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심혈관병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93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3934
  • 国内刊号: 51-118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2-165
  • 曾用名: 心血管病学译文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血管病学进展》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聪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Fabry 病对心脏受累的表现及其检测与治疗

    作者:兰亭玉

    Fabry病是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的溶酶体存贮障碍疾病.Fabry病心血管损害很普遍.心脏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鞘糖脂沉积在心肌细胞及传导组织,但是对于心肌病来说重要的是心肌细胞的增生及纤维化.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表现能鉴别不同原因引起的左室肥厚.心脏磁共振不仅用于心脏功能的检测,还可用于组织异常的检测.酶替代疗法可以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心肌肥厚;在心肌纤维化发展之前进行治疗能改善心脏功能和防止容量负荷的恶化.中年人出现心肌肥厚,在无其他常见原因时应该检测α-半乳糖苷酶是否缺乏.

  •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余秀琼;王引利

    妊娠合并心脏病目前仍然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威胁母婴健康常见严重的一种疾病.现综述近年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关键词: 心脏病 妊娠 诊断 治疗
  • 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菊红

    随医学发展、治疗技术进步,非心脏手术量日益增加且手术患者趋于高龄化,这是当今医学领域的一大疾病特征.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且危害大,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一致的、亟待解决的一大医学难题.但目前针对这一难题的前瞻性随机大规模的循证证据有限,国内甚少.现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 家庭自测血压波动性的临床应用

    作者:黄辰

    随着血压波动性与靶器官损害、预后的关系得到更多研究的支持,血压波动性越来越受到临床与科研人员的重视.家庭自测血压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评价血压波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现就家庭自测血压监测评价血压波动性的指标、与靶器官损害及预后的关系、疗效评估等方面加以综述.

  • miRNA和主动脉夹层研究进展

    作者:薛云星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危重急症,在我国随着高血压人群的扩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相关的病理过程相对复杂,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其一定的发病规律.miRNA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录后水平调控因子,广泛参与调控各种疾病的发病过程,相关研究表明其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将就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发病研究的新进展和miRNA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做一综述.

  • 心力衰竭生化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雷永兰;敖茂成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也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虽然其处置的重点已经转向早期干预和改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病死率,但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仍阻碍了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生化标志物的研究在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现就目前心力衰竭生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伟

    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目前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和研究热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被认为与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目前极受关注的效应器.近年来随着基因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对于这一效应器又有了新的发现.现对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结构、功能、作用机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 心肌收缩调节装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作者:台适

    心肌收缩调节信号是一种非兴奋信号,它作用于心肌绝对不应期,在不增加心肌耗氧的情况下,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收缩力,改善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并能逆转心室重构.心肌收缩调节信号的装置类似于心脏起搏器,新近临床研究均证实该装置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作者:周勇;蒋逸风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从早期的的Rashkind封堵器,发展到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随着封堵器结构不断完善,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减少.近年来,为了减少或完全避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并发症,国内外均研制出一系列的新型封堵器.

  • 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系统应用概述

    作者:赵世杰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经确定,应用系统化方法对总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进行综合评估能更好的控制危险因素.作为评估心血管疾病危险的重要工具,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系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现对其加以概述.

  • 液态氟碳超声造影剂在分子显影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尚艳文

    液态氟碳纳米微球是一种新型的超声造影剂,它粒径小,稳定性好,显影方式为聚集显影.目前国外已有成功靶向血栓显影的报道,另外,液态氟碳超声造影剂被证实具有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心肌功能的作用.这篇综述将从其分子显影和治疗作用方面进行讨论.

  • 肥胖与心肌脂质沉积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毅

    肥胖是引起血糖、血脂、血压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除导致糖尿病、冠心病、肿瘤外,还可直接引起心肌细胞内脂质沉积,引起心肌受损,终导致心力衰竭.目前研究认为,心肌脂质沉积主要与肥胖患者心肌细胞的脂肪酸摄入增加、脂肪酸氧化受损及脂质合成增加等有关,但具体机制仍不很清楚,明确肥胖与心肌脂质沉积的机制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肥胖相关的心力衰竭.现就肥胖与心肌脂质沉积的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 心脏淀粉样变性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晶;孙菲菲

    淀粉样变是一组因蛋白质分子异常折叠所致的淀粉样蛋白或称淀粉样物质在组织器官中沉积的综合征.不同来源的淀粉样蛋白将淀粉样变性分为多种类型.心脏是常见的累及部位,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并且由不同类型的淀粉样蛋白引起疾病的机制及预后各异.早期明确诊断淀粉样蛋白的类型,对治疗措施的选择尤为重要.现就近年来对心脏淀粉样变性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 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新策略

    作者:孙兑荣

    支架作为一种药物控制释放平台,通过控制药物释放、输送成为减少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当支架被应用于复杂心脏解剖结构和临床情况下,支架内再狭窄仍有可能发生,表明药物洗脱支架仍需改进.现综述药物洗脱支架参数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参数在抗再狭窄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以期为降低再狭窄提供参考.

