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康复新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分析

    作者:茶剑媛

    目的 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phagitis,RE)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RE患者共6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新液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康复新液联合多潘立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化指标和炎症指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所有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的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IL-1、IL-6、IL-10水平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IL-8水平在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新液联合多潘立酮对RE患者不仅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率,且能有效调节患者体内各项发病相关指标.

  • 恩替卡韦、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HBV cccDNA变化差异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庄立伟;赵莹莹;全敏;李玥;李贲;王笑梅;欧蔚妮;邢卉春

    目的 定量检测肝组织内HBV cccDNA、总HBV DNA及血清总HBV DNA,分析干扰素、恩替卡韦治疗对肝组织内HBV cccDNA的影响.方法 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中选择40例HBeAg阳性病例,其中24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6例接受干扰素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HBV DNA、生化学及病毒学数据,并收集治疗前后肝穿刺活检标本,定量检测肝组织内HBV cccDNA、总HBV DNA.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目标变量与观察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 肝组织内HBV cccDNA(log10拷贝/ml)在恩替卡韦组基线为5.08±1.15,治疗后为3.80±0.85;在干扰素组基线为6.84±0.93,治疗后为6.02±1.27,两组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后恩替卡韦组明显低于干扰素组(P=0.004).肝组织内总HBV DNA(log10拷贝/ml)在恩替卡韦组基线为6.42±0.80,治疗后为4.83±1.08;在干扰素组基线为6.84±0.93,治疗后为6.02±1.27,两组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治疗后恩替卡韦组明显低于干扰素组(P=0.003).肝组织内HBV cccDNA下降百分率与治疗后HBeAg有显著相关性(R2=0.183).恩替卡韦及干扰素对HBV复制指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结论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和干扰素治疗均能显著降低肝组织内HBV cccDNA含量,恩替卡韦效果更好.

  • PTEN对缺氧复氧肝细胞HL7702氧化损伤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伟;刘红春;李静;李铮;陈会会;杨晶

    目的 研究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对缺氧复氧肝细胞HL7702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取肝细胞HL7702,进行缺氧复氧处理,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PTEN表达水平.在HL7702细胞中转染PTEN siRNA,缺氧复氧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PTEN的表达水平,丙酮酸氧化酶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紫外-苹果酸脱氢酶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水平,黄嘌呤氧化法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剪切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 缺氧复氧处理后的HL7702细胞中PTEN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未经处理的细胞(P<0.05).细胞中转染PTEN siRNA后可以下调缺氧复氧处理的HL7702细胞中PTEN的表达水平.缺氧复氧诱导HL7702细胞中MDA含量升高,降低细胞中SOD活性,提高培养液上清中ALT和AST水平,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中Caspase-3的活化,与未经处理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PTEN siRNA后的HL7702细胞经缺氧复氧处理以后,细胞中MDA含量降低,SOD含量升高,培养液上清中ALT、AST水平降低,细胞凋亡减少,细胞中Caspase-3活化水平降低,与未经转染的HL7702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氧复氧诱导肝细胞中PTEN表达上调,敲低其表达后可以减轻缺氧复氧氧化损伤,减少细胞凋亡.

  • FoxO3 a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刘嵬;王成;刘卫;唐郡;李远美;严和中;侯曦露;梁兴伦

    目的 研究叉头框转录因子O3a(FoxO3a)对胆管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胆管癌细胞RBE中转染FoxO3a过表达载体,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FoxO3a mRNA和蛋白水平,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c-My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结果 转染FoxO3a过表达载体后,RBE细胞中FoxO3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的RBE细胞(P<0.05),而转染对照载体的RBE细胞中FoxO3a表达水平与未转染的细胞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FoxO3a过表达载体后RBE细胞A值从0.73±0.12降低至0.52±0.04,细胞凋亡率从(8.36±0.68)%升高至(25.62±2.52)%,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水平也升高,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水平降低,与未转染的细胞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O3a表达上调后可以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增加Cleaved Caspase-3的活化水平,抑制Wnt信号通路激活.

