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중국강복리론여실천
- 主管单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影响因子: 1.3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759/R
- 国内刊号: 张爱民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脑性瘫痪儿童的体液免疫水平
目的:调查脑瘫患儿免疫功能水平。方法脑瘫患儿59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评估,检测患儿及非脑瘫儿童61名(对照组)血清IgG、IgA、lgM,补体C3、C4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瘫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lgM,补体C3、C4水平显著降低(P<0.001);不同GMFCS分级脑瘫患儿间,IgG、IgM、补体C4有显著性差异(P<0.05),IgA、补体C3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瘫患儿可能存在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并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应引起注意。
-
注意训练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汉字加工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注意训练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汉字加工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分别给予认知训练和注意训练,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4周。比较训练前后汉字加工的反应时差值、错误率差值。结果经过4周训练后,双任务中对于训练前后字形、字义加工的反应时差值和错误率差值比较,两组间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而字音加工的反应时差值和错误率差值比较,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任务中,对于训练前后字形、字义、字音加工的反应时差值和错误率差值比较,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双任务范式中,注意训练较认知训练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字形、字义加工能力改善显著,可能因为注意训练改善注意资源容量或提高注意资源分配能力的效果更显著。2.双任务范式中,两组训练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字音加工能力的改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可能因为朗读和默读判断需同时对韵母进行加工,这两个加工过程之间对注意资源的竞争加剧,导致完成任务难度增加。3.单任务范式中,两组训练对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字形、字义、字音加工能力的改善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能因为单任务注意需求小,虽然对照组进行认知训练,但对照组的注意功能改善程度已可满足单任务注意需求。
-
产时轻度窒息对婴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产时轻度窒息对婴儿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母孕期无任何异常表现、胎儿发育正常、足月,且产时出现以下情况的新生婴儿30名为窒息组:娩出过程中胎心率增加,心率>160次/min,然后心率减慢,降到70~80次/min,生后无青紫;Apgar评分1 min>8分。选取30名无窒息的正常婴儿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婴儿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时使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运动功能的评估。结果3个月时,窒息组出现角弓反张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时窒息组坐位身体前倾过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9个月时窒息组扶物站立不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时轻度窒息对婴儿运动功能的发育可能存在远期影响。
-
脑白质疏松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潍坊市脑科医院住院的2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颅脑磁共振表现,将其分为4组:脑梗死不伴脑白质疏松组和脑梗死分别伴1级、2级、3级脑白质疏松组。以脑梗死近期预后良好与否为因变量,16个可能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白质疏松、年龄、高血压和梗死大小为脑梗死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OR>1, P<0.05)。结论脑白质疏松症是急性脑梗死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NINJ2基因5'上游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粤西地区汉族人群NINJ2基因5'上游rs11833579G/A、rs4980959C/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脑梗死及亚型的关联性。方法采用联合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直接测序方法,对278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120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rs11833579G/A和rs4980959C/A多态位点基因型检测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病例组rs11833579G/A与rs4980959C/A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动脉闭塞型卒中rs4980959C/A位点A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18.3%vs 9.2%, P=0.041),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35.4%vs 46.1%, P=0.01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rs4980959C/A位点含AA基因型发生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可能性高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OR=4.012,95%CI:1.209~14.939,P=0.027)。结论 NINJ2基因5'上游非编码区SNPrs11833579G/A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无关;SNPrs4980959C/A的A等位基因是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AA基因型是小动脉闭塞型的易感基因型。
-
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核因子-κB (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1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RA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70)。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关节症状改善情况,检测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C反应蛋白(CRP)、NF-κB、TNF-α、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高于对照组80.0%(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和关节肿胀指数降低(P<0.05),RF、ASO和CRP下降(P<0.05),血清NF-κB、TNF-α和IL-1β水平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提高RA患者的康复疗效,抑制炎症反应,可能与对NF-κB的抑制有关。
-
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上肢肌张力的改善效果。方法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各35例,分别接受抗痉挛药配合康复训练、董氏奇穴针刺、董氏奇穴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CSS总分、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CSS总分改善程度C组优于B组和A组(P<0.05)。结论董氏奇穴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
-
