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内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중화내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0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78-1426
- 国内刊号: 11-213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新亚特兰大分类下不同评分标准预测急性胰腺炎预后的价值比较
目的 采用基于新亚特兰大分类的急性胰腺炎(AP)定义,比较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和Ranson评分对AP患者死亡和持续性器官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前瞻性收集的2009年11月-2012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连续AP患者资料350例,其中完成随访的310例纳入本研究,年龄(50.5±16.4)岁.将其分为起病至就诊时间≤7 d组(发病早期)和>7d组(发病后期).计算患者入院后前3d各评分系统的分值.治疗并随访患者至腹痛消失、血淀粉酶正常.比较3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持续性器官功能不全及死亡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ROC),并计算3种评分预测的佳阈值、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结果 (1)入院第1天BISAP评分、APACHEⅡ评分和入院48 h的Ranson评分预测持续性器官功能不全及死亡的价值中等(AUCRoC0.68 ~0.84),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3种评分系统对就诊时间>7d组患者预后的预测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入院后前3d中,每天的BISAP和APACHEⅡ评分对AP患者预后都有中或高度的预测价值,但各天的预测价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此3种临床评分系统对新亚特兰大分类下的AP预后预测价值中等,且只适合在发病早期使用.新提出的BISAP评分虽不优于传统的Ranson评分和APACHEⅡ评分,但其使用简便,值得推广.入院后连续3d的动态评分并不能提高APACHEⅡ和BISAP评分对AP预后的预测价值.
-
我国高血压专病门诊患者血压控制及糖代谢调查现状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专病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血糖现状和危险因素分布.方法 在全国127家医院的高血压专病门诊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门诊顺序入组的32 004例高血压患者开展病史询问、血压测量及生化血检查,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结果 (1)血压达标率(< 140/90 mm Hg)(1 mm Hg =0.133 kPa):全部人群达标率为26.8%.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和卒中的达标率分别为27.7%、30.0%、25.4%和21.3%.(2)接受调查的全部受试者的血压均值为(151 ±13)/(92±10)mm Hg,未服用降压药物3424例(10.7%).药物治疗者28 580例(89.3%).单药治疗19 818例(69.3%),联合用药治疗8762例(30.7%),使用多的药物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其次为钙通道阻滞剂.(3)高血压患者中有70.3%存在糖代谢异常,仍有20.2%未服降糖药物,这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7.84%.(4)患者的危险分层:低、中危占16.0%,高危和极高危分别占48.0%和36.0%,其中有50.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与靶器官损害,49.0%患者并存其他临床疾病.结论 高血压患者中联合治疗的比例较低并是血压控制不良的原因之一,血压控制率不足30%;高血压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普遍存在,有更多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有效的血压管理势在必行.
-
血浆神经递质与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抑郁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索血浆神经递质与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抑郁相关性.方法 从连续住院急性卒中患者中筛选研究对象.在入院第2天取空腹血样,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血浆神经递质.在发病后2周根据第四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诊断抑郁.在卒中发病后1年随访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RS).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神经递质浓度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神经递质浓度与抑郁和卒中后1年结局关系.结果 1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伴抑郁的出血性卒中患者γ氨基丁酸(GABA)显著降低[6.1(5.0,8.2)μg/L比8.1(6.3,14.7)μg/L,P<0.05],谷氨酸(GAA)、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BA浓度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r=-0.131,P<0.05);GABA每增加1μg/L,出血性卒中急性期抑郁患病风险降低5.6%(OR0.944,95% CI0.893~0.997).GAA每增加1μg/L,卒中后1年不良结局风险增加0.1%,但显著水平处于边缘状态(OR 1.001,95%CI 1.000 ~ 1.002).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浆GABA降低者,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该递质可能对出血性卒中后抑郁发生具有保护作用.GAA浓度升高可能会增加卒中后1年不良结局风险.
