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중국강복리론여실천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影响因子: 1.3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759/R
  • 国内刊号: 张爱民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rtponline@263.net
  • 曾用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318例中国汉族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基因突变谱分析

    作者:王屹;陈蕾;刘志忠;张海燕;马娟

    目的: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先天性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进行耳聋基因筛查。方法采集2015年10月~2016年4月318份先天性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抗凝静脉全血,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MALDI-TOF MS的方法进行中国人常见的四个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线粒体12Sr RNA共20个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共检出GJB2基因突变111例(34.9%),其中235delC的突变携带率高(25.47%);SLC26A4基因突变43例(13.5%);GJB3基因突变3例(0.94%);线粒体12Sr RNA基因突变12例(3.77%)。结论确定不同非综合征性耳聋人群相关基因突变谱,对于建立先天性耳聋患者理想的基因筛查方法意义十分重要。

  • 不同时期针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及排尿功能的影响

    作者:程瑞动;朱根应;叶祥明;李厥宝;周亮;闻万顺;田亮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介入针刺治疗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功能及排尿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2012年3月~2015年3月,2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n=8)、早期干预组(n=8)和晚期干预组(n=7)。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针刺双侧八髎、阳陵泉、三阴交、太冲。早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前1周即开始行针刺治疗,晚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后改间歇导尿并行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评估盆底肌肌力、排尿功能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盆底肌肌力、排尿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盆底肌肌力较对照组提高(P<0.05);除对照组与晚期干预组间日排尿次数、安全压力下膀胱容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三组间排尿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前改善(F>0.864, P<0.05),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F=1.558, 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盆底肌肌力,从而改善排尿功能,早期针刺干预疗效更明显。

  • 肌电反馈体感游戏治疗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儿童上肢功能的效果

    作者:朱俞岚;张备;陈亮;白玉龙

    目的:探讨采用肌电反馈体感游戏治疗分娩性臂丛麻痹(OBPP)患儿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4年2月,本院41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21)和体感游戏组(n=20)。两组均进行运动疗法治疗,体感游戏组还进行肌电体感游戏的上肢作业疗法,共4周。两组均在治疗前后进行Mallet评定和患儿肩部外展时三角肌电生理学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Mallet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730, P>0.05)。治疗后两组Mallet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t>5.085, P<0.05),体感游戏组Mallet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t>3.195, P<0.01)。治疗后,体感游戏组三角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平均肌电值(aEMG)和大随意收缩值(EMGmax)均较治疗前升高(t>4.420, P<0.05),而常规治疗组仅aEMG、iEMG高于治疗前(t>2.282, P<0.05)。治疗后体感游戏组各项肌电指标及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常规治疗组(t>2.155, P<0.05)。结论肌电反馈体感游戏治疗对提高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患儿上肢功能及力量有一定作用。

  • 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流涎症的效果

    作者:王利江;刘秋燕;刘彬;候梅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疗法(OSMT)、针刺和低频电刺激等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脑瘫流涎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本院脑瘫伴发流涎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A组(OSMT,n=20)、B组(针刺,n=20)、C组(低频电刺激,n=20)和D组(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n=20)。同期选取门诊就诊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分别采用教师流涎法和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和A组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668, P>0.05),B组、C组和D组显著高于治疗前(t>8.983, P<0.001)。治疗后对照组和A组间流涎的临床疗效和RM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W=389.5, t=2.041, P>0.05),B组、C组和D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A组(W>226.0, t>8.534, P<0.01),D组优于B组和C组(W>306.0, t>3.663, P<0.05)。结论针刺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流涎情况,二者联合疗效优于单一治疗,而OSMT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 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比较

    作者:卢利萍;桑德春;白帆;陈慧;杨帆;褚宏宇;张晓钰;李欣;刘建华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8月本院48例首次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在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6周后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清VEGF水平,并与33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VEGF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6周后,病例组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540, P<0.05),而且大面积脑梗死(大梗死直径>4 cm)组的VEGF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大梗死直径≤4 cm)组(t=4.436, P<0.05),短病程(≤1个月)脑梗死组的VEGF水平高于长病程(>1个月)组(t=2.316, P<0.05)。结论康复治疗前后,VEGF均维持较高水平。

