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 중화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6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15
- 国内刊号: 11-213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原发性胆囊神经鞘瘤一例
患者女性,26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不适2年,近3个月加重,于2000年12月12日收住院,病后无黄疸、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查体:血压120/70 mm Hg,慢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表浅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无特殊.腹平软,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上腹肋缘下可扪及10 cm×10 cm×8 cm大小包块,上缘延伸到肋弓以上,下缘边界清楚,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肝脾未扪及肿大,全腹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金属音.肾区无叩痛.
-
胆道镜与放射介入联用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
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1994年至今我们联合应用胆道镜和放射介入方法治疗33例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肾门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治疗
肾门嗜铬细胞瘤紧靠肾血管,其诊治方法与一般嗜铬细胞瘤类似,但在肾血管的处理上有独特之处.现将我科手术治疗24例肾门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报告如下.
-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临床分析
胆管细胞癌又称肝内胆管癌,在我国仅占5%左右.肝门部胆管癌起病隐袭,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容易被误诊漏诊,确诊时多已属晚期.由于该肿瘤生长部位特殊,手术治疗虽可以解除胆道梗阻却难以根治肿瘤.自1997年7月至1999年7月,我们经治不能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10例,采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方法,随访至2000年7月,中位随访2年1个月,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
带膜食管支架置入后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
我院自1996年4月至2000年4月对31例各种原因造成的食管狭窄,6例食管呼吸道瘘,1例化学灼伤患者放置了带膜食管支架.其中36例有较为完整的随访资料,现报道如下.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A型临床分析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A 型(MENⅡA)较为少见,我们自1997~2000年共收治4例.现结合国内近17年文献报道的31例临床资料,对该病诊断治疗进行分析讨论.
-
非创伤性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塌陷的预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特别是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高发于中青年[1],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尽管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因不同,但却有相似的病理过程和结果,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如不经治疗,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股骨头塌陷[1].股骨头塌陷是导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关节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患者因此常需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由于多数患者年青且累及双侧髋关节等因素,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远期疗效较其他疾病差[1].本病具有很高的塌陷率,但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自然病程尚不十分清楚[1,2].通常所认为的股骨头塌陷的发生率为68%~97%, 是根据X光片或骨扫描的影像表现所确定的.近来根据MRI诊断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塌陷发生率为27%~64%[2,3],说明并非所有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发生塌陷.有报道,在疾病早期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可明显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塌陷的发生率,从而保存了患者原有的股骨头及髋关节功能[1].因此,早期诊断并对预后进行预测以选择佳治疗手段, 是达到保存股骨头及髋关节功能的关键.
-
肿瘤特异性抗原-MAGE家族的研究进展
1991年van der Bruggen等[1]用基因克隆技术首次发现了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表达一种MAGE-1(melanoma antigen-1)基因,其编码抗原MZ2-E在黑色素瘤和其它多种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除睾丸和胎盘外均不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和MAGE-1高度同源的还有另外11种基因,而且这些基因编码抗原和MAGE-1抗原一样,也是特异性地在肿瘤中表达,因此人们将这12种基因共同命名为MAGE基因家族.MAGE-1基因全长4.5 kb,由3个外显子(exon)组成,和MAGE家族的其它成员一样,氨基酸编码序列全部位于第三外显子,MAGE家族的基因全部位于人类性染色体X长臂的Xq28上[1,2].目前已证实,MAGE基因在多种不同的肿瘤中都有表达,如食管癌、胃癌、肠癌、肺癌、肝癌、头颈部癌、黑色素瘤、卵巢癌、乳腺癌、肾细胞癌、膀胱癌、骨肉瘤、神经系统肿瘤等[3-23].
-
大肠癌患者粪便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通过粪便途径筛查大肠癌的可行性和新方法.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端粒重复扩增(PCR-TRAP)银染技术,研究了43例大肠癌患者粪便中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结果 62.8%的大肠癌患者粪便标本中有端粒酶阳性表达.患者粪便标本中端粒酶阳性表达与其大肠癌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和癌肿部位均未见显著相关(P>0.05).1例结肠腺瘤患者粪便标本端粒酶表达阳性,其腺瘤组织也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粪便端粒酶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2.8%、95.7%和96.4%. 结论 PCR-TRAP银染检测大肠癌患者粪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表达为改善大肠癌筛查方法和大肠癌诊断作了新的尝试.
-
肠道储尿囊粘膜远期形态学改变的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术后肠道储尿囊粘膜远期形态学的变化与临床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肠道储尿囊代膀胱术后随访25例患者,其中结肠储尿囊15例,回肠储尿囊10例.取得活检组织后行光镜和电镜检查. 结果结肠储尿囊术后远期病例肠粘膜腺体深度为(0.17±0.04)mm,明显浅于对照组腺体深度[(0.42±0.04)mm],微绒毛高度为(0.35±0.05)μm,明显短于对照组微绒毛高度(0.69±0.08)μm,出现粘膜明显萎缩;回肠储尿囊术后肠粘膜绒毛高度,近期组为(0.61±0.22)mm,远期组为(0.37±0.16)mm,与对照组(0.41±0.14)mm比较,远期、近期都有明显的粘膜萎缩.在远期病例,2种储尿囊粘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都保持良好.没有发现明显恶变的形态学征象.发生了代谢性酸中毒或储尿囊结石的病例在粘膜形态结构上无特殊改变. 结论术后肠道储尿囊粘膜出现了结构上的萎缩,是"适应性”的变化,认为肠管是一种良好的膀胱替代物.
