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Journal of Parasitic Biology 중국병원생물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2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457/R
- 国内刊号: 王利磊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基因敲除质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幽门螺杆菌基因敲除中的应用
目的 构建用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同源重组双交换基因敲除的质粒载体,实现Hp内基因的快速敲除. 方法 以质粒pLYL03为骨架,重新排列质粒上的基因元件以减少冗余序列,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aphA)替换原质粒上的红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抗性筛选标记,在抗性筛选标记两端构建多克隆位点用于同源重组同源臂的插入,由此构建用于Hp同源重组双交换基因敲除的质粒载体pSJHK.以质粒pSJHK为载体构建hp0169基因的同源重组双交换敲除质粒pSJHK-0169,通过电击转化方法将敲除质粒pSJHK-0169转入Hp中,用卡那霉素筛选转化子.结果 以质粒pLYL03为基础构建用于Hp同源重组双交换基因敲除的质粒载体pSJHK,大小4 371 bp.以基因hp0169作为目标基因构建同源重组双交换敲除质粒pSJHK-0169,经电击转化Hp中,获得卡那霉素抗性阳性转化子,测序确证基因敲除成功. 结论 构建的基因敲除质粒载体pSJHK实现了对Hp中目标基因的敲除,为Hp新基因功能研究和致病因子的发掘提供了有效的基因操作工具.
-
Gadd45β及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在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细胞Gadd45β(grow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gene 45β)及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集24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肝脏标本,分为病灶旁组织(Close)和远端组织(Distance).用重组TGF-β1 (1ng/ml)及泡球蚴匀浆蛋白(1 mg/ml)刺激体外培养的HL-7702人肝细胞,分别于30 min、1h、6h、12h、24 h、48 h收集细胞.患者肝脏标本及刺激后收集的细胞均采用Trizol法提取RNA,反转录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并进行分析. 结果 近旁组织PCNA,TGF-β1,cyclinA1,cyclinE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34±1.337、1.155±0.5138、1.367±0.8087、1.384±1.116、1.580±1.005、1.899±1.173和1.478±1.189,显著高于远端组织(1.00±0.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add45β,cyclinB1,cyclin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重组TGF-β1(1 ng/ml)及泡球蚴匀浆蛋白(lmg/ml)刺激体外培养的HL-7702人肝细胞,引起Gadd45β,cyclinA1,cyclinE表达上调. 结论 泡球蚴匀浆蛋白刺激,可引起肝细胞Gadd45β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上调,参与细胞抗凋亡过程.泡球蚴感染晚期,肝脏中仍存在细胞周期素(cyclins)参与的细胞增殖,但同时TGF-β1高表达,并通过Smads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促成肝脏泡型包虫病晚期病理变化.
-
日本血吸虫皮肤期童虫排泄分泌抗原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童虫排泄分泌抗原对血吸虫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日本血吸虫尾蚴,机械转化制备皮肤期童虫.收集童虫培养上清液,制备童虫排泄分泌抗原.用不同数量的尾蚴感染小鼠,收集不同感染度、感染时间的小鼠血清,采用基于血吸虫童虫排泄分泌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童虫排泄分泌抗原抗体IgG水平的动态变化,观察其早期诊断价值.以同样方法检测健康人血清,血吸虫病患者及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观察该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 结果 小鼠感染血吸虫后1周血清中抗童虫排泄分泌抗原IgG即开始出现,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抗体水平不断上升,5、10、15和20条尾蚴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1周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 、40% 、80%和20%.用童虫排泄分泌抗原ELIS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健康人和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均阳性. 结论 以日本血吸虫皮肤期童虫排泄分泌抗原ELISA检测相应IgG抗体对血吸虫初次感染小鼠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可用于对血吸虫感染风险环境监测预警哨鼠的检测,但该方法尚不能用于人感染血吸虫的实验诊断.
