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전염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680
  • 国内刊号: 31-136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5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翁心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病毒治疗的应答

    作者:于建武;孙丽杰;赵勇华;康鹏;高杰;李树臣

    目的 探讨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39例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病毒学应答情况.数据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39例HBV和HCV合并感染患者中,HCV优势株型35例,占89.7%;HBV和HCV混合优势株型4例,占10.3%.39例合并感染组患者HBeAg阳性率为15.4%,明显低于42例单纯HBV感染者的45.3%(χ~2=8.446,P=0.004).合并感染组患者的HBV DNA平均值为(4.6±O.9)lg拷贝/mL,,明显低于单纯HBV感染组的(5.9±1.2)lg拷贝/mL(t=5.544,P<0.01).在29例基因1型患者中,合并感染组的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率为51.7%,明显高于25例单纯HCV感染组的24.0%(χ~2=4.432,P=0.037);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为93.1%,也明显高于HCV感染组的56.0%(χ~2=10.112,P=0.001);复发率为55.6%,也明显高于HCV感染组的21.4%(χ~2=4.360,P=0.037).非基因1型患者中,合并感染组与HCV感染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和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感染组39例患者中有15例出现不良反应,占38.5%,单纯HCV感染组25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占17.6%(χ~2=3.851,P=0.049).结论 HBV和HCV合并感染以HCV为优势病毒株,HBV复制受抑制.与单纯HCV感染相比.基因1型患者部分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复发率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相似;合并感染对非基因1型病毒学应答率无影响.

  •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副伤寒甲30例

    作者:冉燕;李佳;邱隆敏;罗亚文;陈应华;陈宇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1994年及2004年曾因水源污染造成遵义市副伤寒甲暴发流行.近年贵州省流行的主要菌株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其临床表现已经越来越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目前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有血培养、肥达反应、脂多糖一被动血凝试验(LPS-PHA),而荧光定量PCR是近几年兴起的检测技术,本研究比较几种副伤寒甲诊断方法的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48周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淑珍;徐启桓;舒欣;揭育胜;陈旎;谢奇峰;李刚

    目的 观察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将14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相当.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48周,其中恩替卡韦30例、阿德福韦酯25例、拉米夫定16例、替比夫定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4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AST、ALT,TBil明显下降,Alb及胆碱酯酶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0、2.410、2.067、-5.369、-3.713,均P<0.05).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93.2%,高于对照组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6,P=0.001).治疗组及对照组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65.4%及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91,P=0.001).治疗组腹膜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7%比11.43%,P=0.016).治疗组无肝细胞癌发生,对照组有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消化道出血5例,占6.85%,对照组8例,占1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7,P=0.341).治疗组中1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42周出现病毒学反弹.HBeAg由阴性转为阳性,肝功能恶化死亡,对照组2例死亡,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4).结论 核苷类药物能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降低HBV复制,提高HBeAg转阴率.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病毒变异耐药情况,防止肝功能恶化.

  • 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药物耐药性及耐药基因erm、mef的检测

    作者:徐丽慧;王贤军;方美玉;王敏敏;董晓勤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菌.近年来,耐药型肺炎链球菌出现迅猛,在我国和众多亚洲国家尤为明显~([1]).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迅速增加,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中对红霉素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现象~([2]).因此,我们对52株肺炎链球菌进行了大环内酯药物(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情况和耐药基因erm(B)、erm(TR)、mef(A)及mef,(E)的检测分析.

