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七例报告
术中大出血是肝切除术的主要危险因素,肝血流阻断方法是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术中出血、促进了肝外科的发展.
-
对我国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再认识
虽然临床肝移植创始人美国的Starzl教授在1963年开启了肝癌肝移植的大门,由于早期接受肝移植的几乎都是晚期肝癌患者,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总体疗效不能令人满意.
-
腹腔镜可调控性胃捆扎带减肥术治疗病态肥胖术后并发症的诊治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可调控性胃捆扎带减肥术(LAGB)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其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11月23例在我院行LAGB减肥术的病态肥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恶心、呕吐3例,腹部穿刺口感染1例,进食不耐受5例,以上均经保守处理治愈.捆扎带移位1例,行腹腔镜胃捆扎带取出术.注水泵移位1例,行注水泵异位包埋治愈.未出现死亡和血栓栓塞病例.结论 LAGB治疗病态肥胖症的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有其特殊性,只要方法得当,可获得良好效果.
-
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
目的 探讨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79年至2004年收治的18岁以下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术前误诊20例(43.5%).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颈清扫术45例,单侧颈清扫术39例,双侧颈清扫术6例.术后病理示乳头状腺癌42例(91.3%);滤泡状腺癌4例(8.7%);颈淋巴结阳性者39例(84.8%).患者术后均口服甲状腺素片;平均随访近10年(1~25年),无一例因该病死亡.结论 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易误诊,多为乳头状癌,尽管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但预后较好.重视其临床特点结合一定的辅助检查,可望减少误诊,达到早诊早治的目的;选择合理术式及术后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
结直肠癌早期肝转移的预测
目的 研究CK20mRNA、CD44v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探讨临床预测结直肠癌早期肝转移的有效的客观指标.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50例结直肠癌患者回流门静脉血中CK20mRNA,并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结直肠癌癌组织中CD44v6、VEGF的表达;并与良性病变对照组10例和正常组织对照组10例比较.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门静脉血CK20mRNA;癌组织中CD44v6、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对照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及VEGF的表达与门静脉血中CK20mRNA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r1=0.933, r2=0.906,P<0.05);同时肝转移组CK20mRNA、CD44v6、VEGF阳性表达率均高于非肝转移组(P<0.05).结论 联合检测CD44v6、VEGF及CK20mRNA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可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对于结直肠癌早期肝转移监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自体脐带修补先天性腹裂
目的 总结自体脐带修补腹裂的临床经验,评价手术疗效.方法 共施行婴儿自体脐带修补腹裂22例,对成活的18例进行随访观察,观察体格发育、智力测定、腹部手术区域等情况.结果 22例患婴成活18例,成活率82%,成活18例生长发育良好.术后近期均有腹壁疝, 9例自愈,2例行腹壁疝修补,7例仍在观察中.结论 该手术取材方便,自体脐带无抗原性,具有一定的弹性,能有效地缓解术后腹部压力,成活率高.
-
同时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诊治特殊性.方法 对326例资料完整的初诊结直肠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单发癌、同时性癌两组,并对两组临床、组织病理学差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一癌病灶分布与单发癌无差异,分化程度、分期优于单发癌;第二癌与单发癌在病灶分布、分化程度及分期有差异.单发癌患者中有11.6%合并腺瘤、合并多发息肉者42.2%;同时性癌患者中合并腺瘤者34.8%,合并多发息肉者7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癌灶行根治性切除,56.9%多发息肉于术后2~3个月内行电灼术;79.1%腺瘤行一期局部切除或肠段切除术,39.1%行二期电灼术.结论 同时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具有特殊性,术前病灶的全面判断、系统的外科治疗策略以及术后及时、严格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
肝脏原发上皮-肌上皮癌首例报告
目的 报道首例原发于肝脏的上皮-肌上皮癌患者.方法 描述我院收治的1 例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肝脏原发的上皮-肌上皮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特点等.患者女性,37岁,体检发现右肝直径10 cm肿瘤,接受多项影像学(B超、CT、MRI)检查、反复肝脏穿刺活检和甲胎蛋白检查,但均无特异性,术前未能明确诊断.结果 行右半肝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双套管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上皮-肌上皮癌.结论 该肿瘤在肝脏原发为罕见,术前诊断困难,需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
-
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和预后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方法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970年5月至2005年5月间在本院治疗的50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Kaplan-Meier法)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模型).结果 共有50例患者,年龄27~80岁,其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9.4%、29.6%和20.7%;中位生存时间是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就诊时的年龄<55岁、白细胞计数小于10.0×109个/L、无远处转移、接受放疗且剂量不小于40 Gy、接受综合治疗者预后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是否接受手术加术后放疗是影响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白细胞计数、是否接受手术加术后放疗是影响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的预后极差,对这些患者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特别是手术加术后放疗可能有利于提高其生存率.