-
Budd-Chiari综合征15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Budd-Chiari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6-2012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51例Budd-Chiari综合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多以腹胀为主诉就诊,下肢水肿占62.9%(95/151),腹水征阳性占60.9%(92/151),53.0%(80/151)存在典型的自下而上血流的纵行腹壁曲张静脉.丙氨酸转氨酶21.5(15.0,30.0)U/L;天冬氨酸转氨酶30.0 (23.8,42.0)U/L;总胆红素31.1(23.3,47.8).μmol/L;血清白蛋白37.5(31.8,41.5) g/L;凝血酶原活动度71% (61%,84%);白细胞计数5.2(3.5,7.5)×109/L;血红蛋白126.5(108.8,144.2) g/L;血小板计数117.0(85.5,155.5)×109/L.B超显示68.9%(104/151)患者存在肝脏增大.手术中和(或)血管造影显示,41.1%(62/151)为单纯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15.9%(24/151)为单纯肝静脉狭窄或阻塞,43.0%(65/151)为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或阻塞,术后证实59.6%(90/151)病变为腔静脉内膜样结构合并血栓形成.结论 Budd-Chiari综合征以肝脏、下腔静脉淤血以及门静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肝功能损害轻,与门静脉高压程度不平行.与肝硬化相比,Budd-Chiari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的程度较轻.
-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对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被动抬腿试验中的变化及对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分别在被动抬腿试验、容量负荷试验后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装置监测患者PETCO2.以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被动抬腿试验后PETCO2的变化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 (1)42例患者中,24例有容量反应性(有反应组),18例无反应(无反应组).有反应组患者被动抬腿试验后心指数(CI)增加(21.4±12.9)%,PETCO2增加(9.6±4.7)%;无反应组CI[(3.2±1.1) L·min-1·m-1]和PETCO2[(33±4) mm Hg(1 mm Hg =0.133 kPa)]较基线值无变化[(3.0±1.0)L· min-1·m-1;(32±4) mm Hg;P值均>0.05].有反应组患者被动抬腿试验后CI和PETCO2的变化均高于无反应组[(21.4±12.9)%比(6.4±3.5)%,(9.6±4.7)%比(3.0±2.6)%;P值均<0.05].(2)相关分析:被动抬腿试验后CI的变化与PETCO2的变化呈正相关(r=0.64,P<0.05).(3)被动抬腿试验后PETCO2的变化预测容量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0.056(95% CI0.775 ~1.000),以5%为临界值,敏感性为88.0%,特异性88.2%.结论 被动抬腿试验后PETCO2的变化可以作为预测感染性休克机械通气患者容量反应性的无创、简便的指标.
-
广东和江苏两省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和江苏省成年居民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07-2008年全国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的数据(6614例);分别计算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标准、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方案第三次报告(ATPⅢ)标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标准和国际多学会联合声明(JIS)标准下MS的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的危险因素.结果 MS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7.88%(CDS标准)、28.50%(ATPⅢ标准)、21.99%(IDF标准)和31.50%(JIS标准).ATPⅢ和IDF标准下女性MS患病率高于男性(分别为30.63%比26.45%,P< 0.01;26.04%比17.91%,P<0.01),而CDS标准下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9.87%比15.94%,P< 0.01);城乡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17.63%比18.14%).ATPⅢ标准和JIS标准的一致性好(κ=0.95,P< 0.01). MS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家族史、饮酒和不控制饮食.结论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广东、江苏)成年居民MS患病率高,且不同诊断标准下存在较大差异;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危险因素.
-
异氰酸酯作业工人职业性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异氰酸酯作业工人职业性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2011年3-6月某企业发泡车间429名异氰酸酯暴露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检、实验室检查调查职业性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检测受试者诱导痰中炎性细胞计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1)共有366名资料完整者纳入本研究,终11例诊断为异氰酸酯职业性支气管哮喘,患病率为3.0%.(2)异氰酸酯职业性支气管哮喘工人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上班前为42.00 (34.00,55.00)%,上班后为59.00 (51.00,70.00)%;Z=-2.940.P <0.05].(3)工龄(OR=3.096,P=0.025)、鼻炎(OR=1.901,P=0.008)是异氰酸酯职业性支气管哮喘致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防护措施(OR=0.074,P=0.01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异氰酸酯接触可导致工人发生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定期健康检查、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能降低其职业性支气管哮喘患病率.
