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Coflex)治疗Ⅰ度腰椎退变性滑脱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38例L4~L5Ⅰ度退变性滑脱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椎板间开窗减压+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组(A组)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组(B组).其中A组15例,年龄42 ~ 75岁,平均(56.3±9.1)岁;B组23例,年龄45 ~ 77岁,平均(58.2±11.2)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测量术前、术后手术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角变化,手术节段和相邻节段矢状位滑脱距离(SD).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VAS、ODI、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的椎间角、手术节段矢状位SD等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 68个月,平均随访(39±14)个月.A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少于B组(分别为t=2.11、t=2.32,P<0.05).VAS评分: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VAS腰痛评分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分别为t=2.85、t=2.93,B组分别为t=2.78、t=2.82,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分别为t=2.91、t=2.97,B组分别为t=2.86、t=2.91,P值均<0.05).ODI评分: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分别为t=2.34、t=2.53,B组分别为t=2.44、t=2.51,P值均<0.05);两组之间各个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角:A组患者L4~L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11、t=2.19,P<0.05);B组患者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椎间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3~ L4分别为t=2.15、t=2.33,L5~S1分别为t=2.25、t=2.34,P值均<0.05),术前L3~L4、L5~ S1与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A组L4~L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4~L5分别为t=2.37、t=2.59,L3~L4分别为t=2.44、t=2.61,L5~S1分别为t=2.43、t=2.54,P值均<0.05).结论 Coflex治疗L4~L5Ⅰ度退变性滑脱疗效优良,术后3年以上的随访未发现明显的滑脱进展,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加重.
-
一期联合手术治疗延迟诊断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一期联合手术治疗延迟诊断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LDDH)患者术后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于安徽省儿童医院骨科住院的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LDDH患者311例(390髋),根据年龄分为1.5~2.5岁组、2.5~7.0岁组和>7.0岁组.其中1.5~2.5岁组男性11例、女性71例,平均年龄(2.1±0.3)岁;2.5~7.0岁组男性29例、女性165例,平均年龄(4.4±0.4)岁;>7.0岁组男性8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9.2±1.4)岁.分析三组患者末次随访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三组患者在性别、髋臼指数、侧别、随访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T(o)nni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410,P<0.01).McKay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为77.4%(311例);Severin髋关节X线评价优良率为82.6%(390髋);Kalamchi-MacEwen评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发生率为28.5%(111例).三组患者影像学(x2=78.860,P<0.01)和AVN评价(x2=14.756,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评价:>7.0岁组优良率明显低于1.5~2.5岁组和2.5~7.0岁组(x2=,P<0.01),1.5~2.5岁组和2.5~7.0岁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03,P=0.682).T(o)nnisⅡ或Ⅲ型LDDH患者(85.0%,17髋)再脱位和残余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明显增高(x2 =4.440,P=0.035).结论 一期联合手术治疗1.5~2.5岁组和2.5~7.0岁组LDDH患者疗效较好,2.5~7.0岁LDDH患者早期一期联合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
-
颈椎后路钛板内固定与丝线悬吊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钛板(Centerpiece)内固定和丝线悬吊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因脊髓型颈椎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手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颈后路单开门Centerpiece内固定组(A组)和颈后路单开门丝线悬吊内固定组(B组).A组40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7±11.9)岁,术前平均病程(53.6±61.5)个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8.5±3.1)个月;B组20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8.3±9.6)岁,术前平均病程(50.4±14.9)个月,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8.3±1.9)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估治疗17分法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术后是否出现轴性疼痛、C5神经根麻痹,术后是否发生“再关门”;影像学评估项目包括:手术前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椎管前后径、椎管扩大率、脊髓整体向后移位距离、椎管面积以及开门角度.两组样本的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同组术前、术后评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同项指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7.7±23.4) min,平均手术出血量(152.0±122.7) ml,术后引流量(268.7±222.1)ml;B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1.7±23.9) min,平均手术出血量(166.7±42.5) ml,术后引流量(255.3±47.0) ml;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JOA评分、NDI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A组1例、B组7例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随访时未发现“再关门”现象,B组患者随访时有12例患者出现“再关门”现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前后径、椎管面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之间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椎管前后径、椎管面积和椎管前后径扩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两组患者脊髓后移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门角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nterpiece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丝线悬吊内固定.
