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杂志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杂志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 중산대학학보(의학과학판)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60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2-3554
  • 国内刊号: 44-1575/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6-141
  • 曾用名: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关永源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足月妊娠分娩发动时孕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

    作者:张建平;陈立斌;王蕴慧;刘颖琳

    [目的] 探讨足月妊娠分娩发动时孕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变化情况.[方法] 对72例健康足月孕妇按临产情况分为足月未临产组和足月临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相对数,结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计算其绝对数.[结果] 分娩发动时,孕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其中粒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均显著增加,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均显著减少,单核细胞绝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百分数显著下降;CD3+细胞、CD4+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均显著减少,CD8+细胞绝对数显著减少,但其百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NK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均显著增加.[结论] 分娩发动时,孕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发生变化,其机制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胎儿脐血染色体异常核型58例分析

    作者:陈健生;方群;王彩玲;张旭昀;游泽山

    [目的] 分析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以及与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 有产前诊断指征的1 200例孕妇,在妊娠17~38周时取脐血做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58例(4.8%).58例异常核型主要为染色体三体32例(55%), 21三体19例(33%);另检出染色体易位10例(17%),染色体倒位8例(14%).在各种产前诊断指征中,高龄孕妇检出胎儿异常核型18例(31%),父或母为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检出胎儿核型与其相同15例(26%).B超发现异常而检出异常核型11例 (19%),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检出染色体异常7例(12%),妊娠血浆相关蛋白异常值检出染色体异常8例(14%).[结论] 染色体三体,特别是21三体是主要的胎儿异常核型.在各类产前诊断指征中,依次为高龄、父或母为染色体结构异常携带者、B超异常、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妊娠血浆相关蛋白异常值.

  • 子宫内膜癌雌孕激素受体与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冯华英;谭玉婷;林仲秋;陈勍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 对8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R、PR.[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及ER和PR同时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6.6%、81.9%、53.0%.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ER、PR阳性率高于绝经后(P<0.05).子宫内膜癌Ⅰ期ER、PR阳性率高于Ⅱ期以上者(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高分化的ER阳性率高于中低分化(P<0.05),而PR阳性率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不大(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ER、P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有关,对指导术后内分泌治疗有一定价值.

  • 转移相关基因CD44和nm23在滋养细胞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胡红波;林仲秋;黄志锋;许红雁

    [目的] 探讨转移相关基因CD44和nm23在预测葡萄胎恶变和滋养细胞肿瘤转移潜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葡萄胎新鲜标本和57例滋养细胞疾病石蜡标本中CD44v6 和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nm23H1在30例葡萄胎未恶变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恶变组(P<0.05);②57例滋养细胞疾病的石蜡标本中,nm23H1在葡萄胎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滋养细胞肿瘤,而CD44v6表达与之相反(P<0.05);③CD44v6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临床Ⅱ~Ⅲ期的表达显著高于临床Ⅰ期(P<0.05).[结论] nm23的缺失可能使葡萄胎恶变可能性增大;滋养细胞肿瘤中CD44v6过度表达者转移潜能增强;CD44v6和nm23H1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

  • 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胎盘病理学

    作者:刘颖琳;邝健全;张睿;李海刚;陈镆骀;刘新质

    [目的] 通过了解胎盘病理变化与胎儿感染HBV的关系,探讨胎儿感染的机理.[方法] 测量160例足月妊娠孕妇胎盘大小、质量、脐长,并进行大体病理学检查.分组包括30例胎儿感染组、胎儿血指标阴性者80例为阴性对照组、正常孕妇50例为正常组.对其中61例HBV携带者孕妇胎盘进行详细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包括胎儿感染组28例及对照组33例),分级诊断分析,用PCR、ELISA法检测胎儿血HBV DNA和HBsAg.[结果] ①胎儿感染组平均胎盘体积为(638±179) cm3,小于对照组的(713±238) cm3,对照组平均胎盘体积小于正常组的(723±213) cm3,P均小于0.01;胎盘厚度、质量、脐长等在3组中则无显著性差异;②胎盘大体病理学检查:包括绒毛周围纤维素沉积、胎盘小灶梗死、胎盘边缘血肿、干绒毛动脉血栓形成、胎盘钙化及胎膜黄染等,3组均无显著性差异.③胎盘组织病理学显示,胎儿感染组纤维素样坏死为29%,绒毛血管增生/充血为50%,均高于对照组的9%、15%,Hofbauer细胞阳性率为46%,低于对照组的79%,P均小于0.05.[结论] HBV感染,尤其是胎儿感染可能与胎盘体积缩小有关;HBV并不会引起胎盘特异性的大体病理学改变,胎儿感染与这些改变无关;胎盘组织中出现纤维素样坏死及绒毛血管增生/充血增多、Hofbauer细胞减少等变化与胎儿感染有关.