  • 胸腔积液和血清中脯氨酸肽酶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作者:程大也

    胸腔积液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胸膜病变,其发生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胸膜炎、胸膜肿瘤,或继发于全身其他系统的疾病.良性疾病以感染性胸腔积液多见,其中又以结核性胸腔积液为常见,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以肺癌为常见.因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和预后截然不同,及时准确地鉴别其性质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乙型肝炎病毒在造血干细胞内复制及对其免疫活性的影响

    作者:单蕾;兰英华;石艳梅;张莹;李用国

    目的 研究不同载量HBV感染脐血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HSC)的一般规律,以及探讨HBV感染HSC后诱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状态.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磁珠分离仪分离纯化CD34~+ HSC.把CD34~+ HSC分为HBV感染组及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SC内病毒感染情况.分3组将HSC接种于24孔板连续培养12 d,各组分别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不同病毒载量HBV(A组1×10~7拷贝/mL,,B组1×10~5拷贝/mL,C组1×10~3拷贝/mL)的血清,于培养的0、1、6、12 d检测各组细胞数,上清液及细胞中HBV DNA拷贝数.用两步法诱生的DC作为刺激细胞,以异基因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噻唑蓝比色法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BV感染12 d的HSC中可检测到HBsAg的表达,而未感染的HSC中无HBsAg阳性细胞.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HBV感染12 d的HSC中可检测到HBV DNA,未感染的HSC中无阳性细胞.C组第1天的细胞增殖与A、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第6、12天细胞增殖高于A、B组,且第6天的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5,t=6.327;均P<0.05).在第12天A组细胞内可检出1×10~6拷贝/mL HBV DNA,B组可检出1×10~3拷贝/mL,C组则12 d内均不能检出.上清液检出情况与细胞内相符.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显示HBV感染组诱生的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刺激增殖作用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DC与T淋巴细胞的比例达到0.05时,t=3.156,P<0.05;在比例达到0.1、0.5时,t=4.873,t=5.103,均P<0.01).结论 HBV可以在CD34~+ HSC内复制并随HSC扩增而同步增加.HBV感染的HSC诱生的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刺激增殖能力减低,即HBV感染HSC后其分化的免疫细胞的生物活性降低.

  • T淋巴细胞亚群的早期活化对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周桃梅;李金成;刘洪波;谭德明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与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的关系.方法 采集18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应答者、22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无应答者、10例未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健康对照者全血.用流式细胞术对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69、CD4、CD8、CD3等进行检测.计算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并经t检验比较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CD69表达的差异.结果 在应答者中,外周血激活型T辅助淋巴细胞(CD69~+ CD4~+ T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而CD69~+ CD8~+ T淋巴细胞数则明显减少.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外周血CD69~+ CD4~+ T淋巴细胞分别占CD4~+ T淋巴细胞的(1.81±1.33)%、(0.64±0.48)%和(0.56±0.39)%,应答者分别与无应答者和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4、3.940,均P<0.01).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外周血CD69~+ CD8~+ T淋巴细胞分别占CD8~+ T淋巴细胞的(0.43±0.25)%、(3.05±1.69)%和(3.11±2.41)%,应答者分别与无应答者和对照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97、5.944,均P<0.01).应答者、无应答者、对照者CD3~+ CD4~+ T淋巴细胞占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CD3~+ CD8~+ T淋巴细胞占CD3~+ 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应答与Th细胞早期活化不足有关.

  • 10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暴发流行报告

    作者:喻艳林;葛宗成;杨江华;涂雄文;李慧芬;邵体红;芮景

    目的 总结我国发现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暴发流行的临床特点,为HGA的防治积累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6年11月发生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的10例HGA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HGA患者中,除首例发病前有蜱叮咬史外,余9例均有与首发病例密切接触史.潜伏期为6~13 d.除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外,多数患者有相对缓脉、表情淡漠及多脏器功能损伤.实验室检查显示,WBC和PLT减少,部分患者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蛋白尿、管形尿以及ALT、AST、心肌酶谱升高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1例患者末梢血HGA包涵体检测阳性.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HGA诊断标准.首发病例死亡,第2代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治疗延迟、年龄大、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病情加重.结论 要重视HGA在我国的流行.诊断须重视流行病学资料,HGA传播途径多样,须严密隔离,防止暴发流行.

