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중국급구의학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8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2-1949
  • 国内刊号: 23-12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4-7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社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曹俊强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骨髓活检中细胞凋亡的观察

    作者:王锦丽;杨逢春;刘晓妹

    我们对20例急性白血病(AL)治疗前后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出现率和数量进行了比较.试图确定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病理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细胞凋亡,可能成为早期观察临床患者用药疗效的指标.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20例均为本院未经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3.5岁.按FAB分型标准进行类型确定,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14例(M2a 2例,M2b 1例,M5 6例,M3 4例,M4 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6例.

  • 国产自体血液回收机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卓强;陈绪贵;赵铭

    以往关于自体血液回输的研究,多侧重于血液回收的具体方法和回输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而对回收红细胞自身免疫系统的变化缺乏系统研究.本实验通过测定回收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b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以了解回收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术中需采用自体血液回输的患者24例,年龄18~57岁,体重48.7±18.6 kg,ASAⅠ~Ⅱ级.手术种类包括脊柱手术14例,全髋置换手术4例,异位妊娠破裂行输卵管切除手术6例.全部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血液疾病,近期未行过放疗、化疗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病人入室后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中出血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ZITI-2000型),进行红细胞洗涤、回收,平均回收红细胞653.7±128.6 ml.全部病例分别采集麻醉前静脉血、术野活动出血及回收后红细胞各1 ml,用肝素抗凝后采用郭峰法[1]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b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所用补体酵母菌试剂及非补体酵母致敏酵母菌试剂购自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免疫室),所有检测过程均在采血当天完成.所有实验数据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著差异,P<0.01为有极显著差异.

  • 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营养状态的临床观察

    作者:高红梅;邢迎红;李健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在ICU的营养支持已成为常规治疗,而严重感染导致的MODS,其高代谢状态更易引起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障碍以致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有报道可达100%[1].感染性MODS的营养状态具有其特殊性.本作者主要对感染性MODS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估,以便有可能为其提供特殊的营养支持方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我院ICU 1997~1999年收治2个及2个以上脏器衰竭者190例,全部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通过的MODS诊断标准[2].其中以严重感染诱发的MODS患者53例与非感染性MODS患者137例,男性病人113例 ,女性77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48岁.病情严重程度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3](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Ⅲ)标准进行评分.APACHEⅢ评分32~145分,均值为70.32±28.87.

  • PTCA或支架植入术前、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

    作者:高明;陈方;高竟生;郑小明;郝冰;吴寿邻;李志忠;陈梅

    本文通过对经PTCA或(和)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1 h(前向血流恢复TIMI 3级)及1周后的QT、QTc、QTd、QTcd的观察,探讨狭窄或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恢复前向血流对QT间期离散度的持续影响的问题.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1999年1月~2000年8月在北京市安贞医院及开滦矿务局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大于75%的冠心病患者44例.排除长QT间期综合征、心脏瓣膜病、束支传导阻滞、房颤或服用影响QT间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心律平、胺碘酮、乙吗噻嗪等及服用地戈辛的患者.

  • 普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作者:关国跃;赵常云;张杰

    血浆内皮素(ET)是一种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迄今所知强的缩血管物质,ET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已明确,但不稳定性心绞痛(UAP)血浆ET是否升高有争议.本文通过对69例UAP病人血浆ET的测定及应用普伐他汀后ET的变化,探讨ET在UAP发病中的作用及普伐他汀对ET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文病例为1999年1月~2000年10月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诊断符合2000年全国心绞痛及心肌缺血学术研讨会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标准[1],除外重度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共计6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男27例,女6例,年龄50~73岁(平均64±7.8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7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0例,静息心绞痛8例,变异型心绞痛8例;普伐他汀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50~74岁(平均65±7.9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8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1例,静息心绞痛10例,变异型心绞痛7例.两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年龄、性别、分型匹配,有可比性.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人员28例,为正常对照组.

