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중국강복리론여실천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影响因子: 1.3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759/R
  • 国内刊号: 张爱民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rtponline@263.net
  • 曾用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简易弹性踝足矫形器应用研究

    作者:庞红;石井博之

    目的 探讨自制踝足矫形器对步态的改善.方法 选用偏瘫组22例、健康组21人进行步态分析比较参数.结果 偏瘫Brunnstrom Ⅳ、Ⅴ级在自制弹力踝足矫形器在步行时间、膝关节屈曲的角度接近于健康组.Brunnstrom Ⅲ级患者步行中使用塑料短下肢矫形器在支撑初期有膝关节屈曲角度,适用塑料短下肢矫形器.结论 对偏瘫轻度尖足患者应用自制弹性矫形器能够改善步行能力.

  • 高压氧治疗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蒋功达;王杰;林建强;叶宏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乍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186例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分为高压氧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2例),均常规治疗结合康复功能训练,高压氧组同时配合高压氧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治疗前后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高压氧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能显著改善恢复期颅脑外伤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

  •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马跃文;柏广涛

    目的 评价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并探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相关因素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用Barthel指数量表和生活质鼍短表(SF-36)对选取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将其生活质量与国人常模值比较,同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信息,分析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相关因素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较国人常模值明显下降;患者生活质量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种,病变部位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年龄、病种相关性显著.结论 脑卒中可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年龄、病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谢荣;韩晶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为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类型,神经影像学检查对研究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痴呆,及时发现早期或症状前期的痴呆患者,并可随访病情的进展,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改善的情况.因此,影像学检查对血管件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 握力测量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亚景;王宁华

    通过PubMed检索1954~2009年的有关文献,对握力评定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影响握力值的因素、握力耐力相关研究以及握力测情的信度研究进行综述.结果 发现,握力测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采取标准化测量方法及过程,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 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王振宇;孙忠人;刘睿姝

    目的 探讨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实验于2008年11月~2009年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制备SD大鼠T10脊髓平面的Allen's打击损伤模型,打击力度为50 g·cm.50只实验动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单纯损伤组(B组)、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治疗组(C组)、MP+造模6 h电针治疗组(D组)、MP+造模2周电针治疗组(E组),10只/组.C、D、E组于损伤后30 min内首次按30 mg/kg,随后按5.4 mg/kg·h给予MP,每1 h给药1次,连续给23次;B组给予同C组等量的生理盐水,D、E组分别于损伤后6 h和2周开始给予电针治疗,持续到第8周.②针刺方法:在T8和T12棘突下缘两侧4 mm处取穴,0.25 mm×25 mm毫针垂直刺入5 mm,使针尖触及椎板,采用KWD-808Ⅱ型脉冲电针仪,二组导线分别上下连接针柄,正极在上,负极在下,规律交流脉充电波,给予"疏密波",疏波频率2 Hz,密波频率100 Hz,交替持续时间 1.5 ms,波宽0.4 ms,强度2 mA,持续30 min,1次/d.A、B、C组按照D组同样方法固定但不进行针刺治疗.③观察指标:1、2、4、6和8周BBB行为学评分;2、4、6、8周CSEP;每周1次.结果 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所有大鼠在术前和A组术后BBB行为学评分和CSEP潜伏期检查结果均正常,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CI大鼠各周BBB评分均小于A组,CSEP潜伏期长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周时:4组动物运动功能均<7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2周时:C、D和E组评分>B组(P<0.05),但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CI大鼠CSEP潜伏期明显延长,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8周时:各组SCI大鼠中D组评分多并且潜伏期短(P<0.05);4周时:评分E组、C组>B组,潜伏期E组、C组0.05);6周时:评分E组>C组>B组,潜伏期E组C组、B组,潜伏期E组0.05).结论 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先期电针干预的效果好于后期.

  • 析因设计在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康复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高莉敏;孙迎春

    目的 运用析闪设计方法,研究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探讨不同针灸部位(穴位)及时间对脊髓损伤康复的联合干预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拟定析因设计中的因素与水平,将96只脊髓损伤大鼠随机分配到实施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电针刺激组(A组,即头针)、局部电针刺激组(B组,即体针)、头针体针联合干预组(A+B组)、未干预组(D组,对照).对各组受试对象观测不同时间(第1周、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BBB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进行2×2×5析因分析.结果 单纯使用头针或体针均能使模型鼠运动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提高·缩短MEP潜伏期(P<0.05);使用头针、体针对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波幅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头针与体针联合干预对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更佳.各组随着针灸干预的时间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BBB评分、MEP波幅提高及潜伏期缩短,时间因素5个水平均数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析因设计方法可应用于针灸疗效评价中多因素多水平的研究.

