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심혈관병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93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3934
  • 国内刊号: 51-118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2-165
  • 曾用名: 心血管病学译文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血管病学进展》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聪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窦房结自动除极相关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松柏;佘强

    在心脏传导系统中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搏点.多种离子通道参与自动除极是其高自律性的基础.近年来,研究能模拟窦房结功能的生物起搏器成为热点,而对窦房结生理起搏机制的深入了解对此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参与窦房结自动除极的离子流及相应离子通道作一简要综述.

  • 药物洗脱支架时代支架血栓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金玲;张元春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药物洗脱支架作为新技术,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降低再狭窄率的有效性.药物洗脱支架兴起后短短的几年内,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其在临床应用的普及和应用范围的推广,研究发现支架血栓尤其是晚期及极晚期支架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就支架血栓问题,各研究报道不一,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现根据新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 新一代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作用机制和应用进展

    作者:程澜;张黎军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醛固酮具有心脏毒性作用,它可导致心肌炎症、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纤维化,由于存在着醛固酮逃逸现象,醛固酮拮抗剂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能有效地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死亡率,而与性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远较传统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小,有望成为心血管领域中的广泛用药.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作者:郭素峡;李兴德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通过对二者神经、体液、内皮功能、胸内压、睡眠紊乱等方面的相关性研究,可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缺血修饰白蛋白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李志远;杨曙光

    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的心肌缺血标志物,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在心肌缺血的早期阶段检出,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现简要介绍近年来IMA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刘国栋;赖珩莉

    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在近年来均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经心包穿刺途径标测与消融使室性心动过速的消融成功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诊断标准不明确、操作经验少、并发症较多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

  • 内毒素、炎症与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进展

    作者:叶强;雷寒

    近年来研究证实脂多糖慢性刺激可导致体内慢性炎症状态及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启动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现主要从脂多糖导致炎症及脂质代谢紊乱的机制方面对文献进行综述.

  • B-型利钠肽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郜攀;黄岚

    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 是利钠肽家族成员中一种含32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主要从脑、心室分泌.早期的生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利钠、利尿、扩血管,抑制醛固酮分泌及交感神经活性等方面,是反映左室功能不全和容量负荷过重的一个敏感指标.近来的研究发现BNP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存在关系,现拟对BN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胆固醇结晶栓塞

    作者:张之瀛;尹勇;徐泽升

    着重介绍胆固醇结晶栓塞症的认识过程、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以对胆固醇结晶栓塞症作出一个简单的总结,加深大家对胆固醇结晶栓塞症的认识.

    关键词: 胆固醇结晶 栓塞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心房颤动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肖扬;李裕舒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很多研究揭示房颤与心房纤维化有关,而且有研究显示房颤病人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和活性都有所升高.因此,清楚认识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关系,对了解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及纤维化的作用,和指导临床治疗房颤、预防房颤复发等诸方面都非常重要.

  • 智能化水凝胶在原位心肌组织工程的应用

    作者:王涛;蒋学俊

    原位心肌组织工程在近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是指利用生物材料携带细胞移植于心肌梗死及其周边部位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为细胞治疗提供了基质,提高了细胞的存活率,现就生物材料可注射水凝胶在原位心肌组织工程的应用作一综述.

  • 交感过度兴奋在慢性肾脏病高血压中的作用进展

    作者:赵燕茹;倪兆慧

    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并与肾病进展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大量研究显示,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压升高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有关.现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交感过度兴奋的产生机制及新干预措施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经济舱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预防

    作者:赵宏坤;林晓耘;程心培

    1977年Symington和Stack首次提出经济舱综合征的诊断.其发病机制既有凝血机制增强,也有抗凝机制降低,加之肢体少动血流淤滞、血小板向血管壁黏附、聚集、释放血栓素.目前,大多认为对于长时间乘飞机或其他交通工具的旅客,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 ATP结合盒转运子A1与冠心病

    作者:王瑜;张向阳

    ATP结合盒转运子A1蛋白是一个由2 26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其功能是在胆固醇逆转运过程中起第一步限速作用.ATP结合盒转运子A1的转录受多余的胆固醇、肝脏核受体肝孤儿受体、视黄酸X受体、维生素A的衍生物全反式视黄酸等多种脂质调节.ATP结合盒转运子A1常见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 CD36抗原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陈俊华;张向阳

    CD36抗原是一个多配体清道夫受体,广泛分布于多种不同的细胞表面,如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表面.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CD36抗原通过黏附和内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就CD36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作以下综述.

