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在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70%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S),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对照组(control,C),二氮嗪(diazoxide,DZ)预处理组,DZ+5-羟基葵酸(5-hydroxydecanoate,5-HD)预处理组,以及5-HD预处理组.再灌注后,取静脉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取肝脏组织TUNEL法检测缺血肝脏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caspase-3表达.结果 其他各组与S组相比,血清ALT、AST水平升高(P<0.05),C组与IR组之间ALT、AST水平无差异(P>0.05).DZ预处理组大鼠血ALT、AST水平较IR组明显改善,肝细胞凋亡减少,为(14.5±4.5)%(P<0.05),Bax及caspase-3表达降低,分别为15.7±5.4,15.1±6.3(P<0.05),而Bcl-2表达升高(18.5±5.8)(P<0.05),5-HD能阻断DZ的保护作用,使肝细胞凋亡(25.6±7.9)%增加,Bcl-2表达(13.4±5.7)下降,caspase-3表达(25.0±6.6)升高(P<0.05).单独应用5-HD时与IR组相比肝脏细胞凋亡(30.4±8.7)%和caspase-3(33.8±7.1)表达增加(P<0.05),Bax(31.2±7.0)和Bcl-2(9.1±3.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和caspase-3表达,抑制肝脏细胞凋亡而起作用的.
-
下肢股-腘动脉旁路移植附加小腿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严重糖尿病足八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下肢股-腘动脉旁路移植附加小腿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严重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治疗的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糖尿病史平均为10.5年.8例8条患肢均有疼痛,足部溃疡有3例,足部坏疽5例;ABI在0.1~0.5之间有4例,ABI为0有4例;7例患者接受皮肤温度检查,平均为28.6℃.所有患者下肢股浅动脉闭塞;腘动脉部分通畅;6例小腿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完全闭塞,2例小腿动脉大部分闭塞,有部分主干通畅,但是管径细无法行动脉旁路移植.8例均先行股-腘动脉旁路移植,然后将小腿近段的大隐静脉的分支全部结扎,保留踝部的静脉分支,将小腿近端大隐静脉切断并将其瓣膜破坏,然后再与股-腘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远段吻合在一起.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足部疼痛缓解5例,明显减轻2例,1例足部疼痛无缓解.7例的皮肤温度平均增加到35.8℃.ABI(ankle brachial index)平均增加了0.42.3例足部溃疡均有明显缩小;5例坏疽创面中3例的感染得到了控制.随访时间平均为10个月,5例足部疼痛缓解,1例仍感疼痛,2例足部疼痛复发;3例溃疡创面愈合;5例坏疽的下肢中3例行膝下截肢,2例经过清除足部坏疽组织后保留足根.结论 对于糖尿病足流出道严重不良造成的严重下肢缺血者,在无法进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下肢动脉介入术,或者下肢动脉旁路移植、介入手术失败者,股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大隐静脉动脉化是救肢的治疗方法之一.
-
细胞间黏附分子复合体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复合体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癌组织与非肿瘤胃黏膜组织中的Syndecan-1、E钙粘素(E-cadherin)与整合素β3(integrin-β3)的表达.结果 本组118例胃癌组织中Syndecan-1、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低于20例非肿瘤胃黏膜组织(P=0.000、P=0.000),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P=0.000、P=0.000)、脉管侵犯(P=0.000、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P=0.000)和远处转移(P=0.000、P=0.000)呈显著负相关;而integrin-β3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肿瘤胃黏膜组织(P=0.000),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P=0.000)、脉管侵犯(P=0.000)、淋巴结转移(P=0.000)和远处转移(P=0.000)呈显著正相关.三种蛋白的表达均与胃癌的生长方式相关(P=0.000、P=0.000、P=0.015),而与分化程度无关(P=0.063、P=0.138、P=0.585).Syndecan-1与E-cadherin两种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00),二者与integrin-β3的表达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00、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Syndecan-1、E-cadherin蛋白低表达及integrin-β3蛋白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Syndecan-1、E-cadherin蛋白高表达及integrin-β3蛋白低表达的患者(分别为12.8%及91.7%,P=0.000;12.8%及93.6%,P=0.000;13.9%及72.8%,P=0.000).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Syndecan-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独立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指标外的胃癌预后指标(P=0.000),而E-cadherin与integrin-β3不能作为反映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P=0.978、P=0.789).结论 Syndecan-1、E-cadherin蛋白低表达及integrin-β3蛋白高表达均与胃癌的侵袭与转移显著相关,可作为胃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
