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直肠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分期准确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直肠腔内超声进行直肠癌T分期与N分期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19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5例,女性144例,年龄22 ~ 82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就诊时间把患者分为A(2007年1-12月)、B(2008年1-12月)、C(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3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其中272例术前超声由医师甲(n=162)、乙(n=64)及丙(n=46)完成.对比超声分期与手术后病理分期结果,评价直肠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浸润深度(T分期)和局部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超声T分期的准确性为67%,uT2、uT3期准确率分别为4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54,P<0.01),uT3、uT4a期准确率(分别为8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7,P<0.01).在行根治性手术的311例患者中,N分期准确性为66%.医师甲的T分期和N分期准确性分别为75%、72%,医师乙分别为59%、59%,医师丙分别为50%、52%.医师甲随着检查例数的增加,后期的分期准确性(T分期84%,N分期81%)较初期(T分期55%,N分期41%)明显提高(x2 =6.65、13.27,P<0.01).结论 对于熟练掌握经直肠腔内超声技术的医师,直肠腔内超声对直肠癌术前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
-
西罗莫司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治疗肝移植术后缺血性胆道损伤(ITBL)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临床确诊且具有系列肝脏穿刺活检结果的ITBL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19~61岁.按是否接受西罗莫司治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损伤前、损伤期和治疗后3个时段,观察汇管区IL-2、叉头型转录因子(FoxP3)及IL-10的表达、肝功能的变化、胆管损伤程度评分、临床预后.结果 发生ITBL时IL-2明显升高(对照组0.138 ±0.050,治疗组0.141 ±0.052),而FoxP3和IL-10较前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对照组IL-2、FoxP3及IL-10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治疗组IL-2 (0.107±0.043)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087,P=0.044),而FoxP3 (0.213±0.039)和IL-10(0.187 ±0.04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822、-4.350,P<0.01).发生ITBL时血清ALT、AST、总胆红素、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及胆道损伤程度评分较前不同程度地升高;6个月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治疗组肝功能指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胆道损伤程度评分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4.4±2.4,Z=-2.568,P=0.010).对照组1年和3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6/13和4/13,治疗组分别为17/19和13/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66,P=0.007;x2=5.398,P=0.020).结论 西罗莫司可抑制IL-2的表达,促进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IL-10的上调,从而缓解胆道的免疫病理损伤,减少移植物丢失及再次肝移植的可能性.
-
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肋骨畸形和椎管内畸形的特点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各类脊椎畸形、肋骨畸形与椎管内畸形的特点及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118例,男性52例,女性66例;年龄3~50岁,平均(14±7)岁.统计椎管内畸形、肋骨畸形的总体发生比例及各自的好发部位,运用x2检验分析不同类型脊椎畸形、肋骨畸形与椎管内畸形的伴发情况.结果 1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合并椎管内畸形57例(48.3%),多种畸形常并发存在,以脊髓纵裂(32.2%)和脊髓空洞症(21.2%)为多见.合并肋骨畸形69例(58.5%),以凹侧为多见(68.1%,47/69).椎管内畸形的发生率在混合型脊柱侧凸(58.3%,35/60)和多脊椎畸形(54.8%,51/93)的患者中较高(x2= 14.05和27.50,P<0.01).伴有肋骨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中有椎管内畸形的42例(60.9%),无椎管内畸形的27例(39.1%),不伴有肋骨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凸中有椎管内畸形的15例(30.6%),两组相比椎管内畸形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5,P<0.01).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伴发的椎管内畸形以脊髓纵裂和脊髓空洞为多见;肋骨畸形多发生于混合型脊柱侧凸及多脊椎畸形患者,以凹侧多见.脊椎畸形的类型及是否伴有肋骨畸形对椎管内畸形的诊断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椎管内畸形与脊椎畸形的好发部位相似,但各种椎管内畸形、脊椎畸形间缺少显著的、特定的对应关系.
