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중국강복리론여실천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主办单位: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影响因子: 1.3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3759/R
  • 国内刊号: 张爱民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cjrtponline@263.net
  • 曾用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院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学刊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左室中层缩短率与高血压者左室构型和左室重量关系的研究

    作者:苗冬梅;叶平;高鹏;张今尧;肖文凯

    目的 探讨左室中层缩短率与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及左室重量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2008年12月的51例患者入高血压病组,4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临床特点,同时行超声心动图,采用常规M型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未内径、左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量,软件计算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左室中层缩短率以及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根据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个亚组:正常结构组、向心性蕈构组、向心性肥厚组和离心性肥厚组.分析各组的收缩功能指标,观察左室中层缩短率与左室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的相关性.结果 ①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室间隔舒张末内径显著增加(1.18±0.28 vs 0.95±0.13,P<0.001)、后壁舒张末内径明显增加(1.01±0.17 vs 0.89±0.17,P<0.01)、左室中层缩短率明显降低(18.0±4.9 vs 22.3±5.9,P<0.01).②高血压不同构型亚组的收缩功能和左室构型的比较: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相对窜壁厚度、左室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舒张末左室内径、射血分数以及缩短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中层缩短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高血压组左室收缩功能与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的相关性:左室中层缩短率与相对室壁厚度相关(r=-0.42,P<0.05)、左室中层缩短率与左室重量指数显著相关(r=0.67,P<0.01)、而射血分数、缩短分数与左室重量、相对室壁厚度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 左室壁内缩短分数可以更有效的评价早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功能,并与其相对室壁厚度和左室重量有相关关系.

  • 路易体痴呆与帕金森病痴呆的脑葡萄糖代谢比较研究

    作者:冯涛;芦林龙;张璇;李伟;王拥军

    目的 研究并比较路易体痴呆与帕金森病痴呆在脑葡萄糖代谢方面的特征.方法 路易体痴呆患者25例和帕金森病痴呆患者31例.受试者静脉注射示踪剂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剂量为1.85~3.7 MBq/kg),然后接受头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用迭代法重建获得脑图像,在脑横断面图像中分别取尾状核头、壳核、双侧额叶皮层、双侧顶叶皮层、双侧颢叶皮层、双侧枕叶皮层和小脑皮层为感兴趣区(ROI).以脑内各ROI与小脑半球ROI的FDG摄取强度的比值为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路易体痴呆与帕金森病痴呆在额叶前部皮层、颞叶前部皮层、顶叶后部皮层的FDG摄取均下降(P>0.05).路易体痴呆在枕叶皮层的FDG摄取下降比帕金森病痴呆显著(P<0.01).路易体痴呆的纹状体FDG摄取对称性降低.帕金森病痴呆的纹状体FDG摄取降低呈不对称性,首发症状对侧的纹状体FDG摄取低于首发症状同侧(P<0.05).结论 路易体痴呆与帕金森病痴呆在皮层和基底节的葡萄糖代谢方面有相似性的变化,也存在差异.这些特征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脑损伤患者的注意广度研究

    作者:张慧丽;恽晓平

    目的 探讨脑损伤患者的注意广度是否受到损害及其特征.方法 采用视觉与听觉广度测验,对27例脑损伤患者和34名正常人的注意广度进行对照研究,以能够正确回答的大数目为指标.结果 脑损伤患者的视觉广度和听觉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两种注意广度成绩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脑损伤患者视觉广度与听觉广度均受损,两者损伤程度不完全一致.

    关键词: 脑损伤 注意广度
  • 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敏初;姚云海;余波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组合针刺,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定1次.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 Assessment(FMA)、修订Barthel指数(MBI)和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ESS)评分均有提高(P<0.05),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结合组合针刺疗法可改善急性脑梗性死患者的运动功能.

