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

广东医学杂志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 광동의학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4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448
  • 国内刊号: 44-1192/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46-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6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广东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苏焕群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双能量 CT 血管造影和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比较

    作者:陈加源;曹杰;许卫国;程光森;李记华;彭秀斌

    目的:探讨双能量 CT 血管造影(DE - CTA)与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 - DSA)、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 DS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疑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52例,按瘤体大小分两组:A 组,瘤体>3 mm,B 组,瘤体≤3 mm;对比分析 DE - CTA 与2D - DSA、3D - DSA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1)对脑动脉瘤检出情况,DE - CTA 与2D - DSA 对两组诊断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对检出动脉瘤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空间结构的显示情况,DE - CTA 与2D - DSA 对 A 组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 B 组患者,3D - CTA 与2D - DSA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于两组患者,3D - DSA 与 DE - CTA 及2D - DSA 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在动脉瘤瘤体长径及短径测量上,DE - CTA 与2D - DSA 测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2D - DSA 分别与 DE - CTA、3D -DSA 在动脉瘤瘤颈横径测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空间结构显示方面,3D - DSA 要明显优于 DE - CTA 及2D - DSA;DE - CTA 对于瘤体较大患者要优于2D - DSA;在瘤颈横径的测量上3D - DSA 及 DE - CTA 要优于2D - DSA。

  • 正常糖耐量肥胖人群的β细胞功能探讨

    作者:何扬;王川;黎锋;程桦;严励

    目的:探讨正常糖耐量超重/肥胖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原及游离脂肪酸等的变化。方法正常糖耐量(NGT)超重/肥胖者29例,计算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AIR3-5),精氨酸刺激后急性 C 肽反应(ACRARG ),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ΔI30/ΔG30)及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HOMA -β);并同时测定胰岛素原(PI)及游离脂肪酸(FFA),与正常糖耐量非肥胖对照(NC)者比较。探讨肥胖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原及游离脂肪酸等的变化。结果超重/肥胖组 AIR3-5、ACRARG、HOMA -β、空腹及餐后30 min FFA 较非肥胖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而ΔI30/ΔG30、餐后120 min FFA、PI0h / SI0h ,PI2h / SI2h 比值及血脂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正常糖耐量超重/肥胖人群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及多种指标异常,采取措施减重对预防2型糖尿病有重要意义。

  • 甲状腺乳头状癌针吸细胞核形态的多参数定量研究

    作者:龚平;郭华雄;张玲;彭芳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针吸细胞学涂片中,细胞核的多参数形态定量分析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利用 HMIAS -2000医学病理图文分析测量系统,对组织学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与良性病变的针吸细胞学涂中的细胞核进行形态定量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42例,良性病变对照20例)。结果在22个形态定量参数中,14项参数(面积、面积体积、周长、周长体积、长径、短径、等效直径、中心 X 坐标、X 轴投影、Y 轴投影、大投影、小投影、平均投影、矩形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8项参数(长短比、形状因子、投影比、异形指数、中心 Y 坐标、椭圆度、圆形度、圆球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细胞核的多参数形态计量研究揭示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的细胞核形态学计量特征,对辅助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 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窒息新生儿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的临床应用

    作者:罗佩施;庄良鹏;李志光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在窒息新生儿脑组织血氧饱和度检测及早期评价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窒息足月新生儿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出生顺序单双号,将患儿分成 NIRS 组(n =54)和对照组(n =54)两组。所有患儿进行窒息复苏后的常规护理。NIRS 组采用 TSAH -100型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无损监测仪检测患儿出生后6、12、24、72 h 的脑组织氧饱和度( rSO2),对照组采用YX300型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检测患儿出生后上述时刻的脉搏氧饱和度( SpO2)。比较两组患儿脑缺氧检出情况,并分别与72 h CT 检测结果做比较。结果所有患儿监护过程中均没有明显脑干症状出现。NIRS 组患儿检出rSO2异常的有10例(18.52%),72 h 头颅 CT 结果检出异常的有7例(12.97%,其中6例为 rSO2检测检出异常者)。NIRS 检测的敏感度为85.72%(6/7),特异度为91.49%(43/47),准确度为90.74(49/54)。对照组患儿检出 SpO2值异常的有10例(18.52%),72 h 头颅 CT 结果显示异常的有8例(14.82%,其中4例为 SpO2检测检出异常者)。SpO2检测的敏感度为50.00%(4/8),特异度为86.96%(40/46),准确度为81.49%(44/54)。结论NIRS 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 SpO2检测。使用 NIRS 监测窒息新生儿脑氧合代谢情况,有助于及早发现脑损伤,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改善窒息新生儿的预后。

  • 孕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作者:张丽华

    目的:探讨孕期营养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常规孕期检查和分娩的孕妇80例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和孕期护理。另选取同期常规孕期检查和分娩的孕妇80例为观察组,采取孕期营养教育、个体化食物指导,制定个体化食谱等干预措施。收集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孕妇 HCDP 发病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 HDCP 发病率分别为3.75和8.75,观察组孕妇的 HDCP 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无一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结论孕期营养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 HDCP 的发病率,对提高和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极为有意义,值得推广。

  • 脑电非线性分析频谱熵对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

    作者:陈璇;蔡贤斌

    目的:采用脑电非线性分析方法频谱熵评价患者意识障碍程度,探讨脑电非线性分析频谱熵对意识障碍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意识障碍患者(意识障碍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记录其脑电图及频谱熵,同时进行 GCS 评分。随访患者60 d,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价预后,按 GOS 评分把死亡、植物状态(VS)定义为预后差,把严重残疾、中度残疾、康复良好定义为预后好。结果意识障碍组脑电非线性分析频谱熵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01),预后差患者的频谱熵及 GCS 均较预后好患者低(P <0.001);频谱熵预测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辨别力为1.000(P <0.001),其预测预后好与差的佳分界点为37.55。结论频谱熵能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可作为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电生理指标。

  • 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胫骨下1/3段骨折伴有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作者:张惠茹;黄东;江奕恒;吴伟炽;林浩

    目的:探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胫骨下1/3段骨折伴有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胫骨下1/3段骨折伴软组织缺损14例,总结手术方法和操作要点,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中切取的肌皮瓣肌肉面、皮瓣边缘渗血活跃,血运良好,术后皮瓣均成活,伤口大部分Ⅰ期愈合,2例皮瓣边缘少许坏死,换药后愈合。14例均获得10~24个月、平均(12±2.3)个月的随访,皮瓣外观及功能均较为满意,开放性骨折无感染出现,原骨不连处有骨痂生长,皮肤保护性感觉功能大部分恢复,行走负重功能良好。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血运丰富,手术操作简便,皮瓣易于成活,是修复胫骨下1/3段骨折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方法。

  • 未绝经女性 Graves 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

    作者:王转锁;吴月平;宋钦华

    目的:探讨未绝经女性 Graves 病患者骨密度及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LP)、血浆甲状旁腺激素(PTH)、血浆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变化,分析未绝经女性 Graves 病患者血浆25(OH)D 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8例初发或复发的未绝经女性 Graves 病患者,51例正常对照人群,应用双能 X 线吸收仪(DXA)测定腰椎1-4、股骨颈、Ward 三角、股骨大转子和全股骨的骨密度,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 PTH 和血浆25(OH) D,生化法测定血钙、血磷、血 ALP。Graves 病组和对照组分别根据血浆25(OH)D 水平分为维生素 D 缺乏(<20 ng/ mL)、不足(≥20且<30 ng/ mL)和充足(≥30 ng/ mL)3个亚组。结果 Graves 病组 L1、L2、L3、L4、L1-4、Ward三角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Graves 病组血钙、血 ALP、血浆25(OH)D 水平升高,血浆 PTH 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raves 病组维生素 D 缺乏7例(25%),不足10例(35.7%),充足11例(39.3%)。对照组维生素 D 缺乏30例(59%),不足18例(35%),充足3例(6%)。Graves 病组和对照组不同维生素 D 水平亚组间各部位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示 Graves 病组血浆25(OH)D 与血浆 PTH呈负相关(r =-0.457,P <0.05),与 L1、L2、L3、L4、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全股骨、Ward 三角骨密度均无相关性。结论未绝经女性 Graves 病患者 L1、L2、L3、L4、L1-4、Ward 三角骨密度降低。未绝经女性 Graves 病患者血浆25(OH)D 升高,可能与血浆 PTH 降低有关。维生素 D 缺乏与未绝经女性 Graves 病骨密度无直接关系。

  • 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

    作者:林秀娟;肖龙;林红燕

    目的: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长期留置(>6个月)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HCRI)的影响。方法调查某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长期留置 HCRI 的发生率和相关感染管理的不足。通过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后,再次评估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 HCRI 的发生情况。结果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某院在针对 HCRI 的控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透析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和技术规范教育和培训不足;感染预防制度执行的依从性差;手卫生不达标;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等。通过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结合采用新的、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感染预防措施,HCRI 的发生率明显下降(6.3 vs 2.1次/1000导管日,P =0.02)。结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以明显降低 HCRI 的发生。

  • 产前诊断孕妇103例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者:郭莉;尹爱华;王挺;陈汉彪

    目的:探讨孕早期绒毛染色体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了解染色体异常核型与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和镶嵌体情况。方法对103例具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超声引导下进行经腹绒毛取材,经 QF - PCR 快速诊断与常规绒毛细胞培养并染色体 G 显带核型分析,出现镶嵌体时应用羊膜腔穿刺并常规羊水染色体检查。结果在行产前诊断的103例孕妇中,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核型30例,检出率为29.1%;其中早期超声异常55例中染色体异常23例,异常率为41.8%;镶嵌体3例。结论在高危孕妇中进行绒毛取材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方法,尤其在孕早期超声发现胎儿异常应及早进行产前诊断,发现镶嵌体时应结合临床,必要时进行羊水染色体检查。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携带污染的发现及其解决方案

