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전염병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680
  • 国内刊号: 31-1365/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35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翁心华
  • 类 别: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期刊荣誉:
  •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在危重患者合并脓毒症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王洪霞;宋诗铎;赵华杰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在危重患者合并脓毒症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收治的56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脓毒症组32例,非脓毒症组24例。入院24 h内取血测定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ELISA检测sTREM-1水平。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sTREM-1诊断脓毒症的佳临界值,并计算其灵敏度、特异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血浆sTREM-1中位数为250.9 ng/L,高于非脓毒症组的103.6 ng/L(Z= 12.864,P=0.002)。sTREM-1、PCT和CR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0.891和0.602。sTREM-1以135.0 ng/L为佳截断点诊断脓毒症的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84.7%;以2.0 μg/L为佳截断点,PCT诊断脓毒症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87.8%。结论 血浆sTREM-1水平可作为诊断脓毒症的早期指标。

  • 上海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作者:刘一典;唐神结;张青;景玲杰;韩敏;乐军

    目的 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对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Bactec-MGIT 960检测的518株结核分枝杆菌,分析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数据行x2检验。结果518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全敏感168株,占32.44%;耐药350株,占67.56%;单耐药72株,占13.90%;耐两种药24株,占4.63%;耐三种及以上药254株,占49.03%。217株为耐多药菌株,占所有病例的41.89%。65株为广泛耐药菌株,占所有病例的12.55%,占耐多药菌的29.95%。在一线药物中,耐异烟肼有278株,耐药率达53.67%;二线药物中,耐氧氟沙星有206株,耐药率达39.77%。433例复治患者任一药物耐药率、耐多药率和广泛耐药率分别为72.05%、46.42%和13.86%,均高于初治患者的44.70%、18.82%和5.88%(x2 =24.253,x2=22.229,x2=4.117,均P<0.01)。结论 上海地区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的耐药率高,且耐多药与广泛耐药率也较高,在复治患者中耐药情况更严重。

  • 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重型肝炎前后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顾锡炳;杨小娟;王栋;徐月琴;王娟华;徐微

    少数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会进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差,病死率高。对于哪些CHB患者会进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尚难以预测。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清除HBV而引发的细胞免疫病理改变[1]。如细胞免疫过度强烈,则有可能导致大量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本研究对223例住院治疗的CHB患者进行HBV特异性CTL和非特异性CTL的检测,对进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患者观察上述细胞免疫的动态变化,探讨其HBV特异性、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特征,为预防或阻止CHB患者进展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提供理论和实验室依据。

