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妇产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중화부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2.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67X
- 国内刊号: 11-214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皮质醇和硫酸脱氢表雄酮在早产发动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皮质醇、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在早产发动中的作用.方法 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早产阴道分娩产妇26例(早产组)、足月临产阴道分娩产妇29例(足月临产组)、足月未临产剖宫产产妇25例(足月未临产组)胎盘、胎膜组织中CRHmRNA的分布与表达,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脐静脉血CRH,脐动脉血DHEA-S及皮质醇的含量.结果 (1)各组产妇胎盘、胎膜组织中均可见CRH mRNA表达.(2)CRH mRNA在胎盘组织中表达的阳性指数:早产组为5.5±1.4,足月临产组为5.4±1.5,均高于足月未临产组的2.7±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H mRNA在胎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指数:早产组为5.4±1.7,足月临产组为5.4±1.4,足月未临产组为2.0±1.4,早产组、足月临产组与足月未临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CRH mRNA在胎盘及胎膜中表达的阳性指数早产组与足月临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CRH mRNA在胎盘与胎膜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组和足月临产组新生儿脐静脉血CRH含量分别为(7.8±3.3)、(7.7±4.1)ng/L,脐动脉血DHEA-S含量分别为(514±295)、(483±207)μg/L,均高于足月未临产组的(4.8±2.4)ng/L、(360±8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组与足月临产组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脐静脉血CRH含量与胎盘、胎膜组织中CRH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r=0.935、0.853,P<0.01),足月临产组脐静脉血CRH含量与胎盘、胎膜组织中CRH mRNA的表达也呈正相关关系(r=0.902、0.825,P<0.01).(4)早产组新生儿脐动脉血皮质醇含量为(246±117)μg/L,明显高于足月临产组的(172±72)μg/L和足月未临产组的(127±6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早产组新生儿脐静脉血CRH与脐动脉血皮质醇、DHEA-S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523、0.424,P<0.05),足月临产组新生儿脐静脉血CRH与脐动脉血皮质醇、DHEA-S含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0.438、0.354,P<0.05).结论 (1)CRH与分娩发动密切相关,胎盘、胎膜组织中CRH mRNA表达升高可能是早产发动的重要原因.(2)DHEA-S、皮质醇与分娩的发动密切相关.
-
胰岛素受体底物1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目的 探讨骨骼肌组织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免疫沉淀法检测2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组)、22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及13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骨骼肌组织中IRS-1蛋白表达水平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程度;采用放射免疫法及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各组妇女空腹胰岛素(FINS)及空腹血糖(FPG)水平,并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1)妊娠期糖尿病组FPG、FINS、HOMA-IR分别为(5.6±0.8)mmol/L、(15.4±5.1)mU/L、1.2±0.5,正常妊娠组分别为(4.4±0.5)mmol/L、(10.6±3.1)mU/L、0.8±0.3,两组间各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非孕组FINS、HOMA-IR分别为(7.6±2.3)mU/L、0.5±0.3,分别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妊娠期糖尿病组IRS-1蛋白表达水平为0.64±0.11,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的0.81±0.13,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非孕组IRS-1蛋白表达水平为0.83±0.12,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妊娠期糖尿病组基础及胰岛素刺激后的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分别为0.35±0.12及0.48±0.14,均低于正常妊娠组的0.38±0.13及0.66±0.1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妊娠组胰岛素刺激后的IRS-1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非孕组的0.85±0.09(P<0.01).(4)妊娠期糖尿病组IRS-1蛋白表达水平和胰岛素刺激后的酪氨酸磷酸化程度与HOMA-IR呈明显负相关(r=-0.613,-0.632;P<0.01);正常妊娠组胰岛素刺激后酪氨酸磷酸化程度与HOMA-IR呈明显负相关(r=-0.526,P<0.05).结论 骨骼肌组织中IRS-1蛋白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异常,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之一.