    关键词: 胆管癌 凋亡 FoxO3a 增殖
  • 内镜下切除与开腹手术治疗胃内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李梦颖;喻军;谢扬;齐健

    目的 系统评价内镜下切除与开腹手术治疗胃内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全面收集内镜下切除和开腹手术两种治疗胃内胃肠道间质瘤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在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共4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内镜组较开腹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更短(SMD=-2.54,95%CI:-4.42~-0.67,P=0.008),术中出血量更少(SMD=-4.18,95%CI:-5.59~-2.41,P=0.000).两种治疗方式在术后住院天数(SMD=-1.13,95%CI:-2.45~0.18)、术后并发症(RR=1.13,95%CI:0.55~2.33)、住院费用(SMD=-1.91,95%CI:-4.59~0.77)和手术后复发转移(RR=0.42,95%CI:0.06~3.02)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胃内胃肠道间质瘤行内镜下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 游离线粒体DNA含量与HBV-HCC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晓锋;王全楚;郑娇娇;朱晓红;张燕;刘妲妲;梁栋;王建斌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患者血清中游离mtDNA含量与其患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风险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诊断HCC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156例HBV相关的HCC患者(试验组)和312例非肝癌HBV患者(对照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血液样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游离mtDNA含量.比较两组mtDNA含量的差异性.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对血清中游离mtDNA含量与HBV患者患HCC的风险相关性进行分析,对血清中mtDNA含量与患HCC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逻辑回归模型分析.通过分层分析评估在不同特征人群中游离mtDNA含量与HBV相关的HCC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mtDNA含量低于对照组,年长患者mtDNA含量较年轻患者mtDNA含量低,mtDNA含量与HBV相关的HCC风险的相关性在年轻患者、无肝硬化患者中表现较为显著:年轻患者中mtDNA含量低的患者其患HCC的风险相对较高;无肝硬化的患者中mtDNA含量低的患者比mtDNA含量高的患者患HCC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 年轻患者、无肝硬化HBV患者中,血清中游离mtDNA含量降低,HBV相关HCC的发病风险增加.

  • 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联合使用对胃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宋丽秀;田书信;刘芳;陈卫刚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的联合使用对胃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发现胃平坦型可疑病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普通白光胃镜+病检;观察组:普通白光胃镜+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检查,以病灶可疑处取活检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对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对照组共检出早癌6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肠化18例、炎症20例,而观察组检出早癌1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肠化15例、炎症1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检查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诊断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95.0%,准确度为88.0%;观察组诊断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94.1%,准确度为94.0%,观察组灵敏度及准确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窄带成像技术及放大内镜联合使用能够提高胃平坦型病变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波;彭婕;王朋;熊霞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在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44例经手术证实消化道穿孔患者CT薄层图像,部分病例进行薄层图像重组观察,分析不同部位消化道穿孔游离气体分布位置;依据消化道穿孔不同影像征象对穿孔部位定位并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统计诊断符合率.结果 上消化道穿孔游离气体出现位置依次为:前腹壁下21例、肝门静脉区15例、肝裂12例、小网膜囊10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区1例;下消化道穿孔游离气体出现位置依次为:肠壁外系膜区8例、前腹壁下8例、盆腔7例、小网膜囊6例、肝门静脉区6例、肝裂2例.门静脉区游离气体征阳性诊断上消化道穿孔的准确性为71.4%(15/21),肠系膜区或盆腔内游离气体征阳性诊断下消化道穿孔的准确性为84.6%(11/13).CT诊断消化道穿孔符合率为88.6%(39/44),定位诊断符合率为72.7%(32/44).胃肠壁外小气泡(n=21)、胃肠壁局部破口(n=6)、胃肠壁局限性增厚(n=23)、局限性或包裹性积液(n=5)有助于准确定位影像征象,根据上述影像征象评估破口位置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0.4%(19/21)、100%(6/6)、91.3%(21/23)、80.0%(4/5).结论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对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胃肠壁局限性改变、肠壁外小气泡、局限性或包裹性积液有助于对消化道穿孔部位准确定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生化特点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作者:丁玉平;张文;夏时海;吕成娇;杨梅;毕珣;李海

