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神经病学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Journal of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 중풍여신경질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2754
  • 国内刊号: 22-1137/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2-10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吉林
  • 主编: 吴江
  • 类 别: 神经病学
期刊荣誉:
  • 中国家族性Alzheimer病的载脂蛋白E基因型分析

    作者:许二赫;贾建平

    目的研究中国家族性Alzheimer 病(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FAD)家系中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对两个AD家系(家系Ⅰ为130人,家系Ⅱ为23人)和55例正常对照组的ApoE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在家系Ⅰ成员中,等位基因ε2、ε3和ε4频率分别为9.2%、70.4%和20.4%,其中AD患者的基因型均为3/4型;家系Ⅱ中,等位基因ε2、ε3和ε4频率分别为8.7%、71.7%和19.6%,其中AD患者也均为3/4型;对照组等位基因分布为9.1%、84.5%、6.4%,其中3/4基因型占11%.结论中国FAD的ApoE ε4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ApoE ε4等位基因不仅是散发性Alzheimer病(sporadic Alzheimer disease,SAD)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中国FAD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 Wallenberg综合征58例临床表现、CT及MRI分析

    作者:王宇;冯加纯;饶明俐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CT、MRI特点及预后.方法对58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MRI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7例(98.3%)患者为梗死所致,1例(1.7%)为左桥小脑角听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以眩晕、恶心、呕吐起病,以进展性形式多见.除了典型的WS的症状外,还可出现对侧面部及肢体浅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及肢体感觉异常、深感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面瘫、项强等少见症状.头部CT扫描阳性率8.7%,头部MRI阳性率38.6%.5例在病后3~8d因心跳骤停死亡,经治疗吞咽困难、眩晕、恶心、声音嘶哑、眼震恢复较快,感觉障碍恢复慢.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是WS的主要病因但不是唯一原因.结合临床特点,对推测延髓病灶的大小、范围和受累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N-乙酰半胱氨酸对脑缺血诱导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的磷酸化及DNA结合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洪春;张光毅

    目的研究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对全脑缺血诱导海马组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的激活及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四动脉结扎(4-VO)全脑缺血模型,以及腹腔注射给药的方法.运用抗磷酸化STAT3抗体做免疫印迹(IB)检测海马核抽提物磷酸化STAT3的变化;以及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MSA)分析核内STAT3 DNA结合活性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不同时间导致核内STAT3磷酸化水平及DNA结合活性的持续增高;缺血前20min腹腔注射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抑制其增高.结论全脑缺血所致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DNA结合活性的增高与氧化应激有一定的关系.

  • 传统抗癫痫药物和妥泰对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许念桂;朱丹彤;肖波;谢光洁

    目的评价传统抗癫痫药物和妥泰对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2例临床新确诊的成年癫痫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予以传统抗癫痫药物单药系统治疗(AEDs组),另一组予以妥泰单药治疗(TPM组).1个月后比较两组的发作频率和不良反应,并用QOLIE-30表对这102例癫痫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 TPM组的发作频率和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AEDs组,而生活质量总分明显高于AEDs组,尤其在前五项的评分中更加明显.结论 TPM能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控制发作和减轻不良反应实现的.

  •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神经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研究

    作者:吴军;饶明俐;周春奎;张海鸥

    目的从细胞凋亡的角度阐明SAH后CVS及其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机制.方法 TUNEL、RT-PCR检测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ICE及Bcl-XL在脑神经组织中mRNA表达变化.结果 TUNEL检测发现对照组大脑皮层偶见散在凋亡神经细胞,SAH后30min海马、皮层、及基底节区均可见凋亡细胞开始出现,SAH后3d,凋亡细胞开始增多,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亦可见凋亡细胞开始出现,SAH后7d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达高峰;SAH后30min、3d、7d ICE mRNA在脑神经组织中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cl-XL mRNA 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SAH后CVS可诱导脑神经组织发生细胞凋亡,这种凋亡改变与凋亡调控基因ICE及Bcl-X L在脑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有关.

