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碘仿混合物绷带填塞治疗肝外伤时可能的局部副作用的实验观察
本实验通过对大白兔肝外伤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的对比研究,探讨碘仿混合物绷带填塞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同时通过对肝脏组织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探讨碘仿混合物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
-
靠近胆囊床的肝中静脉大分支损伤引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大出血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有0~1.9%患者常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常见原因为肝动脉、胆囊动脉与门静脉的损伤,其发生率为0.16%[1].胆囊床也是常见的血管损伤部位.我们对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的静脉大出血的原因与胆囊床的肝中静脉的关系进行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
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
我们对13例胃穿孔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行腹腔镜下修补术,并与9例行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比较,现介绍如下.
-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14岁,既往体健,无外伤史.因每跑步约100 m即出现左小腿疼痛致使运动被迫停止40 d,于2000年5月10日入院.体检:左膝关节周围皮温高,呈热膝,左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
肝移植术后并发纵隔气肿致气道狭窄一例
患者男性,55岁,系肝炎后肝硬化晚期患者,在我院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第1天病人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病人出现气道痉挛,呼吸困难,平喘药物不理想,行纤维支气管镜示:气管隆突附近气道狭窄明显,痰液不易排出,右下肺阻塞性肺不张,故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
胰腺假性囊肿侵及脾动脉破裂出血一例
患者男性,45岁.主因腹痛4 d,加重伴恶心、呕吐8 h入院.3年前曾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查体:急性病容,腹平坦,轻度肌紧张,全腹压痛,以左上腹为著,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
-
腹腔镜下胆管癌切除二例
例1 男,47岁.因查体B型超声发现左侧肝内胆管扩张1个月入院.经CT检查发现左侧肝内胆管扩张,左肝管处2 cm×3 cm肿块(图1),化验AFP、CEA、CA19-9均为阴性,肝功能正常.诊断为肝门部左肝管胆管癌.
-
盆腔游走肾形成腹股沟嵌顿疝内容物一例
患者男,23岁,农民,因劳动时突发性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2 h于2001年9月10日急诊收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入院查体:急性痛苦病容,强迫屈曲卧位,T 37.0℃, P 90次/min,R 24次/min,BP 120/80 mm Hg.腹软,肝脾未及,右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存在,右阴囊睾丸上方可见8 cm×6 cm大小肿物,实性,触痛,透光试验(-).
-
肝移植与门静脉高压症
本文就肝移植与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以下称门静脉高压症)的有关问题结合文献作如下复习.
-
肝静脉主干预置阻断带在高风险肝切除术中的作用和意义
放置肝外肝静脉主干的预置带可结扎准确、可靠,使紧邻第2肝门的肿瘤得以安全切除.此外,拉紧预置带阻断肝静脉,可作为改良的"无血切肝"--只阻断肝静脉主干和肝蒂而不阻断下腔静脉[1].虽然这样未必能达到肝脏的完全无血切除(肝短静脉仍未阻断),但却能显著减少肝内血流,可以避免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变.
-
我国腹腔镜肝切除的现状和前景
1987年3月Philip Mouret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由此开创了微创外科蓬勃发展的新纪元.
-
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选择
目的探讨肝癌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综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 5年来共收治176例肝癌合并PVTT的患者,手术组32例,行规则或不规则肝切术并术中门静脉取癌栓,门静脉或肝动脉置泵术;介入组144例,经肝动脉栓塞化学药物治疗. 结果手术组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94%,50%,19%,术后常见并发症:暂时性肝功能不全44%(14/32),右胸腔积液31%(10/32),上消化道出血28%(9/32)等,无手术死亡.介入组0.5,1年生存率为35%,0.在介入组中,肝功能分级为Ⅰ的患者34例在患者年龄,癌灶体积大小与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但其0.5,1年生存率(59%,0)显著低于手术组(94%,50%). 结论 PVTT患者能耐受手术者应积极肝癌切除并术中取栓治疗,术后经门静脉,肝动脉泵化疗或栓塞化疗能延长部分病人的生命,手术治疗优与介入治疗.