-
2011-2015年烟台市学生肺结核就诊延误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烟台市学生肺结核就诊延误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肺结核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以烟台市2011-2015年登记管理的566例学生初治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学生肺结核就诊延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2011-2015年,烟台市初治学生肺结核年均报告发病率12.40/10万,发病年龄10~2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62:i;566例患者就诊时间中位数为11d,就诊延误率40.11%,就诊延误时间中位数为42 d.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就诊延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9、1.27,P>0.05);本地户籍患者就诊延误率与外地户籍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8,P<0.05);不同发现方式中因症就诊的患者延误率高,为55.05%;按月统计,每年的2月份发病患者就诊延误率高,为65.79%,8月份发病患者延误时间中位数长,达68 d;涂阳患者就诊延误率52.43%,与于涂阴患者的37.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96,P<0.05);人均GDP高、中、低县市区就诊延误率分别为16.16%、45.09%和4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1,P<0.01).结论 烟台市学生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误率高,建议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学生就诊延误.
-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化及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可溶性抗原(protoscolex soluble antigens,PSA)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表型分化及分泌炎症因子的影响,探索寄生虫对宿主免疫逃避的机制. 方法 运用免疫磁珠从健康BALB/c小鼠脾脏中分选DC,分别加入PSA(10 μg/ml)、LPS(1 μg/ml)、PSA(10 μg/ml)+LPS(1μg/ml)以及等体积PBS进行刺激24 h,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活化分子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技术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 结果 PSA组DC表面表达CD40,CD80,CD86,MHCⅡ的比例为(42.33±0.59)%、(71.08±1.61)%、(73.63±5.31)%、(70.20±1.01)%,较PBS组的(29.1±8.14)%、(48.81±1.69)%、(37.37±2.57)%、(26.83.08±3.55)%均明显升高(P<0.05),较LPS组的(61.33±4.73)%、(81.23±2.03)%、(85.40±1.57)%、(86.86±2.0l)%均显著降低(P<0.05).PSA组培养上清中IL-6、TNF浓度为(53.67±6.23)pg/ml、(405.10±5.78) pg/ml,较PBS组的(9.44±4.06) pg/ml、(139.35±45.86) pg/ml、均显著升高(P<0.05),较LPS组的(48.23±7.85) pg/ml、(471.40±61.07)pg/ml均显著降低(P<0.05);且PSA+LPS组IL-6、TNF浓度为(73.42±8.00) pg/ml和(508.54±20.68),较PSA组、LPS组显著升高(P<0.05). 结论 PSA能促进DC活化及炎症因子释放,从而诱导机体产生正向免疫应答.
-
刚地弓形虫ROP16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构建刚地弓形虫棒状体蛋白16(TgROP16)真核重组表达载体,对TgROP16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方法 提取刚地弓形虫总RNA,根据TgROP16基因的开放阅读框架设计引物,采用逆转录PCR(RT-PCR)扩增ROP16基因,经EcoR I、Not I酶切后连接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连接产物转化大肠埃希菌(E.coli)XL1-Blue.提取阳性菌落质粒,进行PCR、双酶切鉴定及基因测序,对所获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TgROP基因RT-PCR扩增产物与预期一致,大小约为2 100 bp.重组质粒经PCR及双酶切鉴定构建正确.测序显示获得的TgROP16基因片段为2 124 bp,与GenBank已收录的弓形虫ROP16基因序列(登录号为GQ249093.1)比对,一致性为99.8%.预测其编码蛋白TgROP16为非跨膜分泌蛋白,含707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3343H5339N967O1024S2,分子质量单位为76.1352 ku,理论等电点为9.18;在TgROP16蛋白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比35.79%、14.29%、7.07%和42.86%;含多个可形成卷曲螺旋构象的区域与可成为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存在信号肽序列,含39个B细胞抗原表位、24个CTL细胞抗原表位及33个Th细胞抗原表位. 结论 成功构建了pVAX1ROP16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编码蛋白TgROP16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及免疫原性,有望作为弓形虫疫苗候选分子.