    作者:柯培锋;刘冬冬;徐建华;林莉;万泽民;王云秀;林海标;王建兵;黄宪章

    目的:探讨 Roche Modular - PPI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携带污染发生的状况,并寻找佳的解决方案。方法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校准等基础性试验,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后,通过特殊清洗进行处理,分别观察样本针、试剂针的携带污染情况。结果仪器的校准维护中,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样本针携带污染中,K +存在携带污染,LDH 不存在样本针携带污染;试剂针携带污染中,28个项目两两配对,共13对项目组合存在携带污染,经水、碱、酸清洗后有效的消除污染。结论生化分析仪存在样本针、试剂针的携带污染,实验室可通过特殊清洗排除携带污染的影响,同时每个实验室都应主动发现并排除携带污染,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 颈丛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 CRF 继发 SPHT 患者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宿颖岚;张中军;戴中亮

    目的:比较单纯气管插管全麻与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PHT)患者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 CRF 继发 PHT 患者,ASAⅢ~Ⅳ级,分为3组:单纯全麻(GA)组、全麻联合双侧颈浅丛(BS)组和全麻联合双侧颈深浅丛(BD)组。每组20例。GA 组采用1%利多卡因与0.5%罗哌卡因混合液,经传统的一点法进行颈丛神经阻滞。BD 组每侧颈深、浅丛各注入5 mL,共计20 mL;BS 组每侧颈浅神经丛注入5 mL,共计10 mL。3组患者全麻插管诱导及维持采用相同的方法及药物,BS 组和 BD 组插入气管导管后行颈丛神经阻滞。监测并记录3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和神经内分泌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拔管时间,拔管前、后躁动的发生率,术中全麻药物的用量等。结果 BS 组和 BD 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 GA 组(P <0.05),其中又以 BD 组更为满意。结论气管插管全麻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特别是全麻联合双侧颈深浅丛阻滞是 CRF 继发 HPT 患者行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 改良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动脉夹层

    作者:龙翔;吴永兵;张小强;朱书强;董啸;唐燕华;杨崛圣;周建良;杨威;徐建军

    目的:总结改良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A 型(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未受累及)患者17例。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4例,其中3例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术,14例行保留头臂血管的主动脉弓内岛状吻合术。结果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脑水肿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纵膈感染致感染性休克。体外循环时间(227±3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9±15)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9±6)min;术后24 h 胸引流量(649±230) mL,无再次开胸止血病例,术后 ICU 停留时间(73±18)h。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急性肝功能重度损害1例。除死亡2例外余病例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诊1~16个月,1例在外院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他病例恢复良好,无因夹层进展需二次手术。结论改良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弓部三分支血管无破口的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简化手术过程,容易控制出血,简单易于推广的优点。

  • NovaSure 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月经过多的效果及随访

    作者:赵春梅;陈英;孙小丽;罗喜平

    目的:探讨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系统(NovaSure)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随访分析。方法采用 NovaSure 治疗异常子宫出血185例,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185例均完成手术过程,NovaSure 治疗时间35~130 s,平均(86.99±21.01)s,术中出血1~20 mL,平均(5.13±2.62)mL。术后1、3、6、12个月的闭经率分别为76.8%(142/185)、76.2%(141/185)、74.5%(124/185)和73.0%(92/185)。术后1个月平均血红蛋白为(112.65±15.99)g/ L,术后3个月平均血红蛋白为(130.32±7.65)g/ L,与手术前(99.27±22.69)g/ L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NovaSure 操作简单、安全且疗效好,适用于多种良性疾病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尤其适用于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

  •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作者:梁晓聪;孟凡喆;刘文导;梅世伟;郝淑芳;常钢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278条肢体)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处理措施及临床疗效。结果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8.2%,围手术期并发症32例,发生率11.5%。其中泌尿道感染1例,穿刺部位血肿6例,皮下瘀斑2例,穿刺点出血2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术中股深动脉闭塞1例,胫前动脉穿孔1例,髂动脉破裂2例,术后留置导管尿激酶溶栓出现脑出血昏迷1例,消化道出血1例,胸腔出血并失血性休克1例,均经相应治疗后缓解。围手术期死亡7例,其中1例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心力衰竭,2例心跳骤停,1例急性心肌梗死。结论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行腔内治疗相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救治成人心源性休克的并发症与预后关系

    作者:方尔斌;吴汝桐;吴丽英;李斌飞;蒋崇慧;宁晔

    目的:探讨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救治心源性休克成年患者出现的并发症种类与患者预后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 ECMO 技术救治各种原因导致心源性休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并发症和预后之间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肾功能不全(OR 15.998,P =0.00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OR 47.719,P =0.004)、多器官功能衰竭(MOF)(OR 16.790,P =0.02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应用 ECMO 救治的成人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生 DIC、肾功能不全、MOF 影响预后,以 DIC 影响为显著,积极防治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 经皮穿刺瘤内注入化疗药碘油乳剂治疗复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

    作者:马硕一;陈勇;曾庆乐;赵剑波;李彦豪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入化疗药碘油乳剂(CALE)治疗复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复发和转移性恶性肿瘤患者共35例,结肠癌术后肝转移6例,宫颈癌和卵巢癌术后复发各2例,胃十二指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和腹腔转移3例,食管癌纵隔转移2例,乳腺癌胸壁转移1例,肝癌肺转移6例,肾上腺转移8例,腹壁转移2例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肿瘤分期Ⅱ期4例、Ⅲ~Ⅳ期31例。术前常规行 CT 或动脉造影显示不适合经动脉途径给药。在透视或者 CT 引导下,经皮穿刺到靶区后,注入 CALE。术后定期复查 CT 并长期随访。结果35例患者,共经皮穿刺瘤内注药68例次,均穿刺和注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个月复查 CT 提示,完全缓解13例次(19.1%),部分缓解36例次(57.4%),稳定12例次(17.7%),进展6例次(8.8%)。随访2个月至4年。中位生存时间350 d,200 d 累积生存率9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瘤内注射 CALE是治疗复发和转移性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 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术位置和方向的改良

    作者:司徒勋;张剑珲;陶建平

    目的:探讨更高效的颈内静脉穿刺术在危重症婴幼儿中的可行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对 PICU 里年龄1个月至3岁的98例婴幼儿,按收入 PICU 先后顺序编号,用电脑进行随机化分组分为 A、B两组,每组49例。A 组采用环状软骨水平面、右侧颈总动脉搏动的外侧0.3~0.5 cm 处为穿刺点,穿刺方向指向右锁骨内侧1/4处(第1、2针)或1/8处(第3针);B 组采用右侧胸锁乳突肌三角的顶点为穿刺点,穿刺方向指向右侧乳头。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 Seldinger 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比较 A 组和 B 组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时间。结果 A 组三针总成功率达到100.0%,所有患儿均成功穿刺,而 B 组只有85.7%,明显低于A 组;一针穿刺成功率 A 组为95.9%,远高于 B 组的67.3%;穿刺成功时间,A 组(20.2±5.7)min 明显低于 B 组的(30.9±10.4)min;A 组无误穿动脉,无并发症发生,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的颈内静脉穿刺术法能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特别在危重症婴幼儿颈部解剖结构不清晰的情况下,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长骨内生软骨瘤的影像诊断

    作者:彭加友;孙洋;王吉东;方挺松

    目的:探讨长骨内生软骨瘤的影像特点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长骨内生软骨瘤的 X 线、CT、MR 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30例病灶均为单发,股骨21例,胫骨3例,肱骨3例,腓骨2例,桡骨1例;骨端4例,干骺端10例,骨干16例。X 线平片30例,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形态不一的钙化灶(28/30)。CT 26例,病灶内均出现不同程度钙化。MRI 22例,T1 WI 呈低等信号(16/22)、混杂信号(6/22),T2 WI 呈高信号(8/22)、混杂信号(14/22),8例 DESS 序列呈明显高信号,病灶边缘呈分叶状(16/22);肿瘤呈中心强化(3/15)、边缘强化(12/15);侵蚀骨内膜(5/15)。结论长骨内生软骨瘤呈非浸润性生长,具有软骨 MRI信号,分叶状或花环状边缘,有轻微骨膨胀和骨内膜侵蚀。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与高分化软骨肉瘤鉴别。

  • 快速维护循环与重建呼吸在重症胸外伤患者救治中的效果

    作者:钟源波;王进;刘莉;柳勋法;单爱军

    目的:探讨在综合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下,快速维护循环与重建呼吸对重症胸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综合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救治的90例重症胸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救治成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预后情况,评估快速维护循环与重建呼吸对重症胸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综合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下,入院1 h 内休克纠正44例(88.0%),伤后1 h 内实施决策性治疗72例(80.0%),核心检查完成时间(0.37±0.16)h;90例患者中仅5例死亡,病死率5.6%,神经功能恢复不良8例(8.9%),住院时间(6.23±1.17)d。结论包含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病房、急诊手术、急诊重症监护室的综合急诊一站式救治模式可以对重症胸外伤患者在救治时间窗内快速启动维护循环与重建呼吸,明显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