  • 减毒鼠伤寒沙门菌防龋疫苗的免疫防龋效果

    作者:胡晓莉;凌均棨

    [目的] 采用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 SL3261(pET-17b/A) 防龋疫苗经不同途径免疫定菌大鼠,观察其对变形链球菌在大鼠牙面黏附、龋病发生的影响等免疫防龋效果.[方法] 将50只大鼠随机分组,经口服、皮下、黏膜下途径免疫,接种变形链球菌并给予致龋饲料.对各组大鼠口腔中变形链球菌的定居菌落进行计数、黏附率计算,收集大鼠颌骨标本,根据Keyes评分标准作龋齿计分统计.[结果] 口服活菌苗S.typhimurium SL3261(pET-17b/A) 组变形链球菌数为(3.4±1.4)×104 CFU;磨牙龋齿Keyes计分总和为30.7±6.0,均明显低于其它组(P<0.05).[结论] 口服S.typhimurium SL3261(pET-17b/A)活菌苗可抑制变形链球菌黏附于牙面,并能减少龋病发生,具有较好的防龋效果.

  • 黏着斑激酶酪氨酸磷酸化在牵拉依赖的细胞形态改变中的作用

    作者:王连荣;王菊光;吴伟康

    [目的] 探讨黏着斑激酶(FAK)397和925位酪氨酸残基(Y397, Y925)酪氨酸磷酸化在单轴周期性牵拉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垂直于牵拉轴方向排列和伸长)中的作用.[方法] 用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大鼠成纤维细胞3Y1.利用PCR法从人的脐静脉内皮细胞获得FAK cDNA.通过直接点突变,利用重叠PCR制成突变的FAK(F397Y,F925Y).将FAK突变转染到细胞内,使细胞遭受牵拉,牵拉0 min为对照组,牵拉5、10、20、30、60 min为牵拉组,实验重复3次,实验数据利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分析.然后利用FAKY397和Y925磷酸化的特殊抗体进行了免疫印迹实验,采用信息分析程序(Mocha, Jandel Scientific)测定免疫印迹的密度,比较对照组与牵拉组,检测FAK酪氨酸磷酸化,分析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在牵拉反应中,FAKY397和Y925的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并且峰值分别在牵拉后5 min(2.75±0.51倍,n=3)和20 min(2.98±0.58倍,n=3).另一方面,在突变FAK转染的细胞中,牵拉引起的细胞形态改变被有意义的阻滞了.[结论] 牵拉引起的FAK酪氨酸磷酸化在牵拉依赖的细胞形态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 加强型黄色荧光蛋白和VEGF双基因载体在肝细胞共转染表达

    作者:王金林;闵军;周晓东;陈亚进;陈积圣

    [目的] 构建携带加强型黄色荧光素蛋白(EYFP)和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IRES-EYFP/VEGF121,用EYFP作标记基因,研究外源性VEGF121基因在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转染表达,为实时监测VEGF121基因修饰肝细胞移植后状态提供基础.[方法] 将pcDNA3VEGF121中VEGF121定向克隆到pIRES-EYFP,构建重组质粒pIRES-EYFP/VEGF121,经酶切、PCR扩增和部分DNA序列分析证实后,转染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用荧光显微镜等观察转染表达.[结果] 酶切、PCR扩增和部分DNA序列分析等证明pIRES-EYFP/VEGF121质粒成功构建,转染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后,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黄绿色荧光.[结论] 构建了pIRES-EYFP/VEGF121质粒,为实时监测外源性VEGF121基因转染表达和VEGF基因修饰肝细胞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疗效

