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심혈관병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93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3934
  • 国内刊号: 51-118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2-165
  • 曾用名: 心血管病学译文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血管病学进展》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聪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病之谜

    作者:汪汉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研究发现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检出率可达10%,而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心脏、脑、肾脏等靶器官的损伤更为严重.但目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病、诊断仍然不明确,现试图揭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病之谜以及临床意义.

  • 肥厚型心肌病的特殊亚型——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

    作者:邓根群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有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发生率虽然较低,但是一类未得到充分认识的临床亚型,其合并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猝死率,及时识别这类患者并启动抗凝、抗心力衰竭及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可改善临床预后.

  • Notch信号通路在风湿性心脏病炎症相关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亚录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以长期、反复发作的风湿性心瓣膜炎导致慢性心瓣膜损害的疾病.炎症在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与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如二叶式主动脉瓣、心瓣膜钙化以及室间隔缺损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Notch信号通路与淋巴细胞发育和增殖及炎症过程有密切关系,考虑Notch信号通路在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

  • 心房颤动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作者:刘吉义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认知功能障碍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患有心房颤动的老人更易患老年痴呆症,因为其引发脑卒中及脑卒中后痴呆的危险性远高于正常人.新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即使没有脑卒中,心房颤动也是认知功能障碍的显著危险因素.现结合心房颤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结果及循证医学依据,探讨心房颤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相关性.

  • 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靶血管的病理改变

    作者:周彩凤;徐英恺

    药物洗脱支架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有效地减少了支架再狭窄的发生,但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动脉瘤形成、靶血管部位超敏反应的发生等一系列的并发症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现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靶血管的病理学改变.

  • 药物涂层支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向真;李丹

    冠状动脉支架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再狭窄率,使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了质的飞越.冠状动脉支架发展至今已多种多样,其中药物涂层支架应用为广泛,但药物涂层支架在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同时存在增加支架内血栓的风险.因此,不断改进药物支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且药物支架向可降解支架逐渐发展.现就主要的药物涂层支架进行综述,介绍药物涂层支架的发展过程并大胆预测其发展趋势.

  • 急性心肌梗死对左心房的影响

    作者:贾静静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既往对心室收缩功能研究较多,对急性心肌梗死时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心室的舒张功能及患者的预后.现就急性心肌梗死时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做一总结.

  •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进展

    作者:化冰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显著增高,且较其他原因所致的脑卒中有更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故预防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治疗的重要环节,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管理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渐提高.近年来,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方面有重要进展,现对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与出血风险评估、抗凝策略选择及抗凝药物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王蓓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为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和早发冠心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血浆清除治疗和肝移植,近年来新药的研发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手段,现将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心脏微血管内皮屏障功能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转化医学意义探寻

    作者:齐康

    微血管内皮屏障是氧、养分和代谢产物进行选择性交换的场所,对于维持心肌微环境稳态起核心作用.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促进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程度不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还有生物学机制上的密切关联.虽然现有的再灌注治疗和公认的辅助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但该部分患者仍存在再灌注损伤的剩余风险,调节微血管通透性的转化医学研究成果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饮食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冉久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影响因素多达几百种,其中,近年不断研究报道了冠心病新的饮食影响因素,如花椒挥发油、辣椒素、大蒜素、茶多酚等.现借历年相关的研究和系列文献为基础,从饮食习惯对冠心病患病的影响做一综述.

  • 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贺

    心房颤动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研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机制是目前临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极为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已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转向分子生物学方面;现研究认为心房重塑、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活性增加等因素可能共同参与左心房血栓的形成.

  • 亚低温心脏保护作用的应用进展

    作者:周永胜

    低温疗法是一种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亚低温即降低体温至32~35℃,可以有效地减少兔、狗、猪、鼠的心肌梗死面积.降温获益与缺血后降温开始时间直接相关.亚低温心脏保护作用不仅局限于减少梗死面积,它同时具有改善缺血后心脏功能,减少无复流、改善微循环灌注,终起到改善心脏重构的作用.但在初步的临床试验中,低温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这可能是因为不能达到有效地快速降温.新的、快速的降温方法的临床应用,及相应信号通路的模拟药物将为低温治疗应用于急诊治疗提供崭新的前景.现就亚低温治疗的心脏保护作用、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做一综述.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仲琳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作为新发现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一员,对糖脂代谢、胰岛素分泌,以及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可诱导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的表达和分泌,从而发挥其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现着重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心肌缺血中的保护作用做一综述.

