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위장병학화간병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 郑州大学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5709
  • 国内刊号: 41-122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5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段芳龄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PI3K的表达与其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龚青;王茜;陈浩宇;郑唯强;陈洁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PI3 K/Akt信号通路上PTEN、PI3K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探讨PTEN、PI3K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术后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石蜡标本且临床资料齐全者67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30例距肿瘤边缘5 cm以外的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PTEN、PI3K和CD34的表达水平,并对其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点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PI3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7%、67.2%,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3.3%、1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30、24.01,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的MVD值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PI3K蛋白表达与Dukes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结直肠癌组织PTEN与PI3K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17,P<0.05),PTEN与MVD值呈显著负相关(r=-0.594,P<0.05),而PI3K与MVD值呈显著正相关(r=0.425,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结肠癌患者的中位TTP为18.2个月(95% CI:15.9 ~20.4),其中PTEN阳性者中位TTP为19.7个月(95% CI:15.5~23.8),PTEN阴性者中位TTP为16.5个月(95% CI:12.0 ~20.9),PTEN阳性者的中位TTP显著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7,P<0.05).PI3K阳性者中位TTP为16.8个月(95% CI:13.0~20.0),PI3K阴性者中位TTP为18.2个月(95% CI:16.8~21.1),PI3K阴性者与阳性者的中位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P>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PTEN呈低表达或缺失,而PI3K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TEN、PI3K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检测PTEN、PI3K的表达对于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重庆地区消化内科医师对《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知晓情况调查

    作者:秦谦;黄娟;王涛;文峰;颜綦先;崔红利;樊丽琳;陈东风;魏艳玲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消化内科临床医师对《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简称《广州共识》)的了解掌握情况.方法 2015年4月-2015年5月,对重庆市54家医院的327名消化内科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27名临床医师中,基本了解《广州共识》的有244名(74.6%),其中对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分析中,住院医师对《广州共识》知晓程度较差(P=0.000).临床医师对《广州共识》中关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诊断与治疗相关知识掌握明显不足,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相比,临床医师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诊断治疗知识了解更加不足(P =0.000).接受调查的临床医师中,62.4%的医师对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FMT)这项技术基本了解,其中95.1%的医师赞同将其用于IBD患者的治疗.结论 重庆地区消化内科医师对《广州共识》掌握尚显不足,对此进行系统、全面、持续、有针对性的《广州共识》学习培训十分必要.临床医师对FMT用于IBD的治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 CRP和LA联合检测对老年危重急腹症感染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分析

    作者:张海伶;马春华;马骁;蒋小军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乳酸(Lactic acid,LA)联合检测对老年危重急腹症感染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2012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5例老年危重急腹症感染患者,纳入患者组,并选取同期85名健康老年受试者,纳入正常组.患者组按照感染程度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组、脓毒血症组、重度脓毒血症组及脓毒血症休克组4个亚组,比较各组受试者血清CRP、LA指标差异.按照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组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考察CRP、L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85例患者中,重度脓毒血症构成比高,占43.5%,预后良好患者占69.4%,预后不良患者占30.6%.患者组平均血清CRP及L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感染严重程度的加剧,其血清CRP及LA水平均显著升高,但重度脓毒血症组与脓毒血症休克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CRP及LA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可对老年危重急腹症感染患者的早期预后进行评估,LA对感染严重患者的预后评估作用较佳.CRP和LA联合检测对老年危重急腹症患者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盖曲倞;董凌月;安威

