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或降主动脉的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结果.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对21例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治疗.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2 ±9)岁.17例患者升主动脉表现为单纯壁间血肿,4例表现为假腔活动血流和部分血栓形成;8例患者降主动脉表现为起始部溃疡合并壁间血肿形成,13例患者降主动脉形成真假腔双腔走血典型夹层改变.所有患者接受血管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急性期手术15例,慢性期手术6例.结果 全组患者植入锥形支架13例,直筒型支架8例,其中1例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1例植入限制性裸支架.术后2例患者气管切开,围手术期无脑卒中、截瘫、支架破裂或移位、肢体或腹腔器官缺血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 ~72个月,所以患者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壁间血肿完全吸收.1例出现Ⅰ型内漏、溃疡扩大,1例支架远端Ⅳ型内漏.1例患者于术后2年外伤后复查见升主动脉夹层,后于心肺转流下行杂交手术治愈.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
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孤立肾肾癌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孤立肾肾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行肾部分切除术治疗的20例孤立肾肾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男性15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63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开放组(n=9)和腹腔镜组(n=11),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均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20例患者共有肿瘤21个,大径1.5~6.0cm,平均大径(3.7±1.3)cm.平均手术时间(205.3 ±81.8)min,中位术中估计出血量385.6 ml(20 ~1 200) ml,术中输血5例,术后漏尿1例,均未见明显发热;透明细胞癌18例,嫌色细胞癌2例,乳头状细胞癌1例;T1 aNxM0 17例,T1 bNxM0 3例,T3NxM0 1例.1例患者失访,其余19例患者随访1~53个月,平均(21.5±16.8)个月,1例复发,未发现转移,患者均存活.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114.9±19.6)g/L]、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46.5±18.2)ml/min]较术前[(130.7±18.8) g/L、(58.0±16.4) ml/min]降低,血清肌酐较术前升高[(123.8 ±39.8)μmol/L比(90.9 ±33.2) μmol/L](P值均<0.05),3个月后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腹腔镜组比开放组出血量少(306 ml比510 ml,t=-2.38,P=0.03)、住院时间短(15 d比21 d,t=-3.34,P=0.04)、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长(25.8 min比16.5 min,t =2.60,P=0.02).结论 孤立肾肾癌行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安全有效.开放组缺血时间短,腹腔镜组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两组预后无明显区别.
-
单孔经膀胱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3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单孔经膀胱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5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行单孔经膀胱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7 ~ 70岁,中位年龄[M(QR)]64(10)岁;术前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4.2~9.8μg/L,中位数为7.9 (2.9)μg/L;临床TNM分期cT1c期24例,cT2a期15例;所有患者穿刺Gleason评分≤6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评分18 ~24分,平均(21.7±1.6)分.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单孔经膀胱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定期复查血清PSA,记录术后1、3、6个月时控尿情况及3、6、12个月时勃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中转常规腹腔镜术式,术中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时间(105±26) min,术中出血量(100±56)ml,无输血患者.术后病理分期pT2a期30例,pT2b期9例,Gleason评分均≤6分,手术切缘均阴性.术后留置尿管(11.6±1.4)d,住院时间(12.9±4.3)d.术后随访12 ~ 60个月,平均39个月.术后1、3、6个月时控尿率分别为84.6%、97.4%、100%;术后3、6、12个月时勃起功能恢复率分别为48.7%、64.1%、76.9%.随访期间l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狭窄切开术后治愈.2例出现生化复发,无生化复发生存率94.9%.结论 单孔经膀胱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术后控尿和勃起功能恢复情况满意,并发症少,控瘤效果确切.