  • 心理干预结合指导性家庭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响

    作者:吴华;吴彩虹;顾旭东;李辉;陈迎春;童仕高;王伟;俞志良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结合指导性家庭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日常乍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24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进行心理干预及指导性家庭康复,指导前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评定患者心理状况,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指导前后患者的SCL-90得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心理干预及指导性家庭康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住院疗养伤残军人"愉快因子输入疗法"的心理干预与评价

    作者:徐建秀;童均君;陈晓霞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新方法,提高伤残军人疗养生活的质量.方法 以本院住院疗养伤残军人53例为观察对象,收集其人生经历中值得自豪和愉快的业绩,作为"愉快因子",通过交谈的方式将愉快因子反复输给患者,观察疗程前后生理、心理反应(相关评价标准和HAMA、HAMD总分的比较),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53例伤残军人经愉快因子输入治疗后,生理、心理有明显反应,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愉快因子输入治疗是一项简单、有效的心理干预新方法,对提高住院疗养伤残军人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

  • 技能训练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2年随访

    作者:刘国友;陈斌;宋君伟;黄青;郭红利;郭俊花;向应强;张文佳

    目的 探讨技能训练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 将89例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技能训练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干预组在入组时点和随访第12个月分别进行康复技能训练12周.两组均完成了为期2年的随访.随访中对两组的精神症状(PANSS)、社会功能(SDSS),复发和就业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①两组间PANSS评分在随访第12个月、及与SDSS评分在随访第18个月技能训练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②在随访第24个月,技能训练组复发率(11.1%)低于对照组(31.8%),再就业率(37.8%)高于对照组(15.9%)(均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技能训练能促进其病情逐步缓解、预防其病情复发和促进患者社会功能恢复.

  • 在康复技术选修课程中康复理念的灌输

    作者:熊国星;薛茜;江晓峰

    大学生经过康复理论课的学习后康复医学意识仍然薄弱.我们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尝试在康复技术课程上灌输康复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浅谈研究生教学培养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作者:杨明亮

    研究生招收规模越来越大,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一些新问题.本文浅谈研究生培养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和为研究生创造就业环境.

  • 关于把《普通心理学》列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必修课程的几点思考

    作者:汤行录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康复医疗需求,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于2002年9月首次开办康复治疗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随后6年国内有40余所院校开办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康复治疗学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如何合理的课程设计对更好培养专业人才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未把<普通心理学>列为必修课程.由于康复医学是一门功能恢复医学,康复治疗学学生具有普通心理学知识,对完整理解、掌握康复理论和技能有着重要意义.把<普通心理学>列为康复治疗学专业必修课程十分必要.

  • 作业治疗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作者:吕智海;姜志梅

    本院自2001年开设康复治疗学专业,2004年、2009年两次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尤其是在2009年的教学改革中,将康复治疗学专业分成物理治疗学、作业治疗学两个方向培养,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时课程设置各有侧重点,增加作业治疗学相关课程.2009年1月成立作业治疗学教研室,为开设作业治疗学专业奠定基础,为与世界作业治疗师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Occupational T1aerapists,WFOT)的标准接轨做关键性过渡.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残疾人医疗康复受益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姚志贤

    残疾人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大的受益者之一,新农合工作已经成为扶助和保障农村贫困残疾人享有医疗康复服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通过调查新农合残疾人的医疗康复费用报销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试图为不断扩大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受益面而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提供依据.

  • 疗养院康复科在"康复进社区"中发展模式的探讨

    作者:陈庆华;代新年;单守勤;侯方高;胡西;尤阳

    康复医学的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提高生存质量的希望.而健全社会康复网络是确保全程康复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本院康复科下设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过5年实践,逐渐形成医院一康复中心一社区家庭网络化康复模式,有效地推进当地社区康复进程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患者得到了全程规范的康复服务.

  • 麻风畸残患者术前心态的调查

    作者:严良斌;张国成;钱坚革;徐超广

    目的 了解麻风畸残患者术前的心态及对术后效果的期望.方法 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麻风病防治研究室的调查表,以问卷和面谈的方法对9省(区)拟接受国家彩票公益金麻风畸残手术矫治项目的 937例麻风畸残者进行调查.结果 麻风畸残患者不配合手术的原因:收费(79.19%)和不了解国家的免费救治政策(64.78%)、害怕手术(48.88%)、对畸残有掩饰心理(46.43%)和担心术后暴露自己的身份(45.57%)、畸残后绝望意念(43.86%)、不了解手术效果(37.46%)、认为畸残是麻风的必然结果(32.98%)和以年龄不适合为由拒绝手术(30.63%).90%以上患者期望术后改善身体功能、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减少帮助量和获得心理稳定,对回归职业的期望值不是很高.结论 手术之前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麻风畸残患者的心理状态非常必要.

