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중국림상심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3611
- 国内刊号: 43-121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与学业成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问卷、学业自我概念问卷与社会支持问卷对646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心理资本对学业成绩有显著正向预测性;②学业自我概念在心理资本与学业成绩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社会支持对中介作用的前半条路径有负向调节效应,随着支持水平提高,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减弱.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基层公务员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基层公务员工作价值观的特点,以及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的关系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工作价值观量表和组织承诺量表对749名基层公务员进行测查.结果:①基层公务员对工作价值观五个维度的重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家庭与生活、社会地位、压力小;②基层公务员的工作价值观在性别、单位性质和代际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基层公务员工作价值观的内在价值维度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外在价值维度与情感承诺、持续承诺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压力小和社会地位维度与持续承诺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④男性和女性基层公务员的内在价值维度对组织承诺的三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压力小和社会地位维度均对持续承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只有男性基层公务员的外在价值对组织承诺的三个维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①有利于实现个人潜能、促进个人成长、对个体具有内在吸引力的工作对基层公务员的组织承诺具有全面的促进作用,稳定、受人尊重、工作强度和竞争性相对较小的工作有利于提高基层公务员对组织的情感依附和忠诚,提高工作的稳定性;②相比于女性,男性基层公务员的外在价值对组织承诺的预测作用更强.
-
论中国古代的仁寿心理学思想
“仁者寿”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心理学思想.品德高尚的人,不仅心理健康,身体也健康,因而长寿.“仁者寿”是中国古代先哲对心身关系特别是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关系的理论概括,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精华.研究和发扬中国古代的仁寿心理学思想,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人的道德动机,引导民众的养生实践,弥补片面追求物质文明造成的精神缺失,确保中国梦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学前儿童执行功能与同伴关系:外化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
目的:考察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对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影响及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春季对315名幼儿进行测查,2015年采用EF Touch程序测量儿童执行功能;2016年采用长处与困难量表(SDQ)测查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并用同伴提名法测量同伴关系质量.结果:①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注意转移与一年后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24、-0.18,Ps<0.01),与一年后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0.18、-0.18,Ps<0.01),与同伴接纳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18、0.15,Ps<0.01);②抑制控制能显著地直接影响或通过儿童外化问题行为间接影响一年后儿童的同伴拒绝;③虽然工作记忆不能显著预测一年后的同伴拒绝,但它能通过外化问题行为间接影响儿童同伴拒绝.结论:儿童外化问题行为在执行功能特别是抑制控制成分与同伴拒绝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应对方式在完美主义和抑郁症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
目的:考察大学生完美主义、应对方式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Hewit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近乎完美主义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Beck抑郁量表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三个完美主义量表经过因素分析可以提取适应不良完美主义、适应性完美主义、秩序三个二阶因素;②消极应对方式和积极应对方式能部分中介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和抑郁症状的关系.结论:应对方式在适应不良完美主义和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完美主义人格是一般性的还是领域性的
目的:探讨完美主义人格是一般性的还是领域性的.方法:以完美主义测量工具、考试焦虑测量工具以及人际关系满意度测量工具对师范类大学生集体施测;以完美主义测量工具、认知状态焦虑测量工具以及人际关系满意度测量工具对运动员大学生集体施测.结果:①无论是师范类大学生还是运动员大学生,其一般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与运动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学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以及人际关系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均显著相关;一般完美主义差异维度与运动完美主义差异维度、学习完美主义差异维度以及人际关系完美主义差异维度均显著相关.②对于一般完美主义高标准与运动完美主义高标准的相关程度,运动员大学生显著高于师范类大学生;在一般完美主义差异与运动完美主义差异的相关程度上,运动员大学生也显著高于师范类大学生.③在三个领域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中,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完美主义高标准水平高;在三个领域完美主义的差异维度中,其学习完美主义差异水平高.运动员大学生的运动完美主义高标准水平高,学习完美主义差异水平高.④师范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完美主义差异对人际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学习完美主义差异与人际关系完美主义差异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运动员大学生的运动完美主义差异对认知状态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人际关系完美主义差异对人际关系满意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完美主义人格既具有一般性特征,又具有领域性特征.