  • 肌张力评价在继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新;孙炜;王利清;王宇;周剑云

    目的 探讨肌张力评价在继发性正常颅压脑积水诊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对23例自发性脑出血开颅术后继发脑积水患者肌张力进行观察,评价其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变化.结果 脑室腹腔分流装置安置位置理想、分流功能正常,术后原发脑损伤同侧肢体肌张力改善100%,其中78%提高至正常.对侧肌张力改善86%,其中46%提高至正常.Evans指数改善35%.结论 原发脑损伤同侧肢体肌张力评价是诊断继发性脑积水,评价手术疗效简单实用、较敏感的观察指标.

  • 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志贤;白江来;平会坤

    目的 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接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方法 12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两组均应用运动疗法,治疗组另外运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分别应用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神经残损程度和运动功能,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 治疗组NIHS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能有效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 特殊体位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作者:吴敏;周政;沈慧霞;张利民;翁晓芳

    目的 探讨体位改变与血压、心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BIOLIGHTM69多功能监测仪测龟178名在校师生在平卧位、坐位、立位、半蹲佗4种体位时的血压和心率,并进行自身对比.同时,在立位时又分别加测右臂上举和负重时的血压和心率.结果 ①在半蹲位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测量值明显升高,与其他三种特定体位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②立位、立位右臂上举及负重三者之间的心率与血压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体位变化会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关键词: 体位 血压 心率
  • 局部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高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四海;王安庆;刘克敏;唐涛;王飞;崔志刚

    目的 探讨高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局部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2007年6月~2008年5月用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共15例,平均年龄82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结果 除2例死于内科疾病外,全部骨折均在12周内愈合.结论 局部麻醉下外固定架治疗高危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时间短等优点,降低了高危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 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曾云华;黄梅;阮传亮;周文强;王培霞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肩痛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关节松动术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肩部进行治疗,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进行关节松动治疗可明显减轻了肩痛并有效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

  • 骑马机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季淑凤;桑德春;李欣;刘宏;朴春花;田沈

    目的 探讨骑马机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47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骑马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康复治疗8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进行骑马机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利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用Fugl-Meyer评分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较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骑马机治疗可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晓峰;胡雪艳;张通

    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效果与卒中损伤的严重程度、康复训练介入的时间、康复训练的方式、康复训练的强度等密切相关.康复训练介入时间的早晚可以影响康复效果;各种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及神经恢复;康复训练的强度与康复训练的效果存在相关性.本文对康复训练的介入时间、强度、各种康复训练方法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作一探讨,以对脑卒中的康复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 Stroop效应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李文兵;邹丽娟;张通;石进

    综述近年来Stroop经典范式及其变式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情况.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①利用Stroop经典范式及其变式对特殊疾病进行考察,以了解其认知功能情况,丰富人们的认识,为判断某些药物疗效/副作用以及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②根据正常被试完成Stroop任务时激活的脑区分布情况,利用Stroop任务对具有部分相同脑区病变疾病的考察,进一步论证参与Stroop效应的脑区,并明确其功能.以丰富和完善Stroop效应的理论模型.

  • 开塞露的不当使用与直肠溃疡

    作者:余微波;高飞;徐青

    开塞露广泛应用于便秘的治疗,但是不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用法,会引起一系列不当后果,如直肠肛管损伤和溃疡.

  • 骑马治疗仪器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作者:李欣;桑德春

    日本研发的骑马治疗仪器是以骑马治疗为理论基础,应用虚拟现实原理、6轴平行机制和运动捕捉技术,复制马慢步时马鞍的三维运动模型,目前对老年人提高肌肉力量,改善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有帮助.希望今后结合现代物理康复技术和人机互动技术,拓展到康复医疗领域.