  • 急性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6例临床分析

    作者:阮惠芬;廖晓星;王余红

    据统计,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种药物或毒物致肾毒性、过敏性、肾内血流灌注下降已成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主要原因之一[1].引起ARF的毒物种类多,病情发展迅速,尽管透析技术和护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患者病死率仍超过50%.为探讨急性中毒致ARF患者的临床特点,现将1991年1月至2000年3月我院就病历保留完整的急性中毒致ARF患者16例作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患者共16例,其中男9例(56.3%),女7例(43.7%),年龄24~61岁,平均33.6岁,既往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癫痫史各1例.引起ARF毒物9种,分别为药物中毒、鱼胆中毒、毒蛇咬伤、蜂螫伤、氟乙酰胺中毒以及百草枯、砷化氢、有机磷农药、化学药物(石碳酸、冰乙酸)等.其中1例为氟乙酰胺与有机磷农药同时中毒.

  • 急诊手术后Cushing溃疡出血后的药物预防对照观察

    作者:陈明建;胡义平;宋基文;李祥文;舒宏

    脑出血的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可达89.7%[1],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激性出血发生率可达54%~70%[2].颅脑损伤后应激性出血的发生率一般报道为16%~47%[3,4],其重型者达40%~80%[3~6],其出血者死亡率达50%~60%[3,7].一般认为预防其急性胃黏膜病损伤出血是好选择[4~8].我们将抑酸剂洛赛克(L)和雷尼替丁(R)预防性应用于这两类术后患者,经对照观察,它们对Cushing溃疡出血的预防效果良好.

  •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作者:刘佰运;王忠诚;刘伟明;吴中学

    本文回顾分析了1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CT表现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CVS)的关系,探讨其中的规律,以期根据CT表现来预估脑血管痉挛的危险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回顾分析了5 a内127例急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6例,女性51例.年龄18~69岁,均为发病3 d以内来我院就诊.从发病至首次头CT检查时的平均时间为1.8 d.

  •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作者:杜艳华;王建明;曲瑞森

    我院神经科近二年来对住院74例脑梗死病人应用小剂量纳洛酮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入选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颈内动脉系统血栓性脑梗死.凡合并脑出血或出血性梗死;血压高于26/15 kPa(200/115 mmHg);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或功能不全者不能入选.入选病例144例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复方丹参对照组,治疗组74例,男39例,女35例,年龄39~80岁,平均年龄64.5岁;对照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5岁.根据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标准[2],分为轻、中、重型,治疗组轻型(0~15分)24例、中型(16~30分)40例、重型(31~45分)10例.对照组轻型20例、中型42例、重型8例.病程发病时间:治疗组1 d内36例,2~7 d 28例,1~2周10例;对照组1 d内32例,2~7 d 30例,1~2周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给药时间及既往史、并发症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P>0.05).

  • ICU病人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原因分析

    作者:饶平;罗攀

    1 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1995年9月~2000年6月华西医大附一院ICU的呼衰患者286例,机械通气撤机失败78例,占27.3%.其中重症肌无力12例,男6例,女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36例,男29例,女7例;重症胰腺炎25例,男19例,女6例;有机磷中毒2例,男1例,女1例.脑血管意外3例,男2例,女1例.均以动态的胸片、肝功能全项、痰培养加药敏为依据.呼衰发生后,均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撤机失败的标准是:呼吸机辅助通气超过72 h而未能成功停机,或停呼吸机≤48 h者.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理化应用抗胆碱药的措施

    作者:李霖;朱燕燕;戴建溪

    长期以来,抗胆碱阿托品化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阿托品用量普遍偏大,每天上千甚至上万毫克者已非个别现象[1].由此引起的过量、中毒、死亡现象屡见不鲜[2].为了合理使用抗胆碱药,我们采取简化阿托品化指标观察、动态胆碱酯酶(ChE)活力测定结果,指导抗胆碱药应用,收到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1.1.1 长效托宁组 57例,男16例,女41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1.3岁.全部患者均为口服中毒.口服毒量约20~300 ml.中毒至抢救时间短的约10 min,长的约30 min.57例患者参照GB7794-8<职业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轻度中毒12例,中度34例,重度11例.