-
胎心率短期变异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胎心率短期变异(short-term variation,STV)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围产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338例,常规进行无应力试验和声振刺激试验,并进行STV与无应力试验及长期变异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其中STV≤2.9 ms者8例、3.0~3.9 ms者90例、4.0~4.9 ms者90例共188例为研究组,STV≥5.0 ms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STV≤2.9 ms和STV为3.0~3.9 ms的孕妇不良围产儿结局分别为8/8和54.4%(49/90),羊水过少分别为7/8和52.2%(47/90),脐带异常分别为8/8和53.3%(48/90),明显高于STV为4.0~4.9 ms的32.2%(29/90)、16.7%(15/90)、20.0%(18/90)和对照组的25.3%(38/150)、10.0%(15/150)、11.3%(17/15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无应力试验和长期变异基线O型发生率在STV≤2.9 ms者和3.0~3.9 ms者分别为8/8、88.9%(80/90)、8/8、91.1%(82/90),明显高于STV为4.0~4.9 ms者和对照组的64.4%(58/90)、31.1%(28/90)、66.7%(60/90)和21.3%(32/9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STV与声振刺激试验后的无应力试验结果及长期变异有良好的相关性;STV<4.0 ms与胎儿缺氧等不良围产儿结局有关.
-
B超检查胎儿肾脏回声增强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B超检查胎儿肾脏回声增强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1例产前B超发现胎儿肾脏回声增强的患者,征求本人意见,对选择引产放弃胎儿者(12例)行引产后患儿尸体解剖;对选择继续妊娠者(19例)定期随访.分娩时取胎儿脐带血进行胎儿染色体分析.结果 (1)31例中6例胎儿同时合并其他脏器异常,3例胎儿合并染色体异常,2例患者具有家族史.(2)12例选择终止妊娠者中,10例伴羊水过少;B超检查胎儿肾脏回声增强的原因分别为婴儿型多囊肾10例、成人型多囊肾1例和多囊性肾发育不良1例.(3)19例选择继续妊娠者中,2例羊水过少患儿于新生儿期死亡,病理解剖结果为婴儿型多囊肾;3例患儿分别在出生后1岁内死亡,病理诊断分别为婴儿型多囊肾或多囊性肾发育不良;1例患儿在出生后26个月出现高血压症状,肾功能异常,诊断为婴儿型多囊肾;4例患儿出生后B超检查肾脏回声转为正常;9例肾脏B超表现与产前检查相同,但目前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结论 (1)胎儿期肾脏B超回声增强的原因多为婴儿型多囊肾、肾发育不良和非特异性肾病,也有部分为正常肾脏变异.(2)羊水量是判断胎儿预后的关键指标之一,当胎儿期肾脏回声增强伴羊水过少时提示胎儿预后不良.(3)当发现肾脏B超回声增强时,应仔细询问家族史,并对胎儿父母肾脏及胎儿其他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建议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
体内成熟与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纺锤体位置及其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目的 研究体内成熟与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纺锤体位置及其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134个体内成熟卵母细胞在卵母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法(ICSI)操作时用纺锤体实时观察仪进行纺锤体位置的观察,体内成熟卵母细胞来自单纯因男性不育而进行ICSI治疗的患者15例(体内成熟组).另外对45个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观察纺锤体位置,体外成熟卵母细胞来自因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而进行治疗的患者5例(体外成熟组).纺锤体的位置按照其与第一极体之间的角度不同分为Ⅰ、Ⅱ、Ⅲ、Ⅳ和Ⅴ级.并观察两组成熟卵母细胞的受精及其胚胎发育情况.结果 体内成熟组和体外成熟组患者的卵母细胞中可观察到纺锤体的分别占83.6%(112/134)和82.2%(37/45).体内成熟组患者卵母细胞纺锤体的位置Ⅰ、Ⅱ、Ⅲ、Ⅳ和Ⅴ级分别为22.4%、55.2%、3.0%、3.0%、16.4%,体外成熟组则分别为17.8%、51.1%、8.9%、4.4%、17.8%,两组各级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内成熟组卵母细胞中,纺锤体离第一极体较近(Ⅰ级)者受精率较高(93.3%),显著高于其他各级(分别为73.0%、2/4、1/4、63.6%,P<0.05).结论 体内成熟与体外成熟卵母细胞间纺锤体位置未见显著差异;纺锤体的位置与卵母细胞受精率有一定相关性.
