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心理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중국림상심리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611
  • 国内刊号: 43-121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2-12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湖南
  • 主编: 姚树桥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西方青少年社区感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作者:凌辉;钟妮;张建人

    社区感指社区成员之间及其与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归属感.其中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青少年社区感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区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性别、年龄及自我同一性状态等;后者包括社区环境、社会卷入和人际关系等.社区感的缺失会给青少年带来各种不良后果,既包括以孤独感为主的情绪问题,也包括吸烟、酗酒、物质滥用等健康危险行为.国内关于社区感的研究刚刚起步.未来可以考虑从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的青少年社区感评估工具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社区感缺失所造成的不良心理影响研究、青少年社区感的培养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

  • 应对效能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影响:职业探索的中介作用

    作者:张云龙;叶宝娟;罗照盛;孙超;刘栋

    目的:探讨职业探索在应对效能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应对效能问卷、职业探索问卷和大学生可就业能力问卷对43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应对效能、职业探索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②职业探索在应对效能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对效能既直接影响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又通过职业探索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 抑郁特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作者:周晗昱;李欢欢;周坤;徐瑞珩;傅聿昕

    目的:初步考察北京部分高校抑郁特质大学生的分布情况,以及该群体的社会适应水平、情绪调节策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在北京市十所高校中共选取大学生994人,采用NEO人格量表修订版(The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hina College Student Adjustment Scale,CCSAS)、情绪调节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Scale,ERS)施测.结果:①符合量表诊断的抑郁特质大学生比例为1.81%.②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特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量表得分显著降低,更多地采用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策略.③抑郁特质、表达抑制对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认知重评和性别对社会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④认知重评在抑郁特质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结论:抑郁特质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适应障碍,更频繁地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认知重评策略是社会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但对高抑郁质个体,认知重评在抑郁特质对社会适应的风险效应中的缓冲作用有限.

  • 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的作用

    作者:王美芳;孟庆晓;刘莉;肖堃

    目的:探讨母亲自主支持和控制在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的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愉悦情绪量表和父母自主支持与控制量表对628名初三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女生的消极情绪显著高于男生;②家庭社经地位与母亲自主支持、初中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相关显著,但与母亲控制的相关不显著;母亲自主支持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相关均显著,母亲控制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相关显著;③母亲自主支持在家庭社经地位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家庭社经地位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影响母亲的自主支持间接影响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

  •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担忧、焦虑的关系:问题取向的中介作用

    作者:李志勇;王大鹏;吴明证;欧阳儒阳;沈丹琦

    目的:探讨问题取向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担忧、焦虑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社会问题解决量表(简洁版)、青少年担忧倾向性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56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消极问题取向(r=0.409,P<0.001)、担忧(r=0.439,P<0.001)、焦虑(r=0.311,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积极问题取向相关不显著;积极问题取向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46,P<0.001)、与消极问题取向、担忧相关不显著;消极问题取向与担忧(r=0.522,P<0.001)、焦虑(r=0.328,P<0.001)呈显著正相关;担忧与焦虑(r=0.348,P<0.001)呈显著正相关.②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消极问题取向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担忧、焦虑间均起着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8.29%,31.69%;消极问题取向和担忧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焦虑间起着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1.56%.结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通过消极问题取向间接影响着担忧、焦虑.

  • 异性恋成年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

    作者:陈欢;高杨小慧;周菊燕;曹玉萍

    目的:了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方法:采用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ATLG)中文版对湖南省长沙地区的636名异性恋成年社会公众进行调查.结果:①男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比女生要更为严厉,尤其是对男同性恋(P<0.01);农村被试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比城市被试更为严厉(P<0.01);②学历为本科以上的被试相较于高中以下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加宽容,尤其是对女同性恋(P<0.01),但本科学历与硕士以上学历的被试对同性恋的态度无差别;③90后比70后对同性恋要更加宽容,尤其在对待男同性恋的总体态度上(P<0.05).结论: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学历、城乡和年龄差异.