  •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处理(附181例报告)

    作者:姜勇;孟雷;董亚南;杜斌;岳洪胜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本科近一年半因颅脑外伤住院治疗的病人330例,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病人的发生率、CT检查阳性率、分级、处理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1.1 纳入标准头皮撕脱伤、粉碎凹陷性骨折、颅底骨折、脑实质性损伤(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1.2 一般资料本组颅脑外伤330例中男239例,女91例.年龄2~86岁,平均40岁.GCS 3~15分,平均9分.其中GCS 3~8分81例,9~12分136例,13~15分1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0例(75.76%).

  • 尿激酶、链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影响

    作者:吴楠;宫本源;杨惠芬;赵艳红;富路

    本文通过对80例急性心梗患者分别给予2种溶栓剂治疗,并测定其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目的是比较尿激酶(UK)、链激酶(SK)二者对凝血-纤溶活性影响的程度,为临床溶栓药物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我院1994年4月~2000年4月入院急性心肌梗死80例 ,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38~85岁,平均59.9岁,随机分为两组,SK组40例,150万U/例于1 h内静脉滴注;UK组40例,2万U/kg于30 min内静脉滴注,均于发病后6 h内给予溶栓治疗,两组年龄及梗死部位无显著差异,于溶栓前,溶栓后3、8、24 h,第3天、第7天分别采晨起空腹静脉血,测其纤溶酶原激活物(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浓度及凝血时间.

  • Dieulafoy病的内镜诊治分析

    作者:李伟平;蒋海根

    Dieulafoy病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病因之一.随着对该病的认识,急诊内镜检查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提高,认为此病并非罕见.我院自1990~2000年收治20例,就其内镜诊断和治疗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均因呕血或/和黑便入院.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6岁.起病多无明显诱因,有3例为饮酒后发病,2例为服"感冒药"后发病,发病数小时至数天不等.4例既往有溃疡病史,2例既住有上消化道出血病史.以呕血为主要表现者16例(80%),16例伴失血性休克表现.

  • 重型颅脑损伤颈静脉氧饱和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作者:席炜滨;汤友林;孙立东;胡军;郑大海;刘玉芝

    我院神经外科近年应用颈静脉置管监测3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颈静脉氧饱和度(SjvO2),并同时监测动脉氧饱和度(SaO2)、脉搏氧饱和度(SpO2)、颅内压(ICP)、平均动脉压(MABP)和脑灌注压(CPP).观察其在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讨脑损伤后脑氧代谢变化的规律及早期发现脑继发性缺血缺氧损害.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2例重型颅脑损伤,男25例,女8例;年龄16~72岁,平均37.3岁.伤后20 min~19 h入院,平均6.8 h.创伤性质:脑挫裂伤11例,脑挫裂伤合并血肿21例,脑疝18例,GCS计分3~8分.开颅手术2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28.8%.健康成人20例作对照,平静状态下测定SjvO2值为(63.11±6.24).

  •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脑脊液中IL-6和TNF-α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永和;裘辉;赵宁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脑脊液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及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颅脑损伤后急性期脑脊液中TNF-α和IL-6的浓度,并行健康对照.结果颅脑损伤后IL-6及TNF-α脑脊液中浓度第1天便增高,第3天达到高峰,第7天开始下降.结论 TNF-α和IL-6参与了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观察提示IL-6可能和颅脑损伤病情程度有关.

  • 雷米普利对急性肺损伤IL-1β浓度的影响

    作者:陈小莉;林建东;刘宁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诱导急性肺损伤(ALI)时IL-1β含量变化及雷米普利对IL-1β及ALI的影响.方法给SD大鼠腹腔注射LPS(6 mg/kg),制成ALI模型,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S组)、内毒素损伤组(LPS组)和雷米普利组(RAM组),采用放免分析法检测LPS攻击后0、1、3、5 h大鼠血浆IL-1β含量,光镜观察大鼠肺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LPS组大鼠1 h血浆IL-1β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1、3、5 h肺病理组织学进行性严重.ADM组1 h IL-1β含量明显低于LPS组(P<0.01),且1、3、5 h肺损伤也较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IL-1β在LPS诱导的ALI中起重要作用,雷米普利有拮抗IL-1β及明显减轻LPS导致的ALI的作用.

