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蕲蛇酶联合肝素治疗兔急性下腔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蕲蛇酶联合肝素治疗兔急性下腔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72只建立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组(A组)、尿激酶联合肝素组(B组)、蕲蛇酶联合肝素组(C组),每组24只.各组在血栓形成3 d后给药,分别在用药后的3、7、10 d检测各组凝血指标评估其安全性,通过静脉彩超评估其有效性.结果 C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延长时间较B组短(P<0.05),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值较B组小(P<0.05),B组和C组PT延长时间较A组长(P<0.01),FBG值较A组大(P<0.01),B组和C组的D-二聚体值(D-dimer,D-D)均逐渐降至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溶栓效果均较A组效果好,B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0天时,C组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溶栓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蕲蛇酶联合肝素治疗兔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是有效的,并且具有较高的安伞性.
-
苯乙酸抑制胰腺癌BXPC-3细胞增殖及RNA编辑酶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苯乙酸对胰腺癌诱导分化作用及RNA编辑在胰腺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苯乙酸对胰腺癌BXPC-3细胞系增殖抑制作用及对BXPC-3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RNA编辑酶ADAR mRNA在胰腺癌细胞系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应用苯乙酸后ADAR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人胰腺癌组织及胰腺癌BXPC-3细胞中均可检测到编辑酶ADAR2.应用1.0及2.0mmol/L苯乙酸后24h及72 h,BXPC-3细胞增殖抑制率增加,G0/G1期比例下降,S期比例显著升高.ADAR2 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AR2可能在胰腺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作用,且苯乙酸可能通过调控ADAR2 mRNA的表达来发挥诱导分化作用.
-
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
目的 探讨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女性4例,年龄分布为35~70岁,平均年龄(47±9)岁,双侧胸腔积液11例(40.7%),单纯左侧胸腔积液13例(48.1%),单纯右侧胸腔积液3例(11.1%),其中合并心包积液2例(7.4%),术前血氧饱和度均低于90%.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后处理包括控制血压、心率和控制性抽吸、引流胸腔积液等方法.结果 全组27例患者均接受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22例术后假腔立即消失.3例出现I型内漏,1例移植物渗血.术后需呼吸机辅助呼吸8例(29.6%),所有患者的胸腔积液于术后28 d至3个月完全吸收,其中术后胸腔积液进行性增加的6例(22.2%)进行了穿刺抽液(5例,18.5%)和置管引流(1例,3.7%),胸水终消失.随访时间6~78个月,平均(30±20)个月,CTA示内漏均于3个月内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膜增厚(6例,22.2%)、左肺不张(2例,7.4%)、左侧胸腔实变并胸廓塌陷(2例,7.4%).结论 腔内修复对于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急性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对于合并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应及早手术,对合并严重呼衰的患者术后应进行合理的胸水抽吸或引流.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肝内胆管损伤
目的 探讨肝脏恶性肿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肝内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因肝脏恶性肿瘤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302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明显胆道异常,观察术后肝内胆管影像学征象及临床表现.结果 6例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随访1至3个月出现肝内胆管损伤,其中2例出现黄疸、高热等胆道梗阻、感染症状,采用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后症状缓解;其余4例仅有影像学改变,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肝内胆管损伤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少见的并发症,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是有症状的肝内胆管损伤的有效治疗方式.
