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화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普外临床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855/R
- 国内刊号: 冷希圣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道损伤26例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抻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致胆管损伤的原因、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收治的26例LC致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管损伤Ⅰ型5例、Ⅱ型13例、Ⅲ型2例、Ⅳ型6例;3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并中转开腹,23例术后发现胆管损伤,其中13例为LC术后1周内发现,8例为术后20~60 d发现,2例在术后2年表现反复胆管炎发作的症状;24例接受介入治疗,其中5例获得治愈,19例在胆管炎和黄疸控制后获得手术;切除毁损胆管20例,行肝总管或左右肝管的胆肠吻合术.结论 胆道损伤是严重的LC术后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合理运用介入或手术的方法及时进行必要的胆管内支撑和通畅的胆汁外引流,应避免再次医源性损伤和修补术后胆道再狭窄.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胃癌根治术(D2)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术后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06年8月间15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15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中无1例中转开腹.其中5例行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5例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为(280±4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74±136)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2.9±0.8)d,淋巴结清扫数平均为(28±6)枚,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5例患者9~36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且具有创伤轻、恢复快等优点.
-
内皮祖细胞异体移植对慢性血栓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移植对慢性血栓微环境的影响,即能否上调促血栓机化和再通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方法 将幼年Wister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到第10天,通过股静脉将其移植到成年大鼠下腔静脉慢性血栓中.实验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仅做血栓手术);B组:对照组(血栓中注入培养基);C组:实验组(血栓中注入EPCs),每组15只.第28天,取出肾下段下腔静脉及血栓,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VEGF、ANG-1和MC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EPCs经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和功能鉴定成功后,移植到下腔静脉慢性血栓中,实验组(C组)下腔静脉及血栓标本在第28天与空白对照组(A组)和对照组(B组)相比,VEGF、ANG-1、MCP-1mRNA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中VEGF、ANG-1和MCP-1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相似,移植组与A组和B组比较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和B组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髓EPCs移植,能够上调促血栓机化和再通的细胞因子VEGF、ANG-1和MCP-1,影响血栓微环境.
-
Dappe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survivin介导的细胞凋亡的调控
目的 研究Dapper1(Dpr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survivin介导的细胞凋亡的调控.方法 用RT-PCR方法检测30例患者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Dpr1 mRNA的表达情况;用RT-PCR检测SGC7901细胞转染pcDNA3.1-Dpr1质粒前后Dpr1和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Dvl-2、β-catenin及survivin蛋白表达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后SGC7901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结果本组30例胃癌组织中17例Dapperl mRNA表达下调,发生率为57%,且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相关(P<0.05);转染pcDNA3.1-Dpr1后SGC7901细胞中Dpr1 mRNA表达水平上调,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下调;Dvl-2、β-catenin以及Survivin蛋白表达量降低;转染pcDNA3.1-Dpr1质粒后SGC7901细胞的凋亡率升高. 结论 Dpr1能够通过经典WNT通路抑制凋亡相关蛋白survivin的表达,在胃癌细胞的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
genistein联合顺铂控制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genistein(三羟基异黄酮)增强顺铂对肝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建立模拟人肝癌切除术后肿瘤高转移复发的裸鼠模型,分别给予genistein与顺铂腹腔注射,治疗4周后处死,观察裸鼠肝脏复发肿瘤大小和肺转移情况;用金氏公式计算q值研究两药的协同作用;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复发肿瘤MMP-2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gunistein与顺铂联用较单用组裸鼠肝脏肿瘤复发灶体积减小,肺转移数减少;genistein与顺铂联用在体内对裸鼠肝癌切除术后的复发肿瘤具有相加抑制作用,对肺转移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免疫组化检测复发肿瘤MMP-2的蛋白表达,顺铂组比对照组表达增加(t=26.17、P<0.05),genistein组和联用组表达比对照组降低(t=5.58,13.90,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enistein组MMP-2 mRNA表达是对照组的0.90倍,顺铂组是对照组的2.06倍,联合组是对照组的0.44倍.结论 genistein可增强顺铂防治肝癌切除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化疗疗效;其机制可能与genistein能降低顺铂诱导的MMP-2表达增加有关.
-
连续性半肝血流阻断与间歇性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在肝切除术中连续性半肝血流阻断(hemihepatic inflow occlusion,HH)与间歇性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T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80例肝肿瘤患者分为HH组(40例)和TH组(40例).术中施行肝切除时,HH组患者采用连续阻断血流的方式,TH组患者采用阻断血流20 min、复流5 min的阻断方式.测量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肝断面面积,术后1、3、7 d测定肝功能,并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HH组比TH组的肝总缺血时间长,分别为[(42±13)min,(31±13)min,P=0.00],HH组的手术时间(236±49)min比TH组(204±38)min的时间长(P=0.02).两组患者断肝出血量分别为(500±269)ml与(416±23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术后第1天ALT与AST升高水平比较,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T:(677 ±572)IU/L,(577±327)IU/L,P=0.12;AST:(591±468)IU/L,(512±301)IU/L,P=0.66)].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分别为22.5%和20.0%,P=0.35).结论 在肝切除中,连续性半肝血流阻断与间歇性全肝血流阻断同样安全和有效.