-
舒尼替尼对晚期肾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舒尼替尼对晚期肾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泌尿外科收治的拟接受舒尼替尼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27例.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36~75岁,平均(58±7)岁.病理类型:肾透明细胞癌2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Xpll.2易位性肾癌1例.根据NCCN推荐的MSKCC晚期肾癌预后评分:中低危者22例,高危者5例.收集血清标本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服药前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B淋巴细胞的数量,分别于服药后4、6、10周及病情进展时再次收集血清标本并检测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 患者服用舒尼替尼治疗1周期后,血清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与服药前比明显上升(均值差值分别为212±22、163±18、59±12、13.8±1.4,P值均<0.05),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前相比亦明显上升(均值差值分别为362±43、299±28、91±19、28.1±3.9,P值均<0.05),治疗2周期后与治疗1周期后相比继续上升(均值差值分别为150±35、135±25、33±10、14.4±3.6,P值均<0.05);治疗后1个周期和2个周期时CD4 +/CD8+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0.31±0.03、-0.44±0.04,P值均<0.05).CD4+T淋巴细胞数量在服药前、治疗l周期后、治疗2周期后变化无统计学意义(F =0.873,P>0.05).随访截至2015年6月,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出现病情进展者10例,其NK细胞、CD3 +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t=2.39~5.769,P值均<0.05).结论 舒尼替尼对晚期肾癌患者免疫功能有影响,肾癌进展与患者免疫功能有关,提示靶向药物治疗应与生物免疫治疗相结合,这可能是晚期肾癌治疗的研究方向.
-
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桡骨极远端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2例桡骨远端“分水岭”以远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AO/OTA分型:23B1 4例,23B2 3例,23C1 3例,23C3 2例;按骨折部位形态分为:单纯桡骨茎突骨折4例、单纯桡骨极远端骨折涉及关节面3例、茎突伴桡骨极远端关节面骨折3例、桡骨极远端关节面劈裂或塌陷2例.根据骨折类型及小软组织损伤选择手术人路及复合内固定:单纯茎突骨折复位后选择单纯螺钉、克氏针或茎突钢板等固定;余骨折切开复位后采用复合内固定,配合“填塞、挤压”等效应确保大程度牢靠固定、小程度损伤血管、神经、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术后2周内观察创面及患腕软组织情况;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估骨折复位、愈合及内固定情况;术后12个月除对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情况进行影像学随访外,还对患者的腕关节疼痛、前臂旋转范围、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等进行评估.结果 12例患者均获至少1年随访.术后2周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并发症.术后3个月影像学显示骨折均有效愈合,骨折复位无丢失,除2例患者背侧各有l枚克氏针松动部分退出,于术后2.5个月和2.8个月时取出外,余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先前2例克氏针松动中的1例患者腕部出现轻中度疼痛、握力及腕关节功能较对侧明显下降,影像学提示关节面局部塌陷、呈创伤性关节炎.余11例患腕无明显疼痛,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范围及握力达到健侧的80%以上,DASH腕关节功能评分为7~15分(平均11.9分).结论 桡骨极远端骨折常规掌侧钢板无法有效固定;根据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情况采用的复合内固定能提供骨折复位后的牢靠固定、减少软组织损伤及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桡骨极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终板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完全自发性吸收一例
患者女性,51岁,因腰部扭伤后右侧腰腿痛伴活动受限1周,于2014年3月10日到当地医院就诊.体检发现腰椎间盘突出阳性体征,腰椎CT检查显示L4-5椎间盘中央偏右型突出,右侧L5神经根受压,L5上终板偏右侧可见终板部分缺损(图1),诊断为L4-5终板破裂型椎间盘突出[1].给予保守治疗(休息、口服止痛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等).
关键词: -
右心房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女性,47岁,因“体检时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心房占位性病变1周”于2015年7月9日人我院心血管外科治疗.患者平素无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活动不受限.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听诊心脏各瓣膜区未及明显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心房内异常团块样回声,大小约48 mmx 47 mm,CT检查发现右心房内巨大稍低密度类圆形占位性病变,以广基底附着于房间隔中下部,延伸至下腔静脉人口水平(图1).