  • 经性传播与供/受血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特点分析

    作者:杨蓉蓉;桂希恩;张永喜;熊勇;荣玉萍;严亚军

    目的 比较经性传播与经供/受血传播HIV感染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调查679例HIV/AIDS患者病史,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梅毒抗体及HIV-1亚型,并检查其配偶HIV抗体;女性患者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分型。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异性性传播组348例,供/受血传播组331例,性传播组检测HIV-1亚型120例,90%(108/120)为重组亚型;供/受血传播组检测107例,均为B'亚型。HIV异性传播组和供/受血传播组分别检测可治愈的性病(STDs)293例和156例,其患病率分别为34.1%(100/293)和5.8%(9/156)(x2=44.541,P<0.01)。对HIV异性传播组和供/受血传播组的43例和138例女性患者进行HPV检测,其感染率分别为67.4%(29/43)和26.8%(37/138)(x2=23.361,P<0.01)。HIV异性传播组的348例和供/受血传播组的331例患者中,HIV夫妻传播率分别为48.9%(170/348)和23.3%(77/331)(x2 =47.991,P<0.05)。结论经性传播HIV者确诊晚,发生传播的风险较高,合并其他性病和HPV感染更常见。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董志霞;周惠娟;项晓刚;庄焱;王晖;郭斯敏;桂红莲;汤伟亮;赵钢德;谢青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经皮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感染途径等,检测ALT水平、AST水平、HCV基因分型、病毒载量和肝脏组织学改变。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脏炎症活动指数( HAI)≥4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ALT、AST水平较高,PLT较低,与HAI<4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9、2.298、2.565,均P<0.05)。纤维化分期评分(F)≥3的患者平均年龄、ALT水平、AST水平以及感染时间均高于F<3的患者(t=2.340、3.497、2.758、2.570,均P<0.05),而PLT则较低(t=2.761,P=0.007)。女性、ALT>1×正常值上限(ULN)、AST水平、F≥3、HCV RNA≥6 lgIU/mL和PLT计数是HAI≥4的单因素预测因子;经多因素分析后,Ishak纤维化分期评分是HAI≥4的唯一独立预测因子(OR 3.098,95% Cl1.884~5.092,P<0.01)。单因素分析F≥3的预测因子为年龄、BMI≥24 kg/m2、ALT>1×ULN、AST水平、HAI≥4、PLT计数以及感染年限≥15年;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74,95%CI1.006~1.146,P=0.033)、ALT水平(OR 1.035,95%CI 1.015~1.055,P<0.01)、AST水平(OR0.969,95%CI 0.948~0.990,P=0.005)、感染年限≥15年(OR 37.215,95%CI 5.816~238.127,P<0.01)和HAI≥4(OR 1.939,95%CI 1.426~2.636,P<0.01)是F≥3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ALT水平、AST水平、感染年限≥15年和HAI≥4是肝组织学显著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 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B亚型Gag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作者:李伟华;闫惠平;杨虹冰;张海萍;周冬燕;孔祥莎;张欣

    大量研究证明,细胞免疫特别是HIV特异性CTL在控制HIV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1]。HIV-1特异性CTL应答不仅由HIV-1特异性抗原蛋白结构决定,同时也受到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抗原的限制。不同人群HLA-I类基因型分布频率不同,决定了不同人群HIV-1特异性CTL应答模式的不同[2]。目前HIV-1特异性CTL应答研究主要集中在白种人和黑种人,有关中国人HIV-1特异性CTL应答的研究不多,结论也不一致[3-4]。因此,本实验选用既往研究证明应答频率较高的结构蛋白Gag为靶蛋白,进一步明确中国人HIV-1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特点及HIV-1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与临床疾病进展的相关性。

  • 奥司他韦与改良麻杏石甘汤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刘友德;邹志强;郭砚梅;李艳芳;马斌;李刚

    2009年3月以来,墨西哥、美国暴发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卫生部均推荐使用奥司他韦进行抗病毒治疗[1]。我国利用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的效果,因此针对甲型H1N1流感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明确奥司他韦及中药在甲型H1N1流感治疗中的价值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评价奥司他韦与中药改良麻杏石甘汤对甲型H1N1流感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消失的相关因素

    作者:朱月永;董菁;陈攸涛;陈靖;江家骥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 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过程中预测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72例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次,共48周。每3个月检测ALT、AST及HBV DNA、HBeAg和H BsAg定量,对48周治疗结束时HBsAg消失与基线、12周、24周的HBV DNA、HBeAg和HBsAg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Fisher精确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65例HBeAg阳性CHB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7例HBsAg消失。48周时HBsAg的消失与治疗12周时H BeAg水平有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3),与治疗24周时HBeAg水平高度相关 (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4),与12周或24周时HBsAg<250 IU/mL相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P=0.002)。与12周时HBV DNA阴转相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9),而与24周时HBV DNA是否阴转无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 0.130)。经ROC曲线分析显示,12周、24周HBsAg及24周HBeAg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84(P=0.0021)、0.9606(P=0.001)及0.8350(P=0.040)。结论 联合应用24周HBeAg和HBsAg定量水平可能是预测48周疗程结束时是否发生HBsAg消失的有效指标。