-
完全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的解剖基础与技术问题
目的探讨腹腔镜规则性肝切除的解剖基础与技术问题. 方法 2002年7月至2002年11月,治疗原发病灶位于左半肝但未侵及左肝门的原发性肝癌4例、肝血管瘤2例、肝囊肿伴感染1例.肝切除步骤包括显露第1肝门,游离肝周韧带,解剖并离断2、3级肝门3管,解剖第2肝门并夹闭肝左静脉,离断肝实质和切断肝左静脉. 结果 7例完全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左半肝切除2例、左外叶切除4例、肝方叶切除1例.均成功地在矢状部对2至3级肝门的3管进行解剖和离断.手术时间为150~320 min,平均(253±59) min.出血量200~1 000 ml,平均(450±261) ml. 结论腹腔镜规则性左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对2级肝门3管的解剖和离断是行肝段或左半肝切除时控制出血的关键.
-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五例的临床特点及其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H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方法对10年来我院手术切除的5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6岁;肿瘤长径平均7.8 cm.HBsAg阳性4例(80%).术前误诊为原发性肝癌4例,病理学检查提示为B细胞源性淋巴瘤2例,T细胞源性淋巴瘤2例,何杰金病1例;2例为多原发瘤. 结论肝炎病毒感染可能与PHL发病有关;对肝占位性病变伴发热者,应警惕PHL的可能;手术切除仍为首选治疗方式.
-
完全腹腔镜肝切除25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可行性与适应证. 方法 27例拟行肝切除的病例中,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血管瘤5例、肝脓肿2例、肝囊肿伴感染1例、肝门部胆管癌1例、肝脏腺瘤1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1例.25例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1例在手助下完成,1例中转开腹. 结果本组25例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27个病灶的腹腔镜肝切除手术.肝局部切除16例,左肝解剖性切除9例.手术时间平均205 min,出血量平均460 ml.术中未出现不能控制的并发症,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2至4 d,术后平均住院6.8 d,术后恢复时间较常规开腹方法肝切除患者明显缩短. 结论本组研究表明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具有广阔前景,熟练开腹手术经验及熟悉的肝段解剖是腹腔镜肝脏解剖性切除时控制出血的关键.
-
肝脏移植远期慢性排斥反应九例的诊治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远期以黄疸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方法分析9例存活1年以上相关患者的基础病变、免疫抑制方案,行病理学检查、胆管镜检查和B型超声波检查,调整免疫抑制剂浓度,4例患者行相应外科处理. 结果 9例患者有6例慢性排斥反应获得有效控制,总胆红素自200 μmol/L降至100 μmol/L以内、胆汁中絮状物明显减少、胆总管探查及胆管镜冲洗扩张后胆泥减少或消失,2例患者胆总管在扩张并引流后增粗至1.4~1.8 cm,其中1例内径扩张至1.2 cm.3例重症患者死亡. 结论免疫抑制强度不够是诱发肝脏移植远期以黄疸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免疫损伤的积累导致肝细胞损害和胆泥形成,胆管壁炎性增厚,内径变小.控制适当免疫抑制剂浓度可预防和减轻慢性排斥反应,提高肝脏移植的远期疗效.
-
火器多发伤时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的研究
目的通过建立小型猪火器多发伤模型,探讨多发伤时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特点. 方法采用5.8 mm子弹射击颅顶骨和双侧股骨,制作火器多发伤模型.12只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不致伤)和多发伤组各6只.观察创伤后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嵌压(PCWP)、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以及门静脉血流量和胃粘膜内pH值的变化特点. 结果对照组血液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多发伤组伤后MAP一过性升高,48~72 h出现"高排低阻"现象:心输出量明显增加,平均动脉压和体循环外周阻力指数下降(伤后72 h为978±65),MPAP和PCWP升高;门静脉血流量下降伤后72 h为[(344±84) ml*kg-1*min-1];胃粘膜缺血缺氧. 结论火器多发伤后在无严重失血情况下也会发生全身血流重新分布,内脏灌流不足.
-
四种胆管造影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预防胆管损伤作用的比较
目的为了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比较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四种胆管造影法对预防胆管损伤所起的作用. 方法分别用光亮胆管造影法(cold light cholangiography, CLCP)、美蓝胆管造影法(methylenum coeruleum cholangioguaphy, MCCP)、术中X线胆管造影法(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 IOCP)、术中逆行胰胆管造影法(intraoperative endoscopic retrogar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ERCP)进行比较. 结果四种胆管造影法均能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中提供胆管图像.前两种为直接图像,有助于术者术中进行解剖,效果以CLCP 为佳.后两种为间接图像,对术中解剖无直接帮助. 结论 CLCP 能清楚、直接地显示胆管走向.在解剖不清的LC中,能有效帮助术者进行解剖,提高手术安全性,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实用价值更高.
