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중국림상심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611
  • 国内刊号: 43-121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姚树桥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质量的关系:儿童获益解释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盼盼;周颖;刘俊升

    目的:考察儿童中期父母心理控制与亲子关系质量的关系,以及儿童对父母心理控制的获益解释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PPCQ)、关系网络问卷(NRI)和儿童获益解释量表(CBII)对 1143名4-8年级的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男孩感知的父母心理控制均显著高于女孩,亲子关系质量则显著低于女孩;②小学生报告的母亲心理控制显著低于中学生,但对母亲心理控制的获益解释以及亲子关系的质量则显著高于中学生;③儿童的获益解释在父母心理控制对亲子关系质量的预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低获益解释组,父母心理控制可显著负向预测亲子关系质量,而上述效应在高获益解释组则不显著.结论:儿童对父母心理控制的获益解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父母心理控制对亲子关系质量的消极影响.

  • 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师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知晓情况调查

    作者:吴秋霞;陈淑宝;罗小阳;齐畅;龙江;熊一凡;何浩宇;王绪轶;廖艳辉

    目的:了解湖南省两市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师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在长沙及衡阳两市共6所综合医院内用方便抽样法对374名非精神科医师进行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知识调查.结果:受访者对GAD的正确识别率为31.8%.工作和经济困难、近期的创伤性事件以及日常矛盾被认为是常见的3个致病原因.86.0%的受访者认为亲密家人的帮助、多从事户外体育锻炼等非主流治疗措施有益.多与外界交流学习被认为是有益的治疗措施.49.2%的受访者认为不接受专业治疗病情会恶化.结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师对GAD知识的知晓存在多方面不足,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势在必行.

  • 亲子关系与自我分化的关系:同伴关系、恋爱关系的调节作用

    作者:曹娟;安芹

    目的:探讨亲子关系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以及同伴关系、恋爱关系在亲子关系与自我分化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以41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和关系质量问卷对自我分化、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恋爱关系进行测评.结果:①在高同伴冲突性组中,父子冲突性能显著预测自我分化(simple slope=-0.75,t=-6.25,P<0.001);在低同伴冲突性组中,父子冲突性也能显著预测自我分化(simple slope=-0.33,t=-2.54,P<0.01),但预测力相对较弱.②在高恋爱冲突性组中,母子亲密性能显著预测自我分化(simple slope=0.53,t=2.65,P<0.01);在低恋爱冲突性组中,母子亲密性不能显著预测自我分化(simple slope=-0.11,t=-0.55,P>0.05).③在高恋爱冲突性组中,母子冲突性能显著预测自我分化(simple slope=-0.85,t=-4.25,P<0.001);在低恋爱冲突性组中,母子冲突性不能显著预测自我分化(simple slope=-0.37,t=-1.85,P>0.05).结论:同伴关系在父子关系与自我分化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恋爱关系在母子关系与自我分化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感知创业价值的中介作用

    作者:刘栋;叶宝娟;郭少阳;金鑫

    目的:探讨感知创业价值在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主动性人格问卷、感知创业价值问卷和大学生创业意向问卷对83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主动性人格、感知创业价值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②主动性人格、感知创业价值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③感知创业价值在主动性人格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主动性人格既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又通过感知创业价值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 职业使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求职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及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

    作者:叶宝娟;郑清;陈昂;方小婷;刘林林;杨强

    目的:探讨职业使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职业使命感量表、求职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量表以及求职行为量表对80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①职业使命感、求职效能感和情绪调节与求职行为显著正相关;②职业使命感、求职效能感和情绪调节会正向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③求职效能感中介了职业使命感与大学生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④情绪调节这一变量调节了职业使命感与大学生求职行为之间的关系.结论:职业使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结构需求的适应性与非适应性功能

    作者:王艳丽;杨沈龙;郭永玉;白洁

    结构需求是指人对有结构的、简单的、清晰的模式的需求.结构需求既有适应性功能,也有非适应性功能.适应性功能包括维护控制感、影响个体的学习,非适应功能包括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损害个体的创造性.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各种研究方法的并用,实现实证研究和现实社会情境的结合,探寻有关理论之间的关系及有效缓解结构需求非适应功能的机制.

