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림상마취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影响因子: 2.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805
- 国内刊号: 32-121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异氟醚延迟相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异氟醚延迟相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均分成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2.O%异氟醚延迟相预处理组(S组)、假手术组(C组).I/R组吸入100%氧气2 h,24 h后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40 min,再灌注120 min;S组吸入2.0%异氟醚+100%氧气2 h,24 h后处理同I/R组;C组吸入100%氧气2 h.24 h后仅行左冠脉套线而不阻断160 min,各组分别于阻断前20 min(T1)、阻断后20min(T2)、40min(T3)、再灌注1 h(T4)、2 h(T5)五个时点取颈内动脉血测定血清中肌钙蛋白(cTnI)、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含量.再灌注结束后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伊文思蓝和TTC染色法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C组比,I/R组与S组eTnl、IL-10和TNF-α含量均升高(P<0.05).但与I/R组比,S组IL-10明显升高(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5).cTnl和TNF-α明显降低(P<0.05).结论 异氟醚延迟相预处理通过调控炎性细胞因子平衡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异氟醚延迟相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异氟醚延迟相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成五组:异氟醚预处理组(n=9).异氟醚持续吸入2 h;1400 W a组(n=6),给予选择性iNOS阻滞药1400 W;1400 W b组(n=6).于缺血-再灌注前30 min给予1400 W;异氟醚+1400 W组(n=6).给予异氟醚持续吸入2 h,在缺血-再灌注前30 min给予1400 W;对照组(n=9),给予生理盐水.各组建立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监测缺血-再灌注期间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心肌梗死范围,检测iNOS基因水平表达和蛋白表达.结果 异氟醚预处理组[(23.98±2.65)%]和对照组[(42.145=3.06)%]相比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范围(P<0.01),异氟醚+1400 W组[(42.12%±2.60)%]和异氟醚预处理组相比,1400 W可以取消异氟醚的减少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P<0.01).iNOS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结论 异氟醚延迟相预处理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足由iNOS所介导.
-
七氟醚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七氟醚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组(S组)和对照组(C组).建立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再灌注后3 h分别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和S组血清BUN、Cr水平显著增加(P<0.05),但S组BUN、Cr低于I/R组(P<0.05).与I/R组比较,S组SOD显著升高,MDA显著降低(P<0.05).S组肾组织病理损伤分级明显低于I/R组(P<0.05).结论 七氟醚对大鼠急件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抑制氧自由基反应可能是其重要机制.
-
氯胺酮对全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全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缺血加氯胺酮组(A组)、缺血组(B组)、假手术组(C组).以Pulsinelli-Brierley方法为标准建立四动脉阻断法伞脑缺血模型,A、B组行伞脑缺血15 min后再灌注,其中A组于全脑缺血5 min时腹腔给氯胺酮100mg/kg,B组相同时间腹腔内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C组分离椎动脉及颈总动脉后不行全脑缺血.再灌注3d后经心脏灌注同定后取腩制作石蜡切片,分别行HE染色观察海马Cα1区神经元存活数目和TUNEL,法检测海马Cα1区神经元凋亡.结果 C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大部分存活,少量神经元凋亡;B组神经元很少存活,大量凋亡,细胞计数明显少于C组(P<0.01);A组神经元存活数目明显少于C组,但多于B组(P<0.01).凋亡数目明显多于C组,但少于B组(P<0.01).结论 氯胺酮对脑缺血大鼠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
肠腔灌注高氧液对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缺血期经肠腔灌注高氧液对家兔肠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家兔24只,随机均分成三组:缺血-再灌注组(1/R组)、高氧液处理组(HOS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Sham组只开腹游离但不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另两组用无损伤动脉夹夹闭SMA 1 h.HOS组于缺血期以20 ml·kg-1·h-1恒速向肠腔灌注高氧液1 h,I/R组则以相同的方式灌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松开动脉夹再灌注2 h后取标本.光镜下观察各组肠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和肠道的氧摄取率(EROz);定量分析门静脉血中细菌内毒素(ET)含量;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α)、乳酸(Lac)水平;观察细菌移位率.结果 与Sham组相比,I/R组光镜下肠黏膜损伤严莺.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及肠道的ERO2均明显下降,血液中ET含量、Lac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同时出现了广泛的细菌移位;经肠腔灌注高氧液(HOS组)能够明显改善小肠黏膜损伤及上皮细胞形态学改变.显著提高肠黏膜组织ATP含量及ERO2;明显降低血液中ET、Lac和TNF-α水平(P<0.05或P<0.01),同时显著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P<0.05).结论 肠腔灌注高氧液能够显著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保护方法.
