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一氧化氮与酒精性肝病

    作者:陈道荣;王丕龙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 disease,ALD)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我国则以病毒性肝炎为主,但ALD患病率也在不断增高.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 Trefoil factor与消化性溃疡

    作者:张炜宁

    Trefoil factor(TFFs)是一族由一个或者几个三叶状结构域(trefoil domain)组成的黏蛋白相关肽.自从首个三叶肽(胰解痉肽,pSP,pTFF2)于本世纪70年代末被分离以后,对其研究逐渐深入,其研究焦点集中在对胃肠道黏膜损伤后保护作用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方面.

  • 核因子-κB与炎症性肠病

    作者:龙友明;陈垦

    通过转录因子调节黏膜免疫系统的各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来治疗炎症性疾病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也不例外.本文就核因子kappB(nuclear factor,NF-κB)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作了综述.

  • 瘦素与肝纤维化

    作者:贾丽萍;戴立里

    1994年Zhang等人通过定向克隆技术首次发现了ob基因和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瘦素,瘦素的发现给肥胖及能量代谢领域带来了一次重大突破[1].瘦素不仅仅只对能量代谢起作用,它在病理生理学上的影响涉及许多系统.

  • 一种适用于胃动力检查的不透X-线标志物的研制

    作者:林木贤;张厚德;张厚瑞;高燕;杜冀晖

    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胃排空的X-线不透标志物.方法1.5 g硫酸钡粉加入3%海藻酸钠糊50 ml搅拌均匀,随后滴入2%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海藻酸钠反应生成海藻酸钙被膜,稳定的小球即可形成.结果所制的标志物无毒,胃中不崩解,表面光滑,直径1.2 mm,密度p=1.20×103kg@m-3,含水量70%,在X-线腹平片中显示清晰.结论作为X-线不透标志物,本文所研制成的小球适于胃排空检查.

  • 肝细胞癌p53基因249密码子热点突变的研究

    作者:曾晖;陆伟君;杨玉秀;曾毅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中p53基因249密码子(p53 E7 cd249)点突变情况.方法用PCR法及HAEⅢ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HAEⅢ/RFLP)检测河南豫东地区38例HCC石蜡包埋组织及2例肝细胞癌株中p53 E7 cd249点突变情况,DNA测序证实.选取广西桂西南地区的l0例HCC作对照.结果来自河南豫东地区的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率为10.5%(4/38),对照组广西桂西南地区的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为40%(4/10),二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肝细胞癌株中均未发现HCC p53 E7 cd249点突变.结论河南豫东地区HCC中p53基因E7 cd249点突变为非高发事件;p53 E7 cd249点突变可能发生在肝细胞癌变的晚期.

    关键词: 基因 P53 突变 肝细胞癌
  • 血清乙肝病毒DNA煮沸抽提法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闫杰;李鑫;何忠平;宋淑静;戴旺苏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血清HBV DNA抽提方法一煮沸抽提法,并将其应用于巢式PCR扩增.方法选取16份CHB血清,分别应用直接煮沸法和异硫氰酸胍-酚/氯仿法进行HBV DNA抽提后,进行荧光定量PCR测定;并以煮沸法抽提样品为模板,进行HBV DNA P区部分片段巢式PCR扩增.结果将上述两种抽提方法的荧光定量PCR结果取对数后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定量PCR结果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696,P=0.003),且二者定量PCR结果无差异(P=0.663).16份标本巢式PCR扩增均为阳性,PCR产物分子量大小与预期值相符.结论直接煮沸法抽提HBV DNA,简便、快速、效果好,适用于HBV的科研和临床检测工作.