  • 母亲获得的社会支持与母亲参与教养对学前聋童叙事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娟;李昕;陈世民

    目的:考察母亲获得的社会支持对聋童叙事能力的影响以及母亲参与教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问卷、母亲参与教养问卷和叙事任务,对122名4-6岁聋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获得的社会支持、母亲参与教养和聋童叙事表现三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②母亲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显著预测聋童的叙事表现,母亲参与教养在两者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结论:在家庭教养中,母亲的社会支持通过母亲参与教养影响聋童的叙事能力.

  • 离异家庭监护父母情绪智力与儿童情绪行为适应的关系:儿童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向碧华;曹健;尹霞云;刘俊升

    目的:考察离异家庭监护父母的情绪智力与儿童情绪行为适应的关系,以及儿童希望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I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和儿童希望感量表(CHs)对115名离异家庭儿童及其监护父母进行调查.结果:①离异家庭监护父母的情绪智力与儿童困难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希望感呈显著正相关.儿童希望感则与其困难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②离异家庭监护父母的情绪智力能负向预测儿童的困难总分,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希望感在上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5.70%和21.39%.结论:离异家庭监护父母的情绪智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儿童的希望感作用于其情绪行为适应.

  • 责任性对同性恋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作者:张严文;叶宝娟;郑清;冉硕;唐棻;李真真

    目的:探讨责任性、领悟家庭支持、家庭出柜对同性恋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责任性量表、领悟家庭支持量表与生活满意度量表为测量工具,对476名同性恋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男同性恋者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女同性恋者的生活满意度;②责任性、领悟家庭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责任性、家庭出柜与领悟家庭支持呈显著正相关;③责任性会显著影响同性恋者的生活满意度;④领悟家庭支持在责任性对同性恋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⑤家庭出柜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结论:责任性对同性恋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受到领悟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同时家庭出柜调节了责任性与领悟家庭支持之间的关系.

  • 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养育方式、依恋的关系

    作者:彭阳;林静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感受性现状,探讨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养育方式、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感受性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对6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心理感受性及洞察力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洞察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除父亲鼓励自主外)存在显著相关,兴趣与父母关爱有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洞察力与依恋焦虑有显著负相关,洞察力与依恋回避有显著负相关,兴趣与依恋回避有显著正相关.母亲关爱、父亲控制、依恋焦虑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心理感受性,性别在母亲关爱与心理感受性、依恋焦虑与心理感受间调节作用明显.结论:大学生心理感受性与父母教育方式、依恋关系密切,可根据性别差异进行针对性培养.

  •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动机的交叉滞后分析

    作者:何安明;石伟;惠秋平

    目的:考察中学生在6个月期间大五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动机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对河南省两所中学的457名中学生进行了6个月的纵向追踪研究,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CBF-PI-B)和手机使用动机问卷进行测查,然后对所得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处理.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大五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动机的相关系数显著;②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前测的手机使用动机之后,前测的大五人格特质能够显著预测后测的手机使用动机;在控制了前测的大五人格特质之后,前测的手机使用动机对后测的大五人格特质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大五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动机呈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特质能够预测手机使用动机.

  • 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

    作者:李晓巍

    目的:考察父亲教育参与是否具有独立于母亲教育参与的独特贡献,以及父亲教育参与作用的发挥是否依赖于母亲教育参与的程度.方法:以372名3~6岁幼儿及其父母为被试,以学前儿童父母参与量表、学前行为水平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①控制母亲教育参与后,父亲教育参与仍显著预测幼儿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对幼儿社会能力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②父亲教育参与显著预测高母亲教育参与组幼儿的社会适应,而对低母亲教育参与组幼儿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消极适应问题的缓解具有独立于母亲教育参与的独特贡献;在母亲教育参与水平较高时,父亲教育参与对幼儿社会适应的促进作用大.