  • 新港沙门菌败血症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一例

    作者:吴擘颋;戎瑞明

    患者男,61岁。入院前2个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体温高39.5℃,不伴有寒战、咳嗽、咳痰、盗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路刺激等症状。当地医院胸部X线片提示支气管炎伴右下肺炎可能,先后予阿奇霉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帕珠沙星等治疗,效果不佳,血WBC 5.9×109/L,中性粒细胞0.676,血细胞沉降率(ESR)92 mm/1 h,C反应蛋白143.3 mg/L,肥达试验H 1∶40阳性,类风湿因子、抗O、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抗原(CA)19-9、CA125均阴性,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体温正常。

  • 脑型疟疾一例

    作者:范晓萍;张文宏;黄玉仙;陆铭;金嘉琳

    患者男,45岁,渔民,因发热2周,酱油尿、意识不清12d入院。患者在非洲几内亚居住16个月,2010年8月6日归国,10 d后出现乏力、高热,高体温39℃,持续数小时不退,当地诊所予以退热治疗,数小时后大汗,汗出后体温正常,数小时后再次升高,如此反复,第11天高体温升至40.7℃,并伴谵妄、血尿,第12天出现口唇疱疹、意识不清、间歇性抽搐,酱油尿1次,尿量正常,于舟山市普陀人民医院就诊。入院体格检查:体温40℃,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Bp 10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浅昏迷状态,巩膜重度黄染,口唇疱疹,双下肺闻及少许湿啰音,脾脏肋下2指,质软、表面光滑、无触痛,余无殊。血涂片见大量恶性疟环状体。血常规:WBC 10×109/L,中性粒细胞0.75,RBC 2.32×1012/IL,Hb 75 g/L,PLT 430×109/L。 ALT95U/L,AST108 U/L,TBil 197.6μmol/L,间接胆红素175 μmol/L。血BUN 27 mmol/L,Cr692 mmol/L。

  • CD4+ CD25+ CD127dim/-调节性T淋巴细胞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永平;程瑗;金晓芝;阳韬;王春莹;刘俊;郑明华

    目的 了解CD4+ CD25+ CD127dim/-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体外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以及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调节性T淋巴细胞促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传代培养HSC LX-2,将免疫磁珠细胞分选(MASC)法分离所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HSC LX-2按不同方式共培养5d,以单独培养的HSC作为对照,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共培养HSC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HSC分泌HA、PCⅢ水平。统计学处理采用LSD-t检验。结果 5例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HSC比例为1.5∶1时HSC增殖为明显,10例直接接触共培养与使用Transwell系统共培养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HSC吸光度值分别为(0.713±0.032)、(0.735±0.028) cpm,均较对照组的(0.677±0.029)cpm增殖明显(t=5.4003,8.7878;均P<0.01)。10例直接接触共培养与Transwell组细胞上清液中TGFβ1浓度分别为(781.59±76.45)、(813.53±60.62)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51±59.66) pg/mL(t=4.0014,6.1653;均P<0.01);HA浓度分别为(433.57±27.90)、(445.40±23.73)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5.83±19.44)ng/mL(t=3.3124,5.5231;均P<0.01);PCⅢ浓度分别为(21.93±1.71)、(23.12±1.87)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10±1.49)ng/mL(f=4.8082,7.9436;均P<0.01)。且Transwell组各项结果均显著高于直接接触组(t=3.3875,2.1639,2.2107,3.1354;均P<0.05)。结论CD4+ CD25+ CD127dim调节性T淋巴细胞可促进共培养的HSC增殖及其HA、PCⅢ的分泌。体外实验证明,CD4+ CD25+ CD127dim/-调节性T淋巴细胞具有促进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