-
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影响的机制研究
目的 评价胃癌患者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2011年4-10月连续入院且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胃癌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口服碳水化合物组和口服安慰剂组,术前4h监测患者静息能量消耗(REE)及呼吸商,并抽取空腹血,测定血糖、胰岛素及三酰甘油,麻醉前2~3h口服500 ml碳水化合物(或安慰剂),2组患者均在硬膜外加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行根治性远端胃癌切除术,开腹即刻及关腹前取腹直肌组织并固定,术后即刻抽血测定血糖、胰岛素及三酰甘油,并监测术后REE及呼吸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REE及呼吸商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2组患者腹直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共48例患者完成试验(口服碳水化合物组和口服安慰剂组各24例),口服安慰剂组和口服碳水化合物组术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为12.68±3.13和5.67±1.40(t=6.646,P=0.003);静息能量分别为(1458±169)、(1341±110) kcal/d(t=2.851,P=0.046);呼吸商分别为0.73 ±0.42和0.79 ±0.22(t=6.546,P=0.041);血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0.53±0.24)、(1.04±0.97)g/L(t =2.542,P=0.006);腹直肌线粒体损伤指数分别为1.14 ±0.33和0.92 ±0.19(t =2.730,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口服安慰剂组术后线粒体较术前明显肿胀,嵴膜不清晰.结论 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可降低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减少静息能量消耗,改善物质代谢;可能机制与口服碳水化合物促进胰岛素释放,保护线粒体功能有关.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漏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323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38例;年龄27~82岁.根据是否发生胰漏分为胰漏组52例及非胰漏组271例.对围手术期可能产生胰漏的20个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原发疾病、酗酒史、胆管炎、胆红素、清蛋白、血红蛋白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部323例PD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0.3%(98/323),病死率3.7%(12/323),其中胰漏发生率16.1%(52/323),因胰漏死亡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支架引流方式、专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2 ~9.00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OR= 2.091,P=0.001)、胰腺质地(OR=7.715,P=0.040)、胰管直径(OR=5.405,P=0.006)、胰管支架引流方式(OR =4.313,P=0.001)及专业组(OR =6.404,P =0.006)是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疾病、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支架引流方式及专业组是胰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精准操作,术中放置胰管支架外引流,成立胰腺外科专业组能够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
-
微创下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5 ~ 68岁,平均45岁.采用单侧切口工作通道下完成MIS-TLIF手术,在完成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同一切口经棘突根部向对侧置入经椎板关节突螺钉,进行围手术期指标观察、影像学和疗效评价.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工作通道下顺利完成椎管内减压、椎体间融合和混合内固定,无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平均手术时间(148±75) min,术中出血量(186±226) ml,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32±15)h,平均住院日(6±4)d,手术切口长度平均(29±4) mm,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平均长度(52 ±6) mm.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和CT显示混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经棘突椎板关节突螺钉均穿过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术后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F=52.845,P=0.000;腿痛VAS:F=113.480,P=0.000; ODI评分:F=36.665,P=0.000).结论 单侧切口MIS-TLIF采用混合内固定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术近中期结果
目的 分析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后近中期的血管通畅情况以及保肢情况,发现影响结果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 1年12月24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且有严重吸烟史,年龄24 ~ 43岁,平均(33±6)岁.15例(62.5%)存在足趾缺血性溃疡,7例(29.2%)表现为严重静息痛,2例(8.3%)为重度间歇性跛行.手术方法包括8例血管旁路术,7例经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3例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6例行内膜剥脱术+取栓术.记录手术成功率、截肢率和靶血管通畅率.多因素回归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总体手术成功17例(70.8%),包括血管旁路术8例、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4例、内膜剥脱+取栓术3例、球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2例.7例失败患者中围手术期截肢3例(12.5%),转行其他术式获得血管重建2例,未治疗2例.随访时间1 ~ 40个月,平均(17±11)个月,均存活.一期通畅率45.8% (11/24),二期通畅率62.5% (15/24),保肢率79.2% (19/24).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管旁路术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结果(Wald=4.016,P=0.045),术前有严重缺血(溃疡)病例其预后较差(Wald =4.018,P=0.043).结论 对于重症缺血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可以考虑进行血管重建术,首选自体静脉旁路术.没有血管旁路的病例,可尝试进行导管溶栓+球囊血管成形术,其结果尚可接受.