  • 经皮水冷式微波固化术与手术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效果比较

    作者:吴健;邵子力;梁惠宏

    目的:比较经皮水冷式微波固化术与手术再切除治疗复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收集142例肝癌(肿瘤数目≤3个且大径≤5 cm)术后复发患者,其中84例患者接受经皮微波固化术(微波组),58例患者接受手术再切除(再手术组)。比较两组生存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再手术组患者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62.8%、49.6%、36.0%、30.2%,微波组患者分别为80.3%、54.0%、50.6%、42.2%、42.2%(P =0.818)。从初次手术切除算起再手术组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85.6%、72.6%、60.6%、50.0%,微波组患者分别为98.8%、89.3%、74.3%、61.6%、58.8%( P =0.368)。再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7%(23/58),明显高于微波组13.1%(11/84)(P =0.00)。住院时间微波组为(11.46±4.97)d,较再手术组的(22.89±7.56)d 明显缩短(P =0.00)。结论经皮水冷式微波固化术治疗复发性肝癌(肿瘤数目≤3个且大径≤5 cm)疗效与手术再切除疗效相当,并具有微创、恢复快,重复性好特点,适合于术后肿瘤复发的患者。

  • 完全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38例

    作者:王伟;李洪明;李萍;罗立杰;郑燕生;刁德昌;邹瞭南;赵江宁;万进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 D2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完全腹腔镜进展期远端胃癌 D2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行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为 Billroth -Ⅱ吻合,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6±1.6)d,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为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为残胃残端切缘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5.2%。结论完全腹腔镜进展期远端胃癌 D2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 脑卒中后继发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曲茂兴;于健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患者继发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脑卒中后并发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主要症状及体征,继发肺血栓栓塞症的时间,相关的理化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继发肺血栓栓塞症多于脑卒中发病3周后发生。22例患者中进行抗凝治疗14例,治疗有效11例;进行对症治疗8例,治疗有效2例。结论脑卒中患者继发肺血栓栓塞症的病死率高,易漏诊、误诊;应对存在高龄、长期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腺样体肥大对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恩宽;宋文光;胡亿文;邓海燕;康宁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系统治疗腺样体肥大对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腺样体肥大且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儿童作为观察组,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2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 IgM、IgG、IgA、C3、C4水平,并在鼻内镜下比较腺样体治疗前后的大小变化。结果随访半年以上,全部患者腺样体恢复正常大小,黏膜完整,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出现。小于6岁患儿术前血清IgM、IgG、IgA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周血清 IgM、IgG、IgA 水平低于术前1周水平,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大于6岁患儿血清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补体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治疗腺样体肥大具有微创、安全、便捷、出血少、痛苦小等优点,在有效改善患儿症状的情况下,对儿童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 核因子-κB 及 Bcl -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亦磊;叶星江

    目的:检测核因子-κB(NF -κB)及 Bcl -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 - P 法)检测54例胃癌组织和3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NF -κB 及 Bcl -2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 NF -κB 及 Bcl -2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 <0.05);胃癌组织中 NF -κB 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癌组织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P <0.05), Bcl -2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 P <0.05);胃癌组织中 NF -κB 及 Bcl -2的表达具有关联性( C =0.508,P <0.01)。结论 NF -κB 是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Bcl -2高表达可引起细胞凋亡抑制,两者通过调节细胞凋亡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胃癌组织中 NF -κB 及 Bcl -2均呈现高表达且存在关联性,NF -κB 可能通过上调 Bcl -2的表达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 三种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布野方案的剂量学比较

    作者:陈海雄;宋炳文;丁振华

    目的:探讨常规调强放射治疗(IMRT)7野、9野及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MAT)三种不同布野方案在鼻咽癌(Ⅰ~Ⅲ期)治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及治疗效率。方法用 Eclipse 治疗计划系统对12例鼻咽癌患者(Ⅰ~Ⅲ期)分别用 IMRT 7野(A 组)、9野(B 组)及 VMAT(C 组)进行计划设计治疗,比较3组的肿瘤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的剂量和治疗时间。结果3组的剂量分布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虽然在肿瘤靶区覆盖性、靶区适形度(CI)及靶区均匀性(HI)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C 组的 HI 较高。在危及器官受量方面,3组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均符合临床要求。在治疗时间方面,C 组的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较 A、B 组显著的缩短(P <0.001)。结论3种布野计划在Ⅰ~Ⅲ期鼻咽癌治疗中的剂量学均可满足临床要求。VMAT 有更好的治疗效率,应优先考虑。对于 IMRT 7野和9野应当视危及器官保护和靶区范围具体情况而进行选择。

  • 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 ERCC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芯;李莹;邓秋华;杨海虹

    目的:探讨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RCC1)的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 PCR)方法,检测357例可切除的 NSCLC 肿瘤组织中 ERCC1 mRNA 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ERCC1低表达者中位无疾病生存时间(DFS)明显长于高表达者(29.1个月 vs 21.0个月,P <0.0001)。其中单纯手术患者中 ERCC1低表达者中位 DFS 明显长于高表达者(30.2个月 vs 25.1个月,P <0.0001);术后含铂类辅助化疗患者 ERCC1低表达者中位 DFS 明显长于高表达者(27.0个月 vs 19.4个月,P <0.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临床分期(P =0.012,HR =0.298)和铂类化疗( P =0.035,HR =0.623)是影响患者 DFS 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可手术的NSCLC 患者中,ERCC1 mRNA 低表达者比高表达者的 DFS 延长,且可以从铂类化疗中获益,ERCC1 mRNA 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预测以铂类为基础化疗 NSCLC 患者预后的指标。

  • 自闭症患儿的神经电生理特点

    作者:郑锦平;吴盛各;吕洁韵

    目的:探讨自闭症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包括瞬目反射(Brink)、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脑电图(EEG)的变化与自闭症的关系。方法对53例确诊为自闭症的患儿作 Brink、BAEP、SEP、EEG 检测并进行分析,并与体检健康儿童作比较。结果本组53例自闭症患儿中,Brink 异常48例(90.57%),BAEP 异常39例(73.58%),SEP 异常17例(31.1%),EEG 异常8例(15.6%)。与体检健康儿童比较,自闭症患儿Ⅰ、Ⅲ、Ⅴ潜伏期延长,Ⅰ~Ⅴ、Ⅲ~Ⅴ峰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20、P40潜伏期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闭症患儿 Brink、BAEP、SEP、EEG 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提示大部分自闭症患儿存在皮层下(包括脑干、丘脑)和相关传导通路、皮层功能受损,可能与自闭症本身的特性有关,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帮助。

  • 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意义

    作者:何依绮;傅万海;孟琼;游楚明;覃晓菲

    目的:评价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联合检测在感染性新生儿肺炎诊断及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88例确诊为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其中细菌感染组66例、混合感染组30例与其他组(未能明确感染性质)92例。并选取同期出生的180例住新生儿监护室的非感染疾病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新生儿中 PCT 水平、CRP 水平及 WBC 计数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3项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以 PCT >2μg/ L 作为阳性,PCT 检查感染性肺炎患儿的阳性率为91.0%,以 CRP >10 mg/ L 作为阳性,CRP 检查感染性肺炎患儿的阳性率为54.3%,以 WBC >20×109·L -1作为阳性,WBC 检查感染性肺炎患儿的阳性率为46.3%。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观察组、细菌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与其他组中,新生儿 PCT、CRP 及 WBC 3项并联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1.2%、96.1%、83.2%、38.6%,而特异度分别为73.4%、89.9%、66.4%、68.4%;细菌感染组治疗后,血清 PCT 水平、CRP 水平及 WBC 计数均明显降低(t =2.35、2.27、2.24,P <0.05);混合感染组治疗后,血清 PCT 水平、CRP 水平及 WBC 计数均明显降低(t =2.37、2.33、2.34,P <0.05);其他组治疗后,WBC 计数明显降低(t =2.24,P <0.05);而对照组治疗后,WBC 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PCT、CRP 和 WBC 联合检测对于感染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抗生素用药和疗效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 血清25羟维生素 D3水平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

    作者:冯明;李华;陈素芳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 D3水平与合并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T2DM 组)106例和正常健康对照(Control 组)60例,T2DM 组分为 T2DM 未合并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NDCAN 组)68例和 T2DM 合并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DCAN 组)38例。各受试者均行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测定,采用酶法测定清晨空腹血清25羟维生素 D3[25-(OH)D3],并常规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测定等。结果 DCAN 组25-(OH)D3缺乏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DCAN 组25-(OH)D3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ND-CAN 组均明显降低(P <0.01),logistic 回归分析示25-(OH)D3水平较低为 DCAN 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清25羟维生素 D 水平降低对 DCAN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是 DCAN 发生的危险因素。

  • 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对术后罗哌卡因与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

    作者:张玲;佘守章;谢晓青

    目的:探讨妇科经腹手术后不同浓度右美托咪定(Dex)对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硬膜外自控镇痛效应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椎管内麻醉下行妇科经腹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分为4组,C 组(n =20):0.2%罗哌卡因+0.005%吗啡,D1组、D2组、D3组(n =20)在 C 组镇痛药液基础上分别加入 Dex 1、2、3μg/ mL,各组镇痛药液总量均为100 mL,采用 LCP 模式:即负荷剂量5 mL,持续剂量1 mL/ h,PCA 剂量1 mL/次,锁定时间20 min,镇痛24 h。记录 PCA 泵开启后各时段静息及活动疼痛的 VAS 评分、自控镇痛(PCA)泵按压次数和实际有效次数、Ramsay 镇静评分、改良 Bromage 分级、血压(SBP/ 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患者对镇痛综合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 C 组比较,D1组、D2组、D3组患者4~12 h 各时点 VAS 评分均降低,且上升迟缓,组间比较 C 组> D1组> D2组≈D3组(P <0.05);D2组在2~16 h SBP 下降,D3组在1~24 h SBP、DBP、HR 均出现下降,低血压 C 组与 D1组均为0、D2组1例(5%)、D3组6例(30%);运动恢复时间分别为 C 组(2.3±0.3)h、D1组(2.4±0.7)h、D2组(2.8±0.6)h、D3组(3.4±0.5)h,D2组、D3组分别延长20%、49%;恶心发生率分别为 C 组15%(3例)、D1组10%(2例)、D2组为0、D3组5%(1例);呕吐 C 组25%(5例)、D1组15%(3例)、D2组5%(1例)、D3组为0;瘙痒 C 组15%(3例)、D1组5%(1例)、D2组5%(1例)、D3组为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或过度镇静;D2、D3组镇痛综合满意度优级为75%~85%,C 组仅为10%(P <0.05)。结论硬膜外持续泵注 Dex 可增强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的镇痛效应,以0.2%罗哌卡因+0.005%吗啡+2μg/ mL Dex 复合药液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镇痛效果更好,可减少吗啡用量,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满意度较高,可在临床选用。