-
大学生特质正念与抑郁情绪:经验回避和冗思的链式中介作用
目的:考察特质正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及经验回避和冗思在特质正念与大学生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冗思反应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第二版对122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特质正念与抑郁情绪、经验回避及冗思均呈显著负相关(r=-0.451,r=-0.447,r=--0.390,均P<o.o1),经验回避和冗思、抑郁情绪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29,r=0.569,r=0.303,均P<0.01);②经验回避和冗思分别在特质正念和抑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1.4%、16.2%(P<0.001),经验回避、冗思在特质正念和抑郁情绪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结论:大学生特质正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受经验回避和冗思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经验回避和冗思的链式中介作用的影响.
-
心理资本对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
目的:探究心理资本、工作投入、工作—家庭支持与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心理资本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工作—家庭支持量表和工作绩效量表对210名农村小学校长进行施测.结果:①工作投入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与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②工作—家庭支持调节了心理资本通过工作投入进而影响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绩效这一中介过程的直接路径.结论:心理资本对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绩效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
8-12岁儿童孤独感及其与父母情感温暖、问题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8-12岁儿童孤独感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父母情感温暖和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长处与困难问卷(家长版)和儿童孤独量表对1498名在校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M男=32.57,M 女=31.63),4、5年级的孤独感显著高于6年级(M4=32.76,M5=33.12,M6=30.34);②父母情感温暖与问题行为和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r=-0.33~-0.15,P<0.001),问题行为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17~0.30,P<0.00l);③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孤独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且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内化问题行为对孤独感的影响要显著大于通过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结论:8-12岁儿童父母情感温暖、问题行为和孤独感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父母情感温暖通过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而降低儿童的孤独感.
-
家长投入对学业投入的影响:掌握目标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究掌握目标在家长投入与学生学业投入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学业投入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测查了北京市2239名中学生(Mage=15.11,SD=1.15).结果:①家长投入与学业投入相关显著,家长投入和学业投入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男生的家长投入更多,女生的学业投入更多;②社会经济地位可显著预测学业投入,但在加入家长投入后效应削弱至不显著;③掌握目标在家长投入与学业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1.74%.结论:家长投入通过掌握目标间接影响学业投入.
-
高中生阈下自闭特质与共情、友谊风格的关系
目的:探索高中生阈下自闭特质及其与共情、友谊风格的关系.方法:采用自闭谱系商数(AQ)量表中文版、共情商数量表(EQ)中文版、友谊量表(FQ)中文版对574名高中生施测.结果:①高中生阈下自闭特质性别差异不显著,学科差异表现为文科学生低于未分科学生(P<0.05);共情能力和友谊风格的性别、学科差异都显著,表现为女生高于男生,文科生高于理科学生和未分科学生(P<0.05);②高中生阈下自闭特质与友谊风格、共情呈负相关关系(P<0.01);③共情在高中生阈下自闭特质与友谊风格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18.1%.结论:高中生阈下自闭特质分别与共情能力和友谊风格呈负相关关系,共情在阈下自闭特质对友谊风格的影响中中介效应显著.
-
工作不安全感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情绪耗竭在工作不安全感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工作不安全感量表、情绪耗竭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对344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①工作不安全感与情绪耗竭呈显著正相关,与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情绪耗竭与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②情绪耗竭在工作不安全感与护士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6%,12%.结论:工作不安全感既可以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产生直接作用,又可以通过情绪耗竭间接作用于护士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
-
父母冲突对初中生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关系和友谊质量的作用
目的:探究父母冲突对初中生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2所中学的2032名初中生追踪1年.结果:①控制同一时间点的父母冲突后,父母冲突对间隔一年后的外显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②亲子关系在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友谊质量在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中起调节作用,当友谊质量较低时,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有影响;当友谊质量较高时,父母冲突对外显问题行为没有影响.结论:父母冲突既直接影响外显问题行为,也通过降低亲子关系质量间接影响外显问题行为;友谊质量在父母冲突和外显问题行为之间起到保护作用.