-
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单核细胞HLA-DR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及动态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30例外科手术后呼吸机脱机困难而转入ICU的危重患者和28名同期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动态观察入ICU第1、4、7天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的变化,并记录APACHE Ⅱ评分、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及28 d的短期预后.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降低(P<0.01).入ICU第1天的HLA-DR表达率与SOFA、APACHEⅡ评分及预后无相关性.第7天HLA-DR表达率较第1天提高的患者其28 d的短期预后较好(P<0.01).结论 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较正常人降低;入ICU当天的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不能提示预后,而在治疗过程中,动态地观察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率才能对患者的预后作出正确的评估.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36 T/C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及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936 T/C基因多态性了解该因子对结直肠癌生成及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及正常对照的VEGF 936 T/C 基因型.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VEGF 936 T/C 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伴有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结直肠癌患者其VEGF 936 C/C 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比例低于无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 936 C/C 基因型或936 C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关,但提示术后结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降低.
-
利用特异性Y染色体研究肝脏卵圆细胞在原发性肝癌发生中的作用
目的 利用Y染色体细胞的特异性来研究肝脏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癌细胞的直接证据,从而为卵圆细胞源性的研究及将来卵圆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只雄性Wistar大鼠喂含0.06%的3-甲基-4-二甲基偶氮苯(DAB)的饲料4 周,建立动物模型.将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平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接种提取的雄性Wistar大鼠卵圆细胞悬液,连续喂含DAB的饲料 14 周.实验组肝脏包膜下接种悬液,连续喂DAB 饲料14 周,以促进肝肿瘤的生成.设计引物片断,14 周后提取两组大鼠肝肿瘤组织的基因组DNA,应用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 14周后40只雌性大鼠均见肝脏肿瘤生成,实验组电泳后均见与设计片断长度相符的电泳阳性条带,对照组则未见阳性条带.结论 大鼠的卵圆细胞可分化为肝癌细胞,为卵圆细胞源性肝癌细胞的假说提供实验依据.
-
肿瘤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胆囊癌肿瘤相关基因的初步研究
我们利用表达谱芯片筛选胆囊癌相关基因组,并将筛选出的部分相关基因进行分类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其外显子区进行PCR扩增、测序明确突变情况.
-
第三届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主办,昆明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第3届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于2006年5月27~29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7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
-
肝移植中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不同给予方式及静脉负荷量的研究
目的 评价肝移植术中和术后早期经不同方式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HBIG静脉负荷量的计算方法.方法 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3组,在联合使用拉米夫定的情况下,于术中和术后6 d内经不同方式给予HBIG,动态观察术后7 d内血清HBsAg阴转、HBsAb水平上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将HBIG静脉负荷量与受体术前体重、血清HBsAg及HBeAg水平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4 d内静脉组和序贯组血清HBsAg的日均阴转速度及血清HBsAb滴度的日均上升速度均显著快于肌注组(P<0.05);HBIG静脉负荷量(IU)=1123+3.4×血清HBsAg浓度(IU/L)+73×体重(kg);术后7 d内序贯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静脉组和肌注组(P<0.05).结论 在联合使用拉米夫定的情况下,HBIG先经静脉给予负荷量再经肌注给予维持量的序贯给药方式干预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
CD4+ CD25+ Tr细胞与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CD4+CD25+ Tr细胞及其相关基因Foxp3与大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的关系.方法 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肝内淋巴细胞;免疫磁性分离法(MACS)分选CD4+CD25+ T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所得细胞纯度.体外细胞增殖试验研究CD4+CD25+ 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CD4+CD25+T细胞Scurfin蛋白表达.结果 自发耐受组大鼠移植肝内CD4+CD25+ Tr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急性排斥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LEW大鼠的脾细胞比DA大鼠自身的脾细胞更能刺激CD4+CD25+ T细胞的增殖.CD4+CD25+ T细胞能抑制CD4+CD25- T细胞的增殖,当加入外源性IL-2(200 U/ml)时,该抑制作用被逆转.结论 转录因子Foxp3介导的CD4+CD25+ Tr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诱导大鼠肝脏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
-
成人肝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二例
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PTLD)是见于各种器官移植术后的一种较为罕见的致命性并发症,预后不佳[1,2].
