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消化系统疾病 > 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

中华消化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 중화소화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1432
  • 国内刊号: 31-136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9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袁耀宗
  • 类 别: 消化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双歧杆菌对小鼠急性实验性结肠炎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宏辉;卢放根;彭继承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将80只BALB/C小鼠均分为8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单纯0501菌株组、单纯c122菌株组外,其他5组动物均给予5%DSS造模7 d.在造模开始前2 d,阴性对照组用0.9%氯化钠液灌肠、阳性对照组用柳氮磺胺吡啶(SASP)20 mg/ml灌肠、DSS+0501菌株组用1×109 CFU/ml 0501菌液灌肠、DSS+c122菌株组用1×109 CFU/ml c122液菌灌肠.9 d后处死动物取结肠标本,行H-E染色,观察镜下结肠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染色、RT-PCR技术分析结肠黏膜中白细胞介素(IL)-10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DSS造模过程中给予双歧杆菌灌肠小鼠(0501菌株组和c122菌株组)的结肠炎性反应程度较模型组加重,结肠黏膜IL-10表达减少.而单纯给予双歧杆菌灌肠小鼠(单纯0501菌株组和单纯c122菌株组)未见结肠炎表现.结论 双歧杆菌的某些菌株在结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情况下,可加重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结肠黏膜损伤.

  •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Toll样受体2和4表达及益生菌治疗的作用

    作者:刘伟;戎兰;丁伟群;蒋义斌;钟良;孙大裕

    目的 探讨和分析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及意义,并分析益生菌治疗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均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模型对照组(UC组)和益生菌治疗组(PC组).UC和PC组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实验性结肠炎大鼠模型.PC组大鼠给予双歧三联活菌悬液(2.2×109 CFU/只)治疗,1次/d,共4周.光镜下观察肠黏膜炎性反应并评分.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TLR2和TLR4蛋白及mRNA表达,分析其变化及益生菌治疗的作用.结果 NC、PC和UC组炎性反应评分分别为4.35±0.88、10.25±1.36和7.94±0.85.PC组炎性反应评分较UC组明显改善(P<0.05),但高于NC组水平(P<0.01).NC、UC、PC组TLR2和TLR4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26±4.24、47.20±4.62、36.64±3.67和8.16±4.50、25.84±4.46、19.71±3.28.二者在UC组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1)和PC组(P<0.05),PC组高于NC组(P<0.01).NC、UC、PC组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40±140、10 570±2690、6640±1420和210±110、8580±2710、5290±1540.二者在UC组的表达明显高于PC组(P<0.05)和NC组(P<0.01),PC组高于NC组(P<0.01).结论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TLR2和TLR4表达明显增高,提示肠腔内抗原摄取增多.双歧三联活菌可明显降低二者的表达水平,提示该益生菌可能通过降低TLR2和TLR4表达减少肠腔抗原的摄取.

  • 外周血自然杀伤T细胞比例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作者:王泽军;徐承富;徐磊;虞朝辉;厉有名