  • 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交叉滞后分析

    作者:齐亚静;伍新春;王晓丽

    目的:采用交叉滞后模型考察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问卷和中文版Utrecht 工作投入量表,对332名教师进行间隔6个月的追踪研究.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②交叉滞后分析显示,第一时间点的工作重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第二时间点的工作投入;第一时间点的工作投入不能显著预测第二时间点的工作重塑.结论: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呈显著正相关,且工作重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工作投入.

  •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自恋人格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永欣;丁倩;魏华;周宗奎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的关系,并检验自恋人格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行为问卷、自恋人格量表和Facebook妒忌量表对两所高校的54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自恋与妒忌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②控制性别和隐性自恋后,社交网站使用仍能显著正向地预测妒忌(β=0.149);③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的关系受显性自恋水平的调节,对于低显性自恋的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导致妒忌(simple slope=0.89,t=-5.43,P<0.01),而对于高显性自恋的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对妒忌的预测不再显著(simpleslope=0.19,t=-1.20,P>0.05).结论: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妒忌情绪,高水平的显性自恋能够减弱社交网站使用对妒忌的正向预测作用.

  • 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作者:葛缨;李玉杰;曹成刚

    本研究以1005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其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并考查社会支持在其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①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神经质、精神质呈显著负相关.②社会支持在神经质、精神质对人际信任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在有效控制共同方法偏差条件下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各拟合度良好,接受模型假设.

  • 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支持、自尊的影响:一项3年追踪研究

    作者:李白璐;边玉芳

    目的:探究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支持、自尊对生活满意度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测查杭州市某区2188名初中生三年间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变化情况,并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社会支持、自尊对生活满意度发展的预测作用.结果:①生活满意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社会支持中的父母支持呈先稳定后下降趋势、教师支持和同伴支持保持不变,自尊呈先稳定后下降趋势.②社会支持和自尊对生活满意度的发展均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结论:从初一到初二,初中生生活满意度有所上升,到初三时有明显下降;社会支持和自尊是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发展的重要预测变量.

  • 注意相关认知错误量表的中文版修订

    作者:程浩;刘爱书

    目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入注意相关认知错误量表,探讨该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因素结构,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4份,另用无聊倾向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心智游移问卷作为效标,3周后随机抽取117名学生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抽取2个因素为合适,特征根为4.808和1.004,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2.836%.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拟合良好(x2/df=1.912,CFI=0.969,TLI=0.959,RMSEA=0.053,SRMR=0.040);总量表及2个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89-0.866之间,重测信度在0.643-0.859之间;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结论:注意相关认知错误量表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大学生的注意相关认知错误测量.

  • BIS-11中文版在三组青少年样本中的信效度验证

    作者:万燕;程灶火;张嫚茹;金凤仙;杭荣华

    目的:验证BIS-11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中的信度和六种因素模型的结构效度.方法:分别在正常青少年(n=406)、精神障碍青少年(n=258)、违法青少年(n=331)三组样本中进行信度分析;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总样本及三组青少年样本中验证6种因素结构模型.结果:三组青少年样本BIS-11总量表及三个分量表(运动冲动性、认知冲动性、非计划性)内部一致性Crobach'sα在0.67-0.89之间,三组样本之间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青少年的冲动性得分(76.10±15.81)低,精神障碍青少年(83.28±18.01)次之,违法青少年(86.05±15.77)高.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三因子相关模型、六因子相关模型和双因素模型(G-3模型、G-6模型),其中三因素模型和G-3模型模型拟合为理想.结论:中文版BIS-11在不同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适应于青少年冲动性人格特质的测评与解释.