    目的 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人群进行分析,探索NAFLD患者生化特点以及与其他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43例体检队列,纳入NAFLD患者2088例.按彩超诊断标准,分为轻度脂肪肝(1549例),中度脂肪肝(517例),重度脂肪肝(22例)三组.分析三组NAFLD临床基本特征及生化指标,以及合并肾病、心肌缺血、高血压、胆系疾病(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切除)、甲状腺结节等差异.结果 NAFLD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6.62%(2088/7843),男性患病率31.75%,女性患病率18.11%.NAFLD患者发病年龄(47.22±13.07)岁;NAFLD患者(2024例)的BMI为(27.00±3.36)kg/m2,轻、中、重度NAFLD患者的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NAFLD疾病程度增加,BMI也增加.NAFLD患者轻、中、重三组的尿酸(P<0.001)、空腹血糖(P<0.001)、总胆固醇水平(P=0.013)、甘油三酯(P<0.001)、低密度脂蛋白(P=0.047)、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P<0.001)、高密度脂蛋白(P=0.027)、谷丙转氨酶(P<0.001)、谷草转氨酶(P<0.001)、谷胺酰转肽酶(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随着NAFLD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有升高趋势.肌酐、尿素氮、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在NAFLD轻、中、重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疾病程度与尿酸(R=0.165,P<0.001)、谷丙转氨酶(R=0.251,P<0.001)、谷草转氨酶(R=0.168,P<0.001)、BMI指数(R=0.251,P<0.001)具呈明显正相关.尿蛋白(P=0.033)、胆囊息肉(P=0.001)、甲状腺结节(P=0.025)在NAFLD轻、中、重三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无随NAFLD严重程度增加趋势.胆囊炎(P=0.153)、胆系结石(P=0.883)在NAFLD三组患者中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肌缺血(P=0.023)、高血压(P=0.001)、肾脏早期损伤(尿微量白蛋白阳性)(P=0.039)在轻、中、重NAFLD患者中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NAFLD疾病程度的加重,其阳性率均有增加趋势.结论 在NAFLD患者中,中老年男性患病率较高,随着体质量增加,NAFLD严重程度增加.NAFLD疾病程度的增加,不但加重糖脂代谢紊乱,还增加NAFLD患者罹患肾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等疾病的比率.

  • 136例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布娅·米然别克;巴图;高峰

    目的 回顾性分析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的136例住院患者,均接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食管平滑肌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内镜学表现、超声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学、治疗方式及随访结果.结果 食管平滑肌瘤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年龄(51.7±11.4)岁,在食管上、中、下段均好发,胃镜下均表现为黏膜下隆起.食管平滑肌瘤超声内镜多显示为低回声病变,超声内镜与病理符合率为93.4%.病理直接诊断平滑肌瘤多为121例.134例行免疫组化分析,神经源性标记物(SMA)和D33结蛋白(Desmin)在平滑肌瘤中有较高的表达率.确定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层的肿物126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起源于固有肌层的10例行手术治疗.136例中有78例完成术后1~24个月随访,均未见穿孔、出血、疼痛等并发症,也无复发迹象.结论 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需依靠超声内镜结合病理证实.ESD术治疗大多数食管平滑肌瘤安全、有效,并为某些具有早期恶性潜能的食管平滑肌瘤的发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避免了开胸手术的风险.

  • 血常规不常用指标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

    作者:张艺;冯志松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其病因复杂多样、病情进展快、病死率较高.故对AP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其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早期预测,把握疾病发展趋势,对加重病情的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尽快促进胰腺的功能和形态的恢复,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至关重要.AP发作时,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等是AP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及致器官衰竭的主要效应细胞,故早期检测血常规来预测AP的严重程度简单易行.

  • 影像学检查对Lemmel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丽;杨幼林

    Lemmel综合征是憩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是梗阻性黄疸的罕见病因之一.Lemmel综合征是由于十二指肠憩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与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临床表现相似而治疗方法却截然不同,由于临床医师对十二指肠憩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认识不足,常造成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或错误治疗,影响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及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因此,本文将通过对Lemmel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识,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率,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

  • ERCP诊断胆管乳头状腺瘤1例报道

    作者:狄育竹;徐洪雨

    胆管良性肿瘤在临床上罕见,与恶性肿瘤及结石不易区分.现报道1例影像检查误诊为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过程中修正诊断为胆管乳头状腺瘤的病例.ERCP这项侵入性操作在明确胆系疾病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颇得斯安治疗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报道

    作者:罗茜;崔红利;陈东风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以小肠黏膜及黏膜下毛细淋巴管扩张为特征.目前临床多以饮食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有限且疗效欠佳.颇得斯安为小肠释放型美沙拉嗪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小肠非特异性炎症.本文报道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利用颇得斯安治疗的案例,为临床治疗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和临床依据.