  • 大鼠C6胶质瘤模型构建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作者:王建交;李青松;詹奇;郑永日;刘福生

    目的 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研究C6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胞侵袭情况,肿瘤细胞及血管特性,肿瘤自发消退现象,模型佳应用时间段及应用范围.方法 Wistar大鼠各50只,其中9只用于对照.将C6胶质瘤细胞悬液和DMEM培养基立体定向接种于大鼠的右侧尾状核,分别于接种后3,7,14.21,28,35.50 d进行增强MRI扫描及病理切片HE染色,MMP-2,CD31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观察荷瘤鼠的生物学行为.结果 肿瘤模型于接种后7 d可在MRI上见到肿瘤生长,病理切片可见肿瘤细胞沿神经纤维向周边侵袭,成出芽状生长,14~28 d为快速增长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新生血管CD31成强阳性表达,肿瘤细胞聚集,血脑屏障严重破坏,并可沿胼胝体向对侧生长.大部分荷瘤鼠死于30 d内,但有2只28d后出现肿瘤自发消退现象,病理切片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肿瘤内部出现软化灶.结论 大鼠C6胶质瘸模型的生长过程,病理性质与人脑间变,胶质母细胞瘤具有相似性,生长稳定.尽管部分荷瘤鼠出现肿瘤自发消退现象,但此模型仍适合大部分抗胶质瘤药物或基因治疗等的临床前期研究.试验研究佳时间窗为14~28 d.

  • 人脑对外源性和内源性信息冲突处理机制的探讨

    作者:毛薇;张媛媛;孙伟;韩春玉;王玉平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人脑对外源性刺激相关的信息冲突和内源性心理相关的信息冲突的处理机制.方法 15名健康志愿者参与试验.视觉刺激为白色的两位数字,先后呈现的两个数字(S1和S2)组成一个刺激对.任务1要求受试者比较S1和S2的数值是否相同,并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刺激对包含S1与S2的数值相同(S-)和S1与S2数值不同(S+)两种类型.任务2要求受试者心算S1与S2的差,并把计算结果与数字"3"做比较,对差等于"3"(M-)和不等于"3"(M+)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刺激对包含3种类型:S1与S2数值相同,差值不等于"3"(S-M+);数值不同但差等于"3"(S+M-);数值不同且差不等于"3"(S+M+).结果 S2呈现后,S+、S+M-和S-M+类型的刺激对均引出N270,S+M+则依次引出N270和N400两个成分.N270的大波幅出现在后头部,N400的大波幅则位于中央区.结论 N270和N400的出现提示人脑对外源性和内源性信息冲突的处理采用的是串行处理模式.该处理活动可能是由冲突处理系统中不同的神经结构来完成的.

  • 二苯乙烯苷对不同时程APP转基因拟痴呆小鼠脑内ERK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

    作者:张兰;邢颖;叶翠飞;李林;董奇

    目的 为探讨细胞信号转导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以及中药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TSG)防治AD的药理机制,观察不同时程APP转基因拟痴呆小鼠脑内ERK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改变,以及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拟AD动物模型为4~16月龄APP695V717I转基因小鼠.4月龄起灌胃给予TSG 6个月.另一批未处理的APP转基因小鼠饲养至10月龄开始灌胃给予TSG 6个月.同背景同月龄C57BL/6J小鼠为正常对照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12(ERK1/2)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改变检测应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 早期4月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皮层被激活的磷酸化ERK1/2蛋白(p-ERK1/2)与对照组相比已明显降低;10月龄APP转基因小鼠皮层p-ERK蛋白表达进一步降低,而海马p-ERK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虽显著降低但差异已明显减小;TSG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提高海马/皮层p-ERK蛋白表达;16月龄APP转基因小鼠海马/皮层p-ERK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TSG给药组能一定程度地减少p-ERK蛋白表达的增高.总的ERK1/2蛋白表达在4、10、16月龄对照组、APP转基因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小鼠脑内,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ERK1/2作为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成分,其蛋白表达在不同时程APP695V717I转基因小鼠脑内无明显改变;但被激活的ERK1/2其磷酸化水平在APP转基因小鼠脑内明显改变,将影响信号转导功能,并进一步导致脑内功能障碍及病理损伤.TSG可调节p-ERK1/2至正常水平,对维持正常的细胞信号转导功能、防治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吡哆醇诱导性大鼠感觉神经元病的神经再生微环境