  • 脑出血大鼠心脏的应变效应

    作者:许志强;陈曼娥;蒋晓江

    目的观察脑出血条件下心脏的应变效应,并探讨其应变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动态监测大鼠脑出血过程中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同时HE染色及电镜以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脑出血后心电图异常率为80%,心电图异常、血清CK-MB改变及心脏病理损害均发生于大鼠脑内血肿开始形成的6 h,并以24 h血肿高峰期时为显著,随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脑出血时常伴有心电图异常、血清CK-MB改变及心脏损害,它们的变化均与血肿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

    作者:李玉峰;王士雯;沈洪;周荣斌;王树春;黎莉;李宾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测定56例老年缺血性心衰患者血浆血栓素A2(TXA2)的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及前列环素(PGI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1α)、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1(Ⅲa)及血小板聚集率,并与43例非心衰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TXB2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keto-PGF1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D62P、CD61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1).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小板呈相对激活状态,有利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 延迟快速复苏对烧伤休克犬若干炎症介质变化的影响

    作者:闫柏刚;杨宗城;黄跃生;刘志远;何保斌

    目的探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对若干炎症介质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犬40%TBSA Ⅲ度烫伤模型,24只狗被随机分为烧伤对照组(C组)、延迟均匀补液组(E组)和延迟快速补液组(R组)进行补液,观察伤前及伤后2、6、8、12、24、36和48 h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AⅡ)和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烧伤后TNF、NO、ET、AⅡ、MDA即显著上升,E组和R组延迟复苏后仍继续上升,但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其中R组快速补液2 h后(伤后8 h)各指标显著低于E组.结论在烧伤后延迟复苏情况下,快速补液可以迅速降低体内炎症介质含量,可能对减轻失控性炎症反应有积极作用.

  • 血液净化技术在危重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任成山;杨惠标;张玉梅;陆海华;郭中杰;高全杰

    目的总结危重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血液净化治疗的经验。方法采用血液透析(HD)治疗者69例,持续性非卧床腹透析(CAPD)治疗者45例,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治疗者2例。结果 应用HD治疗者69例,治愈52例(75.4%),死亡17例;应用CAPD治疗者45例,治愈32例(71.1%),死亡13例;HD和CAPD两种透析方法,治愈率和病死率两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应用CAVH治疗者2例,死亡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结论血液净化技术是治疗危重病人ARF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必须注意综合治疗,在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基础上,加强对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正确评估和对其它“易衰竭器官”进行保护,以防止MODS的发生,对降低危重病患者ARF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 卡托普利联合单硝酸异山梨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刘晓宇;张伟兵

    本文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40例,在常规抗心衰的基础上应用卡托普利联合单硝酸异山梨脂(IM)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6年5月~2001年1月住院的CHF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为30~74岁,平均年龄为61.2岁,其中冠心病52例,心功能(HYHA分级)Ⅲ级28例,Ⅳ级2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心功能Ⅲ级7例,Ⅳ级4例;肺心病8例,心功能Ⅲ级4例,Ⅳ级4例;风心病5例,心功能Ⅲ级3例,Ⅳ级2例;心肌病4例,心功能Ⅲ级3例,Ⅳ级1例;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血压均不低于13.3/9.31 kPa,两组的年龄、性别、心功能及原发病均无明显差别(P>0.05).

  • 急性胰腺炎时超声观查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滨月;宋长滨;陈广坤;那辉

    早期预测和正确评估急性胰腺炎,从而把握其进展趋势,对于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共收集1993年9月~1999年9月349例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资料,均在本院经过1次或1次以上的超声检查,53例进行了67例次CT检查.297例为轻症胰腺炎,58例为重症胰腺炎.男性157例,女性192例;年龄19~75岁.  1.2 入院后进行超声检查,初查后3~7 d复查.CT按Blthazer CT分级系统将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为5级,以胰腺大小、轮廓、密度和胰周积液作为分级依据.