    目的 通过胆碱缺乏饮食及乙硫氨酸的联合作用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雄性C57BL/6J小鼠给予含60%高脂的胆碱缺乏饲料,并在第1周的饮水中辅以0.165%的乙硫氨酸加重打击.于第4周、第8周和第16周各随机处死5只小鼠.分离血清,取肝脏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油红O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应用图像分析法对天狼猩红染色结果进行胶原含量半定量分析.结果 造模第4周,血清中ALT、AST及TG的含量明显上升,油红O染色显示肝脏组织已经出现大量的脂滴堆积,HE染色可见大量空泡,但无病理性纤维化发生.造模第8周,肝脏组织除可见大量脂滴,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肝组织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周围胶原纤维少量增生.造模第16周,天狼猩红染色在窦周隙内可见成细丝状乃至索状的胶原纤维分布.结论 经改良方法后,成功建立小鼠NASH及肝纤维化的模型.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志威;王学群;李甜甜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变化,探讨其与免疫异常的关系.方法 收集博罗县人民医院2012年3月-2015年7月诊治的UC患者46例,缓解期20例、活动期26例.另取同期接受肠镜检查未见肠道病变的健康体检者28名作为对照.大肠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粪便标本培养计算含菌量,Thl7和Treg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UC组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C缓解期患者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P<0.05),UC缓解期患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UC组Th17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组Treg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C缓解期患者Th17细胞显著低于活动期患者(P<0.05),UC缓解期患者Treg细胞显著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UC患者大肠杆菌数量与Th17细胞呈正相关(r=0.312,P<0.05),而与Treg细胞呈负相关(r=-0.241,P<0.05).双歧杆菌数量与Th17细胞呈负相关(r=-0.267,P<0.05),而与Treg细胞呈正相关(r=0.236,P<0.05).乳酸杆菌数量与Th17细胞呈负相关(r=-0.226,P<0.05),而与Treg细胞呈正相关(r=0.215,P<0.05).结论 UC患者大肠杆菌数量增加,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这种菌群紊乱破坏了机体Th17/Treg细胞的免疫平衡,参与了UC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 浓盐酸摄入致消化道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

    作者:张汝钢;赵义茗;郭亮亮;蔡逢春;赵亚力;李亚卓

    目的 探讨腐蚀性液体对消化道损伤的诊断方法.方法 利用广范试纸检测腐蚀性液体的pH值,利用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液、铜丝和浓硫酸检测该液体的化学性质;灌注该液体于2只家兔,检测其对消化道损伤的程度;对误服该液体的1例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并救治.结果 腐蚀性液体呈微黄色,在空气中发烟,pH<1.该液体稀释1倍后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与铜丝和浓硫酸混合后加热无红棕色气体产生.灌注该液体于家兔能够导致其死亡,尸检显示贲门、胃底和部分胃体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出血、坏死.患者误服该液体第17小时胃镜检查主要显示胃大部糜烂,第13天胃镜检查主要显示胃窦和胃角溃疡,第79天胃镜检查显示胃窦瘢痕.经禁食水、抑酸、抗感染等治疗14 d,患者临床表现缓解出院.结论 该腐蚀性液体为工业浓盐酸,主要损伤胃黏膜,急诊胃镜检查是可行的.

    关键词: 浓盐酸 胃镜
  • 马来酸伊索拉定对阿司匹林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志琳;牟方宏;崔梅花;戴立娜;侯晓琳;齐长海

    目的 探讨马来酸伊索拉定对阿司匹林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损伤组、马来酸伊索拉定保护组、硫糖铝保护组、奥美拉唑保护组.各保护组分别用马来酸伊索拉定(10 mg/kg)、硫糖铝(600 mg/kg)及奥美拉唑(10 mg/kg)提前给大鼠灌胃,阿司匹林损伤组用生理盐水(9 mg/ml)灌胃,再用阿司匹林(150 mg/kg)灌胃致急性胃黏膜损伤,测量各组胃黏膜溃疡指数(UI)、黏膜损伤积分(EDS)、胃黏膜血流值、一氧化氮(N0)、氨基己糖、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在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结果 马来酸伊索拉定保护组各项检测指标显示:UI、EDS明显低于阿司匹林损伤组(P<0.01),高于奥美拉唑保护组(P<0.05),略低于硫糖铝保护组(P>0.05);胃黏膜血流值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损伤组和硫糖铝保护组(P<0.05),略低于奥美拉唑保护组(P> 0.05);NO含量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损伤组(P<0.01)和奥美拉唑保护组(P<0.05),略低于硫糖铝保护组(P>0.05);氨基己糖含量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损伤组(P< 0.01),低于奥美拉唑保护组(P<0.05),略高于硫糖铝保护组(P>0.05);IL-1、TNF-α含量明显低于阿司匹林损伤组、奥美拉唑保护组及硫糖铝保护组(P< 0.01).结论 马来酸伊索拉定可以增加胃黏膜血流、NO及氨基己糖含量,同时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IL-1、TNF-α的产生,对阿司匹林所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保护作用.