  • 病毒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患者效果的影响

    作者:代永安;邓莉平;张永喜;陈铁龙;宁宜云;姜友枝

    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有效的抗HBV治疗是延缓或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至肝硬化、HCC或死亡的重要措施.阿德福韦酯(ADV)已获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尤其适用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家族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作者:张玲;张振华;孙平;夏国美;张婷婷;李旭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者家族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与HBV标志物、年龄和性别等的关系.方法 ELISA方法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家族成员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套式PCR法检测136例HBsAg阴性家族成员的血清HBV DNA,并将隐匿性HBV感染者和HBsAg、HBV DNA均阴性者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HBV标志物、年龄、性别和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的比较.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在52个慢性HBV感染者家族中共检测到92例HBsAg阳性者和136例HBsAg阴性者,其中15例为隐匿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者家族HBsAg阳性率和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0.4%和11.0%,15例隐匿性HBV感染者中有7例抗-HBc阳性(χ~2=5.341,P=0.02),但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与年龄、性别等无关.结论 HBV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且在其家族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并在抗-HBc阳性者中发生率较高.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1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陆宪忠;陈士俊;张秀珍;安永;秦乃英;王灿

    中国大陆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已出现二代病例.济南市传染病医院自2009年5月12日收治第1例(全国第2例)患者以来,至2009年8月中旬已收治甲型H1N1流感12例,为提高诊治水平,现将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肺奴卡菌感染三例

    作者:林明;李瑞慧;陈愉生;许能銮;李鸿茹

    例1男,25岁,因全身反复水肿7年,咳嗽、咳痰、发热2个月于1998年12月29日入院.患者既往因肾病综合征口服泼尼松7年,入院前2个月开始咳嗽、咳脓痰、左侧胸痛、发热.WBC计数为29.2×10~9/L,中性粒细胞(N)为0.91.淋巴细胞(L)为0.058,胸部X线片表现为左肺多发结节状影,左侧胸腔积液.

  • 艾滋病合并布鲁菌病一例

    作者:王凌航;杨涤;赵红心;李兴旺

    患者男,33岁.因发现抗-HIV阳性4年余,头痛1个月,发热2周入院.患者4年前体检发现抗-HIV阳性时CD4~+T淋巴细胞为269×10~6/L,开始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抗病毒治疗.复查CD4~+T淋巴细胞高达572×10~6/L.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头痛,为枕部及顶部持续性疼痛,曾呕吐胃内容物1次,非喷射性.2周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0~39.5℃,无明显规律.

  • 商陆抗病毒蛋白在急性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体内的抑制作用

    作者:郭春霞;贺永文;彭程;雷延昌;翁志宏

    目的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AP)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体内抗HBV的效果.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具有复制能力的HBV真核表达质粒来建立小鼠急性HBV感染模型.根据注射后第1天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从35只小鼠中选出24只进行配对,分为PAP治疗组(腹腔注射0.25 mg/kg PAP)和对照组.于PAP注射前、注射后第1、3、5、7天,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小鼠血清HBsAg、HBeAg和抗-HBc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血清HBV DNA水平.注射后第7天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HBsAg、HBeAg表达.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PAP腹腔注射后第1、3、5天对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23%(t=116.3,P<0.05)、47%(t=38.2,P<0.05)、68%(t=23.7,P<0.05),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36%(t=34.2,P<0.05)、55%(t=61.6,P<0.05)、83%(t=98.8,P<0.05),对HBV DNA的抑制率分别为70.7%(t=6.6,P<0.05)、86.9%(t=5.9,P<0.05)、95.2%(t=36.6,P<0.05)、95.3%(t=19.7,P<0.05).结论 0.25 mg/kg剂量的PAP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体内对血清和肝组织的HBsAg、HBeAg的表达及HBV DNA的复制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Huh7细胞微RNA122表达的影响