  • 大剂量激素治疗急性会厌炎

    作者:郭玉珍;高艳荣;杨锐

    急性会厌炎起病急骤,可以在2~3 h内因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死亡.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急性会厌炎571例,其中男381例、女190例,年龄小的14岁,大的87岁,21~50岁发病多.1.2 临床表现①全身症状:起病较急、多伴发热、畏寒头疼、全身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偶可伴吸气期呼吸困难,儿童及年老病人症状多较严重.本组患者大部分体温在37.0 ℃以内,126例体温在37.0 ℃~39.0 ℃以内,仅有25例体温在39.0 ℃~4.0 ℃.②局部症状:喉痛剧烈,甚至唾液也难咽下,语声含糊不清,犹如口中含物.③间接喉镜查:会厌红肿增厚,犹以舌面为甚,严重时会厌可呈球形.会厌球形肿胀不能上举,窥不清声带及声门.

  • 创伤性肺囊肿的影像诊断

    作者:陈颖;曹振远;张凌

    外伤性肺囊肿较少见,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收集的经临床及X线证实外伤性肺囊肿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57岁,均有外伤史,全部有胸部摄片,1例有断层片,1例有CT片.2 结果1例左肺见2 cm×3 cm薄壁空洞,同时合并肋骨骨折、气胸及皮下气肿,10 d后复查腔内充满血液而形成液气囊肿.1例左肺见4 cm×6 cm囊腔,见少量液平,右侧合并气胸.1例右肺见3 cm×4 cm薄壁囊腔,见液平,其上方见片状肺出血影,合并右2、3前肋骨骨折.1例胸外伤左肺上见2 cm×3 cm薄壁囊腔,曾误诊为结核空洞,后复查中消失.2例右肺见椭圆形致密阴影,分别为3 cm×4 cm及4 cm×5 cm.1例见桃尖征并有索条影相连,同时合并右5、6、7肋骨骨折.1例胸外伤后左肺不张,一月后复查左肺复张,但见左肺4 cm×6 cm椭圆形阴影,密度不均,CT片见病灶密度不均,见条状及斑状透光区.

  • 异舒吉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刘连未;宋克宁;邓慧心;李静华

    本文分析总结了9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应用异舒吉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旨在探讨异舒吉对其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观察对象为1996年1月~2000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193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8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28例,年龄为46~78岁(平均年龄61±10岁).对照组95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0例,年龄为50~82岁(平均年龄63±8岁).全部病人均有发作性胸痛及心电图改变,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

  • 随弃式鼻(面)罩在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郭忠良;梁永杰;钮善福;蔡映云;王爱玲;汪蜀

    我们应用随弃式硅胶面膜通气鼻(面)罩取代传统的鼻(面)罩,以探讨其在无创通气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依从性,并评价其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8年7月~2000年5月因呼吸衰竭收住本院呼吸监护室(RICU)的患者42例,均采用经鼻(面)罩机械辅助通气.年龄24~91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8例.根据采用鼻(面)罩通气时间的先后随机分为两组,随弃式组(21例)采用随弃式ZS-MZ-A(B)型硅胶面膜通气鼻(面)罩(中山医疗科技开发公司提供),普通组(21例)采用临床常用的普通鼻(面)罩(上海蓝海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 山莨菪碱抢救肺弥漫性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20例报告

    作者:唐泽洪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是各型钩体病中为凶险的临床类型之一,其常规的治疗方法是使用青霉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我院1991~1996年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山莨菪碱(654-2)救治20例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均系每年8~9月间本地水稻"双抢”季节发病,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20~40岁,于发病2~5 d入院,其中处于肺弥漫性出血先兆期13例,出血期6例,垂危期1例.有明显促发因素可查者16例,其中11例为患病后未及时休息治疗,2例为治疗不当,3例为青霉素引起的赫氏反应.

  • 门脉高压断流术后远期并发下消化道出血

    作者:宋一民;吕洪光;周毅;付蔚华;孙鹏

    本文通过采集我院近8年来的离断术后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对其原因、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提供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我院1992年1月~1997年12月因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而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302例,其中13例又出现下消化道出血(发生率4.3%,13/302),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35~62岁,平均44.62±31.18岁.术后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短2 a,长达12 a,平均7 a.13例中急性大出血1例,活动性出血(间歇反复血便或黑便)6例,隐性出血(间歇反复大便隐血阳性)6例.其中2例有早期失血性休克表现,4例有不同程度贫血,6例伴有消化吸收不良,4例有摄入较粗糙食物史.直肠静脉曲张(RV)8例;结肠静脉曲张(VE)3例;RV+VE 1例;全肠道静脉曲张1例,所有病例均排除其它肠道病变.