    作者:张在强;曹世俭;王拥军

    目的 观察吡哆醇诱导的感觉神经元病大鼠在坐骨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再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神经元分子微环境变化对神经再生修复的重要意义.方法 制作吡哆醇诱导的感觉神经元病模型,在此基础上制作双侧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观察神经挤压损伤后7、14、21和28 d大鼠的背根神经节TUNEL标记阳性细胞百分比变化;利用蛋白印迹技术,观察神经再生相关蛋白(GAP-43)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 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背根神经节细胞早期有较多的TUNEL标记细胞,但21~28 d由于大部分细胞变性坏死,TUNEL标记细胞反而减少.背根神经节细胞GAP-43和trk A蛋白有一定水平的表达,但总体水平低于单纯坐骨神经损伤时.结论 中毒造成的感觉神经节病变危及神经元的生存,导致基因表达体系不完整,使损伤神经的再生修复能力下降.

  • 四逆散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海马突触素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维;孔烈;于爽;郑硕;徐铭谦;张蓉;刘燕;刘晓兰;李峰

    目的 观察四逆散对运动性疲劳大鼠海马内突触素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运用力竭游泳方法制造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治疗组四逆散灌胃10日后,用被动回避实验观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测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的表达变化.结果 ①各组大鼠的避暗潜伏期/避暗错误次数:正常对照组为(144.25±57.14)s/(0.50±0.80),模型组为(73.00±61.96)s/(1.67±1.15),四逆散组为(166.17±47.92)s/(0.38±0.49);②各组大鼠海马突触素平均光密度值:正常对照组为(0.2636±0.10654),四逆散组为(0.2555±0.16338),高于模型组为(0.0474±0.1837)(P<0.05);③突触素免疫组化染色:正常对照组海马神经细胞周围突触素阳性颗粒密集,染色深,高于四逆散组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的海马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模型组大鼠海马细胞排列松散,不紧密;四逆散组海马排列介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结论 四逆散具有改善运动性疲劳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具有增加运动性疲劳大鼠海马突触素表达的作用.

  • 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6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壮丽;裴海涛;韩迪;李红云;王洪霞;纪晓军

    目的 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IL-6 mRNA基因表达规律的影响.方法 应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脑缺血冉灌注后假手术组、对照组与钊刺组再灌注2 h、6 h、12 h、24 h各时间点IL-6 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同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及针刺组再灌注24 h后大鼠缺血区额顶叶皮质超微结构.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IL-6 mRNA在皮层、纹状体呈基础水平表达,对照组缺血区皮层、纹状体于缺血后2 h IL~6 mRNA表达开始升高,于24 h达高峰.且纹状体区表达较皮层强烈.阳性细胞多位于梗死区周围.除在缺血再灌注后2 h外,针刺2组在缺血区皮层、纹状体区IL-6 mRNA各时间点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2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针刺对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核的变性,细胞器的坏死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使线粒体,内质网结构恢复正常,恢复细胞核的完整性,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 针刺可明显增强皮层及纹状体IL-6mRNA的表达.

  • 应用微波治疗网球肘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一鸣;宋侠;刘雪丽

    目的 观察微波疗法对网球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9月~2008年9月60例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微波局部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揉擦合并磁贴贴敷治疗.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及肘关节旋前旋后的关节活动范围(ROM)值.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V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OM的恢复也强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微波治疗网球肘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 基底节出血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其与肌张力的关系

    作者:芦海涛

    目的 探讨基底节出血患者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及与肌张力的关系.方法 基底节出血患者44例,记录排尿及神经系统相关情况,按有无排尿障碍及排尿障碍类型分组.结果 发病4周,入院时及12周下尿路功能障碍分别为61.4%、43.2%和27.3%,其中尿急、尿频及夜尿发生率高;将尿急、尿频及夜尿症状与肢体张力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基底节出血患者排尿障碍以尿急、尿频及夜尿症状为主且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尿急、尿频及夜尿患者肌张力偏高.