-
青春期起病的全身性脂肪萎缩病二例及其分子病因分析
例1患者女,17岁.早产1个月,出生后外貌正常,自12岁起出现消瘦、全身皮肤色素沉着,以颈部、腋窝、腹股沟为重,面部、四肢、躯干、臀部、掌心、足底皮下脂肪缺失.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同胞姐姐无类似表现.体检:体形消瘦,眼球稍突出,鸟嘴样鼻子,牙列不齐,粗测听力下降.乳房萎缩,腹部稍膨隆,四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双下肢汗毛增多,轻度凹陷性水肿,无阴毛、腋毛.辅助检查:全身脂肪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全身皮下脂肪层菲薄,腹腔内大量脂肪沉积、脂肪肝、肝脾大;双侧髋、膝关节及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
关键词: -
酒精依赖患者家庭暴力行为与单胺氧化酶A关联分析
家庭暴力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医学、公共卫生和精神卫生问题.暴力攻击行为除了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外,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与一些中枢神经递质及其相关的基因和基因表达有关[1].单胺氧化酶A(MAO-A)基因参与了5-羟色胺(5-HT)转运与降解,其多态性被认为与攻击或冲动行为相关[2],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男性酒精依赖家庭施暴者和酒精依赖无施暴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暴力行为的发生与MAO-A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性.
关键词: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及白细胞介素-21和白细胞介素-4水平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较为认可的机制是外源性感染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导致体内T细胞亚群和B细胞失衡等免疫系统紊乱[1-2].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是新的CD4+T细胞亚群,主要功能是辅助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而Tfh所产生的白细胞介素(IL)-21可以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共同作用,诱导产生大量的分泌IgA的浆母细胞,参与黏膜免疫应答[3].因此Tfh细胞相关分子(如IL-21)的表达,很可能与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有关.本研究通过检测RA患者外周血Tfh表型、数量及相关细胞因子IL-21、IL-4,初步探讨Tfh在RA发病中的作用.
关键词: -
病毒性脑炎合并双侧急性视网膜坏死二例
例1患者男,35岁.因发热头痛6d,抽搐2d、意识障碍1d于2012年6月8日入院.体检:体温38.8℃,血压175/83 mm Hg(1 mm Hg =0.133 kPa),中度昏迷,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迟钝;颈抵抗(+);肢体无自主活动,病理征阴性;心率93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头部CT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腰穿检查:压力200 mm H2O(1 mm H2O =0.0098 kPa).病程中行2次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滴度检查,呈4.5倍增加.
关键词: -
以肝脏损害为突出表现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一例
患者男,25岁.因"纳差、呕吐20余天"于2012年11月28日入院.患者20余天前出现纳差,厌油腻,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2012年11月17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8.3×109/L,淋巴细胞0.57,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血液生化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2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86 U/L,尿酸568.6 μmol/L.予甘草酸二铵、天冬氨酸钾镁保肝治疗1周,效果不佳.患者于2012年11月22日至我院门诊查红细胞沉降率为39 mm/1 h,C反应蛋白103.3 mg/L,HLA-B27、抗核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均阴性;ALT407.8 U/L,AST 194.6 U/L,乳酸脱氢酶(LDH)338 U/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抗体均阴性.
