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小干扰RNA沉默IKK/NF-κB信号通路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张彦亮;吴会玲;宋爽;岳巧艳;申玉英;陶臻

    目的 探讨小干扰RNA(siRNA)沉默IKK/NF-κB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株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根据Gen-Bank数据库IKKβ的cDNA序列,设计构建合成IKKβsiRNA,采用阳性脂质体转染,设立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实验组,采用MTT法测定IKKβsiRNA转染后24、48、72 h细胞的相对数量及活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不同时间HSC-T6细胞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2)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实验组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S期与G2/M期细胞则显著减少(P<0.05).结论 siRNA沉默IKK/NF-κB信号通路能够明显抑制HSC-T6细胞的增殖,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改变其细胞周期来实现的,具有潜在的逆转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 美沙拉嗪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用治疗显微镜下结肠炎疗效分析

    作者:魏莹;郑兰;陈华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用治疗显微镜下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MC的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对照组单独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均给予结肠镜检查.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7%,对照组总有效率71.4%,治疗组3个月复发率20.9%,6个月复发率34.9%;对照组3个月复发率47.6%,6个月复发率64.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用治疗MC有确切疗效.

  • 抗炎保肝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作者:王爱华;唐红波;李心蕾;张宁;冯欣

    目的 评估临床常用抗炎保肝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药物经济学.方法 采用决策分析模型,率值参数来源于文献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依照专家意见制定效果参数,成本参数(药品规格、使用数量和单价)来源于文献资料、专家意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近公布的数据等.观察对象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 mg,tid)、双环醇片(25 mg,tid)、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56 mg,tid)、水飞蓟宾胶囊(140 mg,tid)和硫普罗宁肠溶片(200 mg,tid)5种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效果以双环醇片组高(4.51177),优于甘草酸二铵胶囊(4.08885)、硫普罗宁肠溶片(4.13500)、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4.13075)和水飞蓟宾胶囊(3.89580);成本-效果比:硫普罗宁肠溶片低(71.81474),水飞蓟宾胶囊高(147.48190);与硫普罗宁肠溶片比,双环醇片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44.87723.以显效率作为产出计算,双环醇组显效率(73.10%)高于其他各组,且成本-效果比低(5.3245),与硫普罗宁肠溶片比,双环醇片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4.6132.敏感度分析证实这一结果可靠.结论 双环醇可安全、有效的治疗DILI,且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 老年患者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建强;王蓉;李达周;王雯;张志坚;林克荣;李海涛;江传燊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胃黏膜病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胃黏膜病变ESD的连续性老年患者的临床、内镜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137例患者有15例(10.9%)发生ESD术后出血,其中11例于术后24 h内发生出血,4例于术后48 h内发生出血.对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l周、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病变位于贲门胃底、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及局部合并溃疡或疤痕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与术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 术前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病变≥5 cm、活检次数>2次为老年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于较大胃黏膜病变的老年患者于ESD术前应停用抗血栓药物>1周,而且应尽可能减少术前活检次数.

  • 姜黄素治疗肝纤维化与肝星状细胞的关系

    作者:叶国荣;舒建昌;吕霞;杨小红

    目的 观察姜黄素治疗大鼠肝纤维化中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数目、分布、凋亡等变化,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以四氯化碳(CCl4)腹腔注射的方法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姜黄素治疗组于第9周起分别予姜黄素10、20、40 mg/100 g体质量灌胃,设立正常组、溶剂组、模型组和丹参组,14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肝左叶行HE和Masson胶原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并按SSS计分系统进行肝纤维化程度评分,免疫组化方法检测α-SMA,TUNEL与Desmin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HSC凋亡.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能明显改善CCl4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学改变,肝纤维化评分明显降低(P<0.05),接近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活化HSC明显增多,而极少发生凋亡,姜黄素可以明显减少活化HSC数量并增加其凋亡率(P<0.05);上述作用随姜黄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姜黄素可抑制HSC活化、增殖,诱导HSC凋亡,姜黄素可能通过上述机制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