关键词: -
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急性阑尾炎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有效的方法,但化疗过程中绝大多数患者会发生粒细胞缺乏,形成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可能继发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1].由于化疗药物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破坏及免疫功能低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阑尾炎发生率明显升高[2].此类患者常合并粒细胞缺乏、重度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等,手术风险极高,治疗选择上有较大争议[3].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治疗期间发生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关键词: -
MRI-超声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的新进展
通过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当前确诊前列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存在漏诊临床有意义肿瘤及过度检测无临床意义肿瘤的可能.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能够检测出临床有意义的前列腺癌,并精确定位可疑病灶,因此可实现靶向穿刺.目前MRI引导有3种方法可用于靶向前列腺穿刺活检:认知融合、MRI直接引导、MRI-超声融合引导.MRI-超声融合技术使得泌尿外科医师从对前列腺的盲穿、系统性穿刺发展为有针对性的对于肿瘤病灶的靶向穿刺.未来,MRI-超声融合靶向穿刺技术有望以更少的穿刺针数及更准确的穿刺结果,取代目前传统的超声引导下系统性穿刺活检术.
-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前列腺癌已成为危害我国男性人群健康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预后极差,治疗棘手,亟需寻找新的治疗手段.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癌细胞能够刺激免疫应答,因此,免疫治疗成为CRPC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多肽疫苗、核酸疫苗、全细胞疫苗和自体树突状细胞疫苗等肿瘤疫苗的研究多已处于二、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于治疗黑色素瘤等疾病效果满意,但用于CRPC尚缺乏系统研究,疗效仍需观察;免疫调节剂对CRPC虽然显示出抗肿瘤活性,但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并未得到延长.现有研究结果显示CRPC免疫治疗的前景良好,但多数药物仍处于前临床研究阶段,与真正的临床应用尚存在相当距离,免疫治疗的佳介入时机、联合用药的价值、治疗效果的评估、预测性和预后性免疫标志物的建立等问题均有待探索.相信随着肿瘤免疫制剂的开发和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CRPC的免疫治疗将获得更规范的应用.
-
加速康复外科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因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其围手术期处理一直是外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基于“抗应激机制”及“多学科协作”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运而生,使得PD围手术期处理不断得到优化及改善.外科医师通过综合运用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优化措施,以降低患者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周期,实现患者获益大化.目前有关ERAS应用于PD的具体环节仍存在争议之处.但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ERAS也将会不断得到完善.因此,结合ERAS指南及专家共识,进一步加深ERAS在PD的研究及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
精准时代膀胱癌诊疗策略探讨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目前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尚难做到精准.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大数据分析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医学发展进入精准时代.该文就膀胱癌的分子分型,免疫和转移状态评估,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疗效预测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膀胱癌精准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
肾肿瘤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小肾癌在新发肾癌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使得保留肾单位手术成为早期肾癌手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前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全身评估、保留肾单位手术的适应证等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常用手术人路有经腹腔人路、经腹膜后入路、经腰腹联合人路.术中建议行冰冻病理,如病理回报切缘阳性,可再次切除一层肾组织创面或改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同时术中需注意减少热缺血时间、保护肾脏功能,避免术后肾萎缩的可能.此外,术前对患者肾功能评估准确、准备充分,术中手术操作熟练、积极应对,均可降低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
一、概述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了给中国的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枢椎骨折治疗方面有效的信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耗时11个月,在学习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 2002年发布的《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1]和2013年修订版《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2]的基础上,借鉴其制定方法,基于对已发表的有关成人枢椎骨折治疗的中英文文献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制定了本指南.
关键词: -
传统监测与自我监测用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患者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传统监测与自我监测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的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EMBase、MEDLINE、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纳入2015年10月前有关传统监测与自我监测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患者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由2位研究人员各自独立地对人选研究的有关试验设计、研究对象特征和研究结果等内容进行筛选和记录.采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研究,其中,自我监测组l 262例,传统监测组1 19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监测较传统监测血栓栓塞发生率低(Z=3.50,P=0.000)、病死率低(Z =4.64,P=0.000),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07,P =0.940).自我监测较传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治疗范围内的患者比例增加6%~20.9%,INR总测试数增加2.1~4.98倍.结论 自我监测能降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抗凝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能有效地控制INR在治疗范围内,INR的总测试数增加,有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