  • 中文版内疚和羞耻倾向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作者:王小凤;占友龙;燕良轼

    目的:检验中文版内疚和羞耻倾向量表(GASP)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选取463名大学生填写中文版GASP量表,采用自尊量表、攻击性量表及大五人格中国问卷简版作为效度指标.2周后随机抽取59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①GASP中文版包括内疚-消极行为评价、内疚-弥补、羞耻-消极自我评价和羞耻-退缩4个因子,共16个项目;②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四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标良好(x2/df=2.40,GFI=0.942,AGFI=0.918,IFI=0.902,CFI=0.90,RMSEA=0.055,SRMR=0.056);③各分量表的克龙巴赫Alpha系数在0.58(羞耻-退缩)~0.66(内疚-消极行为评价)之间,平均0.63;间隔2周的重测系数在0.62(内疚-弥补)~0.75(内疚-消极行为评价)之间,平均0.68;④2个内疚倾向分量表的得分与敌意、身体攻击显著负相关,与自尊、宜人性、谨慎性显著正相关;2个羞耻倾向分量表的得分与愤怒、神经质显著正相关,与自尊负相关.结论:GASP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用来测量我国大学生的内疚和羞耻倾向.

    关键词: 内疚 羞耻 信度 效度
  • 3-6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的结构分析

    作者:凌辉;夏羽;张建人;朱阿敏;郭鹤阳;王洪晶

    目的:探讨自主编制的3-6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的因素结构.方法:369名3-6岁儿童接受儿童自立行为问卷测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因子结构分析和验证.结果:3-6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包括27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5个因子,分别是日常自立、社会自立-安全常识、社会自立-社交行为、心理自立-自我控制以及学业自立.5因子累积解释方差变异的53.796%.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探索性因素分析的5因素模型,主要拟合指数x2/df=1.980,NFI=0.809,IFI=0.895,TLI=0.881,CFI=0.894,RMSEA=0.057.一阶模型拟合优于二阶模型.各项目在所属因子上的负荷值在0.378~0.827之间,5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09 ~ 0.685之间.结论:3-6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因子结构清晰,各因子之间有一定关联又相互区别.问卷为一阶结构,故使用该问卷评定3-6岁儿童自立行为时不宜计算总分.

  • 中文版积极/消极注意偏向量表的初步修订

    作者:吕遥迪;郭江;张雨青

    目的:修订中文版积极/消极注意偏向量表(The attention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ormation Scale,APNI),并检验其在地震后初中生人群的信效度.方法:用中文版APNI量表、积极/消极情绪量表(Positive Affeetand NegativeAffect Scale,PANAS)、儿童事件冲击量表(Children's Revised ImpactofEventScale,CRIES)、创伤后成长量表——儿童修订版(Children's Revised Positive-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 rGI-C)对云南鲁甸地震灾区1199名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两因素模型,删除载荷小于0.4的11个条目,解释总变异的42.9%.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因子结构,拟合度较好(x2/df=2.76,CFI=0.95,NFI=0.93,TLI=0.94,GFI=0.95,RMSEA=0.05);所有项目的决断值均显著(P<0.001),各条目与量表总分相关在0.36~0.66之间.APNI量表总分和积极的注意偏向、消极的注意偏向的Cronbach's α系数依次为0.92、0.92、0.83.积极的注意偏向与积极情绪(r=0.51,P<0.01)、PTG(r=0.52,P<0.01)呈现显著正相关;消极的注意偏向与消极情绪(r=0.46,P<0.01)、PTSD (r=-0.42,P<0.01)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修订后的中文版APNI量表在地震受灾的初中生群体中具有良好信效度,适合在中国背景下使用.

  •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的进一步修订

    作者:伍新春;齐亚静;余蓉蓉;臧伟伟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和半结构化访谈,对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进行本土化的进一步修订并检验其信效度,旨在形成具有文化适用性和时代特点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方法:在原问卷和对15名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形成初始问卷,选取中小学教师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33份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1380份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154份用于效标效度和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共22个题目,分为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拟合良好;三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90、0.75和0.82,重测信度分别为0.69、0.56和0.61;三维度与效标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进一步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工具.

  •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自尊及羞怯与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

    作者:廖慧云;钟云辉;王冉冉;唐宏

    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关系,羞怯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方法:使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自尊量表、羞怯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472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手机成瘾倾向水平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手机成瘾倾向与羞怯、人际关系困扰显著正相关(r=0.228,r=0.349,P<o.05).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显著负相关(r=0.184,P<0.05),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负相关(r=-0.155,P<0.05).手机成瘾倾向通过羞怯对人际关系困扰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结论:手机成瘾倾向和人际关系困扰中既存在中介效应,也存在调节效应.

