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儿科学 >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中国当代儿科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Pediatrics 중국당대아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8830
  • 国内刊号: 43-13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188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杨于嘉
  • 类 别: 儿科学
期刊荣誉:
  •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辛丽红;王静;王贞;程玮;张雯

    目的 评价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哮喘患儿急性期、稳定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MP感染与哮喘的关系.方法 71例患儿(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分为无MP感染对照组(无MP感染的肺炎、支气管炎)、无MP感染的哮喘组、MP感染的哮喘组;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各组患儿急性期、稳定期BALF中CD3+、CD4+、CD8+T细胞和CD4+/CD8+水平.结果 哮喘患儿无论在急性期还是稳定期,BALF中CD3+、CD4+、CD8+和CD4+/CD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CD3+、CD4+较对照组有所降低,CD8+上升,而CD4+/CD8+则有明显降低(P<0.05);稳定期,CD3+、CD4+及CD4+/CD8+低于对照组,CD8+稍有上升(P<0.05).MP感染哮喘患儿与非感染哮喘患儿相比较,急性期CD3+、CD4+显著下降,CD8+升高(P<0.05)、CD4+/CD8+显著下降(P<0.05);稳定期CD3+、CD4+、CD8+无明显差异(P>0.05),CD4+/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 MP感染的哮喘患儿在急性期和稳定期可使气道T细胞功能明显降低,进而引起免疫紊乱,提示MP可能与哮喘发病有关.

  • 直立倾斜试验受试儿童心理恐惧的评估

    作者:储卫红;吴礼嘉;王成;林萍;李芳;祝立平;冉静;邹润梅;刘德宇

    目的 探讨直立倾斜试验(HUTT)的不同倾斜角度及不同试验反应对受试儿童心理恐惧的影响.方法 不明原因晕厥或先兆晕厥儿童107例,年龄5.5~17.8(12.0±2.8)岁,男52例,女55例,随机选取60°、70°或80°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BHUT阴性者保持同一倾斜角度进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倾斜试验(SNHUT).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在试验结束时让受试儿童对HUTT过程中心理恐惧程度进行自我评定.结果 倾斜角度为60°、70°、80°的3组受试儿童HUTT阳性率、血流动力学改变、反应类型分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60°、70°、80°3种倾斜角度对受试儿童心理恐惧程度的影响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TT阳性儿童(n=76)心理恐惧程度明显高于HUTT阴性儿童(n=31)(P<0.01).结论 HUTT可引起受试儿童心理恐惧;60°、70°、80° 3种倾斜角度受试儿童心理恐惧呈递增趋势,但差异不显著;HUTT阳性反应可显著增加受试儿童心理恐惧.

  • 早期应用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周文莉;周琪;李丛;武辉

    目的 观察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按照不同时间和不同剂量气管内应用PS对胎龄≥35周及氧合指数(OⅠ)在10~20的RDS患儿的有效性.治疗1组(n=58)入院6h内应用PS 50 mg/kg,治疗2组(n=58)在入院6h内应用PS70 mg/kg,对照组(n=59)在入院6h内不给予PS,入院6h后若单纯应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后病情无缓解应用PS 50 mg/kg,各组用药后观察12h无缓解可以给予第二剂PS 50 mg/kg.结果 3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组住院费用及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且治疗1组低于对照组;治疗2组住院时间和呼吸机相关肺炎比率低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PS2次及以上应用率、高OⅠ值、CPAP应用时间及气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PS可减少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PS2次应用、住院费用及RDS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