-
热休克蛋白70对细胞应激反应的调节
应激反应从宏观上看,是机体在遭受一切有害刺激(如创伤、感染、惊吓、温度变化)后作出的一系列非特异性防御反应.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能够从细胞与分子水平以微观角度来了解应激反应,由此提出了细胞应激的概念.研究认为细胞应激反应中能起保护作用的应激蛋白主要是热休克蛋白家族.
-
术前X线检查在椎管内麻醉中的重要性
自建院以来,实施结核患者各种手术多例,连续硬膜外麻醉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在基层医院应用普遍,为使临床手术麻醉工作顺利,现就麻醉处理中的情况总结如下.
-
重度妊高征患者剖宫产前失明5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发病率约为10.32%.由于病因不明,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尤其是重度妊高征对母要危害极大,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心、脑、肝、肾、眼底等因缺血、缺氧也继发受到损害,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
慢性肾病患者围术期肾功能保护进展
目前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其中包括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从1988年至2002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年发病率由39.4/百万人口上升至98.3/百万人口,未来10年该数据仍将以每年4.1%的比例上升[1].
-
呋塞米联合前列腺素E1微量泵注治疗急性肾衰竭
目的 探讨ICU危重病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ARF)早期非透析治疗的方法.方法 随机将32例ARF少尿期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使用大剂量呋塞米5~10 mg·kg-1·d-1.治疗组用呋塞米联合前列腺素E1(PGE1)40μg/d泵注24 h;对照组单纯用呋塞米.分别观察并比较两纰治疗前6 h与治疗后6、12 h内的每小时尿量和治疗第1、3天的24 h尿量,治疗前和治疗3 d后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值及非少尿型肾衰的比率、需要透析的患者比率、肾功能恢复的比率以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2 h内每小时尿量和治疗第1、3天的24 h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3天血C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BU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少尿型肾衰比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肾功能恢复比率及死亡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呋塞米与PGE1联合泵注治疗町以遏止早期ARF的发展.
-
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SF)对心肺转流(CPB)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 48例择期行心内直视瓣膜替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SF组)应用SF 500 ml(250 ml于阻断主动脉前泵入,250 ml至术毕泵完);对照组(C组)以生理盐水500 ml同法泵入.在麻醉诱导后15 min(T0)、CPB 30 min(T1)及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2).2 h(T3)、12 h(T4)、24 h(T5)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于T0、主动脉开放后5、10 min时从冠状静脉窦取血测定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CK、CK-MB在T1~T5时与T0时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SF组CK、cTnI T2~T5时升高幅度明显低于C组(P<0.01);SF组CK-MB T2~T4时升高幅度低于C组(P<0.05或P<0.01);在主动脉开放后5、10 min时,两组SOD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在开放后10 min C组下降更明显(P<0.01);MDA含量在主动脉开放后5、10 min两组均有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C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 SF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乌司他丁对腔静脉成形肝移植术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腔静脉成形肝移植术患者肾功能的变化与乌司他丁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71例腔静脉成形肝移植术患者,随机给予乌司他丁30万IU或等量生理盐水,持续静脉输注1 h,新肝期再重复一次.根据腔静脉平均阻断时间分成≤62 min组,其中用乌司他丁23例(U1组)、生理盐水18例(C1组);>62min组,其中用乌司他丁13例(U2组)、生理盐水17例(C2组).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生化指标、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体温、尿量及出血量等.结果 下腔静脉阻断(IVC)时间为(62.3±11.2)min.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24 h血尿素氮(BUN)明显升高(P<0.01).血肌酐(Cr)在新肝期1 h、术毕、术后24 h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24 h BUN、Cr U1组明显低于C1组(P<0.01).U2组亦明显低于C2组(P<0.01).而U1与U2组、C1与C2组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腔静脉成形术肝移植术对肾功能有明显损伤,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肾脏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小剂量氯胺酮对心肺转流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对心肺转流(CPB)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30例二尖瓣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麻醉方法相同.K组于麻醉诱导后和CPB开始前分别缓慢静注氯胺酮1 mg/kg;C组静注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于手术开始前(T0)、CPB停止即刻(T1)、2 h(T2)、12 h(T3)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utue),通过Flow-Directed漂浮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输出量(CO),计算肺血管阻力(PVR),同时抽取动脉血、混合静脉血测动脉血气、血常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的表达.