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胶囊内镜对各段小肠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刘荣火;胡红松;谭朝晖;郭中秋;刘艳;陈晓红

    目的 探讨胶囊内镜在各段小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53例受检者行严格小肠肠道清洁,采用以色列GIVEN公司的SB胶囊内镜行全小肠检查.根据小肠肠腔特点和Given定位系统,将小肠分为3段.统计各段小肠的肠道清洁度、病变检出率和评价病灶表面特征的观察效果,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受检者完成检查.47例受检者完成全小肠观察,10例受检者共发现13处观察效果不佳,约占总受检病例数的18.9%;其中第1、第2和第3段小肠发现清洁欠清晰数分别为4、1和8,分别约占总数的31.8%、7.7% 和61.5%.42例受检者发现病变,共发现病灶约75处,部分病灶表面特征观察效果欠佳.3段小肠总病灶数无明显差异,但3段小肠的非炎症病灶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6.7%、50.0% 和33.3%.结论 胶囊内镜检测第2段小肠有良好观察效果及病变检出率;改进检查条件有助提高胶囊内镜在第1段和第3段小肠的诊断价值.

  • 大鼠不同节段远端结肠黏膜对多巴胺的不同反应

    作者:张桂红;赵文超;朱进霞;钟耀华;陈小章

    目的 比较多巴胺在大鼠不同节段远端结肠黏膜上引起的离子转运变化.方法 剥离健康成年SD大鼠不同节段远端结肠黏膜,运用短路电流技术研究多巴胺对黏膜离子转运的影响.结果 黏膜基膜侧应用小剂量多巴胺(<1 mmol/L)可使短路电流曲线下降,越靠近肛门的黏膜上皮细胞对多巴胺的反应越大,而远离肛门的远端结肠黏膜基膜侧应用大剂量(1 mmol/L)多巴胺使短路电流曲线上升.结论 大鼠不同节段远端结肠黏膜对不同浓度的多巴胺反应不同.

  • 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疗效比较中的系统评价

    作者:成晓舟;郭天康;达明绪;景武堂;胡东平

    目的 评价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 、Embase、SCI、CNKI、CBM、VIP、WANFANG DATA,纳入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的方法 学质量进行评价,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统计结果 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 8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 显示: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与常规分层缝合法在手术时间[MD=-17.09,95%CI(-19.32,-14.87)],术后切口感染率[RR=0.06,95% CI(0 03,0.12)],7 d内出院率[RR =1.17,95%CI(1.13,1.22)]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在术后疼痛程度(需应用镇痛药物比率)[RR =1.05,95%CI(0.91,1.20)]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研究表明,与常规分层缝合法相比,腹膜外切口单层缝合法能显著缩短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提高7 d内出院率,但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小且质量不高,因此,有必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进一步予以证实其疗效.

  •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治疗左肝外叶胆管结石的体会

    作者:刘浩润;王观发;李为民;赵洪强;郑方;杜继东;戴新;许长涛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治疗肝左外叶胆管结石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5月-2010年5月共12例患者行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术治疗肝左外叶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并发胆囊结石,术中加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 12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70 mL~370 mL,术后12例均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3例出现肝残面积液,无残留结石、大出血、胆瘘、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肝左外叶切除治疗左肝外叶胆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 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祁小鸣;陈恕之;周步良;郭磊;方华梅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RE)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经胃镜检查确诊为RE的患者467例,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并对其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老年组内镜检出率为3.12%,高于非老年组(P<0.01);两组性别比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重度RE患者所占的比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典型症状反酸、烧心发生率低于非老年组(P<0.01);非典型症状咽部异物感、慢性咳嗽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1);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E是老年人常见病,且男性占较大比例,其典型反流症状发生率低,易发生重度食管炎,消化内镜对RE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结肠镜检查及治疗并发穿孔分析

