其次为非特异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食管HRM是诊断非梗阻性吞咽困难的重要检查方法,对于不明原因吞咽困难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Krüppel样转录因子5对食管鳞状上皮转分化绒毛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夏一菊;张昊翔;沈才飞;王璞;闫武;李婧文;徐胤;房殿春

    目的 探讨脱氧胆酸诱导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肠化生过程中,Krüppel样转录因子(KLF)5对绒毛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LF5和绒毛蛋白在人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织(20份)、反流性食管炎组织(59份)、Barrett食管组织(21份)中的表达;使用HET-1A细胞,分别用脱氧胆酸处理2、4、8、12 h,KLF5 RNA干扰(小干扰RNA)下调和慢病毒过表达KLF5后,PCR、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KLF5、绒毛蛋白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KLF5、绒毛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未见表达,在食管炎组织呈部分弱表达[分别为27.1%(16/59)和20.3% (12/59)],而在Barrett食管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强[分别为85.7%(18/21)和100.0% (2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576、56.765,P均<0.01)].200 μmol/L脱氧胆酸分别处理HET-1A细胞2h后,与未加脱氧胆酸的对照组(0 h)相比,KLF5、绒毛蛋白mRNA(t=-16.64,-11.85)及其蛋白质(t=-30.80,-20.70)表达量增加(P均<0.01).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KLF5表达可阻止胆酸诱导的绒毛蛋白表达,采用基因转染技术上调KLF5表达后,可同时上调绒毛蛋白在HET-1A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在胆酸介导的食管鳞状上皮细胞肠化生过程中,KLF5对绒毛蛋白表达具有调节作用,可能参与Barrett食管的发生.

中华消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4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