  •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影响:心理理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

    作者:郭筱琳

    目的:考察不同性别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影响以及心理理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和经典心理理论任务,对165名3-5岁儿童及其主要抚养人和班主任教师进行测查.结果:①女生与男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理论和同伴交往问题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②女生群体中,权威教养方式、心理理论与儿童同伴交往问题均呈显著负相关,且心理理论完全中介权威教养方式对同伴交往问题的影响.③男生群体中,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同伴交往问题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结论: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理论对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共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 不同情境下自尊与归因偏向对焦虑情绪的影响

    作者:高丽

    目的:探讨不同情境下自尊的归因偏向及其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以216名大学生为对象,运用自尊量表筛选出1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与诱导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①f检验中,低自尊被试在归因偏向的内外、稳定、普遍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分分别为0.72、3.56、2.75;高自尊被试平均分分别为4.44、7.39、6.49;②假想事件的归因偏向对失败前、失败后的状态焦虑及失败前后焦虑差主效应均不显著;③对于失败前后焦虑差,自尊与失败后归因偏向的主效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分别是F(1,118)=7.56,P<0.01;F(1,118)=4.83,P<0.05;F(1,118)=5.44,P<0.05.结论:假想事件的归因偏向对失败前、失败后的状态焦虑及失败前后焦虑差主效应均不显著,而失败情境下失败后的归因偏向可以有效缓冲焦虑情绪,自尊与失败后的归因偏向在对焦虑情绪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

  • 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基于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追踪研究

    作者:周宵;伍新春

    目的: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纵向关系.方法:采用复原力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1年后的364名中学生进行三次追踪测量.结果:震后1年的复原力对震后1.5年的PTG有显著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震后1.5年复原力对震后2年PTG跨时间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震后1年至2年间,PTG对复原力的跨时间点预测作用均不显著;震后三个时间点的复原力与PTG之间的横断相关差异不显著.结论:震后1至2年间,复原力对PTG的跨时间点正向预测作用不稳定,但复原力与PTG的横断关系相对稳定.更重要的是,PTG并不是复原力的促进因子.

  • 心理弹性对基层公务员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作者:洪炜;谢中垚;周丽丽;郝树伟;徐红红

    目的:针对基层公务员群体,在压力一职业倦怠—焦虑/抑郁这一中介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心理弹性这一积极心理品质,探索心理弹性对压力、职业倦怠和焦虑/抑郁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北京市基层公务员480人进行问卷测查.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公务员压力量表(CSSS),职业倦怠普适量表(MBI-GS)中文修订版,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修订版(RSCA-R),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使用分层回归验证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将焦虑/抑郁作为因变量,心理弹性对压力和职业倦怠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成立(P>0.05),即有中介的调节模型不成立;心理弹性对职业倦怠和焦虑/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P<0.05),使用PROCESS程序进行事后检验,只有在高心理弹性的情况下(得分高于一个标准差)职业倦怠的中介作用才显著,低心理弹性(得分低于一个标准差)的情况下中介效应不存在,即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结论: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心理弹性调节职业倦怠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即心理弹性相对较低的个体,更倾向于因倦怠而产生抑郁和焦虑,而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则不会.

  • 自我分化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安芹;陈浩

    目的:探讨自我分化、安全感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分化问卷、安全感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33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自我分化总分与安全感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与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②与安全感低分组相比,安全感高分组自我分化水平显著较高,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显著降低;③回归分析发现,同时考虑安全感总分时,自我分化总分对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的负向预测作用虽显著但已减弱;在分量表水平,同时考虑人际安全感时,自我位置及情感断绝对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的负向预测作用虽显著但已减弱.结论:人际安全感在自我位置及情感断绝对社交回避及苦恼总分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城镇不同收入家庭父母投资的特点及其与儿童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作者:张琴;张彩;张兴慧;项紫霓;王耘

    本文试图从不同家庭收入角度探讨我国城镇的父母投资与儿童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利用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特征调查数据库,将抽取出来的中等发达地区的城镇家庭划分为高、中、低收入三类,对1416名中小学生的父母投资和生活满意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①家庭教育支出上,三类家庭两两差异显著;特长班或兴趣班上、父母陪伴,低收入家庭显著低于中、高收入家庭;父母帮助上,低收入家庭显著低于中等收入家庭.②父母投资对不同收入家庭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独立预测作用,除父母陪伴在三类家庭中的预测作用均大外,其次是父母帮助;在高收入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支出反而起到了负向预测作用.