生长痛患儿小腿肌肉表面肌电图研究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技术比较生长痛患儿与正常儿童站立、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的差异。方法32例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作为生长痛组,32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站立与提踵时胫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胫骨后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站立时,生长痛组腓骨长肌均方根值(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提踵时,生长痛组腓肠肌RMS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胫骨后肌RMS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伴有旋前足的生长痛患儿在站立和提踵时小腿肌肉肌电活动会发生相应改变。
-
扁头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扁头综合征危险因素。方法239例扁头综合征患儿根据分级水平分为轻度异常组、中度异常组、重度异常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扁头综合征影响因素。结果出生胎龄(OR=0.636, P<0.001)、出生体重(OR=0.095, P<0.001)、住院时间(OR=1.307, P<0.001)、是否早产(OR=2.649, P<0.001)、是否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OR=4.456, P<0.001)、是否睡姿变化(OR=0.046, P<0.001)、是否早期干预指导(OR=0.054, P<0.001)与扁头综合征相关。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伴新生儿并发症是扁头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睡姿变化和早期干预指导是保护因素。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注射液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钠注射液(GM1)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Bobath疗法)50例和治疗组(GM1加Bobath疗法)48例,治疗90 d。治疗前后采用儿童功能独立性测量(WeeFIM)、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和格赛尔发育量表(GD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WeeFIM、GMFM和GDS中的大运动、精细动作、个人-社交和适应性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 GM1能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功能恢复。
-
针刺推拿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尖足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的49例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针刺推拿治疗,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和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测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CSS评分结果显著优于治疗前(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总有效率78.26%(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针刺推拿,可更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尖足。
-
体外冲击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Ⅳ期患者的效果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Ⅳ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ANFH患者(72髋)均为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Ⅳ期,随机分为治疗组(n=37)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ESW,压力2.0~4.0 bar,频率10 Hz,脉冲6000次。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徒手肌力评定(MMT)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rris髋关节评分、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SF-36中除生理职能、活力外,余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W能改善ANFHⅣ期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老年人抑郁症运动康复中信任的中介效应
目的:探讨信任在老年人抑郁症运动康复中的中介效应。方法91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老年人抑郁量表(GDS),康复后采用信任量表(TS)进行评定,将其分为运动组43例,非运动组48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康复前,两组GD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康复后,运动组GDS评分明显低于非运动组(P<0.01)。TS可依靠性和信赖维度评分两组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可预测性在老年人抑郁症运动康复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P>0.05),可依靠性和信赖在老年人抑郁症运动康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信赖的中介效应(8.82%)大于可依靠性的中介效应(3.65%)。结论信任对老年人抑郁症康复起促进作用。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足底压力的分布特征及重测信度
目的:探讨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自然行走时的步态特征及足底压力检测系统的重测信度。方法采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测试32例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共5次,分析受试者健、患足支撑期分期参数、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及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之间的差异及重测信度。结果患足前足触地及全足支撑阶段明显低于健侧,而前足离地阶段明显高于健侧(P<0.01)。除第5跖骨区域外,患足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均低于健足(P<0.05)。在第4、第5跖骨及足跟外侧区域,患足压力峰值较健足降低(P<0.05)。上述参数组内相关系数均>0.76。结论单侧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具有一定特征,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在步态参数测量中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
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脑血流速度和脑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管理、高压氧、促醒药物、感觉刺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双侧天柱、完骨(主电极)、内关穴(辅助电极)治疗,连续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 d及治疗结束后1 d采用PVS疗效评分量表进行评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波普(MRS)检查观察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治疗前后平均流速改变(Δ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胆碱复合物/肌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可明显改善PVS患者脑循环及脑代谢,有可能提高临床促醒疗效。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发生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是发生在老年人群和运动员中的常见疾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是应力敏感分子,在骨关节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软骨细胞凋亡和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存在密切联系。本文综述近年来骨关节炎和MAPKs家族蛋白相关的研究。