  • 瘦素、脂联素与高血压

    作者:翁隽挺;陆红

    瘦素和脂联素均为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但是高血压患者的瘦素水平升高,而脂联素水平降低.现就瘦素、脂联素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瘦素 脂联素 高血压
  • 不稳定斑块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作者:何忆雯;秦永文

    不稳定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现就不稳定斑块的产生过程及其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主动脉瓣狭窄经皮瓣膜置换治疗进展

    作者:沈兰;何奔

    大部分主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外科开胸手术瓣膜置换为主,后者是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而近10年来经皮瓣膜置换经历了迅速发展,为有终末期主动脉瓣狭窄,又无法承受外科手术高风险的病人提供了新的选择.

  • 他汀类药物的心血管非降脂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刘德敏;崔炜

    大量动物及临床实验都证明了他汀类药物的独立于降脂作用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他汀类药物可通过许多作用机制发挥其非降脂作用,我们将就这些方面做一综述.

  • 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在心房颤动中的意义

    作者:杨志健;廖德宁

    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是一重要的电生理现象,是形成折返的基础,在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其与心房颤动也有密切关系.各种病理因素引起的心房肌有效不应期离散增大可以触发和维持心房颤动,同时,组织重构和电重构均可引起有效不应期离散的增大,以减小有效不应期离散为靶点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心房颤动.

  • 肺动脉高压的急性血管反应试验

    作者:张洪亮;秦春常;柳志红

    急性血管反应试验对指导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是重要的,它可以选择出适合长期钙通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判断患者预后.目前用于急性血管反应试验的药物主要有前列环素、腺苷、一氧化氮.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急性血管反应试验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在持续监测的情况下由有经验的人员完成.

  • 脑钠肽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邓婷智;欧柏青

    心力衰竭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终转归,脑钠肽作为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新指标,以及作为一类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在国内外颇受关注.脑钠肽的作用机制也在不断探索中.

  • 他汀治疗对心力衰竭的影响

    作者:潘国忠;胡大一

    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显示,他汀类治疗可以使心力衰竭的患者获益,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神经激素活性以及改善心肌重塑等等,而且这些保护机制与血脂的降低无关.

    关键词: 他汀 心力衰竭 预后
  • 缺氧诱导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盛娓娓;黄晶

    目前对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已经上升至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发现缺氧条件下的血管新生与缺氧诱导因子密切相关,炎症反应、骨髓干细胞也参与其中.血管新生机制的研究为治疗性的血管新生和治疗性的抑制血管新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 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中的表现及作用

    作者:任玉华;张晓刚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多因素性疾病,慢性炎症介导其发生、发展的全程.炎性反应可由血管内皮对慢性感染、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或其他因素的反应引起.机体炎症反应时释放的生物活性因子,不但可预示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而且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的发病过程.炎症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因子已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程度的具有预后意义的主要指标.

  • M型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扬;郭薇

    M型超声心动图有着其他超声心电图所无法替代的优点,特别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解剖M型、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弥补了传统M型超声心动图的不足,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高血压前期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秀梅;卢新政

    JNC-7提出了高血压前期的新概念,并且推荐这类人群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现就高血压前期的概念、流行病学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干预措施作一综述.

  •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冠心病治疗作用的研究

    作者:史笑笑;王宁夫

    晚期冠心病是西方国家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有其局限性.血管新生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现就治疗性血管新生大背景下,肝细胞生长因子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尚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 抑郁症与冠心病

    作者:袁琛;张军;郭艺芳

    抑郁症与冠心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被认为是心血管系统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另一种重要危险因素.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多涉及认知扭曲、生活中缺少令人愉快的事、人际间关系等问题,它从多方面影响冠心病发生、发展.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社会干预以及运动疗法是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SADHART和ENRICHD试验是目前针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进行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的客观、权威的研究.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症
  • 胞浆型磷脂酶A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韩俊愈;李卫华

    胞浆型磷脂酶A2 (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 是一组数量众多的酶.它们能将膜上的磷脂水解为脂肪酸和溶血磷脂.这些脂类的产物可充当细胞内的第二信使,也可进一步代谢成为有效的炎症反应介导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性治疗上,cPLA2是一个新的有待研究的因子,可能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新靶点.

  • NT-proBNP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夏思良;周建松

    NT-proBNP具有血半衰期长、浓度较高、个体变异小和体外稳定性高等优点;NT-proBNP能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提高心力衰竭诊断率,客观评估心力衰竭预后及危险分层,监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被认为是理想的心力衰竭标志物.

  • 多层螺旋CT评价梗死心肌的研究进展

    作者:曲新凯;方唯一

    多层螺旋CT的适应证不断拓展,除了可以明确诊断冠脉血管病变,还可以评价心肌运动及功能,并对梗死心肌能做出精确地评价,通过一次检查提供心脏的整体数据.

  • 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郑敏;赵进军

    冠状动脉左主干负责左心室大部分的心肌供血,左主干严重狭窄或闭塞易引起心脏突发事件.心电图作为一个方便、广泛使用的诊断方法,对于早期预测左主干病变并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左主干病变 心电图
  • 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贾媛;郭丹杰

    平板运动试验是临床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之一.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结合了运动时间、ST段偏移和运动中出现的心绞痛症状等因素,可以预测有无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并且可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现主要概述Duke评分在冠心病诊断和评价预后方面的价值.