-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目的 探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联合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1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25 ~ 63岁,平均39.3岁.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5例.采用微创跗骨窦小切口结合多种复位手法复位关节面,以接骨板及经皮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采用方差分析对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的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随访,平均13.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皮缘坏死和感染、腓骨长短肌腱鞘炎,未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骨折愈合时间9~11周,平均10.5周,未发生畸形愈合.与术前相比,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F=25.62、38.90)明显降低,B(o)hler角(F=440.24、272.42)和Gissane角(F=91.86、43.74)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术后3 d相比,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1.35、2.60;P值均>0.05).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优10例,良7例,可4例.结论 微创跗骨窦小切口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复位固定可靠、无切口并发症等优点,尤其适宜老年患者及局部软组织损伤严重者.
-
骨水泥干假体联合内固定姑息性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干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骨水泥干假体联合内固定姑息性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干骨折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84.0±2.5)岁;致伤原因:摔倒伤10例,交通事故伤2例.骨折类型按照AO分型,A1型1例,A2型5例,A3型3例,B1型1例,B2型2例.手术方法采用钢板内固定加骨水泥干假体,术后进行疼痛评分、髋关节活动及行走能力评估.疼痛评分和行走能力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0±3.6)个月,平均住院(9.0±1.4)d,手术时间(68.0± 10.6)min,术中出血量(106.0±24.2)ml.患者术后2周开始负重行走和活动,步态及关节活动范围逐渐恢复,肢体无明显畸形,内固定无松动.所有患者无骨折处再次移位,未见钢板和螺钉发生断裂,无肢体变形,无骨水泥反应,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髋功能采用Holden评分标准,行走能力恢复至(4.1±0.9)级,髋关节活动恢复至98.5°±7.7°,疼痛评分为(1.22±0.58)分,行走能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6,P<0.05);疼痛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47,P<0.01).有1例患者诉患侧臀部疼痛,有2例患者诉患侧大腿疼痛,10例患者恢复至术前活动水平.术后功能恢复满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内固定加骨水泥干假体支撑姑息性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股骨干骨折效果良好,术后患者疼痛好转,患髋功能恢复,行走能力改善.
-
胆管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
患者 男性,31岁,因“纳差、腹胀2个月余”于2015年12月18日入院.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肝功能:ALT187.9 U/L,AST 100.2 U/L,γ-谷氨酰转移酶688.5 U/L,碱性磷酸酶415 U/L,总胆红素28.1μmol/L,直接胆红素8.4 μmol/L,间接胆红素19.7 μmol/L;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2.01μg/L,CA19-9 13.95 U/ml,甲胎蛋白2.5 U/ml;超声检查:左右肝管汇合处可见一个大小约29 mm×15 mm的低回声光团,边界不清,肝内胆管扩张;增强CT检查:肝内胆管、左右肝管轻度扩张,肝门区见一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图1A);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肝门部见一个团块状T2WI稍高信号T1WI等信号影,肝内胆管呈软藤样扩张(图1B).术前诊断:肝门部胆管占位.
关键词: -
门静脉积气合并脓毒性休克一例
患者 男性,78岁,因“进食后持续性上腹部疼痛24 h”于2015年7月29日就诊于我院肝胆外科ICU.发病以来伴腹胀、发热,体温高39℃,自测血压97/60 mmHg(1 mmHg=0.133 kPa).既往高血压病史,无基础肝脏疾病及肠道疾病史.体检:急性病容,腹部膨隆,腹肌紧张,上腹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片提示小肠积液积气,CT检查可见门静脉积气(图1).
