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介入放射学杂志

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杂志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개입방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上海市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794X
  • 国内刊号: 31-1796/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34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滕皋军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作者:张晓前;郭鹏;党之俊;温树伟

    目的 观察分别接受金龙胶囊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和单纯介入疗法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51例肝癌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其中74例进行介入疗法的同时加服中药金龙胶囊,77例进行单纯介入疗法,记录治疗前后生物学标志改变,并在各组指标均衡可比的基础上,采用Kappa-Menire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平均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疗效、不良反应等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51例肝癌患者中位生存14个月.治疗前两组资料各指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均具可比性.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8.5个月,单纯介入疗法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7个月,经Log-Rank检验,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32,P < 0.01).两组病例疗效、生活质量变化(KPS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的比较,差别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金龙胶囊联合介入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介入化疗.

  • 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李振;倪伟芳;阿斯哈尔;谷淑梅;王静

    目的 观察臭氧联合胶原酶注射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臭氧盘内消融术、胶原酶盘外溶解术联合应用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共治疗50个椎间盘,采用Macnab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优良率85.3%,术后12个月影像复查(CT、MRI)与术前对照显示AB值、R值术后是术前的36%、43%,有较为明显的缩小.结论 本项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胶原酶对纤维环有溶解作用,臭氧对髓核有氧化作用,两者结合疗效肯定,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向好,术后1年影像检查明显变小.

  •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联合臭氧与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作者:钟立明;魏欣;胡鸿;游箭;赵晓伟;胡孔琼

    目的 比较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PLD)联合臭氧与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和术后不良事件.方法 以PLD联合胶原酶溶解术治疗为对照组(115例),以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组为观察组(108例),进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纳入随访资料完整者共计223例,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情况和术后不良事件情况.结果 观察108例优良率为85.18%(92/108),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6%;对照组115例优良率为80.00%(92/115),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4%;两组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值为1.038,P = 0.308),两组术后不良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值为3.661,P = 0.056);PLD观察组未发生椎间盘感染.结论 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为保持椎间盘内长期的减压效果和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PLD联合臭氧消融术是具有互补性的有效治疗方法.

  •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多发肝癌34例

    作者:徐小炉;陈勇强;王青

    目的 探讨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在多发肝癌(2个或2个以上肿瘤病灶)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多发性肝癌患者68例,其中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化疗栓塞治疗组34例(微导管插管组),4 ~ 5 F常规导管超选择插管化疗栓塞组34例(常规插管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损伤情况,并比较两组6个月、1年和2年的生存率.结果 微导管插管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常规插管组(P < 0.05),生存期明显延长(P < 0.01).结论 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治疗多发肝癌操作简单方便,超选择成功率高,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避免正常肝损害.

  • 两种方法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对照研究

    作者:岳天华;黄健;赵辉;赵苏鸣;门忠杰

    目的 比较经皮血栓抽吸联合导管内溶栓与单纯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效果.方法 78例造影诊断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33例)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B组(45例)导管置于血栓内,先抽吸部分血栓,再置入溶栓导管,滴注尿激酶.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治疗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总体有效率A组87.9%,B组100%;大腿消肿率A组(52.9 ± 23.6)%,B组(65.1 ± 14.2)%;小腿消肿率A组(66.0 ±21.4)%,B组(72.5 ± 10.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治疗时间长于B组,尿激酶使用量及并发症也多于B组;A组15例治疗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B组34例.随访半年,A组6例复发,B组无复发.结论 经皮血栓抽吸联合导管内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且并发症较少.

  •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与外科切除术长期疗效比较

    作者:田锦林;陈硕飞;杜亚辉;李春雷;王伟;李云松;郭跃辉

    目的 比较甲状腺动脉栓塞与传统外科甲状腺切除术治疗Graves病的长期(5年)疗效.方法 选取2003年1月- 2010年12月因Graves病入院行经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患者54例作为介入治疗组,选取同期接受外科甲状腺次全手术切除术者40例作为外科治疗组,回顾性分析两组1、3、5年治愈率、有效率(好转及治愈),并进行比较.结果 1、3、5年治愈率在介入治疗组分别为68.52%、61.18%和 47.88%,在外科治疗组分别为97.50%、78.54%,69.48%;有效率在介入治疗组分别为98.15%、80.48%和60.90%,在外科治疗组分别为97.50%、76.42% 和67.60%.经Ridit分析,两组间1、3、5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后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逊于外科切除术.