  • 数字连接试验检测肝病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的研究

    作者:张丽华;庄鹏;崇雨田;舒欣;罗瑞虹

    目的以数字连接试验(NCT)检测慢性肝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亚临床肝性脑病(SHE)发病率,以了解肝功能与SHE的关系.方法对177例慢性肝病进行NCT检测.结果慢性肝病患者的NCT异常率31.1%(55/177),病毒性肝炎患者的NCT异常率29.7%(47/158);肝功损害轻度及重症肝炎时,肝硬化组与非肝硬化组的NCT异常率无差别,肝功损害中度和重度时,肝硬化组的异常率高于非肝硬化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肝功分级间的SHE发病率无差异;男女间的NCT异常率无差别.结论肝病病人出现智力障碍与肝功损害及肝硬化的门体分流都有关,而与病因无关;肝功损害程度与SHE的发生率末显示线性关系.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直肠扩张后脑诱发电位的研究

    作者:李延青;左秀丽;匡荣光;吕国苹;卢雪峰;李君曼

    目的通过比较直肠扩张后脑诱发电位(CEP)的改变,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机制,旨在进一步获得IBS感觉传入通路异常的客观依据.方法根据罗马Ⅱ标准选择女性IBS患者10例,其中腹泻型6例,便秘型2例,腹泻-便秘交替型2例,另设7例女性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直肠气囊扩张,首先测出每例受试者感觉阈值,用1.5倍该阈值空气体积作为刺激(频率1 Hz,连续100次,休息10分钟,重复一次),启动并记录两组受试者CEP的变化.结果直肠节律性机械扩张引出可识别、可复制的CEP.与健康对照者相比,IBS患者N1,P1,N2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同时,峰间波幅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S患者经直肠扩张后产生的CEP的改变证实了其内脏高敏感性及内脏传入通路的异常.

  •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之凝血功能变化

    作者:胡阳黔;徐章;王子强

    目的探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之凝血功能变化.方法109例肝硬化患者及其健康家属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定PT、PTA、PLT、A.结果肝硬化组PT值明显延长,PLT、A值明显下降(P<0.001),且随肝功能分级愈差,PT值愈延长,PTA值下降愈明显(P<0.01~0.001),PLT值下降亦愈明显.脾切除者与未切除者比较,PLT值显著上升(P<0.001),PT、PTA值亦有所改善(P<0.05).有腹水者与无腹水者比较,PT值明显延长(P<0.01),PTA、PLT值下降(P<0.05).并发感染、肝性脑病者与无感染、无肝性脑病者比较,PT值明显延长(P<0.05~0.01),PTA值下降(P<0.05),PLT值无明显改变(P>0.05).而并发原发性肝癌、消化道出血者与无原发性肝癌、无消化道出血者比较,PT、PTA、PLT值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且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功能障碍愈明显.肝硬化有腹水、并发感染、肝性脑病者,凝血功能障碍更严重.并发原发性肝癌、消化道出血者与无原发性肝癌、无消化道出血者比较,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而脾切除术不仅可改善脾亢,凝血功能亦有改善.

  • 单次激发快速半傅立叶胰管造影68例分析

    作者:胡蓉;许乙凯;吕国士

    目的探讨HASTE MRCP对胰、胆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在MRCP中,半傅立叶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与其它影像学检查比较所具有的优越性.方法使用Siemens 1.5T vision Plus扫描仪,采用自控阵表面线圈,加脂肪抑制和图像预饱和技术,以HASTE序列重T2加权相多层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结果本组胆系结石25例中,胆总管结石14例,肝内胆管结石8例;胆管良性梗阻14例,表现为胆总管近端扩张,远端逐渐变细,边缘光滑,全层无中断,呈不全梗阻,即"管道穿通征"阳性;胆管恶性梗阻28例,梗阻端形态以截断状多见,其次为乳头状和鼠尾症.结论HASTE成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是目前理想的MRCP成像序列;HASTE MRCP作为无创性技术,能完整显示胰胆管系统结构,优于ERCP和PTC,对梗阻性疾病的定性和定位诊断率较高,恶性梗阻的胆管扩张程度较良性梗阻重,且"双管症"仅见于恶性梗阻,"管道穿通征"见于良性梗阻,可作为鉴别良恶性梗阻的重要指征.

  • 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血清新喋呤和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改变

    作者:黄文;周殿元;王继德;许刚;张卫民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术前后血清新喋呤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和核仁形成区相关蛋白银染技术测定45例中晚期肝癌行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术治疗前后血清新喋呤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肝癌组治疗前新喋呤增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行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术后,患者血清新喋呤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增高,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免疫调节剂(r-IL-2和r-IFN)组较未用组血清新喋呤下降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升高更显著.结论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新喋呤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情况,有助于了解病人的免疫状况,肝动脉热化疗栓塞术能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给予合理的过继免疫治疗能增强这种作用.