  • 视觉扫描阅读训练对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程凯;杨婷;李雪萍;林强;陈安亮;俞长君

    目的:观察视觉扫描阅读训练对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科住院的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观察组(n=12)。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另外接受视觉扫描阅读训练,共3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BIT-HK)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各评分均在治疗后显著提高(t>5.375, P<0.001);除MMSE(P>0.05)外,治疗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20, P<0.05)。结论视觉扫描阅读训练不仅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偏侧忽略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脊髓损伤患者营养代谢状况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志伟;陈亚平

    脊髓损伤是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可导致各种营养代谢异常,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本文主要阐述脊髓损伤后患者营养代谢评定方法、营养代谢的变化并分析潜在的原因。脊髓损伤后成人营养不良的评估量表主要有脊髓损伤营养筛查量表、营养不良通用筛查问卷。儿童营养不良的评定使用儿童营养不良筛查量表。营养过剩的评定常用体质量指数、腹围及双能X线。脊髓损伤后,患者总热量摄入增加,糖代谢紊乱,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冠心病风险增加,骨代谢异常。医务人员应参与患者营养管理,提供个性化膳食方案,使患者营养均衡。常规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营养代谢筛查、评定,建立营养支持团队。

  • 小胶质细胞自噬在缺血性脑卒中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栋;侯博儒;杨文桢;康军林;任海军

    自噬在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自噬与其介导神经炎症的相互作用具体调节机制十分复杂,涉及众多分子参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受体及其相关物质可能是参与调控小胶质细胞自噬的潜在机制。自噬抑制剂和小胶质细胞受体靶向治疗可能会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策略。本文就缺血性脑卒中后小胶质细胞自噬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臭氧氧化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希;黄靓;蔡华安;邓景贵

    臭氧作为一种活性氧,具有诱导氧化应激作用,而小剂量臭氧预处理可使机体产生氧化耐受,甚至抗氧化损伤作用,从而保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本文综述了臭氧预处理在心脏、肾脏、肝脏、骨骼肌、性腺及脑等器官缺血再灌注的研究现状,认为臭氧治疗在器官移植和心脑血管病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同时,就近10年臭氧大自血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的问题,提出疑问和思考。

  • 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在脑卒中后功能评定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培(综述);王红星(审校)

    近年来,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逐步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评价,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和预后判断。已有研究证明,系列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是判断脑卒中后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完整性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有效手段。本文对神经传导功能检测、针肌电图、H反射、F波、交感神经皮肤反射、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表面肌电图等系列技术在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同步化的方法及对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李曼丽;赵文;高钰丹;段红梅;杨朝阳;李晓光

    目的: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同步化于G0/G1时期的效果以得到佳的同步化条件,并研究同步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成年大鼠BMSCs,5%、1%、0.5%、0.1%、0胎牛血清(FBS)分别处理24 h、48 h。PI染色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时相细胞所占比例,与正常培养条件(10%FBS)处理下对比。得到佳处理条件后,bFGF处理3 d、7 d,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estin和Tuj-1的表达。结果成年大鼠BMSCs原代提取,经传代后,细胞形态为长梭形。不同处理条件下G1/G0期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培养条件,1%FBS处理48 h时G1/G0期细胞比例为(94.274±0.468)%,达高峰(F=39.91, P<0.001)。bFGF诱导3 d后,细胞周期同步化后的Nestin+细胞数显著高于未同步化的细胞数[(80.3±2.4)%vs.(12.1±1.5)%](F=28.25, P<0.001);bFGF诱导7 d后,同步化后的Tuj-1+细胞数显著高于未同步化的细胞数[(74.8±3.2)%vs.(19.3±2.5)%](F=17.95, P<0.001)。结论1%FBS处理48 h是将BMSCs同步化于G0/G1期的佳条件。细胞周期同步化于G0/G1期能够提高B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比例。