关键词: -
束支传导阻滞伴晕厥一例
患者女,71岁.因3年内发作晕厥10余次入院.每次晕厥发作时均无明显诱因,自述持续时间10 ~ 30 min不等,无抽搐和大小便失禁.多次于发作后送当地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左束支传导阻滞.多次动态心电图发现夜间慢心率39次/min,超声心动图和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1d前于坐位再发晕厥,家属述患者约30 min后清醒,性质同前,遂入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糖尿病史4年.体检:T 36.0℃,P 60次/min,BP 120/80 mm Hg(1 mm Hg=0.133kPa),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的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RS时限146 ms,电轴左偏,I、aVL记录到宽大,有切迹的R波,I、V5-6导联无q波,V1-4导联QS型或rS型(图1).考虑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关键词: -
米库利奇病一例
患者男,62岁.2010年5月因双眼睑水肿、右侧腮腺肿大6年就诊于我院,病程中无明显口干、眼干等其他不适症状.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可,神志清,步入病房;体温36.7℃,脉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5/75 mm Hg(1 mm Hg =0.133 kPa);双眼睑水肿,双眼上睑均可触及约2.0cm×1.0cm(右)、2.0 cm×2.0 cm(左)肿物,质软、表面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右侧腮腺区可触及约3 cm×3 cm肿物,质软,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口腔黏膜未见明显干燥,未见龋齿;甲状腺大小正常;余全身检查未见异常.
关键词: -
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患者女,44岁.因"双足水肿伴乏力2个月"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入院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3.65×109/L,淋巴细胞比例0.52,红细胞计数(RBC)2.15×1012/L,血红蛋白(Hb) 77 g/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66 fl,血小板计数(PLT)241×109/L.以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15d,症状无缓解;体温高39℃,无畏寒、寒战、咳嗽、咳痰,无胸闷、气短;给予青霉素类药物抗感染及输注红细胞对症治疗,体温正常.既往体健,无偏食史.体检:一般情况佳,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黄染,浅表淋巴结(-).胸骨体无压痛.双肺(-),心率80次/min,律齐,无杂音.
关键词: -
DNA甲基化检测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DNA甲基化即胞嘧啶环的5碳位点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的催化下加入一个甲基基团.DNA甲基化所致的表达沉默可影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浸润和黏附、凋亡、DNA损伤修复等分子通路,从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细胞中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有望为其早期诊断、预后评价、病情监测、靶向治疗等提供良好的生物学指标.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或)结外淋巴组织,高度异质性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笔者就近年来NHL有关的甲基化基因在NHL诊治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
他汀类药物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常见的一种,呈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进展,是一种致死性疾病.IPF发病始动于肺泡上皮损伤,随后上皮细胞修复异常、肺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聚集成灶、肺结构重塑、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导致肺结构破坏[1].IPF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差,因此对治疗IPF新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他汀类药物是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除调脂作用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还有抗炎[2]、抗氧化、免疫调节[3]等作用,因此可能对治疗IPF有效,但尚在探索中.现对他汀类药物在IPF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IgG4相关性疾病
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新近认识的炎症性、纤维化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与系统,通常以单个或多个器官肿大起病,有其特征性的病理表现,伴或不伴血清IgG4升高.IgG4相关性疾病早于2001年由Hamano等[1]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报道;2003年Kamisawa等[2]发现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中,IgG4+浆细胞不仅存在于胰腺,也可出现在胰周组织、胆管、胆囊、门脉区、胃肠黏膜、涎腺和淋巴结,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清IgG4水平,至此才认识到IgG4相关性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至目前为止,腹膜后纤维化、米库利奇病等十余种疾病也被纳入IgG4相关性疾病.日本新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gG4相关性疾病患病率为0.28~1.08/10万,每年有新发患者336 ~ 1300例,主要见于男性,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3].