-
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
踝关节扭伤临床极为常见,如处理不当很容易再次扭伤,甚至发展成慢性踝关节不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运动。本文对以肌内效贴为代表的软组织贴扎技术预防及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软组织贴扎技术可缓解踝关节扭伤症状,稳定关节,改善功能,预防踝关节扭伤反复发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
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微环境发生复杂变化,有促进机制、抑制机制及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本文总结轴突再生微环境对轴突再生的不同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进展。
-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患者手神经肌肉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表面肌电图(sEMG)作为一种客观定量的评估工具,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脑卒中后手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本文综述近10年的相关文献,主要介绍sEMG分析手神经肌肉功能的常用参数,以及sEMG在脑卒中患者手神经肌肉功能障碍评定中的应用。
-
麻醉方法对痉挛型瘫痪大鼠动物模型构建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建立大鼠痉挛型瘫痪模型时的适麻醉剂量及方式。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均行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A组予10%水合氯醛5 ml/kg皮下注射,B组予10%水合氯醛4 ml/kg皮下注射,C组予10%水合氯醛4 ml/kg腹腔注射,D组予10%水合氯醛3 ml/kg皮下注射,E组予10%水合氯醛3 ml/kg腹腔注射, F组予10%水合氯醛2 ml/kg皮下注射。比较每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术中死亡率。结果 A组在麻醉中全部死亡,F组无深度麻醉。B组起效时间(6.5±0.7) min,维持时间(121.4±3.9) min,死亡率0;C组起效时间(5.5±1.1) min,维持时间(122.0±3.6) min,死亡率30%;D组起效时间(9.6±0.8) min,维持时间(106.7±3.7) min,死亡率0;E组起效时间(7.4±1.2) min,维持时间(105.3±3.5) min,死亡率20%。皮下注射总体死亡率0,腹腔注射总体死亡率25%。结论双侧颈总动脉间断性结扎术建立大鼠痉挛型瘫痪模型时,采用10%水合氯醛4 ml/kg皮下注射麻醉,大鼠麻醉死亡率低,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
-
热射病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研究
目的:观察热射病对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热射病组(n=44)、手术对照组(n=8)、正常对照组(n=8)。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造模7 d后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前5 d记录逃避潜伏期;第6天去除平台,记录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与在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结果热射病组死亡16只。热射病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其他两组延长(P<0.05),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经过平台次数减少(P<0.05)。结论热射病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减退。
-
刺血疗法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局部抗炎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刺血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抗炎分子机制。方法60只Sprague-Dawley大鼠等分为正常组、正常刺血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刺血组、药物组。右踝关节腔注射尿酸钠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药物组以布洛芬灌胃治疗,正常刺血组和刺血组在右侧昆仑穴点刺放血。治疗前后测量各组大鼠踝关节周径。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踝关节白细胞介素(IL)-10、IL-4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治疗后刺血组较正常组踝关节周径增大(P<0.05),较模型组、药物组周径减小(P<0.05)。刺血组较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踝关节IL-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较正常组、模型组IL-10蛋白表达增加(P<0.05);刺血组踝关节IL-4 mRNA和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刺血疗法通过促进局部IL-10表达发挥抗炎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
人HSP75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在C17.2神经干细胞的表达
目的:构建HSP75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观察HSP75蛋白在C17.2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含人HSP75基因质粒中扩增HSP75基因,连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区域,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HBAd-MCM-HSP75-GFP,在LipofiterTM转染试剂的介导下与腺病毒辅助骨架质粒pHBAd-BHGloxΔE1,3 Cre共转染HEK293细胞,整合包装成重组腺病毒, 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使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重组腺病毒在C17.2细胞中的感染情况及HSP7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酶切鉴定、测序、PCR鉴定,HSP75基因已正确插入穿梭质粒中,并与病毒骨架质粒整合包装成重组腺病毒;重组腺病毒滴度为1.0×1010 PFU/ml;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的神经干细胞表达HSP75蛋白。结论 HSP75重组腺病毒载体成功构建,对C17.2神经干细胞具有较高的表达效力。
-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先天性肌病1例报道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先天性肌病的病例特点及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先天性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变特点及康复治疗方法。结果本例患者患缺血性脑卒中并发先天性肌病,其病因考虑为动脉夹层附壁血栓脱落导致。结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时需明确病因,并发先天性肌病康复训练需注意适度训练。
-
角色互换法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角色互换法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临床实习高等职业学校大专生64名分为传统教学组30名和新式教学组34名,临床实习后对比两组的考试成绩。结果两组学生入科前理论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习期结束后,新式教学组的理论考试及实践考试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0.001)。结论角色互换模式在康复医学临床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广州市康复医疗人员培训效果调查
目的:调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效果。方法以广州市10家三级综合性医院为基地,对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级医院及社区康复医疗服务人员进行训练。调查2013年6~9月(105人)、2014年6~9月(69人)两届培训班学员的知识和技能考核结果。结果两届培训学员的实践考核成绩(82.01±8.91)分,高于理论考核成绩(71.08±10.05)分(P<0.01);第二届理论成绩较第一届提高(P<0.05),实践成绩考核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培训有助于提高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级医院及社区康复医疗站服务能力。