-
肝细胞癌肺耐药蛋白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 LRP)基因LRP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产生的多药耐药机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PCR技术对54例未化疗的HCC, 24例癌旁和12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中LRP编码的LRP 和mRNA lrp 的表达进行检测, 对术后24例AFP阳性的HCC患者进行术后化疗,分析LRP表达与AFP变化关系. 结果 LRP和mRNA lrp在3种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3%、17%和76%、38%、 33%. HCC组织中LRP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CMH统计量为9.32,10.96, P值均小于0.01).LRP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有关(CMH统计量为4.27,6.71,P值分别小于0.05、0.01).LRP,mRNA lrp表达阳性组患者术后化疗AFP下降率[有效率分别为20%(3/15),25%(4/16)],显著低于LRP及mRNA lrp表达阴性组[有效率分别为78%(7/9)及88%(7/8) (P值分别小于0.05、0.01)].术后随访mRNA lrp表达阳性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为(36±10)个月, 而阴性组为(45±11)个月(t=2.676 0, P<0.01). 结论 HCC化疗多药耐药与其LRP表达有关,LRP表达也与HCC的分化程度有关,检测LRP表达对预测化疗耐药具有指导意义.
-
门静脉减压术和FK506对扩大肝切除术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阐明扩大肝切除术后门静脉减压术和FK506的有效性. 方法将实验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头.A组为切除80%肝脏加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加术前FK506处理,B组为切除80%肝脏加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C组为切除80%肝脏加FK506,D组为对照组(仅切除80%肝脏).观察血流动力学、肝功能和剩余肝组织微循环变化. 结果 A组和B组的5 d生存率分别为80%和60%,C组和D组为30%和20%(P<0.05).术后PVP≤200 mm H2O时生存率为90%(17/19),PVP>200 mm H2O时生存率为10%(P<0.01).肝切除后12 h时A组和B组ALT低于C组和D组(P<0.01).术后1 d时A组剩余肝组织的微循环好(P<0.05). 结论猪80%肝切除加门静脉腔静脉分流及FK506预处理能提高术后生存和促进剩余肝组织再生,PVP可作为判断扩大肝切除术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
近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对大鼠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近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对大鼠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和门静脉结扎组.观察术后0.5、1、2、3、7和14 d肝脏大体结构和血浆转氨酶的变化.用TUNEL法对结扎侧肝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侧肝细胞的增殖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扎侧肝脏的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肝叶呈进行性萎缩变小,对侧则成比例的代偿性增生.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全肝的总重量维持恒定,肝脏功能基本保持正常.TUNEL显示结扎侧肝细胞在术后凋亡明显增加,于第2天达高峰,同时对侧肝细胞却明显增殖.电子显微镜显示结扎侧肝脏早期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晚期明显纤维化. 结论近70%门静脉分支高位结扎后,结扎侧由于肝细胞大量凋亡呈进行性萎缩,对侧则成比例的代偿性增生,全肝的总重量和肝脏功能保持正常.
-
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TK/GCV与CD/5FC双自杀基因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研究
目的探讨TK与CD双自杀基因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并在前药用量、杀伤效力及旁观者效应强弱等方面,与单自杀基因比较. 方法将TK与CD双自杀基因导入肝细胞肝癌细胞系HCC-9903,用不同浓度更昔洛韦(GCV)及5氟胞嘧啶(5FC)、不同混育比例及不同混育时间分别作用于细胞,观察在这些条件下的杀伤效应及旁观者效应. 结果 GCV与5FC的有效浓度范围分别是大于10-2 μg/ml及大于2 mmol/L,混育96 h杀伤作用明显高于24 h.HCC-9903/TK+CD细胞占5%以上,即可观察到旁观者效应. 结论以脂质体介导成功将双自杀基因TK与CD感染肝细胞肝癌细胞系HCC-9903,双自杀基因具有强大杀伤作用,较单自杀基因更为明显,其前药用量减少,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旁观者效应更为强大.其杀伤作用与前药浓度、混育比例及混育时间呈正相关.