  • 行为抑制性、父母特质焦虑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作者:周婷;易春丽

    目的:验证行为抑制性气质、父母特质焦虑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探索幼儿行为抑制性在父母特质焦虑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调查北京地区174名4-7岁学龄前儿童父母的自身特质焦虑水平、孩子行为抑制性和行为问题水平.结果:①父母特质焦虑与学龄前儿童行为抑制性有显著正相关;②行为抑制性能够正向预测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问题和同伴问题,并对其亲社会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③父母特质焦虑能够正向预测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问题;④儿童行为抑制性部分中介了父母特质焦虑与学龄前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结论:学龄前儿童的行为抑制性气质是其内向性行为问题的显著预测因子,并且部分中介了父母特质焦虑与学龄前儿童情绪问题的关系.

  • 焦虑敏感认知关注、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

    作者:陈伟;程诚;杨丽;刘新春;刘海玲

    目的:在大学生样本中探讨焦虑敏感认知关注、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Beck抑郁问卷及焦虑敏感指数量表3版对102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用SPSS22.0、Lisrel8.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焦虑敏感认知关注与抑郁和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抑郁在焦虑敏感认知关注和自杀意念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焦虑敏感认知关注通过增强抑郁水平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 父母教养方式对超重/肥胖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作者:谢爱;蔡太生;刘家僖

    目的:了解超重/肥巴胖青少年暴食行为的现状,探索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暴食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暴食量表、自尊量表及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144名青少年进行集体施测.结果:①男生与女生在暴食行为上无显著差异(t=1.522,P>0.05),而超重/肥胖组比正常体重组表现出更多的暴食行为(t=-2.679,P<0.01).②暴食与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r=0.171~0.846,P<0.01).③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暴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与暴食密切相关,自尊部分中介父母教养方式和暴食行为.

  •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及其与快感缺失间的关系

    作者:高艳平;董毅;耿峰;朱道民;岳君思;谢思思;穆菁菁;谢军;高莉玲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怜悯水平及其与快感缺失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怜悯量表(sCs-C)、社会快感缺失量表(RSAS-C)、躯体快感缺失量表(RPAS-C)、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Beck抑郁量表(BDI),对179例疾病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92名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SCS-C总分及其自我友善、普遍人性和正念因子得分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RSAS-C和RPAS-C得分高于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患者SCS-C总分与RSAS-C得分(r=-0.440,P<0.01)和RPAS-C得分(r=-0.422,P<0.01)呈负相关,控制Beck抑郁量表得分后,自我怜悯与快感缺失之间的相关性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对照者自我怜悯水平降低、快感缺失增高;患者自我怜悯水平与快感缺失间存在相关,并且这种关联独立于抑郁症状.

  •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共情能力的研究

    作者:吴姗姗;朱春燕;解方舟;钟慧;莫大明;张立花;汪凯

    目的:研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的特征.方法:纳入49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与患者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2名正常对照.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C)和失言识别测验(faux pas recognition)比较两组共情能力.采用疼痛共情范式比较两组疼痛共情能力.结果:①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因子得分小于对照组;②患者组在失言识别测验的识别失言问题、理解失言问题和失言相关问题的得分均小于对照组.③患者组判断疼痛图片和中性图片的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判断疼痛和中性图片的反应时均大于对照组,在疼痛评级中对疼痛图片的等级评定得分低于对照组,对中性图片的等级评定两组无差异.④患者组在IRI-C的同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因子得分与病程成负相关.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能力降低.