-
"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烟囱"技术在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针对近端锚定区偏短的主动脉弓病变,在腔内修复过程中先覆盖重要主动脉弓分支血管,然后通过腔内技术在被覆盖的分支血管内行"烟囱"支架置入术.回顾性统计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应用"烟囱"技术处理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应用"烟囱"技术的原因、方法、结果和并发症状况等.结果 本组共27例主动脉弓病变腔内修复技术中应用了"烟囱"技术,男性25例,女性2例.年龄37~84岁,平均(67.2±3.8)岁.针对无名动脉的"烟囱"技术3例,针对左颈总动脉的"烟囱"技术11例,针对左锁骨下动脉的"烟囱"技术13例.5例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存在少量I型内漏(18.5%).1例术中因左颈总动脉穿刺造成了该动脉夹层.1例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无中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16.8±5.9)个月.1例次要脑梗死,1例"烟囱"支架闭塞.1例术后4年因心肌梗死死亡.所有I型内漏均消失,无支架型血管和"烟囱"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烟囱"技术有效提高了锚定区长度,能很好的降低I型内漏的发生率.但应严格选择适应证,防止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
涎腺导管癌临床生物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4月至2006年10月行根治手术治疗的12例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影像学特点、病理、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 12例涎腺导管癌患者中男女之比为5:1,发病年龄53~73岁,中位年龄为56岁;临床上表现为质硬、界限不清肿块,常伴有神经侵犯症状;病理学特征是导管样细胞巢呈实质性、筛孔状和乳头状结构,中心可出现粉刺样坏死;手术切除+颈淋巴清扫者11例,术后辅以放疗10例,辅以化疗者3例.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6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21)个月.生存期满1年者10例,满3年者5例,满5年者仅3例,中位生存时间约为36个月.结论 涎腺导管癌是一类较少见但恶性度很高的涎腺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治疗以局部广泛切除+颈淋巴结清除为主,可辅以放疗或化疗;本病易出现同侧颈部Ⅰ、Ⅱ、Ⅲ区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4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的110例(122例次)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间用药情况,将122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分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2组.比较两组术后脑卒中/死亡事件和伤口血肿的发生率.结果 122例次中抗凝治疗组45例次,抗血小板治疗组77例次.围手术期间3例(2.6%)发生脑卒中,其中抗凝治疗组1例(2.2%),抗血小板治疗组2例(2.6%)(P=0.897).两组均无死亡病例(P=1.00).术后7例(5.7%)发生伤口血肿,其中抗凝治疗组6例(13.3%),抗血小板治疗组1例(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间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有效,不会增加围手术期间卒中/死亡率,而术后应用抗凝药物则会增加伤口血肿发生率.
-
钩突完全切除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可能因素,探讨钩突完全切除对降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单一手术小组收治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68例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诊断胰瘘并行临床资料分析,对可能造成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异常升高的相关因素:钩突是否完全切除、胰肠吻合方式、胰腺纤维化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胰瘘发生率为33.8%;单因素分析显示:钩突是否完全切除(P=0.000)及血糖水平(P=0.045)与胰瘘关系密切;多因素分析显示本组病例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钩突是否完伞切除(P=0.000,OR=7.771),而胰腺纤维化、吻合方式、疾病类型等均不构成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完全切除胰腺钩突能够防止"残留钩突型胰瘘"的发生,进而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
-
不同压力CO2气腹对胃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成瘤能力的影响
目的 通过将不同压力CO2气腹环境下培养的胃癌MKN-45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CO2气腹对胃癌细胞体内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MKN-45细胞置于0、10、12和15 mm Hg CO2气腹环境下培养4 h,然后取2×106个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3周后处死裸鼠,测量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再对各组移植瘤行HE染色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0、10、12 mm Hg CO2气腹组裸鼠移植瘤成瘤时间、肿瘤体积和重量(分别为7.8 d、7.2 d、7.8 d;1.2 cm3、1.3 cm3、1.3 cm3;1.5 g、1.9 g、1.6 g)与对照组(分别为7.3 d、1.2 cm3、1.4 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mm Hg CO2气腹组移植瘤成瘤时间(12.5 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肿瘤体积(0.5 cm3)和重量(0.5 g)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0、10、12 mm Hg CO2气腹组裸鼠移植瘤细胞内Ki-67抗原阳性率(61.2%、60.5%、63.4%)与对照组(59.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mm Hg CO2气腹组的阳性率(27.5%)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 临床常用压力CO2气腹对胃癌MKN-45细胞体内生长增殖无显著影响.