-
3株不同宿主源弓形虫分离株的小鼠毒力差异分析
目的 分析分离于江苏地域的3株不同宿主源弓形虫YZ-1(ChineseⅠ基因型)、YZ-2(Chinese Ⅰ基因型)和KS(基因型Ⅰ型)株对ICR小鼠的毒力,初步探讨弓形虫鼠毒力与基因型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5 μm滤膜及CF-11纤维素柱两步过滤法分离纯化弓形虫YZ-1 、YZ-2、KS、RH株的速殖子,经计数后稀释至一定浓度,分别以104 、103 、102、101、100个速殖子的剂量经腹腔感染ICR小鼠,统计其死亡率与平均存活时间,判定3个分离株的鼠毒力型. 结果 纯化后虫体回收率为37.84%~39.18,3个分离株感染小鼠引起的鼠死亡率与国际标准株RH株一致,均为100%;小鼠感染弓形虫后的存活时间随攻虫剂量的增加而缩短,KS分离株的鼠平均存活时间与YZ-1分离株相一致,与RH株也相近;YZ-2分离株感染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与KS、YZ-1和RH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形虫YZ-1、YZ-2和KS分离株与RH株的鼠毒力相同,属强毒株型;在ChineseⅠ型弓形虫分离株间,鼠毒力存在差异.
-
刚地弓形虫ME49株AP核酸内切酶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目的 原核表达、纯化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ME49株AP核酸内切酶,并制备多克隆抗体. 方法 采用PCR方法扩增出刚地弓形虫ME49株DNA TGME49-216600 (681bp)基因.将该片段分别插入到pET-28a和pGEX-4T-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TGME49-216600和pGEX-4T-1-TGME49-216600并测序,转人大肠埃希菌BL21-CodonPlus后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质.用His标签重组蛋白质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效价;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抗体特异性. 结果 SDS-PAGE分析表达的His标签重组蛋白质分子质量单位约为35 ku,GST标签重组蛋白质分子质量单位约为55 ku.间接ELISA方法检测制备的兔抗His标签重组蛋白抗体效价>1∶16 000,Western blot方法验证显示该抗体能识别天然AP核酸内切酶. 结论 成功构建了TGME49-216600的表达载体,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为刚地弓形虫ME49株AP核酸内切酶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环介导等温扩增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布鲁氏菌的比较
目的 为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和鉴定布鲁氏菌,本研究依据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设计引物,建立两种检测布鲁氏菌的方法并进行评价. 方法 根据布鲁氏菌OMP31基因序列设计6条LAMP引物和2条Real-time PCR引物,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确诊的1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全血标本进行DNA检测.LAMP反应前加入羟基萘芬蓝(HNB)作为扩增指示剂,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定结果,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差异. 结果 LAMP反应只需30~60 min完成,在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方面两者结果相同,均能检出100个拷贝数的质粒DNA,且均无假阳性. 结论 LAMP方法快速、简便,经济,无需专用仪器设备,更适用于基层医院对布鲁氏菌的快速检测.
-
江滩工业开发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江滩型流行区实施江滩工业开发为主措施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为江滩地区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有效对策. 方法 采用前瞻性现场研究的方法,选择一个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县,对圩外江滩环境实施以工业开发为主的综合治理.连续开展居民病情、家畜病情和环境螺情调查,并收集综合开发措施实施情况.分析比较实施综合开发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状况,综合评价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 结果 2001-2015年项目区共开发江滩面积496.34 hm2,占江滩总面积的90.16%.其中,工业开发江滩面积411.80 hm2,占74.81%;农业开发江滩面积84.55 hm2,占15.36%.共对6条通江河道进行混凝土护坡4.87 km,改造涵闸与建造沉螺池9座.实施工业开发为主措施后,项目区钉螺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呈快速下降态势,2001-2007年钉螺面积下降了80.55%,年均下降13.43%,到2012年消灭了钉螺;2002-2005年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占97.92%(50.29/51.36),到2007年消灭了感染性钉螺.2001-2004年(开发初期)查出病人占总数的88.77%(245/276),居民感染率在0.14%-0.51%之间,期间发生急性感染病人122例;2005-2011年(开发中期)查出病人占总数的11.23%(31/276),居民感染率在0.01%~0.03%之间;2012-2015年(开发后期)未查到粪阳病人,居民感染率已降为0.15年间仅在开发前期的2003年查到粪检阳性家畜13头,当年家畜感染率为1.32%. 结论 江滩地区实施沿江工业开发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共赢之策,但在实施工业开发的前期要重点加强人群感染防护,并加强家畜放牧管理,防止突发疫情的发生.