    关键词: 麻风病 残疾 心态
  • 三级医院联合社区开展康复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白跃宏;曹曼林;杨新文;沈晓艳;徐义明;俞红

    目的 实践和探索三级医院与社区发展康复的模式.方法 借助优势资源,有效结合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和探索社区康复模式的建立.结果 完成社区康复模式的可行性办案,为有效实施康复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论 应加强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完善康复教育和普及,加强指导和评估,整体提升社区康复实力.

  • 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保利;兰志敏;韩学青;陈建;李娟;冯锋;杨甫德

    目的 探讨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两种方式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PADL(生理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量表.对662例年龄为60~100岁社会养老和620例年龄为60~98岁北京城区家庭养老者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的ADL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DL与年龄(OR=3.05.95%CI:1.805~2.935)、教育程度(OR=2.01,95%CI:1.512~2.544)、健康状况(OR=1.25,95%CI:1.524~2.012)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年龄是影响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要的因素(OR=3.05,95%CI:1.805~2.935),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没有明显的不同.

  • 我国大陆省会城市综合医院康复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李建军;刘松怀;高峰;宓忠祥;吴春客;杨明亮;杜良杰;曹丽敏;陈夏尧;杨世兵

    目的 调查了解我国大陆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建立和康复服务的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层对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会城市 240家不同等级综合医院医学康复科的设置、康复业务的开展、康复专业人员配备、康复工作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等级综合医院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表216份(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各72份),并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组间无显著差异(P=0.61).存医学康复科设置方面,有69%综合医院设立医学康复科,并且地区医院间康复科设置无差异(P=0.30),不同级别医院康复科设置有差异(P=0.000);在康复业务开展方面,有97.2%医院开展康复服务,有60%的医院能满足康复患者的需求,并且医院等级间及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医院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康复专业人员配备方面,76.4%医院有康复医师,64.8%有运动治疗师(PT),52.3%有中医师,50.5%有作业治疗师,36.6%有语方治疗师,17.6%有心理康复治疗师,只有2.3%社会康复工作者,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东部医院明显好于中西部医院(P<0.01),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三级医院明显好于二级和一级医院(P<0.01);综合医院康复服务面临的前5位问题为: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63.9%)、康复训练的场地不够(51%)、缺乏现代化的康复业务管理软件系统(50.5%)、康复设备陈旧(49.6%)、康复治疗项目收费标准偏低(49.1%).结论 综合医院在医学康复科的建设、专业人员的设置、服务的质量和范围、康复资源的有效利用、康复管理和行业准入、柑关政策的配套、康复人才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家要加大综合医院康复工作的投资及配套政策的实施,特别要加大中西部省份综合医院及二级、一级跃院康复工作的扶持力度,才能更有效地发挥综合医院在残疾人康复事业中作用.

  • 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

    作者:王一吉;周红俊;李建军;郑樱;郝春霞;康海琼;张缨;刘根林;卫波

    收集下尿路功能信息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设立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是为了规范日常的主要的下尿路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报告内容,使之符合国际脊髓损伤数据集的目的 与要求.学习并使用国际脊髓损伤下尿路功能基本数据集,有助于规范和统一我国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基本信息的收集,为泌尿系统的治疗提供依据.

  • 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娜;李林

    建立良好的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对其机制研究和治疗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几种主要的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进展、制备办法、应用范围、各模型的特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复制理想动物模型的几点标准.

  • 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观察分析

    作者:姚成栋;刘建中;王军英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有认知功能障碍的96例患者,分别采用卒中单元治疗(治疗组,5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分别进行认知功能测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简易智力检查量表(MMSE)、数字广度和100→1的分数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卒中单元治疗脑梗死,能更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引导式教育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作者:杨雅琴;邢德利

    目的 观察引导式教育(CE)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脑卒中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实验组加引导式教育.评价指标:①FMA评分;②Barthel指数;③社会功能活动问卷.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及社会功能活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实验组在Barthel指数及社会功能活动评分方面提高得更明显(P<0.05).结论 引导式教育结合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乍活能力,帮助患者参与社会活动.