-
大学生宗教信仰、感恩、人际宽恕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目的:探讨感恩在宗教信仰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宽恕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杜克信仰量表、感恩问卷、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Heartland宽恕量表对82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宗教信仰、感恩、人际宽恕与亲社会行为四个变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②感恩在宗教信仰与人际宽恕间起中介作用;③感恩在宗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宗教信仰可以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宽恕,也可以通过感恩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和人际宽恕.
-
大学生迷走神经功能在神经质与睡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大学生神经质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及迷走神经功能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招募222名大学生(男119人,女103人),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FFI-N)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估神经质程度及睡眠质量,收集被试平静时期和心算任务时期的心率、呼吸数据经换算得出基线期迷走神经张力以及心算任务下迷走神经反应性.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迷走神经反应性的调节作用.结果:神经质得分与PSQI总分正相关(r=0.34,P<0.01);基线迷走神经张力与PSQI总分负相关(r=-0.17,P<0.05).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表明神经质正向预测睡眠得分(γ=0.52,P<0.01);迷走神经反应性调节神经质与睡眠得分的关系.结论:迷走神经反应性能够调节神经质与睡眠的关系,当迷走反应性较高时神经质程度越高睡眠越差,当迷走反应性较低时神经质与睡眠的关系不显著.
-
叙事医学教育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探索叙事医学教育干预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方法:以6个班级的242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6个班级被随机分成三组,每组两个班级.在测量基线资料后,第一组学习常规医学课程,第二组接受一学期的叙事医学理论教育,第三组接受共两学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事医学教育.运用杰斐逊共情量表测量六个时间点上的共情能力,在毕业前收集学生的学业成绩.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比较3组的共情能力和学业成绩.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测量共情能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共有234名学生参与研究,参加率为96.7%.第三组学生的共情能力高于第二组和第一组学生(P<0.05),学业成绩高于第一组学生(R<0.05).第二组学生的共情能力高于第一组学生(P<0.05).各组学生的共情能力在六个时间点上有所不同.结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叙事医学教育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提高临床医学学生的共情能力与学业成绩的策略.
-
班级地图量表中文版在初中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目的:对班级地图量表(ClassMaps Survey,CMS)的中文版进行修订并检验其在我国初中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选取初中生603人(样本1)完成CMS,用于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另选取697名初中生(样本2)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区分效度、内部一致性及分半信度检验,受测者同时完成CMS、学习压力问卷和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结果:CMS中文版包括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伴友谊、同伴冲突、同伴侵犯、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决定、班级行为自控等八个因子,共50个项目;八因素模型拟合度良好(x2/df=-2.01,CFI=0.94,TLI=0.93,RMSEA=0.04,SRMR=0.04);CMS中文版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8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92之间;总问卷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70,8个因子的分半信度系数在0.72-0.87之间;重点初中的班级环境显著好于普通初中,而普通初中又显著好于打工子弟初中.结论:修订后的CMS中文版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适用于测量中国的班级环境对初中生的支持作用.
-
纸质问卷与微信问卷在大学生危险性性行为调查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传统纸质问卷调查和微信问卷调查收集危险性性行为数据的可靠性差异.方法:采用统一的问卷制成纸质和微信两种版面,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式选取某医学院校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先进行微信问卷调查,一周后采用纸质版问卷调查;另一组先采用纸质版问卷调查,一周后采用微信版问卷调查.结果:微信问卷的应答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1.59%和100%,纸质问卷的应答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9.45%和97.08%.发生过性行为以及过去一年的危险性性行为、每次安全套使用情况、每次正确使用安全套情况的阳性报告率,微信问卷显著高于纸质问卷;过去一年多性伴性行为、购买性行为、为了钱而发生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初次性行为年龄小于14岁的阳性报告率,微信问卷与纸质问卷无显著差别;调查成本,微信问卷低于纸质问卷.结论:与传统纸质问卷调查比较,微信问卷调查应答率较低,但有效率高;性行为和危险性性行为的阳性报告率较高,费用较低.微信调查适用于大学生敏感问题的调查.