结果 CPB后两组病人的所测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但K组显著低于C组(P<0.05),CPB后C组中性粒细胞往肺组织中的浸润明显高于K组,CD11b、CD18表达较高的中性粒细胞容易浸润于肺组织中.结论 CPB中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可以减轻全身性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肺组织损伤,对肺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
乌司他丁对心内直视手术中伴有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ST)对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实施心内直视手术时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30例伴有肺动脉高压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在劈胸骨和升主动脉开放前分别给予UST 0.6 kIU/kg;C组在同时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手术开始前(T1)和升主动脉开放后30 min(鱼精蛋白拮抗肝素后,T2)进行右肺中叶灌洗,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8(IL-8)浓度.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和呼吸指数(RI).结果 C组T2时BLAF中IL-8浓度、PA-α DO2、RI均较T1时明显升高(P<0.01);U组T2时各参数较T1时虽有升高,但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肺内细胞因子释放减轻肺动脉高压患者行心肺转流心内直视手术后的肺损伤.
-
川芎嗪预处理对心肺转流手术患者心肌线粒体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在心肺转流(CPB)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28例非发绀型先天性心脏脏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川芎嗪预处理组(川芎嗪组)和对照组.川芎嗪组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滴入川芎嗪3 mg/kg,30 min内滴完,CPB期追加1 mg/kg于氧合器中;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CPB前和CPB后(主动脉开放后30 min)取右心耳心肌组织,应用电镜技术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和心肌线粒体变化.结果 川芎嗪组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较对照组为轻.川芎嗪组CPB后心肌线粒体记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川芎嗪预处理有较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
-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伴有肺功能异常的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前肺功能检查有一项以E指标异常,随机均分为保护性通气组(PV组)和常规通气组(CV组).双肺及单肺通气参数设定:PV组患者潮气量5~6 ml/kg.吸呼比为1:1,并给予呼气末正压(PEEP)3~5 cmH2O.CV组患者潮气量10 ml/kg,吸呼比为1:1.5.在气管插管后(T1)、单肺通气120 min(T2)、术后24 h(T3)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旁气流法监测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血气分析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结果 与T1时比较,两组T2、T3时IL-6、IL-8的浓度显著增加(P<0.05).但PV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CV组(P<0.05).PV组T2时Ppeak、Pplat、Raw显著低于CV组(P<0.05).而CV组Cdyn显著升高(P<0.05),PV组T2、T3时OI显著高于CV组(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有效降低肺功能异常患者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及阻力,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
-
地塞米松对围术期肾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围术期肾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地塞米松组(1组)术前30 min静注地塞米松10 mg,对照组(Ⅱ组).术前未给地塞米松.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第1天(T2)、第3天(T3)和第5天(T4)留取尿标本.测定α1-微球蛋白(α1-MG)、微量白蛋白(Alb)及β-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在同一时点抽静脉血测定血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可溶性受体I(Stnf-R-1)浓度.结果 两组T1时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T0时(P<0.05).T1~T4时Ⅱ组IL-6浓度均较T组高(P<0.05).T2、T3时Ⅱ组Stnf-R-1浓度均较I组低(P<0.05).两组血浆Cr和BUN浓度变化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3时两组α1-MG/Cr与NAG/Cr均高于T0时(P<0.01),但Ⅱ组T4时α1-MG/Cr、NAG/Cr仍然高于T0时(P<0.01).T1~T4时Ⅱ组NAG/Cr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间α1-MG/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时两组尿Alb/Cr均较T0时明显增高(P<0.01),Ⅱ组于T1时高于Ⅰ组(P<0.05).结论 围术期存在IL-6和Stnf-R-I失衡,出现围术期哑临床状态的肾功能受损.地塞米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血中IL-6的释放,促进Stnf-R-I的生成,可能有利于减轻肾功能的损害.
