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Advance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심혈관병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成都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93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3934
  • 国内刊号: 51-1187/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62-165
  • 曾用名: 心血管病学译文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心血管病学进展》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赵聪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封堵器血栓形成及防治现状

    作者:王毅

    房问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已经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封堵术后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成为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降压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贾坚;门琛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以及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基因多态性的不同导致了药物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现综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多态性与临床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降压疗效的相关性,并分析以往研究结果矛盾的可能原因.

  • PRKAG2心脏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叶忠;张必利

    PRKAG2心脏综合征是一种由于编码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γ2亚基的PRKAG2基因遗传性缺陷导致的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它的典型表现为:心室预激、进展性传导系统疾病和心脏肥大.虽然PRKAG2心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肥厚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相似,但它们在发病机制上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PRKAG2心脏综合征是一种心脏代谢性疾病.现就近年来对PRKAG2心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 PPAR-α/γ激动剂在代谢综合征中的协同作用

    作者:贺玲;李俊明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包括腹型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等多种代谢异常的疾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一种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细胞核受体超家族成员.研究显示,PPARs的两个重要亚型PPAR-α和PPAR-γ,其激动剂均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等.现就PPAR-α/γ激动剂在代谢综合征的协同作用重点讨论.

  • 肾脏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邵春来

    原发性高血压是人数多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现在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因此治疗方法也应该针对病理生理的多个方面.目前,尽管多种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的治疗策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部分顽固性高血压的患者无法达到目标血压.近年来,基于充分的动物实验研究和受惠于医疗器械技术的进步,一种新的使用射频导管通过微创介入途径有选择性地破坏肾交感神经从而降低血压的方法脱颖而出.在此,我们对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简单探讨.

  • 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晶

    氯吡格雷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对血小板的抑制具有个体差异性,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发生临床血栓事件.目前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就氯吡格雷抵抗基因多态性作一综述.

  •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发利

    甲状旁腺素主要是通过对骨和肾脏的作用来调节体内钙磷代谢.但越来越多的体外实验及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甲状旁腺素在其它器官和组织中也有表达,如:心脏和血管内皮.这提示它对心血管系统的生理作用及许多疾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现综述甲状旁腺激素机能亢进对心血管功能及疾病的影响.

  • 微小分子核糖核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钟建利

    微小分子核糖核酸是属内源性小分子核糖核酸,通过降解或抑制靶基因,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一些微小核糖核酸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调节器,包括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内皮祖细胞分化、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另外一些微小核糖核酸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新颖的诊断标志物或者治疗目靶.现就近的研究阐述微小核糖核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的关系.

  • 急性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健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血液中生化标志物的测定是反映心肌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生化标志物凭其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危险分层及评估预后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在临床中得到应用.现就急性心肌梗死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心电图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作者:李邢婷

    早期危险分层对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心电图是临床工作中十分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ST段压低对心脏事件有显著预测价值.此外,有研究表明QRS波增宽、avR导联的ST段抬高也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左主干/三支血管病变非常有价值的预测因子.现就心电图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 Danon病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蔡迟

    Danon病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性溶酶体病,以肥厚型心肌病、骨骼肌病和智力障碍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引起的心肌病变与典型的肥厚型心肌病相似.Ⅱ型溶酶体相关膜蛋白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蛋白质,是溶酶体膜的重要组成成份,编码Ⅱ型溶酶体相关膜蛋白的基因突变是导致Danon病的重要病因.现对Danon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特点作一综述.

  • Barlow综合征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诊断进展

    作者:任书堂

    Barlow综合征指伴有二尖瓣黏液样变性的原发性二尖瓣瓣叶膨隆,合并或不合并瓣叶脱垂,本病主要累及二尖瓣后叶.其他曾用名包括“收缩中期喀喇音-收缩晚期杂音”、“松软二尖瓣综合征”、“黏液样变性二尖瓣脱垂”、“特发性二尖瓣脱垂”“球形二尖瓣后叶综合征”、“二尖瓣叶脱垂性心肌病”及“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由于现代超声心动图的日益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二尖瓣脱垂病例被检出,致使“Barlow综合征”成为一种既常用又易被滥用或误用的诊断名称.超声心动图对Barlow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为诊断合并症及评估预后提供帮助.

  •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心血管表现

    作者:汪汉

    心脏损害是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然而,心力衰竭、传导异常及冠心病等临床心血管表现相对少见,非特异性的心电图显示的传导异常及心律失常却很常见.事实上,这些心血管表现或多或少与心肌纤维化及小血管平滑肌增生相关,可致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的死亡.因此,有必要推荐特发性炎症性肌病患者进行常规而全面的心脏评估.