  • 心脏运动康复新进展

    作者:胡新磊;毛节明

    随着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患者生存寿命的延长,心脏病居高不下的致残率仍为心脏专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从心脏运动康复的目的、适应证、内容、方式、影响心脏运动康复的因素以及研究热点对心脏运动康复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心脏 运动康复
  • 溶血磷脂酰胆碱G-蛋白偶联受体G2A的研究

    作者:李再新;雷云玲;欧阳克清

    溶血磷脂酰胆碱(LPC)高亲和G-蛋白偶联受体G2A(GPCR G2A)是大的细胞膜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具有七螺旋跨膜肽段结构.近年发现GPCR G2A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GPCR G2A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就GPCR G2A结构、分布、生理功能和信号传导作一简述.

  • 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国栋;李晓燕

    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通过观察药物负荷下室壁运动,提供诊断心肌缺血的有用信息,虽然超声图像分析依赖于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及主观经验,影响了诊断的准确性,但近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提高.现就腺苷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在诊断冠心病方面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 药物涂层支架负面作用的新认识及防治进展

    作者:韩文正;方唯一

    在2007年召开的TCT大会上,专家们通过临床试验结果说明了药物涂层支架和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关系,药物涂层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再一次得到了证实.但在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贴壁不良、支架断裂等其他问题.因此,关于药物涂层支架安全性的问题争论仍将继续.而在药物涂层支架负面作用的防治上,药物治疗、新型支架的发展等方法也在逐步发展之中.

  • 高原肺水肿研究进展

    作者:赵贵锋;葛德元

    高原肺水肿属急性高原病重症,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现综述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现状与前景

    作者:范阜东;王东进

    心肌梗死后的瘢痕形成及心室重塑严重影响缺血性心脏病人的预后,而常规治疗手段又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关于干细胞移植等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现就骨髓干细胞的分类、移植方法和遇到的问题、前景等作简要介绍.

  • 抗炎和免疫调节治疗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何海刚;张振刚

    几十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机制是伴有神经内分泌激活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的激活和持续的炎症反应(尤其是炎症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在CH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CHF可被看做是免疫激活和循环血中前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增加引起的炎症反应的结果.抗炎和免疫调节治疗成为CHF治疗的新方向.

  •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凝治疗进展

    作者:何川;燕纯伯

    现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准抗凝治疗存在不少局限,作用有限而出血并发症发生比例较高,临床迫切需要新型的抗凝治疗药物.现综合近期公布的研究成果,对新型抗凝药物的代表:直接的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的作用、理化特征和临床使用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回顾.

  • 醛固酮-氧化应激与心肌重构研究进展

    作者:孙建琦;马礼坤

    氧化应激参与醛固酮诱导的心肌重构已被许多实验证实.醛固酮灌注后会引起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增高,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改善心肌重构的同时降低了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应用抗氧化剂亦能够显著改善心肌重构.现就醛固酮-氧化应激及抗氧化剂与心肌重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经桡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技术及评价

    作者:傅国胜;周斌全;杨跃进

    主要介绍冠脉分叉病变的几种双支架技术及各自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能在经桡动脉6F指引导管内完成的Step crush术、Modified balloon crush、DK crush 、Reverse crush、Step kissing stents技术及Culottes支架术、T支架术的操作步骤,适应范围,临床评价.

  • 双对吻挤压技术治疗分叉病变

    作者:陈绍良

    即使在今天药物洗脱支架时代,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依然是极具挑战性的,主要表现为再狭窄率高,随访期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从金属裸支架开始的多项临床就已经证实双支架术式并不比单支架术优异,主要原因在于分支血管开口的再狭窄率没有得到有效的降低.但是,位于特殊部位的分叉病变必须使用双支架术,这就促使开展双支架术的深入研究.在回顾不同双支架术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改良后的双对吻挤压技术及特殊类型分叉病变专用支架.

  • 分叉病变双支架技术及评价

    作者:葛雷

    目前为数不多的随机研究表明与单支架技术相比,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双支架技术并未提供更多的益处.在主支血管内置入支架,必要时在分支血管内置入另一枚支架(Provision T支架术)仍然是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治疗策略.但在临床实践中,仍有20%~30%的真性分叉病变需双支架技术,即便是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双支架技术的应用也不应减少.如果病变弥漫性累及分支血管开口部位和近中段血管,分支血管直径>2.5mm且供血范围较大,术者应选择双支架技术.目前尚无资料表明与单支架技术相比,双支架技术增加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在采用双支架技术时,必须完全覆盖病变和进行终球囊对吻.患者对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在改善患者的预后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血管病学进展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