  • 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首发临床症状分析

    作者:戴慧敏;成园;刘苏;刘占举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首发临床症状特点,评估其在早期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1月-2013年3月住院的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首发临床症状不同分为腹痛组、腹泻组、便血组、黏液脓血便组、便秘组、全身表现组、肠外表现组,分析首发症状与疾病活动度、炎症反应标志物及内镜分级的关系.结果 首发症状中腹泻74例(84.09%)、腹痛65例(73.86%)、便血65例(73.86%);各首发临床症状组均以中度活动多;腹痛、腹泻、便血、全身表现、肠外表现组均以重度活动少,黏液脓血便组以缓解/轻度活动少;ESR在黏液脓血便组升高发生率为97.62%,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CRP升高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分级以Ⅳ级病例数多(51.14%),各首发临床症状组均以Ⅲ、Ⅳ级为主.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首发症状多有消化系统症状,以腹泻为常见.首发症状的差异与疾病活动性、严重程度、炎症反应标志物及内镜分级有关,正确识别这些首发症状特征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

  • 胆管癌的当前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吴伟;龚建平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指发生在胆管系统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两类,EHCC又可细分为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与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C).目前治疗CCA的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及生物靶向治疗等,但是手术切除仍是其首选方法.由于CCA细胞的分化程度较高,它所依赖的微环境和遗传异质性的研究是目前的主导方向,因此对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可能让我们在今后寻找到治疗CCA的佳方案.本文将对ICC和HCC的当前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胃静脉曲张的预防和治疗对策

    作者:王虹;顾而立

    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按照其分布可以分为胃食管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和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solated gastric varices,IGV).GV的发生率虽然低于食管静脉曲张,但往往出血量大、凶险而不易控制.本文结合国际新文献对近年GV出血的各种预防和治疗手段作一概述,包括急性出血、预防再出血和初级预防,并提供GV的优化处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内镜和放射治疗.

  • 粪微生态移植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

    作者:刘云燕;丁百静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是一种日益常见及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过去通常是传统的抗生素治疗,发现往往疗效不佳,甚至会反复发生.目前粪微生态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开始应用于CDI的治疗且疗效良好.FMT是指将健康人的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来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但目前有关FMT治疗CDI存在一些争议.

  • RASSF10在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董腾慧;郭明洲

    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的累积性改变是肿瘤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抑癌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已成为许多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RASSF10位于人染色体11p15.2上,它是通过结构预测获得的与其他氨基端RASSF家族同源的成员之一,其氨基端在人、非洲爪蟾和果蝇中具有一个保守的结构域,能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RASSF10在结肠癌、胃癌、食管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等多种肿瘤中频繁发生甲基化,且其表达受启动子区甲基化的调控.RASSF10甲基化是潜在的结肠癌、胃癌等肿瘤的诊断、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标志物.RASSF10通过调控Wnt、P53通路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 家兔结肠袋状收缩研究进展

    作者:杨自仙;陈继红;谭诗云;罗和生;Jan D Huizinga

    本文系统性回顾分析家兔结肠袋状收缩的研究历程,包括家兔结肠袋解剖、组织学特点及其功能相关性;结肠袋状收缩特征及其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支配特点;与人类结肠的相似之处及对人结肠动力研究的意义.

  • 核苷(酸)类似物间联合用药抗HBV治疗进展

    作者:李强;卓其斌;陈良;黄玉仙;李新艳

    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类(interferons,IFNs)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 ide analogues,NAs)两大类.IFNs在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抗病毒作用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大;NAs抗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停药后易复发、随着疗程延长产生耐药的趋势增加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NAs联合用药抗HBV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丹丹;吕志武;邱月虹;王鸿

    近年来超声内镜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已被公认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超声内镜检查能够对胃间质瘤进行诊断,并与其他上消化道病变进行鉴别,能对其侵袭危险度进行评估,对内镜下治疗间质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宋希暖;曲波;李惠

    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累及食管的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反食等.根据临床表现、食管钡餐造影、内镜检查及食管动力学检查等确诊.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主,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现就近年来原发性贲门失驰缓症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 先天性短结肠合并溃疡性结肠炎1例报道

    作者:乔敏;朱海杭

    先天性短结肠(congenital short colon,CSC)是一种先天性解剖异常,表现为结肠长度明显缩短,部分或全部结肠呈囊袋状改变.几乎所有病例均为新生儿或幼儿,成年后首次发现者极为罕见.CSC合并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成年CSC合并重症UC.