  • 小脑前下动脉梗死的临床特征及病因探讨(附22例报告)

    作者:庄晓荣;童绥君;林晓芳

    目的分析小脑前下动脉(AICA)梗死的临床表现及MR改变,并探讨AICA梗死形成的原因.方法对22例AICA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MRI及MRA进行分析.结果 AICA梗死的主要累及小脑中脚和(或)脑桥外下方,其症状体征以眩晕及共济失调为主,可合并多组颅神经受累,以Ⅷ对颅神经受累具特征性.MRA上单纯AICA梗死单侧者,基底动脉(BA)显示良好,双侧AICA梗死及合并其它小脑梗死者BA未显影或显示狭窄.结论 AICA梗死的诊断主要依靠MRI,MRA对判定病因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人参皂甙Rb1对大鼠海马脑片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江山;姜正林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b1对脑缺血损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利用离体海马脑片模型,结合电生理学技术进行研究:(1)观察大鼠海马脑片在缺血条件下顺向群峰电位(orthodromic population spike,OPS)的变化及人参皂甙Rb1对它的影响.(2)观察谷氨酸对海马脑片OPS的影响及人参皂甙Rb1抗谷氨酸毒性作用.结果 (1)使用人参皂甙Rb1(600μmol/L)后,可使缺氧损伤电位(hypoxic injury potential,HIP)出现率明显减少,OPS恢复率和OPS恢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使用人参皂甙Rb1(600μmol/L)后,OPS恢复率和 OPS恢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人参皂甙Rb1有明显的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抗谷氨酸的神经毒性作用有关.

  • 偏头痛的临床、脑血流及影像学研究

    作者:张海鸥;吴军;林志坚;王春安

    目的探讨偏头痛与脑白质变性的关系.方法 75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脑血流及头颅CT或MRI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5例偏头痛患者中62例TCD检查脑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各占50%.75例中有48例做头颅MRI检查,其中18例脑白质有多灶性小圆点状长T1长T2改变.结论偏头痛患者MRI出现脑白质变性可能是偏头痛的一种新的特殊类型或者是伴有皮质下脑梗死或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早期改变.

    关键词: 偏头痛 白质脑病
  •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sCD14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杜彦辉;孙支唐;孔繁元;刘南平;杨宝珍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sCD14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入院24h内腰穿取脑脊液,用ELISA法测sCD14的浓度,同时记录Glasgow评分,记录距离取脑脊液3d内的一次脑电图异常程度评分.分析脑脊液sCD14与Glasgow评分和脑电图异常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s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CD14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sCD14浓度与脑0电图异常程度评分正相关,与Glasgow评分负相关.结论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sCD14显著升高,并且与脑功能损害程度正相关.

  • 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作者:李汶霞;孙圣刚;夏作理;王志新;和树芸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2例,分为3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9例)、脑梗死急性期(74例)和脑梗死恢复期(59例),正常对照组38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同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进行病灶体积计算.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恢复期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1);3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血清Hcy水平与病灶体积大小呈正相关(r=0.45,P<0.05);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与血清Hcy水平无明显的相关.结论高Hcy血症可能为青壮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病灶的大小.

  • 复智散对抗Aβ25-35神经细胞毒性机制的研究

    作者:温世荣;王德生;张景艳;盛树力

    目的研究自制中药复智散对Aβ25-35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测定Aβ25-35及复智散孵育下SH-SY5Y神经母细胞瘤株的MTT值,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REB、Bcl-2、CytC的表达.结果 Aβ25-35致培养神经细胞存活率下降、CREB和Bcl-2表达下调、CytC表达增加,复智散促进神经细胞存活、上调CREB和Bcl-2、减少CytC释放入胞浆.结论复智散通过对CREB、Bcl-2 和CytC的影响对抗Aβ25-35的神经细胞毒性效应.

    关键词: 中药 机制
  • 石杉碱甲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海马神经细胞静息态[Ca2+]i的影响

    作者:吕佩源;王伟斌;尹昱;粱翠萍;李文斌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内静息态游离Ca2+浓度([Ca2+]i)变化,以及石杉碱甲(哈伯因)对VD的治疗效果和[Ca2+]i的影响,进而探讨[Ca2+]i的改变在V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作小鼠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并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服用石杉碱甲者为治疗组.分别于术后第29天、第30天进行学习、记忆和行为学测试;然后快速制取海马活细胞,以Fluo-3/AM为荧光探针,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海马神经细胞静息态[Ca2+]i变化.结果 (1)模型组的学习和记忆成绩低于假手术组及治疗组(P<0.05),治疗组及假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别;(2)模型组神经细胞静息态[Ca2+]i显著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P<0.05),治疗组及假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别.结论石杉碱甲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静息态[Ca2+]i,并改善其临床症状;因此提示:海马神经细胞静息态[Ca2+]i过高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发病过程.