-
超声双重造影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价值
目的 在胃癌术前分期中,通过与超声内镜检查(EUS)对比分析超声双重造影(DCUS)检查的价值.方法 选择162例经病理活检证实为胃癌并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手术前5 d内进行EUS及DCUS检查,并进行TNM分期,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得出正确率,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 本组162例胃癌患者中TNM分期:42例为T1期,49例为T2期,56例为T3期,15例为T4期.DCUS和EUS术前T分期总的正确率分别为77.2%、74.7%(χ2=0.273,P=0.603),而在T3分期上DCUS优于EUS(χ2=5.009,P=0.025);在N分期上两者总的正确率分别为78.4%、57.4%(χ2=16.370,P=0.001),而两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4%比49.5%、78.5%比69.2%.在对阳性淋巴结诊断上DCUS的正确率较高(78.4%比49.5%,χ2=17.523,P<0.01),尤其是对低分化腺癌患者阳性淋巴结的诊断正确率较高(81.5%比42.6%,χ2=17.338,P<0.01).结论 DCUS检查在胃癌术前分期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其在预测阳性淋巴结方面,尤其是判断低分化腺癌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上正确率高于EUS检查.
-
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颈动脉体瘤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体会,以及术中颈内动脉转流在切除复杂颈动脉体瘤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8年12月30例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其中4例患者采用术中颈内动脉转流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39.2±2.3)岁,男10例,女20例.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例,平均直径(4.9±0.3)cm.术前经彩超、CT、MRI、CTA等明确诊断.手术方式采用单纯颈动脉体瘤切除16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颈外动脉结扎10例,颈动脉体瘤切除加术中颈内动脉转流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4例.结果 30例手术顺利成功,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均为颈动脉体瘤,4例患者存在血管壁包膜侵犯.术后并发症:声嘶15例,呛咳11例,舌歪17例,面部麻木2例,呼吸困难1例,吞咽困难3例.4例术中行颈内动脉转流下顺利切除瘤体,术后无脑梗塞.全部病例术后无死亡.结论 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外科切除.复杂Shamblin Ⅲ型CBT术中必要时采用颈内动脉转流下切除瘤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41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Todani分型,41例中Ⅰ型32例,Ⅱ型1例,Ⅳ型3例,Ⅴ型5例(其中1例呈弥漫性左右肝分布).既往有1次胆道手术史者30例,2次者8例,3次者3例.41例中合并有胆管结石40例,胆道感染33例,肝门部胆管狭窄7例,原胆肠吻合口狭窄6例,囊肿癌变5例.本次行切除肝外胆管囊肿、肝管空肠Boux-en-Y吻合术者32例,其中2例囊肿癌变者同时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行肝叶切除联合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者8例;行胆肠吻合口狭窄切开成形、胆肠内引流重建术1例.4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0年,平均53.7±32.1个月,随访期内发生胆道感染4例,无吻合口狭窄或结石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总管囊肿术式选择不当及诊断失误导致的多种并发症是导致再手术的主要原因,肝内外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肝移植术后手术部位曲霉菌及毛霉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手术部位曲毛霉菌感染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例感染曲毛霉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症状、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 例1患者术后移植物动脉感染曲霉菌及毛霉菌,导致血管突发破裂出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切口深部毛霉菌感染并合并肺曲霉菌感染,给予强效抗真菌支持治疗后无明显好转,终死于全身严重感染及呼吸功能衰竭.结论 肝移植术后以手术部位为首发临床表现的曲毛霉菌混合感染临床表现隐匿,病情进展快,预后凶险.