  • 儿童反复咯血的病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陈和斌;陆小霞;蒋鲲

    目的 分析儿童反复咯血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儿科医师对小儿反复咯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1996年1月至2013年2月39例反复咯血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起病年龄、病因、咯血量、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及随访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反复咯血患儿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6例(41%),肺血管畸形8例(21%),肺动静脉瘘7例(18%),支气管扩张症3例(8%),肺结核和肺囊性纤维化各2例(5%),肺肿瘤1例(3%).肺部增强CT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35例患儿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影像学改变.反复咯血患儿以Ⅰ度(51%)和Ⅱ度(28%)咯血为主,Ⅲ度(21%)咯血少见.39例患儿根据不同病因经相应的治疗后咯血均得到有效控制,随访0.5~5年,除3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儿失访外,其余患儿均未再次发生咯血.结论 反复咯血患儿的病因以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为主,肺部增强CT扫描和肺动脉-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反复咯血患儿病因的重要方法,应根据患儿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患儿左心室功能的评价

    作者:陈晓旭;张玲;王鲲;符颖;周鹏翔;周欣彤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全容积成像技术在评价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3例KD患儿(无冠状动脉病变33例、冠状动脉病变40例)与35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M型超声及RT-3DE全容积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室容积-时间曲线和节段的速度-时间曲线,比较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冠状动脉病变组及正常组间的各项指标.结果 常规M型超声测量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组LEVF低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而无病变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3DE测量的LEVF 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状动脉病变组低,无病变组次之,正常组高.RT-3DE室壁节段性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组Tmsv 16-SD、Tmsv 12-SD均较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和正常组增高(P<0.05),且Tmsv6-SD高于正常组(P<0.05);无冠状动脉病变组Tmsvl6-SD较正常组增高(P<0.05).结论 应用RT-3DE全容积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KD患儿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功能;此技术可为临床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局部功能及心室协调性提供一种可行且准确的新方法.

  •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XIAP基因突变筛查

    作者:欧丹艳;罗建明;袁媛

    目的 了解X连锁凋亡抑制因子(XIAP)基因突变和序列变异在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HLH的65例患儿(病例组)及7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XIAP基因外显子(1-1、1-2、2~6)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HLH患儿XIAP基因外显子编码区未发现突变;仅在XIAP外显子5发现1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5956583,但此SNP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由XIAP基因突变导致的儿童HLH可能比较罕见;XIAP基因SNP位点rs5956583可能与儿童HLH发病关系不大.

  • 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张会平;王丽;钱继红;蔡康;陈颖虹;张庆立;俞慧菊

    目的 评价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119例轻症HFMD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应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首次使用1h内喷4次,以后每隔1h喷1次;2日以后,一日4次,每次2~3揿,连续用药7d.对照组采用安慰剂,用法同试验组.两组均加用“抗病毒口服液”口服.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口腔溃疡、皮疹、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评分,评价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7 d取咽拭子,用RT-PCR法检测病毒载量以评价两组阴转率.结果 完成研究报告表规定内容的受试者试验组有57例,对照组56例.用药5~7 d后,试验组肠道病毒总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综合疗效评价总显效率分别为89%、29%,总有效率分别为89%、43%,试验组的总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用药后两组均无头晕、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外周血三系指标均无明显下降.结论 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轻症HFMD疗效确切,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宁夏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7突变分析

    作者:毛新梅;何江;刘媛;李晓强;余伍忠;高治会;蔡晶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7突变类型及频率,为该地区PKU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宁夏73例经典型PKU患儿(回族39例,汉族34例)的146个PAH等位基因外显子7及其旁侧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共检测出6种突变基因型,分别是R243Q(14.4%)、R24 1C(6.8%)、IVS7+2T→A(2.7%)、L255S(0.7%)、G247V(0.7%)和G247R(0.7%).外显子7突变基因总频率为26.0%(38/146),包括错义突变和剪接位点突变两种.回族患儿R241C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汉族(10% vs 3%,P<0.05).结论 宁夏地区PKU患儿PAH基因外显子7突变频率高的是R243Q,其次为R241C;回族和汉族PKU患儿R241C等位基因突变率不同.