  • 临床分离志贺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

    作者:刘艳艳;潘亚超;胡立芬;程君;朱玉林;叶英;李家斌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志贺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种类、分布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PCR法检测137株志贺菌的qnr、aac(6′)- Ib-cr和qepA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对阳性菌株做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志贺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喹诺酮类及其他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结果137株志贺菌中,4株菌qnr基因阳性,占2.9%,其中3株携带qnrS2基因,1株携带qnrB4基因(全序列在GenBank的注册号为JF261185、HQ917003);另外检出5株菌携带aac(6')-lb-cr基因(全序列注册号为JF261186),占3.6%;1株菌携带qepA基因,占0.7%。10株PCR扩增阳性的菌株中有6株转移接合成功。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临床分离志贺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出率虽较低,但这些耐药基因具有水平转移的特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辅助性T细胞反应及肝脏肉芽肿的动态变化

    作者:郑会民;周艺彪;林伟瑜;姜庆五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Th1/Th2反应动态变化,评价Th细胞反应与肉芽肿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C57BL/6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6、8、12周,分别检测其血清中IFN-γ、IL-4、IL-13水平,脾细胞中Th1/Th2比例,观察感染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并评价各个细胞因子与虫卵肉芽肿大小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第4周,小鼠血清IFN-γ浓度为(2.835±0.049) 1g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87±0.174) lgpg/mL(Z=-2.646,P= 0.008);第6周起,小鼠血清IFN-γ浓度开始逐渐降低,但直至感染12周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Z=-2.457,P=0.014)。血清中IL-4(Z=-2.646,P= 0.008)和IL-13(Z=-2.646,P=0.008)水平从感染6周始升高,于第8周达高峰。经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刺激后,脾脏中Th1/Th2比例于感染8周时为0.5(95%可信区间0.2~1.2),12周时为0.3(95%可信区间 0.3~0.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2.173,P=0.030;Z=2.551,P= 0.011)。与未经SEA刺激的脾细胞相比,经SEA刺激的脾细胞Th1/Th2比例在感染第8周(Z=2.236,P=0.025)和第12周(Z=3.130,P=0.002)均显著降低。感染6周时,小鼠肝脏中开始出现大量虫卵肉芽肿,其直径随感染进展逐渐增大。相关性分析发现,感染12周时血清IL-13水平与肝脏虫卵肉芽肿直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36,P=0.048)。结论血吸虫感染早期Th1反应占优势,随着血吸虫成熟并开始产卵,Th1反应逐渐减弱,而出现Th2反应极化现象。Th2反应可能在肉芽肿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 屎肠球菌磷霉素耐药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筛选

    作者:徐晓刚;林东昉;叶信予;吴湜;胡付品;王明贵

    目的 从对磷霉素耐药的屎肠球菌临床分离株中筛选介导屎肠球菌对磷霉素耐药的基因,并验证其作用。方法通过药物敏感测定及接合转移实验,了解磷霉素耐药屎肠球菌的耐药性及其可转移性。通过Solexa高通量测序筛选磷霉素耐药基因,并对该耐药基因进行克隆确认其基因功能。结果屎肠球菌临床株Efm-HS0661对糖肽类抗生素及磷霉素耐药,且可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发生磷霉素耐药性的转移。Solexa高通量测序及比对筛选获得一2414 bp核苷酸序列,含有全长420 bp的fosB基因,与已知fosB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8%。含该基因的DH5α克隆转化子的磷霉素低抑菌浓度较不含者明显升高。结论 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可用于临床菌株未知耐药基因的快速筛选,质粒介导的磷霉素耐药基因fosB可导致屎肠球菌对磷霉素耐药。

  • 重型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申川;赵彩彦

    重型乙型肝炎是由HBV感染引起的肝细胞大量坏死和凋亡,继而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和各种并发症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绝大部分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达60%~80%。HB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约占全部重型肝炎的70%以上[1]。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重型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作者:纪泛扑;蔡芝芳;邓红

    全球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数逐年增加,在中国约有4000万例HCV感染者,且HCV相关病死率高。对代偿性肝硬化进行抗病毒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1]。失代偿性肝硬化预后差[1-2]。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及它的适应证、佳治疗时间、治疗剂量和疗程尚不明确[3-4]。现就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华传染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1988 01 02 03 04
1987 01 02 03 04
1986 01 02 03 04
1985 01 02 03 04
1984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