    目的 探索外周血自然杀伤T(NKT)细胞比例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0例NAFLD患者和60名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对照者外周血NKT细胞比例,同时比较两组间各项临床变量的差异并分析各项临床变量与外周血NKT细胞比例变化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正常对照组外周血NKT细胞比例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区间为1.48%(1.23%~1.98%),NAFLD组为1.12%(0.87%~1.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外周血NKT细胞比例与体重指数、腹围、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2、-0.237、-0.217;P值分别为0.001、0.021、0.03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外周血NKT细胞比例、体重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空腹血糖与NAFLD的发病危险因素有关(OR值分别为0.107、2.991、1.148和3.133,P值分别为0.023、0.003、0.026和0.013).结论 NAFLD患者外周血NKT细胞比例是下降的,且该比例下降可能是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胶囊内镜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卫炜;戈之铮;高云杰;胡运彪;萧树东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肿瘤中的作用及对其治疗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2年5月至2007年2月因疑似小肠疾病而行胶囊内镜检查者共358例,对其中疑诊小肠肿瘤者作进一步检查,根据内镜或手术病理结果明确诊断.结果 358例中共明确诊断小肠肿瘤33例(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17)岁,发现率为9.22%,其中恶性肿瘤23例,占69.70%,良性肿瘤10例,占30.30%.临床表现分别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6例、出血伴腹痛2例、腹痛2例,腹痛伴腹泻1例,腹泻伴出血1例,呕吐1例.良性肿瘤组行手术治疗后原有症状基本消失,恶性肿瘤组2例未行手术治疗,3例行姑息性手术治疗,18例彻底切除病灶.胶囊内镜所提示病变部位与术中发现病灶位置基本吻合.结论 胶囊内镜对小肠肿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小肠肿瘤中以恶性者居多.经胶囊内镜明确诊断后将彻底改变对患者的治疗策略.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颜士岩;周晓燕;蔡三军;于宝华;罗定存;杜祥;施达仁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发病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24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绘制其家系图谱、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分析中国人HNPCC的发病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个HNPCC家系中,共有肿瘤患者116例(其中先证者多原发癌16例,家系成员多原发癌9例),发病年龄19~74岁,其中结直肠癌灶120个,肠外相关肿瘤32个.在24个HNPCC家系的先证者中,患第一结直肠癌的平均年龄为42.5岁,男性多于女性,右半结肠肿瘤多于左半结肠;肿瘤分化均较好,以中分化多见,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多见,占45.8%(11/24);截至随访结束时,术后生存≥5年者共14例,占58.3%(14/24),其中9例超过10年,长1例存活时间已达27年.结论 中国人HNPCC以中分化管状腺癌多见,发病年龄较轻,右半结肠癌多见.

  • 放射性塑料胆管支架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军楼;许国铭;刘岩;蔡振寨;李兆申;邹多武;满晓华;金晶

    目的 设计及制作放射性塑料胆管支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设计及制作携带125Ⅰ粒子的塑料支架.选用健康家养猪16只,胆总管植入放射性塑料胆管支架,放射计划系统(TPS)计算距粒子轴心5 mm处的参考点剂量,根据剂量不同分为3个照射组:50 Gy照射组(n=4)、100 Gy照射组(n=4)、150 Gy照射组(n=4).另选同级别猪4只,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n=2),仅作胆管造影,不植入支架;支架对照组(n=2),植入无放射活性碘粒子的塑料支架.术前及支架植入后第1、7、14、30和60天分别检测血常规、血清淀粉酶、肝功能和肾功能.在支架植入后第14、30和60天分别处死动物,观察腹腔有无出血、积液和腹膜炎性反应,胆管有无穿孔、狭窄或者扩张,支架周围脏器有无损伤.胆管组织经H-E染色,光学显微镜分析并摄像.结果 成功制作并植入放射性塑料胆管支架,各剂量照射组支架周围脏器无渗出、出血和坏死,未发现胆管穿孔.胆总管病理检查:对照组黏膜和黏膜腺体明显增生;各剂量照射组支架周围黏膜层明显坏死,50Gy照射组黏膜上皮层缺损,黏膜腺体轻度增生;100 Gy照射组黏膜上皮层消失,黏膜腺体无明显增生;150Gy照射组黏膜上皮层消失,黏膜腺体明显减少.各组外周血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放射性塑料胆管支架的设计安全、可行,除对胆总管黏膜有机械作用外,照射作用明显.

  • 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与罗马Ⅱ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作者:高晓阳;邱敏霞;黄虹;侯晓华

    目的 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FD)罗马Ⅱ与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异同点,提高对罗马Ⅲ标准的认识.方法 2006年7月至8月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2552例,其中2195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其中有554例临床诊断为FD,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进行诊断及分型,比较两种诊断标准的差异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 ①554例FD患者中符合罗马Ⅱ标准的有121例(21.84%),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有158例(28.52%),两个标准对FD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符合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的有71例.②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但性别、年龄、发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830、0.711和0.802).③按罗马Ⅱ标准分型,溃疡样型82例(67.77%),运动障碍型34例(28.10%),非特异型5例(4.13%);按照罗马Ⅲ标准分型,仅符合上腹痛综合征(EPS)者为75.32%(119/158),仅符合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者为15.82%(25/158),同时符合PDS和EPS标准者为8.86%(14/158).④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患者,上腹痛、腹胀、早饱、餐后饱胀、上腹饱胀、上腹烧灼、烧心、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罗马Ⅱ标准的FD患者上腹不适症状发生率高于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患者(P=0.012).⑤两组分别有11.57%(14/121)和13.92%(22/158)患者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结论 在FD诊断率上罗马Ⅲ标准高于罗马Ⅱ标准,且罗马Ⅲ标准更利于操作和评估.在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等资料方面两项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样本量较少,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价.