-
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液酸碱和电解质变化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术期血液酸碱,电解质变化及麻醉处理.方法 18例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10、20、30min、新肝期10、20、30min测定动脉血pH、PaO2、PaCO2和肺动脉混合静脉血HCO3-、SvO2、K+、Ca2+、Na+和Hct.结果 与无肝前期时相比.无肝期20 min时pH值明显升高(P<0.05).随后在新肝期10、20 min时逐渐下降;而PaCO2和HCO3-自无肝期20 min以后都保持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新肝期10、20、30min时Hot和PaO2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Na+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血K+浓度在无肝期10 min时升高(P<0.05).而新肝期10 min时又明显降低(P<0.05);血Ca2+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只是在无肝期30min时比无肝前期时略有升高(P<0.05).SvO2在无肝前期时较高.但在无肝期30 min时较无肝前期时显著降低(P<0.05),在新肝期又回升至无肝前期时水平.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中酸碱和电解质变化较大,围术期适时监测血酸碱、电解质变化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预防再灌注综合征的发生.
-
参脉注射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参脉注射液(SMI)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参脉组(SM组)和对照组(C组),SM组在心肺转流(CPB)前静脉给予SMI,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多时点采血.比较两组心肌磷酸激酶(CK)、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中、术后各时点m管活性药物的用量,观察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SM组血清CK、CK-MB、cTnI、MDA等指标均低于C组(P<0.05).而两组SOD活性均降低,但SM组明屁高于C组(P<0.05).SM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除颤次数及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SMI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雷米芬太尼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单纯输注雷米芬太尼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R组静注雷米芬太尼1μg/kg,继而以6μg·kg-1·h-1的速率输注.PF组静注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 mg/kg,继而以4 mg·kg1·h1输注丙泊酚.观察术前基础值(T1),注药后5 min(T2)、10min(T3)、15 min(T4)以及停药后5 min(T5)的循环、呼吸情况,并记录意识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与T1时相比,R组各时点MAP无明显变化,T2~T4时HR明显减慢(P<0.05),分钟通气量(MV)减少(P<0.01),PrrCO2升高(P<0.01),但均保持自主呼吸;而PF组T2~T4时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呼吸抑制明显,均需进行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其中有25例患者出现呼吸停止.T5时R组的MAP、HR和MV与T1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F组MAP和MV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R组术中体动患者明显少于PF组(P<0.05),患者均保持清醒而安静,而PF组患者均意识消失.结论 在官腔镜手术麻醉中,单纯输注雷米芬太尼町使患者保持自主呼吸,意识清醒而安静,并对循环影响轻微.
-
逆行钢丝顺行换管器引导困难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估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困难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预测属困难气道者34例.其中经Mallampati困难气道评估Ⅲ级者10例,Ⅳ级者24例.其中,28例直接经环甲膜或环甲膜下1、2或2、3气管环间隙穿刺.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气管插管,其中6例患者经纤支镜插管失败后改用该技术.并获得插管成功.另有18例患者全麻诱导后经口明视喉镜插管失败,改用该技术插管成功.结果 本组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气管插管成功率100%,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逆行钢丝和顺行换管器引导气管插管技术操作快捷简便,损伤较小,成功率高.