  • 抑郁、焦虑、压力与青少年情绪性进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作者:刘文俐;蔡太生;朱虹;陆瑶;凌宇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焦虑、压力、自我控制与情绪性进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荷兰人进食行为问卷、抑郁一焦虑一压力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湖南省长沙市5所中学的1801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情绪性进食与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压力)呈现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负性情绪对青少年情绪性进食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对自我控制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自我控制对青少年情绪性进食的负性预测作用显著.自我控制在负性情绪与青少年情绪性进食之间为部分中介效应.结论:负性情绪不仅能够直接导致情绪性进食行为的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造成阻碍,进而导致更多的情绪性进食.

  • 艾滋病儿童自我意识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孙鑫;杨艳杰;郑玉珍;肖劲松;穆薇薇;张福杰;程跃武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儿的自我意识现状.方法:以河南省上蔡县319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我意识水平问卷调查.其中艾滋病患者159名,普通健康儿童160名.结果:①艾滋病患儿在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满足感的因子得分及总分显著低于普通儿童.②艾滋病儿童中男生除了焦虑因子得分高于女生,其他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且行为因子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③不同年龄段的艾滋病儿童,年龄较小的儿童在智力与学校情况、焦虑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年龄较大的儿童.④父母双亡的艾滋病儿童在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满足感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分都显著低于父母至少一方存活的儿童.结论:艾滋病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偏低.

  • 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抑郁: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作者:丁倩;张永欣;张晨艳;杜红芹;周宗奎

    目的:探讨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70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社会比较倾向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和抑郁两两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与社交网站使用、社会比较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②链式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社交网站使用并不直接影响抑郁,但存在三条间接路径:社会网站使用通过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社会网站使用通过社会比较的单独中介效应影响抑郁;社会网站使用通过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单独中介效应影响抑郁.结论:社会比较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 学前儿童执行功能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作者:邢晓沛;邵淑慧;孙晓丽;王争艳

    目的:考察学前儿童执行功能与行为问题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方法:以333名学前儿童为被试,采用EF-Touch(实验评估)和学前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母亲报告)评估儿童的执行功能,采用儿童长处困难问卷(教师和母亲报告)评估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①实验评估与母亲报告的执行功能相关性较低;(②在控制多动/注意缺陷后,实验评估的执行功能各成分与儿童品行问题的相关均不再显著;在控制品行问题后,实验评估的执行功能各成分与儿童多动/注意缺陷间的负相关仍显著;③与实验评估相比,母亲报告的工作记忆和抑制控制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更强;④实验评估的工作记忆和注意转移与男孩多动/注意缺陷之间的相关显著或边缘显著高于女孩.结论:执行功能与行为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与多动/注意缺陷的关系上,且两者关系存在部分性别差异.

  • 中国母亲的孩子参照效应

    作者:张静;任孝鹏;张力;徐江

    目的:采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探究中国母亲是否存在孩子参照效应.方法:采用五水平(自己、孩子、公众人物、简单任务和语义)的被试内设计,53位中国母亲(33.56±4.92岁,孩子的平均年龄3.94+2.50岁)参加了实验.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孩子参照的再认正确率(M=0.64,SD=0.23)比自己参照的再认正确率(M=0.70,SD=0.20)低,但是比参照大众人物的再认正确率(M=0.56.SD=0.21)高;F(4,208)=37.24,P<0.01.孩子的年龄对孩子参照效应起调节作用,当孩子大于4岁的时候参照效应更加明显.结论:中国母亲在记忆上出现了孩子参照效应,将孩子认知为自我的一部分.且这种效应在拥有4岁以上孩子的母亲中更为明显.

  • 海洛因依赖者对毒品相关线索的前注意偏向

    作者:赵辉;杨波;朱千;张光群;肖玉琴;郭笑;黄秀;张卓

    目的:考察海洛因依赖者是否存在对毒品相关线索的前注意偏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55名来自某美沙酮门诊的海洛因依赖者和71名健康被试,要求被试完成掩蔽Stroop任务中对毒品词汇和中性词汇的颜色命名,并通过成瘾严重程度指数(ASI)访谈工具评估海洛因依赖者的成瘾严重程度,运用冲动性量表(BIS-11)对两组被试的冲动性进行测量.结果:海洛因依赖者的冲动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海洛因依赖者对毒品词汇的颜色命名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汇;前注意偏向与成瘾严重程度和冲动性均无显著相关.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对毒品线索的前注意偏向,但前注意偏向与成瘾严重程度和冲动性不相关.