  • 心肌病中线粒体tRNA突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雨浓

    遗传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因,正逐渐受到重视.心脏对氧化代谢的强大依赖使得线粒体基因的改变在心肌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t-tRNA作为线粒体靶基因突变中常见的类型,在人类的传播显得尤为关键.因此,本文综述近年来在心肌病中mt-tRNA基因改变的大量研究及其进展.

  • 抗凝药物在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晓鹏

    肺栓塞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越来越高,抗凝治疗作为肺栓塞的基石疗法尤其重要,近年来,多种新型抗凝药物不断涌现,现就抗凝药物在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及进展做一综述.

  • 长链非编码RNA的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亮

    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 nt、不编码蛋白质的功能性RNA分子.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可通过与核内外结构相互作用调节基因的表达,如基因印记、染色质重塑、细胞周期调控、剪接调控、mRNA降解和翻译调控等.虽然长链非编码RNA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一些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功能的变化与临床疾病表型的改变相关.现就长链非编码RNA的调节机制、主要功能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 高胰岛素血症对平滑肌细胞基因异常甲基化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仲伟天

    调查发现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实验证实胰岛素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已被证实与基因异常甲基化有关,近发现高胰岛素可以导致平滑肌细胞基因异常甲基化,由此提出假设,血液中高浓度胰岛素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重新认识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

    作者:余梅玫

    急性心力衰竭综合征指的是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急骤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需要紧急救治.其预后极差,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现对急性心力衰竭的一些新认识做一概述.

  • 钙增敏剂对心肌钙稳态的影响

    作者:薛祚臣

    心力衰竭是目前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以左西孟旦为代表的钙增敏剂作为新一代强心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但是临床对其安全性以及远期预后的报道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可能与其改变心肌细胞钙缓冲能力,从而影响钙稳态的药理作用有关.现对钙增敏剂对心肌钙稳态的影响做一综述.

  • 大型哺乳动物体外心脏工作模型在心血管疾病可视化诊疗中的应用

    作者:丁戈琦

    体外心脏工作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的精确诊断以及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可视化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具有较高基础研究和临床实用价值的重要可视化技术平台.现将综述大型哺乳动物体外心脏灌注模型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可视化应用及发展前景.

  • 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研究现状

    作者:段慧;郭良敏;李锐

    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还与后天因素有关的离子通道疾病.新近的研究又发现了许多与发病相关的基因和细胞电生理机制,如编码甘油-3-磷酸脱氢酶样基因、心脏传导延迟等.根据发病原因将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分为多种类型.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是部分猝死的真正原因.目前的治疗药物仍首选奎尼丁,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和射频消融逐渐成为治疗获得性Brugada综合征主要的手段和方法.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费翔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纽约心功能分级,但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在再同步化治疗患者中仍很高.有研究提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心室起搏可能通过逆转正常激动顺序、延长QT间期和增加全室壁复极离散度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适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应评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明确是否同时植入带除颤功能的心室电极.

  • 血液超滤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李双双

    体液潴留是心力衰竭进展和发病的核心病理生理环节,是绝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减轻体液潴留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靶标.血液超滤技术可以安全而有效地清除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多余液体,已作为快速减轻心力衰竭患者容量超负荷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现就超滤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一简要的综述.

  • 葡激酶研究进展

    作者:苟冶然

    葡激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新一代天然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具有高效的溶栓活性和纤维蛋白特异性.进入机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是限制其临床使用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途径.现将从结构特点、溶栓机制、免疫原性及分子结构改造等方面重点介绍葡激酶的研究进展.

  • 儿茶酚抑素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清文

    儿茶酚抑素作为儿茶酚胺分泌及释放的抑制剂被发现,在体液水平上拮抗交感神经活性.在心肌梗死缺血-灌注过程中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的破坏和凋亡,使得心肌梗死面积受限,同时抑制心肌细胞挛缩.临床观察得出,冠心病患者血浆儿茶酚抑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该类患者中儿茶酚抑素浓度升高以应对心肌缺血的病理状态.