  • 医源性肾出血的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

    作者:汪国祥;黄新宇;严晓星;汪和平;杨肖华

    目的 探讨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医源性肾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9月-2011年2月收治17例严重血尿的医源性肾出血患者,行选择性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超选择插管后用明胶海绵和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平均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16例DSA清晰显示患者病侧肾对比剂外溢,均1 次栓塞成功,另1例2次栓塞成功,出血均停止.17例全都保留患肾功能和大部分组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血尿复发.结论 超选择肾动脉栓塞治疗医源性肾出血成功率高、见效快、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肾组织,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清宫术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瘢痕妊娠的疗效分析

    作者:周慷;李晓光;金征宇;张晓波;石海峰;孙昊;王志伟

    目的 探讨清宫术前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UACE)对瘢痕妊娠的治疗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瘢痕妊娠患者104例,分为A组49例,直接行清宫术;B组55例,清宫术前24 ~ 72 h行UACE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β人绒毛膜促性脉激素(β-hCG)降至正常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和术后月经情况等.结果 A组中,4例因无法控制的阴道出血或反复清宫无效而行子宫切除术,B组无一例行子宫切除术.清宫手术成功率在A组为91.84%(45/49),B组为100%(55/55);术中出血量在A组为(96.73 ± 153.30)ml,显著多于B组的(54.36 ± 38.09)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但两组中孕期≤ 10周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7 ± 15.72)ml比(36.75 ± 16.85)ml,P > 0.05],而两组孕期> 10周者比较,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7.14 ± 97.59)ml比(101.33 ± 39.43)ml,P < 0.01)].A组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为(25.32 ± 6.21)d,B组为(26.21 ± 7.32)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和B组中孕期≤ 10周者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1.21 ± 3.24)d 和(12.68 ± 4.56)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孕期> 10周者则分别为(19.34 ± 5.72 )d 和(13.46 ± 4.87)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除4例子宫切除患者外,其余均在术后半年内恢复正常月经周期.结论 UACE可减少清宫术中的出血量,降低子宫切除风险,提高清宫术的成功率,为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同时也减少了住院时间,特别适用于孕中期和急性阴道大出血的患者.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经皮肾通道建立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雄;秦琪琳;王志;屈昭义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建立经皮肾通道的方法、成功率和安全性,评价超声引导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9例肾脏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行超声引导下成功建立皮肾通道并全过程监测、指导碎石取石.总结超声引导穿刺成功建立理想通道的经验体会和技巧.结果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成功建立经皮肾通道安全、有效.穿刺成功率99.0%(207/209),1次进针成功率94.7%(198/209),9例患者超声引导下2次穿刺成功,2例肥胖患者术前术中结合X线C臂进行定位,获穿刺成功.穿刺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可靠是首选影像引导定位方法.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转移瘤

    作者:何煜;吴春根;李明华;茅爱武;顾一峰;张培蕾;王珏;程永德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3种路径治疗颈椎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57节椎体)经PVP治疗颈椎溶骨性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标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临床疗效,并分析总结不同部位椎体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经验.结果 3组穿刺路径分别是前外侧入路、侧方入路、经椎间盘入路.所有椎体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技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32例患者中11例完全缓解(CR),20例部分缓解(PR),1例术后轻度缓解(MR),0例无效(NR),临床治疗有效率(CR + PR)达96.87%.患者术前、术后24 h、1周和3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7节椎体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29.82%),但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外侧入路PVP治疗C4 ~ C7溶骨性转移瘤方便安全、有效.侧方入路治疗C1,经椎间盘入路治疗C2、C3椎体转移瘤亦安全可行.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入路.

  • 125Ⅰ粒子植入联合长春瑞滨加顺铂方案治疗纵隔肿瘤压迫性中心气道狭窄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永进;杜学明;许建辉;吴春娃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植入联合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化疗治疗纵隔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压迫所致中心性气道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天津北辰医院肿瘤介入科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时间为2004年1月至2010年3月.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依据治疗计划,采用CT引导下单针椎形分布、处方剂量(PD) = 80 ~ 100 GY植入125Ⅰ粒子,源强0.8 mCi,术后CT扫描,并进行治疗计划系统(TPS)评估,验证治疗计划.3 d后给予长春瑞滨(NVB)联合顺铂(DDP)静脉化疗,对照组(38例)单纯应用NVB联合DDP静脉化疗,药物剂量与治疗组参考标准相同,化疗2个周期后观察两组患者气道狭窄处横截面积及评估呼吸困难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2个月随访,随访率100%.治疗组患者治疗前气道狭窄率为47.82% ± 17.55%,125Ⅰ粒子植入术 + 2个周期化疗后气道狭窄率为15.76% ± 4.65%,患者气道通畅,呼吸困难改善明显,术后气道横截面积改变与呼吸困难指数改善与术前存在明显差异(P <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气道狭窄率为46.24% ± 16.83%,2个周期化疗后气道狭窄率为40.15% ± 5.08%,气道横截面积改变与呼吸困难指数改善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纵隔型NSCLC压迫所致中心性气道狭窄是一种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 探讨化学消融在肝周转移瘤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黄满平;古善智;李国文;黄斌