  • 抗新生血管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观察

    作者:梁军;王子含

    目的 探讨抗新生血管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患病者42例50眼,均于术前10~14 d行Bevacizumab(Avastin)1.25mg/0.05 ml玻璃体腔注射,而后联合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术并眼内填充硅油或惰性气体.结果 50眼术后视网膜解剖全部复位,术中出血较少.所有病例术后验证反应较轻,眼压控制良好,眼内留置硅油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抗新生血管药物联合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能够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

  • 气压式血液驱动仪应用于脊髓损伤低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晖

    目的 观察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对脊髓损伤低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压,并比较血压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显著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前两组间的血压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仪可明显提高脊髓损伤低血压患者的血压.

  • 康复指导对断指再植术后患指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丽

    目的 探讨康复干预对断指再植术后患指功能的效果.方法 对178例断指再植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康复组90例和对照组88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康复组则给予康复指导.结果 康复组患指成活率明显提高(P<0.01),患指功能恢复良好(P<0.01).结论 康复指导有助于患指功能的恢复,提高断指再植成活率.

  • 信息技术环境下听力残疾学生的无障碍教学

    作者:李叶

    以往听力残疾学生的教学主要依靠手语、读唇和笔谈来实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教学方式的缺点不断显露,根本无法实现听力残疾学生的"无障碍教学".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语音识别技术提供的强大功能为实现听力残疾学生的无障碍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

  • 康复治疗专业高职高专学历教育的探讨

    作者:张凤仁

    康复治疗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编制、专业课教师的培养等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如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形成与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目前重要的内容.

  • 社区持证残疾人康复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

    作者:赵林

    目的 通过对社区持证残疾人的普查评估,分析其生存现状、生活质量及康复需求.方法 通过多种调查方式对社区108名持证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评定和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评价.结果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2.0%,中等文化程度56.5%,低文化水平者31.5%;具有稳定收入能自给者75%,缺乏稳定收入需他人或社会资助者25%;肢体残疾、视力与听觉语言残疾69%;精神与智力残疾31%.在致残等级评定中,多重残疾占4.6%,一级残疾8.3%,二级残疾31.4%,三级残疾42.6%,四级残疾3.7%.生活自理程度评定中,能够完全自理者55.6%;需要他人帮助者42.6%.焦虑评分结果为(44.26±5.21),高于50分者10%;抑郁评分结果为(43.59±4.65),高于50分者7%.结论 社区的残疾人群存在着受教育水平低,生活贫困,残疾等级重,情绪不稳,康复需求达不到满足等问题.

  • 633例汶川大地震伤员返川接诊分流体会

    作者:谢国省;张启富;杨扬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伤员的接诊分流经验及问题,为大灾后的大量伤员康复分流工作,高效利用有限康复资源提供借鉴.方法 对633例地震伤员通过火车或飞机返川,进行接诊分流.根据四川各级康复医疗机构收治地震伤员标准,把病情重、病情复杂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伤员入住省级以上医院,其余的伤员根据病情分流在市、县及当地医院,其中本院收治返川伤员41例.接送前制订详细的接送方案、根据返川地震伤员人数及病情,准备急救车辆和急救设备;接送过程中规范搬运并妥善、合理安置伤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分流到相应医院.结果 全部需康复伤员均顺利、安全地接回本院.接送过程中未发生任何紧急情况和意外.结论 接回前做好准备,接运过程中注意搬运,密切观察伤员病情是关键.