关键词: -
一期翻修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中长期随访结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虽然临床上较少见(发生率1%~2%[1-3]),但对于患者来说却是灾难性的并发症,是导致TKA后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4].目前临床上多通过二期翻修术治疗TKA术后慢性PJI,文献报道其感染清除率为82% ~ 92%[5-6].但该术式耗时长,费用高,在两期手术间患者膝关节功能受限,且可能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7].相比之下,一期翻修术在耗时、费用及膝关节功能重建方面较二期翻修术具有优势.因此,我们回顾性研究了我院收治的7例随访6年以上的一期翻修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了解一期翻修术感染清除率和中长期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 -
个性化金属三维打印髋臼翼形接骨板结合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显露、复位,利用三维打印技术,结合个性化设计、私人定制金属三维打印髋臼翼形接骨板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技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7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显露、复位,使用金属三维打印髋臼翼形接骨板固定治疗的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31~76岁,平均57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半横2例,双柱骨折6例,均无涉及髋臼后壁的骨折及对侧半骨盆的骨折.术前患者髋臼的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对骨折进行智能分割并模拟复位,应用三维打印技术打印出1∶1骨折模型.设计并生产金属三维打印髋臼翼形接骨板后采用经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直视下使用接骨板固定髋臼前柱及方形区骨折,使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后柱骨折.结果 本组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X线及CT检查显示髋臼前后柱骨折复位固定良好,个性化设计接骨板与骨面完全贴合,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有1例75岁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时出现耻骨支螺钉松动,患者无不适,未做特殊处理.按照Matta影像学复位评估标准,优3例,良4例,一般1例.随访3~6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髋关节功能优5例,良2例,可1例.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结合个性化设计、私人定制、金属三维打印髋臼翼形接骨板治疗复杂髋臼骨折,能对复杂髋臼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并达到坚强的固定,真正实现复杂髋臼骨折治疗的精准化、个性化、微创化.
-
健康成人颈椎前路术中椎动脉损伤风险的影像学评估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C3~6节段横突孔及椎间盘层面横断面各解剖参数的关系,并评估颈椎前路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方法 选取2014年6-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且椎动脉与相应毗邻结构成像清晰的24例健康成人资料,男性12例,女性12例.选取C3~6不同节段横突孔及椎间盘层面横断面CT血管造影图像,测量椎动脉V2段与下颈椎各椎体及椎间盘之间的解剖学参数.对不同性别和同节段左右两侧参数测量结果分别进行成组和配对t检验;不同节段之间对应数据的比较采用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结果 健康成人椎动脉并非走行于横突孔中央,而是偏内、偏前走行.男性和女性横突孔横径分别为6.62~6.89 mm和6.21~6.45 mm;矢状径分别为5.41~6.48 mm和5.40~6.10 mm,呈椭圆形.健康男性椎动脉在C3~6横突孔层面中线旁开距离为14.23~16.12 mm,女性为13.60~15.04 mm,大于椎体次全切除的减压宽度.与C3~4相比,C4~5、C5~6椎间盘层面椎动脉距钩椎关节的横向距离相对较小,且椎动脉至钩椎关节后缘的距离亦相对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9,P=0.022).椎动脉距钩突后缘的距离为相应节段椎体前后缘距离的1/5 ~ 2/5.结论 根据健康成人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常规颈椎前路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的总体风险较小,不同节段发生椎动脉损伤风险略有差别.
-
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低龄先天性脊柱畸形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6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男性75例,女性61例;年龄3~10岁,平均(5.0±1.7)岁.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局部后凸角(SK)及近端交界角(PJA).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截至2016年6月,术后平均随访(32.8±10.3)个月(24~ 73个月).19例患儿发生了PJK,其中15例于术后3个月内发生,常见类型为Ⅰ型(后方韧带破坏).PJK组患者术前TK>40°(9/19)、融合节段>4个(13/19)和SK矫正>30°(9/19)的发生率均高于非PJK组(22.2%、37.6%、13.7%)(x2=7.259、6.375、12.368,P值均<0.05),而两组患者术前PJA、腰椎前凸角、上端固定椎位置及SVA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JK组术前PJA为7.5°±2.9°,术后3个月PJA为21.3°±4.3°,10例患儿接受支具治疗,至末次随访时PJA为20.6°±3.7°,未见后凸进行性加重.结论 低龄儿童半椎体切除术后PJK可能主要发生于术后3个月内;术前后凸畸形、后凸过度矫正及后方韧带损伤是其预后因素.