-
三种不同径路胸腺切除术治疗胸腺肿瘤
目的 探讨不同微创手术与开放径路胸腺肿瘤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111例肿瘤大径≤5 cm的胸腺肿瘤患者接受了胸腺切除术,其中男性46例,女性65例,年龄(51±15)岁;按照手术径路分为全腔镜组47例、小切口组26例、开放组38例.记录并分析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全腔镜组38例经右侧径路,中转开胸3例;9例经左侧径路,中转开胸4例.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胸管引流时间、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7±1.7)d,短于小切口组的(7.5±2.2)d和开放组的(8.2±1.9) d(F=3.759,P =0.002).全胸腺切除74例,其中全腔镜组25例(53.2%,25/47)、小切口组11例(42.3%,11/26)、开放组38例(100%,38/38);全腔镜组全胸腺切除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为(5.0±1.4) d(F =5.844,P=0.001).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 全胸腔镜切除胸腺良性肿瘤或早期胸腺瘤是安全可行的,能够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分子分型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预测和评价
目的 前瞻性研究分子分型及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预测和评价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实施新辅助治疗并完成R0切除手术的79例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 ~67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Luminal A型6例,Luminal B型42例,HER-2阳性型14例,三阴型17例.研究入组患者动态增强MRI评价与病理疗效评价间的关系,分析分子分型及动态增强MRI对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预测和评价作用.结果 新辅助治疗临床有效率为83.5%(66/79),病理有效率为79.7%(63/79).79例患者中27例获得病理完全缓解(34.2%),其中Luminal B型12例(28.6%,12/42),HER-2阳性型5例(5/14),三阴型10例(10/17).分子分型与病理完全缓解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 =0.039).动态增强MRI临床疗效评价与病理疗效评价间有统计学相关性(r =0.432,P=0.000).结论 分子分型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具有预测价值,动态增强MRI检查与新辅助治疗后组织病理疗效评价具有相关性,有助于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
-
皮瓣重建修复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外露
目的 探讨皮瓣重建技术修复因重症下肢缺血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人工血管外露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 1年12月诊治的192例下肢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其中5例(2.6%)在前次术后6~13d发生人工血管外露,包括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2~81岁,中位年龄68岁.外科处理主要包括局部清创及保留移植物的任意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术,3例应用“Z”形任意皮瓣改形修复,2例采用腹直肌或股直肌皮瓣转移修复.结果 4例成功保留了人工血管,切口一期愈合;随访5~ 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8个月,均未再出现人工血管外露及感染症状,旁路血管通畅;1例术后2周人工血管破裂出血,切除人工血管后因患肢缺血严重行膝上截肢术.结论 人工血管外露后果严重,保留血管移植物的任意皮瓣或肌皮瓣修复术是有效的外科处理手段.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412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平均年龄(60±12)岁.手术方式为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消化道重建采取Child顺序进行胰肠、胆肠和胃肠吻合,分析术后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 本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7.1% (153/412),出血发生率为6.6%(27/412),其中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2.7%(11/412).常见消化道出血部位为胰肠吻合口5例,胃肠吻合口出血4例.早期出血者6例,7例患者出血为医源性因素直接导致.本组直接行开腹手术止血4例;胃镜检查3例,2例治疗成功;DSA检查5例,2例成功止血,血管介入后开腹手术止血2例.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消化道出血常发生在术后早期,术中完善止血能预防多数创面出血,血管造影具有微创和确诊价值,出血后果断手术探查效果良好.
-
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治疗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闭塞性病变
目的 探讨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治疗腘动脉及膝下流出道闭塞性病变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对28例顺行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膝下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了经小腿动脉逆向入路血管重建,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59 ~ 93岁,平均年龄(78±9)岁.按Rutherford下肢缺血分级标准:严重间歇性跛行(3级)3例,重度下肢缺血(4~6级)25例.将逆向操作分为两类:一类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建立逆向入路,一类采用经小腿动脉侧支逆向动脉重建.结果 全组总技术成功率92.8%(26/28).远端穿刺无严重并发症,轻微并发症3例(10.7%).23例患者获得3 ~ 2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4±9)个月,随访率88.4%(23/26).术后6个月累积通畅率73.9%(17/23),12个月累积通畅率47.8%(11/23).病死率4.3%(1/23).保肢率95.7%(22/23).1例溃疡未愈合,溃疡愈合率9/10.结论 对于顺行血管腔内治疗失败的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通过小腿动脉逆向入路可进一步提高血管腔内治疗的成功率.