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将189例Ⅰ、Ⅱa期乳癌患者前瞻性非随机分为两组:(1)保乳组:92例行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对照组:97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术后均给予相同方案的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并进行美容评估.结果 本组178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4.2%,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局部复发:保乳组3例,对照组1例.保乳组3年存活率97.7%,5年存活率94.1%,远处转移率7.9%.对照组3年存活率97.8%,5年存活率90.8%,远处转移率7.9%,两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5年生存率差异应用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年龄、ER、PR情况不是影响生存的风险因素,TNM分期与生存率有关.85.5%患者对保乳手术的美容效果满意.结论 对早期乳癌使用保乳综合治疗可达到传统根治术相当的治疗效果,应作为早期乳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
乳管内视镜在伴异常乳头溢液乳管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乳管内视镜在鉴别乳管内病变良恶性中的作用及乳管内视镜病变分类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56例乳管内视镜检查中发现的乳管内病变与内镜分型、病变位置和病变数量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关系.结果 自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我们进行了456例乳管内视镜检查,其中325例发现乳管内病变,318例获得病理诊断.在这些病变中,299例经组织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19例为恶性病变.单病灶和双病灶中良性病变比例明显高于多病灶(99.3%vs.45.2%,P<0.01).76.2%恶性病变的形态为连续型,1.0%为局限型或断续型(P<0.01).位于第一分支后的病变中恶性比例明显高于位于第一分支前者(9.9%vs.0.7%,P<0.01).无乳管堵塞的病变乳腺癌的比例高于乳管堵塞的病变(7.9%vs.1.1%,P<0.01).此外,Ⅰ、Ⅱ型合计恶性肿瘤比例为3.0%,而Ⅲ型病变中恶性肿瘤比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管内视镜检查对鉴别乳管内病变的良、恶性质具有重要作用.
-
同时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基因的内皮祖细胞血管再生研究
目的 用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载体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165)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基因同时转入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中,观察外源基因的表达并评价其促血管再生的能力.方法 用同时携带人VEGF165和Ang1基因的AAV载体AAV2-hAng1/VEGF165转染体外培养的兔骨髓源EPCs,用RT-PCR和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制作成右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成3组:PBS、EPC和EPC/AV组.造模后第10天,向缺血肌组织中分别注射PBS、EPCs和AAV2-hAng1/VEGF165转染的EPCs,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价其血管再生效应.结果 EPCs可高效地被AAV2-hAng1/VEGF165转染而表达Ang1和VEGF165.细胞移植4周后,EPC/AV组存活的EPCs密度(283±137)/mm2明显高于EPC组(191±88)/mm2;EPC/AV组的毛细血管密度(856±212)/mm2明显高于EPC组(564±177/mm2)和PBS组(308±112)/mm2;α-SMA阳性血管密度(6.9±3.0)/mm2明显高于PBS组(3.6±1.8)/mm2,P<0.05.结论 AAV载体可同时将人VEGF165和Ang1基因转入EPCs中,转染后的EPCs具有更强的促血管再生能力.
-
Glut1和HIF-1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以及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P法),检测108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15例正常肝组织中Glut1,HIF-1α的表达.结果 Glut1和HIF-1α在10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1%和78.7%,明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x2=15.27,x2=8.727)和正常肝组织(x2=31.78,x2=27.19)中的表达率(P<0.05).Glut1的表达强度与HCC的分化程度(x2=27.80),Edmondson分级(x2=6.260),有无转移(x2=11.54)等显著相关(P<0.05).HIF-1α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强度与HCC分化程度(x2=13.05)和肿瘤大小(x2=11.74)相关(P<0.05).统计学分析显示Glut1和HIF-1α在HCC中的表达呈正相关(x2=18.81).结论 Glut1和HIF-1α的异常高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促进肝细胞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Glut1和HIF-1α的表达强度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SIPA1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SIPA1(signal-induced proliferation-associated gene 1)基因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30例新鲜HCC标本中SIPA1 mRNA相对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6例石蜡HCC标本和8例正常肝组织中SIPA1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HCC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在癌组织中SIPA1mRNA表达下调(t=2.216,P=0.045).86例HCC中,SIPA1在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0%(37/86)和87.2%(75/86)(x2=36.96,P<0.01).有静脉侵袭的肝癌标本中癌旁组织SIPA1呈低表达(U=647.50,P=0.019).SIPA1蛋白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存在个体差异,低表达组术后复发率较高(P=0.000),生存期较短(P=0.006).结论 SIPA1在HCC中可能发挥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且对抑制HCC的复发转移有重要作用.