  •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报道

    作者:陈小兰;徐成润;苏亚勇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肝脏的一种良性病变,考虑是炎症、创伤等引起的.临床上无典型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本文报道1例肝脏FNH的诊治过程.

  • 基于MEMS的胃液隐血检测智能胶囊系统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李向红

    目的 探讨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的胃液隐血检测智能胶囊系统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门诊体检的10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对象均采用MEMS智能胶囊系统进行胃液隐血检测,检测后胃液隐血阳性或弱阳性的患者再进一步予胃镜检查及胃组织病理活检.结果 100例体检者中经MEMS胶囊系统检测胃液隐血阳性12例,弱阳性38例,阴性50例.对胃液隐血检测阳性或弱阳性的50例体检者进行胃镜检查及胃组织病理活检后,明确无异常25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20例,经病理活检确诊为胃癌5例,胃癌检出率为10.0%,其中早期胃癌3例(60.0%).MEMS检出胃癌患者5例,胃癌检出率10.0%,早期胃癌3例(60.0%).与病理活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检测出的5例胃癌患者分为30~50岁、50~60岁、>60岁三个年龄阶段,病理检查与MEMS检查对胃癌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MEMS的胃液隐血检测智能胶囊系统是早期胃癌诊断的重要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在早期胃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应用推广.

  • 人胃癌双标细胞系及鼠原位模型的高效构建

    作者:胡皓;王敏;吴开春

    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胃癌原位模型.方法 采用慢病毒感染方法构建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及GFP的双标细胞系SGC-7901/FLUC/GFP.将细胞悬液注射入造模小鼠胃浆膜下层,建模后第3天通过生物发光成像观测建模情况.2周后处死小鼠,通过HE及冰冻切片观察移植瘤形态.结果 SGC-7901/FLUC/GFP双标细胞系构建成功,该稳定转染细胞系高表达荧光素酶及GFP,细胞数目与荧光及生物发光信号呈线性正相关(R2=0.9667,r2=0.9110),可用于肿瘤在体观测.手术后第3天通过生物发光实验证实模型构建成功,肿瘤位于胃区生长.2周后通过HE及冰冻切片可见异型肿瘤细胞生长,符合胃癌组织学特征.结论 成功建立了简便、安全、高效的大规模胃癌原位模型,该方法便于普及,可为胃癌研究提供宝贵的研究平台和实验工具.

  • 下调miR-25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的作用研究

    作者:魏莉娟;薛杨;杨文义

    目的 探讨下调miR-25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GC-790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处理)、阴性组(转染miR-25 inhibitor control)和干扰组(转染miR-25 inhibitor)3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转染效果,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miR-25对SGC-7901细胞增殖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miR-25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量.结果 转染miR-25 inhibitor后,细胞中miR-25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阴性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中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组细胞中PTEN蛋白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调miR-25可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TEN蛋白的表达有关.

  • 慢病毒介导过表达果糖-1,6-二磷酸酶1基因降低胃癌细胞糖酵解水平的机制研究

    作者:王春芳;刘兵;孙光;徐瑜杰;赵国栋

    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过表达果糖-1,6-二磷酸酶1(FBP1)基因对胃癌SGC7901细胞糖酵解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和胃癌SGC7901细胞中FBP1 mRNA和蛋白表达.以慢病毒介导的pLenti6.3/FBP1质粒转染SGC7901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效果,CCK-8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蛋白的表达,生物化学法检测胞外乳酸含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胞内磷酸果糖(PFK)含量.结果 与GES-1细胞相比,SGC7901细胞中FBP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Lenti6.3/FBP1质粒转染使SGC7901细胞中FB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5);同时,降低了HIF-1α和GLUT-1蛋白的表达以及胞内PFK和胞外乳酸含量(P<0.05).结论 FBP1过表达能够通过降低细胞的糖酵解水平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GLUT-1和HIF-1α表达有关.