  •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攻击、抑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吴晓薇;黄玲;何晓琴;唐海波;蒲唯丹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攻击、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攻击性量表和贝克抑郁问卷第2版对3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焦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与攻击、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攻击、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攻击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②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社交焦虑与攻击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管理沮丧/痛苦情绪和管理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别解释总效应的40.61%和55.77%;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社交焦虑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管理沮丧/痛苦情绪和管理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别解释总效应的34.06%和31.81%.结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的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攻击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与亲子冲突的关系: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

    作者:邓林园;赵鑫钰

    目的:探讨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与亲子冲突之间的关系,以及冲突评价是否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23名初一到初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除自我归因与冲突解决的相关不显著以外,父母冲突、冲突评价和亲子冲突的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②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加入自我归因后,父母冲突到亲子冲突的直接作用减弱,各路径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初中生父母冲突与亲子冲突的关系中,冲突评价中的自我归因维度起部分中介作用.

  • 自我复杂性的压力缓冲效应:基于日常烦心事和重大生活事件的探讨

    作者:龚玲;张大均

    目的:探讨自我复杂性在日常烦心事和重大负性生活事件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否具有缓冲效应.方法:采用自我复杂性测验、大学生新近生活经历、重大负性生活事件、自尊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1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自我复杂性不能直接预测心理健康,无论是自尊、积极或消极情感.②自我复杂性能有效缓冲日常烦心事对个体消极情感的影响、能有效缓冲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体自尊和积极情感的负性影响.结论:高水平的自我复杂性能有效保护大学生在高水平压力下有更好的心理健康,但是,其缓冲效应会受到压力性质和所选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 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行为与羞怯、社交自尊的关系

    作者:国实;程灶火;刘新民;胡鸿

    目的:调查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行为及与羞怯和社交自尊的关系.方法:按整群抽样方法,采用沟通行为问卷、羞怯量表和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对临床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607份.结果:医学实习生沟通行为得分与羞怯得分呈负相关(-0.189)、与社交自尊呈正相关(0.259).社交自尊直接影响医患沟通行为(β=0.217),羞怯通过社交自尊(β=-0.445)间接影响医患沟通行为,可解释的总变异为7.4%.结论:社交自尊不仅直接影响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行为,且在羞怯与医患沟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压力知觉量表在不同性别大学生中的测量等值性

    作者:刘婉婷;蚁金瑶;钟明天;朱熊兆

    目的:检验压力知觉量表(The Perceived Stress Scale,PSS)在不同性别大学生中的测量等值性.方法:使用PSS-10调查1124名男生和2083名女生对生活压力事件的感知程度,并对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多组比较.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多组比较结果显示PSS-10在大学男生和女生样本间的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以及严格等值模型均可被接受.大学女生在PSS-10总量表以及危机知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01);而在应对能力知觉因子得分上,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PSS-10的两因子结构在大学男生和女生之间具有测量等值性.

  • 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效度

    作者:杨文辉;李莉;肖丽辉;彭芳;刘海洪

    目的:检验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PHQ-2-C)筛查我国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效度.方法:1113名11~18岁中学生完成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PHQ-2-C)、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DI-Ⅱ-C)测试;其中634人(CES-D总分≥20分322人,匹配性别、年龄的CES-D总分<20分312人)完成学龄期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K-SADS)诊断访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标准,对完成访谈青少年做出抑郁障碍(包括抑郁症和其他抑郁障碍)诊断.结果:①PHQ-2-C≥3分为划界分筛查抑郁症和抑郁障碍的敏感度为88%~94%,特异度为73%~76%,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阳性预测值为16.5%~29.4%,阴性预测值为98.2%~99.5%;②与CES-D、CES-D-10和BDI-Ⅱ-C比较,PHQ-2-C筛查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指标均小于CES-D和BDI-Ⅱ (Ps<0.05),但与CSE-D-10结果类似(Ps>0.05),然而在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上,PHQ-2-C的主要指标与CES-D和CES-D-10结果类似,但小于BDI-Ⅱ-C.结论:PHQ-2-C具有良好的效标效度,可作为初步快速筛查我国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工具.