  • 托吡酯治疗儿童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癫癎后并发青光眼1例

    作者:杨诺;张波;郝云鹏;张艳凤;陈银波

    患儿,男,8岁.患儿出生后即有双侧颜面大面积红斑,生后1个月家长发现双下肢发育不一致,未诊治.2年前因间断抽搐1年人院,抽搐时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目凝视、口吐白沫、双手握拳、双下肢伸直,每次持续约3~5 min,共抽搐发作3次.无家族类似病史.否认家族癫癎病史.体查:双侧颜面部满布红葡萄酒色血管痣,略高于皮肤,压之略褪色;左下肢发红,寒冷刺激时可见较大面积青斑,皮温正常时可消褪,右下肢见红色斑块,压之褪色,左下肢较右下肢粗、长;双侧腱反射减弱,双侧巴氏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部CT未见出血及占位;磁共振头部平扫加静脉血管成象示右侧横窦、乙状窦改变,考虑先天发育所致可能性大;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示右侧额颞顶叶内信号改变;磁共振脑血管成象(MRA)未见异常;24 h动态脑电图示异常波:清醒期背景基本节律减慢.诊断为Sturge-Weber综合征、继发性癫癎,规律口服托吡酯(妥泰)治疗7个月后停药,未再有抽搐发作.

    关键词:
  • 心脏结构正常的胎儿心房扑动2例报告

    作者:鲁珊;韩彤妍;常艳美;崔蕴璞;陈小凤

    例1:患儿,女,生后15 min.因发现胎儿心房扑动(简称房扑)7周,生后心动过速15 min人院.患儿系第1胎,胎龄29+3周时母亲常规产前检查发现胎儿心动过速,胎儿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示房扑,心房率469次/min,心室率214次/min,房室传导比例约为2:1,心脏结构、功能无异常.母亲25岁,血型O型,Rh (D)阳性,孕期未发现其他疾病,既往健康,否认心脏病家族史.母孕32周时胎儿UCG检查示房扑,三尖瓣反流伴二尖瓣反流,脐静脉搏动,无心脏扩大,无胎儿水肿;母亲开始口服地高辛治疗,0.125 mg,Q12h.孕33周母亲地高辛血药浓度为0.93 ng/mL,建议地高辛加量,孕妇及家属未同意,孕期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高为1.09 ng/mL.

    关键词:
  • 儿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

    作者:常健;张语桐;冯丽华;钟晓丹;王立哲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起源于成熟B细胞的恶性肿瘤性疾病,约占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u.基因表达谱分析DLBCL有两种表型,一种为双中心细胞样,一种为活跃B细胞样.现有研究表明儿童DLBCL与成人DLBCL有很大不同,83%的儿童DLBCL为双中心细胞表型,而在成人中双中心细胞表型只占45%[2];另外儿童DLBCL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与成人也存在较大的区别.为了进一步探讨儿童DLBCL的临床特点,现将我院2009~2011年收治的12例DLBCL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关键词:
  • 纤维支气管镜在新生儿呼吸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张爱民;徐俊;王娟梅;黄芙蓉;钟礼立;林琳;岳少杰

    近年来,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检查和介入治疗已在儿科呼吸道疾病诊断治疗中进行了广泛运用,在肺实变、肺不张、肺发育不良、气道异物等呼吸道疾病治疗及难治性呼吸道疾病病原学检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新生儿科领域受到新生儿体重小、气道小、对纤支镜检查者技术要求高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受到一定限制.