-
阑尾黏液囊肿50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阑尾黏液囊肿50例的诊治情况.结果 术前正确诊断率为8%,8例患者合并腹膜假黏液瘤,恶变率为4%;50例患者全部采用手术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经随访及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结论阑尾黏液囊肿术前诊断困难,B超检查右下腹囊实性肿物应高度怀疑阑尾黏液囊肿的可能,结合腹部CT及必要的消化道造影检查可提高术前确诊率.阑尾黏液囊肿可并发腹膜假黏液瘤,且易恶变;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黏液分泌性胆道肿瘤的诊治
目的 总结黏液分泌性胆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5年5月收治7例黏液分泌性胆道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和手术要点.结果 临床表现以波动性黄疸为主,肿瘤在MRCP上有特征性的表现,与胆囊癌、肝门胆管癌及下段胆管癌均有明显差别,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胆道黏液分泌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以波动性黄疸为主,MRCP检查有其特点.手术中应仔细探查、彻底切除肿瘤.
-
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1999年11月至2006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GIST的病例85例,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方式、首诊转移、淋巴结清扫及Flecther分级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0%、57%.单因素分析显示,GIST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原发部位、手术方式、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以及有无首诊转移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首诊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20,β=4.226).结论 根治性手术仍然是目前原发GIST的首选治疗,首诊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对GIST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同时,Fletcher分级也是评估GIST的有效而简便的方法之一.
-
极微小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的探讨
目的 探讨极微小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96例早期胃癌患者中肿瘤直径≤10 mm的3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5例直径≤2 mm的早期胃癌(极微小胃癌组)与29例直径在2~10 mm的早期胃癌(对照组)进行分组比较研究. 结果极微小胃癌占同期早期胃癌病例的2%;黏膜内癌在极微小胃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占100%和45%;高、中分化型腺癌在极微小胃癌组和对照组分别占100%和55%;极微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率为0,对照组为3%;极微小胃癌组和对照组均未见脉管浸润;极微小胃癌组和对照组肿瘤表层部与浸润部病理组织学一致率分别为100%(5/5)和86%.结论 极微小胃癌常局限于黏膜内,组织学类型比较单一,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不伴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浸润部与表层部组织学分化程度较一致.极微小胃癌是内镜治疗的良好适应证.
-
低剂量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结肠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5氟尿嘧啶(5-Fu)持续低剂量给药联合西妥昔单抗化疗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观察其抑瘤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 建立荷CT-26结肠癌Balb/c小鼠模型,分别给予持续低剂量5-Fu、常规大剂量5-Fu、西妥昔单抗、持续低剂量5-Fu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以及生理盐水,观察肿瘤体积、小鼠体重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小鼠生存期.治疗8周结束后取皮下肿瘤组织,以免疫荧光法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以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 结果 与常规大剂量5-Fu治疗组比较,持续低剂量5-FU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无明显体重减轻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下降等毒性迹象,小鼠生存期显著延长(P<0.05).持续低剂量5-Fu治疗组以及联合治疗组抑瘤率分别达到55%及71%;肿瘤MVD值分别为4.13±1.85和3.52 4±45,较对照组降低73%及77%,明显优于常规大剂量5-Fu治疗组及西妥昔单抗治疗组.此外,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低剂量5-FU联合西妥昔单抗的给药方式靶向于结肠癌血管生成,不易产生耐药,增加了抑瘤效果,毒副作用小,动物生存期明显延长.
-
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基因突变和预后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中c-kit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例EGIST中CD117、CD34和Ki-67蛋白的表达,应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影响EGIS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本组c-kit基因的突变率为44%,均为第11号外显子突变;PDGFR-α基因的突变率是13%,均为第18号外显子的突变(D842V点突变).CD117表达阳性率是100%,CD34表达阳性率为74%.Ki-67指数:<1%者占30%,1%~5%者占44%,>5%者占26%.生存分析显示,核分裂象数目(P=0.025)和Ki-67指数(P=0.032)与疾病相关生存时间相关.结论 EGIST有着与GIST相似的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位点,并且c-kit基因突变频率也相近,但是PDGFR-α基因突变频率较GIST稍高.可以将EGIST作为GIST的一个特殊亚型.结合核分裂象和Ki-67指数对EGIST进行分级是判断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标准.