    关键词: 抑郁 青少年 筛查 效度
  • 自杀人际理论框架下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杀意念的关系

    作者:刘青;赵琳;杨丽

    目的:在自杀人际理论框架下,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杀意念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人际需要量表和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用SPSS12.0和Lisrel 8.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整合模型中,累赘感知部分中介了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和自杀意念间的关系,归属受挫调节了累赘感知和自杀意念间的关系.结论:社会决定完美主义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低水平的归属受挫可以缓解社会决定完美主义所导致的自杀意念.

  • 大学生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与日常应激对抑郁症状影响的追踪研究

    作者:肖晶;闫菁;候文颖;于萍

    目的:探讨大学生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与日常应激对抑郁症状的影响机制.方法:以北京某高校2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自传体记忆测验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每1.5月追踪测量1次,共测量6次.结果:①随着日常应激水平的增加,高水平概括化自传体记忆的大学生,抑郁症状得分更高(p=0.04,F(1,529)=4.26,P<0.05).②随着日常应激水平的增加,消极词汇自传体记忆测试中,表现出高水平概括化自传体记忆的大学生,抑郁症状得分更高(β=0.05,F(1,529)=7.43,P<0.01).结论: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可能在日常应激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我国中学生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谭亚菲;辛秀红;蚁金瑶;姚树桥

    目的:调查我国12~18岁中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及其特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评估8999名中学生.使用"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并计算其检出率及其分布特征.结果:我国中学生超重肥胖的总检出率分别为8.4%和4.1%,显著低于2000年该群体的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和女生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12.0%、5.7%和4.6%、2.3%,男生显著高于女生(x2=240.68, P<0.01);与2000年相比,年龄介于13-17周岁的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显著下降(x2=10.51~16.56,Ps<0.01);独生子女组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x2=40.25,P<0.01);学校层面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低分组的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高分组(x2=21.61,P<0.01).结论:性别、年龄、独生子女与否以及学校层面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都是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因素.应该根据我国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行动策略,终有效防控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 同性恋者的公众态度感知对孤独感的影响:出柜状况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黎明;赵必华

    目的:探讨出柜状况(出柜与否、出柜范围)在同性恋者的公众态度感知对孤独感影响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以修订后的同性恋者公众态度感知问卷和UCLA孤独感量表为测量工具,采取现实中的同伴推动和网络转发等方式收集381份有效问卷.结果: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看,男同性恋者感知的公众态度比女性消极;在男同性恋者中,角色"从属者"的孤独感体验高于角色"支配者",而女同中则不显著;从影响机制来看,公众态度感知对已出柜(公众出柜)同性恋者的孤独感的影响显著大于未出柜者(私下出柜).结论:出柜状况(出柜与否、出柜范围)在同性恋者的公众态度感知对孤独感影响中存在调节效应.

  • 女性乳腺癌患者情绪抑制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

    作者:李玲艳;朱熊兆;王瑜萍;杨玉玲;张劲强

    目的:①检查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症状表现.②探讨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情绪抑制对其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对就诊于中南大学两所附属医院的等待乳腺组织活体检查的患者,采用考陶尔德情绪控制量表中文版(CECS)评估其情绪抑制水平,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问卷(CES-D)评估其抑郁症状.共有434名经组织活体检查首诊为乳腺癌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2周后,其中347名患者,再次接受了CES-D评估.结果:①女性乳腺癌患者诊断前、后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7.1%和63.4%.女性乳腺癌患者诊断前、后的CES-D总分无差异.②女性乳腺癌患者的CECS总分及其各分量表分与CES-D总分显著相关.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愤怒抑制及焦虑抑制对其诊断前的CES-D总分有预测作用(P<0.01).结论:①女性乳腺癌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②患者的情绪抑制与其抑郁症状显著相关.情绪抑制可以显著预测女性乳腺癌患者诊断前的抑郁程度.