  • 脑梗死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元小冬;王淑娟;高捷;侯秋霞;吴寿岭;裴焕珍;张萍淑;李宏芬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ATⅠR)基因多态性和多种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唐山开滦矿业集团职工1351人.所有样本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其ACE、ATⅠR基因型及相关生化指标,并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然后依据头部CT或MRI结果将之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结果 ACE基因各基因型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及各基因型人群中脑梗死患病率无明显差异,AT1R基因AA基因型频率分布在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且AA型人群脑梗死患病率高于其它基因型,但两种基因各联合基因型人群中脑梗死患病率无差异.在与脑梗死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存在条件下,仅不吸烟人群和有高血压患者群中脑梗死组AT1R基因AA基因型频率分布高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发现脑梗死与AT1R基因多态性和性别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在具有高血压病的AT1R的AA基因型人群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说明脑梗死的发病可能是"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全身亚低温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与Bcl-2、Bax表达变化的关系

    作者:孙茂军;董瑞国;袁宝强;耿德勤;沈霞;曾因明

    目的研究Bcl-2、Bax及海马锥体细胞形态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及全身亚低温对其表达变化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进行Bcl-2、Bax免疫组织化学及H-E染色.结果与常温组相比,全身亚低温组死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Bcl-2蛋白免疫反应强度峰值增高,持续时间延长;Bax蛋白免疫反应强度峰值减低,持续时间缩短.结论 33℃全身亚低温并持续4h,对缺血性锥体细胞损害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增强Bcl-2 蛋白的表达,延长其表达持续时间,而减弱Bax表达,同时缩短其表达持续时间,可能是亚低温保护缺血性脑组织损害的分子机制之一.

  • 选择性头颅降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恩;祁风;王剑威;殷建瑞;潘英;陆雪芬

    目的探讨选择性头颅降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经头颅CT或MR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头颅降温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降温组在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头颅降温治疗,对照组只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21、9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后21d及90d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7d以后降温组ESS积分增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降温组Barthel指数增加值在治疗后21d和90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头颅降温治疗可以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头颅降温对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沈丽华;柯开富;李作汉;潘闽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结合DNA直接银染技术检测66例脑梗死(CI)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其中家系中有明确脑梗死先证者的家族聚集性脑梗死(FMACI)亚组26例,家系中无脑卒中史的非家族聚集性脑梗死(NFMACI)亚组40例),并与9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血脂、脂蛋白(a)[LP(a)]及部分载脂蛋白.结果脑梗死组ε3/4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ε3/3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脑梗死亚组之间的ε3/4/ε3/3基因型频率虽有上升/下降趋势,但未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FMACI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明显低于NFMACI组(P<0.05).结论 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ε4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易感因子,ε3等位基因对脑梗死的发生有保护作用;ApoE基因多态性和HDL水平双重作用于家族聚集性脑梗死的发生.

  • 真核细胞中人神经生长因子cDNA的表达

    作者:尹元琴;马萍;任常山

    目的构建人神经生长因子cDNA的表达载体pcDNA3.1-NGF,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一过性表达,为以后人神经生长因子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在本研究室已克隆人神经生长因子cDNA的基础上,构建表达载体pcDNA3.1-NGF.用DEAE-葡聚糖转染技术将pcDNA3.1-NGF导入COS-7细胞,将人神经生长因子cDNA进行一过性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表达情况,以鸡胚背根神经节的生长检测表达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cDNA3.1-NGF,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出COS-7细胞表达有目的蛋白,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结论用哺乳动物细胞一过性表达了人神经生长因子,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 脑动静脉畸形治疗策略(附136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敬文;刘相轸;梁元;邵斌;耿全海;胡恩喜

    目的通过对136例脑动静脉畸形(AVM)治疗分析,探讨脑AVM显微手术、血管内栓塞、放射外科及联合治疗的选择.方法以Spetzler-Martin分级系统对脑AVM分级.显微手术切除78例;单纯栓塞17例;栓塞加手术6例;X-刀放射治疗33例;栓塞加X-刀治疗2例,均位于基底节区.结果脑AVM直接手术组复查AVM76例全部消失;单纯栓塞组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栓塞(栓塞范围>80%)4例,部分栓塞(栓塞范围>30%~50%)9例;栓塞加手术组1例IV级AVM有残余;X-刀治疗组及栓塞加X-刀治疗组35例中3年随访间见27例血管团消失,8例血管染色变淡,2例有新的神经功能缺失,3例癫痫发作.全组病例随访6~36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率81.2%,2例单纯栓塞患者因再出血死亡.结论脑AVM的显微外科切除是治疗其主要方法,对于IV级、V级AVM,栓塞与手术结合是佳方案,放射治疗适于小型和功能区难以切除的病例.综合利弊合理地运用手术、栓塞、放射治疗及联合治疗是提高脑AVM预后的关键.