  • 早期手术治疗下颈椎损伤

    作者:昌耘冰;尹庆水;徐国洲;夏虹;吴增辉;潘刚明;权日;章凯;张余;刘景发

    颈椎骨折脱位80%以上发生于下颈椎,其中70%合并脊髓伤或神经根受压症状[1].下颈椎损伤是否早期手术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55例早期手术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对其目的、时机、手术方法的选择等有关问题作一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55例,男48例,女7例.年龄22~79岁,平均41岁.损伤部位:C4骨折9例,C4~5脱位8例;C5骨折10例,C5~6脱位8例;C6骨折10例,C6~7脱位10例.损伤类型:屈曲压缩性骨折20例;爆裂性骨折9例;骨折脱位26例,并发其它脏器损伤1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短2 h到21 d.脊髓损伤按ASIA分级标准,A级6例,B级10例,C级16例,D级23例.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后1周内手术.

    关键词: 颈椎 损伤 外科治疗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型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矫正减压术

    作者:陈庆贺;吴方强;姜洪和;高吉昌;王仑;晁民;吕伟;王长纯

    自开展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正手术以来,至今手术639例,其中21例合并椎管狭窄症,占3.3%.在行后凸畸形矫正术的同时行椎管减压术,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女2例.年龄34~61岁,平均49.5岁.强直性脊柱炎病程6~37 α,平均18.3 α,出现椎管狭窄症状的时间是2个月~6 α,平均17个月.表现为间歇性跛行11例,胸腹部束带感9例,胸背部疼痛14例,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无力12例,肌力减退8例,下肢痉挛性麻痹或痉挛步态3例,胸腰椎不同平面以下皮肤感觉障碍18例,膝踝反射亢进、踝震挛及Babinski征阳性15例,二便功能障碍6例.

  •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车弘;郭连珍;张丽琼

    我们自1998年3月~2000年12月尝试进行了超声乳化晶体、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以下简称超乳三联的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6眼取得了理想的手术效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6眼,其中男性19眼,女性17眼,右20眼,左16眼,年龄51~84岁,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0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4眼,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2眼,其适应证的选择标准,患眼视力<0.2并伴有青光眼病人.

  • 喘康宁胶囊合并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哮喘的治疗作用

    作者:董桂芝;李竹英;张惠琴;尹丽曼

    我们应用中药喘康宁胶囊口服并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呼气峰流速变化的观察,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1997年10月发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同时按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符合轻、中度的哮喘患者31例,并随机分成中药激素(A)组,单纯激素(B组)两组,A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9±12岁;B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41±11岁.所有患者入选前4周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药物,且无哮喘发作,未曾规则使用解痉平喘药物,近2周内无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无合并严重心、肺、肝等系统的疾病,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

  • 经颈内静脉漂浮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心内科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郑志虹;翁志远;张晶;张艳铭

    我院自1998年以来为抢救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及/或合并其它脏器功能衰竭,药物治疗无效的重危患者26人次,采用漂浮起搏电极导管,经皮穿刺右侧颈内静脉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取得十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11例,心肌病4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药物中毒2例,风心病心衰2例,原因不明的显著缓慢性心律失常2例.心律失常类型:Ⅲ°AVB10例,严重窦缓9例,慢-快综合征3例,窦性停搏4例.全部病人均取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即自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锁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顶端刺入,针头指向骶骨尾并向外侧,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内缘平行,对着同侧乳头,使穿刺针与额平面呈30~45°角,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送入6F动脉穿刺鞘管,沿鞘管外鞘送入5F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将导管送入15 cm左右时,将导管末端与临时起搏电极正、负极相联接并开启起搏器(预先将起搏电压调至3 V,起搏频率调至70 ppm,感知灵敏度1.0 mv),同时将起搏电极球囊充普通空气1 ml后关闭气阀.缓慢推送导管,同时观察体表心电示波器电信号,当示波器显示电脉冲信号后出现P波时,说明电极头端在右心房.再推送导管15~20 cm,并缓慢调整电极推送的角度,当看到偶发室早,短阵室速(此时回撤导管少许可自动终止),或电脉冲信号后出现确切的QRS波群时,说明电极已就位于右心室,此时可将放气阀打开,导管头端即可与心内膜更为确切地接触.此时可稍移动电极方向或略推送导管,测定起搏阈值并将起搏电压调至阈值之2倍后,观察起搏效果确切后,并观察QRS波群后ST段略有抬高,一般达0.2~0.3 mv,即可缝扎固定动脉鞘管于颈部皮肤上,同时固定外导管.