  • 父母教养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

    作者:黄上上;安静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依恋及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人格诊断问卷(PDQ)、儿童期抚养和虐待经历问卷(CECA.Q),对584名高职院校学生施测.结果:①人格障碍阳性组在父母教养方式、童年虐待、成人依恋的多项因子的得分与正常组得分有显著的差异;②PDQ总分与父母教养方式、童年虐待、成人依恋的多项因子的得分显著相关;③回归分析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有两个,分别是依恋焦虑和父亲控制两个因子.多元相关系数为0.560,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314.结论:少温情关爱而多控制干涉的父母教养行为、被忽视和被憎恶的受虐经历、不安全依恋与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关系密切.

  •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的关系:孤独的中介作用

    作者:刘文俐;蔡太生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倾向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领悟社会支持量表(MSPSS)和UCLA孤独量表(UCLA)对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的32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总分与孤独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他支持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孤独感对网络成瘾倾向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孤独在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大学生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倾向的影响是通过孤独感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

  • 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同一性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

    作者:张馨月;邓林园

    目的: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同一性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1610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一性(除过去的危机维度)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②回归分析表明,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解决、冲突频率、后果威胁对网络成瘾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对网络成瘾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③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冲突评价与自我同一性两个因素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不仅直接促使其网络成瘾的产生,还通过冲突评价以及自我同一性间接影响其网络成瘾.

  • 不同手机成瘾类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影响——基于潜剖面分析的结果

    作者:王慧慧;王孟成;吴胜齐

    目的:探讨不同手机成瘾类型大学生的特点,分析手机成瘾类型对人际关系、孤独感的影响.方法:利用潜剖面分析法对457名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状进行分类,利用方差分析法探讨不同手机成瘾类型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孤独感上的差异.结果:①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状分为严重成瘾症状组、中等成瘾症状组和无成瘾症状组.②不同手机成瘾症状类型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孤独感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不同手机成瘾类型在人际交往、孤独感体验上有显著差异.

  • 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偏差行为的影响及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

    作者:黎亚军;陈福美;卢富荣;王耘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偏差行为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网络受欺负问卷、传统受欺负问卷、偏差行为问卷和自我控制问卷,以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河北的88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网络受欺负的发生率为41.9%,男生(47.3%)显著高于女生(38.0%)(x2=7.55,P<0.01).②控制传统受欺负之后,网络受欺负对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4,P<0.01).③自我控制可以调节男生网络受欺负对偏差行为的影响(β=-0.21,P<0.01),但不能调节女生网络受欺负对偏差行为的影响(β=0.06,P>0.05).结论:青少年网络受欺负对偏差行为有显著影响,高水平的自我控制可以减弱男生网络受欺负对偏差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

  • 青少年述情障碍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

    作者:凌宇;贺郁舒;黎志华;刘文俐

    目的:对青少年述情障碍的潜在风险特征进行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TAS-20)、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症状自评量表-躯体化分量表(SCL-90-Somatization)对湖南省长沙市4所中学的2017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青少年述情障碍特征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统计指标支持了3个潜类别的模型,分别定义为:"述情障碍组"(18%)、"情感表达不良组"(35%)和"情感表达良好组"(47%).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相较情感表达良好组而言,女生与低龄青少年在述情障碍组和情感表达不良组所占比例更大.述情障碍组的抑郁症状与躯体化水平均显著高于情感表达良好组和情感表达不良组(P<0.001).结论:青少年述情障碍存在三种不同潜在类别;女生和低龄青少年的述情障碍问题更为突出;述情障碍青少年有着更多的抑郁和躯体化症状.

  • 气质和父母控制对工读生毒品使用的影响:独特效应和交互效应检验

    作者:叶宝娟;郑清;夏扉;叶理丛

    目的:考察气质(意志控制、愤怒挫折、感觉寻求)和父母控制(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对工读生毒品使用的独特效应,以及气质间和气质与父母控制对工读生毒品使用的交互效应.方法:采用气质问卷、父母控制问卷和工读生毒品使用问卷,对530名工读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气质的意志控制、愤怒挫折、感觉寻求3个维度和父母控制的心理控制维度对工读生毒品使用有独特效应,父母控制的行为控制维度对工读生毒品使用没有独特效应.②气质的意志控制维度会缓冲气质的愤怒挫折维度对T读生毒品使用的风险作用.③气质的意志控制维度会缓冲气质的感觉寻求维度对工读生毒品使用的风险作用.④父母控制的行为控制维度会缓冲气质的感觉寻求维度对T读生毒品使用的风险作用.结论:气质(意志控制、愤怒挫折、感觉寻求)与父母控制的心理控制维度对工读生毒品使用的独特效应显著,并且气质间(意志控制×愤怒挫折、意志控制×感觉寻求)及气质(感觉寻求)与父母控制(心理控制)的交互效应对工读生毒品使用效应显著.