  • 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肌钙蛋白Ⅰ的关系

    作者:匡永东;张武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肌钙蛋白Ⅰ的关系.方法用发光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及肌钙蛋白Ⅰ(TnI),用1/(FINS×FPG)的自然对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对ISI与Tn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ISI明显低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TnI明显高于对照组,硬化患者的ISI与TnI呈负相关关系.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与心肌损害存在一定内在联系.

  • 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作者:冀子中;詹利永

    目的评价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对大肠癌诊断和随访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酶免疫法检测184例大肠癌和35例大肠良性疾病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50、CA242及CEA的表达,并利用其对52例行根治术的大肠癌进行随访.结果大肠癌病人4种肿瘤标记物水平高于大肠良性疾病病人,其水平随着大肠癌病程的进展逐渐增高;4种肿瘤标记物中以CA242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分别为52.6%和79.7%;4种肿瘤标记物对诊断的敏感性与大肠癌的分期有关;平行法联合检测可使诊断的敏感性提高至82.6%,系列法联合检测可使特异性提高至88.6%;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显著下降;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至正常的病人复发或转移率为77.8%;根治术后肿瘤标记物水平重新升高者复发或转移率为84.8%.结论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50、CA242及CEA对大肠癌的诊断和随访有一定的价值,并可用于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并可增加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作者:王果;王皓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和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对6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①)黏膜型EG患者常以腹痛和腹泻为首发症状,而浆膜型以腹痛、腹胀和腹水为首发症状,可伴恶心呕吐、低热等,肌型以肠梗阻表现为主.②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43.5%±20.5%,33.4%±15.6%),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与症状有关.③血沉、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正常,IgG可下降.④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嗜酸细胞.⑤内镜表现多为黏膜片状糜烂和水肿,以胃窦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⑥激素可在1周内迅速缓解症状,并使嗜酸细胞恢复正常.⑦病情可有反复,但预后良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嗜酸细胞、腹水嗜酸细胞、胃肠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误诊原因:①对EG认识不足;②临床表现无特异性;③未注意外周血嗜酸细胞;④未及时行内镜检查并多点活检;⑤腹水未行EG检查;⑥腹腔镜检查未普及;⑦病理医师未注意到嗜酸细胞;⑧未行人工嗜酸细胞分类计数.

  • 细胞因子和一氧化氮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进先;王波;王天才;李德民;康谊

    目的为探讨炎性细胞因子对肝损伤和肝硬化并发症的致病作用.方法我们对62例,即20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伴腹水、24例肝硬化腹水除NO用Griess法外,其余用经典的放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①血清内IL-6、IL-12、TNF-α和NO水平高于腹水中IL-6、IL-12、TNF-α和NO的水平;②SBP患者血清和腹水中上述三指标水平高于其它两组水平(P<0.01或P<0.001).结论血清和腹水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可能表明它们参于肝损伤和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上述4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SBP的诊断和预后的估价.

  • 赛乐特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作者:刘修莉;孙军;龚发良;雷银雪;余保平

    目的观察匹维溴铵、赛乐特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98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S组)58例,赛乐特20mg,1次/日,匹维溴铵薄膜包衣片50mg,每天3次;对照组(P组)40例;单用匹维溴铵50mg,每天3次,两组均每3天进行心理疏导1次,4周为1个疗程.结果S组显效率58.62%,有效率37.93%,总有效率96.55%;P组显效率47.50%,有效率32.50%,总有效率80%(P<0.05).结论赛乐特,匹维溴铵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较单用匹维溴铵疗效好.

  • TFF1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中的表达

    作者:王琳;卢雅丕;任建林;施华秀

    目的测定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1,TFF1)在正常、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人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患者胃窦黏膜中TFF1的表达,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结果慢性胃炎组TFF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组,而正常组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组中表达均较弱,二者统计学上无差异.结论TFF1在正常组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组中表达相似,认为TFF1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无关:而慢性胃炎组表达较高,认为与TFF1在胃黏膜屏障功能保护和促进上皮重建的机制有关.