-
子痫前期患者母-胎界面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1、2免疫状态的研究
目的 探讨母-胎界面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表型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2免疫状态的变化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 于剖宫产时采集20例子痫前期患者(子痫前期组)及11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的子宫底蜕膜组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产妇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亚群,子宫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受体CD69、CD94及Th1/Th2免疫状态.结果 (1)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CD56 brightCD16-亚群及CD56 dimCD16+亚群的含量分别为(17.3±11.1)%及(16.3±8.7)%,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7.9±16.8)%及(16.2±8.8)%,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CD56+CD69+及CD56+CD94+的含量分别为(37.9±18.9)%及(34.9±15.2)%,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6.8±19.7)%及(32.7±16.2)%,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子痫前期组CD56+CD69+/CD56+CD94+值为1.1±0.2,正常对照组为1.2±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子痫前期组底蜕膜组织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c)2型细胞含量为(3.0±1.0)%,正常对照组为(4.3±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痫前期组Tc1/Tc2值为17.8±3.4,正常对照组为11.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痫前期组Th1/Th2值15.1±2.4,正常对照组为13.2±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底蜕膜组织中母-胎界面的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免疫表型无明显变化;但Tc1/Tc2值向Tc1偏移,使得母-胎界面Th1/Th2免疫状态向Th1型免疫偏移,这一现象可能与子痫前期发病有关.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对早孕期绒毛及蜕膜组织中血红素氧合酶表达的影响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作为早孕期药物流产手段的临床价值肯定,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终止非意愿妊娠,但有关其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并不明确.血红素氧合酶(HO)是催化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CO)的起始酶和限速酶.人胎盘组织中存在HO,HO/CO系统参与胎盘形成及胚胎发育,在维持正常妊娠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早孕期正常和药物流产后的绒毛、蜕膜组织中HO-1、HO-2的表达,了解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药物流产对早孕期绒毛、蜕膜组织中HO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母-胎界面HO/CO系统的调节作用.
-
胎儿动脉导管水平面和矢状面测量方法比较
胎儿期血液循环相对于正常儿童及成人的血液循环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是由于胎儿肺不张引起肺循环高阻,表现为卵圆孔、动脉导管呈开放状态,在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有静脉导管相连,以满足胎儿血液通过胎盘与母体血液之间进行有效物质交换的需要,其中胎儿动脉导管在胎儿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开放的动脉导管使80%以上的肺动脉血液进入到降主动脉,终通过脐动脉经胎盘完成胎儿血液与母体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本研究通过比较胎儿水平面和矢状面动脉导管血流测量方法,以探讨动脉导管水平面血流测量的方法替代传统矢状面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
短发夹状RNA抑制MDR1基因表达逆转卵巢上皮性癌多药耐药的研究
多药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所编码的细胞膜P糖蛋白(P-gp)表达增加介导的耐药在化疗中为主要、为常见.在过去20多年中,学者们探求各种逆转多药耐药的方法,如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核酶技术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MDR1基因表达是研究逆转多药耐药的新途径.本研究设计并构建针对人MDR1基因特定位置的短发夹状RNA(shRNA)质粒pEGFP-H1/MDR1,观察其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MDR1基因和P-gp表达的抑制作用,探索耐药肿瘤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
-
术中监测对腹腔镜手术中皮下气肿早期诊断的价值
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在妇科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术中及术后也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皮下气肿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1].尽管多数皮下气肿不需特殊处理,可逐渐自行吸收,但皮下气肿形成后一方面给患者带来术后的明显不适,另一方面重度皮下气肿还可导致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2-3].为探讨腹腔镜手术中皮下气肿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意义,我们分析了2005年我院腹腔镜手术发生皮下气肿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妊娠合并上尿路结石伴肾积水患者行输尿管双J管治疗的临床观察
由于妊娠期的特殊性以及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妊娠合并上尿路结石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相对受限,尤其对伴有明显肾积水的患者在治疗上更为棘手.我院自2000年6月始对妊娠合并上尿路结石伴严重肾积水患者,在膀胱镜下置入输尿管双J管治疗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Ⅱ的表达
子痫前期是一种复杂的多器官疾病,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然而,子痫前期在孕妇分娩后自行痊愈这一事实表明,胎盘在子痫前期发病中有重要作用.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有Rock Ⅰ和RockⅡ两种亚型,与平滑肌收缩、细胞的迁移和轴突的生长等细胞活动有关.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RhoA-Rock通路在许多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痉挛等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
瘦素拮抗缺氧诱导胎肺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瘦素(leptin)是ob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与胎儿生长发育关系密切[1].近,发现瘦素可以促进胎儿肺发育,但其机制不明[2-3].有报道认为,瘦素促胎肺发育的作用可能与瘦素增强细胞分裂蛋白激酶活性和促进气管上皮细胞增殖有关.也有研究证实,瘦素可以调节大鼠肺Ⅱ型上皮细胞(AECⅡ)的分化[4-5].而瘦素是否能够通过阻止AECⅡ凋亡来改善肺发育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为此,本研究建立了缺氧诱导胎肺AECⅡ凋亡模型,并观察瘦素对AECⅡ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旨在从细胞水平上探讨瘦素促进胎肺成熟的可能机制.