-
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转移即刻乳房重建术10例报告
目的 探讨乳腺癌乳房切除后,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ulo cutaneous flap,TRAM)即刻乳房重建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间10例乳房切除的乳腺癌患者行即刻带蒂TRAM乳房重建术,其中采用双蒂TRAM 6例,单蒂TRAM 4例.术中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腹壁缺损.结果 10例患者重建乳房完全成活.1例发生乳房转移皮瓣感染,1例发生腹壁切口缘皮肤坏死.重建乳房形态:优8例,良2例.随访3~15月,所有病例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带蒂TRAM乳房重建术在重建缺损乳房的同时达到了腹壁整形的效果,是一种较好的乳房重建方法.
-
腹腔镜胃肠部分切除术治疗重度肥胖症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袖套式胃大部切除和部分小肠切除术治疗重度肥胖症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为10例重度肥胖症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袖套式胃大部切除和部分小肠切除术.手术包括3部分:(1)自大弯侧距幽门5~6 cm处起垂直向上至贲门左侧His角,用内镜下切割吻合器向上切除大弯侧胃,保留和形成宽约2~3 cm的小弯侧管状胃;(2)切除大网膜;(3)切除约1/3~2/5的小肠.结果 本组10例腹腔镜下袖套式胃大部切除和部分小肠切除术全部完成,无1例需中转开腹手术.手术中位时间3.1 h,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7 d.10例患者术前平均体质量指数为36.1 ks/m2,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平均体质量指数分别减少了4.1 ks/m2、5.6 ks/m2和7.3 ks/m2,平均体重分别减轻11.7 kg、17.5 kg和22.0 kg.结论 腹腔镜下袖套式胃大部切除和部分小肠切除术治疗重度肥胖症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切除的4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病理情况及生存状况.结果 1999年1月至2008年4月我院共手术切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4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37.6岁;胰头肿瘤18例,胰体尾24例;首发症状以腹痛为多见(47.6%),28.6%患者无症状;MRI诊断正确率达93%(14/15);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胰体尾加脾切除20例,肿瘤摘除术8例,保留脾胰体尾切除3例,节段胰腺切除1例;术后总并发症率38.1%,无再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肿瘤平均直径6.1 cm,34例实性肿瘤,6例为囊实性,2例为囊性;部分病例出现血管、神经侵犯;3例失访,其他均存活,平均随访时间38.6个月,其中4例术后出现肝转移,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1例行肝叶切除.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好发于年青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正规胰腺切除预后良好,应避免肿瘤摘除术;术后必须长期随访,如出现肝转移,采取介入栓塞或转移灶切除有较好的疗效.
-
结直肠癌评分系统对术后病死率预测能力的研究
目的 评估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结直肠协会(Association of Coloproctolog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ACPGBI)评分系统在国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90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肠癌525例,直肠癌379例.按照手术时机、疾病种类将病例分为急诊手术组、非急诊手术组;结直肠专科医师手术组、其他外科医师手术组;结肠癌组、直肠癌组.分别计算各组预测病死率,根据ACPGBI评分计算预测结果,并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数据采用t检验、x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检验、不同危险因素群的O:E比,并分组进行评判.结果 术后30天内实际病死率1.0%(9/904).ACPGBI预测病死率为8.3%(75/904).对于急诊手术组、非急诊手术组、专科医生手术组、非专科医生手术组、结肠癌组和直肠癌组,预测值均偏高.病死率预测高的组,实际病死率也高.结论 ACPGBI预测病死率高于结直肠癌手术后实际病死率.ACPGBI预测结直肠癌手术后病死率的趋势,有一定临床意义.
-
腹腔镜可调节性胃束带术治疗病态肥胖症的近期疗效
目的 了解腹腔镜可调节性胃束带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LAGB)治疗病态肥胖症及伴发病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对50例病态肥胖症患者(其中伴发2型糖尿病11例、高血压3例、血脂异常15例、脂肪肝28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和胆囊结石2例)行LAGB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2个月,观察减重效果、伴发病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9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平均体质量指数由术前(39±6)ks/m2分别降至(31±4)kg/m2、(28±7)kg/m2和(27±7)kg/m2(P<0.05);术后平均超重体重减重百分比分别为30%±11%、42%±13%和45%±13%;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超重体重减重百分比>50%的人数分别达到20%和44%,66%~100%的患者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其肥胖相关伴发疾病得到完全缓解或好转.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3例经保守治疗、1例经再次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LAGB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伴发疾病的方法.