-
胸前多普勒超声监测技术应用于坐位神经外科手术静脉空气栓塞的监测和处理
目的 总结胸前多普勒超声在坐位神经外科手术中静脉空气栓塞监测的应用情况,评价胸前多普勒超声监测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39例ASA Ⅰ或Ⅱ级的患者,全身麻醉下行坐位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固定后胸骨右缘或左缘3~6肋之间放置胸前多普勒超声,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连续监测,记录术中胸前多普勒超卢出现气栓信号的病例数和抽吸到气体的病例数,抽吸到的气体量.PETCO2下降的发生例数.结果 39例手术患者中26例探及气栓信号,发牛率66.7%.其中有24例抽吸到了气栓,抽吸到气栓总容积量为0.5~210 ml;9例PETCO2下降超过5 mm Hg,4例下降超过10 mm Hg.结论 坐位神经外科手术中胸前多普勒超声监测静脉空气栓塞高度敏感,可指导静脉空气栓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
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血浆细胞因子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研究氟比洛芬酯术后镇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或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F组,n=33)和哌替啶组(P组,n=29),分别于麻醉前(T0)、镇痛后30 min(T1)、2 h(T2)、6 h(T3)和24 h(T4)观察术后镇痛效果.采肘静脉血,放免法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索(6-Keto-PGF1α)水平.结果 F组血浆IL-6水平T1~T3时和T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1~T4时TNF-α值均显著升高(P<0.05).但F组T2、T3时血浆IL-6、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P组(P<0.05);F组血浆Cor水平镇痛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T2、T3时显著低于P组(P<0.05);F组镇痛后TXB2、6-Keto-PGF1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2、T3时TXB2水平显著低于P组(P<0.05),T1~T3时6-Keto-PGF1α水平显著低于P组(P<0.05).P组T2~T4时VAS显著高于T0时(P<0.05),但F组仅T4时VAS显著高于T0时(P<0.05),且T3时F组VAS低于P组(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有较好的平衡细胞因子和抑制过度应激反应作用,缓解术后的免疫损伤和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
不同靶浓度雷米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全麻苏醒拔管期不同靶浓度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胆囊手术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四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6 μg/L组(Ⅰ组)、0.8 μg/L(Ⅱ组)、1.0 μg/L(Ⅲ组)和牛理盐水对照组(Ⅳ组).四组患者均接受丙泊酚、阿曲库铵、芬太尼、1%~2.5%异氟醚复合50%氧化亚氮的伞身麻醉.术毕,Ⅰ、Ⅱ、Ⅲ组患者均TCI输注雷米芬太尼,血浆浓度分别为0.6、0.8、1.0μg/L,Ⅳ组TCI输注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TCI开始前、吸氮时、拔管时、拔管后5、10 min的MAP和HR;观察TCl开始后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Ⅰ、Ⅳ组的MAP和HR在吸痰、拔管时较TCI开始前明显升高(P<0.05).Ⅱ、Ⅲ组无明显升高;四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米芬太尼用于抑制全麻苏醒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合适血浆浓度可能在0.8~1.0 μg/L之间.
-
PiCCO技术在婴幼儿先心病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
目的 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例在心肺转流(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应用PiCCO监测仪监测MAP、HR、心脏指数(CI)、连续心输出量指数(CCO)、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伞心舒张末期容量(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等指标.分别记录手术前(T1)、心脏停跳前(T2)、心脏复跳后30 min(T3)、1 h(T4)、术后24 h(T5)数据,并观察相关置管并发症.结果 1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T3时MAP和Cl较T1、T2时明显降低(P<0.05);T4时ITBI和GEDVI较T1、T2时明显减少,CI较T1、T2时明显增加(P<0.05).10例患儿均未发现与PiCCO监测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股动脉与颈内静脉穿刺无一例失败.结论 PiCCO技术微创科学,安全可靠,更适合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