  • 外周血内CysC及PA水平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早期肝肾损伤的临床评估价值

    作者:金帅;赵敏

    目的 分析外周血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水平对急性有机磷中毒(acute organic phosphorus poisoning,AOPP)早期肝肾损伤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42例AOPP患者,纳入患者组,并按照其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毒组(n=94)及重度中毒组(n=48),同时选取6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正常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肝肾功能及外周血CysC、PA水平,分析CysC、PA对患者肝肾功能损伤的评估作用.结果 重度中毒组患者ALT、AST、BUN、Cr、CysC显著高于正常组,总蛋白、白蛋白、PA显著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毒组肝肾功能指标、外周血CysC、P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与ALT、AST呈负相关,与总蛋白、白蛋白呈正相关,CysC与BUN、Cr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检测外周血内CysC及PA水平能够明确AOPP患者肝肾功能变化,对患者早期肝肾损伤的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白毒伞中毒致肝损伤的酶学与凝血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潘洁;刘薇薇;黄建伟;舒建昌

    目的 总结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白毒伞中毒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在判断肝损伤程度、对预后的影响及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因急性白毒伞中毒的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比较白毒伞中毒死亡组与生存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特点.结果 所有患者在食用白毒伞后6~12h出现胃肠炎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腹痛,1~2d后胃肠炎症状明显好转,后期出现黄疸、肝功能损伤,重症表现为谵妄、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在中毒后3d内,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升高,第3~4天达到高峰.ALT和(或)AST>1000 U/L为高峰界限,高峰持续时间平均为5d,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毒伞中毒死亡组肝功能变化具有以下特征:ALT和AST在第3~5天持续增高,但在第7天下降,总胆红素(TBIL)则在第3~7天持续增高,出现胆酶分离,生存组则无此规律;凝血指标在早期也会升高,生存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值在食入白毒伞后初期略有升高,后期降至正常水平,死亡组均值在第4~6天升至高值,其后没有明显下降,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出现胆酶分离、AST≥1000 U/L且AST/ALT≥1.0、PTa≤40% 、TBA ≥50μmol/L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动态观察白毒伞中毒患者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对判断肝损伤程度、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 循环microRNA在胰腺疾病中作为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作者:李智德;侯宝华

    循环microRNA (miRNA)是近年来继组织miRNA之后在血清中发现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可以稳定存在于血清中.研究表明在胰腺疾病中循环miRNA可出现表达异常,这些异常表达的循环miRNAs可能成为胰腺疾病诊治和评估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循环miRNA有望成为胰腺疾病基因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循环miRNA在胰腺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粪菌移植的研究进展

    作者:关春迪;高孝忠;褚衍六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又被称为粪便移植、粪菌治疗、肠道微生物移植等,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至患者胃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以此治疗肠道和肠道外疾病的过程.目前报道指出FMT已应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本文就FMT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应用基础作一综述.

  • 肝癌血清学早期筛查与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柏兆方;董方;柴煊;崔鹤荣;王洪波;肖小河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恶性程度极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期为有效的手段,但目前多数肝癌确诊时已是晚期,极大限制了肝癌临床治疗的可用手段.目前常规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策略是利用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结合超声检测对肝癌高危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进行定期筛查.但AFP灵敏度较低,超声检测又高度依赖医师的临床经验,导致肝癌的早期检出率大大降低.血清标志物筛查作为更符合我国国情的肝癌早期筛查与诊断策略,具有低侵害、低成本、样本易得、患者易于接受等独特优势,已经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形成了包括单分子蛋白、MicroRNA、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种类型标志物.本文对上述类型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以期为肝癌血清学早期筛查与诊断标志物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肝内胆汁淤积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新进展

    作者:韩平;田德安

    肝内胆汁淤积是临床常见的一组症候群,其病因多种多样.国内外新指南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规范化建议.然而,目前对于肝内胆汁淤积的诊治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本文主要介绍肝内胆汁淤积发病机制及以发病机制为靶点的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旨在为该疾病研究领域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Gardner综合征1例报道

    作者:褚文慧;李利娟;郭阳;程虹;吴国生;张德新;徐立;聂勇战;吴开春

    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肠道息肉、骨与软组织肿瘤为特征.现报道1例Gardner综合征.

  • 以腹水为特点的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道

    作者:李德亮;李慧博;金世柱;焦宇飞;刘冰熔

    肠道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INHL)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黏膜的恶性肿瘤,以腹水为主要表现者临床较为少见.本文将结合临床1病例对PINHL的诊断、治疗、预后等因素进行阐述.

  • 右结肠动脉栓塞致右半结肠坏死1例报道

    作者:杨永林;常守凤;苏勤军;陈嘉屿

    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常被误诊,导致病情危重甚至死亡.而该病早期诊治常直接影响到疾病的预后.本文报道1例右结肠动脉栓塞致右半结肠坏死,早期经内镜检查确诊后手术治疗治愈.