  •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分析

    作者:田沂;杨旭;蒋永芳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资料及肝脏病变特点.结果 3例肝功能正常.6例肝功能轻度异常.肝组织病理改变差异极大,可见不同程度纤维化、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轻至重度脂肪变性.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病理学改变程度较临床表现更为严重;早期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可与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肝纤维化同时存在.

  • 壳聚糖-聚天冬氨酸-5氟尿嘧啶纳米粒子对小鼠的抑瘤作用

    作者:张丹瑛;吴莉莉;王吉耀;郑永丽;董玲;沈锡中

    目的 制备包被壳聚糖-聚天冬氨酸-5氟尿嘧啶(CTS-Pasp-5FU)纳米粒子,观察其对裸鼠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模型的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 通过离子凝胶化反应制备CTS-Pasp-5FU纳米粒子.选择24只裸鼠制备人胃癌SGC-7901移植肿瘤模型,根据注入药物不同均分为CTS-Pasp5FU组、5-FU组和0.9%氯化钠溶液组,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7、14、21 d药物对肿瘤的治疗效应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CTS-Pasp-5FU纳米粒子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40.2%和34.9%.治疗后21 d,5-FU组、CTS-Pasp-5FU组肿瘤体积比0.9%氯化钠溶液组明显缩小(P<0.01);5-FU组、CTS-Pasp-5FU组肿瘤生长抑制率为79.49%、81.10%,瘤重抑制率为65.30%、72.7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0.9%氯化钠溶液组、CTS-Pasp-5FU组相比,5-FU组骨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形成数量明显降低(P<0.01),总胆红素和ALT明显增高(P<0.05);白细胞及肌酐水平各组相似(P>0.05).结论 CTS-Pasp-5FU纳米粒子可显著提高5-FU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有效降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 毒蕈碱类受体参与胃起搏并调控胃慢波活动

    作者:余跃;殷光甫;钱伟;侯晓华

    有研究表明,低频胃电起搏/刺激(gastric electrical pacing/stimulation,GES)能使胃节律紊乱恢复正常、促进胃排空[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哺乳动物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毒蕈碱类受体广泛分布于胃肠道.有研究表明,胃肌间神经丛参与胃慢波活动的调控.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胃起搏促进胃肌间神经丛内Ach的释放[1].

  • 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激发肝癌免疫反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东印;谷川;闵军;褚忠华;区庆嘉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功能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APC).体外制备负载肿瘤抗原的DC瘤苗并注射回体内以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是具有良好前景的生物治疗方案[1].一、材料与方法

  • 20例胃Dieulafoy病的诊治及随访

    作者:姚健凤;岑戎;于晓峰;项平;徐富星

    Dieulafoy病临床罕见,但由于此病常突发大出血,危及生命,因而颇受关注.我院1998年至2002年20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共检出Dieulafoy病20例(1%),现将其诊治及随访情况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

  •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Smad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张波;任建林;叶震世;施华秀;潘金水

    胃黏膜上皮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关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和错配修复[1].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l,TGFβ1)信号转导障碍,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2].我们设想胃黏膜TGFβ1信号转导通路障碍可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研究报道胰腺肿瘤中Smad7高表达,其可抑制TGFβ1信号通路,在反馈调控中起关键作用.Smad7在正常胃黏膜中无表达[3,4].

  • 粘蛋白1、核因子-κB与E-钙粘附素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王伟;满晓华;高军;龚燕芳;李兆申

    E-钙粘附素(E-cadherin,E-cad)是一个重要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由其介导的细胞间粘附力下降是肿瘤细胞发生侵袭、转移的前提条件.粘蛋白(MUC)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能通过抑制E-cad蛋白表达导致细胞间连接的破坏,促进肿瘤浸润转移[2].