    作者:丛春莉;苏秉忠;刚苏和

    目的 探讨结肠镜诊治过程中出现急性消化道穿孔的原因、诊断及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8例结肠镜检查致消化道穿孔病例资料.结果 结肠镜并发结肠穿孔8例,诊断性肠穿孔4例,其中1例为无痛肠镜检查后穿孔,治疗性穿孔4例.当前,并发结肠穿孔主要为治疗性肠穿孔,穿孔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及其移行区.结论 结肠镜诊疗中并发肠穿孔的比例并不高,治疗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状况及有无基础的肠道疾病,肠穿孔并发感染或有肠道基础疾病时,行手术治疗(开腹或腹腔镜);穿孔较小或患者一般状况好时可行内镜下治疗(金属夹)及保守治疗(禁食水加抗生素).

  • ω-3鱼油脂肪乳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郭楠楠;李珊珊;于长海;俞建琦;张文;张景卫

    目的 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7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35).试验组患者术后使用中长链脂肪乳+ω-3鱼油脂肪乳,对照组使用中长链脂肪乳,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7天外周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2、IL-12)水平,并记录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CRP、IL-1β、IL-6、IL-2、IL-12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血清CRP、IL-1β、IL-6、IL-2、IL-12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SIR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患者使用添加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能够显著抑制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

  • 血甘油三酯、尿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白秀平;赵宝珍;李爱卿;高敏;李兴

    目的 观察血甘油三酯(TG)、尿酸(U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从我院就诊经彩色超声诊断的脂肪肝患者中,依血TG水平分为3组,即血TG正常组(NT)、仅血TG升高组(HT组)、血TG合并UA升高组(HTU组),以血TG正常的非脂肪肝人群做对照组(Control).测各组血清胰岛素、TNF-α、IL-6、血糖,以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IR.结果 与Control相比,NT、HT组TNF-α、IL-6、HOMA-IR均无明显增高(P>0.05);HTU组IL-6及HOMA-IR明显增高[ IL-6,HTU:135.19 (90.27~164.24) ng/mL vs Control:61.6 (53.53~79 69) ng/mL;HOMA-IR,HTU:2.34±0.53 vs Control:1.00±0.81,P<0.01 ],TNF-α无明显增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TG与HOMA-IR呈明显正相关(r=0.428,P<0.01).结论 NAFLD患者是否发生IR及IL-6、TNF-α的变化可能受不同TG水平的影响.

  • 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柯宇

    目的 探讨肝硬化脾脏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且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16例肝硬化脾脏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脾脏的大小、肝功能分级、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的门静脉血液流速和压力、手术前后的血小板数量和凝血酶原延长时间等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 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36例,未发生PVT 180例.术后发生PVT患者的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脾脏的大小、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手术前后门静脉的压力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与发生门静脉血栓有显著性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患者的性别、年龄、肝功能分级、手术前后的血小板数目、术前门静脉血液流速和手术前后的凝血酶原延长时间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无显著性关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较粗、脾脏较大、手术后门静脉血液流速较慢、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较小以及手术后并发症较多是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可针对上述指标及时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检测,减少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下消化道高危症状对结肠癌的预测价值

    作者:杨霞;杜爱民;王咏梅;毛勇

    目的 研究下消化道高危症状(消瘦、便血、黑便、腹泻、排便改变、腹部包块)对结肠癌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第八五医院因下消化道症状首次行结肠镜检查的6 936例患者,分析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6 936例患者中,结肠癌的发生率为2.7%(185/6 936),其中只有58.4%(108/185)的患者有结肠癌高危症状,总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94.0%,总体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2.46和0.96,只有腹部包块的阳性似然比>5.结论 大部分结肠癌患者并没有肿瘤形成的高危症状;除腹部包块以外,其他下消化道高危症状不能准确预测结肠癌.