-
Hain和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Hain GenoType? MTBDR plus(Hain)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异烟肼(INH)耐药性的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选取289例结核患者的涂阳痰标本,各分成2份,分别进行罗氏培养和MTB DNA提取,提取的MTB DNA分别用Hain和基因芯片技术检测INH耐药性,罗氏培养阳性菌株做比例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统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 结果 MTB INH耐药性以比例法为金标准,Hain和基因芯片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2.56%、97.54%、93.08%、93.42%、92.96%和80.23%、98.03%、92.73%、94.52%、92.13%,一致性较高(Kappa值均>0.75).289例患者中,2种快速分子药敏方法检测MTB INH耐药性完全相同276例(208例为敏感,68例为耐药),符合率95.50%;8例Hain法INH耐药,其中1例KatG 315 (AGC→ACC),2例KatG 315 (AGC→ACA),5例inhA-8(T→C),而基因芯片法均为敏感;5例基因芯片法INH耐药,均为KatG 315(AGC→AAC),而Hain法均为敏感. 结论 与比例法比较,检测MTB INH耐药性Hain和基因芯片法具有较高一致性,二者均可为临床提供快速、特异、较灵敏的INH耐药性检测结果.2种方法均适用于结核病早期快速的INH耐药性检测,但对INH敏感菌应结合临床其他指标综合分析.
-
梅毒螺旋体Hsp10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目的 原核表达及纯化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udim,Tp)热休克蛋白10(Heat shock protein 10,Hsp10).方法 利用Clustal Omega软件对Tp与其他物种的Hsp10蛋白进行多序列比对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sp10蛋白亲水性和结构.设计特异性引物,以Tp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Hsp10基因.回收PCR产物并用EcoRI和HindⅢ双酶切,酶切片段与同样酶切的质粒pET28a相连,构建表达重组质粒pET28a-Hsp10,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采用IPTG诱导重组Hsp10蛋白表达,用镍离子柱纯化目的蛋白. 结果 TpHsp10基因编码蛋白是一个亲水性蛋白,α-螺旋、无规卷曲和β片层分别占5.7%、47.7%和45.4%,三级结构与结核分枝杆菌Hsp10 (PDB:1p3h.1.C)类似,可由7个Hsp10组成一个圆形结构.PCR扩增获得的Hsp10基因全长为267 bp,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得到重组质粒pET28a-Hsp10,编码含His标签的重组Hsp10蛋白.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分子质量单位为13.7 ku的重组Tp Hsp10蛋白,与理论值相符.重组蛋白经镍离子柱层析纯化,获得单一条带的Hsp10. 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Hsp10并表达和纯化获得Hsp10蛋白,为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 研究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4个与抗疟药抗性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并与该地区以往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了解和分析该地区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新趋势. 方法 应用巢氏PCR或普通PCR方法检测中缅边境地区2014年恶性疟现症病人血样中恶性疟原虫4个抗药相关基因点突变情况,并与2007-2009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该地区的恶性疟原虫DHFR基因51,59,108和164位点氨基酸有不同程度突变,其中三突变NRNL型为28.1%,IRNI型为1o.0%,四突变IRNL型为61.9%,未见野生型和双突变.对PfDHPS的436,437,540和581位点的突变情况进行分析,仅见三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SGEG型14.4%,SGNG型35.6%,AGEA型50.o%.对PfMDR1的86和1246位点进行分析,仅有86位点突变,频率为32%.未见1246位点突变.对PfATPase6分子的多态性分析显示全部为野生型,未见突变型. 结论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抗性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以往年比较有变化,其中DHFR、MDR1基因突变率升高,可为该地区恶性疟的防治提供参考.