  • 感染性结肠炎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原因分析

    作者:陈延;欧阳博文;蔡安和

    2000年成都会议修订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诊断标准(下称"标准"),但临床诊断仍较困难.根据标准,诊断UC首先须排除感染性结肠炎(infectious colitis,IC),但由于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1],且IC的临床及镜下表现与UC有类似之处,故临床上两者容易混淆.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李冰;崔丹;吴昊;金瑞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胃黏膜病变过程中重要的致病或促进因素,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甚至癌变.普通人群中Hp感染可增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Fas表达,但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中的情况少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对HIV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Fas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有消化道症状的人群比较,探讨Hp感染与HIV感染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 纯化的羊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大鼠乙酸实验性结肠炎

    作者:虞玲华;姒健敏;周雯;孙科柯;王良静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不明,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缺乏特效治疗.大量研究表明,免疫调节缺陷可导致UC,大量炎性因子介入,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修复作用与病理过程密切相关[1,2].现已有EGF用于UC及对其保护胃肠黏膜作用的研究[3].本研究在成功建立稳定的大鼠乙酸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基础上,应用山羊颌下腺EGF灌肠治疗乙酸实验性结肠炎,观察EGF对大鼠肠黏膜病变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新药开发提供基础研究依据.

  • 小肠腺癌和腺瘤中P16蛋白的表达

    作者:黄缘;朱水山;官亮

    癌基因激活及抑癌基因缺失或失活是细胞癌变的分子基础,可引起基因转录和翻译功能异常,细胞恶性增殖,终导致肿瘤发生.我们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26例小肠腺癌组织、3例小肠腺瘤组织、14例癌旁组织及3例正常小肠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探讨P16基因在人小肠腺癌和小肠腺瘤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小肠癌的关系.

  • 联合诊断芯片在肝炎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孙朝晖;王蜀燕;石玉玲;马文丽

    基因芯片灵敏、准确、可同时平行检测多个基因点,是病毒性肝炎早期诊断的新方法.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乙型肝炎病毒(HBV)质粒p3.8Ⅱ、丙型肝炎病毒(HCV)质粒pCV-J4L6S、丁型肝炎病毒(HDV)质粒pDL553,HBV、HCV、HDV阳性血清由广州军区总医院检验科和南方医院检验科提供.

  • 胰腺内分泌腺癌并肝转移一例

    作者:范如英;郑力;王鲁平;韩英

    患者男,65岁.间断性腹泻9年余,嗜睡、意识模糊1周.9年前无诱因出现间断性腹泻,水样便每日7~8次,无黏液及脓血,无腹痛,无发热,口服黄连素无效,改口服法莫替丁(商品名:信法丁)20 mg,每日2次,腹泻缓解后逐渐减量,约至5年前递减为1/3片,每日1次口服时,腹泻反复.

  •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导致门静脉高压症二例

    作者:张永生;杨顺康;林婕

    病例1 患者男,30岁,因反复呕血黑便14年再发2 d入院.患者顺产出生后第8个月家人发现其"脾肿大"未引起重视.16岁饮酒后呕吐大量鲜血及解黑便,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上消化道出血,行脾切除手术.术后3年上述症状再发,昆明某医院胃镜检查:食道胃底黏膜下静脉曲张,行门奇静脉断流手术.

  • 急性铅中毒一例

    作者:别彩群;杨冬华

    患者女,25岁,因发热1周、腹痛、身黄5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发热,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5 d前突然出现脐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无牵涉痛.伴出汗、烦躁不安,皮肤发黄,继而出现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停止.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麻痹性肠梗阻、肝炎等,经治疗后无好转,遂转入我院.

  • 华法林致严重黄疸一例

    作者:余彤;杨建民;吴伟权

    患者女,4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于2005年1月收入我院.患者1个月前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如浓茶,粪色变浅,伴乏力、纳差及皮肤瘙痒,无发热、腹痛及呕吐.曾在当地医院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无异常发现,诊断为"梗阻性黄疸",治疗无效转至杭州某医院诊断为"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予以护肝、退黄等治疗未见好转,反渐加重,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466.7 μmol/L,直接胆红素281.7 μmol/L,ALT 23 U/L,AST 3U/L,GGT 54 U/L,碱性磷酸酶106 U/L,白蛋白31.4 g/L,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

  • 空肠平滑肌瘤伴慢性肠系膜扭转一例

    作者:林中

    患者男,58岁,因反复上腹疼痛2年,绞痛1 d入院.患者2年来反复出现上腹疼痛,常在前倾弯腰时诱发,呈持续性绞痛,向腰背放射,仰卧位疼痛加重,弯腰抱膝位腹痛减轻.2年来曾6次因同样症状在不同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胰腺炎"等,盐酸哌替啶治疗有效.近半年发作间期缩短.