-
社会与情绪健康量表(小学版)中文再修订
目的:对社会与情绪健康量表-小学版(Social and Emotional Health Survey-Primary,SEHS-P)2016年版进行中文修订,检验其在我国小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及其跨年级、性别的测量等值性.方法:应用中文版SEHS-P对湖南、四川和浙江三省12所小学1-6年级4869名学生施测,以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学生卷、长处和困难问卷以及学生自评学业成绩为效标,三周后随机抽取其中361名被试进行重测.结果:SEHS-P中文版维度结构与原量表一致,4个核心积极品质可以有效的聚合到二阶因子综合活力(Covitality)上,4个维度包括:感恩、乐观、热情、坚毅,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社会与情绪健康综合活力(Covitality)二阶模型.SEHS-P总分与小学生欺负受害、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困难总分以及学生自评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8、0.509、-0.128、0.344;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4;三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31;测量等值性检验结果显示SEHS-P具有跨性别和跨年级的完全等值性.结论:修订后的中文版SEHS-P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以及跨性别和年级的完全等值性,可用于我国小学生相关研究.
-
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在中国小学生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对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进行初步信效度检验,考察该问卷在中国小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方法:选取上海市652名3~6年级小学儿童,通过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检验该量表的项目鉴别力、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结果:①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的各项目鉴别力较好;②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符合理论建构的三因素结构;③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的各维度与自我报告的社交焦虑感、社交自我知觉、负性情感、同伴评价的同伴欺负及教师评价的整体困难显著相关,效标效度良好;④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4~0.85之间;⑤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各维度两次测量得分之间的相关在0.46~0.51之间.结论:儿童拒绝敏感性问卷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
男性强制戒毒人员神经质人格对毒品拒绝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男性强制戒毒人员的神经质人格、应对方式和毒品拒绝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毒品拒绝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57名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施测.结果:①神经质人格、消极应对和毒品拒绝自我效能感得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神经质人格、毒品拒绝自我效能感无显著相关;②神经质人格可以通过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对毒品拒绝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结论:消极应对在神经质人格与毒品拒绝自我效能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情绪障碍患者的未来情景思考异常及相关干预
多种情绪障碍患者的未来情景思考都展现出病理性特点,如偏向性、过度概括化和侵入性表象.表象与情绪的关联假说、未来评估模型、记忆重构模型分别从加工方式、信息加工偏好和情景原材料差异三个视角做了不同的解释.基于未来情景思考的临床干预,如矫正解释偏向、建构特定未来情景能够改善情绪和促进有益行为发生.未来的研究应发展多样的测量方法深入考察未来情景思考与各类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厘清针对不同人群的未来情景思考的疗效因子.
-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反刍思维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目的:探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反刍思维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问卷、社交焦虑问卷、反刍思维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732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①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社交焦虑、抑郁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②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既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也可以通过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③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社交焦虑及抑郁的关系均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即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社交焦虑及抑郁的预测作用在反刍思维水平较高的被试中更大.结论:社交焦虑在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会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即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对反刍思维水平较高的被试更加显著.
-
青少年共同冗思对抑郁的影响:人际压力的中介作用
目的:探讨青少年共同冗思、人际压力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哈尔滨市两所中学55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共同冗思问卷(CRQ)、青少年人际压力量表(ISR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分别测量青少年的共同冗思、人际压力和抑郁水平.结果:①共同冗思与人际压力、抑郁均成显著正相关(r=0.09,P<0.05;r=0.12,P<0.01),人际压力及其各维度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7 ~ 0.40,均P<0.01);②人际压力在共同冗思与抑郁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57%.结论:共同冗思不仅会直接影响抑郁,也会通过人际压力间接影响抑郁.
-
自杀大学生中的应激事件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前遭遇的应激事件及影响,识别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00例自杀死亡大学生个案为研究对象,在心理解剖研究基础上,采用讨论一致的质性方法,评定应激事件在个案中的检出率与影响.结果:①89%的个案遭遇过应激事件;检出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学业受挫、爱情受挫、严重家庭冲突;其中79%的应激事件发生在自杀前的3个月内.②74%的个案遭遇了转折性应激事件;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爱情受挫、学业受挫、严重家庭冲突;其中84.85%的转折性应激事件发生在3个月内.结论:自杀大学生遭遇的应激事件与转折性应激事件,呈现高集中度、高一致性的特点;检出率较高的事件预示着较高的自杀风险,可作为大学生自杀的危险因素或心理危机预警指标.