  • 不明原因性胆管出血1例报道

    作者:丁蒙蒙;冯常炜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关于胆管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其中常见的原因多为感染及外伤,但不排除隐匿性及不明原因性胆管出血.本文报道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不明原因性胆管出血患者.

    关键词: 胆管出血 不明原因
  • 上海市嘉定地区1265例结肠直肠息肉内镜下诊治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平;袁晓琴;谢玲;蔡波儿;王伟;许兰涛;吴云林

    目的 随访嘉定地区2年内结肠直肠息肉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后的改变,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方法 收集2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就诊的结肠镜检查结肠直肠息肉性疾病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发病时的症状、结肠镜检查结果及后续其他检查手段,分析病情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肠直肠息肉需经内镜治疗1 265例,男776例,女489例,临床表现为无症状(10.1%)、血便/黑便/粪隐血阳性(27.8%)、腹痛(10.7%)、腹泻(22.0%)及其他(29.4%).以远端结肠(直肠、乙状结肠)分布为主(49.7%),多息肉患者占25.0%.青年组581例(45.9%),老年组684例(54.1%).老年和青年组内息肉的病理类型、形态学、大小中以管状腺瘤、山田Ⅰ型、<1.0 cm发病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老年组及青年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65例患者内镜下治疗中热活检钳除52例,APC电凝581例,EMR模式切除622例,ESD模式切除10例.均成功切除息肉,无死亡病例.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腹痛45例,出血36例,肠穿孔2例,发热4例.术前及术后息肉病理学比对一致率为85.6%.随访时间为1年,再发现率为39.9%.结论 上海市嘉定地区结肠直肠息肉处于高发病率状态,注重肠镜筛查尤为重要.在内镜下的治疗中,注意多种手术方式的有机结合,注重疾病的长期随访和治疗,对预防疾病的复发尤为关键.

  • 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下特点分析

    作者:李娜;金鹏;康倩;李娜;赵晓军;郭花;王海红;陶玉荣;盛剑秋

    目的 分析早期结直肠癌的白光内镜下特点.方法 对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0年1月-2015年9月经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白光内镜下特点.结果 共发现早期结直肠癌319处(292例患者),其中,269例为单发,23例为多原发癌,21例为同时多原发癌,2例为异时多原发癌.早期结直肠癌中228处(71.5%)分布在乙状结肠及直肠.癌灶直径0.4 ~13 cm,以1.1 ~2.0 cm多.隆起型病变(229处,71.8%)明显多于平坦型病变(90处,28.2%),以0-Ⅰs型多见.71.9%的0-Ⅰp病变蒂部膨大,26.0%病灶表面可见边界清晰的凹陷,19.4%有基底白斑.259处为黏膜内癌,60处为黏膜下癌.结论 早期结直肠癌以左半结肠为主,0-Ⅰs型病变多见.表面边界清晰的凹陷、基底白斑及有蒂息肉蒂部膨大是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下常见的形态特点.

  • 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马镇坚;陈佩松;陈慧坚;王小忠;罗文雄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异物内镜取出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2年1月-2012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治疗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用Excel表格收集资料,包括异物种类、异物所滞留部位、异物吞入到就诊的时间、取异物术前相关检查、误吞异物人员构成、是否麻醉下手术、术中是否使用透明帽、手术医师年资.统计异物取出成功和失败例数,分析内镜下上消化道异物取出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367例患者中,成功取出上消化道异物346例,成功率为94.3%,取出失败21例,失败率为5.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异物取出失败的相关因素有5项:金属异物、异物滞留食管、吞服异物>24 h、无术前检查、内镜无透明帽.结论 金属异物、异物滞留食管、吞服异物>24 h、无术前检查、内镜无透明帽等是上消化道异物取出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时进行内镜手术、术中使用透明帽等是控制失败率的关键.

  • 超声内镜检查评价早期胃癌黏膜下浸润的价值

    作者:谢双林;俞杏平;金晓辉;王红卫;丁小云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鉴别早期胃癌病变中黏膜内癌与黏膜下层癌的价值.方法 对61例早期胃癌病变进行EUS扫查,判断病变浸润深度,重点观察黏膜下浸润状况,并与手术和内镜治疗病理学诊断作对照.结果 61例早期胃癌病变EUS浸润深度判断准确率75.4%,其中对病变局限于黏膜内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判断准确率为73.9%,黏膜下层癌准确率为8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黏膜内癌EUS判断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93.3%.结论 EUS对判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具有较好价值.对于EUS判断黏膜内病变者,可作为早期胃癌内镜治疗一个术前适应证评价依据.