    作者:谢梅青;翁梅英;郭璇华;杨冬梓;邝健全;吴金浪

    [目的] 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Mirena)治疗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下简称功血)的疗效及其对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25例年龄30岁~51岁,确诊为无排卵型功血并有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已无生育要求的病例,于月经第4~7天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Mirena)治疗.[结果] 置环后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多数表现为点滴出血,置环3个月和6个月复诊时月经量已较置环前减少2/3及以上,与置环前相比,PBAC法月经评分显著下降(P<0.01).置环后6个月复查,患者血红蛋白基本恢复正常,与置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置环前子宫内膜厚度为(8.5±3.5) mm,置环6个月子宫内膜厚度为(3.5±1.5)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环3~12个月复查,子宫内膜病理显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改变全部消失,内膜呈现分泌现象或间质蜕膜样改变.电镜显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固缩,细胞突起和微绒毛明显减少,细胞间隙增宽,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胞核常染色质呈小凝块状,可见染色质边集现象,核膜不整、凹陷,内质网扩张,有时极度扩张的内质网呈囊状,线粒体肿胀,总体表现为细胞变性,增生受阻.[结论] Mirena不但能从临床方面有效地控制月经,对功血有持续的疗效,对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也有非常理想的逆转作用.

  • 减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阴道出血模式

    作者:王文军;杨冬梓;谢梅青;张清学;王良岸;周力学;闫琳丽

    [目的] 探讨减量雌孕激素替代疗法(HRT)的阴道出血模式.[方法] 自然绝经1年以上妇女30例,连续联合应用半量诺更宁:1 mg 17β-雌二醇(E2)+0.5 mg醋酸炔诺酮(NETA)24周,观察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子宫内膜厚度、用药后症状改善的时间.[结果] 用药后阴道出血10例,无阴道出血20例.出血者多数表现为点滴状出血,随用药时间延长,出血率明显降低,在阴道出血的病例中,平均年龄48岁,平均绝经年龄44岁,与无阴道出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使用半量HRT 24周后,BMI平均增加为0.7 kg/cm2.用药1个月后,严重的轰热、烦躁、多汗有缓解,2个月后Kupperman评分有显著差异.减量HRT对关节痛的缓解效果不明显.[结论] 减量HRT能缓解低雌激素症状,出血率低,安全性高,临床上值得尝试用于年龄较大的绝经后老年妇女.

  •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

    作者:杨越波;李小毛;侯红瑛;沈慧敏;滕奔琦;施敏凤

    [目的] 研究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 拉米夫定组43例,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每天100 mg至产后30 d.对照组52例,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28周、分娩前,其新生儿于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及HBV的定量.[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HBV的DNA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16.3%)明显低于对照组(32.7%),P<0.05.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服用拉米夫定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 IGFBP-1检测在妊娠晚期气囊引产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古健;侯红瑛;陶欣;杨越波;张新玲

    [目的] 比较宫颈Bishop评分和宫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检测在妊娠晚期气囊助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妊娠晚期有引产指征的150例初产妇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A组在气囊助产前使用宫颈IGFBP-1检测作为引产时机预测,B组在气囊助产前使用宫颈Bishop评分作为引产时机预测,C组则单纯催产素引产同时使用宫颈Bishop评分作为引产时机预测.[结果] 总引产时间、潜伏期、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A、B两组较C组短(P<0.01);A组总引产时间较B组短(P<0.05);A组潜伏期、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较B组短,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阴道分娩率A组>B组>C组,剖宫产率A组

  • 产后抑郁症患者雌二醇孕酮和催乳素水平研究

    作者:谌小卫;杨越波;范建辉;尹玉竹;侯红瑛

    [目的] 研究产后5 d及42 d雌二醇、孕酮、催乳素变化与产后抑郁的关系.[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5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使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分娩前后血清催乳素(PRL)、孕酮(P)及雌二醇(E2)水平的变化.[结果] 抑郁组产后5 d,42 d血清PRL高于对照组,产后5 d P高于对照组,产前E2抑郁症组高于对照组,产后5 d,42 d与产前E2的差值,抑郁症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胎盘娩出后,雌二醇、孕酮及催乳素的改变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母儿的影响

    作者:尹玉竹;谌小卫;侯红瑛;古健;李小毛

    [目的] 了解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对378名孕妇在孕24~34周作50 g葡萄糖激发试验,阳性者再作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血糖结果将378名孕妇分糖代谢正常组(包括50 g葡萄糖激发试验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正常者),妊娠期糖尿病组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组,对这3组孕妇及围生儿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的患病率分别为3.1%和6.3%.妊娠期糖尿病组早产、酮症酸中毒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但与妊娠期糖耐量减低组间无差别;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孕妇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均高于糖代谢正常组,而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糖耐量减低两组间无差别.[结论]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能增加孕妇和围生儿的患病率,应重视孕期糖代谢异常的筛查、诊断和治疗.