  • 濒死体验现象研究综述

    作者:苗兴壮

    濒死体验是一种并非罕见的心理现象,调查结果表明,经历过病危的成年人中有43%以上有过濒死体验.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经历者的某些特别心理事实的验证,其二是对濒死体验现象成因的理论解释,这两点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对濒死体验的成因存在着多种理论解释和争议,尚未形成共识.每种解释都强调了某项或几项因素的作用,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有的理论在解释濒死体验的某些要素时存在着缺陷,解释力显得不足;有的理论虽然解释力较强,但难以与公认的实证科学理论衔接.

  • 权力启动对权力刻板印象的影响

    作者:张珊明;钟毅平;肖丽辉;罗伏生

    目的:探讨权力启动对权力刻板印象的影响.方法:通过情景启动程序操纵权力,考察被试在高权力启动、控制组和低权力启动条件下对高、低权力目标对象的刻板印象判断.结果:权力启动和权力特质对能力、才能判断的交互效应显著,低权力启动组低权力特质被试对低权力目标对象能力和才能的评分要显著高于高权力特质被试的评分;权力启动、权力特质和目标对象权力对热情判断的交互效应显著,低权力启动组低权力特质被试对高权力目标对象热情的评分要显著高于高权力特质被试的评分.结论:权力刻板印象在一定条件下会受知觉者权力感的影响,低权力特质的被试在降低权力时,对低权力目标对象"低能力"的刻板印象和对高权力目标对象"低热情"的刻板印象均随之减弱.

  • 早发和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灰质体积异常的研究

    作者:方纪成;李德民;陈旭东;聂彬彬;刘华;王静娟;李静;刘哲宁;单保慈

    目的:研究早发和晚发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的异常,寻找精神分裂症早发和晚发影响的脑区.方法: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例正常人、20例早发和20例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分组信息相匹配.对获取的被试脑3D结构像做逐像素分析,采用优化的基于像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图像分割获取脑结构的灰质体积信息,然后采用8ram高斯核进行平滑处理,对平滑后的图像进行双样本t检验,分析早发和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灰质体积的异常.结果:与正常人相比,精神分裂症早发患者中央前回、梭状回、舌回等相关脑区体积萎缩,颞下回、眶内额上回、额中回前部、顶下缘角回等相关脑区体积增大;而与正常人相比,晚发精神分裂患者背外侧额上回、额中回前部等相关脑区体积增加,梭状回、枕下回、颞上回、颞中回等脑区灰质体积萎缩.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灰质体积异常,而且不同的脑区灰质体积的异常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时间有关.

  • 早年创伤性应激经历对成年大鼠前额叶和海马5-HT受体亚型的影响

    作者:刘媛;余慧慧;李楚婷;尹世平;徐晶晶;潘芳

    目的:研究早年创伤性应激经历对成年大鼠前额叶和海马5-HT1A和5-HT2C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33只雄性20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TSD组和运动组,每组11只.以不可逃避的足底电击建立PTSD模型,以渐进性自主运动作为干预手段.采用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评估行为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额叶和海马5-HT1AR和5-HT2CR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和运动组相比,PTSD组在旷场试验中中央格停留时间、跨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减少;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中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在免疫组化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FTSD组5-HT1AR在前额叶和海马表达均明显增加,运动组前额叶5-HT1AR表达显著低于PTSD组.与对照组和运动组比较,PTSD组5-HT2CR在前额叶和海马表达明显增加.在Western Blotting实验中,与对照组和运动组相比,PTSD组5-HT1AR在前额叶表达明显升高,5-HT2CR在前额叶和海马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早年创伤性应激导致成年大鼠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前额叶和海马5-HT1A和5-HT2C受体表达上调,渐进性自主运动可减轻应激导致的焦虑抑郁症状,可能是通过下调中枢5-HT受体亚型实现的.