  • 匹维溴胺单用及联用黛力新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余立群;张海;高雁;方春华

    目的观察匹维溴胺及匹维溴胺联用黛力新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按罗马Ⅱ标准选择126例IBS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仅予匹维溴胺治疗者为单剂组,同时予匹维溴胺和黛力新治疗者为联用组.单剂组口服匹维溴胺50mg,tid;联用组患者在单剂组的用药基础上加用黛力新,每日2片.结果治疗2周后,单剂组和联用组的症状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联用组在便秘、腹痛、腹胀三项症状的改善上显著优于单用组(各为:0.52±0.20比1 63±0.16;0.74±0.20比1.42±0 21;0.69±0.11比1.37±0.44;P<0.05).结论匹维溴胺能够有效缓解IBS患者的症状;对于以便秘、腹痛、腹胀为主的IBS患者,加用黛力新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效.

  • 慢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与其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舒伟平;刘伟;罗婵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血清Ⅳ型胶原与其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S)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50例慢性肝炎患者,抽静脉血检测其血清Ⅳ型胶原,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越高,血清Ⅳ型胶原值升高愈明显,S1与S2,S2与S3,S3与S4之间比较,呈现显著差异(P<0.05),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分期与血清Ⅳ型胶原两者密切相关.结论血清型Ⅳ胶原是观察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变化的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 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评价

    作者:张修礼;李文波;刘艳华;权启镇;孙自勤;王要军;江学良

    目的总结血浆置换型人工肝治疗11例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肝功能衰竭病人采用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9例为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血浆置换对肝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分析其疗效.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明显下降(210±86μmol/L VS 342±96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26±12 s VS 38±11s,P<0.05),但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变化不显著(852±221 U/L VS 795±195 U/L,P>0.05).血浆置换组存活7例,存活率为63.6%(7/11);高于对照组的37.5%(3/9,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可明显降低血清TBIL、缩短凝血酶时间,并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是目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 库普弗细胞功能状态对肠缺血再灌注小鼠肝细胞凋亡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作者:杨汉;李子旭

    目的研究库普弗细胞功能状态对肠缺血再灌注小鼠肝细胞凋亡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方法封闭和不封闭BALB/c小鼠库普弗细胞(从尾静脉注射GdCl3或生理盐水27ml/kg体重)48h后,夹闭肠系膜上动脉lh后松夹,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缺血前、缺血60 min、再灌注30min、60min肝细胞凋亡情况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肠缺血60min、再灌注30 min、60 min时,肝细胞凋亡数增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逐渐升高;封闭库普弗细胞后,肝细胞凋亡数增多更显著,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在同时间点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库普弗细胞功能状态的变化对肠缺血再灌注时肝损伤有重要影响.

  •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觉过敏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延青;郭玉婷;左秀丽;郭宾;张海燕;卢雪峰;李君曼

    目的内脏感觉过敏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利用大鼠建立一种内脏感觉过敏的动物模型.方法8~21天雌雄Wistar大鼠每天接受不同压力的结肠机械刺激,成年后直肠扩张时记录大鼠腹肌收缩反应(AWR)评分,并进行降结肠的组织学检查.结果①新生儿时期接受不同压力结肠机械刺激的大鼠成年后直肠扩张时AW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压力机械刺激组间AWR评分无明显差异,雌性大鼠AWR评分明显高于雄性大鼠.②各组大鼠降结肠常规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Wistar大鼠在新生儿时期接受的结肠刺激可造成无明显病理改变的慢性内脏感觉过敏模型,雌性大鼠更具有易感性.

  • 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鹏

    目的寻找一种快速、高效地制备CCL4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分别利用CCL4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做肝脏病理学检查,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透明质酸(HA),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CCL4腹腔注射造模组与皮下注射组的存活率、造模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二者的肝脏病理学检查、ALT、HA无显著性差异,但它们的血清ALT、HA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制备CCL4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腹腔注射优于皮下注射.

  • 实验性急性肝损伤血清IL-18、NO的检测意义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黄华;陈会松;杨晋辉

    目的本实验以ConcanavalinA(ConA)诱发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血清浓度变化.并探讨此模型中IL-18和NO的关系、意义及作用机制.方法用ABC-ELISA法及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检测了20只正常小鼠(对照组)及20只(实验组)小鼠6 h血清中IL-18及NO的浓度.结果实验组小鼠血中IL-18及NO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经直线相关分析,IL-18与NO呈显著相关性.结论IL-18在肝损伤中起关键作用,NO对肝损伤亦有重要作用,NO浓度随IL-18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对肝损伤既有独立又有协同作用.IL-18的浓度高低可用于判断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IL-18使血清中NO水平升高是其致肝细胞损伤的机理之一.