  •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多重PCR筛查

    作者:于丛一;庄广伦;周灿权

    [目的] 建立一套Y染色体微缺失的多重PCR筛查方法,对因无精症或少精症欲行单精子卵细胞浆注射(ICSI)治疗的男性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常规筛查.[方法] 建立两套稳定和可靠的五重PCR筛查方法,对在本中心进行ICSI治疗的26例无精症患者和61例少精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 [结果] 在26例无精症患者中发现1例有Y染色体AZFc/DAZ的缺失,在61例少精症患者中发现4例Y染色体AZFc/DAZ的缺失.[结论] 本研究Y染色体微缺失的多重PCR筛查方法是易行和可靠的.

  • 腹腔镜手术治疗女性不孕401例疗效分析

    作者:姚书忠;刘栋擎;王宁宁;黄建昭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女性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了解术后怀孕时间分布特点,以期指导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法] 收集自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女性不孕患者共401例,分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伞端闭锁、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肌瘤和盆腔粘连组,追踪分析其手术后妊娠率及术后妊娠时间的分布特点.[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术后妊娠率为50.0%;输卵管伞端闭锁组32.9%;多囊卵巢综合征组52.8%;子宫肌瘤组36.0%;盆腔粘连组42.0%.绝大部分妊娠(93.0%)在术后18个月内发生.[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不同盆腔病变引起的不孕均有一定疗效;手术有效者多在术后18个月内妊娠,术后一定时间内不能妊娠者建议接受辅助生育治疗,使患者及时获得妊娠.

  • α-地中海贫血种植前基因诊断妊娠成功

    作者:李晓红;庄广伦;周灿权;程钢;舒益民;曾瑞萍

    [目的] 探讨种植前基因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例夫妇均为东南亚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携带者,经超排取卵、卵母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受精及胚胎细胞活检,吸取的单个卵裂球采用针对α-SEA基因的gap-PCR引物和荧光探针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诊断,将诊断为不致病的3个胚胎进行宫腔内移植.[结果] 胚胎移植后7周B超诊断单胎妊娠,18周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证实为不致病胎儿.[结论] 应用成熟的显微操作技术进行胚胎细胞活检,活检的单个卵裂球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诊断,获得国内首例α-地中海贫血胚胎种植前基因诊断后妊娠成功.

  • 羊水板层小体计数用于预测胎肺成熟

    作者:王蕴慧;伍园园;鲍蕴文;谭剑平;张睿;张建平

    [目的] 了解羊水板层小体计数在中晚期妊娠不同孕周的分布及其与胎肺成熟度的关系.[方法] 对妊娠17~42周的204例孕妇进行羊水板层小体计数测定,其中56例与羊水泡沫试验对照,分析羊水板层小体数与孕周、羊水泡沫试验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羊水板层小体数与孕周及泡沫试验有明显的相关性,数值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34周后增加明显.将羊水板层小体数与泡沫试验对照,根据ROC曲线,得出判断胎肺成熟度的界值为38×109/L,大于38×109/L表示胎肺成熟,其灵敏度100%,特异度93.8%,阳性预测值37.4%,阴性预测值100%.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者测定值均<38×109/L.[结论] 羊水板层小体数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其测定方法简单,快捷,客观 ,可作为预测胎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 卵子第一极体形态与胚胎形态和临床妊娠关系分析

    作者:方丛;庄广伦;周灿权;徐艳文;钟依平

    [目的] 了解卵子第一极体形态与胚胎形态和临床妊娠的关系.[方法] 对因男性因素不育的91例患者进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治疗91个周期,进行ICSI操作时对卵子第一极体形态评定,胚胎移植当天对胚胎形态进行评定,胚胎移植后确定临床妊娠,分析卵子极体形态与胚胎形态和临床妊娠之间的关系.[结果] 随着极体形态不规则化,取卵后第3天胚胎发育≥6个细胞的胚胎比例和碎片(20%的胚胎比例呈下降趋势;使用射出精进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的74例患者妊娠组中移植的1级和2级极体胚胎总比例显著高于非妊娠组(P<0.05),且在<35岁患者组中随移植胚胎中1、2级极体胚胎数目的增多,临床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增高.在使用附睾精和睾丸精患者中,妊娠组移植的1级和2级极体胚胎比例高于非妊娠组,但不具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卵子极体评定有助于选择好质量的胚胎进行移植.