-
78例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易位及其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细菌易位(BT)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BT与术后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77例肝移植和1例未行肝移植的肝硬化患者进行术中采样,取外周血、门脉血及肠系膜淋巴结(MLN),分别进行需氧及厌氧培养,了解BT的发生率.结合术前、术后各种临床资料分析发生BT的危险因素及BT的临床意义.结果 78例肝硬化患者中BT的发生率为10.3%(8/78);细菌易位的部位以MLN为主,占5/8,发生BT的细菌主要是肠道G-兼性厌氧杆菌(55.6%),其次为G+兼性厌氧球菌(22.2%).BT组患者术前胆红素总量显著高于无BT组(P=0.022);发生BT的患者其术后感染的风险是无BT患者的1.3倍.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促发BT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BT的肝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明显升高.
-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肝细胞的冻存与复苏研究
目的 在体外诱导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成熟的基础上,将细胞深冻保存,观察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及功能状况.方法 在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的条件培养基中体外诱导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当细胞显示成熟肝细胞特征后,将细胞分别冻存于90%胎牛血清(FBS)和10%二甲亚砜(DMSO)(A组)、10%FBS、30%甘油和60%培养基(B组)和10%FBS、10%DMSO和80%威斯康星器官保存液(UW液)(C组)中.冻存4周后复苏细胞,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及白蛋白合成情况.结果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肝细胞经冻存复苏后可恢复功能细胞形态,A、B和C组冻存液中细胞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0.0±3.3)%、(91.0±2.6)%和(89.0±1.4)%,培养24 h后检测上清液白蛋白浓度分别为(0.210±0.005)g/L、(0.340±0.020)g/L和(0.330±0.030)g/L.结论 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来源的肝细胞冻存复苏后仍保持较高的细胞存活率和功能,可作为临床肝细胞移植及生物人工肝的重要肝细胞来源.
-
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中心2003年10月至2006年3月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诊断及治疗的71例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资料.71例胆管并发症包括52例胆管狭窄、6例胆漏和13例胆管结石.结果 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诊断胆管狭窄、胆漏和胆管结石的成功率分别为98.1%(51/52)、100%和100%(13/13).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介入治疗胆管吻合口狭窄、肝外型、肝门型、肝内型和弥漫型胆管狭窄的治愈率分别均为66.7%、66.7%、0、0和0,治疗胆漏的治愈率为66.7%,治疗胆总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的治愈率分别为77.8%和0.结论 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是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有效诊断方法.不同类型的胆管并发症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介入治疗的疗效不同.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介入治疗仅能治愈部分胆管并发症(如胆管吻合口狭窄、肝外型胆管狭窄、轻中度胆漏及胆总管结石).
-
活体肝移植几种术式探讨(附50例报告)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6年3月我科完成的50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活体肝移植不同术式的临床应用和保障供体安全的策略等问题.结果 本组资料中,所有供体术后均顺利康复,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适应证:良性终末期肝硬化47例,恶性肿瘤3例.44例受体健在,手术死亡3例,3例死于远期并发症.本组供体右半肝(不包括肝中静脉)9例,右半肝(包括肝中静脉)1例,左半肝(包括肝中静脉)36例,左半肝或左外叶(不包括肝中静脉)4例.结论 活体肝移植是解决目前全球供肝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活体肝移植手术过程复杂,根据临床实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是保证供体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
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动脉曲霉菌感染一例
患者 男,49岁,因原发性肝癌行S4、S5段切除术后复发3个月入院.2005年10月于我院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供受体血型均为B型, HLA-Ⅰ、Ⅱ类抗体及群体反应抗体(PRA)均为阴性,手术过程顺利,未输血,无肝期36 min.
-
新中国外科发展史料(一):建国前若干年回溯和1949~1951年
[编者按] 继承传统,光大荣誉,努力开创我国外科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是当代外科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我们以<中华外科杂志>创刊以来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和依据,以编年的形式概要整理了"新中国外科发展史料",自本期起将陆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