  • 肝细胞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拱辰

    肝细胞癌在形成、发展及外侵和转移过程中出现自身抗原异常表达和新表达一些抗原,同时也可以异常分泌许多具有生物活性因子和许多代谢物质,这些改变可以避免机体免疫系统打击同时也可以使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而且也可以使肿瘤细胞所处的免疫微环境发生变化,多因素、多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被免疫系统打击,即:肝细胞癌的免疫逃逸.本文就近年国内外原发性肝细胞癌与免疫逃逸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 双特异性抗体潜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智明;张林;李楠

    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是具有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可选择性募集效应细胞到靶细胞周围,介导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新型抗体.BsAb由两条不同的重链和轻链组成,可分别结合到呈现不同细胞类型的两个抗原上(靶细胞表面抗原,载荷物如效应细胞).近年来,随着国内外BsAb的相关研究的飞速发展,因BsAb在疾病诊治中的作用逐渐丰富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BsAb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王子恺;杨云生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表明早期胃肠道感染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关系密切.大部分胃肠道感染患者能够很快恢复并且无后遗症,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会有持续性的症状,符合IBS的诊断标准,即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PI-IBS).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PI-IBS的研究进展,从PI-IBS的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临床特征等方面进行作一概述.

  • 胃腺癌转移致脑膜癌病1例

    作者:王春梅;王振征;孔玲玲;许刚

    胃腺癌脑膜转移临床较少见,我院收治1例胃癌患者,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发生于消化道症状出现之前.提示临床上对某些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者要注意肿瘤脑转移.

  • 吻合口溃疡穿透致吻合口横结肠瘘1例

    作者:邱晓玲;韩昕晶;冯晓霞;史洪涛;何松;沈薇

    吻合口溃疡穿透导致吻合口横结肠瘘临床少见,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腹痛、腹泻未消化物、呕吐粪样物、营养不良,胃肠镜检查及消化道造影有助于诊断.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

  • 贲门失驰缓症内镜下放置临时支架治疗2例报道

    作者:岑戎;吕婵

    对 2 例药物和球囊扩张治疗效果差的贲门失弛缓患者给予放置临时支架治疗,结果 安全有效,操作简单,但病例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 乙肝治疗二十年的回顾与总结

    作者:王全楚;段芳龄

    通过回顾和总结近20年来我国在乙型肝炎防治方面走过的艰难历程,尤其是在抗病毒治疗、治疗性疫苗、肝衰竭诊治和肝纤维化防治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以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为今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治疗 进展
  • 肝纤维化的诊治进展

    作者:张凌云;王全楚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向肝硬化进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随着肝纤维化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及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进一步阐明,肝纤维化的诊治策略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有了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

  • Hedgehog通路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春蕾;郭传勇

    各种损伤刺激通过不同的炎症因子及信号转导途径介导了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 cell,HSC) 的激活,并使其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从而产生肝纤维化.Hedgehog (Hh) 信号通路与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存在密切的关系.过度或持续的Hh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导致受损肝脏组织的过度再生,并促进肝纤维化发生.

  • 肝纤维化非创性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白宁;臧凤莉;史立军

    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EMC)在肝脏的合成与降解动态失衡导致的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肝穿刺活检仍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其有创性和潜在风险性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因此,简单且易推广的非创伤性诊断指标诊断肝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近年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新研究进展.

  • 肝衰竭的诊治进展

    作者:朱晓红;王全楚

    肝功能衰竭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并发症多,预后较差.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肝移植及干细胞移植等.近年来,在肝功能衰竭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现阶段多环节的内科综合治疗仍然非常重要.