-
Lenke 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第一胸椎倾斜与双肩美学平衡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第一胸椎(T1)倾斜与双肩美学平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71例Lenke 2型AI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女性61例,男性10例;年龄10 ~18岁,平均(15.1±2.9)岁;Risser征1~5,平均2.8.患者在自然站立位拍摄后前位照片及进行全脊柱X线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T1倾斜,并在照片上测量内侧美学双肩高度差(CSHi)以及外侧美学双肩高度差(CSHo),CSHi和CSHo统称为CSH.T1向右倾斜为正值,反之为负值.T1倾斜>5°定义为正性倾斜,T1倾斜<-5°定义为负性倾斜,-5°≤T1倾斜≤5°定义为T1水平.左肩高于右肩时CSH为正值,反之为负值.CSH>5 mm定义为正性CSH,CSH<-5 mm定义为负性CSH;-5 mm≤CSH≤5 mm定义为双肩水平.T1倾斜与CSHi、CSHo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T1倾斜与CSHi、CSHo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25和0.28,P <0.05).T1正性倾斜患者中,正性CSHo、水平CSHo、负性CSHo患者比例分别为59.0% (36/61)、37.7%(23/61)和3.3%(2/61);T1水平患者则分别为3/10、5/10和2/10.T1正性倾斜患者中,正性CSHi、水平CSHi、负性CSHi患者比例分别为83.6% (51/61)、11.5% (7/61)和4.9% (3/61);T1水平患者则分别为6/10、2/10和2/10.结论 T1倾斜与双肩美学平衡之间有相关性,但是正性T1倾斜患者可以表现为左肩高,也可以表现为双肩等高或者右肩高.
-
胰管结石的分型及外科治疗方式的选择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的分型方法,并根据分型选择合理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8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胰管结石患者,男性57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2±23)岁.所有患者都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确诊,根据结石的位置、胰管有无狭窄,将胰管结石分为3型:Ⅰ型43例,胰石位于主胰管,主要采用内镜取石或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术;Ⅱ型39例,胰石同时位于主胰管和分支胰管,主要采用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术和(或)胰腺区段切除;Ⅲ型7例,结石位于分支胰管,主要采用胰腺区段切除.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胰漏6例(6.7%),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吻合口出血2例(2.2%),其中1例死亡;结石残留6例(6.7%),均为分支胰管结石残留.78例获得随访,57例生存至今;5例患者有间隙性腹痛需要内科治疗,7例患糖尿病(2例为胰腺次全切除,5例为胰体尾切除),结石复发5例,其中3例行第2次手术.结论 根据结石在胰管内而不是在胰腺实质的部位提出的胰管结石分型方式,对于以“取尽结石并保留胰腺功能”为原则的胰管结石外科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双肾上腺中央静脉一例
肾上腺血管解剖变异并非常见,双肾上腺中央静脉更为罕见,但肾上腺血管变异增加了肾上腺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易造成误伤或遗漏.我们收治1例左侧肾上腺肿瘤患者,该患者为双肾上腺中央静脉,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患者男性,43岁.因"左侧腰痛半个月"在外院行CT检查,显示左输尿管结石,左肾上腺肿瘤.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高160/110 mmHg(1 mmHg =0.133 kPa).体检:左肾区叩击痛(+),左下腹输尿管走行区压痛.
关键词: -
小儿前纵隔巨大平滑肌瘤一例
患者 女性,2岁9个月,因"发现胸部凸起10 d"于2012年6月20日入院.入院前10 d患者家长无意间发现患者前胸近剑突处局部明显凸起,无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精神、饮食、睡眠可,体重无异常变化.当地医院胸部CT检查示:前纵隔巨大占位.体格检查:体温36.5℃,心率142次/min,呼吸26次/min.胸廓不对称,右胸廓较左侧稍隆起,剑突左侧可见局部胸壁凸起畸形,局部可扪及质硬包块,边界不清,局部无压痛.双侧呼吸动度对称一致,胸廓无压痛,双侧语颤稍减弱.双肺叩清,听诊右中下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腹无明显异常.
关键词: -
原发性肝脏未分化肉瘤误诊原因分析
未分化肉瘤又称为未分化胚胎肉瘤或恶性间叶瘤,是一种起源于中胚层组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肉瘤成分所构成的混合型肿瘤[1],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腹膜后和下肢多见.肝脏原发性未分化肉瘤十分罕见.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0月13例肝未分化肉瘤患者的资料,以期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关键词: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的回顾性分析
胸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发病1周内病死率为60% ~ 70%[1].近年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成为治疗胸主动脉瘤和B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方法.有选择性地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是较常采用的扩大近端锚定区的方法[2],但仍存在争议.我们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2年1月TEVAR手术患者的资料,探讨LSA封堵的可行性.
关键词: -
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理的研究进展
肺切除术后充分有效的胸腔引流可以使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尽快排出,以促进肺复张和贴近壁层胸膜.但胸腔引流管的持续存在也将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如疼痛、感染等,且延长住院时间并增加住院费用.以往胸腔引流管的管理以及拔管指征的标准设定更多地依据外科医师的个人经验及习惯,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近年来,对胸腔引流新方法的探索和传统引流方法的改进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缺乏对胸腔生理机制的全面理解以及专业术语和定义的不统一,该方面研究面临很多困难.2011年由欧洲胸外科协会、美国胸外科学会、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及普胸外科医师俱乐部共同组成的专家小组对该研究领域现有的数据进行了回顾分析,并对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统一论证并且初步达成共识.