    关键词: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远期焦虑行为的影响

    作者:汤琴;刘芙蓉;罗娅丽;黑明燕

    目的 了解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恢复期大鼠焦虑行为的变化,并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干预来探讨IGF-1对HIBD大鼠远期焦虑行为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 将90只新生7日龄(P7)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和HIBD+IGF-1组,每组30只.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HIBD+IGF-1组于缺氧缺血(HI)后即刻腹腔注射IGF-1(0.2 mg/kg),其余两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于P21和P28时采用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动物的焦虑行为,并于P14、P21、P28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 P21、P28时,HIBD组和HIBD+IGF-1组的开放臂停留时间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HIBD组与HIBD+IGF-1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两个时间点开放臂进入次数比率在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14时各组的TH免疫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1和P28时,HIBD组和HIBD+IGF-1组的TH免疫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但HIBD组与HIBD+IGF-1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围产期HI损伤可使大鼠青春期焦虑行为发生改变,其机制可能与脑黑质TH表达的减少相关;初生时给予IGF-1干预对大鼠HIBD远期焦虑行为的异常不产生作用,且IGF-1不影响脑黑质TH的表达,大鼠青春期焦虑样行为的改变可能不受IGF-1调控.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大鼠感染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徐发林;郭佳佳;庄方莉;张彦华;王彩红;安蕊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大鼠感染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2日龄新生大鼠26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脂多糖(LPS)组(腹腔注入0.6 mg/kg LPS)及EPO干预组(腹腔注入0.6 mg/kg LPS+5000 U/kg EPO),各组均连续注药5d,同时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50 mg/kg,Qd,连续5d),后1次用药24 h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BrdU和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 EPO干预组、LPS组脑组织海马齿状回单位面积内神经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EPO干预组与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PO干预组BrdU阳性表达较LPS组显著增多(51 ±9 vs 29±6),但仍较对照组(67±12)减少(P<0.05).EPO干预组活化的Caspase-3阳性表达较LPS组显著减少(27.9±1.5 vs 34.0±1.3),但仍多于对照组(21.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可促进感染性新生大鼠脑损伤后海马区新生神经细胞的增生并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

  • 1,25-(OH)2D3对哮喘小鼠肺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作者:谷惠茹;栾斌;乔俊英;王亚哲;李倩

    目的 观察1,25-(OH)2D3对哮喘小鼠气道重塑、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1,25-(OH)2D3干预组.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联合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干预组于每次激发前0.5 h给予腹腔内注射1,25-(OH)2D3,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气道结构变化;采用RT-PCR法从mRNA水平及免疫组化法从蛋白质水平检测HMGB1及TLR4表达的变化;同时对相关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哮喘组气道壁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干预组较哮喘组气道壁增厚程度明显减轻(P<0.05).哮喘组HMGB1、TL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均P<0.05);而干预组HMGB1、TL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哮喘组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均P<0.05).肺组织内HMGB1蛋白与TLR4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HMGB1 mRNA及TLR4 mRNA的表达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在哮喘气道重塑模型中,HMGB1及TLR4可能参与哮喘气道重塑过程;1,25-(OH)2D3可改善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哮喘小鼠肺内HMGB1及TLR4的表达有关.

  • 紧密连接蛋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炜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受损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在Hp相关性胃病发病中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关注.紧密连接由多种蛋白及分子组成,包括3种完整的膜蛋白(咬合蛋白、闭合蛋白、连接黏附分子)和1种胞浆蛋白(闭合小环蛋白).该文主要阐述各种紧密连接蛋白的组成及功能,Hp感染所致紧密连接蛋白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相关胃病发病的关系,以及增强紧密连接蛋白功能在Hp相关性胃病防治中的意义.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结节性胃炎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关系

    作者:张娟;李在玲;隋静;崔荣丽;金珠;周丽雅

    目的 探讨儿童结节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以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213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的儿童纳入研究,按镜下表现分为结节性胃炎组和非结节性胃炎组.应用改良悉尼标准评估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征.比较两组间Hp感染、胃炎程度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共38人(17.8%)诊断为结节性胃炎.与非结节性胃炎组相比,结节性胃炎组Hp感染率(86.8% vs 14.3%,P<0.01)、胃黏膜中-重度炎症比率(81.6%vs 15.4%,P<0.01)和淋巴滤泡形成比率(52.6% vs 10.3%,P<0.01)均增高.结节性胃炎对诊断Hp感染的特异度为96.8%,阳性预测值为86.8%.在Hp感染的58人中33人(56.9%)存在结节性胃炎,而Hp阴性155人中仅5人存在结节性胃炎(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感染与非Hp感染患儿相比,胃黏膜中-重度炎症表现(86.2% vs 5.2%,P<0.01)和淋巴滤泡形成(84.2%vs 14.9%,P<0.01)比率更高.不同部位胃组织的Hp定植量、炎症程度、活动程度在结节性胃炎组和非结节性胃炎组中均不相同(P<0.01).结论 结节性胃炎为儿童Hp感染的一种特殊征象,其病理多呈中-重度炎症改变,是提示Hp感染的内镜指标,应考虑Hp根除治疗.