  • 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临床表现的胰腺癌1例

    作者:王淑君;阮戈冲;柏小寅;程捷瑶;杨红

    以急性胰腺炎为临床表现的胰腺癌较少见.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反复发生胰腺炎的老年患者要仔细寻找潜在病因,尤其要注意与胰腺癌相鉴别.本文报道1例以急性胰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终经超声内镜细针穿刺病理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

    关键词: 胰腺炎 胰腺癌
  • 不典型胃癌前病变1例

    作者:韩冰;张其胜

    胃镜检查发现1例不典型胃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现报道如下.

  • 食管异位皮脂腺1例报道

    作者:陈荣健;应卫星

    皮脂腺异位是一种少见病,发生于食管较为罕见,内镜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因此容易被误诊为黄斑瘤.现报道1例食管异位皮脂腺患者的诊治过程.

    关键词: 食管 皮脂腺 异位
  • 多种肠外表现并存的克罗恩病1例报道

    作者:李明月;王伟强;范占东

    本文报道1例以发热、关节炎、肝肾功能损害、间质性肺炎等多种肠外表现的克罗恩病.

  •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s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邵瑞颖;石莎;李森林

    Claudins是组成细胞间紧密连接必不可少的骨架蛋白,在肿瘤细胞转移及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胃癌是常见及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近年来发现,Claudins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它可能在胃癌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 胃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孟雪萍;王玉平;郭庆红;周永宁

    胃癌干细胞(gastric cancer stern cells,GCSCs)是胃癌细胞中具有引发肿瘤生长和维持自我更新及转移潜能的一小群细胞,不能被目前的化疗、放疗等抗癌治疗措施杀灭.GCSCs可能来源于胃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其分子标志物主要是CD44、CD133等,并受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GCSCs的存在是肿瘤药物耐受的主要机制,并导致胃癌的复发与转移.有证据表明肿瘤本质是一种干细胞疾病,GCSCs研究已经成为胃癌研究新热点.本文就近年来GCSCs的起源、分子标志物、信号转导通路及药物耐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转录因子Snail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媛媛;羊轶驹

    胃癌是世界上第二大普遍的癌症,年死亡率约16/10万(男21/10万,女10/10万),是继肺癌、肝癌之后第三个导致死亡的原因.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是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改变的结果,研究胃癌相关蛋白分子及基因不仅在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方面非常重要,在胃癌的临床分子诊断及预后评估中也起重要作用.锌指转录因子Snail在胃癌侵袭和转移中担当重要角色.在胃癌发生、发展中,Snail作为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的重要诱导因子之一,其过度表达将会导致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对Snail家族成员的研究不仅可进一步阐明Snail超家族的作用机制,而且为Snai1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胃内微生态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晨晨;张振玉

    胃癌是世界第四大高发肿瘤,预后较差.胃癌的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其中H.pylori感染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二代DNA测序技术揭示了复杂且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胃内共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胃部疾病的关系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共同关注;阐明胃内菌群在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癌的关系将为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本文就胃内微生态与胃癌关系作一概述.

  • 胃癌组织中DPC4和PTEN蛋白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曾伟;戴益琛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DPC4、PTEN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 选取解放军174医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胃癌标本6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PC4、PTEN蛋白表达,并分析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中DPC4、PTEN蛋白表达低于邻近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且表达水平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DPC4与PTEN的表达呈正相关(r=0.701).结论 胃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与DPC4、PTEN蛋白表达关系密切.

