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妇科非糖尿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异常发生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妇科非糖尿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6年11月—2017年7月,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科实施手术治疗的非糖尿病肿瘤患者242例.通过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测量围手术期9个时间段的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描述妇科非糖尿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异常的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妇科非糖尿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出现以应激性高血糖为主的血糖异常,其发生率为2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禁食时间、肿瘤性质及年龄是妇科非糖尿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 医护人员应充分关注妇科非糖尿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化,特别是年龄>60岁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确保麻醉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术前禁食时间,大限度地减轻接台手术患者的不适,并制订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路径,以稳定患者整体血糖情况,降低血糖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ISBAR沟通模式对提升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及ISBAR沟通模式在呼吸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7年1—10月,选取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将呼吸内科病房A收治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200),呼吸内科病房B收治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200).对照组以常规形式进行病情观察、向医师报告病情,观察组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病情,护士采用ISBAR沟通模式向医师报告病情,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医师、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师、患者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联合I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呼吸内科患者中,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医师、患者与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
-
沙盘游戏对改善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目的 探讨沙盘游戏治疗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7月—2017年6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收治的70例妇科围手术期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n=35)、对照组(n=35),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沙盘游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变化情况、术后恢复和护理满意度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和1个月的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疼痛指数、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给予沙盘游戏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促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
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目的 构建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为培养PICC专科护士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设计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课程的专家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18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终确立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结果 形成由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7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课程体系,授课形式包括理论授课、实践管理、模拟训练及实践操作,授课时间包括理论授课38课时、实训授课2周.结论 初步构建的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注重实践管理、科研训练及可行性,为建立科学的、系统的PICC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
直肠癌患者化疗相关性腹泻的循证实践研究
目的 将化疗相关性腹泻(chemotherapy induced diarrhea,CID)循证证据应用于直肠癌化疗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开展循证护理实践,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法 检索数据库获取CID的新、佳证据,组建证据应用团队,制订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开展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制订证据应用策略,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在证据应用后再次进行审查,主要评价各审查指标的执行率、护士与患者对CID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患者CID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系统层面,构建了多学科合作方式,完善了CID的管理流程,促进了新、佳证据的临床应用,编制了基于证据的健康教育手册,对科室内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在护士层面,护士CID相关知识问卷的回答正确率由53.64%提升到92.70%,6条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分别提升至87.88%、89.65%、64.28%、78.57%、100.00%、100.00%.在患者层面,患者CID相关知识问卷的回答正确率由53.06%提升至81.28%,腹泻发生率由43.90%下降至42.42%.结论 CID循证实践提升了护士和患者CID的相关知识,规范了临床护理人员处理CID的流程,完善了医院相关管理制度,对提升护士的循证实践意识、护理质量等有较好的意义.
-
首次入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支持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回顾性分析首次入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支持现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为住院患者实施合理营养支持及重点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12月的26959例首次入院患者,回顾分析其24 h内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营养支持情况及疾病转归的资料,描述营养风险分布的现状、营养风险与营养支持的关联以及营养支持与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 医院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4.58%(1235/26959),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急诊、神经内科、心脏科及普外科;有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为51.17%,且随风险分数增加其营养支持率随之增加,但极高危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仍未全覆盖;在诊疗难度没有差异的前提下,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的疾病转归(P<0.05).结论 基于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的现状,医护人员应加强合作,重视全程、动态地营养筛查,尤其是高风险科室的老年患者,根据患者情况制订针有对性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改善患者的疾病转归.
-
健康日历对居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健康日历的使用对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1—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糖尿病健康教育门诊就诊的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对照组(n=60),研究过程中观察组失访7例、对照组失访14例,终纳入分析的患者中观察组53例、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入组后均接受糖尿病相关治疗、健康教育及教育门诊随访,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记录自行设计的糖尿病健康日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自我管理能力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教育后、入组3个月及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入组时(P均<0.05),同时期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时间、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入组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在入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入组3个月、6个月后均低于入组时(P均<0.05),而对照组只在入组6个月后较入组时下降(P<0.05).结论 记录糖尿病健康日历能提高居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具有长远期效应,有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时机、康复措施及康复模式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科研提供相关信息.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饮食知晓率的效果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冠心病患者饮食相关知识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饮食的知晓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价.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健康饮食的知晓率从10.00%上升至85.71%(χ2=87.86,P<0.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饮食的知晓率,且有助于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士临床实践与管理的综合素质.