-
妇产科手术后并发输尿管阴道瘘五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输尿管阴道瘘多发生于妇产科手术所致的输尿管损伤后,可引起尿瘘、尿外渗、感染和肾功能损害.为提高对这一并发症的认识,降低其发生率,我们总结了我院妇产科1999年至2006年间收治的输尿管阴道瘘患者共5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其发生的原因、诊断及临床处理作一探讨.
-
酪氨酸激酶受体B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的失巢凋亡抑制
酪氨酸激酶是细胞分化、凋亡、增殖和浸润的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中心调控因子,受体型酪氨酸激酶是酪氨酸激酶家族的主要成员.原癌基因Trk编码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B),有抑制失巢凋亡、诱导癌细胞转移的作用,为失巢凋亡抑制与恶性肿瘤浸润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主要有两种病理类型:Ⅰ型(内膜样腺癌)和Ⅱ型[浆液性乳头状癌(浆乳癌)、透明细胞癌等].其中,内膜样腺癌占内膜癌的80%以上,预后较好;浆乳癌与透明细胞癌均较少见,分别占5%~10%和3%~6%,预后较差.这两型癌的癌前病变各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和分子表达,现就其病理学特点综述如下.
-
牙周病与流产及早产的关系
流产及早产原因很多,较为明确的有生殖道感染、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以及孕妇的社会经济因素等.但仍有25%的流产及早产原因不明,这让人们考虑除了这些经典的危险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前列腺素是分娩发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能使宫颈软化和刺激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及早产的发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亚临床的生殖泌尿道感染或其他器官系统的感染可引起白细胞介素(IL)1β等细胞因子的增加,相应的细胞因子又可刺激羊膜和蜕膜组织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从而诱发宫缩,引起流产及早产,对妊娠结果产生不良影响[1-3].其中有关牙周病与流产及早产的研究近期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
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治疗成功后足月分娩一例
患者,27岁,已婚,未育.因阴道不规则出血4年于2004年7月20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4年7月11日.患者于4年前开始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当地医院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予结合雌激素(商品名:倍美力)+安宫黄体酮周期治疗,间断用药4个周期,每个周期3个月,治疗期间月经正常,停止治疗即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入院后身体检查和妇科检查无异常.
-
应重视妇科肿瘤临床中的病理问题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病理学在现代妇科肿瘤临床诊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一方面,及时准确的病理学诊断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据,提高了医疗质量;另一方面,新的病理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但提高了肿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使病理诊断不再仅仅囿于形态学的视野,而是逐渐深入到遗传学、基因分子生物学水平去探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生物学行为变化规律,更好地解释肿瘤的预后转归,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是继口服避孕药之后可逆避孕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其兼具宫内节育器(IUD)和甾体激素避孕方法(包括口服、皮下埋植、注射等给药方式)的优点,不仅具有高效、长效的避孕效果,而且有其他更多的对健康的益处.为促进LNG-IUS的推广应用,本讲座以国内外专家对其在临床使用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所达成的共识为依据,提供循证的技术信息,供避孕服务提供者在提供LNG-IUS医疗服务和咨询时作为参考.