  • 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机制及药物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蕾;许栋明;王文;王培昌;艾厚喜;张丽;李林

    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皿脑屏障破坏,从而引起脑出血和脑水肿.与此同时机体内释放大量的细胞和化学因子可以调控血脑屏障的开放.目前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的主要机制为炎症因子的浸润,蛋白酶的水解作用以及水通道蛋白的开放等.通过对以上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脑保护约物,并进一步明确各种脑保护药物的治疗靶点和疗效.

  • 莫诺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作者:刘秀平;许栋明;王文;王烈群;张丽;艾厚喜;李林

    目的 观察莫诺苷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ACO)致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用线柃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7 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给药组出现明显梗死灶;与模型组相比,莫诺苷(90 mg/kg,270 mg/kg)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维生素E(35 mg/kg)组脑梗死体积未出现明显改变.结论 莫诺苷可减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财忠;徐格林;刘新峰

    本文介绍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理论基础(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介入时机、方法学及主要治疗技术·包括Bobath、Brunnstrom、Rood、PNF、运动再学习疗法(MRP)、生物反馈疗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神经肌肉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鲐穴刺激)疗法,减重训练法、运动想像疗法,康复机器人训练法以及综合康复方法等.以便为临床正确进行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 不同负荷游泳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aspase-3和IL-1β的表达影响

    作者:钟卫权

    目的 研究运动训练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aspase-3和IL-1β的表达影响.方法 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再灌注+10 min训练组及缺血再灌注+30 min训练组,采用线柃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运动组大鼠术后每天进行游泳训练,6周后观测每组Caspase-3和IL-1β的指标.结果 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每天30 min运动训练的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低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P<0.05),同时,IL-1β也下降(P<0.05).结论 合理的运动训练能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损伤部位的恢复,其相关机制可能与减轻局部有害因子的表达有关.

  • 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协同收缩率的变化规律

    作者:谭炎全;戴慧寒;蔡奇芳

    目的 观察在被动、主动-助力和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拈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特征.方法 24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偏瘫组和17名正常人作为正常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动念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膝关节桶伸运动,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然后计算协同收缩率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偏瘫组下肢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协同收缩率患侧明显增大而健侧明显下降,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患侧明显下降而健侧明显增大(P<0.01);MF和AEMG协同收缩率活动侧明显小于非活动侧(P<0.05);MPF协同收缩率被动活动明显减少,AE-MG协同收缩率随运动负荷增大而减少(P<0.001).结论 偏瘫患者患侧拮抗肌群运动单位肌电募集过度,兴奋的同步化程度降低,肌力下降,而健侧拮抗肌群运动单化肌电募集和运动单位兴奋的同步化过度,肌力增加.

  • 头颅CT和MRI对重度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预后评估

    作者:王树新;曹飞;徐茂法;宋清安

    目的 探讨头颅CT和MRI对评估重度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重度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资料和CT、MRI资料检雀结果.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瞳孔异常改变以及哥拉斯格昏迷评分(GCS)等不影响重度颅脑损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发生(PVS)(P>0.05);不能通过颅脑损伤早期的CT表现预测患者是否发生PVS(P>0.05);MRI显示存在胼胝体、放射冠损伤以及脑干被盖部损伤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VS的危险升高(P<0.05).结论 颅脑损伤早期的CT表现对PVS预测缺乏价值,而MRI显示存在胼胝体、放射冠损伤以及脑干被盖部损伤的颅脑损伤患者发生PVS的危险明显升高.

  • 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对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作用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冯涛;张璇;刘萍;王拥军

    目的 评价以复方多巴联合恩他卡朋的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疗法对于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方法 筛选58例已出现运动波动、合并非运动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在原来服用复方多巴的基础上,联合恩他卡朋的方法进行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基线和研究终点的评测,包括非运动症状筛查量表(NMSS)、PD疲劳表(PFS)、汉密尔顿抑郁表(HAMD)、统一PD评测量表(UPDRS)和旺兹堡睡眠障碍量表(PSQI)等量表计测,并对基线和终点的各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受试者在研究终点的NMSS量表总分(48.2±24.6)低于基线的(59.4±25.6)(P<0.05),其中在泌尿功能、性功能、抑郁和焦虑、睡眠和疲劳等分节表上的终点评分低于基线评分(P<0.05);在胃肠道功能、心血管功能,幻觉和错觉、注意力和记忆力等分量表上的终点评分与基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研究终点的HAMD、PFS、PSQI等量表评分均低于基线评分(P<0.05).结论 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疗法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的部分非运动症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