-
被动关注社交网站与高中生抑郁的关系:妒忌和正念的作用
目的:探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妒忌、正念与高中生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问卷、妒忌问卷、正念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1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①被动关注社交网站与妒忌、抑郁均显著正相关;妒忌与抑郁正相关;②被动关注社交网站能够正向预测高中生抑郁;③妒忌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与抑郁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④被动关注社交网站对抑郁影响的直接效应以及妒忌的中介效应均受到正念的调节.结论:妒忌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对高中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正念在被动关注社交网站、妒忌、抑郁三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自尊异质性在心理一致感和C类人格障碍倾向间的中介效应
目的:探讨心理一致感、自尊异质性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人格障碍筛查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量表对542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除意义感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相关不显著外,心理一致感及其各维度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及其各分型存在负相关(P<0.01);与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存在负相关(P<0.01),与一般自尊存在正相关(P<0.01).②心理一致感、条件自尊及一般自尊能预测C类人格障碍倾向.③条件自尊、一般自尊在心理一致感与C类人格障碍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5.40%、22.16%.结论:心理一致感能直接影响C类人格障碍,同时也通过条件自尊、一般自尊影响C类人格障碍.
-
社交网站认知负载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目的:探讨青少年社交网站认知负载、自我控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社交网站认知负载问卷、自我控制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对694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社交网站认知负载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②社交网站认知负载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自我控制在这一关系中起中介作用.③社交网站认知负载对抑郁的直接效应,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均受到性别的调节,具体而言,在女生群体中,社交网站认知负载对自我控制及抑郁的预测作用都更显著.结论:自我控制在社交网站认知负载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这一间接效应会受到性别的调节.
-
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的多重中介效应
目的:以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为中介考察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沉浸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沉浸、手机成瘾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分别与安全感呈负相关;②孤独感、安全感、沉浸在社交回避与苦恼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个体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强,越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体验到更强的沉浸感,导致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
-
爱环保还是爱流行?时间参照的作用
目的:本研究试图探讨个体是如何根据时间参照的变化来权衡产品环保度和流行度的,从而揭示绿色消费究竟是环保驱动还是人际驱动.方法:实验1采用被试间设计,实验2采用混合设计.结果:实验1研究发现,低流行属性会严重降低近期购买情景下的产品评价,而高环保属性则能更好提升远期产品评价.这种心理偏好导致个体在近期购买情境下(相对于远期购买情境)对高环保-低流行产品评价更低(实验2).结论:个体会策略性地在产品环保度和流行度间进行权衡,导致个体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实施绿色消费,从而出现绿色消费的不作为.
-
安慰剂效应的心理机制及临床应用
安慰剂效应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缓解患者的疼痛及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等.由于临床环境的复杂性,安慰剂效应的产生涉及到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环境等复杂的心理社会因素.为综合调节这些因素使得安慰剂效应大化,有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本研究系统总结了安慰剂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包括预期、条件化、社会观察学习和个体因素的作用;讨论了安慰剂在临床镇痛中的有效性;从患者、医护人员和治疗环境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临床中安慰剂效应的因素及相应的调节策略;后,针对当前安慰剂相关的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
内、外群体关系影响个体对核心厌恶刺激的行为反应倾向
目的: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探讨内、外群体关系对核心厌恶刺激行为反应倾向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GNAT范式(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和主观评定方法探讨被试对内群体成员和外群体成员核心厌恶刺激的内隐和外显行为反应倾向.结果:实验一以血缘关系区分内、外群体,发现相对于外群体成员,被试在外显和内隐层面对内群体成员核心厌恶刺激表现出更弱的回避行为反应倾向.实验二以乡土关系区分内、外群体,发现相对于外群体成员,被试在外显和内隐层面对内群体成员核心厌恶刺激也表现出更弱的回避行为反应倾向.结论:内群体关系在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均显著减弱了个体对核心厌恶刺激的回避行为反应倾向.