    目的 探讨化学消融术在肝周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7例肝周转移瘤施行化学消融治疗,比较肿块灭活程度、体积及消融前后相关癌胚抗原变化.结果 化学消融后1个月行CT复查,38例肝包膜下转移瘤患者,瘤体缩小27例;病灶消失2例,增大9例.肝门区病灶17例,治疗后11例缩小,3例大小无变化,3例进展.胃癌肝门区淋巴结转移瘤22例,其中15例单个病灶缩小,3例无变化,4例进展.总有效率为70%.治疗后30例患者腹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10例胆管梗阻患者胆管受压缓解,黄疸指数下降.化学消融术后肿瘤相关指标明显下降(P < 0.01).结论 化学消融技术在肝周转移瘤的治疗中创伤小、肿瘤毁损彻底、费用低、适用于晚期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治疗.

  • 肝细胞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孙磊;施海彬;刘圣;杨正强;周春高;冯耀良;王杰;夏金国;赵林波;周卫忠;李麟荪

    目的 总结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VS)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HCC APS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 2010年12月经动脉栓塞(TAE)治疗的497例HCC患者的影像学和病历资料,总结APS、AVS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APS的发生与HCC患者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基础、肝癌切除史、甲胎蛋白(AFP)、肿瘤类型、肿瘤数目和门静脉癌栓(PVTT)的相关性,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CC合并APS的发生率为10.5%(52/497),合并AVS的发生率为1.6%(8/497),同时合并APS与AVS的有3例(0.6%).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基础、肿瘤类型、肿瘤数目和门静脉癌栓与HCC患者APS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基础、巨块型肿瘤、肿瘤多发、门静脉癌栓是HCC合并AP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巨块型肿块、多发肿瘤、门静脉癌栓会诱发APS的发生.

  • 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程洪涛;郭晨阳;黎海亮;肖金成;胡鸿涛;郑琳;宗登伟;余朴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 6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后1个月内在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RFA治疗,在1个月后采用多期增强CT或平扫加动态增强MRI评估肿瘤是否完全消融.结果 完全消融率为79%,肿瘤残留率21%.肿瘤大径在30 mm以下的完全消融率为100%,30 ~ 50 mm完全消融率为92.6%,50 ~ 70 mm完全消融率为53.8%,而大径超过70 m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仅22.2%(P < 0.01);肿瘤距离肝脏脏面≥ 10 mm和< 10 mm的患者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3.7%和46.2%(P = 0.01);单发肿瘤和多发肿瘤患者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4.8%和50%(P = 0.014).结论 肿瘤大径是影响肝癌TACE后完全消融的重要因素.影响肿瘤完全消融的因素还包括肿瘤毗邻肝脏脏面,肿瘤多发等.

  • 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文华;王祁;何忠明;周剑;王益民;王杰

    目的 探讨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56例患者.对照组(24例)行常规外科切除骶骨肿瘤;试验组(32例)行术前骶骨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计算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造影显示骶骨肿瘤由多支血管供血,分别给予栓塞后在球囊阻断腹主动脉的辅助下成功切除肿瘤.试验组术中手术视野清晰,骶骨肿瘤切除时出血明显减少,术后未出现异位栓塞、肾缺血和肢体缺血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使肿瘤切除术中的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明显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 经皮肺动脉瓣置换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陈翔;白元;姜海滨;朱玉峰;顾明标;叶忠;李卫萍;秦永文

    目的 探讨新型带瓣膜雕刻支架经皮植入置换肺动脉瓣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自行设计圆柱状网状支架,用医用316 L不锈钢激光雕刻而成.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处理后置0.6%戊二醛浸泡36 h,生理盐水洗净,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不锈钢支架上,制成带瓣膜肺动脉支架.手术前将带瓣膜支架压缩至定制的相应大小的球囊导管上.选择健康犬8只,体重(15.5 ± 3.1)kg,穿刺右股静脉,将带瓣膜支架经导管植入至肺动脉瓣处,置换自身肺动脉瓣膜.手术后通过DSA和超声等方法即刻观察实验效果.结果 1只犬死于术中麻醉意外,7只犬经皮瓣膜置换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即时影像和超声检查结果表明人工肺动脉瓣膜功能正常.结论 自制新型带瓣膜支架经导管植入置换肺动脉瓣方法可行,效果理想.