  •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观察胃表面微血管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牛昊书;陈海华;伏亦伟;崔宏;陈吉;杨洁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技术(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ME-NBI)观察胃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对判断早期胃癌分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ME-NBI技术观察200例具有可疑病灶患者的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参照Nakayoshi分型及Yokoyama分型对其微血管形态进行判断,将其分为FNP、ILL-1、ILL-2及CSP四型,之后对病变部位活检进行病理观察,将ME-NBI观察到的微血管形态分型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患者中36例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32例确诊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化型腺癌组中,FNP型占10%、ILL-1型占60%、ILL-2型占25%、CSP型占5%,ILL-1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ILL-2型(x2=5.013,P<0.05);未分化型腺癌组中,ILL-2型占43.7%、CSP型占56.3%,CSP型发生率高于ILL-2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P>0.05);LGIN组中,FNP型占62.5%、ILL-1型占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P>0.05);FNP、CSP、ILL-1、ILL-2型在不同分化程度病变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894,P<0.05).100%的FNP型及80%的CSP型存在于凹陷型病变中;50%的ILL-1型存在于平坦及平坦隆起型病变中,50%存在于隆起型病变中;91.7%的ILL-2型存在于平坦及平坦隆起型病变中.结论 应用ME-NBI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形态分型可帮助我们评估早期胃癌的分化情况.

  • P16在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徐晓玲;徐永居;王璐;陈洁;王翠梅;曹丽;凡兰桂;沈琴;朱海杭

    目的 探讨P16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表达及胆汁反流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SP染色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抑癌基因P16在正常胃黏膜、胆汁反流性胃炎、癌旁组织、胃癌中的表达.结果 P16表达从正常胃黏膜、胆汁反流性胃炎、癌旁组织、胃癌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但P16表达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属于癌前病变,且P16可能参与了其向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 奥沙利铂联合替尼泊苷对胃癌HGC细胞上Livin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鹏;潘颖;高悦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联合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对胃癌HGC细胞上Liv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胃癌HGC肿瘤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OXA组、VM26组和联合组.空白对照组用5%胎牛血清培养,不用药培育48 h;OXA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予浓度为1.25 g/ml OXA 0.5 ml培育48 h;VM26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予浓度为1.25 g/ml VM260.5 ml培育48 h;联合组在空白对照组基础上,予浓度为1.25 g/ml OXA 0.25 ml及浓度为1.25 g/ml VM26 0.25 ml培育48 h;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Livin蛋白表达,RT-PCR检测Livin基因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XA组、VM26组及联合组肿瘤组织内Livin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表达情况同蛋白表达类似.结论 OXA同VM26联合使用,可以降低胃癌HGC细胞Livin蛋白及基因表达,且两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 三裂鼠尾草素在CIK细胞增殖及其胃癌细胞杀伤中的作用

    作者:王军生;吴克俭;刘军权;陈复兴;陈永强;周燏;颜学兵

    目的 分析三裂鼠尾草素在CIK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探讨其在CIK细胞对胃癌细胞SGC-7901杀伤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健康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多种刺激因子共同诱导为CIK细胞;予不同浓度三裂鼠尾草素分别加入CIK细胞,于24、48、72 h后CCK8法检测CIK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颗粒酶B(GranzymeB,GraB)、穿孔素(Perforin,PFP)、CD107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CIK细胞β-catetin、P-ERK1/2和P-AKT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三裂鼠尾草素对CIK细胞杀胃癌细胞株的活性.结果 三裂鼠尾草素诱导48 h后,CIK细胞3.2~102.4 pmol/L浓度组增殖明显(P<0.05);25.6 pmol/L浓度组GraB、PFP、CD107a和β-catetin、P-ERK1/2和P-AKT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SGC-7901的杀伤活性较对照组增强(P<0.05).结论 三裂鼠尾草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CIK细胞增殖,并增强其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杀伤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活化β-catetin、P-ERK1/2、P-AKT和上调PFP、GraB、CD107a的表达有关.

  • 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孤立性静脉瘤12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静舞;王兆林;王盖昊;于晓辉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治疗食管孤立性静脉瘤(esophagus solitary venous dilatation,ESVD)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内镜下套扎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2011年12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例经超声内镜确诊的ESV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ESVD的发生以女性较多见,好发于食管中段,多单发、呈半球形,其诊断主要依靠消化道超声微探头内镜,ESVD需与肝内型门静脉高压、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等疾病相鉴别,必要时可行内镜下介入治疗.结论 内镜下尼龙环曲张静脉套扎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ESVD.