  • 早复极和早复极综合征与心脏性猝死

    作者:杨威;吴林

    早复极是临床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当具有早复极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时称为早复极综合征.早复极综合征患者10%可以检测到基因学改变,发生猝死的危险性与ST段抬高部位波及下壁和侧壁、抬高幅度≥0.2 mV,具有心律失常或猝死家族史等相关.诊断需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和Brugada综合征等,临床应注意心电图早复极与早复极综合征的区别和危险分层.对有心脏骤停史者应植入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早复极综合征合并的电风暴,奎尼丁对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后患者可能预防复发.

  • MOGE(S)分类——心肌病表型-基因型对应分类方法介绍

    作者:刘雯

    随着对心肌疾病认知的逐步完善,支持对心肌病采用遗传分类,这也是AHA和ESC分类的终目的.专家建议对心肌病从5个方面进行分类,包括形态功能特性(M)、累及的器官(O)、遗传模式(G)、明确的病因(包括详细的遗传学缺陷或其他疾病原因)(E),按照ACC/AHA分级(A~D)和NYHA心功能Ⅰ~Ⅳ级进行功能状态分级(S).功能状态的评估可由医生自行选择.这种针对5个方面进行描述的分类为MOGE(S)分类.

    关键词: 心肌病 分类 临床 基因
  • 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因检测

    作者:浦介麟

    自1995年发现遗传性心律失常第一个离子通道致病基因以来,心律失常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发现了近30个致病基因和近千个致病突变位点.2011年,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发布了《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13年,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律学会/亚太心律学会共同发布了《遗传性原发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1-2].目前发达国家对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基因检测已用于辅助诊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根据国外的进展和自己的观点发布了相应的中国专家共识,其中重点阐述了基因检测在遗传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评估了基因检测结果对不同种类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的诊断、预后、治疗和预防的影响,为我国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检测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 长QT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翠兰;王震

    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常于青少年发病的遗传性心律失常,迄今为止已发现20个致病基因.其中LQT1 ~3占约80%,致病基因分别为KCNQ1(IKs)、KCNH2(IKr)、SCN5A (Na),故关于基因筛查专家共识建议只筛查LQT1~3.在3个主要亚型中,目前研究多的是LQT2.主要涉及的机制有突变导致蛋白转运障碍、无义介导的mRNA衰减、翻译重启造成N端截短蛋白、影响PAS域蛋白折叠及与其他部分的相互关系、全长Kv11.1a异构体转换为C端截短的Kv1 1.1 a-USO等.也探讨了对应这些机制的基因特异性治疗策略.

  • 基因个体化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刘欣;周琼琼;洪葵

    心血管疾病是全人类的主要健康杀手,其预防及治疗已成为医务及科研工作者致力研究并改进的对象.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众多,标准的治疗方法常难以对所有患者奏效,有时还可能带来危害.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人类基因和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大量心血管疾病相关特异遗传变异及特征被发现,其内在致病机制逐渐明确.基于基因学的个体化治疗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正稳步开展,有望成为心血管病的佳治疗措施.

  •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

    作者:贺鹏康;程冠良;吴林

    进行性心脏传导疾病以心内传导系统的进行性退行性变导致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病因不明,体表心电图上出现PR间期及QRS间期的延长和/或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晕厥或猝死.早期发病者预后差.患者常有钠通道基因异常的遗传性基础,诊断主要依赖心电图学的随访,因为发病率不明,临床应予以注意.治疗主要依赖永久性起搏治疗,适应证较其他传导系统疾病宽,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应谨慎.

  • 一些关于起搏器的早期概念

    作者:Guy Fontaine;李国良;武金娥

    1 1970年以前的一些起搏器概念1.1 1964年《on demand》中起搏器的概念经过Pr Welti在Tenon医院3个月的努力,瑞典发明了第一批起搏器,之后美国也发明了起搏器.当房室传导的自发反馈与起搏器的固定频率冲突时,可出现不规则、耐受性差的心脏节律,有触发室性心动过速或致命性心室颤动的危险.Guy Fontaine博士的观点是,这可以通过起搏器固定频率的计时系统将心电描计图适当放大来进行预防.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进展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