  • OPN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大健;赵永忠

    细胞外基质 (ECM) 蓄积是肝纤维化疾病大特征,肝星形细胞 (HSC)的活化是ECM合成的关键,骨桥蛋白 (osteopontin,OPN) 对HSC的激活、迁移和增殖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肝纤维化形成的过程中,与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类 (MAPK) 以及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of kappa b,NF-κB)相关的信号通路对OPN的表达起重要的作用.现就OPN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予以综述.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抗病毒治疗的利与弊

    作者:王菲;王柏芳;王炳元

    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HBV DNA的复制,有效延缓、阻断甚至逆转疾病进展,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的基本治疗方式.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tide) analogues,NAs]疗效强、安全性高,是CHB治疗道路中的重大里程碑.然而对于肝脏功能及整体状况严重恶化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抗病毒治疗是否可以改善预后甚至挽救生命,这类患者在抗病毒时机、药物及治疗方案上应如何选择,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本文结合新的循证学证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对于各时期、各类型的HBV相关肝衰竭患者,总体上都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需建立完善的评估监测系统准确把握治疗时机,并通过联合其他治疗方式提高抗病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中树突状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相互作用

    作者:马奔;张野;王九平

    免疫耐受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被多数学者所认可,研究表明,在免疫耐受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发挥克隆清除、克隆无能、表达T细胞抑制因子、选择性激活辅助T细胞和诱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尤其是CD4+CD25+Treg的产生等作用.而CD4+CD25+Treg主要以DC为作用靶点,影响其分化成熟,抑制DC向T细胞提呈抗原,并通过非特异性接触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免疫耐受.因此,DC和CD4+CD25+Treg在免疫耐受中相互作用、互为靶点,并发挥协同效应.

  •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作者:张燕;王全楚

    慢性乙型肝炎(HBV)的抗病毒治疗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已取得可获成果,但尚未找到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所应用的临床抗病毒药物实为抑制病毒复制药物或阻止基因转录.现笔者就抗乙肝病毒的临床治疗现况以及各类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疗程、疗效,作一概述.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东琳;王全楚;许丽芝

    治疗性疫苗能激发和诱导机体对某些抗原,如肿瘤抗原、病毒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为肿瘤、慢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临床试验数据库统计,目前已有347种治疗性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乙肝治疗性疫苗是近年来研发的热点,兹就其研究作一概述.

  • 乙型肝炎病毒RT区原发性耐药变异的研究

    作者:许正锯;潘兴南;杨环文;魏开鹏;黄志杰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前乙型肝炎病毒(HBV)RT区原发性耐药变异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61例未接受NA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HBV RT区序列测定,分析NA治疗前HBV RT区原发性耐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 通过HBV 基因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后,共获得61个HBV RT区基因序列,采用HBV RT区基因进化树基因分型共分出B型42例(42/61,68.85%),C型19例(19/61,31.15%),未检出其他基因型.通过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对NA常见的10个耐药变异位点(rtI169T、rtV173L、rtL180M、rtA181V/T、rtT184G/S/A/I、rtA194T、rtS202I/G、rtM204I/V、rtN236T、rtM250V)进行比对后,61例患者中共检出HBV RT区变异3例(rtM204I 2例,rtM204I+L180M 1例),自然耐药变异的检出率为4.92%.结论 慢性HBV感染者存在少量RT区原发性耐药变异位点,与原发性无应答有关.

  • 肝移植后乙肝复发患者肝内CD3+、CD4+、CD8+、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和研究

    作者:高银杰;张敏;苏海滨;周双男;刘振文;李捍卫;赵景民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OLT)术后乙肝复发患者肝内免疫活性细胞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回顾性分析12例OLT术后乙肝复发患者肝内CD3+、CD4+、CD8+以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表达,并与12例慢性乙肝(CHB)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淋巴细胞浸润主要集中在汇管区,OLT术后乙肝复发患者肝脏浸润的CD3+、CD4+、CD8+T细胞数量显著低于CHB患者,Treg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随着炎症分级(G)的升高而增多;高病毒载量组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且免疫组化HBsAg、HBeAg阳性增强.结论 OLT术后乙肝复发患者机体呈现免疫抑制状态,病理炎症反应轻于CHB患者.肝组织中Treg细胞在免疫抑制、控制肝脏炎症反应、病毒复制等方面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