    作者:龚邦东;谢青;王琳;项晓刚;董志霞;林兰意;赵钢德;王晖;郭清

    目的 探讨IFNβ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对肝癌细胞株Huh7的微RNA122表达的影响.方法 Huh7细胞分别经过单用不同剂量RBV处理3 d、单用不同剂量IFNβ处理4 h,以及IFNβ联合RBV处理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其生长曲线,RT-PCR法检测IFN诱导基因54(ISG54)的表达,然后分别以小核核糖核酸6(U6)和单位细胞数为内参照,茎环结构实时PCR检测微RNA122表达变化.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MTT结果显示,RBV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uh7细胞增殖,而IFNβ仅能轻微地且不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uh7细胞增殖.RT-PCR结果显示,IFNβ能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Huh7细胞ISG54 mRNA表达,而RBV单用和联合IFNβ均不能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ISG54 mRNA表达.以U6为内参照,在RBV终浓度为3.125 mg/L时,联合lFN8 100 U/mL和1000 U/mL,微RNA12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70±0.082和0.720±0.045,与单用IFN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623,q=5.112;均P<0.05).提示存在协同效果,而在RBV终浓度为6.25 mg/L和12.5 mg/L时无协同效果.以细胞数为内参照,RBV单用和联合IFNβ均能下调细胞微RNA122表达,以RBV终浓度为3.125 mg/L明显,联合IFNβ 10 U/mL、100 U/mL和1000 U/mL时,微RNA122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0±0.055、0.560±0.084和0.610±0.030,与单用IFN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1,P<0.05),亦提示存在协同效果.结论 RBV在终浓度为3.125 mg/L时,能协同IFNβ下调Huh7细胞微RNA122表达,这可能为临床上RBV提高IFN抗HCV疗效的一个新的分子机制.

  • 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鼠孕期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庆英;蒋佩茹;沈艳;程海东

    目的 探讨HBV转基因鼠孕期应用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对降低HBV载量、HBsAg水平的有效性以及对母、胎鼠的安全性.方法 33只HBV转基因雌鼠均分为3组.交配当天至分娩当天,HBV Tg对照组每天喂0.9%氯化钠溶液,HBV Tg-L与HBV Tg-H实验组分别予替比夫定600和1200 mg·kg~(-1)·d~(-1)灌胃.普通雌鼠11只为健康对照组,予替比夫定600 mg·kg~(-1)·d~(-1)灌胃.交配当天、分娩当天采血.ELISA法测HBsAg,荧光定量PCR法测HBV DNA.观察4组雌鼠的妊娠生育状况及子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子鼠28 d时检测HBsAg、HBV DNA.数据行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HBV Tg对照组雌鼠用药前后血清HBs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05),HBV Tg-L和HBV Tg-H实验组雌鼠血清HBsAg分别为(187.39±23.18)μg/L比(160.50±27.69)μg/L,(190.48±22.43)μg/L比(161.89±21.23)μg/L(t=2.91,t=3.16;均P<0.05),用药前后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HBV Tg对照组、HBV Tg-L与HBV Tg-H实验组子鼠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11.22±1.08)、(8.38±1.80)和(8.97±1.86)lg拷贝/mL(F=4.34,P<0.05),HBsAg分别为(93.03±18.37)、(9.56±4.39)和(9.27±2.69)μg/L(F=18.11,P<0.05).各组子鼠的生长发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应用替比夫定对母鼠子鼠的安全性无影响,由于HBV转基因鼠的种类、孕期短等原因,雌鼠血清HBsAg下降明显,对HBV DNA水平影响较小.

  •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

    作者:刘峰;张欣欣

    HBV在感染宿主体内以准种形式存在,准种组成和准种进化情况影响着HBV感染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转归,并与抗病毒治疗反应及耐药密切相关.研究HBV准种动力学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HBV感染过程及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机制,为研发新的抗病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内毒素耐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文渊;卢明芹;陈永平

    内毒素(endotoxin)或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外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刺激多种炎性介质释放.在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及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 本刊已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

    作者:

    关键词: 稿件
  • 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作者:

    关键词: 医学论文 实验动物
中华传染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88 01 02 03 04
1987 01 02 03 04
1986 01 02 03 04
1985 01 02 03 04
1984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