  • 基于稳定的ICA成分探究精神分裂症异常的功能脑区

    作者:李静;赵书俊;周丽;聂彬彬;王静娟;方纪成;刘哲宁;单保慈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显著异常的脑区.方法:对34例正常人对照组和4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独立成分分析以及其稳定成分的选取相结合来确定具有功能意义的成分,进行正常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双样本f检验.结果:找到6个可靠性高的独立成分,并筛选出一个具有功能研究意义的成分;确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存在功能异常的脑区,即信号减弱的脑区:左侧额中回(MFG)、左侧颞下回(ITG)、左侧眶部额上回(ORBsup)、左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ACG)、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脑回(ACG)和左侧内侧前额叶(MPFC).结论:发现除了ACG的双侧区域皆存在功能异常外,MFG、ITG、ORBsup、MPFC都是只有左侧存在功能异常,说明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时不可忽视脑区不对称性的影响;其次,研究发现功能异常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前额叶,可能与记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下降相关.

  • 慢性精神分裂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作者:戴新国;叶飞;吴慧;夏旭兰;赵小亚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与神经认知功能的关联.方法:入组符合DSM-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0例患者,同时入组5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Hcy水平.采用PANSS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WCST、TMT评价认知功能.结果:患者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WCST、TMT成绩明显差于对照组.患者组血清Hcy与PANSS量表总分及阴性症状分呈正相关;与WCST正确数呈负相关,与WCST错误总数呈正相关;与TMT-A、TMT-B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存在明显Hcy异常,血清Hcy与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密切相关,Hcy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预后相关.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

    作者:苏纯惠;张持晨;郑建中;胡伟红

    目的:以文献计量学为视角,展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的发展脉络及演进过程.方法:以"知网"及"万方"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结果:刊登文献的基金资助率为30%,比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年度载文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达到顶峰(273篇).高产作者中,姚树桥、周世杰、龚耀先的发文量位居前列.高贡献度机构以师范及医学类院校为主,其中以中南大学为."效度"、"信度"及"大学生"为心理学领域的关注焦点.结论:杂志在介绍国内外临床心理学研究热点及动态的同时,为本领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促进了领域内的科研合作,但学科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国际交流的缺乏仍是阻碍本领域发展的因素所在.

  • 实际亲密度对自我概念包含不同类型他人的调节效应

    作者:夏瑞雪;金瑞秸;赵海燕;牛百灵

    目的:已有自我概念包含他人的研究大都以自我与他人之间社会规范上应用的亲密度为基础,本研究探讨实际亲密度对自我概念包含不同类型他人的影响.方法:使用自我包含他人问卷(IOS),控制自我与母亲(先赋性关系)、自我与他人(交往性关系)之间的亲密程度.采用2(亲密度:高,低)×4(参照条件:自我,母亲(或交往性他人),一般他人,字形)×2(判断方式:R,K)的混合设计,因变量以R/K判断的正确率为指标.结果:R判断结果表明,无论亲密度高低,自我与母亲之间差异不显著;高亲密度条件下,自我与交往性他人之间R判断差异不显著,而低亲密度条件下差异显著.结论:实际亲密度不影响自我概念包含先赋性他人,但对自我概念包含交往性他人具有调节作用.

  • 就医偏好的纯粹接触效应

    作者:蔡文鹏;柴黄洋子;董薇;严进;邓光辉;唐菁华

    目的:探讨就医偏好是否随医生照片一次或者多次呈现发生变化.方法:在实验1、2中分别对医生照片进行阈下和阈上呈现,操纵呈现次数(不呈现、呈现一次、呈现多次)和职称特征(主任医生vs.主治医生),以偏好水平为因变量,进行3×2被试内实验研究.结果:①阈下呈现和阈上呈现过照片信息的医生偏好均显著高于未呈现照片信息的医生;②呈现多次与呈现一次之间诱发的偏好差异不显著;③照片呈现一次和呈现四次的职称再认成绩差异显著.结论:阈上呈现和阈下呈现均能引发纯粹接触效应;但一定程度内呈现次数增加未能显著提高就医偏好.