-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分类及处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其定义为非生殖器官及全身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1].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女性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丰硕成果给"功能失调"注入了具体的内涵,揭示了功血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变化,并形成了临床处理的共识.然而近年来发现,功血与异常子宫出血相关术语的定义存在着混淆,著名澳大利亚妇产科专家Fraser教授在2006年11月第18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会议上指出:功血是现代妇科学中术语混淆的领域之一.
-
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检测
目的 观察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及免疫表型,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按WHO(2001年)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的分类标准进行病理类型的分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及PCR技术分别检测其免疫表型、EB病毒感染及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采用Cox回归模型对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原发灶部位:卵巢24例,子宫内膜3例,宫颈10例,阴道2例,外阴4例;(2)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9例,Ⅲ期22例;(3)病理类型:经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7例(86%),伯基特淋巴瘤和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各3例;(4)预后分析: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临床Ⅲ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单纯手术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临床Ⅰ和Ⅱ期、伯基特淋巴瘤和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手术+化疗和手术+放化疗者(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案均为影响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PCR技术检测对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案均为女性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
子宫上皮及间叶混合性肿瘤10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上皮及间叶混合性肿瘤(MM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择符合WHO组织学分类中关于子宫MMT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02例,包括良性MMT 77例(其中复发性患者9例)、恶性MMT 25例(其中高度恶性7例),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良性MMT多以发现宫腔或宫颈赘生物为主诉,部分伴有月经改变或绝经后阴道出血,临床上常常误诊为黏膜下平滑肌瘤;低度恶性MMT与良性MMT症状相似,临床上常不能分辨;高度恶性MMT表现为持续阴道出血或流液、下腹疼痛、子宫肿块等,B超、CT提示有肌层浸润.(2)病理检查:①大体观:良性MMT表现为外生性赘生物,蒂部较宽,与基底组织层延续或有一定分界;低度恶性MMT肉眼不能分辨;高度恶性MMT与癌和肉瘤相似.②镜下观:肿瘤由上皮及间叶成分混合组成,分别根据其不同良、恶性成分的组合命名.(3)复发性MMT的临床病理特点:复发性腺纤维瘤具有良性组织形态、临床局部复发的特点,复发时间为3个月~8年,组织学表现与腺肉瘤难以鉴别.结论 符合WHO组织学诊断标准的MMT并不少见,鉴别诊断要结合多因素全面分析.复发性腺纤维瘤可能具有交界性肿瘤的特征.
-
卵巢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细胞周期素D1和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和交界性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和p53蛋白表达的情况,探讨卵巢癌和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方法 分析45例卵巢癌(卵巢癌组)和54例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交界性肿瘤组)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组织中cyclin D1、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临床病理特征:①年龄:交界性肿瘤组平均年龄为42.5岁(14~82岁),中位数年龄41岁;卵巢癌组平均年龄为53.5岁(26~80岁),中位数年龄51岁.②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交界性肿瘤组Ⅰ期48例、Ⅱ期3例、Ⅲ期3例;卵巢癌组Ⅰ期6例、Ⅱ期8例、Ⅲ期26例、Ⅳ期5例.③病理类型:交界性肿瘤组以黏液型为主[占56%(30/54)],其次为浆液型[其中普通型11例,微乳头型5例;占30%(16/54)];卵巢癌组以浆液型(其中低度恶性19例,高度恶性3例)为主[占49%(22/45)].④病理分化程度:卵巢癌组高分化5例,中分化17例,低分化或未分化23例.⑤预后:交界性肿瘤组5年生存率为98%,卵巢癌组为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cyclin D1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和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卵巢癌组cyclin D1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14/45)和56%(25/45),p53蛋白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320,P=0.032);交界性肿瘤组cyclin D1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37/54)和6%(3/54).其中,普通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与高度恶性浆液性癌比较(两者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和26%,p53蛋白分别为0和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微乳头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与低度恶性浆液癌比较(两者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和2/3,p53蛋白分别为1/5和1/3),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clin D1蛋白的过度表达常见于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及低度恶性浆液性癌组织中,而p53蛋白的过度表达更多见于高度恶性浆液性癌组织中.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与高度恶性浆液性癌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而微乳头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与低度恶性浆液性癌的关系可能更为密切.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