关键词: -
重症超声是整合重症医学的有力武器
由于超声具有动态、实时、可重复操作的特点,可用于重症患者瞬息万变的危重病情评估,并可进行动态监测,获得许多其他监测手段不能得到的重要监测和评估数据,为重症患者的管理与治疗调整提供及时、准确的指导,因而被称为重症超声.重症超声以独特的整合可视的结构评估与功能监测评估为一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无创与动态评估相呼应,已渗透到重症的各个角落.重症超声虽已无处不在,但不是对其他监测评估手段的全方位替代,而是紧密的整合与发展,如重症超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的结合使血流动力学从监测到治疗更加精准,重症超声不可能替代PiCCO,PiCCO也离不开重症超声提供的信息,只有整合才是合理使用与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
侵袭性真菌病的共识与展望
侵袭性真菌病(IFD)好发于严重免疫低下患者,而血液病患者往往首当其冲,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血液恶性肿瘤接受高强度化疗者,是IFD的高危人群,病原菌以曲霉菌为常见,其次为念珠菌,而隐球菌、接合菌、肺孢子菌、赛多孢等少见真菌感染也时有报道[1].IFD极其危重,但因其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真菌培养等传统诊断方法耗时较长,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不够,而能够帮助确诊的组织病理活检也因病情危重,难以广泛开展,故IFD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 -
攻克肺动脉高压的长征之路:虽艰难但前途光明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严重威胁身心健康的常见心肺血管疾病,诊断困难,治疗棘手,预后恶劣,已成为全球性重要医疗保健问题.尤其近20余年在发病机制、遗传学、诊断分类及治疗、新药研发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PAH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也得到明显改善.一、概念的变迁目前已知的关于PAH的文献可以追溯到1891年,直至1951年由David T.Dresdale率先提出原发性肺高血压(PH)概念,并于1954年提出家族性PH.这两个术语分别沿用至2003年和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PH诊断分类委员会先后废弃了继发性PH和原发性PH,开始使用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和遗传性肺动脉高压(HPAH)的诊断术语.
关键词: -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解读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感染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IFI的临床确诊困难,延迟治疗又会导致死亡率升高.临床研究显示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死亡率近40% ~ 50%,严重影响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1-4].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参照欧美标准制定了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下称指南),并先后进行了二次修订,提高了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5].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的新进展和国外指南,经过反复讨论,工作组制定了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笔者就新版指南的主要特点,特别是重要的概念更新,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 -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四次修订版)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疾病.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和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标准[1]、美国抗感染学会(IDSA)指南[2-3]及欧洲白血病抗感染委员会指南[4-5],对我国原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6]进行了再次修订.
关键词: -
颈动脉支架术前短期强化抗血小板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有多大?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2013年发表的重要临床研究中,负荷氯吡格雷或阿托伐他汀可预防颈动脉介入术患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随机研究(ARMYDA-9 CAROTID)[1]为颈动脉介入围术期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目前颈动脉支架术指南中推荐的药物治疗建议主要来自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该研究评价了在颈动脉支架术前给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或他汀类药物是否有益.
关键词: -
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策略的再探讨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进展与推广,血小板输注已成为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显著降低了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患者的病死率.目前临床上血小板输注主要以预防性为主.一、血小板减少与出血风险生理情况下,血小板通过其黏附、聚集、释放反应以及促进凝血的功能参与机体正常的止血与凝血过程.除了参与生理性的止血与凝血外,血小板还可嵌于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处而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在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中,通过电镜可观察到毛细血管内皮变薄、内皮细胞间隙增大,并可出现红细胞自血管内向血管外间隙的渗漏.这提示机体至少需要一定数量的循环血小板以给予血管内皮足够的支持.
关键词: -
第428例——右下腹痛,回盲部溃疡,术后腹泻
病历摘要患者男,23岁.主诉"腹痛3个月".患者2010年1月无诱因出现右下腹绞痛,夜间明显,与进食及排便无关.外院诊断"慢性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术后腹痛无缓解,腹部CT示"回盲部炎症".考虑"肠结核可能性大",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及吡嗪酰胺治疗1个月,症状无改善.无发热、盗汗、皮疹、口腔或外阴溃疡、视力改变等.患者系在校大学生,有同学患结核.不吸烟,否认胃肠肿瘤家族史.2010年4月就诊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查体:右下腹压痛(+),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WBC)8.67×109/L,中性0.72,血红蛋白(Hb) 126 g/L,血小板计数(PLT) 365×109/L;肝肾功能正常;粪潜血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 16 mm/1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21.8 mg/L;抗核抗体1∶80,抗双链DNA抗体、抗ENA抗体、HLA-B5、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均阴性.