  • 幽门螺杆菌lpp20基因与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与纯化

    作者:张荣光;段广才;范清堂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lpp20基因与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产物的纯化方法,为幽门螺杆菌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建立基础.方法采用本研究室分离的HpMEL-HP27菌株提取染色体DNA,用PCR方法从HP染色体DNA上扩增出lpp20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插入到表达载体pMAL-c2X中,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coli TB1).采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用多糖树脂(amylose resin)作为填充料,制备层析柱,将可溶性菌体蛋白进行亲和层析.应用SDS-PAGE方法对纯化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0 kDa,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约占全菌总蛋白的34%;纯化后的融合蛋白纯度达90%以上.结论与麦芽糖结合蛋白基因融合的lpp20基因在E.coli TB1中能够高效表达;用多糖树脂作为填充料,进行亲和层析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纯化效果.

  • 丹参单体IH764-3对胆总管结扎大鼠胶原降解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姜慧卿;王占魁;张晓岚;刘丽

    目的研究丹参单体IH764-3抗胆总管结扎大鼠肝纤维化作用,观察其对胶原降解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IH764-3预防组.预防组腹腔注射IH764-3 40 mg@kg-1@d-1,另两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共14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IMP-1、TGF-β1.结果胆总管结扎大鼠14天后有明显肝纤维化形成,IH764-3可使肝组织内羟脯氨酸减少40.6%,同时TIMP-1、TGF-β1蛋白质表达分别下降36.2%和32.5%.结论丹参单体IH764-3可以减轻胆总管结扎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TIMP-1和TGF-β1蛋白的表达.

  • 人肝细胞癌差异表达基因TCTP的克隆和分析

    作者:朱武凌;段芳龄;刘东亮;高天慧;陈香宇;白经修

    目的筛选和鉴定在人肝细胞癌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方法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建立人肝细胞癌cDNA消减文库,通过DNA测序分析、Northern印迹、cDNA末端快速扩增和RT-PCR等方法对其中一个克隆基因加以分析.结果从所建cDNA消减文库中分离到一个插入子长度为479bp的克隆,该片段含有3'端Poly(A)结构,Northern杂交证明其表达水平在癌组织和肝癌细胞株均显著升高,同时经5'末端快速扩增获得一个长度为865bp的全长cDNA序列,具有一个编码172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与GenBank数据库作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为已报道的TCTP基因.RT-PCR分析表明TCTP基因在癌组织样本中的扩增水平高于癌旁非癌组织样本.结论TCTP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在肝癌发生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 肠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的靶细胞及神经传递连接后电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袁琼兰;王伟岸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是胃肠道神经元在胃肠道内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独立的神经网络.ENS可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调控胃肠道的运动、分泌和微循环活动,还参与胃肠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的调节.

  •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作者:翟宏丽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症候群,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1].根据罗马Ⅱ体系标准[1,2],FD的诊断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持续性或反复性以上腹部为中心的疼痛或不适;②经内镜等常规检查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疾病;③症状与排便和(或)粪便性状改变无关:④上述症状在近12个月内至少出现12周,但无需连续.

  • 一氧化氮与胃肠动力和功能性胃肠疾病

    作者:穆标;王邦茂

    Furchgott等[1,2](1980年)发现乙酰胆碱诱发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内皮舒张因子(EDRF),该因子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舒张.Palmer等(1987年)利用化学和生物测定方法,证实了EDRF即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内分泌细胞

    作者:王巍峰;杨云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指腹痛或腹部不适,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异常或大便性状异常的一组功能性肠病[1].目前一般认为IBS缺乏形态学或实验检查异常.

  •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感觉过敏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郭玉亭;李延青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的,伴有大便性状或排便习惯改变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中,慢性内脏过敏是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IBS病人存在内脏高敏感状态[1~6].

  •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和就诊特征

    作者:熊理守;陈旻湖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为特征的一组肠功能紊乱症状群,由于缺乏诊断的生活学和结构异常的证据,症状学标准仍是目前IBS诊断的主要依据[1,2].