-
髂股血管创伤29例分析
目的 探讨髂股血管损伤的特点及救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6年11月收治的29例髂股动静脉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29例中,行血管修复27例,其中动静脉联合人工血管移植端端吻合11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7例,利用自体大隐静脉行血管缺损修补6例,动脉内膜修复取栓并修补2例,血管端端吻合1例.结果 本组29例,27例血管修复成功,随访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个月,肢体血液供应良好,深静脉修复的4例长期站立时有下肢不同程度的肿胀.另2例由于肢体已发生坏死或血管床广泛栓塞而截肢.无死亡病例.结论 髂股血管损伤发病凶险,早期表现隐匿.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尽早发现,而手术探查仍然是好的诊断方式.早期诊断及尽早恢复肢体血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86例腹壁硬纤维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腹壁硬纤维瘤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0-2005年诊治86例腹壁硬纤维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和随访结果 ,分析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本病的发生原因可能与损伤、内分泌失调及家族性腺瘤息肉病等因素有关.86例均以腹壁肿块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壁的实性、质硬,边界不甚清楚的肿块.CT显示为密度偏高均匀一致的周界不甚清楚的实质性肿块.此肿瘤的特点为浸润性生长,少有转移;局部切除后多次复发为特点,因此诊断并不困难.本组86例经病理学诊断证实腹壁硬纤维瘤,患者均近期痊愈.彻底切除原发或复发肿瘤(切除范围距肿瘤边缘≥2 cm)50例,经5~10年随访无复发;切除肿瘤及相邻组织、器官32例,经3年随访无复发、经5年随访9例复发(复发率为28.1%)、10年及20年随访时,复发率不变,均为37.5%,12例复发;肿瘤侵犯回盲部1例及侵犯髂血管无法切除的3例,均于术后3年因恶病质、衰竭死亡.结论 彻底切除肿瘤是惟一可靠的根治方法.
-
中下段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中下段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与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环周切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理大切片技术,前瞻性研究56例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侵犯情况.结果 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13%(7/56),远处复发率为25%(14/56);中下段直肠癌直肠系膜环周切缘阳性率为21%(12/56);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局部复发率为33%(4/12),明显高于环周切缘阴性的7%(3/44)(x2=6.061,P=0.014);前者远处复发率为50%(6/12),后者为18%(8/44)(x2=5.091,P=0.02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环周切缘与生存时间密切相关(log-rank,P=0.011);环周切缘阳性的中下段直肠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1.7%,明显低于环周切缘阴性者的70.4%.T3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7%(10/27),明显高于T1和T2的0/6和9%(2/23)(x2=7.758,P=0.021).肿瘤直径≥5 cm直肠癌环周切缘阳性率为39%(7/18),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13%(5/38)(x2=4.803,P=0.028).结论 环周切缘侵犯与浸润深度和肿瘤直径密切相关,是影响中下段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
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1年间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1、3和5年无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1%、33%和5%.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部位、原发灶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切除方式与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 原发灶大小、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是评价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重要参考因素.