-
回避型依恋个体记忆缺损的行为特点及神经机制
回避型依恋个体的记忆缺损源于对依恋相关信息的注意回避、编码不足、负性重构偏向及提取失败.文章基于回避型个体消极的他人表征及脆弱/积极的自我表征,展开论述了回避型依恋风格影响记忆加工的内部工作模式与去激活策略、记忆各阶段的加工特点以及自动-控制加工水平的神经机制,呈现出“警惕-抑制”的两阶段加工模型.去激活策略只有在控制加工水平才能在情绪和行为上发挥抑制作用,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来应对焦虑和自我调节,从而导致了记忆缺损.未来研究可以从丰富实验材料中的依恋关系类型、扩展回避型个体对记忆内容情绪的感知研究、进一步探讨回避型个体对多种情境事件和人际关系的记忆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
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对热情和能力感知的影响:社会临场感的中介作用
目的:考察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对热情和能力感知的影响以及社会临场感的中介效应.方法:招募95名大学生被试,采用2(情境:社交导向情境vs.工作导向情境)x2(网络表情符号使用:使用vs.不使用)的组间实验设计考察了不同情境条件下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对社会临场感以及热情和能力感知的影响.结果:①使用网络表情符号显著提高了对目标对象的热情评价.②使用和不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对目标对象的能力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③在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对热情评价的影响中,社会临场感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40%.结论: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对能力感知的影响不显著,对热情感知的影响显著,这一效应受到社会临场感的部分中介.
-
强迫选择条件下性别刻板印象对行为信息注意加工的影响:个人理论的调节作用
目的:考察在强迫选择条件下,个人理论对性别刻板印象相关信息注意加工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内隐个人理论测验挑选出63名动态论大学生和67名实体论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再认测验考察在强迫选择条件下,个人理论对性别刻板印象相关信息注意加工的调节作用.结果:高认知负荷条件下,实体论者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于与其刻板印象一致信息,而动态论者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于与其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低认知负荷条件下,实体论者对与其刻板印象一致信息分配了更多的注意资源,但两类被试对与其刻板印象不一致信息及中性信息的注意资源分配均不存在差异.结论:刻板印象对行为信息注意加工的影响确实受到个人理论的调节.
-
不同症状类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任务态脑功能研究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类型患者任务态下脑功能的异常.方法:5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包括阳性症状组35例及阴性症状组17例.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38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N-back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并分析N-back任务态下三组间任务相关脑区活动差异.结果:给予N-back任务时,三组间激活差异脑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前扣带皮质及后扣带皮质,阳性症状组及阴性症状组内侧前额叶/前扣带皮质及后扣带皮质受抑制程度低于健康对照组,阴性症状组背外侧前额叶激活显著高于阳性症状组及健康对照组.结论:结果提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功能障碍在认知功能及阴性症状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参与阴性症状的形成;而皮质中线结构则在阳性症状(幻觉妄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冰毒成瘾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目的:探讨冰毒成瘾对工作记忆不同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69名冰毒成瘾个体和健康个体,基于Baddelev的工作记忆多成分模型,采用数字倒背任务、视空广度任务、2-back任务、数字转换任务、数字Stroop任务分别测试言语工作记忆容量、视空间工作记忆容量和中央执行系统的刷新、转换、抑制能力.结果:冰毒成瘾组的工作记忆容量、刷新和转换能力与健康对照组均没有显著差异,但抑制能力显著差于健康对照组.冰毒成瘾个体的抑制能力与成瘾时长和首次使用冰毒的年龄均没有显著相关.结论:冰毒成瘾个体工作记忆的缺陷主要体现在抑制能力的不足.
-
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使用:回顾与展望
道德两难困境作为道德研究的经典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广泛使用.本文综述了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使用的基本问题、个体和文化差异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其中个体差异包括性别、人格特质、情绪状态、认知负荷等;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宗教以及种族,特别是在语言差异上表现出外语效应.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回顾与总结,既有利于理解道德判断的内在机制,又有利于道德两难困境使用的规范化.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道德两难困境的标准化、使用道德两难问题应对新的伦理挑战以及探讨本土化的道德问题.