  • 纹状体内注射6-羟基多巴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国华;马敬红;宋月平;董丽华;陈雪;李淑娟

    目的研究纹状体内双靶点注射6-羟基多巴(6-OHDA)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将220±10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制备组30只,假手术组10只,正常对照组10只.应用立体定向仪将6-OHDA分两点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每点10μg/5μl.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以阿朴吗啡检测旋转行为,平均每分钟逆时针旋转大于7转者为成功模型.术后2个月处死大鼠,行纹状体和黑质的HE染色和TH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30只模型制作鼠中,共有22只在阿朴吗啡多次注射后,恒定地转向左侧,每分大于7转,为成功模型.光镜下,HE及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模型组左侧黑质内有胞浆浓染、形状不一的DA能神经元存在,数量较多,呈带状斜行排列.右侧SNc区内DA能神经元几乎消失,残存细胞萎缩.左右侧黑质内DA能神经元数目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纹状体内注射6-OHDA是一种有效的制备帕金森病模型的方法,模型制作成功率高.

  • 血清和雪旺氏细胞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比较

    作者:安沂华;万虹;王红云;张绍东;翟晶;王忠诚

    目的比较血清和雪旺氏细胞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血清和与雪旺氏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化,应用相差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其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都能够诱导绝大多数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少量分化成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虽然后一种方法诱导干细胞分化的进程比前一种方法要慢,但细胞形态学上更接近发育成熟的神经元.结论雪旺氏细胞的分泌物不仅能够诱导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化,而且使其分化更加成熟.

  • 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幼鼠脑内c-jun和c-fos蛋白的表达

    作者:高旭光;刘芳;吕晓明

    目的探讨幼鼠癫痫持续状态(SE)后脑内c-jun和c-fos蛋白的表达.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成幼鼠SE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常规病理检查方法观察c-jun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注射匹罗卡品1h后在海马结构和大脑皮质的大部分区域出现少量的c-jun和c-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3~6h强烈表达,并达到高峰,24h后明显减弱,72h近乎正常对照水平.地西泮干预组幼鼠脑内有少量的c-jun和c-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略多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海马结构区的c-jun和c-f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高于皮质区.SE组幼鼠的CA1、CA3和齿状回区可见到许多神经元发生变性和坏死.结论 c-jun和c-fos蛋白表达及其表达程度与SE后脑损伤的部位和分布有关;地西泮有对抗匹罗卡品致痫作用,可能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 真菌性鼻窦炎引起海绵窦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王玉书;姜美子;郑胜哲

    真菌性鼻窦炎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例较少见,临床上往往忽视、误诊,以致耽误治疗,出现严重后果.现将1例报告如下.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6例分析

    作者:裴全森;贾志青;胡淑梅;张鹏花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是由于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或椎动脉闭塞,临床表现有突然头晕、交叉性感觉障碍、Horner征、球麻痹及共济失调等一系列症状.1998年3月~2003年3月经我科诊治该病患者26例,资料完整,现总结如下.

  •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贺维亚;李保平;黄晓哲

    实验证明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改善脑缺血损伤,本文观察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TCD与SPECT对照研究

    作者:戴艳萍;冯涛;李昕

    脑梗死患者经过CT、MRI可获得正确的诊断.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或VBI)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几小时,多在24h内完全恢复.头部CT或头部MRI检查常获阴性结果,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易漏诊.经颅多普勒(TCD)则能直接对脑血流速度进行探测,已广泛用于本病的诊断.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重要价值,但少见于VBI诊断的报告,为进一步证实TCD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和确定病变的部位,本文对临床诊断为VBI的患者做TCD检查150例,SPECT检查50例,并作对比性研究,报告如下.

  • 头部CT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静脉窦血栓3例报告

    作者:陈嘉峰;宋晓南;林卫红

    静脉窦血栓形成主要为非感染性的,常继发于消耗性疾病、颅脑外伤、产褥期、血液病等,且多与血液瘀滞或"高凝性"有关,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错综复杂,有时确诊比较困难,下面是3例头部CT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报告如下.

  • 脑卒中急性期的睡眠障碍36例分析

    作者:李峰;张冬霞;张贵芳

    脑卒中急性期的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见,主要表现为白天嗜睡、夜间清醒,间或伴有精神症状的睡眠-觉醒节律异常[1].本文收集2000年10月~2002年10月143例住院脑卒中急性期伴有睡眠障碍的36例,现分析如下.

  • 急性脑出血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38例临床分析

    作者:史德海;孙光印;黄艳坤

    我院在2000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266例,其中38例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现从脑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与NPE的关系分析如下.