  • 胃异位胰腺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分析

    作者:付晓霞;熊英;王爱民

    目的 分析胃异位胰腺的超声内镜特点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0例超声内镜诊断为胃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胃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评估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并行ESD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经ESD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均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证实10例均为异位胰腺,与超声内镜符合率100%.肿瘤完整切除率100%.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胃镜及超声内镜是诊断胃异位胰腺的重要手段,行ESD治疗效果确切,较为安全.

  • 套扎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申昊;邓念;钟立;苟菊花;张秉强

    目的 了解套扎联合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万方数据、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中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用Revman 5.0对急诊止血效果和预防近期再出血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终纳入文献10篇,急诊止血方面共纳入7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套扎联合SS对肝硬化EV破裂出血的疗效优于单纯套扎组,合并OR=3.59,95% CI:1.97~6.55(P<0.0001).预防近期再出血方面共纳入9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I2=71%,提示有不可忽略的异质性,考虑SS使用时间为异质性主要来源,遂在剔除未在套扎后使用SS或使用SS情况不明确的3项研究后再次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OR=4.07,95% CI:2.32~7.12(P<0.00001).结论 套扎联合使用SS可以有效治疗肝硬化EV破裂出血,套扎术后使用2~5dSS对于预防近期再出血有明显疗效.

  • 食管与胃/肠吻合术后食管静脉曲张的硬化疗效分析

    作者:李萌;刘迎娣;孙国辉;柴国君;孙刚;杨竞;申少华;高伟;孙潇

    目的 评价内镜下硬化治疗(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食管与胃/肠吻合术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s hemorrhage,EV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近2年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因EVH住院行EIS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一般情况如食管、胃/肠手术术式、肝功能分级、腹水、出血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等,特别对患者内镜下表现、治疗方法的选择、治疗部位、次数、硬化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随访情况,对EV再发出血、复发情况、并发症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4例患者年龄35 ~ 63岁;其中乙肝肝硬化1例、丙肝肝硬化1例、其他病因肝硬化2例;出血发生于手术治疗后1~21个月;其中食管横断术1例、近端胃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1例、胃全切食管小肠吻合术后2例;其中1例行近吻合口、套扎治疗脱环后均行EIS治疗;平均治疗次数4次;治疗后曲张静脉基本消退,内镜随访平均6个月,1例于12个月内镜复查发现曲张静脉复发并发生再出血,经再次补充治疗后消失;均未发生肝性脑病、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EIS治疗食管与胃/肠吻合术后EVH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食管高分辨率测压及阻抗-pH监测特点探讨

    作者:余琴;刘曌宇;廖家智;但自力;田德安

    目的 应用食管高分辨率测压(high-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M)联合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inal esophageal impedance and pH monitoring,MII-pH)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的食管动力和胃食管反流特点.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4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就诊的28例GERC患者,应用HRM测定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食管体部蠕动功能,同时联合MII-pH观察立位、卧位及餐后酸反流、弱酸反流和非酸反流的次数、食管近端反流的次数和反流类型包括液体反流、混合反流和气体反流及DeMeester评分等.以同期仅表现为典型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食管运动功能及阻抗-pH监测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与典型GERD患者相比,GERC患者的UES静息压力明显降低(P<0.01);食管体部近端收缩波幅降低(P<0.05);而LES静息压力、食管体部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体部异常蠕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I-pH结果显示,GERC患者总反流次数和食管近端反流比与典型GERD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立位反流次数明显高于典型GERD患者(P<0.05);两组之间反流类型液体反流和混合反流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ERC组气体反流次数显著高于典型GERD组(P<0.01);两组之间DeMeest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ERC的反流发生机制可能与典型GERD不同,与UES静息压力降低、食管体部近端清除能力下降、食管反流次数尤其气体反流次数和立位反流次数增加有关.

  • 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对Barrett's食管的影响

    作者:宁丹丹

    目的 探讨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 采用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30例BE患者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健康对照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Warthin-Starry银染两种方法检测H.pylori感染;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检测食管24 h胆汁反流情况.结果 BE组中,H.pylori感染率为30.00%,胆汁反流患病率为76.67%.对照组中,H.pylori感染率为60.00%,胆汁反流患病率为6.67%.BE组H.pylori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E组胆汁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pylori对BE可能有保护作用,胆汁反流与BE关系密切.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