  • 胼胝体梗死后失用症伴偏侧空间忽略的康复:1例报道

    作者:迟茜茜;周添斌;黄梁;张小年

    目的:讨论胼胝体脑梗死后失用及空间忽略的临床特点和康复治疗方法。方法探讨1例胼胝体脑梗死患者失用症伴偏侧空间忽略的康复经过。结果经过积极康复治疗,患者失用及空间忽略明显改善。结论对类似疾病,积极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高危儿听力筛查及随访研究

    作者:吕攀攀;董荣芝;刘芳;王娜娜;徐冲锋;邴卫卫;耿立蒙

    目的:探索高危儿听力筛查情况及听力障碍的发生、变化及转归。方法2015年3月~2016年3月,采用耳声发射(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方法,对336例高危儿分别于生后0~1、3、6、12个月进行听力监测。结果336例高危儿中,0~1个月内初检时29例未通过;3月龄复检时37例听力未通过;6月龄27例恢复正常;12月龄复检7例恢复正常,3例(0.89%)确诊耳聋。结论 OAE、ABR结合BAEP检查高危儿听力损伤可获得较全面的诊断,连续听力监测可有效动态观察高危儿听力损伤的发生、变化及转归。

  • 《手术患者皮肤管理记录单》在术后皮肤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张军花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皮肤管理记录单》在术后皮肤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6月于本院行择期手术的患者2438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实施皮肤护理,手术结束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生共同查看和记录患者皮肤压疮和完整性,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另选取2015年7~12月择期手术的患者2358例为干预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自行设计的《手术患者皮肤管理记录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术中受压部位以及记录术后患者皮肤存在压之褪色的局限性红斑的具体部位和面积、手术室护士的术后随访。与病房护士共同管理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皮肤安全。结果术后6d内,对照组发生压疮23例,干预组发生6例(χ2=9.471, P=0.002)。结论使用《手术患者皮肤管理记录单》可有效降低手术压疮的发生。

  • 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王雪琼;朱世琼;艾艳;付靖;李亚梅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间歇导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5年1~12月,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行间歇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出院时及干预3个月后间歇导尿依从性、膀胱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延续护理后,试验组维持间歇导尿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500, P=0.006)。两组残余尿量较干预前均显著改善(t>12.040, P<0.001),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90, P=0.032);试验组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0.800, P=0.001)。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t>4.572, P<0.001),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505, P<0.001)。结论延续护理模式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出院后间歇导尿的依从性,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尿路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 社区综合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田凌;谢家兴;张静;林庆;冷梅;田静;张剑

    目的:探讨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下,社区综合康复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10月,51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康复训练、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干预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脑损伤社区康复结果量表(BICRO-39)、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患者SF-36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评分及SF-36总分明显高于干预前(t>2.852, P<0.01),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t=2.072, P<0.05);BICRO-39社交、移动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t>2.872, P<0.01),自我处理事务能力评分和总分低于干预前(t>2.434, P<0.05);WHO-DASⅡ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t=3.275, P<0.01),与人相处、家务活动和社会与参与评分低于干预前(t>2.507, P<0.05)。结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由多学科组建康复团队,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指导,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控制康复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效果

    作者:李晨;刘志忠;谢家兴;张海青;白志珍

    目的:探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对某三甲康复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本院开展MDROs目标性监测,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完善工作,并对三年MDROs检出率、MDROs防控知识知晓率、医生开具隔离医嘱率和护士消毒隔离措施执行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PDCA质量管理持续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χ2>3.922, P<0.05),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χ2=8.775, P=0.071);2015年MDROs防控知识知晓率、医生开具隔离医嘱率和护士消毒隔离措施执行率均显著提高(χ2>399.17, P<0.001)。结论 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在康复医院MDROs预防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 康复治疗师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王红雨;王敏;岳建兴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康复治疗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2月~2016年2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式,以国际通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蚌埠地区264名康复治疗师进行调查。结果康复治疗师职业倦怠检出率为81.1%,平均得分为(3.13±1.07)分。除情绪衰竭维度在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康复治疗师职业倦怠及其3个维度得分在人口学特征和工作情况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称、倒班情况、工作要求、工作自主性、社会支持、工作要求与自主性比、工作应激和收入水平均是康复治疗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论康复治疗师普遍具有职业倦怠,并随着人口学特征和工作情况的不同存在差异。