  • 上调miR-7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谭海洋;倪钰璇;罗良弢

    目的 探讨上调miR-7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RGM-1细胞和胃癌BGC823细胞中miR-7表达差异;采用脂质体转染法上调BGC823细胞中miR-7表达,并通过qPCR检测其转染效果;CCK-8法检测转染24 h、48 h和72 h后BGC823细胞的增殖情况;转染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6(CDK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DK4)、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miR-7在胃癌BGC823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上皮RGM-1细胞(P<0.05).转染miR-7 mimics后,与空白组相比,阴性组中miR-7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干扰组中miR-7表达显著上升(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转染24 h、48 h和72 h后,干扰组BGC823细胞中的OD值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而阴性组与空白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阴性组中G1期、S期、G2/M期细胞所占比例和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扰组中G1期细胞所占比例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S期和G2/M期细胞所占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上调miR-7表达后,BGC823细胞中CDK6、CDK4、Cyclin D1和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调miR-7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CDK6、CDK4、Cyclin D1和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 乌司他丁对胃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新钊;马丽娟;孙淑君;缪应业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与胃癌细胞MKN-45增殖、凋亡、侵袭的关系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乌司他丁(400 U/ml、800 U/ml、1600 U/m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MKN-45细胞中,分为对照组、400 U/ml组、800 U/ml组、1600 U/ml组;MTT实验检测乌司他丁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NF-κB)、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促进其凋亡(P<0.05),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800 U/ml组与400 U/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1600 U/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显著抑制NF-κB、Bcl-2蛋白水平(P<0.05),显著增加Bax蛋白水平(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

  • 胃脂肪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超;王昕;康倩;潘元明;杨桂彬

    目的 研究胃脂肪酶(lipase type F,LIPF)在胃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胃癌手术切除后的石蜡包埋组织,包括胃癌组织122例和癌旁正常组织120例,整理临床资料及预后随访资料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用组织微阵列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LIPF的表达.选取5株胃癌细胞系及1株永生化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利用qRT-PCR方法检测LIPF 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细胞系及8对新鲜配对胃癌组织中LIPF蛋白的表达.结果 LIP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LIPF mRNA及蛋白在胃癌细胞系中微弱表达或不表达,在GES1细胞系中高表达(P<0.01).低表达LIPF胃癌患者5年内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P<0.001).LIPF的表达与胃癌组织的浸润深度、Lauren分型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LIPF在胃癌中表达下调,其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弥漫型胃癌呈正相关,低表达LIPF胃癌组预后较高表达组差,LIPF可以作为胃癌预后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 蓝激光成像在判断早期胃癌分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卓颖;康海锋;仇建伟;钱俊波;刘宏斌;曹洁

    目的 评价通过蓝激光成像(blue laser imaging,BLI)观察胃表面微结构形态对评估早期胃癌分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经普通胃镜筛查发现黏膜形态或色泽发生异常改变的171处病灶,通过BLI精细观察病灶表面的微结构,参照Nakayoshi及Yokoyama分型将胃黏膜表面的微结构分为精细网格型(FNP)、小叶内环型1(ILL-1)、小叶内环型2(ILL-2)、螺旋型(CSP)四型,以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BLI观察到的微结构分型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活检病理结果显示,171处病灶中发现早期胃癌39处,其中33处分化型腺癌组中,FNP型6处、ILL-1型14处、ILL-2型13处,未发现CSP型,ILL型的发生率高于FNP型(P<0.05);6处未分化型腺癌组中,ILL-2型2处,CSP型4处,未发现FNP型及ILL-1型,CSP型发生率高于ILL-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P、CSP、ILL-1、ILL-2型在不同分化程度病变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的FNP和CSP型出现于凹陷型病灶中,ILL型大多数见于平坦型及隆起型病灶,少数见于凹陷型病灶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BLI观察胃表面的微结构形态有助于判断早期胃癌的分化程度.

  • 71例克罗恩病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玥;姜相君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的CD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肠镜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措施等进行分析.结果 71例CD患者中男性占62.0%.多数患者以腹痛、腹泻、发热为主,病变部位以回盲部多见.4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疾病活动度评分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内镜评分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我院CD患者以男性为主,多项实验室检查指标与疾病活动度存在相关性,多数患者接受内科治疗.