  •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进展

    作者:李医博

    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心脏病领域出现的新概念,泛指一大类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病.介入技术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今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亮点.现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 他汀类药物与新发糖尿病关系的新进展

    作者:赵丽明;王勇

    目前,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一、二级预防中广泛使用,使广大心血管病患者获益显著.但是,近年来临床试验中他汀的使用被观察到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虽然大多数的他汀随机对照试验在主要终点事件中没有涉及到新发糖尿病的发生,但是目前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就他汀类药物使用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他汀 糖尿病 风险
  •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进展

    作者:栗程

    左西孟旦是近年来新研制的正性肌力药物,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模式,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增加心排血量,同时不增加心肌耗氧,不良反应少,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均证实,左西孟旦可明显改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降低病死率,但对于远期预后,目前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 超声新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海兰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疗效评价中,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新技术如三维斑点追踪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方法,为评价疗效提供了直观、量化的诊断依据.

  • 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辉

    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肌缺血患者预后.现综述抗血小板治疗的进展,包括传统药物阿司匹林、噻吩并吡啶类、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西洛他唑等,新型抗血小板制剂及其药代动力学、药物遗传学方面的差异、作用机制、临床相关证据、不良反应等,并简要介绍了抗血小板药物的联用.

  • 右心功能超声评估进展

    作者:刘敏

    近年来右心功能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右心功能的分析对疾病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超声心动图已广泛应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及结构,目前有多项超声新技术已逐渐用于右心功能的临床研究,如组织多普勒成像、斑点追踪技术、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等,现就近年超声心动图在右心功能评价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一回顾.

  • 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材料与治疗进展

    作者:冯灿

    冠状动脉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冠状动脉畸形,属于发生率较低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随着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广泛应用,对冠状动脉瘘的治疗从早期的外科开胸直视下结扎为主逐渐向介入治疗方向发展,并且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共识.现总结目前常见的介入材料,并对近期的治疗进展进行了回顾.

  • 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晚期和晚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机制

    作者:芮璐;强中强

    药物洗脱支架时代,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已经被显著降低,相反,由于内膜延迟愈合导致的晚期和晚晚期支架内血栓使患者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但其发生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现详细阐述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现状,并针对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国宏;王吉云;马长生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杂交治疗是指小切口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杂交手术发展已历经10余年,近年来,随着杂交导管室的建立,一站式杂交成为可能,一站式杂交与分期手术比较可以术中即刻判断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的通畅率,可以在左乳内动脉桥的基础上行复杂PCI治疗,同时可实现完全再血管化治疗.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及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使患者满意度增加.

  • 碎裂电位在慢性心房颤动消融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文俊杰

    持续性及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已经有多种不同的导管消融策略,但是对于慢性心房颤动的佳消融策略尚未确立.消融复杂碎裂电位作为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辅助策略部分原因是其运用方便,潜在的消融区域容易通过直视和电标测系统识别,对消融的应答能通过信号的减少或碎裂的消除迅速被证实.

  • 干细胞与生物起搏

    作者:郭晓华

    目前临床治疗严重心动过缓的主要措施是植入电子起搏器,越发追求多元化、自动化、生理化,但是存在很多局限性,如电池寿命有限、心脏永久性植入导管、不受神经体液因素调节等.于是构建一种"生物起搏器"应运而生.干细胞移植心脏生物起搏即诱导干细胞分化成具有起搏和传导功能的细胞,重建心脏的起搏和传导功能,对受损的自律性节律点或特殊传导系统的细胞进行修复或替代,弥补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不足,改善病人生存状况,干细胞与心脏生物起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 类风湿关节炎血脂特征及其管理

    作者:汪汉

    类风湿关节炎罹患心血管疾病并不少见.其心血管致残率及病死率较一般人群远远增加,部分原因归功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血脂异常.类风湿关节炎的血脂异常非常复杂,与疾病的活动性及炎症密不可分.低水平的胆固醇浓度常是早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表现;而药物常导致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胆固醇及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建议筛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脂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尽管缺少大规模、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控制血脂异常仍然是减少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并发症的有力措施.

  • 心肌营养素1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刘玉峰

    心肌营养素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心肌营养素1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营养素1血浆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心肌营养素1参与交感神经元的胆碱能转化,参与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参与诱导心肌肥大和心室重构,加剧了慢性心力衰竭病程进展.心肌营养素1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价值评价相关联,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这些研究为今后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价值评价提供全新的信息.