-
关节镜手术治疗稳定型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稳定型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是否需要手术缝合修补.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医学中心收治的91例经关节镜手术证实为稳定型ramp损伤的患者资料,全部患者接受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手术(自体腘绳肌腱移植),术后采用MRI评估ramp损伤愈合状况,采用KT1000测量评估ACL稳定性,主观功能评估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73例(80%)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 ~ 72个月,平均(38.9±16.1)个月,缝合组40例,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t=0.458,P>0.05)、性别(x2 =0.222,P>0.05)、受伤至手术时间(t=0.643,P>0.05)和合并损伤(x2=0.658,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MRI显示缝合组愈合率为97.5% (39/40),完全愈合率为95.0% (38/40),部分愈合率与不愈合率均为2.5%(1/40);对照组愈合率为93.9%(31/33),完全愈合率为87.8%(29/33),部分愈合率与不愈合率均为6.1%(2/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6,P>0.05);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P>0.05);ramp损伤完全愈合者其ACL稳定性明显优于部分愈合或不愈合者(x2=11.919,P<0.01);两组间术后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6,P>0.05;t=0.032,P>0.05).结论 稳定型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是否手术缝合与术后早期愈合率及主、客观疗效无关,ramp损伤愈合率与ACL稳定性有显著相关.
-
O-arm联合三维导航系统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在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Ⅰ,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过程中应用O-arm三维导航系统的矫形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1例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并规律性随访18个月以上患者的资料,其中18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置钉(O-arm三维导航组),23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徒手置钉(徒手置钉组),术后及随访时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行×列x2检验分析不同手术组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 O-arm三维导航组和徒手置钉组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3.2°±8.7°和66.9°±7.4°(P>0.05),术后分别为23.1°±6.8°和30.2°±7.6°(t=2.231,P=0.031).O-arm三维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65.0±70.3)min,出血量为(1 024±465) ml;徒手置钉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43.0±49.6)min,出血量为(1 228±521)ml.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截至2016年6月,平均随访(20.9±3.4)个月.O-arm三维导航组18例患者平均随访(20.3±3.1)个月,徒手置钉组23例患者平均随访(21.4±5.5)个月.O-arm三维导航组18例患者顶椎区共置入122枚螺钉,其中优89枚(72.9%),良27枚(22.1%),差6枚(4.9%),优良率为95.1%.徒手置钉组23例患者对应顶椎区共置入136枚螺钉,优66枚(48.5%),良46枚(33.8%),差24枚(17.6%),优良率为82.4%.O-arm三维导航组顶椎区置钉精确性较徒手置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0,P<0.05).此外,O-arm三维导航组顶椎区平均植入物密度为(64.1±10.8)%,高于徒手置钉组的(44.3±15.3)%(t=4.652,P=0.000).末次随访时,O-arm三维导航组矫正丢失4.1°±1.5°,小于徒手置钉组的6.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P=0.009).结论 应用O-arm三维导航系统可提高NF1合并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置钉精确性,提高顶椎区植入物密度,减少术后矫正丢失发生率,同时未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6年5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就诊并接受前路手术治疗的29例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50°)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14~53岁,平均年龄32.6岁;12例为医源性后凸畸形,其中11例曾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术,1例颈椎前路术后支撑塌陷;8例为特发性后凸畸形;5例为神经纤维瘤病性后凸畸形;4例为颈椎感染性后凸畸形.所有患者均接受颈椎前路手术,在矢状位X线片上测量C2~7的Cobb角、后凸节段Cobb角、后凸累及椎体数、后凸顶点位置、C2~7矢状面垂直轴(SVA)及T1倾斜角.采用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的变化,计算颈椎后凸指数(KI)和矫形率;比较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评分结果.