-
2015中国(上海)国际健康生活产业暨康复无障碍博览会的通报
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协同宁波市残疾人联合会、苏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上海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国际交流中心和上海旅游会展推广中心联合承办的“2015中国(上海)国际健康福祉产业展暨国际康复无障碍生活博览会”将于2015年5月29日~31日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举行。
-
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现代康复技术培训班通知
由卫计委佳木斯康复医学培训中心、中残联中国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黑龙江基地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暨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现代康复技术培训班开始招生,经结业考试授予结业证书和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证书10分(2015-06-04-074)。
培训内容:围绕小儿脑性瘫痪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儿童常见致残性疾病设置课程,传授新的儿童康复治疗理论、技术和进展。 -
第五届“ Bobath治疗技术在小儿脑瘫中的临床应用”培训班招生
日本Bobath研究会、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第五届“ Bobath治疗技术在小儿脑瘫中的临床应用”培训班〔项目编号:2014-16-00-044(国)〕,由亚洲首席Bobath技术指导者纪伊克昌先生讲授。
培训内容:脑瘫患儿异常姿势控制障碍和正常儿童运动发育;Bobath技术在不同类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培训对象:从事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
培训方式:采用团队式(治疗师共同参与)、讲授与示教相结合、评价、实际操作及典型病例讨论等方式授课,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培训,重在提高儿童康复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技术专业委员会2015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安排
一、第48届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技术培训班,项目编号2015-16-00-096(国);2015年4月13~24日;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费1600元,资料费220元,住宿费自理。
二、第9届全国认知障碍诊断与康复治疗技术学习班,项目编号2015-16-00-095(国);2015年8月10~14日;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费1200元,资料费150元,住宿费自理。 -
“十二五”期间社区康复发展中的问题
进入“十二五”时期,社区康复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改变,对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包括三大矛盾:社区康复的行政化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社区康复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康复需求与社区康复服务机构能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建立某些社区康复项目市场化运行的机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发展;不断提升社区康复机构的综合实力,建立符合行业特色的文化和准则。
-
视觉康复训练室光环境的改变方法及应用
光环境是视觉康复训练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视力残疾人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归纳了当前视力残疾与光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光学环境的改变(包括根据视觉障碍的不同所需相应的照明、防止眩光、显色性和频闪效应等)和被观察对象的改变两个方面提出完善视觉康复训练室光环境的方法,并提出可能的设计方案。
-
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软瘫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软瘫期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软瘫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6)和对照组(n=16)。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共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和6周时采用Fug1-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2周、4周及6周后,治疗组FMA-UE、MS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呈上升趋势(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4周后治疗组MBI评分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进一步促进软瘫期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恢复。
-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的影响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性足下垂的影响。方法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触发组),并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常规临床评价方法和表面肌电仪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关节活动度、大用力背伸iEMG(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和协同收缩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触发组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肌电触发电刺激可增强脑卒中患者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纠正足下垂。
-
单侧下肢电刺激对正常人大脑皮质影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电刺激肢体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8名健康男性右利腿志愿者,电刺激诱导右踝背屈运动,同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电刺激右踝背屈运动主要激活双侧的初级躯体运动区、双侧初级躯体感觉区、双侧次级躯体感觉区、双侧扣带回、同侧运动前区、对侧运动辅助区。结论单侧肢体电刺激引起的双侧大脑皮质的变化。
-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常表现为足下垂内翻,严重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电刺激疗法是临床常用的矫治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和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功能性电刺激的临床疗效与各自优势,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
-
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穴特点
目的:统计分析现代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穴使用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统计所使用的经络腧穴及频次,分析经穴运用特点及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99篇,共使用穴位226个,总频次1602次。选用腧穴遍及十四正经,四肢占64.5%(1033/1602,其中下肢606,上肢427),阳经的使用总频率为75.0%(1200/1602),特定穴占71.7%(1148/1602)。结论推拿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配合偱经取穴和远端取穴。选穴首重阳经腧穴,主要分布于四肢部;特定穴为常用,尤其是五输穴及其中的合穴。
年 | 期数 |
2019 |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