  • 外周动脉疾病的风险因素控制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何培源

    外周动脉疾病是系统性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该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行动负担,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致残及致死的风险.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不仅可以减少远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率,同时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2011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公布的外周血管疾病诊疗指南将风险因素控制列为外周动脉疾病重要的一、二级预防手段,国外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给该指南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现将新研究进展整理做一综述.

  • 肺栓塞合并卵圆孔未闭——反常栓塞的危险因素

    作者:何璐

    近年来,随着对肺栓塞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临床检出率已逐渐提高.曾有较多肺栓塞诊治及误诊分析的报道,亦有许多反常栓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报道,但肺栓塞合并反常栓塞的详细报道鲜见.现将肺栓塞合并反常栓塞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拓宽对各类手术后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肺栓塞等合并症时能正确思考和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对策.

  • 心脏术后低甲状腺激素状态和替代治疗

    作者:焦若男

    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重要作用得到广泛认识.多数患者心脏手术后出现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状态,称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病态综合征.对成人、儿童的心脏手术和心脏移植术后纠正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状态的大量研究证实,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治疗可改善术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功能,但对患者的病死率和预后的影响不明确.因此,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是否作为常规药物的使用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 胰岛素对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琦;雷新军

    急性心肌梗死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应激,应激可以导致非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或者既往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明显升高,而升高的血糖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激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升高,而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过高的血糖也可导致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这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都是有害的,而多种研究也表明强化胰岛素的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高血糖状态,同时还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心脏有直接保护作用.

  • Th17细胞和Treg细胞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朱治蓉

    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s,Th17)和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 是近年来发现的两种新的CD4+T细胞亚群.Th17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Th17激活,其上调水平与斑块的不稳定密切相关.Treg能够分泌细胞因子抑制炎症反应,维持自身免疫平衡,对动脉硬化具有保护作用.有研究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Th17/Treg的失衡导致炎症和斑块不稳定可能是重要的原因.

  • "瓣中瓣"技术在生物瓣膜衰败治疗上的应用

    作者:姜海滨

    生物瓣膜衰败是外科生物瓣膜置换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再次行经胸外科手术换瓣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病死率明显上升.经导管"瓣中瓣"技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治疗外科生物瓣膜衰败的有效手段,现复习相关文献就该技术在生物瓣膜衰败治疗上新进展做一综述.

  • 高血压及其相关血管病变的社区防控策略

    作者:王宏宇

    高血压相关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导致目前人群致死和致残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健康和经济负担.针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相应的社区防控策略有助于维护高血压患者血管健康,终有效降低高血压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 CT冠状动脉造影前β受体阻滞剂干预心率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进展

    作者:刘挨师

    由于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率的特殊要求,β受体阻滞剂目前已经成为检查前降低心率的常规方法.现就CT冠状动脉造影降低心率的必要性、β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等内容进行综述.

  • 剩余风险——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时代到来?

    作者:陈启稚

    目前认为虽经过积极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仍未能完全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心血管疾病"剩余风险".血脂剩余风险主要包括三酰甘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或同时伴有载脂蛋白B和微小低密度脂蛋白升高; 非脂类因素中,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事件中起推动作用.此外、C反应蛋白、代谢综合征、激素、感染、内脂素等也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 血管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满足全身血管病变综合防治需要

    作者:王宏宇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动脉的系统性病症,它与众多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有关,并导致进行性的动脉血管系统损伤,终引发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血管病的发生.而导致上述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病变,表现为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等.因而,从根本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致死、致残后果,不仅仅要重视和治疗严重血管事件,更重要的是早期检测血管病变,早期干预、早期预防,避免终末期血管事件的发生.全身血管病防治的关键为早期血管病变检测,通过超声等各种无创的检测技术、脉搏波速度、心踝血管指数、踝臂指数等,早期评估血管病变,并通过以社区医疗和全科医疗为主体、三级医院为龙头的模式,进行有效的血管健康管理,使血管病从早期预防、发病后的治疗和后期的康复构成完整的患者服务系统.血管医学是贴近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学科,实验室创立的无创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等的检测技术终都服务于临床,成为临床上早期血管病变重要的检测手段,血管医学终会成为转化医学的主阵地.

  •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新机制——血流切应力效应

    作者:杨达雅;伍贵富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非侵入性、成本低,且安全有效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治疗措施,然而其确切的疗效机制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阐明.以往认为,血流动力学效应是EECP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近年研究表明,EECP增加血流切应力,并通过血管生物学机制发挥血管保护和抗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益处.EECP诱导的血流切应力的增加可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与形态,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以及促进血管新生和血管形成.本综述将复习EECP发挥即时和长期效益的潜在机制和相关证据,并从其增加血流切应力的角度着重论述.

心血管病学进展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