  • 可穿戴传感系统在上肢康复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王琦;陈炜;Panos Markopoulos

    本文对可穿戴传感系统在上肢康复领域中的研究进行综述调研,根据论题相关的关键词搜到61篇文章,基于对文章摘要的初选和全文的筛选终纳入18篇。这些文章可以分为三类:进行运动和姿势监测;提供终端用户反馈;整合交互游戏。基于现有文献的技术成熟度,临床证据的有效性和系统可用性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设计出一套智能康复服装系统,可用于多种病症康复。该系统包括一件整合了可穿戴电子元器件和智能织物的服装和基于安卓设备的反馈平台,可以实时通过衣服上的震动模块或来自手机的屏幕反馈、语音提示给予用户反馈。

  • 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作者:张超;刘璇;侯增广;彭龙;杨昊;彭亮;张皓;洪毅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2016年6~9月,本院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实验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肩、肘关节肌张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患者每次训练的运动轨迹。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032, 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723, P>0.05),实验组评分略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及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 P<0.05);对照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Z>2.000, P<0.05),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Z<1.890, P>0.05),但评分略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各项MAS评分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Z<1.734, P>0.05),但评分略低于对照组。系统记录的患者进行直线触点运动时的运动轨迹,由开始的杂乱无章逐渐变得有规律性,运动控制能力有所提高。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可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与重复性运动训练相似。

  •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情;潘世琴;王丽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是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基础上改进而来,用于偏瘫患者功能训练与康复的方法。它对适用对象有功能和年龄方面的要求,训练方案较CIMT更灵活。训练动作、强度、训练及限制时间与频率构成训练方案的主要内容。mCIMT也被用来与其他康复手段联合使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很多;可采用“行为合同”和“运动日志”等方法保证mCIMT疗效。

  • 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作者:田然;柏敏;马腾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2015年10月~2016年5月,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接受针刺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另外增加虚拟现实技术康复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提高(t>3.120, 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510, 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联合反应的效果

    作者:张微峰;姜冬蕾;马跃文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联合反应的影响。方法2014年11月~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20 min。治疗前及治疗6周时,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 Berg平衡量表(BBS),联合反应分级量表(ARR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FMA-LE、BBS和AR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12.158, 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317, 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联合反应。

  • 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作者:张艳明;胡洁;宋为群;杜巨豹;霍速;孙丽;王伟;徐冬雪

    目的:探讨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6年2月,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每次训练30 min,每天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Z<1.153, P>0.05)。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均显著增加(Z>5.645, P<0.001),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Z>2.275, 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770, P<0.001)。结论目标导向式重复性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的Meta分析

    作者:白钟飞;张子未;王惠芳;陆佳妮

    目的:系统回顾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方法在Medline、PubMed、CI-NAHL、OT seeker、PEDro、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系统检索2006年1月~2016年5月研究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疗效的研究,纳入随机对照研究,排除不以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主要结局指标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研究。相比对照治疗,镜像疗法可提高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SMD=0.81,95%CI=0.43~1.20, P<0.001, I2=64%),在剔除仅纳入严重偏瘫的2篇文献后,效应提高(SMD=0.96,95%CI=0.59~1.34, P<0.001, I2=51%),且不同镜像疗法亚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4)。镜像疗法也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分(SMD=0.33,95%CI=0.01~0.64, P=0.040, I2=0)、组块测试评分(SMD=0.70,95%CI=0.03~1.37, P=0.040, I2=62%),还可提高患侧上肢Brunstrom分级(SMD=1.56,95%CI=1.07~2.06, P<0.001, I2=41%);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MD=0.93,95%CI=0.62~1.24, P<0.001, I2=0)。尚无证据表明镜像疗法可改善患侧上肢肌张力(SMD=-0.22,95%CI=-0.73~0.28, P=0.890, I2=0)。结论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