关键词: -
纳米生物材料在创伤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纳米科学的迅猛发展和向生物医学范围的延伸,在二者交叉领域内形成了一门新学科——纳米医学.纳米医学是将纳米科学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手段,目前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学科,并正向其他医学专业渗透.纳米医学包括2个方面:纳米医学技术和纳米生物材料(NBM)(图1).前者已被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例如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就是借助激光光束与纳米金属等电子相互作用,使表面可吸收分子的振动增强,图像经整合后更加清晰,精确[1].此外,纳米医学技术也被用于NBM的制备(图1),例如制备生物相容性骨替代修复材料,它在调控骨细胞DNA复制与自我生长方面疗效显著[2].
关键词: -
完全腹腔镜与开腹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对比研究
门静脉高压症是外科领域较难治疗的疾病之一,Sugiura手术曾被认为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疗效佳的术式.开腹改良Sugiura手术显示了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腹腔镜下改良Sugiura手术的报道较少[1-3].我们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6月1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完全腹腔镜改良Sugiura手术的资料,并选取同期进行的15例传统开腹改良Sugiura手术患者资料作对比,报告如下.
关键词: -
软式内镜下经脐胸交感神经切断术的临床研究
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是目前治疗手汗症有效的方法[1-3],该术式在减小创伤方面确实较传统的开胸手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有高达25%的患者术后感觉切口部位持续麻木、疼痛[4],而且胸部的手术瘢痕也给年轻女性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经自然腔道手术(NOTES)的理念应用于胸部手术,选择脐部这一天然瘢痕作为手术入路,穿过膈肌实施胸交感神经切断术.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我们采用这一技术共完成胸交感神经切断术4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
嵌入式胰胃吻合术临床应用分析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和胰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和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及部分胰腺良性疾病的主要术式.胰漏是上述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PD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胰空肠吻合是常用的胰消化道重建方式,但胰胃吻合作为另外一种重建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对现有胰胃吻合术式进行改良,设计了一种新的胰胃吻合术式-胃壁内嵌入式胰胃吻合术(insert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IPG),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
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观察
随着脊柱运动保留技术即非融合手术的发展,其已经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患的另一种治疗策略,并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3].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正是基于此理念而设计的一种新型颈椎前路减压非融合植入物,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19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DCI植入术治疗,现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临床可行性.
关键词: -
肺转移瘤的外科治疗价值
通常认为,肿瘤发生远处肺转移就失去了手术指征.然而我们长期的临床经验表明,许多肺转移瘤患者可以长期存活,并且从手术中获益.国内外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转移瘤行手术切除后,部分患者仍能长期存活,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标准.我们就外科在肺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进行讨论.
关键词: -
微创外科技术管理进展和建议
近年来微创外科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诸多优点[1],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手段,如何使其安全、规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各国在微创外科技术方案或程序的管理方面立法需求不大,很少有评价管理机构介入或参与,造成可用于评价和管理的证据较少,且可参考借鉴的管理经验也有限.我们归纳国内外对微创外科技术的管理,为政府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
对“胸腰段”用于疾病名称的商榷与人文思考
"胸腰椎骨折"、"胸腰段骨折"是骨科临床上和学术交流中常用的疾病名称.两者在语法词汇上似乎没有实质的不同,而在实际应用中,前者多指脊柱胸段与腰段的所有椎体,后者仅指胸段与腰段交界处相邻的几个椎体.对于"胸腰段"范围的界定,目前主要有两个版本:其一是T10~L2(5个椎体)[1],其二是T11~L2(4个椎体)[2].此区域是脊柱两个生理弧度的交汇处,应力集中,约50%的脊柱骨折发生于此[3].
关键词: -
泌尿外科临床工作中若干法律相关问题探析
如今,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医疗纠纷频频发生,使得外科医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外科临床工作中,一旦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或者欠理想的治疗效果,就会使外科医生感到棘手与困惑.诚然,为了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多年来各医疗单位和外科医生在增进医患沟通、加强责任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已经下了很大的功夫,但这还远远不够.我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工作在医疗纠纷"重灾区"的外科医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诊疗技术,更要熟悉相关法律,依法执业、规范诊疗、防范纠纷.现结合泌尿外科的临床实际,谈一谈我对相关法律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