  • 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并多发性肌炎

    作者:江新梅;刘亢丁;崔克义;邢英琦;胡轶虹;张淑琴

    毛细胞白血病(hair cell leukaemia,HCL)是一种罕见的慢性B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进展较慢,存活期较长.合并多发性肌炎的更为少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 糖尿病性癫痫1例报告

    作者:战丽萍;陈维;刘晓梅;杨朋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但在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情况下合并癫痫却非常少见,且常以癫痫为主要症状到神经科就诊,由于接诊医生经验不足而延误诊断治疗,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分析

    作者:雷进;贾帆;杨志秀

    我科2001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58例.全部经头部CT确诊.48例因病情变化,症状加重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吻合而在起病后24小时内第二次头CT复查.其余210例患者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相吻合而未在24h内进行头CT复查.其中35例因病情危重,呼吸衰竭未能复查头CT在一周内死亡.其余185例于病程15天内进行了头CT复查,其中只发现3例患者血肿较前有增大.现将48例头CT复查患者报告如下.

  • 人脑梗死后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细胞骨架蛋白的改变

    作者:赵晶;戚基萍;关放;王德生

    急性脑梗死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细胞骨架蛋白的降解、细胞凋亡的发生、胶质细胞的反应和微循环损害等.其中,细胞骨架蛋白维持真核细胞的空间结构,包括微管、微丝或肌动蛋白丝以及中间丝3种类型,参与细胞内物质转运、细胞运动、信息传递、能量转换、细胞分裂等活动[1].其变化反映了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功能状态,可提示梗死后不同区域的功能状态[2].

  • 遗传代谢性脑微小血管病变

    作者:刘冉;袁云

    遗传代谢性脑血管病是一组与单基因遗传缺陷相关的血管结构异常而致脑血管闭塞或破裂的疾病,常通过下列机制导致卒中的出现,包括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小血管病、线粒体异常、离子通道病和结缔组织病累及动脉病变.其诊断常要依赖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同时存在的全身症状.导致大动脉疾病的单基因异常疾病主要包括同型半胱氨酸尿症[1]及遗传性脂质代谢病,患者常常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大动脉的粥样硬化改变.

  • 癫痫手术后患者抗癫痫药物应用策略

    作者:陈光辉;饶明俐

    尽管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脑内致痫源的识别和确定,手术方式的合理性及技巧性正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癫痫外科已成为难治性癫痫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手术对痫性发作控制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致痫病灶定位的精确度、癫痫的病因、痫性电活动的范围、病灶的可切除性等)仍存在较大的变异.因此,患者术后抗癫痫药物(AED)的管理仍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

  •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103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守方

    2000年4月~2002年6月,我们进行了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各类颅内血肿的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 小檗碱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席刚明;何国厚;黄朝芬

    小檗碱又称黄连素,传统医学因其清热解毒、杀菌消炎之功效而广泛应用于胃肠道感染.九十年代以来,有研究者发现小檗碱能保护脑缺血,并对其机制作了一定的探讨[1,2].本室研究发现小檗碱可抑制小鼠全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及其相关基因[3,4],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疗效.

  • 基层医院微创清除硬膜外血肿56例报告

    作者:黎法利;郑咏仪

    我院是基层医院,自1999年3月~2003年3月,应用北京万特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硬膜外血肿56例,临床效果显著,总结分析如下.

  • YL-1型颅内血肿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1例报告

    作者:田金英;尤群生;陈冬霞

    我院自1997年2月至今,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1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经颅钻孔脑出血微创术后的早期康复

    作者:张冬惠;徐莉娜;王东伟;张春民

    自1998年5月以来,我们对脑出血经颅钻孔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早期采用现代康复技术,对照组未经指导自我锻炼),进行对照分析,以探讨脑出血微创术后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及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 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附14例报告)

    作者:郭锁成;柴昌;张永福;李兆全

    锁孔(Keyhole)手术是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因其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患者易于接受.笔者采用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14例鞍区肿瘤,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动态变化

    作者:刘力;张慧英;唐晓梅

    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肽Y(NPY)与急性脑梗死(ACI)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1],为进一步探讨NPY在ACI后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采用放免法测定51例ACI患者血浆NPY的含量,并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急性脑卒中与脑心综合征

    作者:蒋柳结;彭军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erebral-cardiac syndrome,CCS)的发生率高,影响其预后.为进一步探讨急性脑卒中后CCS的发生率、临床表现、预后、发病机制、预防及其相关因素,我们对42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燕;谢汝萍;陈大方;傅瑜

    高浓度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增生及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是Hcy代谢关键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导致酶活性下降.我们探讨了我国汉族人群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

  • EGb76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聂海岭;方树友;王建平;郭红玉

    本实验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的标准制剂EGb761(含24%黄酮甙和6%萜烯)对细胞凋亡以及脑缺血后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中风与神经疾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9 10 11 12
2011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5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