  • 学习困难儿童的事件性前瞻记忆:多项式加工树状模型的应用

    作者:张红霞;陈小莹;王栋;马靓;周仁来

    目的: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事件性前瞻记忆(EBPM)内部认知加工过程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方法:采用颜色匹配任务对筛选出的21名学习困难儿童和23名正常儿童进行EBPM测试,比较两组儿童的EBPM是否有差异;使用多项式加工树状(MPT)模型对两组儿童EBPM的内部成分进行建模分析.结果:学习困难儿童的EBPM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5);MPT模型的结果显示,学习困难儿童的前瞻成分成绩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5),二者的回溯成分无显著差异.结论:学习困难儿童的EBPM缺陷是由其内部的前瞻成分损伤引起的,即由于注意资源匮乏或无法将注意资源准确分配到目标事件上,导致其EBPM受损.

  • 刷新功能的训练:内容、效果与机制

    作者:赵鑫;徐伊文婕;霍小宁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刷新功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研究者们以幼儿、儿童、成人、老年人为训练对象,采用活动记忆任务或n-back任务对个体的刷新功能进行训练.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训练,个体的刷新功能得到明显提升,并结合脑电以及脑成像等技术探索刷新功能提升背后的大脑机制.同时,训练效果可以迁移至个体的流体智力中.此外,有研究还发现训练效果可以保持3-6个月.然而,刷新功能的训练效果会受到训练间隔、个体差异、训练动机以及训练任务难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训练使个体的刷新能力提升,可能是因为训练促进了个体大脑形成特定脑区激活模式.训练导致激素分泌水平提升与血流增加,使相关脑区激活,随着训练任务从注意努力进入自动化加工模式,脑区激活程度明显减弱,说明训练提高了个体神经网络的效率.该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关注刷新训练的内在机制、训练效果的保持时间及影响效果的因素等问题.

  • 客体化媒体信息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影响

    作者:杨蕾;徐华女

    目的:探讨客体化媒体信息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影响.方法:研究1中,228名大学生被试首先观看含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同性图片,然后完成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测量;研究2以127名女性大学生为被试,采用E-prime进行媒体信息启动,以2(客体化媒体信息、中性媒体信息)×2(高自尊、低自尊)设计检验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影响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结果:研究1发现被试在接触客体化媒体信息后,女性的自我客体化、身体监察和身体羞耻感水平显著高于男性.研究2发现接受客体化媒体信息启动的实验组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监察水平显著高于接触中性媒体信息的控制组,受客体化媒体信息启动后的身体监察水平能够预测女性的身体羞耻感水平;自尊对自我客体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自尊组女性也会受到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影响.结论: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到客体化媒体信息的影响,致使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升高;在客体化媒体信息对女性自我客体化和身体羞耻感的影响中,自尊未起到显著的保护性作用.

  • 男性不同性取向者面部表情识别的差异:来自眼动及行为数据的证据

    作者:黄丹丹;张璟;唐日新

    目的:研究男性不同性取向面部表情识别的差异.方法:采取自我报告方法选取男同性恋10名及男异性恋15名,实验一采用呈现-判断范式,让被试对四种表情(愤怒、厌恶、高兴、平静)进行判断,通过反应时和正确率比较两组被试加工差异.实验二,选取愤怒、高兴、平静三种表情,将表情划分为眉眼兴趣区和鼻子嘴巴兴趣区,通过眼动仪记录两组被试识别表情的视觉扫描特征,分析其认知加工过程.结果:实验一,面部表情判断存在性取向和表情类型效应.实验二,表情识别视觉扫描特征表明,男同性恋对眼睛线索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显著多于男异性恋,表情类型效应显著.结论:男同性恋表情判别敏感性优于男异性恋,表情加工主要表现为重视眼睛线索提取.表情加工由难到异依次为愤怒、高兴、平静表情.