-
Kissing-stents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15例
目的 探讨kissing-stents(K型)技术腔内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应用K型腔内成型技术治疗15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66岁.全部病例有明显肢体缺血表现,其中:间歇性跛行11例(73%),平均距离88m.静息痛4例(27%),足趾坏死2例(13%).辅助检查提示:腹主动脉远端-双髂总动脉闭塞伴一侧股浅动脉局限性狭窄2例,双髂动脉狭窄伴闭塞3例,左侧髂总动脉闭塞伴双侧股浅动脉闭塞2例,右侧髂总动脉闭塞8例,其中4例伴有一侧股浅动脉狭窄和闭塞.全部患者ABI检查低为0.0,高为0.6,平均0.36±0.3.结果 15例患者应用K型技术均获成功,同时在双侧髂动脉内共植入40枚支架,平均每人植入2.7枚支架.其中15枚为自膨支架,25枚为球扩支架.治疗后血管造影显示,病变部位血管形态明显改善,管腔狭窄程度均<30%.病变血管近远端压力差平均为5 mm Hg.手术后肢体ABI测定:低为0.5,高为1.0,平均为0.8±0.2,与手术前相比平均提高0.44.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平均住院日7 d.术后随访2年,原发性通畅率为87%,二次通畅率为94%.结论 应用腔内K型技术治疗主-髂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是有效和安全的,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中的必要性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catheter direct thrombolysis,CDT)时,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仁济医院(东院)血管外科,经CDT及后续腔内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全组93例(93侧肢体),其中男35例,女58例;左下肢80例,右下肢13例;年龄28~88岁,平均60±29岁.病程5 h至15 d,平均(6.28±7.08)d.结果 93例患者中,置入滤器者30例,未置滤器者63例(67.7%,63/93).左下肢DVT未置滤器者占93.6%(59/63).溶栓后复查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77例髂-股静脉血栓完全溶解,其中70例于患肢髂静脉检出狭窄或闭塞性病变,57例接受了后续腔内治疗.全组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术后肺CTA检查:3例PE,均为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者;1例可疑PE,系未置入滤器者.结论 对于左下肢DVT且血栓未累及下腔静脉者,行CDT治疗时不必常规置入腔静脉滤器.
-
结直肠癌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的对照研究
加速康复外科的概念早是由丹麦外科医生Kehlet[1]提出的,其核心是将围手术期的处理措施进行优化,减轻手术治疗对患者引起的应激反应,达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
-
沙格雷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丧失肢体,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类严重疾病,其病因有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药物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开放式双套管引流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约为1.5%~17.5%[1],保持引流通畅是治疗吻合口瘘的的重要手段.近来我们在原骶前引流管的基础上应用开放式双套管引流方法,成功治愈9例吻合口瘘,报告如下.
-
13例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症状多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破裂死亡率可达25%~70%[1].为探讨SAA的合理诊疗方案,我们总结了自2002-2009年收治的13例SAA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
CT影像在闭孔疝诊断中的确诊意义
闭孔疝在临床上为罕见的骨盆疝之一,术前常因难以明确诊断而延误其治疗.我院从2007年12月至2009年7月收治6例闭孔疝,均经手术证实.以下就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闭孔疝进行探讨.
-
中段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良性肿瘤六例
中段胰腺切除(central pancreatectomy,CP)是治疗胰颈、体部病变的一项新技术,其主要技术细节包括切除中段胰腺病灶、近端胰腺缝闭、远端胰腺行胰空肠或胰胃吻合[1].
-
血管瘤的硬化治疗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目前临床上对于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尚无十分理想的模式,既往我们对于头面部血管瘤的治疗往往会留下功能障碍或美容缺陷,效果不能让人满意.我们2008年10月到2010年2月采用聚桂醇硬化治疗血管瘤患者5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发硬纤维瘤的诊治探讨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属遗传性大肠疾病,目前治疗主要针对大肠内病变,手术方式主要是次全大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和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
胃肠转流术对糖尿病大鼠疗效及血浆胰高血糖素样肽1和瘦素水平的影响
胃肠转流术(gastric bypass,GBP)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方法,已被美国糖尿病协会写入2009年的指南[1],国内也有报道其确切疗效[2],但对其机制并不明确,有人认为一些内分泌因子可能参与作用.