-
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动脉合并冠状动脉狭窄15例临床经验
目的 评价同期联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对15例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患者实施了同期CEA与CABG手术.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63~80岁,平均(70±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3例,2支血管病变2例,3支血管病变10例.手术先行CEA再行CABG 14例,1例患者先行CABG后行CEA,有5例患者在体外循环(CPB)下完成CABG,其余1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在行CEA时,所有患者均使用颈动脉转流管,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血管补片加宽颈动脉切口.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后1个月因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行右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后随访3~24个月,患者无心绞痛,短暂性缺血性脑发作(TIA)或脑中风发生.结论 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疾病方法 可行,早期效果满意.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结肠癌细胞杀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从6例结肠癌患者转移淋巴结中分离TIL细胞,采用51Cr释放法测定其杀伤结肠癌SW480细胞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肠癌细胞的凋亡;采用固定化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TIL细胞和结肠癌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 TIL细胞能有效杀伤结肠癌SW480细胞,其杀伤作用明显强于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100:1,P=0.004;50:1,P=0.002;10:1,P=0.006)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100:1,P=0.001;50:1,P=0.002;10:1,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IL细胞能促进结肠癌细胞的早期凋亡;TIL细胞高表达FasL分子,而SW480细胞高表达Fas分子,不表达FasL分子.结论 TIL细胞能有效杀伤不表达FasL分子的结肠癌细胞,其机制可能通过Fas/FasL通路诱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
-
大剂量乌司他丁与低分子肝素对脓毒症患者的早期治疗研究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治疗对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脓毒症患者临床早期抗凝和免疫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5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和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治疗组(以下简称实验组)12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既往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以及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14+单核细胞HLA-DR.结果 (1)D-二聚体在实验组明显下降,并且在治疗5、10、16 d的D-二聚体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实验组TNF-α随着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但实验组下降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38.1±4.5)pg/ml与(55.1±7.6)pg/ml,5 d时为(30.1±6.3)pg/ml与(49.2±3.9)pg/ml,10 d为(23.3±3.7)pg/ml与(42.4±6.5)pg/ml,16 d为(12.1±4.2)pg/ml与(39.8±7.1)pg/ml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实验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随着时间延长均呈升高趋势,但实验组升高更为明显,在治疗3 d时分别为(41.6±5.5)%与(25.3±5.6)%,5 d时为(61.7±3.4)%与(35.7±4.5)%,10 d时为(62.4±4.1)%与(40.6±7.8)%,16 d时为(60.1±2.9)%与(43.3±2.3)%四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与乌司他丁联合应用早期干预,可以改善脓毒症患者恶化的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免疫功能紊乱和血液高凝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腹腔室隔综合征七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病理生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收治的7例ACS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为原发性ACS,1例为继发性ACS.所有病例于确诊后2 h内行剖腹减压术,剖腹减压术前后监测并比较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峰值压、BUN、Cr、尿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2 h测定各指标:IAP分别为(35±5)、(18±4)mm Hg,中心静脉压分别为(18±3)、(11±2)cm H2O,心率分别为(135±8)、(100±5)次/min,血压分别为(95±6)/(60±5)、(105±5)/(72±4)mm Hg,呼吸分别为(40±5)、(30±5)次/min,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5%±6%、92%±4%,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44±4)、(50±6)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51±5)、(42±4)mm Hg,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2例ACS患者气道峰值压分别为48及52 cm H2O,术后2 h分别下降至38及40 cm H2O,尿量分别为(0.43±0.06)、(0.78±0.05)ml·Kg-1·h-1,血BUN分别为(37±8)、(25±7)mmol/L,Cr分别为(225±10)、(160±12)μmol/L.本组3例死亡,死亡率43%(3/7),死因分别为脓毒症、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存活的4例中2例发生肠瘘,3例伤口延迟愈合.结论 通过测定IAP、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肺、肾等脏器功能易作出ACS的诊断.及时充分的剖腹减压、术后暂时性关腹是ACS有效的治疗方法 .ACS预后不良但可以预防.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移植到下肢缺血的新西兰兔体内,观测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 (1)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然后用含有VEGF、bFGF、IGF-1的M199培养液诱导培养EPCs.并以免疫荧光、透射电镜等方法 进行鉴定.(2)用携带VEGF165基因的腺病毒质粒(Adv-GFP-VEGF165)转染所培养的细胞,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表达.(3)制作兔下肢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移植EPCs、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M199培养基,多种方法 检测移植效果及局部整合情况.结果 (1)自兔骨髓诱导出梭形贴壁细胞,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测证实为EPCs.(2)Adv-GFP-VEGF165成功转染EPCs,ELISA法检测转染VEGF165后的EPCs其上清液中VEGF蛋白浓度明显升高.(3)Brdu示踪显示移植细胞整合到缺血局部,CTA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移植后其改善肢体缺血效果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VEGF基因转染EPCs后能改进EPCs质量,移植后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其效果优于未转染组.