结果 29例患者的后凸平均累及4.7个椎体,平均牵引6.3d,手术时间95~ 260 min,平均155 min;出血量120~460 ml,平均135 ml.C2~7的Cobb角术前平均46.6°±18.1°,术后平均11.4°±6.4°;矫形节段Cobb角术前平均72.9°±19.6°,术后平均11.2°±6.4°,平均矫形率84.6%;C2~7SVA术前平均(3.8±14.6) mm,术后平均(12.6±7.8)mm;T1倾斜角术前平均-10.6°±16.4°,术后平均7.1°±14.9°.手术前后C2~7的Cobb角、矫形节段Cobb角、KI、C2~7 SVA及T1倾斜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700 ~ 218.200,P值均<0.01),手术前后的JOA、VAS及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500、217.900、131.200,P值均<0.01).结论 单纯颈椎前路手术可以较为安全有效地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可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
-
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术后30天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治疗严重脊柱畸形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骨科行一期PVCR手术治疗的112例严重脊柱畸形患者资料,其中6例术后30 d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2~38岁,平均21岁.包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4例,椎板切除术后脊柱侧后凸1例,陈旧结核性脊柱角状后凸1例.术前3例患者合并下肢神经损伤表现,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2例.记录PVCR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处理措施及临床转归.结果 本组PVCR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为5.4%.原因:脑脊液漏1例,神经损伤并发症5例,包括硬脊膜褶皱压迫1例、截骨端残留骨块1例、硬膜外血肿2例、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6例患者均进行再次手术,包括硬膜修补、椎板扩大减压、清除骨块及血肿清除等对症处理,均完全恢复.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30.8个月.本组6例患者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87.7°矫正至34.2°,矫正率为61.0%;矢状面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119.5°矫正至45.5°,矫正率为61.9%.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1例术前C级、2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 一期PVCR手术是治疗严重脊柱畸形的有效方法.术后30 d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包括脑脊液漏、截骨区硬脊膜褶皱、残留骨块、血肿等;及时再次手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微小RNA-563通过靶向抑制SMURF1基因促进后纵韧带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后纵韧带骨化(OPLL)特异性微小RNA-563(miR-563)在OPLL患者后纵韧带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例OPLL患者,于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取OPLL患者未骨化的后纵韧带部分(OPLL组),选择同期在同一单位接受手术治疗的4例颈椎外伤患者,以同样方法于术中取其后纵韧带(PLL组),采用贴壁法对获取的后纵韧带进行体外培养,利用real-time PCR检测两组间miR-563的表达差异.对OPLL组后纵韧带细胞转染RNA oligo过表达和抑制miR-563后进行成骨诱导,通过检测茜素红染色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及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验证miR-563在OPLL组后纵韧带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预测miR-563靶基因,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其靶向作用.应用t检验对组间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OPLL组miR-563的表达水平高于PLL组(8.53±0.84比1.00±0.12,t'=21.629,P=0.000).韧带细胞过表达miR-563后茜素红染色水平(2.52±0.25比1.00±0.14)、碱性磷酸酶水平(3.11±0.55比1.00±0.11)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RUNX2:3.25±0.55比1.00±0.10;IBSP:2.35±0.32比1.00±0.14)均高于对照组(t值为7.43~10.99,P值均=0.000).而抑制miR-563后则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出现明显下调(茜素红染色:0.52±0.21比1.00±0.12;碱性磷酸酶:0.41±0.12比1.00±0.09;RUNX2:0.35±0.13比1.00±0.12;IBSP:0.55±0.12比1.00±0.11;t值为-8.45~-4.36,P值均<0.05).通过Targetscan预测miR-563的靶基因为SMURF1,通过过表达miR-563检测SMURF1表达水平发生明显下调(0.25±0.06比1.00±0.10,t=-12.862,P=0.000),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明确了其靶向机制(0.22.±0.03比1.00±0.09,t=-16.444,P=0.000).结论 miR-563能够明显促进OPLL患者后纵韧带原代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作用与靶向抑制SMURF1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