  • Dubin-Johnson综合征一例

    作者:杨家耀

    患者女,42岁,因"再发黄疸,皮肤瘙痒,伴乏力、纳差1个月"于2007年4月8日入院.患者因劳累诱发,初期皮肤瘙痒,黄染进行性加深.纳差、恶心、呕吐明显,不能进食.外院腹部多普勒超声:胆囊多发结石;头部CT(-).予保肝护肝及对症治疗,后因病情加重转入我院.

  • 胆管癌的光动力治疗

    作者:郭子倩;徐克成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癌的原发性肝脏肿瘤[1].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CC的首选方法,但由于其症状出现较晚,仅20%~30%的患者在确诊时尚可行手术切除.现有的保守治疗主要有胆管内外引流、胆管支架置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血管介入等,但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冷光化学反应,仅引起局部组织破坏,非产热性,无全身不良反应,侵袭性小,主要适合于管腔内肿瘤的治疗.

  • 炎症性肠病的维持缓解治疗

    作者:郑家驹

    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缓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或黏膜下层.虽然UC严重患者在行全结肠切除术后,可得到彻底治愈,但目前尚无彻底治愈UC的药物疗法.因此,初发活动性UC患者在第一阶段诱导缓解有效后,应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维持缓解治疗,即治疗应顺序进行,先治疗急性与活动性病变,后进行维持治疗.

  • 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一、定义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饱胀和早饱感的症候群,可伴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1-3].消化不良症状的产生与消化系统器官疾病有关,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 多次胃镜检查无法确诊皮革样胃癌一例

    作者:吴巍;吴云林;郭滟;袁耀宗

    病历摘要患者男,57岁,因反复上腹隐痛2年余入院.患者平常体健,有饮酒及吸烟史多年.1994年曾患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后痊愈.2005年6月因上腹隐痛2个月就诊于浙江某医院,胃镜检查见胃角小弯6 mm×8 mm溃疡,底部覆黄白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诊断为胃角溃疡(A1期),活检病理报告符合消化性溃疡,部分腺体轻-中度异型增生伴肠化(图1A).

  • 肝硬化腹水治疗宜"限钠"与"补钠"交替应用

    作者:马永福;陆斌

    近期中华消化杂志(2007,27:330-333)对肝硬化腹水治疗的"限钠"争论,刊登了两篇观点不同的文章,读后有感而发.针对传统限钠处理,两文观点不同.《重新认识和评价肝硬化腹水的几个问题》一文认为: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的激活是对低钠血症的一种生理保护性机制,限钠治疗并不能抑制RAAS活性,反而会增强RAAS活性,而纠正低血钠可以抑制RAAS活性.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夜间反流与睡眠障碍情况调查

    作者:邹多武;许国铭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夜间反流症状、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及相互关系.方法 全国51个城市的125家医院对7520例门诊GER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7515份,男、女比例为1.36∶1.调查项目包括:GERD症状、夜间反流症状发生率、睡眠障碍的表现及夜间反流与睡眠障碍的关系.结果 GERD主要症状为烧心(88.3%)、反流(72.2%)、胸痛(37.6%)、上腹痛(35.5%)、咽部不适(30.4%)、咳嗽(12.1%)及哮喘(3.0%).7515例患者中,有夜间症状者4216例(56.1%),经内镜证实的糜烂性食管炎(EE)及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夜间反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6.1%及53.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夜间反流症状者80.1%存在睡眠障碍,明显高于无夜间反流症状者的25.8%(P<0.01).在睡眠障碍中,以睡眠质量下降和日间残留效应为多(分别为78.2%和70.1%),有夜间反流症状者,睡眠障碍病程发生在反流症状之后的占58.7%,明显高于发生在反流症状之前的21.5%(P<0.01).有夜间反流的EE及NERD患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分别为80.0%及77.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GERD伴睡眠障碍方案中以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为主(53.8%),其次为安眠药(24.5%),联合用药(9.5%).结论 GERD患者常有夜间反流症状及睡眠障碍,夜间反流可能是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治疗中应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中华消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1994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