  • 色素胃镜对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韵婷;操寄望;季梦遥;董卫国

    目的 探究色素胃镜在胃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65例胃镜检查发现可疑胃黏膜病变者,用靛胭脂或美兰染液染色后取活检,结合病理分析,探讨内镜下病变部位颜色改变与活检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 365例患者中,靛胭脂染色组(n=168)病理诊断为癌、癌前病变及慢性炎等良性病变分别为27、53和88例,癌及癌前病变的整体检出率为47.6%,黏膜褪色、着色不良及染色正常检出率为100%、36.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999,P<0.01).美兰染色组(n=197)检出癌、癌前病变及慢性炎分别为17、88、92例,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53.3%,深蓝色、淡蓝色及正常染色分别为98.1%、44.5%和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03,P<0.01).结论 色素胃镜能鉴别胃黏膜病变,指导活检可提高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 单环套扎器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玮;丁祥武;王道蓉;童旭东;占义军

    目的 评估单环套扎器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经电子超声胃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59例,其中来源于黏膜肌层24例,黏膜下层9例,固有肌层26例,均应用单环套扎器进行套扎治疗,随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食管病变于套扎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3例胃底固有肌层病变因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直径<1.2 cm的食管黏膜下肿瘤,套扎器治疗安全有效,胃底位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仍有一定的穿孔几率.

  •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艳芳;陈永忠

    目地 探讨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剂治疗(endoscopic sequential variceal ligation plus sclerotherapy,EVLS)及胃底组织胶注射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观察61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行EVLS及胃底组织胶注射术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变化情况,分析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结果 经EVLS后,食管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率、基本消失率、改善率分别为27.9%、47.5%及24.6%.胃底经组织胶注射后显效79.3%,有效20.7%.3.4%发生排胶出血.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后并发出血率0.9%,内镜下食管静脉硬化注射术(EIS)后并发出血率1.9%.EIS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3.3%,术后早期进食哽噎感、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等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短期内均可消除.结论 EVLS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依从性较好,胃底静脉曲张行组织胶注射术疗效及安全性好.

  • 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及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野;聂青和

    目的 探索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肝衰竭或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12年12月-2016年1月收治的76例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其中对照组28例,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 mg,1次/d,2d后减量至5 mg,1次/d,2d,后减量至2mg,1次/d,维持3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TBil水平(228.3±97.2) μmol/L较对照组(276.4±73.2)μmol/L降低(P=0.001),PTA(44.3±12.9)%较对照组(39.9±18.3)%提高(P=0.017),但ALB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2±2.3)g/L vs(33.9±7.8)g/L,P=0.184)];两组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救治成功率(60.4%)明显高于对照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8).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提高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在严格把握糖皮质激素适应证和治疗时机的前提下,其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血清IL-1α与IL-10用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预后价值研究

    作者:李锐锋;段军;江宗群;赵博;谢桂娟;陈晴;张辉艳;张绪清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及IL-10用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接受短期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治疗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6年5月-2013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科住院的重度CHB患者95例,按照是否接受GCs治疗分为GC组(n=43)与非GCs组(n=52),同时纳入慢性HBV携带者(n=20)及健康体检者(n=20)作为对照.GCs治疗使用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推注,连用5d).住院时采集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IL-1α及IL-10,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GC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重度CHB患者IL-1α及IL-10均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及健康人群.重度CHB患者MELD评分与IL-1α呈正相关(r=0.397,P<0.001),与IL-10呈负相关(r=-0.387,P<0.001).GC组180 d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高于非GC组(83.7% vs 71.2%,P=0.025).GC组中高IL-1α水平患者180 d OS低于低IL-1 α水平患者(79.2%vs 89.5%,P=0.034),高IL-10水平患者180 d OS显著高于低IL-10水平患者(95.5% vs 71.4%,P=0.039).血清IL-1α及IL-10分别用于预测GC组患者6个月病死率的AUC为0.738及0.746,IL-1α联合IL-10预测的AUC为0.849.结论 GCs治疗可改善重度CHB患者预后,血清IL-1α及IL-10可作为重度CHB患者接受GCs治疗的有效无创预后指标.