  • 心源性休克的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治疗进展

    作者:李崇剑;王喜梅

    机械循环辅助在心源性休克的救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纠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保障再灌注治疗的实施.其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常用也为成熟;心室辅助装置在逆转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参数方面优于标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近年来,经皮左室辅助装置逐渐应用于临床,其创伤小且无需体外循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目前体外膜氧合器多用在爆发性心肌炎或心脏外科术后支持,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的证据不足,有待于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验证.未来循环辅助装置的发展方向是体积小、微创、植入和撤除方便、组织相容性好、辅助效果确切.

  • TBX1基因与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的相关研究

    作者:韩秀敏;鲍卫东

    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是婴幼儿期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由于胚胎期心脏发育异常所致.现综述TBX1基因在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等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旨在揭示TBX1基因与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的关联.

  • 内脂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吴晓军

    内脂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近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内脂素与易损斑块形成、血管新生、血管炎症、内皮功能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变性等密切相关.内脂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内脂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一步研究可能为研究及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抑制内膜增生,任重而道远

    作者:刘金学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诸如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及冠状动脉搭桥等血运重建术后的再狭窄仍是制约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主要瓶颈之一.再狭窄主要由新生内膜增生和血管的缩窄性重构导致的结果,而新生内膜增生则是对血管损伤及低血流动力学状态下的一种血管性反应,包括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通路和生物效应过程,如炎症、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等.因此,我们应该分阶段、多方向的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关键词: 内膜增生 再狭窄
  •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冯瑞

    血管内超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对临界病变的评估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该项技术的问世,不仅使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检出越来越多,而且在识别易损斑块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从而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早干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已然成为目前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热点问题.

  • 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菁

    近年来,男性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已呈下降趋势,而女性冠心病的病死率却仍在上升,因此针对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十分紧迫.现综述女性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尤其是与男性迥异之处.其中不可逆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史、身高、出生体重;可逆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肥胖和体力活动减少、雌激素减少与激素替代治疗、铁过多、生育孩子的数目等.高敏C反应蛋白等可能是女性冠心病的风险标记物.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冉东川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的血管内成像新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及良好的组织相关性,对于识别冠状动脉内不同斑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就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雄激素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杨红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女性在绝经前发病率较低,绝经后迅速增加,几乎达到绝经前的4倍.这种现象提示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可能与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近期关于绝经后雄激素水平改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雄激素的确切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所以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仍未完全明确.现就目前雄激素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对雄激素能否用于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进行展望.

  • 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优化及策略

    作者:李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近年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但即使按照目前Ⅰ类推荐适应证入选治疗患者,仍有大约高达40%的患者没能从中获益,临床常称之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或应答不良,现结合新研究进展,分析其中原因,从入选适应证的优化选择、植入装置的程控优化及关键的左室电极放置诸方面给予综述.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信号途径在醛固酮致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作者:李谦

    醛固酮可以导致心肌纤维化的观点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但目前醛固酮导致心肌纤维化的炎症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是一种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增殖并具有趋化作用的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导致心肌纤维化已被大量文献报道,提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信号途径可能为醛固酮致心肌纤维化重要后续分子机制之一.现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信号途径在醛固酮致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做一综述.

  • T细胞免疫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譞

    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疾病,免疫机制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占据重要的作用.T淋巴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参与了其病理生理及炎症过程.近年来,调节性T细胞与高血压的关系尤其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开辟了高血压的免疫治疗这个全新的领域.现对近年来T细胞免疫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处理

    作者:王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尽管接受了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称为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引起的广泛关注使个体化抗血小板药物成为这些患者改善预后的治疗策略.在遗传学检测的辅助下,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替卡格雷和坎格雷拉以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高剂量氯吡格雷是可能的应对措施.就现有的临床试验研究证据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做一综述.

  • 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业兵;罗俊

    肺动脉高压的发展会导致患者右室功能减低,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的评价对其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型超声技术的出现能敏感、准确地定量反映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室功能.现就目前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作者:胡一平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较薄,脂质成分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多.不稳定斑块的临床识别手段有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高分辨核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镜、电子束CT及C反应蛋白、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白介素(IL)-1、IL-6、IL-8等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有药物治疗与再灌注治疗两大方面,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调脂治疗等.再灌注治疗对于无条件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3~12 h内溶栓治疗为首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适宜于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目前治疗性血管生成、干细胞移植尚处于试验阶段.

  •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罗端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指:使用胸腔镜获得内乳动脉在心脏不停跳的条件下直接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由于该术式创伤小,不需要建立体外循环因此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代表了微创治疗冠心病的发展方向,近来在我国各级医院开展较快.