-
网络游戏对抗分心物干扰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网络游戏卷入程度对抑制功能中抗分心物干扰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游戏基本情况调查表以及Young所编制的网络成瘾筛查量表与网络成瘾测试,筛选出游戏成瘾组、游戏非成瘾组以及无游戏经验组被试各18名,让其完成Ebbinghaus错觉任务,用以比较三组被试在抗分心物干扰能力上的差异.结果:①三组被试都表现出明显的Ebbinghaus错觉效应;②游戏成瘾组的错觉量显著高于非游戏成瘾组和无游戏经验组,非游戏成瘾组和无游戏经验组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在知觉水平的抑制能力上,网络游戏经验对游戏玩家的影响受游戏卷入程度的调节,适当的游戏经验并不会影响游戏玩家的抗分心物干扰能力,但网络游戏成瘾则会损伤玩家的抗分心物干扰能力.
-
诈骗犯在风险情境下面对收益与损失的决策特点
目的:犯罪行为是罪犯行为决策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罪犯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都具有决策功能缺陷,行为学与脑成像的研究均表明人面对收益与损失的决策涉及不同的机制,而诈骗犯面对收益与损失时是否表现出与普通人不同的决策特点尚不清楚.方法:使用收益和损失分开的杯子范式研究了31名男性诈骗犯和30名男性普通人的风险决策特点.结果:诈骗犯在决策中选择风险选项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在损失情境下,诈骗犯对价值预期的变化不敏感,选择更多的非适应性选项.结论:诈骗犯在做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在杯子任务中存在决策功能缺陷,这种缺陷可能与他们的冒险性和对价值预期值变化的敏感性不足有关.
-
主动性社区治疗对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讨主动性社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随机抽取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14例分为主动性社区治疗组(n=43)和对照组(n=71),对主动性社区治疗组进行6个月的主动性社区治疗,入组前及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社会支持、临床症状和自杀风险,分析影响患者自杀风险的因素.结果:主动性社区治疗组6个月后客观支持得分、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对照组,阳性因子、兴奋敌对因子、焦虑抑郁因子和自杀风险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患者的支持利用度和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自杀风险相关.患者是否参与主动性社区干预以及首次测量的主观支持、焦虑抑郁症状、自杀风险与患者6个月后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主动性社区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减轻临床症状和自杀风险,干预后患者的支持利用度和焦虑抑郁症状与其自杀风险相关.主动性社区治疗、干预前的主观支持、焦虑抑郁因子和自杀风险可预测患者6个月后的自杀风险.
-
团体咨询成员相互共情的影响因素——基于社会关系模型
目的:采用社会关系模型探究团体咨询过程中成员相互共情的变异来源及影响因素.方法:共收集53名成员,10个团体的数据,考察共情能力、共情动机、情绪表达性、自我表露、相似性与相互共情的关系.结果:①共情水平和被共情水平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知觉者变量;②共情水平与观点采择、共情动机、相似性显著正相关;相似性更能够预测共情水平;③被共情水平与相似性显著正相关.结论:成员的共情水平及被共情水平受自身因素影响.相似性是相互共情中重要的有利影响因素.
-
联合动机访谈与单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动机访谈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与依从性.方法:全面收集关于动机访谈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符合条件的研究结果用Revman5.3软件从疗效、脱落率两个方面进行Meta分析,并对其增效机制进行综合概述.结果:共有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合并后效应量SMD=-0.54,95%CI[-0.85,-0.24];Z=3.53,P=0.0004.显示合并动机访谈组与单用认知行为治疗组在疗效上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合用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组.结论:动机访谈合用认知行为疗法组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认知行为疗法组.
-
正念教养干预在中国家长中的应用:可行性及有效性探讨
目的:检验正念教养干预在中国家长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招募33名中学生母亲参加正念教养干预课程.由家长报告自身正念教养水平、教养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并采用母亲和青少年讨论冲突任务时行为观察的数据作为家长教养行为的客观指标.结果:8周的干预仅有一名被试流失,参加课程的出勤率在80%以上;正念教养干预降低了家长的应激、抑郁水平,并提升了家长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包括自尊、生活满意度及幸福感;同时,家长的教养压力和过度反应教养方式水平降低,亲子积极互动增加.结论:正念教养干预在我国家长中具有可行性,并能促进家长的心理健康和积极教养行为.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7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