关键词: -
日本肺高血压诊治现状
日本政府和临床医师高度关注肺高血压多年,目前已开展多项国家肺循环高血压临床研究,现简要介绍日本肺循环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现状及预后.一、流行病学早在1999年,在政府支持下已建立单独的全国性肺动脉高压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注册登记研究系统.日本人群中肺动脉高压患病率约为15/100万,约有肺动脉高压患者1500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5/100万,约有1500例.无论肺动脉高压还是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男∶女均为1∶3,在任何一种诊断分类中女性患者均明显多于男性.结果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注册登记及中国注册登记研究结果相似.
关键词: -
肺动脉高压2013:分类与治疗的新趋势
2013年2月,在法国尼斯召开了第五届世界肺高血压论坛.在这次大会上,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分类和治疗有诸多变化,现介绍如下.一、临床分类的新变化肺高血压(PH)分类仍沿用5分类法(表1),主要变化趋势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第一大类PAH中的遗传性PAH,除过去报道较多的BMPR2、ALK1、ENG突变外,增加了近年发现的几个新的与PAH发病相关的突变,如SMAD9、CAV1、KCNK3突变.(2)考虑到新生儿持续性PAH(PPHN)发病人群,治疗策略(吸入一氧化氮)和临床转归(部分治疗后可完全好转)与第一大类中其他亚类疾病有明显差异,但PPHN仍主要单纯累及肺动脉,故将肺静脉闭塞病和(或)肺毛细血管瘤样病导致的PAH单列,以与其他类型相区别.
关键词: -
中国台湾地区肺高血压的诊治现况
肺高血压诊治困难,尤其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更是临床难题.2000年前我国台湾地区由于缺少专科医师及靶向治疗药物,许多患者在病程晚期才明确诊断并转送至有肺移植手术资质的医院进行外科评估,因此相当多的患者是由胸外科医师处理.近5~10年来,心脏内科医师才开始积极参与肺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2月中国台湾地区心脏学会成立了第一个肺高血压工作小组来统筹肺高血压的诊治,还负责与其他肺高血压相关科室如胸外科、呼吸内科、自身免疫病专科、儿童心脏病科等的联络与交流.
关键词: -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内科医师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编辑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影响因子是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指的是某一期刊刊登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在我国,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SCI收录期刊(下称SCI期刊)发表文章已经成为高校、科研院所乃至整个科技界职称晋升、成果申报、研究生毕业的必备条件,SCI期刊发表文章数量及其影响因子已成为判断个人及学术单位水平的重要指标.其结果自然是国人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逐年上升,付晓霞等[1]的统计分析显示,2000年SCI期刊刊出我国作者论文31 040篇,2009年该数字增至126 249篇.
关键词: -
心血管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策略
糖尿病与冠心病互为高危因素.当糖尿病与冠心病并存时,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显著增高.因此,加强心血管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对于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慢性肾脏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肾获益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013年3月6日Eur Heart J在线发表了我国学者与澳大利亚学者合作完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肾获益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Hou W,Lv J,Perkovic V,et al.Effect of statin therapy on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Eur Heart J,2013 Mar 6.[Epub ahead of print]).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尽管他汀类降脂药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效应,但其在减少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和肾脏终点方面的疗效缺乏系统明确的研究,且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
关键词: -
腰围和体重指数对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2013年3月8日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组的论文"腰围和体重指数对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中国全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调查"(Hou X,Lu J,Weng J,et al.Impact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on risk of cardiometabolic disord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urvey.PLoS One,2013,8:e57319).该文为全国2007-2008年糖尿病和代谢紊乱患病率调查报告的一部分,报道了来自全国17家医院46 024例20岁以上中国成人及其不同亚组[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地区(城、乡)和不同疾病状态(糖尿病和高血压)]人群腹型肥胖、超重和肥胖的标化患病率,其中总人群腹型肥胖、超重和肥胖的标准化患病率依次为27.1%,31.4%和12.2%.同时,该研究着重考察了腰围和体重指数(BMI)这两个指标各自在评估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方面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