-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外科手术后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 对2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用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分别于复苏前、复苏达标后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浓度、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Pg-aCO2)、氧输送(DO2)和氧消耗(VO2).结果 复苏达标后心脏指数(cardiacindex,CI)从复苏前的(4.4±1.0)L·min-1·m-2上升至(5.9±1.4)L·min-1·m-2(P<0.01);左心室每搏工作指数(left ventricular stroke work index,LVSWI)从复苏前的(37±12)J/m2上升至(51±14)J/m2(P<0.01);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从复苏前的(1069±408)kPa·s·L-1·m-2上升至(1384±485)kPa·s·L-1·m-2(P<0.01);血乳酸浓度从复苏前的(8±3)mmol/L下降至(6±4)mmol/L(P<O.01);Pg-aCO2从复苏前的(16±7)mm Hg下降至(12±6)mm Hg(P<0.01);DO2从复苏前的(586±185)ml·min-1·m-2上升至(802±204)ml·min-1·m-2(P<0.01),VO2变化不明显.结论 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组织灌注.
-
小儿外伤性小肠破裂的诊治体会
小儿外伤性小肠破裂在临床常见,发病率占腹内空腔脏器损伤的第一位[1].我院自1996-2006年共收治小儿外伤性小肠破裂48例,现对其诊断与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
腹股沟疝Kugel修补术64例临床分析
Kugel疝修补术是一种非腹腔镜下腹膜前的微创手术.我院从2003年10月至今用此新的手术方法治疗了腹股沟疝64例,现报告如下.
-
脾部分切除治疗脾良性疾病12例
随着人们对脾脏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上保留脾脏的手术应运而生.我院1997-2006开展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疾病1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术后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71岁.因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于2005年11月22日入院.ABI(踝肱指数)=0.4,CTA示腹主动脉、双髂动脉、双股腘动脉多发钙化伴狭窄闭塞,腹腔、盆腔未见其他异常.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合并周围动脉闭塞致手指坏疽一例
患者男,44岁,因皮疹伴瘙痒、双手手指疼痛3个月于2006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吸烟史20年,无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
-
恶性萎缩性丘疹病一例
患者女,41岁,因阑尾炎术后1个月,腹胀、腹痛20 d入院.1个月前因转移性右下腹痛在外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图1);
-
慢性右心衰竭伴发右大隐静脉巨大静脉瘤一例
患者女,40岁.因右下肢出现迂曲团块3年,加重6个月入院.既往有慢性右心功能不全表现20年.
-
胰腺原发性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瘤二例
例1男,72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呕吐伴发热7月余,皮肤、巩膜黄染1月入院.患者7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伴低热、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到当地医院就诊,CT示胰头部囊性低密度影,大小4.2 cm×4.6 cm×5.0 cm,考虑为胰腺假性囊肿,囊腺瘤不除外(图1),予对症治疗.18 d后在CT引导下行胰腺囊肿穿刺术,穿刺液送病理未见肿瘤细胞.
-
双侧颈动脉体瘤二例
例1女,36岁.以"左颈部肿物7年"于2005年3月5日入院.体检:双下颌角稍前方均可触及一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清,有搏动感.
-
臀部巨大脂肪瘤侵入盆腔一例
患者女,35岁.因左臀部增大2年,左臀部麻木、隐痛半年入院.查体:左臀部增大明显,浅表静脉扩张.肛诊:直肠、子宫明显右移,直肠左侧壁受压.
-
超声在乳腺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二维及彩色超声检查能够对乳腺病灶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以及近年来超声造影剂的应用又为乳腺癌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使超声能够成为乳腺癌术前分期研究的一种独特工具[1].
-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急腹症,早的报道见于十六世纪后半叶[1],作为一个单独的病症直到1935年才得到阐述[1-2].
-
分期杂交法治疗复杂性主动脉夹层
临床上不少Stanford B型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有多处破口,目前对远端破口如何处理尚无定论.我院收治1例其中1处破口位于腹腔干起始处附近,引起的夹层出现动脉瘤样改变,远端破口具有腔内修复的指征.
-
普迪思圈套可吸收线缝合腹部手术切口的120例临床观察
为探索关腹手术技巧的改进,我们自2006年1月至12月对腹部各类切口分别应用爱惜康(ETHICON)普迪思(Polydioxanone,PDS(R)Ⅱ)圈套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腹膜与腹白线或腹膜与腹直肌前后鞘,和传统分层间断缝合关腹法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0%以上,起病隐匿,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佳的治疗选择,而实现无瘤切缘的根治性切除(R0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