  • 即诊即治处理宫颈高级别病变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李静;李志刚

    目的:分析细胞学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女性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CIN2)或更高级别病变的发生率,探讨“即诊即治”用于 HSIL 处理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宫颈涂片细胞学为 HSIL 女性的诊疗情况。结果接受阴道镜下活检及 LEEP 术的397例患者中,365例(91.9%)患者为 CIN2或更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阴道镜下活检阴性的75例患者中,LEEP 阳性43例(57.3%)。32例患者阴道镜下活检及 LEEP 均未发现宫颈病变,过度治疗率为8%。结论采用“即诊即治”处理 HSIL 患者,是一种安全、便捷、有效的诊疗手段。

  • 陈氏内异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病灶和血 CA125水平的影响

    作者:邬素珍;赵春梅;聂润球

    目的:探讨陈氏内异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异位病灶和血清 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 EMs 模型并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陈氏内异丸高、中、低剂量药液(高、中、低剂量组)及丹那唑混悬液(丹那唑组)、蒸馏水(模型组)灌胃治疗4周。假手术组给予相同容积的蒸馏水灌胃4周。治疗前及末次给药1周后,分别剖腹测量异位病灶长、宽、高三径并计算体积,采血检测血清 CA125水平。结果治疗后各剂量组和丹那唑组异位病灶体积均明显缩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 <0.05),高、中剂量组与丹那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血清 CA125水平高、中剂量组及丹那唑组均低于模型组(P <0.01),低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剂量组和丹那唑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低剂量组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陈氏内异丸可明显抑制 EMs 病灶的生长,使病灶缩小、萎缩,并可降低血清 CA125水平,当使用高剂量时可与丹那唑达到同等效果。

  • 顺铂对不同生物学特性鼻咽癌细胞 RAD51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淼;高晗;赵九洲;邓祖辉;曾浩涛

    目的:通过检测 RAD51在不同生物学特性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 RAD51是否能成为顺铂治疗鼻咽癌的有效靶点,并在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RT - PCR 技术检测鼻咽癌细胞与正常鼻黏膜上皮细胞中 RAD51的表达情况,以及使用顺铂处理后不同分化程度鼻咽癌细胞中 RAD51的表达情况;采用 MTT 方法检测并比较顺铂对不同分化程度鼻咽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鼻咽癌高分化鳞癌细胞(CNE1)和鼻咽癌低分化鳞癌细胞(CNE2)中 RAD51的 mRNA 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鼻黏膜组织细胞(P <0.01);3个剂量的顺铂干预鼻咽癌细胞后发现,4μmol/ L 和8μmol/ L 顺铂干预的 CNE2细胞中 RAD51的表达均高于CNE1细胞(P <0.05);同时,各剂量顺铂干预的 CNE1细胞的存活率均低于 CNE2(P <0.01)。结论 RAD51在分化程度不同的鼻咽癌细胞中表达不同,在化疗药物刺激下,分化程度越低的鼻咽癌细胞,RAD51的表达越高,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越低。

    关键词: 鼻咽癌 RAD51 顺铂
  • 去势手术方式对小鼠卵巢组织自体皮下移植效果的影响

    作者:李宇彬;麦庆云;李涛;周灿权

    目的:探讨两种去势手术方式对联合免疫缺陷( SCID)小鼠卵巢自体皮下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 SCID 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腹式组以及背式组,每组10只。腹式组和背式组术后分别进行腹壁皮下及背部皮下自体卵巢组织移植。记录两组手术所用时间及术后小鼠存活率。2周后与对照组(无手术处理)都进行了促排卵。其后回收卵巢组织进行卵泡存活率分析。结果腹式组有3只小鼠术后死亡,对照组及背式组均无小鼠死亡。腹式组较背式组手术所用时间长,分别为(18.6±2.7)min 和(12.5±3.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腹式组和背式组术后卵巢组织卵泡存活数较对照组减少(均 P <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鼠背式去势手术并自体卵巢组织皮下移植相比腹式手术更加快捷简单,两术式可获得相似的移植后卵泡生存率。

  • E2F -1过表达对人胃癌 SGC -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曹稳珑;韦尉元;张笑石;罗文;严林海;谢玉波;肖强

    目的:探讨 E2F -1过表达对胃癌 SGC -7901细胞增殖、生长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携带 E2F -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颗粒(LV - E2F -1- GFP)感染人胃癌 SGC -7901细胞(LV - E2F -1-GFP 组);以对照慢病毒颗粒(LV - GFP)感染人胃癌 SGC -7901细胞作为阴性对照(LV - GFP 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胃癌 SGC -7901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分别采用 CCK -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的分布,RT - PCR 和 Western blot 技术检测细胞中 Skp2、Bax、Bcl -2、CylinD1和 Survivin 基因 mRNA 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 LV - GFP 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LV - E2F -1- GFP 组人胃癌 SGC -7901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P <0.05),G0/ G1期所占比例上升(P <0.05),Skp2、Bcl -2、CylinD1和 Survivin 基因的 mRNA 和蛋白的表达降低(P <0.05),Bax 基因的 mRNA 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 <0.05),而 LV - GFP 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病毒介导 E2F -1基因过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生长,使细胞周期停滞在 G0/ G1期,其机制可能与 E2F -1基因过表达使胃癌细胞 Skp2、Survivin、Bcl -2、CylinD1基因表达下调和 Bax 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 转酪氨酸激酶C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黄成锋;周正芳;郭惠明;范瑞新;郑少忆;陈寄梅;庄建;朱平

    目的:探讨转酪氨酸激酶 C(TrkC)基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30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常温下对照组只进行单纯阻断降主动脉群体;单纯移植组阻断降主动脉,同时,进行单纯 NSCs 移植;TrkC 组阻断降主动脉,同时,进行转 TrkC 基因 NSCs 移植。于手术后1 d 进行细胞移植。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病理学分析、细胞凋亡检测等方法评估脊髓损伤情况,及评估转 TrkC基因 NSCs 移植对脊髓损伤后 TNF -α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单纯移植组损伤脊髓 TNF -α浓度较 TrkC 组明显增加(F =121.145,P <0.01),单纯移植组在移植后24 h TNF -α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并无减少(P >0.05),24 h后才逐渐受到抑制,较对照组减少(P <0.01);而 TrkC 组 TNF -α浓度较单纯移植组减少(P <0.01),HE、Nissle染色显示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对照组>单纯移植组> TrkC 组,TrkC 组损伤程度轻。细胞凋亡情况:TrkC 组<单纯移植组<对照组,单纯移植组、TrkC 组细胞凋亡减少。结论转 TrkC 基因 NSCs 移植到脊髓受损的大鼠身上,可使受损脊髓局部的 TNF -α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 TrkC 基因 NSCs 移植改变脊髓损伤的微环境,使干细胞更好地分化,有效减少脊髓继发损伤,修复受损神经,促进大鼠脊髓修复的机制。

  •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采集、分离、鉴定和培养

    作者:李红;钱立;乔建瓯

    目的:探讨从患者体内获得有毒力和生物活性的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的方法。方法用咽拭子从患者咽部采集标本,离心后通过 RT - PCR 方法鉴定 RSV,随后从 RSV 阳性标本中,以人喉癌上皮细胞(Hep -2细胞)进一步分离和培养 RSV,并观察细胞致病变效应,检测病毒滴度。结果从60例患者咽拭子标本中采集分离到6株 RSV,阳性率为10%,且成功培养、传代,镜下观察 RSV 感染的细胞致病变效应明显,病毒滴度为106.33/100μL。结论采用咽拭子、Hep -2细胞和 RT - PCR 方法能够成功采集、分离、初步鉴定并且培养获得有毒力和生物活性的 RSV。

  • 活性表面种植体在同一植入位点不同骨结构的早期骨结合差异

    作者:容明灯;张雪洋;李少冰;卢海滨;黄雁红;巫燕辉;金爱琼;周磊

    目的:探讨具有活性表面的种植体在同一植入部位不同骨组织结构的早期骨结合的差异及机制。方法选择4只 Beagle 犬双侧胫骨的上段离骨骺线下约7 mm 处为实验种植体的植入位点,植入喷砂加酸蚀处理的种植体共8枚,将位于皮质骨段的种植体螺纹定为 A 组,位于松质骨段的种植体螺纹定为 B 组。4周后取标本制作带种植体的骨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组种植体-骨结合率(BIC%)。结果 A、B 两组均获得较好的骨结合效果,而 A 组的 BIC%高于 B 组(P <0.01)。结论同一植入位点时,皮质骨在种植体早期骨结合方面比松质骨具有更快的骨愈合能力,但松质骨可能为皮质骨的骨愈合补充了血液来源。

  •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大鼠肺 Toll 样受体4及其相关信号链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林梵;肖军