  • 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的研究现状

    作者:武亮;李建军;杨明亮;杜良杰;周红俊;刘根林

    目的 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直肠电刺激(RPES)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并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可能的研究方向.方法 采用文献检索法,分别从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背景、直肠神经解剖基础、脊髓损伤后痉挛产生的机理、直肠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痉挛的研究4个方面,归纳和总结出目前研究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结果 RPES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直肠内接收和传递RPES信号的神经与受体没有明确,还未找到直肠与躯体肌肉间的神经传导通路,高位神经中枢是否参加调节还未有定论.结论 直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干、大脑皮层感觉区、脊髓的后连合体(DCN)和肢体肌肉可能存在某些复杂的神经传导通路,其中大脑皮层感觉区、脊髓的DCN是这些神经传导通路中重要的整合区.这些神经传导通路是否存在以及RPES是否通过这些神经传导通路发挥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的作用,将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 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植入脐血干细胞后生长相关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迎春;李建军;高莉敏;季凤清

    目的 探讨不同电针刺激方案对大鼠脊髓损伤植入脐血干细胞后生长相关蛋白(GAP-4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192只清清级SD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A组为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组(A1组电刺激+脐血干细胞移植,A2组只进行电刺激);B组为损伤局部电刺激组(B1组电刺激+脐血干细胞移植,B2组只进行电刺激);C组为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局部电刺激组(C1组电刺激+脐血干细胞移植,C2组只进行电刺激);D组为损伤模型组(D1组移植脐血于细胞不进行电刺激,D2组不移植不进行电刺激).各组分别于1周、2周、3周、4周、8周、12周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检测生长相关蛋白(GAP-4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的阳性表达.结果 在各时间点上,电刺激均能提高生长活性物质GAP-43、bFGF、IGF水平;头针加体针的影响大于单纯头针或体针;干细胞移植后水平更高.结论 电刺激与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微环境均有有利影响,并有协同作用;头针加体针优于单纯头针或体针.

  •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孟宪国;范晓华;宫艺;刁健生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36例ISCI患者(分类为ASIAC或D),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减重组(各18例).所有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减重组还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3个月.在训练前后对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步行能力评定、10 m步行速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 减重组患者ASIA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10 m步行速度的恢复好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前后减重组与对照组ADL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能够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 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研究的示踪方法

    作者:张正丰

    轴突再生是脊髓损伤研究的重要方面.轴突再生的示踪方法包括体外的细胞培养和组织块培养模型;动物神经传导束的皮质传导束和红核传导束模型等.示踪剂包括顺行示踪剂和逆行示踪剂.

  • 丙戊酸对神经干细胞修复损伤脊髓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莉;南国新;刘媛;伍亚民;龙在云

    目的 观察丙戊酸(VPA)对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修复成鼠损伤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单纯损伤组、VPA治疗组、NSCs治疗组和NSCs+VPA治疗组.在T10节段造成半切脊髓损伤,于损伤后第2、4、8周进行BBB评分和神经诱发电位检测,在8周时用核黄和DIL进行示踪检查.结果 NSCs+VPA治疗组核黄和DIL标记的神经元数量多于其他3组;NSCs+VPA治疗组BBB评分和诱发电位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余3组,其中以运动诱发电位峰潜伏期的优化明显.结论 VPA能促进NSCs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

  • 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何丽娜;袁章;陈炜;杨拯;张晓

    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近几年电刺激在脊髓损伤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

  • 灯盏细辛预处理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动作诱发电位和神经功能的变化

    作者:程斌;高战鳌;王磊;王鑫;王凯飞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EBHM)预处理对家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动作诱发电位(MEP)和神经功能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灯盏细辛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只暴露但不夹闭腹主动脉;空白对照组(B组)暴露腹主动脉并夹闭40 min后再灌注;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C组)夹闭前30 min经耳缘静脉静滴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术后连用2 d.药物组(D组)夹闭前30 min经耳缘静脉静滴灯盏细辛50 mg/kg,术后连用2 d.于夹闭前、夹闭后、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分别测量动作诱发电位,并于术后每天观察神经功能,共观察7 d.结果 在缺血再灌注后检测的各时段,各组动作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有规律性变化,C、D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 d后神经功能观察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EP监测可以反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变化并能判断预后.灯盏细辛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第三届国际小儿脑性瘫痪学术大会侧记

    作者:李林;杜卫华

    第三届国际小儿脑性瘫痪学术大会(3rd International Cer-ebral Palsy Conference)于2009年2月18日~2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笔者与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李晓捷教授、王丽萍讲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03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