-
IGF-Ⅱ和IGFBP-2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的表达及其对外科治疗效果的评价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
-
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512例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从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为512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行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
肝脏移植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研究
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和进行了肝脏移植的患者,常常伴有营养失调,影响患者的预后.纠正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的营养状态和为移植后的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是肝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1].
-
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迟发感染合并肠瘘二例
例1 男,84岁.腹股沟疝术后4年2个月,伤口肿痛2个月于2008年4月14日入院.4年前因右腹股沟斜疝嵌顿,行嵌顿疝松解,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查体:右下腹疝手术伤口处可扪及5 cm×4 cm包块.
-
下腔静脉全程闭塞一例
患者女,46岁,因"腹壁及右下肢静脉曲张伴肿痛20年,腹胀6个月"于2009年4月12日入院.查体:心肺(-);腹软,腹壁可见浅静脉曲张,以右腹壁为重,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脐平面腹围85 cm.
-
华法林致腰大肌血肿压迫左髂静脉一例
患者男,53岁.以"肉眼血尿1个月,加重伴左腰腿痛5 d"于2008年10月27日入住泌尿科.有心脏瓣膜置换术史,服华法林3.75 mg,1次/d.既往无凝血检查.查体:左肾区无叩痛.左下肢中度肿胀,温暖,足背动脉搏动弱.
-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并发症一例
患者男,58岁,因腹痛1个月于2009年6月15日入当地医院,超声检查发现右肾上腺肿瘤,CTA发现腹主动脉有2个假性动脉瘤.血常规检查正常,血沉及其他风湿免疫项目正常.
-
腔内主动脉治疗并发髂动脉撕裂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女,74岁.2009年8月5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突发胸背部钝疼,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好转,入院前1个月,胸背部疼痛再次发作且频繁.入院后患者血压高(180/100mm Hg),经1周严格降压治疗后血压控制不满意且疼痛持续发作不缓解.
-
人类假尾症一例
患者男,14岁,出生即发现骶尾部正中一尾巴样赘生物,约小拇指般大小,质较软,无活动功能,此后该肿物缓慢增长,于2009年1月13日入住我院治疗.无家族史.入院查体显示发育良好,脊柱四肢功能正常.
-
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一例
患者女,54岁.左上腹痛2个月,加重1周入院.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及过敏史.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10/70 mm Hg.发育、营养中等,无黄疸,表浅淋巴结不大,心、肺、脊柱等无异常.
-
慢性肠系膜供血不全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流入道狭窄的介入治疗一例
患者女,76岁.10年前因反复发作进食后腹痛,惧食,消瘦,经动脉造影,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硬化性闭塞,慢性肠系膜供血不足".行"经腹左髂内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术后症状消失,体重增加约30 kg.
-
医源性盲襻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52岁.4个月前因十二指肠水平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于外院行十二指肠水平部切除、十二指肠降部远端关闭、胃空肠侧端吻合、空肠造瘘术.术后以空肠造瘘维持营养,2个月前进流食后拔除空肠造瘘管后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含胆汁食物,量约1300 ml/d.当地医院考虑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予禁食、补液治疗,患者日渐消瘦且出现贫血.
-
臀部外伤九年后臀上动脉假性动脉瘤并动静脉瘘破裂出血
患者男性,53岁.无诱因左腰及下腹部剧痛伴左侧睾丸牵拉痛1 d.否认近期外伤史.外院行腹部超声显示左肾下腹膜后巨大肿物,约100 mm×76 mm×48mm,界欠清.18 h后入我院诊治,此时腹痛有所缓解,查体:左腹部压痛,无其他阳性体征.急诊CT示左腹膜后血肿形成.