-
肠毒素脆弱拟杆菌感染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
大肠癌是世界第大三高发癌症,因结肠癌死亡的患者每年可达60万.大肠癌的发生与许多因素相关,包括饮食、炎症、生活方式和肠道菌群构成等.研究表明约三分之一的癌症与宿主微生物感染相关,为熟知的就是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和HBV/HCV与肝癌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表明脆弱拟杆菌也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然而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大肠癌与脆弱拟杆菌关系研究的进展,以期为大肠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恶性疟原虫与耐药性相关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抗疟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导致恶性疟原虫已普遍对氯喹等传统药物产生耐受性,并对青蒿素类药物造成潜在威胁.随着在基因水平上对疟疾抗药性的深入研究,分子遗传标记已广泛应用于恶性疟耐药性和控制疾病的监测.本文就常见抗疟药的主要作用机制、相关分子标记及其多态性特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环状RNA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具有稳定环状结构的内源性RNA,在基因的表达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中的新成员,其形成、功能和作用机制等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circRNA的形成方式、功能,并总结了cir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生物学作用.
-
一起肠炎沙门菌致食物中毒和同期散发腹泻的病原学研究及溯源分析
目的 探讨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和同期散发性腹泻肠炎沙门菌分离株之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系. 方法 依据沙门菌检验国家标准GB 4789.4 2010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对分离菌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生化及药敏鉴定,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检出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结果 6株沙门菌均为肠炎血清型,其中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自冰激凌和2份腹泻患者肛拭子的4株菌PFGE带型完全一致,与PulseNetChina数据库中肠炎沙门菌优势带型JEGX01.CN0003相同.另1食物中毒患者分离株与这4株菌PFGE图谱有1个条带的差异,相似度为96.3%.散发腹泻患者分离株与食物中毒分离株的PFGE带型相似度为9].6%.同一PFGE带型分离株的生化谱和耐药谱一致. 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和分子分型结果,证实该起食物中毒与同期散发腹泻病例由同一来源的肠炎沙门菌引起.PFGE可用于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分析.
-
771例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导致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类型,获得婴幼儿腹泻病原谱,为婴幼儿腹泻的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2014年7-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771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病原微生物,选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行8种细菌检测;用ELSA和PCR等方法检测7种常见腹泻病毒,用显微镜检测2种寄生虫. 结果 在771份粪便标本中,各类腹泻病原微生物阳性598份,检出率77.56%,其中52份检出肠道致病菌,检出率6.74%,以沙门菌多(43份,7.20%),沙门菌中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26份);542份检出腹泻病毒,检出率70.30%,其中A型轮状病毒230份(占38.46%),杯状病毒192份(占32.10%);4份检出寄生虫,检出率0.52%.在各年龄组中,0~1岁患儿多,共431例(占55.90%);8月和11月腹泻患儿多,均为213例,但8月肠道致病细菌检出率(11.74%)高于11月(1.88%).7-9月肠道致病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10-12月.7-12月腹泻病毒的检出率逐月增高,10-12月A型轮状病毒检出多. 结论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例主要集中在0~1岁年龄组,其中沙门氏菌、杯状病毒和A型轮状病毒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微生物.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感染MRSA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布研究
目的 分析医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流行特点及其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为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感染发生及控制病原菌扩散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医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送检标本,从中分离MRSA,鉴定并剔除重复菌株.采用K-B法分析MRSA菌株对苯唑西林等5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根据2015年CLSI标准判定结果,采用PCR扩增检测MRSA菌株的毒力基因分布情况. 结果 共分离164株MRSA,其中85株分离自痰液标本,占51.83%;34株分离自脓液标本,占20.73%;26株分离自血液标本,占15.85%;7株分离自穿刺液标本,占4.27%;12株分离自其他标本,占7.32%.MRSA分离株对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苯唑西林、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万古霉素,耐药率依次为100.00%、87.20%、51.22%、43.90%和0.PCR扩增MRSA菌株pvl基因为939 bp,fnbA基因为642 bp,clfA基因为292 bp.130株MRSA菌株检出pvl基因,阳性率为79.27%;103株检出fnbA基因,阳性率为62.80%;67株检出clfA基因,阳性率为40.85%. 结论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MRSA主要分布于痰液中,治疗用药优先考虑万古霉素,其致病性可能与其毒力基因分布有关.