    目的:探讨 Toll 样受体4(TLR4)及其相关信号链酶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 SD 大鼠分为5组,每组8只。A 组仅切开气管保留自主呼吸,B1组和 B2组以潮气量6 mL/ kg 分别通气1 h 和2 h,C1组和 C2组以潮气量30 mL/ kg 分别通气1 h 和2 h。A 组在气管切开即刻,其余各组在机械通气结束时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TLR4、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RAK4)及核转录因子-κB(NF -κB)p65蛋白的表达,RT - PCR 检测 TLR4 mRNA 的表达,测定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计算肺湿干重比值(W/ D 比值),ELISA 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浓度。结果 A 组、B1组、B2组之间肺组织 TLR4 mRNA 表达,TLR4、TRAF6、IRAK4、NF -κBp65蛋白的表达,W/ D 比值,MPO 活性和 TNF -α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相应 B1、B2组比较,C1、C2组 TLR4 mRNA 和 TLR4、TRAF6、IRAK4、NF -κBp65蛋白表达明显上调,W/ D 比值、MPO 活性和 TNF -α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通气时间延长,C2组各指标较 C1组改变更为明显(P <0.05)。结论 TLR4及其相关信号链酶在肺组织中的表达参与了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与发展。

  • 白藜芦醇对 CD34+ CD38- KG -1a 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作者:胡亮杉;杨华文;李丽华;张知洪;方晓琳;曹东林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RES)诱导 CD34+ CD38- KG -1a 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效应,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 KG -1a 细胞 CD34和 CD38的表达。以未加药物为对照,台盼蓝计数检测不同浓度(12.5、25.0、50.0、100、200μmol/ L)RES 对 KG -1a 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的影响。选择KG -1a 细胞抑制率约为50%的 RES 浓度作为后续实验的干预因素。AnnexinV - FITC/ PI 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RES 诱导 KG -1a 细胞的凋亡效应,real - time RT - PCR 检测 RES 对 KG -1a 白血病细胞 Bcl 家族抗凋亡 Bcl -2/Bcl - xl 基因和促凋亡基因 Bid/ Bax 表达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检测 RES 对 KG -1a 细胞 Caspase -3活性的影响。结果 KG -1a 细胞中 CD34+ CD38-细胞比例占(90.23±2.57)%。RES 能抑制 KG -1a 白血病细胞生长,呈浓度依赖性。25.0μmol/ L RES 对 KG -1a 细胞的抑制率约为50%,而该浓度对正常单个核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25.0μmol/ L RES 能诱导 KG -1a 细胞发生早期凋亡( AnnexinV - FITC + PI -)和晚期凋亡( AnnexinV - FITC +PI +)。25.0μmol/ L RES 作用后的 KG -1a 细胞,抗凋亡基因 Bcl -2和 Bcl - xl 表达下调,促凋亡基因 Bid 和 Bax表达升高,Caspase -3活性增强。结论 RES 能调节 Bcl -2家族,诱导 CD34+ CD38- KG -1a 白血病细胞凋亡。

  • 妊娠晚期阴道斜隔综合征误诊1例

    作者:王彩霞;胡晴丽

    患者,女,23岁。因停经35+周,反复下腹胀痛12 d,加剧2 d 于2012年2月9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无痛经,末次月经2011年6月4日,预产期2012年3月11日,停经40+ d 查尿HCG(+),有轻度早孕反应,孕4+个月感胎动,孕期不定期产检,1月2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腹泻及少量阴道流血,在外院予安胎、蒙托石散等治疗后腹泻及阴道流血停止,仍感腹部胀痛,伴肛门坠胀,2月4日在外院住院予静脉滴注硫酸镁保胎治疗3 d 出院。2月7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感腹胀较前加重,呈持续性,伴肛门坠胀感,阴道少量粉红色脓性分泌物。我院拟孕35+周先兆早产,双子宫畸形收入院。患者13岁行经,2010年在我院发现为双子宫畸形。孕1产0。入院后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心肺(-),腹软,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宫缩10~15 min 1次,持续20 s,宫高29 cm,腹围84 cm,宫体右侧压痛,无反跳痛。胎心142次/ min,规则。外阴正常;阴道:畅,中量脓性分泌物,伴少许血液。穹窿右侧可见一针尖大小闭锁小孔,可及一包块下级,囊性感,触痛;阴道左侧宫颈小,质中。B 超提示:胎儿正常,盆腔囊性包块性质待查,左肾缺如。血常规:WBC 25.17×109· L -1,NE 87.01%。入院诊断:(1)急性盆腔炎;(2)右侧宫腔积脓?(3)孕1产0孕35+周 LOT 单活胎先兆早产;(4)双子宫畸形。全科讨论考虑为阴道斜隔综合征( oblique vaginal septum syndrome,OVSS)。予头孢他啶抗感染,硫酸镁预防早产;并行右侧阴道闭锁小孔扩张排脓术,排出黄色脓液500 mL,2月10日再次排出脓液150 mL。2月11日复查血常规:WBC 13.28×109· L -1,NE 75.9%。 CRP ;26.5 mg/ L(我院正常值0~6 mg/ L),2月13日复查血常规:WBC 11.46×109· L -1,NE 75.04%,CRP 7.4 mg/ L,2月15日复查 B 超示盆腔右侧见一宫体回声64 cm ×54 cm ×53 cm,内膜厚9 mm,CRP 结果正常,患者无腹痛,无宫缩,予出院。2月19日因孕37周临产入院,因孕37周社会因素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阴道斜隔切除术,取截石位,先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行阴道斜隔切除术,于阴道斜隔小孔处切开,切除阴道斜隔,缝合切口边缘,内可见一宫颈口。切除组织病理示其两侧均被覆复层鳞状上皮结构,间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及少量平滑肌,符合阴道斜隔。术后患者恢复好,2月24日出院。产后42 d 复查,阴道内见双宫颈,闭锁侧即右侧宫颈较左侧稍小,双侧子宫无异常。

  • 骶尾部卵黄囊瘤合并蚕豆病1例

    作者:包和婧;朱立新;梁永豪;包和红

    患者,男,3岁,因发现臀部肿块40余天伴疼痛30余天于2013年5月31日入院。体格检查: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减弱,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上腹壁反射存在,肛门反射减弱,肛门指检触及直肠后中硬包块,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查盆腔 CT 示:骶尾椎前部及右侧部见大小6.6 cm ×5.5 cm 低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匀(图1),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直肠受压,肿块向后侵犯右侧臀部及盆壁肌肉,向下侵犯盆底,肿块包绕骶尾椎,尾椎局部骨质破坏,伴左侧臀大肌、臀中肌间及左侧髂血管周围淋巴结转移,肿块由髂内动脉分支参与供血,病灶内肿瘤血管丰富。甲胎蛋白(AFP)27977μg/ L。患者家属诉患儿出生后即发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具体不详),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蚕豆病,至今未发病。入院后行经皮动脉栓塞术,后在气管全麻下行后路骶管肿瘤摘除术,部分肿瘤组织送冰冻切片示:(骶尾部)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肿瘤全部游离摘除后送病理,术程顺利,术中出血300 mL。病理示:(骶尾部)卵黄囊瘤,可见 Duval 氏小体及疏松网状结构,免疫组化:PLAP (+)(图2)、AFP(+)、CK(+),AB -PAS 染色:黏液(+、蓝色)、嗜酸性小体(+、紫红色)。术后患儿多次行 PVB (长春新碱+博来霉素+顺铂)方案化疗,随访至今,复查 CT 示肿瘤较前缩小,AFP 62352μg/ L,较前升高。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1例

    作者:林瑞珠;刘丽;盛慧英;徐翼;李秀珍;程静;蔡燕娜;尹曦;樊春;梅慧芬;卢致琨;黄永兰

    患儿,女,2岁,湖南籍,汉族,因反复皮肤黄染2年于2013年4月23日就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G2P2,孕37周,因“第一胎行剖宫产”故行剖宫产产出,出生体重2.4 kg,身长不详,出生时无窒息抢救史。生后第3天出现皮肤黄染,治疗3 d 后(具体不详),黄染消退出院。3月龄时再次出现皮肤黄染,逐渐加重,伴皮肤瘙痒、腹泻、烦躁,易激惹、夜间睡眠差,无呕吐、胃纳好,大小便色黄。患儿4月龄抬头,8月龄独坐,至2013年12月仍不能独站,1岁龄发双音。体格检查:神志清,反应好,身高74.3 cm,体重7.5 kg,均低于正常水平2个标准差。皮肤巩膜中-重度黄染,双手频繁抓挠面部、躯干皮肤,皮肤粗糙,面部、四肢及躯干均见明显破损渗血抓痕,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7 cm,质中,表面光滑,边锐,脾未触及。血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62 U/ 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64 U/ L,碱性磷酸酶400 U/ L,γ-谷氨酰转移酶(γ- GT)14 U/ L,总蛋白63.9 g/ L,白蛋白39.1 g/L,总胆红素268.9μmol/ L,直接胆红素244.8μmol/ L,钙2.51 mmol/ L,磷1.78 mmol/ L,总胆固醇5.23 mmol/ L,三酰甘油3.42 mmol/ 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36 mmo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5 mmol/ L,总胆汁酸357.2μmol/ L,前白蛋白228.7 mg/ L,葡萄糖4.41 mmol/ L;甲胎蛋白16.6 ng/ mL;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乙肝 e 抗体阳性,余乙肝相关抗体检查均阴性;自身免疫肝病抗体、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功能、胸片均未见异常;血浆氨基酸分析提示苏氨酸、色氨酸、鸟氨酸含量略升高;尿有机酸分析未见异常。肝活检病理结果:镜下见肝细胞明显水肿变性,内有胆汁淤积,肝窦变窄,可见少数多核巨细胞,未见肝细胞坏死和嗜酸性变,汇管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及胆管未见明显增生。胰胆管造影磁共振结果:肝大,脾脏稍大,肝内胆管显示细小,左右肝管汇合远端、肝总管及胆总管可见,胆囊大小正常。给予苦参碱、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茵栀黄颗粒、熊去氧胆酸片、复方甘草酸苷等护肝利胆退黄治疗,效果不明显,病情进行性加重,血胆红素、ALT、AST 持续升高,但γ- GT 正常,分析患儿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性大,征得家属知情同意后,检测了患儿 ATP8B1基因,结果发现1个错义突变 c.1351G > A(p. G446R)和1个缺失突变 c.15871589delCTT( p. F529delF)。母亲为 c.1351G > A( p. G446R.)错义突变携带者,父亲及同胞姐姐为 c.15871589delCTT(p. F529del)缺失突变携带者。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终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 progressive 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type 1,PFIC1)。