-
胸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与截瘫并发症
在过去10年里,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endovascular repair,TEVAR)由于其微创的优势,使得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已经逐步代替传统外科手术成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
重视血管外科手术治疗与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预防
随着医学的发展,特别是相关基础学科对血管外科疾病本质的认识、现代影像学技术和腔内治疗等,将血管外科专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各级医院均在开展血管外科手术治疗和腔内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CAS)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4年12至2009年12月完成的114例(118例次)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包括围手术期30 d内及中远期并发症.结果 114例患者行118例次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即刻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无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32.20%(38/118),包括颈内动脉痉挛10.17%(10/118),心动过缓11.02%(13/118),低血压2.54%(3/11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93%(7/118),股动脉假性动脉瘤2.54%(3/118).平均随访时间(28±1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率2.38%(2/84),总并发症发生率10.71%(9/84),包括缺血性脑卒中3.57%(3/84)、支架内再狭窄1.19%(1/84)、支架狭窄变形4.66%(4/84)、支架扭曲断裂1.19%(1/84).结论 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死亡或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前良好的病例选择以及严格的手术适应证把握,是减少CAS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
Ⅲ型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误堵颈动脉的处理
目的 总结Ⅲ型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误堵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和经验教训.方法 4例Ⅲ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支架型人工血管封堵降主动脉内膜破口时不慎误堵塞左颈总动脉.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45岁,平均年龄41岁.1例因存在内漏加Cuff时将第一个支架推向近侧导致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堵塞,经球囊拖向下方后解决;1例放置支架时支架前跳堵塞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立即从股动脉进抓捕器抓住从左上肢肱动脉进入升主动脉的刻度猪尾导管将支架拖向远侧后恢复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血流;1例因定位误差导致支架堵塞2/3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立即显露左颈总动脉分叉经颈外动脉置入左颈总动脉支架(chimney技术)后左颈总动脉血运完全恢复;1例是在心外科误将前端无裸支架的支架型人工血管当成有裸支架而将一半的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封堵,经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双颈动脉及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缓解.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封堵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侧内膜破口,无明显内漏,无脑梗死和左上肢缺血表现.结论 介入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误堵颈动脉后需立即通过手术或介入手段解决以避免发生脑缺血并发症.
-
肱动脉穿刺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目的 总结经皮肱动脉穿刺术的临床经验,探讨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6月因行血管腔内诊疗而接受超声引导下肱动脉穿刺术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并发症情况及其发生原因.结果 87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肱动脉穿刺术均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超声引导下一次穿刺成功有53例(61%),经多次穿刺成功有34例(39%).16例患者(19例次)发生了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4%.其中导丝进入血管周围间隙4例(4.6%),穿刺局部发生血肿11例(12.6%),其中3例合并局部神经损伤(1例为迟发型神经损伤),假性动脉瘤1例(1.2%).结论 熟悉肱动脉穿刺术部位的解剖特点,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并对其并发症有足够的认识和处理对策的充分准备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其不良后果的发生.
-
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所致严重血管损伤的治疗
目的 总结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导致严重血管损伤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4例(5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发生严重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条股总动脉末端至胫后动脉上段动脉被剥脱的肢体应用人工血管行动脉重建术,术后肢体坏疽行膝上截肢术;对3条股浅动脉被剥脱10~15 cm的肢体取自体大隐静脉行动脉重建术,术后5 d对1条坏死肢体行膝上截肢术.1条股浅静脉被切除2 cm的肢体取自体大隐静脉行股浅静脉重建术.结果 4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4条动脉损伤肢体中2条肢体(50%)行膝上截肢术;2条肢体(50%)得到保伞,随访12~46个月,平均29个月,血管通畅良好.1例股浅静脉损伤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提高对医源性血管损伤的认识,术中规范操作,辨明解剖,可以减少和预防严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一旦有血管损伤应早期而有效的处理.
-
腹腔内缓释化疗在胃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和复发,其直接死亡原因有:腹腔种植、远处转移和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以肝脏转移为主,术后复发的常见原因是腹膜转移和淋巴系统转移,在胃癌约占死亡患者的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