  • 匹维溴铵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梁金安;徐德亮

    结肠镜检查是肠道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但大多患者因恐惧检查时的痛苦而拒绝检查,或检查中配合欠佳,使内镜医师不能顺利进行.自2000年2月~2002年10月,我们采用匹维溴铵口服预防肠镜检查时的肠痉挛,以减少痛苦.效果满意.

  •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19例分析

    作者:郭惠学;周怀力;陈鸿江;潘李广

    目的了解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RUS)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并与直肠癌相鉴别.方法对所有疑诊SURS的病人进行临床观察、电子肠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然后进行分析.结果SRUS临床是以反复发作的腹痛、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和鲜血便为特征的难治性直肠溃疡,发病年龄较轻,病程相对较长,肠镜下溃疡以距肛门16~12 cm的直肠前壁多见,病理学改变与一般溃疡相同.结论通过对SRUS的临床及内镜下特点的观察及病理学诊断,可以达到对该病的及时正确诊断和与直肠癌相鉴别的目的.

  • 胃窦部G细胞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关系的探讨

    作者:刘锦涛;杨建荣;叶平;侯华军;高云荣;徐克成

    胃泌素是重要的胃肠激素之一,作用于胃壁细胞膜上的胃泌素受体,调整胃酸的分泌.胃酸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胃窦部G细胞和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关系众说不一.

  •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亚型与导纳胃动图对比研究

    作者:申爱华;陈文柳;戴禄寿;涂金芳

    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能与胃动力障碍密切相关[1].导纳胃动图是新近被用于检测胃动力障碍的一项新技术.本文旨在探讨FD患者临床亚型与导纳胃动图间的关系.

  •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胃肠道激素研究

    作者:易巧玲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约占消化不良40%~60%.为探讨FD运动功能变化与胃肠道激素在本病发生中关系,我们于1994年10月起对27例FD行胃电图、血浆胃肠道激素及胃镜等检查.

  •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60例体会

    作者:甘泉水

    我院1990年~2002年8月共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60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60例中,男48例,女112例.年龄24~75岁,平均41.5岁.

  • 食管癌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及其防治(附629例分析)

    作者:付庆林;崔玉;张杰;韩培立

    我们自1999年1月~2002年10月共行食管癌切除术629例,对其术后并发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关键词: 食管癌 并发症 防治
  • 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一例

    作者:张霞;梅浙川;沈鼎明

    患者男,31岁.因发热、乏力、纳差、眼黄、尿黄5天入院.体温高39℃,持续5天,随后出现乏力、纳差、厌油等消化道症状及眼黄、尿黄.院外肝功示ALT 6037 u/L,TB 93.7μml/L,初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收治我院.

  • 胃肠道手术后的营养对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意义

    作者:李瑞霞

    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肠蠕动及胃肠功能常因麻醉等原因不易早日恢复,致使患者营养缺乏、过分消耗常影响病人的切口愈合和机体恢复.如何使患者尽快恢复胃肠功能,及早期解决营养问题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拟定了腹部手术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早日恢复的计划(下面简称计划),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治疗分析

    作者:王守林

    功能性消化不良(Fuinction cel dis pepsiu,F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病之一,我们收集1996~2001年治疗的FD 135例中,综合治疗组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帕罗西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邓武;陈香宇;石定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机制复杂,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发病及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抗抑郁药用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治疗已有报道[1].本文采用新型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IBS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 外文期刊刊名缩写规则

    作者:谢锡增

    关键词: 外文 期刊刊名
  • A.B.R.Thomson陈述:儿童胃肠病患者向成年患者的转变

    作者:费贵军;钱家鸣

  • 病例讨论

    作者:张尚志;付明明

    病例见: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年12月第11卷第4期319页.一、临床讨论1.病人在某次餐后出现上腹绞痛、呕吐、水样腹泻,应考虑急性胃肠炎,即细菌性食物中毒.

  • 临床资料对功能性胃肠病若干问题的启迪

    作者:张尚志

    作者曾于2001年以精神性胃肠病的名称报告521例功能性胃肠病(FGIDs)诊治问题[1].从临床资料中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兹探讨如下.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