-
促血管生成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新生血管形成及转移的关系
目的观察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两种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Angiopoietin-2(Ang-2)以及血管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在正常肝脏组织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Ang-1 mRNA在正常肝脏和肝癌组织中都有表达,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56±6/HP)以及正常肝脏(67±11/HP)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意义(t=3.214, P=0.126).Ang-2 mRNA在正常肝脏不表达,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阳性细胞数为32±8/HP).Ang-2集中于癌灶边缘、血管周围.肝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15±2/HP)和新生血管的数量(9±3/HP)明显高于正常肝脏(分别为5±1/HP和阴性),Ang-2的表达随肝癌组织的病理学分级、有无转移以及新生血管数和微血管密度而增加(t=2.714, P=0.031). 结论促血管生成素在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Ang-2可能参与了肝癌的新生血管形成.
-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早期移植物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的表达
目的探讨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建立大鼠全肝,50%及30%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0.5,2,6和24 h处死大鼠,同时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通过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含量,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肝组织内MIP-2 mRNA的表达,同时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 结果 (1)血浆TNF-α高峰出现于术后2 h,全肝移植组在2 h显著高于30%肝移植组(377±126,81±23,t=2.55,P<0.05);(2)MIP-2 mRNA的表达:移植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均于2 h达到高峰,50%肝移植组和30%肝移植组在24 h时点显著高于全肝移植组(P<0.01);(3)病理学检查提示全肝移植组各时点肝组织学结构基本正常,50%肝移植组于术后24 h时点可见肝窦扩张,而30%肝移植组于术后6 h时点可见肝窦扩张,24 h更严重,并可见肝细胞胞浆内空泡形成. 结论小体积肝移植早期移植物内存在MIP-2 mRNA表达升高,这可能与肝移植后肝损伤的发生有关,其表达高低与移植肝体积相关.
关键词: 肝移植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质类 -
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11例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并总结肝细胞癌(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癌栓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经验. 方法对11例肝癌合并IVC癌栓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先在入肝血流阻断下作肝癌原发灶切除,然后再阻断IVC血流行切开取栓. 结果本组11例原发灶和IVC癌栓均成功切除,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与IVC取栓相关的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179(120~255)min,平均手术失血量为1 482(600~3 000)ml,平均肝门阻断和全肝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27.9(12~83)min和16.5(7~28)min.术后发生胸水1例、胆漏1例,均治愈;随访3例已死亡,8例存活1~14个月. 结论肝癌合并IVC癌栓的手术可安全施行,手术应先作原发灶切除再作IVC切开取栓.
-
生物人工肝构建及临床应用14例次报告
目的研究用聚砜膜纤维管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是否能有效支持肝脏功能. 方法应用两步胶原酶法分离猪肝细胞,构建聚砜膜中空纤维管生物反应器,细胞数量1×1010个,与非生物人工肝同期或非同期使用,对12例患者治疗14例次,每次支持时间为6 h,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并检测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肝功能指标. 结果应用生物人工肝治疗后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胆红素均明显改善,治疗2 d后血氨仍为(106±131) μmol/L,与治疗前相比较[(172±187) 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1例,非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组死亡2例,患者总存活率75%(9/12). 结论我们构建的新型生物人工肝可支持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同期生物人工肝治疗可能优于非同期生物人工肝.
-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41例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巨大非功能胰岛细胞瘤(NIT)的术式选择. 方法 1978~2002年收治NIT 41例,其中胰头体部肿瘤28例,胰体尾部肿瘤13例,瘤体长径平均为10.7 cm.行肿瘤摘除术15例(胰头部13例,胰体尾部2例),胰腺切除术2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0例,胰体尾切除术11例),因肿瘤广泛浸润未能切除 5例.行肿瘤摘除术者瘤体长径平均为9.6 cm,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为13.1 cm,胰体尾切除术者为9.9 cm,未能切除者为11.6 cm. 结果治愈性切除率为88%.肿瘤摘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主要为胰瘘;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两种术式术后均无局部复发.摘除术15例中有3例在术后出现肝转移. 结论对NIT可依据探查所见酌情选用肿瘤摘除术或胰腺切除术.两种术式术后均无局部复发,并发症发生率大致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