  •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1例

    作者:王卫忠;田科;吴令波

    患者,男,26岁,已婚,警察,湖北人。因发热1月余,干咳10 d 于2013年1月29日入院。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骤起发热,伴寒战,体温可达40.3℃,发热多在每天下午到晚上出现,次日晨出汗热退,伴有纳差。无咳嗽、咳痰、胸痛,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心悸气促。在当地医院曾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具体治疗不详,治疗效果不佳。后在某医院诊疗,用“泰能”治疗,曾使体温控制在36~37.5℃。停药后体温再度升高达39℃以上,使用阿奇霉素、青霉素治疗无效,近日出现干咳无痰,无胸痛气促。门诊以“发热待查”收住。发病以来,睡眠精神尚可,乏力纳差,体重无改变,二便基本正常。既往体健,无有害气体、粉尘、疫水接触史,无泥土田间劳动史,家族史无特殊可载。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呼吸26次/ min,脉搏104次/min,血压130/70 mmHg,体重75 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病容。皮肤黏膜无感染,无皮疹或结节,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双肺叩诊清音,呼吸音稍粗,以左下肺明显,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104次/ min,节律整齐,各瓣区未闻及杂音。腹稍饱满、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3横指,质软,轻触痛。脾肿大至脐。血常规:血红蛋白107 g/ L,红细胞3.91×1012· L -1,白细胞4.68×109·L -1,血小板82×109·L -1。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脂均正常。乙型肝炎二对半、ENA 全套、肥达氏反应均阴性,外周血清查血吸虫、肺囊虫、旋毛虫,肺吸虫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2次阴性。外周血涂片查疟原虫(2次)阴性;利杜氏体、弓形体、夹膜组织胞浆菌阴性。PPD 1:10000(-),麦科多特试验 IgG:阳性反应。性病全套阴性。血沉38 mm/ h,C 反应蛋白43.7 mg/ L, ASO 141 IU/ L,血培养2次阴性。骨髓夹膜组织胞浆菌培养鉴定:可见典型的双相真菌,夹膜组织胞浆菌。浅表淋巴结 B 超:双侧颈部、腋窝、股股沟未见肿大淋巴结。腹部 B 超:肝肋下6 cm,肝门静脉周围可见多个淋巴结肿大,其中一个2.7 cm ×1.5 cm。脾大18.5 cm ×6.0 cm。胆囊不大。肺 CT:左下叶,左舌叶下段感染性病变。诊断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治疗经过:1月29日入院后,体温即升高达39.7℃,双峰热型,不规则,使用地塞米松后体温降至37.0℃以下,旋即体温升高达38℃以上。使用头孢他啶、三代喹诺酮类、美罗培南和试验性抗结核加激素治疗后,可使体温控制在37~37.5℃之间波动。稍后3月9日体温再度上升达39℃以上,呈双峰热型。3月20日使用两性霉素 B 后,体温骤降到37℃以下,使用两性霉素 B 治疗期间体温一直控制在37℃以下直至疗程结束。症状迅速好转,精神食欲恢复良好。肺啰音消失,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消失,肿大肝脾逐步回缩。复查骨髓像组织胞浆菌消失,在两性霉素 B 总量为1480 mg 时停药。3个月后复查胸片、肝脾 B 超,骨髓像均在正常状态,临床亦无复发征象。

  • 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带瘤长期生存1例

    作者:王健

    患者,男,34岁,因“反复尿频半年”于2004年3月30日入院。患者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且每次尿量少。体检可触及下腹部巨大包块。B 超检查:腹腔多发肿物(盆腔膀胱右上方巨大包块),肝脾肿大。MR:上腹部横轴位、冠状位扫描显示肝实质信号均匀,未发现异常信号。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胆囊小、形态正常,壁无增厚,其内信号无异常。脾脏明显增大,信号均匀,脾静脉增粗。胰腺走行自然,无受压推移,信号未见异常,胰管未见扩张。双肾大小、形态、信号未见异常。结合盆腔横轴位、矢状位扫描显示肾及肾以下腹膜后腹主动脉和髂血管周围见多发性肿大淋巴结,于右侧盆腔内形成巨大肿块,大小约5.8 cm ×8.6 cm ×11.6 cm,信号均匀,T2W 呈高信号,T1W 为低信号,Gd - DTPA 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均匀性强化,边界较清楚。膀胱明显左移,呈长囊状,壁厚薄均匀。胸片、CT:双肺及纵隔未见明确异常。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遂行盆腔肿物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报告:镜下见增生淋巴滤泡散布于整个淋巴结,生发中心血管增厚并有透明变性,少许滤泡略成洋葱皮样排列,滤泡间有广泛透明变性的毛细血管增生,符合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透明血管型)。手术后患者尿频症状缓解,同时因其他原因未继续接受系统治疗。术后2年复查 CT 见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主动脉和髂血管周围见多发性肿大淋巴结。胸片:双肺未见异常。此后患者逐步出现干咳及呼吸困难、消瘦等症状,于基层医院拟“支气管肺炎、哮喘”予抗感染、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吸氧等治疗,带瘤生存至今达9年。

  •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1例

    作者:陈飞;陈硕;李强;黄宗海

    患者,女,40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1年于2012年9月25日入院,自述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乳一枣核大小肿块,无疼痛,无局部皮肤发红、水肿、增厚、溃烂,与月经来潮无明显关系。发病后在当地医院口服中药治疗,肿物逐渐增大,患者随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肿物切开手术(具体不详),无病理诊断资料。体格检查:双侧乳房大小不对称,皮肤无异常改变,表面无静脉曲张。左乳内巨大肿物,大小约10 cm ×6 cm,质硬,压痛(+),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尚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外侧象限可见4 cm 手术切口,缝线未拆,局部红肿、溃烂。乳腺 X 线片示:左侧乳腺内可见类圆形巨大肿物,呈分叶状,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范围9.6 cm ×5.5 cm,可见纤维分隔,临近肌肉组织及皮下组织片状增厚,密度增高,左侧乳头未见显示,右侧乳房未见明显异常。乳腺超声示:左侧乳房内分叶状实性及混合性占位,边界不清,未见包膜,其内可见血流信号。入院后行左侧单纯乳房切除术,术中所见:肿块大小约10 cm ×6 cm,质硬,活动度可,边界欠清,完整切除肿块。冰冻切片提示恶性叶状肿物。肉眼检查:肿块为一直径约10 cm 的类圆形混合性肿物,实性部分切面灰白色,囊性部分内含血性液体,肿物内有钙化。镜下检查:瘤组织由分支裂隙样腺体和梭形间质细胞组成,局部分叶状,部分区域间质细胞密集,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核多形性,瘤巨细胞可见,异型性明显,病理核分裂像多见,并伴有坏死。病理诊断: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并出血、坏死。见图1~5。免疫组化:梭形细胞 CK(-)、VIM(+)、CD34(-)、HHF -35(-)、S -100(-)、CD68(-)、P63(-)、ER (-)、PR(-)、Her -2(-)、CD99(+)、CD31(+)、CK5/6(-)、Ki -67(80%+)。随访:患者术后2个月发现发现左侧乳头下方一直径2 cm 肿物,活动度差,无触痛,无皮肤溃烂,随行扩大切除,术后病理示:瘤组织由分支裂隙样腺体和梭形细胞组成,局部分叶状,部分区域间质细胞密集,细胞大小不一,异型性明显。诊断恶性叶状肿瘤局部复发,手术切除后行放射治疗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或转移。

  • 《广东医学》协办单位名单

    作者:

    关键词: 东医学 单位
  • 新生儿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脑膜炎及败血症1例