-
IFN-γ释放试验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IFN-γ释放试验(IGRAs)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法(ELISPOT)测定36名有结核病密切接触者(潜伏感染组)、52例结核病确诊患者(结核病组)以及45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ESAT-6/CFP-10刺激后产生IFN-γ的T细胞数量(SFC),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TST),计算各组ELISPOT阳性率和TST阳性率,比较各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 结果 潜伏感染组、结核病组、健康对照组的SFC(M)分别为50.5、182.5和8.0,ELISPOT阳性率分别为27.8%、84.6%和0.0%.潜伏感染组SFC数量和ELISPOT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低于结核病组(P<0.05).潜伏感染组、结核病组、健康对照组的TST试验皮肤硬结平均直径分别为(10.9±5.1)mm、(13.4±3.7)mm和(8.2±5.2)mm,TST阳性率分别为83.3%、94.2%和46.7%.潜伏感染组皮肤硬结平均直径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小于结核病组(P<0.05).潜伏感染组TST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与结核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ST阳性率与BGG接种显著相关(P<0.05),而ELISPOT与BGG接种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 IGRAs在LTBI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TST,可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
-
60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学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自2014年1~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儿内科就诊的600例CA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儿的鼻咽抽吸物作细菌培养、呼吸道7种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的检测,以及痰MP-PCR定量测定,同时采集静脉血行MP血清学抗体检测,观察并分析其结果. 结果 600例患儿中痰液标本中共分离细菌314株,分离率为52.33%,检出副流感嗜血杆菌137株(43.63%),肺炎链球菌93株(29.61%),卡他莫拉菌27株(8.60%);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3岁),冬春季高发.共分离出病毒221株(36.83%),检出呼吸道合胞病毒128株(57.92%),副流感病毒3 38株(17.19%),腺病毒29株(13.12%);其中,RSV感染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476,P<0.05),且秋冬季多见.支原体阳性180例,阳性率为30.00%,夏季为感染高发季节;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289,P<0.05).病原体混合感染检出 179例(29.83%),以细菌、病毒混合检出为主(42.46%),且随年龄增长而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91,P<0.05). 结论 细菌为儿童CAP首位检出病原,低龄婴儿组(<1岁)细菌感染率相对较高,且易发于春、冬两季.RSV为主要病毒病原,MP逐渐成为重要病原,且混合感染较高.临床上对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检查应行多病原学监测,有助于及早诊断及合理联合用药.
-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选取本院内科住院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患者,将收集的合格痰液进行病原菌的纯培养、分离和鉴定,然后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36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6株(59.18%),革兰阳性菌117株(32.05%),真菌32株(8.77%).革兰阴性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88株)、大肠埃希菌(62株)和铜绿假单胞菌(33株)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溶血葡萄球菌(33株)和表皮葡萄球菌(15株)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各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左氧氟沙星70.45%、头孢唑啉38.64%、头孢呋辛37.50%、庆大霉素23.86%、头孢吡肟22.73%、阿米卡星21.59%、头孢他啶20.45%、亚胺培南19.32%;大肠埃希菌对各抗菌药物耐药率分别为:庆大霉素69.35%、阿米卡星64.52%、左氧氟沙星62.90%、头孢呋辛59.68%、头孢唑啉51.61%、头孢他啶48.39%、头孢吡肟45.16%、亚胺培南12.90%.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溶血葡萄球菌(33株)和表皮葡萄球菌(15株)对青霉素已经完全耐药,对红霉素、头孢唑林和阿奇霉素耐药率较高,但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均未产生耐药性. 结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类型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离菌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感染治疗中应严格参考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