  •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培蕾;鲁海涛;朱悦奇;李明华;赵俊功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缺血再灌注组24只,丁苯酞治疗组24只.每组再分为缺血2、3和4 h 后再灌注3个亚组,每亚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神经功能和脑梗死范围,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范围也随之增高,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2、3和4 h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 ± 0.6)分、(3.7 ± 1.0)分和(4.2 ± 1.0)分,脑梗死容积比率分别为(27.6 ± 5.4)%、(33.1 ± 6.1)%和(42.3 ± 7.3)%;而在丁苯酞治疗组则分别为(1.2 ± 0.5)分、(1.6 ± 0.7)分、(2.3 ± 0.9)分和(9.8 ± 1.6)%、(16.7 ± 2.3)%和(20.7 ± 3.9)%,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并发现丁苯酞治疗组的缺血4 h的症状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比率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丁苯酞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的VEGF表达均逐渐减弱.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减弱(P < 0.01).与其他两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的VEGF表达明显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表达相关,并能延长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窗.

  • 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肝包膜下巨大脓肿一例

    作者:王海军;郝欣;李建辉;于晓明

    患者男,57岁.因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13 d伴发热、顽固性呃逆4 d入院.13 d前确诊原发性肝癌在某肿瘤医院行TACE,药物为羟基喜树碱 25 mg、表阿霉素70 mg、碘化油20 ml、明胶海绵微粒(直径150 ~ 350 μm)1 g.出院后患者即出现发热,高体温39.8℃,近4 d伴有寒战、肝区疼痛、出虚汗、尿色黄、持续呃逆不易缓解而来我院.查体:巩膜轻度黄染,右下肺呼吸音弱,肝区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腹水征可疑阳性.

  • 枪弹伤导致双下肢多发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刘志兵;杨代华

    病史摘要患者男,39岁,2个月前右大腿中部、左小腿上部被散弹枪击伤,在当地医院行伤口局部清创、左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伤愈后出院.因双下肢仍明显肿胀,并伴活动后胸闷、心慌等症状而入院.入院查体:心率110次/min,右大腿中部、左小腿内外侧有多处陈旧切口瘢痕,双小腿明显肿胀,肤色暗红,伴皮温增高,双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均明显减弱,于2处枪伤部位触及明显震颤,听诊可闻及持续血管杂音.

  • 对比剂肾病的预防——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谭中宝;狄镇海

    对比剂肾病的预防是介入诊疗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对比剂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采取必要的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如何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进行讨论.

  • 血管腔内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动脉瘤模型制作进展

    作者:马永迁;王育波;于金录;罗祺

    血管腔内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动脉瘤模型因其形态学、组织学、血流动力学与人类颅内动脉瘤相似,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病因、栓塞材料等方面研究.现总结国内外血管内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动脉瘤模型相关文献,阐述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及特点.

  • 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作者:齐立;李慎茂;俸军林;唐永刚;焦力群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 收集2009年10月- 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 分别为8.6 ± 2.5和20.0 ± 4.6;24 h分别为9.0 ± 1.8和17.0 ± 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 ± 2.0和28.0 ± 3.5;24 h分别为8.1 ± 2.0和24.0 ±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 ± 8.4)万u和(35.3 ± 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 ± 15.3)万u和(55.7 ± 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 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术并发颅内出血的原因及处理

    作者:石潆;赵卫;沈进;姜永能;胡继红;易根发

    目的 探讨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及并发颅内出血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至2011年收治45例脑AVM患者,其中35例为首发症状,表现为颅内血肿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6例患者反复出血2 ~ 4次不等.畸形血管团直径3 ~ 15 cm,平均(6.84 ± 2.52)cm;体积50 ~ 200 cm3,平均(133.83 ± 43.32) cm3.对所有患者均采用Onyx液体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45例中,37例随防时间3个月~ 3年,平均15个月;优31例(83.7%),良5例(13.5%),差1例(2.7%),无重残及死亡.栓塞术后出现颅内出血7例,均不同程度存在正常灌注压突破,2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其余均为小型血肿自行吸收.7例出血者中,2例痊愈,4例神经功能障碍,1例偏瘫.结论 脑AVM栓塞治疗术并发颅内出血的机制较为复杂,掌握其发生机制可以更好地控制诱发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疗效评价标准——改良RECIST标准更可靠

    作者:姚雪松;李槐

    目前,临床上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治疗多采用介入疗法,近几年兴起的分子靶向药物索拉非尼在治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介入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作用机制均为导致肿瘤坏死,但病灶总体积往往保持不变甚至增大,采用传统的实体瘤的疗效评估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已不能满足准确、全面评估其疗效的需求,常出现低估疗效或假阳性进展的结果.改良RECIST标准以"存活肿瘤"对靶病灶进行疗效评价,能更准确、全面地评价肿瘤内部的变化.对于介入治疗和靶向药物等治疗,改良RECIST标准的评估结果更可靠.

介入放射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