  • 尿激酶治疗感音性耳聋疗效观察

    作者:朱琦;韩晓梅;姜雪红

    我科自1992年起将尿激酶(UK)用于治疗感音性耳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经纯音测听及听性脑干反应检查确诊为感音性耳聋67例:男44例,女23例.年龄:16~62岁,其中左耳38耳,右耳29耳.随机分治疗组41耳,对照组26耳.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和听力损失程度相仿,均为高频骨导听力下降,具有可比性.临床症状以听力突然迅速下降为主或伴有耳鸣.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于光;邓小明;袁伟杰

    1977年,Kramer等[1]首先提出了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AVH),并应用于临床.1979年,Bambauer-Bishoff提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并逐渐取代CAVH.1980年,Paganini提出缓慢连续性超滤(SCUF),主要原理是以对流的方式清除溶质.1984年,Geronemus等[2]首先应用纤维膜中空透析器进行连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CAVHD),4年后又采用高通量透析器进行CAVHD.1987年,Uldall提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它能更多地清除小分子物质,与其他方法相比每小时平衡液量减少.为了弥补CAVH对氮质清除不足的缺点,在CAVH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连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AVHDF).该技术不仅增加了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还能有效地清除大中分子物质,使溶质清除率增加40%.1992年,Grootendorst等[3]研究显示,如果持续进行CVVH,每天输入置换液>50 L,能使血浆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称之为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1998年,Tetta等[4]提出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CPFA),其方法是用血浆滤过器连续分离血浆,滤过的血浆进入包裹的碳或树脂吸附装置,净化治疗后的血浆再经静脉通路返回体内.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人们将CAVH派生出的上述治疗模式统称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所谓CRRT也就是指所有缓慢、连续清除水和溶质的治疗方法.CRRT作为一种新技术,在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危重病的救治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是抢救危重病患者的主要措施之一.它与机械通气和全胃肠外营养(TPN)同样重要,是近年来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中重要的进展之一.

  • 脑出血穿刺抽血时机及再出血

    作者:姜道新;张声泽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自20世纪80年代立体定向法问世,相继出现了徒手抽吸法、阿基米德螺旋及尿激酶引流法、CUSA(超声外科吸引器)、简易定向锥颅碎吸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等方法用于HICH的治疗,使HICH的治愈率不断提高,死亡率已由原来的50%左右降低至11%~30%[1,2].但穿刺的时机及再出血问题仍是左右HICH预后的关键因素,现结合文献进行探讨.1 穿刺时机的选择1.1 病理生理的改变 HICH常在发病后10~20 min就形成血肿的大范围,一般不再继续扩大,多在1~2 h出血即停止.6~7 h后,由于血肿急性占位挤压及血流分解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使血肿周围的正常脑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出血,海绵样变性及组织水肿等病理改变[3].24~48 h脑水肿达到高峰,脑疝常发生于此期.

  • 外伤性脑梗死

    作者:阎波;何建;杨瑞和

    外伤性脑梗死指头部外伤后出现偏瘫及语言障碍等体征,并且CT检查发现脑梗死灶,一般受伤在24 h后出现.在CT问世前此病多被诊断为脑挫伤及颅内血肿,随着CT的普及,检出率有增多的趋势,有报道占头颅外伤的1.9%~4.5%[1,2].1 发病特点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中儿童的发生率占外伤性脑梗死的60%~80%[3,4,5].其原因可能有①儿童头部占体重比例大,颈部肌肉不发达,支持保护作用差,颈动脉容易受伤.②儿童颅骨弹性好,受外力作用易变形,当头部受力时外力向头部中心传递,外力消失后颅骨复位瞬间产生负压,中心区域负压大,使靠近脑中部的穿支小动脉容易受损.③儿童血管弹性好,不易完全裂伤,但易造成不完全损伤,如内膜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局灶性缺血性病变.成人发生率较低,但所受暴力强,伤情重,多伴有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5,6].