  • 厌恶启动后黑白颜色中性词加工的时间特征:来自ERPs的证据

    作者:陈玮;蒲明慧;冯申梅;朱金富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和语义启动范式,探讨道德厌恶启动后对黑白颜色中性词加工的时间特征及其神经机制.方法:采用双字词启动范式,先呈现启动词(道德厌恶词、非道德厌恶词),然后再呈现目标词(黑颜色中性词、白颜色中性词),要求被试对目标词的字形结构作判断.通过探讨不同组合在脑电指标上的差异来探讨其加工特征.结果:与非道德厌恶刺激相比,道德厌恶启动后黑颜色中性词诱发了更大的NI和N350波幅.结论:与非道德厌恶相比,道德厌恶启动后与道德概念的隐喻相关黑白颜色的目标词获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受到了更精细的加工.道德厌恶启动后个体通过更倾向于隐喻道德纯洁的白色,以缓解和释放厌恶感,保持良好的自我道德意象.

  • 青年重性抑郁症静息态大脑低频振幅研究

    作者:朱雪玲;陈璐;袁福来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fluctuation,ALFF)技术,研究青年重性抑郁症静息态自发脑活动情况.方法:选取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27例和健康对照组28例,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ALFF方法分析静息态数据,并随之进行组分析,观察青年重性抑郁症ALFF的异常改变.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青年重性抑郁症右侧楔前叶、右侧舌回ALFF值降低(体素水平P<0.03,簇大小>31,AIphasim校正,对应校正后的P<0.05),没有发现ALFF值升高的脑区.结论:青年重性抑郁症静息态自发脑神经活动呈降低趋势,这些异常的区域可能与抑郁症情感及认知功能障碍相关.

  • 品行障碍青少年疼痛共情异常的脑激活特征

    作者:孙小强;于伟霞;袁术文;高一点;姚树桥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探讨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青少年和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在共情任务下大脑活动的差异.方法:通过磁共振扫描疼痛共情任务时被试的大脑活动,分析其在共情任务时大脑活动特点;提取感兴趣脑区的激活信号,分别与共情、冲动、攻击、冷漠无情特质的行为学指标做相关分析.结果:CD青少年冲动、攻击、冷漠无情特质得分显著高于HC组.观看疼痛视频时,CD组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明显高于HC组.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激活水平和两组青少年的攻击性、冲动性、冷漠无情特质得分存在正相关.结论:右侧岛叶、顶下小叶和左侧前扣带回的过度激活可能是CD青少年疼痛共情能力缺陷的神经机制.

  • 我国对催眠的认识和态度:大众和专业人员的比较

    作者:曲文祥;高隽

    目的:使用两个研究考察并比较国内专业和大众领域对催眠的理解和态度.方法:研究一检索近十年和催眠有关的心理学文献并对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二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172名大众和50名专业人员对催眠的可能误解.结果:研究一发现,专业文献中的催眠定义可分为“过程取向”和“状态取向”,疗效研究包括团体辅导和个体治疗两类涵盖促进自我发展、缓解焦虑等主题,个案报告涵盖贪食症、睡眠障碍等主题;大众文献对催眠的定义存在两处主要错误.研究二发现,大众组在1/3题目上的回答正确率低于随机水平,且对半数题目的回答正确率低于专业人员.结论:大众对催眠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误解;专业人员对催眠的认识更准确,但仍有一定偏差.

  • 计算机化认知矫正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廖力维;丁烨;吴旭;周一平;潘桂花

    目的:评估计算机化认知矫正训练对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疗效.方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59名成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分为常规药物治疗和计算机化认知矫正训练加药物的合并治疗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成套认知功能测评系统评估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变.结果:与单一药物治疗组(分别为7.5±1.9和11.9±4.2)相比,30次合并治疗明显提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数字序列(正序)(8.41±1.43)和Stroop词语(14.1±1.9)测试得分(P<0.05),对精神症状疗效不明显.结论:计算机化认知矫正训练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言语工作记忆和执行抑制功能.

中国临床心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