  • 4~6岁幼儿元记忆监测准确性与记忆成绩的相关

    作者:严燕

    目的:探讨4~6岁幼儿元记忆监测准确性(EOL,JOL,JOC))与记忆成绩的相关.方法:采用3年龄(4,5,6)×2性别(男,女)×2材料难度(难,易)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①EOL、JOL和JOC准确性与记忆成绩间总体相关分别为-0.69、-0.65,-0.50,均达到0.01显著性水平.②年龄越小EOL、JOL和JOC准确性与记忆成绩间的相关值越高.③EOL、JOL和JOC准确性与记忆成绩间的相关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④高难度材料上EOL准确性与记忆成绩间相关值显著高于低难度材料上.结论:4~6岁幼儿EOL和JOL准确性均与记忆成绩有较高相关;JOC准确性与记忆成绩呈中等相关.年龄和性别不是影响元记忆监测准确性与记忆成绩相关的主要因素.材料难度影响EOL准确性与记忆成绩间相关程度.

  •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神经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胡爱民;薛志敏;刘哲宁;蒲唯丹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临床均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等症状为特征,常常难以准确区分.本文综述了单、双相抑郁障碍功能磁共振比较研究,发现单、双相抑郁障碍的前额叶皮质、扣带回、杏仁核、岛叶等脑区功能紊乱的差异,提示两种疾病神经生物机制的不同病理改变,但两种疾病的生物标记仍然不清楚.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加深对单、双相抑郁障碍病理机制、神经可塑机制的理解,可以更好地促进临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抗抑郁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提高.

  • A型行为与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黄伟;杨明施;肖雪辉;丁四清;肖涛;郭美英;秦露露;肖水源

    目的:从行为医学角度分析A型行为与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改变的关系.方法:对采用Judkins造影法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抽取350例,进行A型行为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41例,分为A型行为组及非A型行为组,对比分析两组心电图ST-T及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情况.结果:A型行为组与非A型行为组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的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319,P=0.128).在非A型行为组中,女性的心电图ST-T缺血阳性率高于男性(x2=9.589,P<0.05).A型行为组的冠状动脉的阳性率高于非A型行为组(x2=5.551,P<0.05).在A型行为组和非A型行为组中,男性与女性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型行为组中,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缺血改变有相关性.结论:A型行为组冠心病发生率高于非A型行为组,A型行为组中心电ST-T缺血性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缺血改变有相关.

  • clock基因rs11133391多态性与抑郁症、原发性失眠的相关研究

    作者:胡义秋;张淼;朱翠英

    目的:对clock基因的rs11133391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抑郁症患者、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ABI公司的小测序SNP分型技术对155例重性抑郁症患者、105例原发性失眠患者和150名正常对照进行clock基因rs11133391位点分型,对clock基因的rs11133391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原发性失眠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clock基因rs11133391多态性的等位基因与基因型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原发性失眠患者rs11133391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rs11133391多态性三种基因型C/C、C/T、T/T抑郁症和原发性失眠的临床资料比较,显示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三种基因型之间有差异(P<0.05),其他各项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lock基因rs11133391多态性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无关联,但与原发性失眠可能关联,且与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年龄有关.

  • 自我同情团体训练对研究生抑郁的干预效果初探

    作者:杨琳;刘晔颖;邵佳;马敏娜;田康

    目的:探讨自我同情团体训练对研究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具有抑郁情绪的研究生(标准分≥53分)2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修订自我同情团体训练方案,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每周2h)的自我同情团体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训练前后,使用自我同情问卷中文版(SC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被试进行基线和干预后测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自我同情水平、自我友善维度有了显著提升,而自我批判、孤立感、过度认同三个维度和抑郁水平显著降低.实验组的前后测表明,经过团体干预后,被试的自我同情及各维度水平均显著改善,抑郁情绪显著减少.结论:自我同情团体训练可以有效改善研究生的抑郁状况,其效果和干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中国临床心理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7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