  • 三联疗法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红梅;欧阳红娟;段柏平;徐斌;陈志勇;唐娟;游洁玉

    目的 探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的三联疗法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对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和副作用的影响,以寻求更有效且副作用小的Hp根除方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确诊为Hp感染的患儿240例,随机分为三联疗法组和益生菌组,每组120例.三联疗法组给予阿莫西林[40 mg/ (kg·d),Tid]、克拉霉素[15mg/(kg·d),Bid]和奥美拉唑[0.7~0.8 mg/(kg·d),Qd]进行治疗,益生菌组在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布拉氏酵母菌(250 mg,Bid),疗程均为14 d.治疗过程中由患儿家长记录不良反应.停药4周后复查13C呼气试验评估Hp根除情况,比较两组根除率及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三联疗法组Hp根除率为75.8%(91/120),益生菌组为85.0%(102/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副反应发生率比较:恶心、呕吐、腹痛在益生菌组稍低于三联疗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腔炎、便秘、腹泻在益生菌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联疗法组(均P<0.05).结论 三联疗法联合布拉氏酵母菌并不能显著提高Hp的根除率,但能明显降低治疗过程中口腔炎、便秘及腹泻的发生率.

  • 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法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的预后分析

    作者:蔡华波;李永柏;赵辉;周少明;赵晓东

    目的 分析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153例HSP患儿分为Hp感染治疗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周“三联”根除Hp方案治疗;Hp感染对照组(21例)及Hp感染阴性组(11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随访3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19/22),对照组有效率为90%(19/21),阴性组有效率为85%(94/110),3组患儿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SP复发率为14%(3/22),对照组复发率为24%(5/21),阴性组复发率为31% (34/110),3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36%,40/110)和对照组患儿(33%,7/21)紫癜性肾炎(HSPN)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5%,1/22)(均P<0.05),而对照组与阴性组间HSPN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p感染的HSP患儿予1周“三联”根除Hp方案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HSPN的发生率.

  • 幽门螺杆菌在小儿梅克尔憩室中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诗琼;梅红;段栩飞;叶国刚;王宝香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梅克尔憩室(MD)患儿MD组织中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MD并出血组和36例MD并非出血组患儿MD组织和胃组织Hp的检出率,比较其在两组组织中及不同临床特征出血患儿的MD组织中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出血组MD组织Hp阳性检出率76%(34/45)高于非出血组47%(17/36)(P<0.05);出血组胃组织Hp阳性检出率[87%(39/45)]与非出血组[67%(24/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并出血患儿MD组织中Hp检出率与患儿年龄、性别、术前出血次数、每次出血量、MD长度、MD基底直径和病理类型无关(均P>0.05),与MD位置、是否伴有溃疡及溃疡深浅有关(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出血组患儿MD组织与胃组织中Hp阳性检出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Hp在MD并发出血患儿MD组织中有较高的检出率,Hp感染在MD并出血患儿的出血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思考

    作者:KC Yee

    幽门螺杆菌(Hp)是具有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Hp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大部分成人Hp感染在儿童期获得.虽然儿童患消化性溃疡并不多见,但是Hp感染是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与儿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腹泻和复发性腹痛等的发病密切相关.Hp感染还可能参与某些胃肠外的疾病,如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特发性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荨麻疹等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与成年后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关.Hp感染可给儿童一生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会带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该文针对儿童Hp感染流行病学、胃Hp感染与口腔Hp的相关性、Hp感染的检测方法及Hp预防与治疗等的进展予以综述.

中国当代儿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