  • 不同糖皮质激素治疗措施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生存率及有效率对比:网状荟萃分析

    作者:汪萌;聂青和

    目的 采用网状荟萃分析和荟萃分析法评价不同糖皮质激素治疗措施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长期生存率、短期生存率及有效率.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0年-2016年网络数据库中有关激素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和ADDIS 1.16.5对入选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8个病例对照研究,共692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Meta分析:地塞米松(10 mg)、氢化可的松联用胸腺肽在改善短期生存率方面效果优于综合支持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强龙联用腺苷蛋氨酸在改善长期生存率方面效果优于单用腺苷蛋氨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高治疗有效率方面,地塞米松(5 mg)、地塞米松(10 mg)的效果均优于综合支持疗法,甲强龙联用腺苷蛋氨酸优于综合支持疗法,甲泼尼龙联用腺苷蛋氨酸优于单用腺苷蛋氨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状Meta分析:小剂量地塞米松(5 mg)在改善短期生存率和提高治疗有效率上的效果优于综合支持疗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治疗措施与综合支持疗法之间及各治疗措施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级概率图联合SUCRA计算结果显示:改善短期生存率效果,地塞米松(5 mg)>氢化可的松联用胸腺肽>地塞米松(10 mg)>地塞米松联用肝素钠>氢化可的松>综合支持治疗;改善长期生存率效果,泼尼松龙联用腺苷蛋氨酸>甲强龙联用腺苷蛋氨酸>综合支持疗法>单用腺苷蛋氨酸;提高有效率效果,地塞米松(5 mg)>泼尼松龙联用腺苷蛋氨酸>甲强龙联用腺苷蛋氨酸>地塞米松(10 mg)>单用腺苷蛋氨酸>综合支持疗法.结论 在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小剂量地塞米松(5 mg)或许在提高短期生存率、治疗有效率方面有较为出色的效果,而泼尼松龙联用腺苷蛋氨酸在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方面效果较为突出,值得临床专家在未来的临床和科研中多加关注.本文样本量较小,纳入文献质量不高,仍存在很大局限性,导致直接比较和网状分析结果有很大出入,尚待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及基础医学实验进行研究分析来验证、补充.

  • 糖皮质激素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疗效预测模型与路线图

    作者:张辉艳;张绪清

    目的 建立糖皮质激素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acute-on-chronic pre-liver failure,pre-ACLF)的疗效预测模型与路线图.方法 根据5d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降幅,将56例乙型肝炎pre-ACLF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应答分为快速应答(>50%)、部分应答(30% ~50%)和无应答(<30%);对快速与非快速应答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快速应答的相关因素,并构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预测模型与路线图.结果 黄疸持续时间(P=0.013,OR=1.258,95% CI:1.050 ~1.508)、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0.029,OR=0.014,95% CI:0.000~0.650)及丙氨酸转氨酶(ALT)/TBil比值(P=0.013,OR=0.735,95% CI:0.577 ~0.963)是影响糖皮质激素治疗快速应答的独立因素;推算出的预测模型为:Py=ex/(1+ex),X=0.687 +0.125×黄疸时间-0.508×ALT/TBil比值-4.241×PTA;Py值<0.1、0.1 ~0.2、0.2 ~0.5和≥0.5患者的快速应答率分别为82.1%、55.6%、28.6%和0,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09,P=1.69×10-5).快速应答组停用激素5d后血清TBil反弹上升者为6.7%,显著低于部分应答组的36.4%(x2 =5.682,P=0.017)和无应答组的80.0%(x2=25.092,P=5.47×10-7),但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28,P=0.064).结论 本研究首次建立的数学模型能有效预测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并提出了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路线图.

  • 糖皮质激素:肝病治疗中的双刃剑

    作者:龙振昼;聂青和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由于其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而广泛应用于伴有炎症状态的肝病治疗中.在发挥良好治疗作用的同时,GCs也影响着机体的能量代谢、脂代谢及对压力的应激,引起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骨质疏松症及感染等并发症.因此,掌握GCs的应用时机、适应证、禁忌证及发展更好的激素使用优化策略,对大化患者的治疗收益及小化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 糖皮质激素阻止肝衰竭发生与发展的机制

    作者:张辉艳;张绪清

    本文先介绍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在肝衰竭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然后介绍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应答而阻止原发性肝损伤、内毒素/TNFα等细胞因子介导的继发性肝损伤的机制;后介绍糖皮质激素增强肝细胞保护、阻止肝细胞死亡的机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