    关键词: 第一极体 胚胎 妊娠
  • 解脲支原体感染与早产及胎膜早破的关系

    作者:侯红瑛;李小毛;林国翘;谌小卫;沈慧敏

    [目的] 探讨宫颈解脲支原体(UU )在不同状态下与早产及胎膜早破(PROM)的关系.[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10例孕妇的宫颈分泌物进行UU DNA检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孕妇血清抗UU IgM,以两项检测结果同时阳性做为宫颈UU 感染的标准,以UU DNA阳性而血清抗UU IgM阴性做为宫颈UU 的携带状态的标准,并结合分娩后胎膜UU 培养及病理检查,进一步区分宫颈UU 的携带状态与感染.[结果] 210例孕妇中宫颈分泌物UU DNA阳性100例,占47.6%,宫颈分泌物UU DNA及血清抗UU IgM均为阳性者62例,占分娩总数的29.5%,占宫颈分泌物阳性者的62%;感染组分别与携带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胎膜早破、早产、绒毛膜羊膜炎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而携带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宫颈UU 发生感染与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生密切相关;携带状态与其无相关性.

  • 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Meta分析

    作者:李小毛;许成芳;张宇;万璟;方莉

    [目的] 评价米索前列醇(Miso)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dline光盘数据库(1993~2001年)以及中文CBMDISC(1994~2001年)的光盘数据库相关文献623篇,其中124篇入选,涉及病例数19 287例.应用Meta分析统计方法对Miso和缩宫素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结果] Miso组的平均引产成功率为89.6%,缩宫素组的平均引产成功率为66.8%,两者率差为21.76%,P<0.05,合并优势比OR=4.43;Miso组的平均剖宫产率为13.2%,缩宫素组为23.0%,两者的合并率差为-8.74%,P<0.05,OR=0.49.宫缩过强平均发生率Miso组为10.4%,缩宫素组为3.2%,平均率差为5.25%,P<0.05.Miso组的急产平均发生率为6.4%,缩宫素组为1.4%,两者率差为2.9%,P<0.05.Miso组平均羊水污染率为20.7%,缩宫素组为12.2%,平均率差为7.4%,P<0.05.而用药至临产时间、总产程、胎儿窘迫率、出生窒息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优于缩宫素,但宫缩过频、急产、羊水污染等发生率较高.在临床推广应用前,有必要对Miso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用药剂量、途径进一步探讨.

  • 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蔡坚;黄顺英

    [目的] 研究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310例首次异位妊娠的患者,长期限5年,其中41例再次发生异位妊娠,用Cox回归分析探讨重复异位妊娠的危险因素. [结果] 重复异位妊娠的正相关因素包括妊娠次数、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负相关因素为避孕.[结论] 盆腔粘连是重复异位妊娠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 妊娠 异位 危险因素
  • 对500名广州妇女关于激素替代疗法态度的调查

    作者:张清学;杨冬梓;谢梅青;闫琳丽;曹绚

    [目的] 了解广州妇女对激素替代疗法(HRT)的态度.[方法] 对500名妇女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记录她们对绝经症状以及激素替代疗法的认识和态度.[结果] 59%的妇女认为对绝经症状应该求医,41%妇女采取消极忍耐的态度,76.2%的人选择妇科就诊,19.8%的妇女选择内外科或精神科;仅有22.1%的妇女听说过HRT.绝经后妇女应用HRT的有5.9%,24.4%的人不知道HRT的益处,知道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的分别有17.8%和10.8%,59.8%的人不知道HRT的副作用,13.6%的人不知道在哪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HRT,40.4%的人不知道何时开始应用HRT.[结论] 我们认为广州妇女的围绝经期保健意识不强,对HRT的了解很少,对HRT的利弊认识不足,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科普教育工作.