-
介入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臀部巨大肿瘤
目的 探讨臀部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1例臀部巨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血管瘤5例,神经纤维瘤4例,软组织肉瘤2例,采用Seldinger技术,分别选用明胶海绵及线段作为栓塞剂,选择性插管技术栓塞治疗.11例患者术前介入栓塞成功后,再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11例患者行选择供瘤动脉栓塞治疗后瘤体体积变小,张力降低,质地变软,边界相对清楚,且疼痛减轻,避免了术中致命性出血,5例血管瘤术中平均出血约450 ml,4例神经纤维瘤术中平均出血约420ml,2例软组织肉瘤术中出血平均约150ml,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手术切除较彻底,手术时间2~3 h,大限度地保留正常组织,外形和功能恢复好.10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感染,延迟1周愈合.术后随访4~8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对臀部巨大肿瘤行介入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大大降低了手术大出血风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显著改善生存质量.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自1991年首例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问世,至今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是消化道外科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1].但对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是否符合肿瘤根治性切除的原则仍然存在争议.
-
心脏死亡供体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内胆道微循环影响的实验研究
非外科技术原因引起的移植肝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ITBL)是目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类型,其发生率为2%~19%.由于其发病原因复杂,临床处理困难,因此被称为"阿喀琉斯之踵再现"[1].
-
Castleman病五例临床分析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以不明原因淋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发病率较低,我院2003年5月至2007年11月收治CD患者5例,现报告如下.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指初始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阴性而不明来源的消化道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5%.病变部位常位于小肠,反复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常无阳性发现.
-
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er-2/neu基因扩增及其预后意义
很多研究发现Her-2/neu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的结果 并不完全一致,Her-2/neu基因扩增能更好地反应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监测预后[1].
-
直肠99mTcO4-门肠闪烁成像观察门奇静脉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液循环及门体分流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直肠99mTcO4-门肠闪烁成像方法观察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和术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门静脉压力、门静脉血液循环及门体分流的情况.
-
CHEK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
细胞周期调定点激酶基因(cell-cycle-chekpoint kinase gene,CHEK2)编码细胞周期调定点激酶,与BRCA1和P53参与的DNA修复有关,与乳腺癌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CHEK2基因第1、10、11、13、14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同时性膀胱及胃重复癌一例
患者,男,75岁,因无痛性血尿10 d住院.尿常规:红细胞2+,白细胞2+,蛋白质2+;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B超:双侧肾盂扩张,膀胱后壁8.4 cm×6.2 cm×3.5 cm稍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丰富.
-
肝癌肉瘤一例
患者男,65岁,住院号291854.因"口干、多饮、多尿2个月,畏寒、发热1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干、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约20 kg.无明显多食,无怕热、多汗、手抖.
-
经远端假腔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DeBaKey Ⅲ型夹层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59岁,主因肩背部及上腹部剧烈疼痛3 d于2007年11月7日入院.入院前患者要经常注射杜冷丁和吗啡镇痛及降压保守治疗无缓解.
-
直肠尖锐湿疣恶变为鳞状细胞癌一例
患者男,55岁.因间断便血伴便后肛门脱出肿块1年,1个月来加重于2008年5月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便带鲜血,量5~10 ml/次.排便时有肿块脱出肛门,须用手还纳.
-
胃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一例
患者,女,42岁,因上腹部不适1年余,加重3个月入院.上腹部不适在饭后明显,偶有饱胀感.无恶心、呕吐,无返酸、嗳气.既往体健.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肿物.
-
自发性左肝内胆管破裂二例
例1 男,10岁.因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3 h,加重1 h入院.发病仞始为突发性右上腹剧痛,数分钟后又突然停止,伴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黄疸及腹泻,在农村卫生院对症治疗,1 h前腹痛呈持续性绞痛,发现皮肤、巩膜变黄,腹痛拒按,板状腹,肠鸣音消失.
-
胃癌的新辅助化疗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发达国家胃癌的发病率下降,但病死率下降不显著,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在国内胃癌病死率仍居首位.病死率居高不降是由于早期诊断率低(1期仅占10%),手术切除率低(根治切除率占50%~65%),5年生存率低(总体生存率仅40%)[1].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一例
患者女性,19岁,因体检时B超发现上腹部占位入院.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查体上腹部稍饱满,剑突下可及一包块,约12.0 cm×10.0 cm大小,质韧、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活动度差.
-
外科学年鉴中文版——中国外科医生通往世界的桥梁
Annals of Surgery是美国外科协会(American Surgical Association)、欧洲外科协会(European Surgical Association)、纽约外科学会和费城外科学会的官方杂志,创刊于1885年,全年出版发行12期,2007年其影响因子已高达7.446,在139种同类期刊中名列第一,也是全球被引频次高的外科学杂志.
-
莫匹罗星软膏外科应用案例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