  • 多层螺旋C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黄德运

    多层螺旋CT的发明是CT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为CT在诊断、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无创的简易方法.多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动脉夹层、心功能测定、肺栓塞、评估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及脑血管成像、肾动脉成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 抗血小板治疗与胃肠道出血新进展

    作者:范辉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斑块的不稳定、破裂以及血栓形成是贯穿于冠心病发病过程的主要矛盾,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日趋成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明显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经抗血小板治疗在减少血栓事件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出血的风险,一旦胃肠道出血则对抗血小板治疗形成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在临床中充分权衡二者的利弊,合理应用.

  • 慢性肾功能不全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喜梅

    大量的研究证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合并肾功能异常较为常见,肾功能不全是AC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其具体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肾功能状态影响着ACS患者的治疗策略,包括介入、抗栓及抗凝药物的使用等.现对肾功能不全造成不良预后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及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重视ACS患者的肾功能评估,以其更好地指导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硫化氢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作者:索荣

    血管内皮细胞参与血管内多种生理活动,内皮功能障碍将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近几年来,研究发现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效应:硫化氢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诱导血管新生;抑制黏附分子分泌;通过打开平滑肌上ATP依赖性K+通道调节血管紧张度;抵抗氧化应激对内皮细胞的损伤等.随着其保护机制的不断发现与证实,硫化氢将有望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其.对内皮的保护作用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 乳粘素及膜连蛋白V与心血管疾病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赵冬梅

    血栓形成是许多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血小板受刺激时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由细胞膜内侧翻转到外侧,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乳粘素及膜连蛋白V与磷脂酰丝氨酸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可以在血小板活化的早期即与血小板细胞膜外翻的磷脂酰丝氨酸结合,能够早期检测并抑制血栓形成.

  • SF-36量表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增杰

    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有关通过SF-36量表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的生存质量研究,包括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测评、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和治疗方案、药物疗效、护理干预等的评价,为临床研究者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艳辉

    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其所带来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在消耗国家公共资源的同时也阻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这一严峻局面,全球科学家都积极致力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从宏观因素到分子水平,以期找到预防和治疗的新方法.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的完成为大家开展基因研究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平台,大家的目光也更多的聚集于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常见多基因复杂疾病基因层面的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感基因开展的研究亦取得了不俗进展.

  • 老年心血管领域进展年终盘点——2011循证之路

    作者:范琰;刘梅林

    2011年心血管领域公布了多个临床研究结果,与此同时,一些重要指南的更新,又为老年心血管疾病诊治提供了依据.现对2011年老年心血管领域重要研究或进展进行总结.1高血压领域今年公布的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和即将公布的2011年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对老年人的降压治疗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基于现有临床证据,推荐将收缩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3 kPa)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值,若患者能够耐受可将血压进一步降低至140/90mm Hg以下.

  • 心血管病进展与2011回顾炎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李建军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性疾病是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也是心血管医学面临的长期而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等AS性疾病带来的危害日渐突出.近20年来,尽管AS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人们对AS病因学方面的认识仍显不足.因此,积极从发病机制上寻找可能的突破点,对于研发新的干预措施,提高AS性疾病的整体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2012:现状和进步

    作者:黄峻

    自2010年以来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诊断和治疗理念已经建立.具体体现在我国和欧美国家先后颁布了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指南.这些指南均充分依据了过去20年进行的数十项慢性心力衰竭大型临床试验提供的证据.但仍有许多疑问和尚不确定的问题.现根据新的研究证据和临床经验,回答了这些问题并阐述了作者自已的观点和意见.

  • 心脏生物标志物新进展

    作者:刘梅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是生物标志物大发展的30年.心血管疾病成为人类疾病的首要死因后,心脏生物标志物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作出重要贡献.大量研究证实,有100多种分子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根据现有资料提示有多种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临床疾病判断.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敏感性和特异性要好、方法学可靠、可行性较强,并能提供有价值信息.此外,生物标志物能帮助预防、诊断和预后判断,极大的提高了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使其成为临床重要的工具.心脏生物标志物的应用能明确临床诊疗效率,完善日程诊疗常规.

  • 心脏植入性器械治疗新进展——2011年终盘点

    作者:华伟

    科学发现与创新是近年来心律失常领域的主旋律,每年都有大型临床试验的公布,以及各类新技术的发布,这对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的持续发展、对心律疾患患者的治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聚焦2011年植入性器械治疗领域的新进展,突出本领域的新循证证据和新技术亮点.

  • 2011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精粹

    作者:黎娜

    2011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发布,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更新,如心血管危险因素评估、血脂的治疗目标、他汀药物的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治疗、高密度脂蛋白的治疗、不同临床情况下的血脂管理.现就主要更新意见做一简介.

    关键词: 血脂异常 管理 指南
心血管病学进展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8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