-
168例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临床特点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跌倒不良事件的临床护理特点,以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对其的认识,为预防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的168例跌倒不良事件,分析其一般资料、跌倒发生情况、跌倒发生时当班护士的情况,运用构成比及频数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跌倒患者一般资料中,60.12%为女性,77.98%为66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跌倒损伤类型以颅脑损伤、骨折为主;1—12月份中跌倒发生率高的是3月份(1.13‰);跌倒发生时间段以夜班为主,尤其是早晨6:00~7:00;跌倒不良事件发生时值班护士主要为工作1~5年的护士(42.26%).结论 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理人员应关注跌倒发生的重点人群、重点时段及重点班次等,加强低年资护士的专业水平及防跌倒意识培训,从而降低跌倒发生的风险.
-
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护理门诊的实践研究
目的 评价远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护理门诊对社区糖尿病和压力性损伤患者治疗及满意度的影响,探讨远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门诊的实践模式.方法 开设2型糖尿病和压力性损伤患者护理门诊,为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教育.选择2017年1—4月就诊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门诊的5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9例压力性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于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评价其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并监测干预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指标以及压力性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分级情况.结果 经过6个月的干预,2型糖尿病和压力性损伤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也较干预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压力性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分级较干预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干预后对护理的满意度较干预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远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护理门诊,能够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和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疾病认知和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可进一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
老年人尿失禁的评估与护理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指任何情况下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分为急性尿失禁和慢性尿失禁.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尿失禁, 中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18.9%. 年龄增长所带来的生理变化会增加尿失禁的发生率,50~59 岁成年女性的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高,为28.0%[1]. 尿失禁会引起身体异味、皮肤糜烂及反复尿路感染,这使大多数老年人自尊心受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也会引起活动能力的减退、认知障碍等. 因此,老年人尿失禁的护理干预不容忽视.本文从老年人尿失禁的评估、护理管理对策方面进行阐述, 以期能够为老年人的尿失禁护理实践提供依据.
-
混合式教学在新入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混合式教学对提升新入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5月北京和睦家医院新入职的19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6个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主要为微课视频、情景模拟、1对1辅导等,包括线上网络课程、线下课堂教学、评估考核3个模块.以"常模"数据作为对照,采用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比较采用混合式教学对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效果.结果 经过混合式教学干预后的新入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与常模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课程的有机结合,以护理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为载体,将护理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多种形式的培训中,对新入职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可以进一步推广.
-
基于院校合作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院校合作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对大专护生专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 于2014年9月—2017年3月,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4级普通大专护理专业15个班中随机抽取2个班共10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再根据学号单双号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基于院校合作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对两组护生的专业认同和职业自我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培养模式实施后,观察组护生的专业认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院校合作的中医护理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大专护生的专业认同度和职业自我效能感,可供护理岗位人才培养借鉴.
-
新型医用多功能启瓶器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医用多功能启瓶器的制作与应用.该启瓶器可以轻便、快捷地开启各种塑料拔片、铝质拉环、塑料瓶盖等医院常见的输液瓶或输液袋上的各种密封件,减轻了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护士职业损伤.
-
突发性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心理应激反应与经济压力调查
目的 探讨儿童突发性意外伤害对父母心理应激反应及经济压力的影响,并分析心理应激与经济压力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科急诊就诊的突发性意外伤害患儿父母作为意外伤害组(n=70),同期选择该院因非突发性意外伤害就诊于非急诊科的患儿父母作为非意外伤害组(n=70).采用患儿父母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修订版意外事件影响量表和家庭经济力量量表调查父母的心理应激反应和经济压力,并分析心理应激反应和经济压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意外伤害组患儿父母意外事件影响量表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家庭经济力量量表评分均高于非意外伤害组(P均<0.05).突发性意外伤害患儿父母心理应激反应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相关(P均<0.05);突发性意外伤害患儿父母经济压力与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相关(P均<0.05).结论 突发性意外伤害会加重患儿父母心理应激反应和经济压力,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水平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与两者相关,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女性、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的患儿父母,并给予其相应的支持护理.