  • 胶囊内镜在343例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美丽克扎提·安扎尔;米亚赛尔·力提甫;高峰

    目的 分析胶囊内镜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消化科行胶囊内镜检查的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胶囊内镜在肠道运行时间、病变检出情况,评估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价值及安全性.结果 343例患者中27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检查,余316例患者胶囊内镜均在有效工作时间内进入小肠,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92.13%(316/343),胶囊内镜对呕血、无诱因消化道出血及无明显诱因腹痛、无诱因腹泻的诊断率明显高于无诱因腹胀、复查及肿瘤标记物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诊断手段,对小肠出血、无诱因腹痛及无诱因腹泻具有较高的检出价值.

  • 血清炎性活动指标、Th17/Treg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海芹;赵小静;张红杰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炎性活动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IL-10和TGF-β)的变化,探讨其与UC疾病活动度及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UC患者23例(活动期15例,缓解期8例),另取健康对照者8名.采用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评估UC患者疾病活动度;魏氏法检测ESR、散射光比浊法检测CRP、血细胞仪检测PLT计数、MPV和PDW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IL-17、IL-10和TGF-β的含量.结果 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中度和重度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显著低于缓解期U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U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ESR、CRP、PLT和Mayo评分呈负相关,与MPV和PDW呈正相关(P均<0.05).与缓解期U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相比,活动期UC患者血清中IL-17含量明显升高,IL-10和TGF-β的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UC患者存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Treg细胞比例降低与血清炎性活动指标ESR、CRP、PLT水平和Mayo评分呈负相关,与MPV和PDW呈正相关,提示Th17/Treg细胞失衡与UC疾病活动度及炎症程度有关.

  • 焦虑及抑郁评分与慢性便秘患者临床不同伴随症状关系研究

    作者:窦迎春;曲海霞;许倩倩;李青;马健;周长宏;于新娟;孟欣颖

    目的 探讨焦虑、抑郁评分与慢性便秘患者临床不同伴随症状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7年8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干部保健科就诊且符合慢性便秘诊断标准的患者(研究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同时选取34例无便秘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 慢性便秘患者的SAS评分为43.03±7.19、SDS评分为45.38±9.56,高于无便秘患者的SAS评分38.39±6.56、SDS评分38.54±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AS=2.571,PSAS=0.013;tSDS=3.005,PSDS=0.004);女性便秘患者SAS评分为47.21±7.31,高于男性便秘患者的SAS评分40.41±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2,P=0.003),而女性与男性便秘患者SDS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8,P=0.465);对于慢性便秘患者临床不同伴随症状,伴有腹痛的慢性便秘患者SDS评分为48.60±8.98高于对照组38.94±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7,P=0.002),伴有腹痛的慢性便秘患者SA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9,P=0.105);伴或不伴有腹胀、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的慢性便秘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便秘患者与无便秘患者相比,焦虑、抑郁评分较高,性别、腹痛与慢性便秘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有一定关系.

  •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内镜表现及病理学特征

    作者:高凤婷;黄文斌

    目的 分析内镜检查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表现及病理学诊断特点.方法 对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及南京市第一医院病理科2011年5月至2017年5月收集的经内镜检出并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胃肠道NEN的2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内镜检查和光学显微镜对组织形态学变化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广谱角蛋白(AE1/AE3)、细胞角蛋白(CK8/18)、嗜铬粒素(CgA)、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细胞黏附分子(CD56)及核抗原(Ki-67)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肠道NEN患者均为单发,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NEC)和胃肠道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为溃疡型肿物.AE1/AE3、CK8/18、CgA、Syn、NSE、CD56的阳性率分别为96.77%、80.65%、77.42%、88.71%、53.23%、79.03%.胃肠道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核抗原(Ki-67)阳性指数≤20%,NEC、MANEC核抗原(Ki-67)阳性指数>20%.结论 NEN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通过内镜不能对其进行确切诊断,但其病理组织学特异性较为明显,AE1/AE3、CK8/18、CgA、Syn等免疫组化检测对病理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 7例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的急诊腹部CT表现

    作者:段立伟;田月丽;宋莹;刘佰纯

    目的 探讨腹部CT在诊断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中的价值.方法 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例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腹部CT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患者的急诊腹部CT可见胃壁明显增厚,厚度为(1.2±0.4)cm,可见增厚部分胃壁有分层现象,即中间为低密度影,两边为高密度影,增厚的胃壁中间部分CT值明显下降,CT值为(23±3.5)HU.结论 典型的腹部CT表现对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的诊断有明显的提示作用.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