    作者:马裕斌;曾虹

    患儿,女,出生10 d,因精神疲,进食少10 h,发热3 h 于2013年11月1日入院。出生史无特殊。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192次/ min,呼吸62次/ min;易激惹,肢体抖动,皮肤中-重度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前囟平软,张力不高,无搏动感,颈部无抵抗;呼吸浅促,不规则,双肺无啰音;肢端凉,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患儿入院后出现呕吐咖啡色液体及伴有频繁抽搐发作。入院血常规:白细胞16.27×109· L -1,N 0.75;血 CRP 23.5 mg / L,血沉6 mm/ h;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3 U / L,谷草转氨酶35 U/ L,总胆红素384.9μmol/ L,直接胆红素1.2μmol/ L,间接胆红素383.7μmol/ L。脑脊液常规:外观黄色,微浊,潘氏实验++,红细胞130×106·L -1,白细胞160×106·L -1,多核细胞65%,淋巴细胞35%;脑脊液生化:氯109.3 mmol/ L,糖0.79 mmol/ L,乳酸12.3 mmol/ L,蛋白3761.7 mg/ L。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均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药敏试验对青霉素敏感。全胸片及头颅 MR 未见异常。入院诊断:新生儿LM 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 LM 败血症,上消化道出血。给予大剂量青霉素抗感染,吸氧,禁食,退热,镇静,静脉营养支持,输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功能,热退间歇给予光疗退黄等处理,经治疗后患儿热退,消化道无出血,无抽搐发作,吸吮及消化好,有反应,哭声好,皮肤黄染消退。5 d 后复查脑脊液,脑脊液常规:外观淡黄色,微浊,潘氏实验++++,红细胞150×106·L -1,白细胞920×106·L -1,多核细胞70%,淋巴细胞30%,脑脊液生化:氯112.8 mmol/ L,糖2.38 mmol/ L,乳酸2.7 mmol/ L,蛋白11692.7 mg/ L。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考虑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估计预后出现脑积水可能性很大,给予隔天腰椎穿刺放出脑脊液减轻粘连处理。经治疗后患儿脑脊液逐渐澄清,白细胞数逐渐下降,糖、氯化物逐渐升高,蛋白逐渐降低,多次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均无细菌生长。出院前复查脑脊液,脑脊液常规:外观无色,澄清,潘氏实验++,红细胞12×106·L -1,白细胞20×106·L -1,多核细胞40%,淋巴细胞60%;脑脊液生化:氯115.9 mmol/ L,糖2.42 mmol/ L,乳酸1.1 mmol/ L,蛋白1589.4 mg/ L。治疗期间曾行头颅 CT 检查示双侧脑室对称,稍扩大,未排脑积水(图1- A);5 d后复查头颅 CT 示: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及四脑室对称性扩大,脑室较前扩张,考虑梗阻性脑积水(图1- B)。神经外科会诊后意见:考虑患儿目前一般情况好,无抽搐,前囟平,四肢活动正常,建议继续密切追踪颅内情况,定期复查头颅 CT,必要时手术处理。患儿经治疗25 d 后临床好转,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1周复查头颅 CT:脑室较前有所扩张(图1- C),目前正密切随访中。

  • Gilbert 综合征1例

    作者:颜英;汤绍辉

    患者,男,2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20年,加重1个月于2013年10月23日入院。患者诉20年前其父母偶然发现自己皮肤巩膜发黄,伴尿黄,除此表现外,无其他不适,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黄疸处于波动状态,劳累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身体恢复后减轻。于是去多家医院就诊,但一直未明确诊断,服用退黄药物(药名不详)症状无改善。1个月前黄疸加重,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室检查显示总胆红素113.4μmol/ L,非结合胆红素91.7μmol/ L,其他结果基本正常。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黄疸查因收住院。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发热、呕吐、腹痛、皮肤瘙痒、关节痛疼等,精神睡眠可,体重无明显改变。否认肝炎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及输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许先继;林艳足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hs - CRP)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内科收治的7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 hs - CRP 变化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P <0.05);两组患者血清 hs - CRP 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但观察组 hs - CRP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 MACE 发生率为2.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进一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降低 MACE 发生率,改善预后。

  • 含头孢西丁药物方案治疗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的近期效果

    作者:陈品儒;肖芃;邓政先;王维勇;陈华;陈慧玉;吴睿彦;许柳清;岑文昌;董海平

    目的:评价含头孢西丁(CXT)药物方案治疗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3例确诊的资料完整的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全部患者根据就诊的先后次序随机选择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为以克拉霉素(CTM)+阿米卡星(AMK)为核心的传统治疗方案;观察组为以 CTM +AMK 联合 CXT 组合成个体化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的近期治疗效果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共入选43例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MIC 方法药物敏感性检测显示 AMK、TOB、CTM、CXT、LZD 有较低的耐药率。(2)35例完成疗程的患者中,CXT 组14例,年龄28~71(55.7±12.3)岁;对照组21例,年龄21~73(53.5±15.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范围、空洞数量和耐药结果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其中8例(18.6%)患者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退组,观察组的退组率30.0%(6/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23)。(3)细菌学改变:治疗9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阴转率分别为57.1%、38.1%(2=1.228,P =0.268)。(4)影像学改变: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病变吸收率均为57.1%(2=0.000,P =1.000);空洞吸收有效率分别为54.5%、47.4%(2=0.007,P =0.934)。(5)治疗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6)完成疗程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有11例(78.6%)、对照组有11例(52.4%)(2=2.468,P =0.116)。结论含 CXT 药物方案治疗龟-脓肿分枝杆菌肺病患者,疗效优于以 AMK + CTM 为核心的治疗方案,但有较高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调整合理的疗程与用药剂量能有较好的安全性,更好的治疗依从性。

  •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慢性睑缘炎性干眼的效果

    作者:马华贞

    目的:探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慢性睑缘炎性干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0例(100眼)慢性睑缘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50眼),采用睑板腺按摩、局部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对照组25例(50眼),采用睑板腺按摩、局部应用红霉素眼膏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眼痒、干涩感、异物感、视疲劳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泪膜情况、睑板腺分泌物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泪膜破裂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结论慢性睑缘炎常引起或加重干眼症,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湿敷治疗能够增强泪膜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

  • 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邵娜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传统吸氧,抗炎、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 U,1次/ d,7 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采集患者未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气及测定肺功能。结果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分别为19例、13例、8例、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住院(10.30±2.76)d,对照组为(13.47±1.38)d(P <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及肺功能情况结果显示均好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鞍结节脑膜源性肿瘤根治手术中的颅底重建

    作者:刘党奇;黄权

    为达到 Simpson Ⅰ级切除鞍结节脑膜源性肿瘤,需要磨除其附着之处的硬膜和骨质,磨除硬膜和骨质存在一定的风险:磨钻损伤重要血管和视神经,或因重建颅底不良导致术后脑脊液漏。作者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10例患者的操作,这类肿瘤的基底位于鞍结节、蝶骨平台或视神经管区,通过术前规划磨除范围、重建颅底范围及方法,以及术中的细致操作,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莉端;潘琴;陈荣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治疗的21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服用抗结核药物期间,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观察其遵医行为、不良情绪的变化,并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护理前患者抑郁评分为(7.84±2.22)分,焦虑评分为(7.65±2.29)分,服药依从性为73例(68.45%),护理后患者抑郁评分为(7.12±2.15)分,焦虑评分为(6.42±2.47)分,服药依从性为98例(91.23%);护理后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及服药依存性明显改善(P <0.05)。护理后患者躯体、心理、社会和物质功能等生活质量总评分为(64.81±15.36)分,明显高于护理前的(48.91±15.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强肺结核患者服药期间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新生儿先天性表皮缺损1例的护理

    作者:李文琼;何丽兰

    先天性皮肤缺损又名皮肤再生不良或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是一种罕见的出生时皮肤局限或广泛缺损的疾病,以一定部位的皮肤缺损为特征。该病病因尚无定论,可能与子宫狭小或胎儿皮肤与羊膜粘连,药物、病毒及毒物等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有关,多发生于头皮及四肢[1]。头皮及四肢先天性皮损护理个案文献报道较多,国内未见皮肤缺损部位为两侧胸腹部及背部的新生儿相关护理个案报道,我科于2013年12月24日收治了1例新生儿先天性两侧胸腹部及背部多发性大面积表皮缺损的患儿,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皮肤缺损伤口愈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ICU 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更换药液方法的比较

    作者:方锦玲;黄苏平;曾妙弟;赵俊焕;王艳梅;刘群兰

    目的:探讨 ICU 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不同更换药液方法对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 ICU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100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零缝隙连接双泵替换更换药液法和传统更换药方法,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意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变化以及意识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零缝隙连接方法更换ICU 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危重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因更换药液而引起血压、心率大幅度波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广州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

    作者:郑蕾;毛璞;叶丹;黎毅敏

    目的:了解我院医务工作人员六步洗手法掌握情况及洗手效果。方法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 T313-2009)》中的洗手方法及洗手效果监测方法,采用现场观察法,对洗手步骤和洗手时间进行评分,同时进行手卫生效果监测。结果共调查1726人,客观原因无法参加考核的有18人,考核参与率81.57%。涉及全院大部分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急诊、手术室、医技检验、门诊、供应室、工勤。掌心相对揉搓正确率高,达100.00%;易遗忘的步骤是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正确率只有92.18%。全院六步洗手法正确率为85.57%。前3个科室依次为儿科(96.00%),妇产科(95.31%),手术室(92.13%)。全院手卫生监测结果合格率为75.68%,前3个科室依次为儿科(92.00%),重症医学科(88.98%),外科(85.42%)。结论洗手知识的正确率与合格率的调查是医务人员手卫生的重要内容,对其正确率与合格率的调查是针对性加强手卫生教育的基础。