-
护士与患儿照顾者对ICU探视信念与态度的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儿科重症监护室(ICU)护士与患儿照顾者对于ICU探视制度的信念与态度,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后续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探视制度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7月1日—9月30日,采用中文版ICU探视信念与态度量表对95名护士及138名ICU患儿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与患儿照顾者之间ICU探视信念与态度量表总分及探视信念、态度2个维度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ICU护士与患儿照顾者之间ICU探视信念的家属和护理治疗2个维度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护士ICU探视信念的患者维度和家属维度得分前三项基本与患儿照顾者相符,但护理治疗维度得分两者差异较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工作时间短、护士工龄长以及参加过探视培训是儿科护士ICU探视信念与态度的保护因素;影响患儿照顾者ICU探视信念及态度的主要因素是与患儿的关系.结论 儿科护士和患儿照顾者对于ICU探视信念与态度存在较大差异,今后可以培养护士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拓展探视相关知识的培训面,有助于改善儿科护士对ICU探视的信念与态度.
-
PCI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现状和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6年6—12月,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术后患者120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进行调查,观察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水平与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随访过程中失访10例,终纳入分析的患者100例.PCI术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出院后6个月内,自我护理能力低水平组患者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中/高水平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为自我护理能力低水平(OR=10.586,95%CI:1.781~62.936,P<0.05)、有高血脂史(OR=7.529,95%CI:1.278~44.371,P<0.05)、BNP浓度高(OR=1.007,95%CI:1.003~1.011,P<0.05),且自我护理能力低水平组PCI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是中/高水平组患者的10.6倍.结论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是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加大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重视程度,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责任感,提高其自我护理技能及健康知识水平,从而降低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预防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的效果研究
目的 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对社区防跌倒管理流程进行改进并实施,以有效规避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高危因素,降低社区脑卒中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在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脑卒中患者163例,遵循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对社区脑卒中患者预防跌倒管理流程中各环节存在的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并制订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预防控制管理方案并实施.将2016年1—6月时数据设为对照,比较不同时期内入户率、首次入户平均时间、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对跌倒风险因素的掌握程度、跌倒风险因素评估值及跌倒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后,护士入户率、首次入户平均时间、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发生率分别为88.30%、(3.02±1.51)d、14.81%,与2016年1—6月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第3、6个月患者及家庭照顾者跌倒相关知识掌握度、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评分高于首次入户评分,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能有效改善社区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管理流程,控制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发生的风险因素,提高患者及家庭照顾者跌倒相关知识掌握度,减少社区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的现况及其直接、间接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6年1—12月,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2所医院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205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症状评估表、简易疲乏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和脑卒中生活质量专用量表进行调查,并进行现况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均分为(144.48±27.69)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经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肩痛困扰、 肩痛频度、 肩外旋、 疲乏程度和抑郁,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3.3%.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疲乏程度、肩痛频度和肩痛困扰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β 疲乏程度-生活质量=-0.252,P<0.001;β 肩痛频度-生活质量=-0.147,P<0.001;β 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317,P<0.001);疲乏程度和肩痛频度亦可通过肩痛困扰来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β 疲乏程度-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066,P<0.001;β 肩痛频度-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064,P<0.001).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不高,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脑卒中后患者的疲乏和偏瘫肩痛症状,知晓抑郁和疲乏对症状体验的协同作用,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症状管理效率,从而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
"3S2E"护理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S2E"护理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93例,将2017年1—6月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42),2017年7—12月的患者设为观察组(n=51),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出院时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及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3S2E"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保障护理安全、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及健康教育.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风险程度、吞咽功能障碍评分低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误吸人次数和吸入性肺炎人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等级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S2E"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提升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保障了护理安全.
-
"一病一品"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效果
目的 评价"一病一品"护理项目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的脑卒中患者240例,按病区分为观察组(n=120)、对照组(n=120),收治在神经内科1及神经外科1病区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收治在神经内科2及神经外科2病区的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一病一品"护理项目进行标准化流程护理.3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并采用Barthel生活指数评估患者护理前、护理3周后及3个月后随访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一病一品"护理项目实施3周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正常所占比例为63.33%,而对照组患者吞咽功能正常所占比例为35.00%,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中重度吞咽功能障碍人数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3周后、随访3个月后的生活指数评分均高于护理前及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一病一品"护理项目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能提高患者的近、远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