  • 机械通气气管插管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2例报告

    作者:赵斌;夏国光;张冰;王丹琪

    1 临床资料  例1:女性,80岁.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入院.既往否认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抗炎、扩张支气管及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等治疗,3 d后喘憋症状无明显缓解,大汗,烦躁不安.查体:意识恍惚,端坐呼吸,口唇发绀,三凹征(+),呼吸频速,双肺呼吸音明显减弱,HR 100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血气分析:Ph 7.30,PaO2 50 mmHg,PcCO2 76 mmHg,BE+8mmol/L.考虑哮喘持续状态,Ⅱ型呼吸衰竭.在维持原治疗的基础上 ,行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由于患者躁动,插管不顺利,并在插管中出现心脏骤停,即刻胸外心脏按压,心跳数分钟恢复心电监护示:室颤,给予非同步电除颤2次,功率300 J,心律恢复窦律.行全导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STⅡ,Ⅲ,avF,V1~V6导联普遍抬高,符合急性下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诊断,次日心肌酶学检查证实该诊断.2 d后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

  • 结膜下注射后突发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1例

    作者:周永军;江明石;张艳丽;呼波

    结膜下注射后突发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者十分罕见,现将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8岁,于1995年5月3日来诊,自述因感冒1周右眼视物模糊,并有羞明.视力右0.6,左1.0,右眼下睑结膜充血(+),右角膜颞侧近缘部及瞳孔区角膜有浅层点状浸润,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中心反射正常.诊断为右眼浅层病毒性角膜炎.无环鸟苷眼药水点眼,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0.2 ml(8万U/2 ml)加地塞米松0.3 ml(5 mg/ml),角膜浸润逐渐消退.5月7日注射第5次时患者感到头晕、头痛、恶心,视力障碍.当即发现右眼瞳孔中等散大,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视乳头边界清楚,视网膜动脉变细,黄斑区有轻度水肿,中心凹反射暗红,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立即口服醋氮酰胺,球后注射654-2,按摩眼球,前房穿刺及静脉点滴维脑路通、血栓通、胞二磷胆碱合剂.次日黄斑区有小出血点.10 d后出现视网膜静脉曲张、发绀、迂曲和散在放射状出血,3周后视乳头色泽变淡,网膜出血减少,诊断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40 d后晶体出现浑浊,眼底不能查,此间曾用多种血管扩张剂、酶剂、中药活血化瘀等均无疗效.

  • 加强城市救护中心(站)的建设,缩短抢救半径

    作者:王一镗

    院前急救乃城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目前,全国除少数地区外,各市、县大多均已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水准的"120”救护中心(站).但是,制约急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即抢救半径(包括距离和时间)仍很不理想,亟待改进和提高.而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根据各市、县(主要是市)的地理形态、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等,在1个救护中心(站)的统一管理下,设立若干个分站,这样可以缩短抢救半径是很显然的.兹就有关分站建设的若干问题讨论如下:1 建立救护分站由于城市不断发展,如人口上升、道路拓宽、工业设施增加、城市面积向周边扩大等,使原有的市急救中心(站)往往不再适应新的改变的格局,为了方便群众进行有效的紧急救护,就必须设法来缩短抢救半径.而建立分站,是一个既经济、方便、灵活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南京市为例,在市中心有1个急救中心,但要扩建则将耗资巨大,而且即使中心得以扩建,仍然解决不了抢救半径过长的问题,因此,就开始实施在市区逐步建立东、南、西、北4个分站,在长江大桥以北和远郊,再建2个分站,这样,南京市的救护网络就初步形成,抢救半径较原先有明显的缩短,群众反映良好,认为过去的急救中心"远在天边”,而如今则"近在身边”.

中国急救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