  • 超声造影在产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秋红

    超声检查是目前产科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但常规二维超声仅能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无法显示内部血流信息,不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彩色多普勒检查虽然能显示被检部位的血流信息,但是对低速血流敏感性差,而近年来兴起的超声造影( contrast - enhanced ultra-sound,CEUS)通过对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动态观察恰好能够弥补上述两种检查方法的缺点。CEUS 又称声学造影,是通过将微气泡注入血管内,提高血管内声压反射系数,在造影剂所到达部位产生明显高于组织回声的非线性谐波,从而使声像图获得明显的对比效果。CEUS 是近年来超声诊断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继二维超声、多普勒和彩色血流成像之后,超声发展史上的第3次革命。CEUS 检查无创、无辐射、安全、操作简便、易重复,还可对病灶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具有其他检查方法,如增强 CT/ MRI 等无可比拟的优点,因此自开展以来,被迅速应用于临床。但由于胚胎组织比母体组织对超声作用的反应更敏感,加上可用于研究的人类妊娠标本较少,因此其在产科的应用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大规模开展,对其应用的相关报道综述也较少。本文就其在产科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游艳;肖建华;廖勇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1957年英国和瑞士科学家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并根据其可干扰病毒的复制而命名。自1976年Greenberg 报道用人白细胞 IFN 治疗4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使2例 HBeAg 转阴后,其抗病毒作用一直倍受关注。为解决来源有限、价格昂贵的问题,各种类型的基因工程 IFN不断问世,并相继被美国 FDA 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及相关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目前已经成为了临床中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用药[1]。更有新瑞士科学家发现某些类型的 IFN 能有效减少曾一度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新种类在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环境中的复制,从而可以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疑似感染者提供可能的治疗选择。由此足见 IFN 强大的抗病毒潜能,有待于更广阔的研究和利用,但其抗病毒的具体机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就目前研究较为清楚的 IFN 抗病毒的几种可能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 Toll 样受体4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作者:聂寒;苏珂;龙艳

    在我国,糖尿病肾病(DN)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第二位病因,给人民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DN 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近几年,一些研究学者已证实炎症通路是 DN 进展的中心环节。持续性低浓度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不断累积是 DN 进展的共同通路[1]。对炎症分子作用机制的阐明可能成为治疗 DN 新的作用靶点。

  •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小冬;何金秋

    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呈高发趋势。肝癌的形成原因与众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但是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了解。X 基因被认为与肝癌的形成密切相关,因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先进技术的运用,人们对 X 基因的反式激活功能、对 P53基因的影响、对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和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众多进展。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 多导睡眠监测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李江丽

    睡眠医学正逐步发展为与高科技融为一体的边缘性交叉学科,人们意识到睡眠障碍能对身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睡眠疾病有可能是其他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新陈代谢疾病、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 hypopnea syndrome,OSAHS)为多见。多导睡眠仪(polysomnography,PSG)是集监测、记录及分析全夜(监测时间>7 h)睡眠过程中的脑电图、心电图、腿肌电及下领肌电图、眼动图、口鼻气流、呼吸运动、体位、鼾声、手指血氧饱和度等为一体的睡眠监测仪器。目前 PSG 已广泛应用于睡眠研究的各个领域,在临床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本文在复习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 PSG 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神经生长因子致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妮;郑卫红

    疼痛根据其神经生理学机制可分为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两类,前者直接由伤害性刺激引起,与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有关,又称炎症性疼痛;后者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直接造成的慢性疼痛[1]。既往研究认为[2-3],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可改善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疼痛症状。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NGF 参与了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影响炎症介质的释放、离子通道的开放及促进神经纤维的生长导致疼痛,并与酪氨酸激酶( tyro-sine kinase,TrkA)受体结合调控离子通道及分子信号从而参与疼痛的发生发展[4]。此外,有疼痛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给予 NGF 处理可增加动物对伤害性刺激敏感性;抗 NGF 处理则可明显降低动物对炎性刺激及疼痛的反应,因此,有学者[5]推测 NGF 还可能通过促进致痛物质的表达导致疼痛,并在机体损伤后可改变神经元的出芽和再生。目前,疼痛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然而治疗疼痛的方法都不甚理想,以 NGF 为靶点治疗疼痛已备受研究者关注。因此,本文综述了 NGF 在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及抗 NGF 治疗疼痛的研究现状。

  • Wnt 信号通路在脊柱损伤继发骨质疏松中的作用

    作者:冯时;柳达

    骨质疏松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有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型。常见病因有年龄增长、女性绝经、营养不良尤其是钙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皮质醇增多等,在诸多继发性骨质疏松发病原因中,脊柱损伤继发骨质疏松越来越多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脊髓损伤后继发性骨质疏松临床表现特殊,单一的制动理论无法解释这样严重的骨量丢失,骨结构退变和骨生物力学性能的下降[1]。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骨骼的神经调节通路上[2]。Wnt 信号通路是一个复杂的蛋白质作用网络,其功能常见于胚胎发育和癌症,但也参与成年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3]。经典 Wnt通路包括 Dishevelled 受体家族蛋白质的激活及终细胞核内β-连环素蛋白(β- catenin)水平的变化。Dishevelled 是细胞膜相关 Wnt 受体复合物的关键成分,它与 Wnt 结合后被激活,抑制下游蛋白质复合物,包括 axin、GSK -3与腺瘤样结肠息肉(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蛋白。axin/GSK -3/ APC 复合体可促进细胞内信号分子β- catenin 的降解。当β- catenin 降解复合物被抑制后,胞浆内的β-catenin 得以稳定存在,部分β- catenin 进入细胞核与 T 细胞因子(TCF)/增强淋巴因子(LEF)转录因子家族作用并促进特定基因的表达。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关注 Wnt 信号通路骨质疏松发病中发挥的作用[4]。本文主要对脊柱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Wnt 信号通路如何表达与发挥作用作一综述。

  • 遗传性红细胞膜病及其实验室检查

    作者:廖林;林发全

    红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双分子层和镶嵌其间的蛋白质所构成。部分膜蛋白参与保持红细胞内外阳离子和水的平衡,此外多种膜骨架蛋白在膜胞浆侧相互连接构成网络状结构,对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稳定性和变形性起重要作用。遗传性红细胞膜病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蛋白缺陷,引起红细胞形态改变和破坏增加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主要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HE)、遗传性热异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pyropoikilocytosis,HPP)、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Southeast Asian ovalocytosis, SAO)和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tomatocytosis, HST)等。遗传性红细胞膜病临床表现多样,少数患者无家族史,部分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等临床表现与之相似,造成部分患者被误诊或漏诊。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实验方法用于遗传性红细胞膜病的检测。本文总结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希望广大医师重视遗传性红细胞膜病,合理选择实验组合,提高这类疾病的诊断水平。

  • 引言的写作

    作者:本刊编辑部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一般不超过200字)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该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该研究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言该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

  • 网络期刊及网络公告的著录格式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网络期刊 公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

    作者:

    关键词: 中文核心期刊
  • 计量资料统计检验的两个常见错误

    作者:本刊编辑部

    错误之一: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多次 t 检验,而不用方差分析。多组间均数比较时,如果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呈齐性时,应该用方差分析(也叫 ANOVA 分析)。方差分析只能告诉我们多组间均数是否全部相等,即便 F > Fα,也只能说明在α水准上至少有两组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不能告诉我们到底哪两组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要研究某两个或某几个总体均数是否相等,还要在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两两比较的 q 检验(也叫 Studnet - Newman - Keuls 检验法)或小显著差异(le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t 检验;当多个观察组与一个对照组进行均数间比较时,应作 Dunnett - t 检验。

  • 勘误

    作者:

    2014年3月第35卷第6期第965页论文《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家庭访视的效果评价》的课题名称应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新工程”项目(编号:兵科发[2011]26号-6)。

  • 《广东医学》杂志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作者:本刊编辑部

    关键词: 东医学
  • 补肺活血胶囊治疗矽肺的效果

    作者:田立岩;曹桂秋;刘桂桃

    目的:观察补肺活血胶囊治疗矽肺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矽肺患者单用补肺活血胶囊1.4 g,3次/ d 口服,疗程24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周疗程结束后检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肺泡通气量、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血液流变学、肺功能的变化。结果临床症状胸痛、气促、咳嗽、咳痰治疗后基本消失。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24周疗程结束后,SaO2、PaO2、PaCO2、白细胞及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和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肺泡通气量、肺功能检测肺活量、1 s 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与治疗后 X 线胸片无明显变化。研究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肺活血胶囊是治疗矽肺患者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

  • 益肾逍遥饮对肝郁肾虚型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周伟强;邵丹丹;林锦春

    目的:探讨益肾逍遥饮对肝郁肾虚型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服用益肾逍遥饮,对照组服用十一酸睾酮胶囊,治疗3个月及停药半年后观察两组 PADAM 症状评分、血清睾酮水平(TT、FT、BT)及其他血清性激素(LH、FSH、E2),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疑似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精神心理症状、体能加血管症状、性功能减退症状评分、血清睾酮水平、其他血清性激素(LH、FSH)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停药半年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维持在治疗后水平(P >0.05),对照组则明显出现反弹现象(P <0.05)。随访1年,观察组仅2例出现疑似代谢综合征,而对照组则有12例(P <0.05)。结论益肾逍遥饮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远期效果优于十一酸睾酮胶囊补充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 食疗处方治疗妊娠期便秘的效果

    作者:陈雅

    目的:探讨食疗处方治疗妊娠期便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40例妊娠期便秘患者,其中早孕期(<13周)、中孕期(≥13且<28周)、晚孕期(≥28周)各80例。全部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早孕期、中孕期、晚孕期患者均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针对便秘的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饮食指导的基础上接受食疗处方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便秘的治疗效果及观察组患者对食疗处方的接受度、不良反应等。结果不同妊娠期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对食疗处方的接受度良好,组内不同孕期间患者接受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未见食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食疗处方治疗妊娠期便秘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饮食指导,对不同孕期患者的疗效相似,且安全可靠,接受程度高。

  • 中药熏洗对促进上肢骨折中后期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沛波;林滨;徐冬锐;孙少鸿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对上肢骨折中后期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213例上肢骨折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单纯按骨折三期依骨折部位、类型、骨折稳定程度选择适当的练功活动作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96例,优良率89.7%;对照组优良80例,优良率7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中药熏洗能更好地促进骨折中后期功能康复,利用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促进患肢功能康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广东医学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