  • 罗哌卡因合用芬太尼在产妇自控分娩镇痛的应用评价

    作者:张颖;谭丽君;黑子清;梁润彩;黄文起;潘逸航

    [目的] 探讨产妇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作用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56例初产妇,采用微电脑镇痛泵调控硬膜外腔连续注入1.25 g/L罗哌卡因(R组,n=26)或1.25 g/L罗哌卡因加1~2 g/L芬太尼(RF组,n=30),观察产妇疼痛程度、副作用、产程时间、分娩结局、胎儿与新生儿情况,与未行分娩镇痛的产妇(对照组)进行比照.[结果] ①镇痛后产痛明显缓解,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镇痛组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儿和新生儿情况在镇痛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R组产程显著延长,产程停滞发生率、产时胎方位异常发生率和钳产率较RF组和对照组高(P<0.05).[结论] ①硬膜外腔注入罗哌卡因加芬太尼或罗哌卡因可达到产时镇痛的目的;②两种镇痛方案均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可安全用于分娩镇痛;③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可减少麻醉药用量,不影响产程的进展与分娩结局,更适用于分娩镇痛.

  • 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5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穗玲;李小毛;陶淑芸;滕奔琦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阴式子宫切除术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总结分析1998年11月至2001年11月对50例子宫体积≤18孕周、无子宫脱垂的子宫肌瘤患者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均成功完成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时间35~205 min(中位数80 min),出血量40~300 mL(中位数100 mL),全部病例均无膀胱损伤、输尿管损伤、直肠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6周随诊,阴道残端愈合良好.[结论] 阴式子宫切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的术式,术前应对子宫的大小、活动度、阴道的容量、肌瘤的位置和大小、患者的绝经情况以及术者的经验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

  • 硬膜外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彭其才;杨越波;黎尚荣;李小毛;滕奔琦;许成芳;谷进

    [目的] 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方式进行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对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33例产前无服用镇痛催眠药史,自愿要求硬膜外镇痛的足月初产妇进入研究组,宫口开张2~3 cm时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5 g/L的罗哌卡因与0.002 g/L的芬太尼混合镇痛液8~10 mL,使镇痛平面控制在第10胸椎(T10)以下,PCEA基础注药速率为2~4 mL/h,自控镇痛量为2 mL,锁定时间为15 min.随机选择同期非镇痛分娩产妇50例作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疼痛情况、产程、分娩方式、分娩时间、失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研究组产妇镇痛有效率达100%,第一产程(118±53) min,第二产程(55±31) min,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顺产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70%),而两组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差别.[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采用PCEA进行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好,能提高产科质量,方法简便、安全、高效.

  • 糖尿病病人妇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黄耀斌;刘雁华;林仲秋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妇科手术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妇科手术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手术前糖尿病诊断与围手术期控制血糖治疗方法,随机抽取同期10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对照.[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手术并发症,全部安全渡过围手术期,伤口Ⅱ期愈合分别有1例和3例,其它均为Ⅰ期愈合.[结论] 糖尿病患者进行妇科手术,围手术期用胰岛素治疗并保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卵巢成熟畸胎瘤恶变11例分析

    作者:王宁宁;黄建昭;梅卓贤;徐成康;庄广伦;曾薇芬

    卵巢成熟畸胎瘤为常见卵巢肿瘤,约占卵巢肿瘤10%~20%,成熟型畸胎瘤约占畸胎瘤的95%以上,其恶变率多为2%~4%[1].由于卵巢畸胎瘤属生殖细胞肿瘤,含多种组织成分,故其恶变相应发生在不同组织,这一点与卵巢未成熟畸胎瘤有着根本区别.现将我院1970年至今共收治的11例成熟型畸胎瘤恶变分析如下.

  • 妊娠与哺乳妇女对n-3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需要

    作者:韩宏裕;苏宜香

    早产儿、足月儿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的营养需要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提供胎儿和婴儿LCPUFA的孕妇和乳母,其LCPUFA的营养需要却很少得到重视.研究显示,相当数量的二十碳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在子宫内和出生后逐渐积累在胎儿、婴儿脑及其它组织中的,胎儿在孕末期可能平均日积聚50~60 mg 的n-3系LCPUFA,其中大部分是从胎盘转运来的DHA.在哺乳期, 母体除自身需要及氧化供能丢失DHA外,每日约有70~80 mg的DHA分泌到乳汁中,母体对LCPUFA的需要量是增加的.1999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举行的有关n-3和n-6 LCPUFA膳食推荐量工作会议提出,孕妇、乳母DHA的适宜摄入量(AI)为300 mg/d.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z1 z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4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Z1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