-
应用电化学疗法和腹腔化疗泵注射治疗中晚期胰体尾癌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对中晚期胰体尾癌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 方法 1989年5月至1996年6月应用电化学疗法治疗中晚期胰体尾癌18例(A组);1996年7月至1999年9月治疗16例(B组),除术中应用电化学治疗外,术后经腹腔化疗泵注射化疗(5-氟尿嘧啶 500 mg,甲酰四氢叶酸钙300 mg以及卡铂200 mg, 每周1次). 结果 (1)两组患者肿瘤大小都有不同程度缩小或消失;(2)两组患者均有较好的止痛效果;(3)腹水控制:A组无效,B组部分有效(66.7%);(4)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结论电化学疗法对于中晚期胰体尾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辅以化疗泵注射治疗对控制腹水有一定效果.
-
腺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直肠癌的基因治疗方法. 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外源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转移到人直肠癌细胞系HR-8348,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存活率测定(MTT法),检测、分析CD和HSV-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结果重组腺病毒介导的CD和HSV-tk自杀基因可在HR-8348细胞高效表达.用腺病毒穿梭质粒pAdCMV-Link1 (CD+tk)、pAdCMV-Link1(-)、pAdCMV-Link1(CD)、pAdCMV-Link1(tk)重组腺病毒感染HR-8348细胞,不加5-氟胞嘧啶(5-FC)、环氧鸟苷(GCV),各组肿瘤细胞的集落形成和存活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应用5-FC、GCV 后,pAdCMV-Link1(CD+tk)转染组细胞集落形成和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pAdCMV-Link1(-)转染组(P<0.01),也低于pAdCMV-Link1(CD)、pAdCMV-Link1(tk)转染组(P<0.05).CD和5-FC、HSV-tk和GCV 系统联合作用较单一自杀基因系统对HR-8348直肠癌细胞的集落形成、细胞生长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能力和"旁观者效应”. 结论 CD和HSV-tk双自杀基因联合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较单一自杀基因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
肝动脉、门静脉双管灌注化疗联合碘油乙醇注射治疗中晚期肝癌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双管灌注化疗联合碘油乙醇注射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疗效. 方法 138例经病理证实的无手术指征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治疗:(1)经皮下埋植式药泵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管灌注化疗组(AVPC组)80例;(2)经皮下埋植式药泵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管灌注化疗联合碘油乙醇注射治疗组(联合治疗组)58例. 结果 AVPC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2.6%和25.9%;治疗后获得二期手术切除率两组分别为2.5%和12.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0.5、1、2年生存率分别为AVPC组56.3%、45.0%、21.2%,联合治疗组分别为81.0%、61.2%、39.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联合治疗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方法,效果优于双管灌注化疗.
-
硬性乳管内窥镜在诊断乳管内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乳管内窥镜下乳管内病变的特点,探讨准确诊断及治疗乳腺疾病的低创性新方法及可靠依据. 方法用奥林巴斯硬性乳管内窥镜系统及计算机辅助设备,对62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检查,并对计算机图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2例患者共发现恶性肿瘤4例,癌前期病变6例,乳管内乳头状瘤15例,乳管扩张症及浆细胞性乳管炎37例. 结论硬性乳管内窥镜能直接观察乳头溢液患者乳管内病变情况.并能追踪和记录病变,极大地提高了乳头溢液患者病因诊断的准确性,部分修改了乳头溢液患者的手术指征,是明确乳头溢液病因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
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末梢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IHC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结果,以提高其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970~1999年间外科治疗的20例PIHCC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资料. 结果 (1)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病例可并发乙型肝炎(35.0%)、肝硬化(45.0%)和血清AFP升高(25.0%);(2)影像学检查:B超、CT、MRI及ECT的诊断率分别为90.0%(18/20)、94.4%(17/18)、3/3及4/4;(3)手术切除率为60%,全组病例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0%(11/20)、35.0%(7/20)及20.0%(4/20),其中肝切除术病例分别为83.3%(11/12)、58.3%(7/12)、33.3%(4/12);(4)生存5年以上的4例患者中,直径≤3 cm的小肝癌3例、包膜完整的结节型大肝癌1例,且术后均辅助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有助于生存率的提高. 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治愈性切除术(包括术后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出血原因、临床表现、MRI特征、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SSE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及发病到手术的时间间隔与预后因素. 结果 SSEH好发于年轻患者,多急性起病.MRI显示椎管后方或后外方半月形占位影.患者预后与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及发病到手术的时间间隔密切相关,与年龄、血肿部位、血肿大小无关.患者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越好预后越佳,发病到手术的时间间隔越短预后越好. 结论 MRI检查是诊断本病佳方法.及时的脊髓减压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腹腔镜技术在脾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在治疗与脾脏有关疾病中的应用、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利用腹腔镜技术在CO2气腹情况下对43例需行脾切除术的患者进行手术,并对手术前后患者一般状况的改善、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并发症的出现与否及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总结性分析. 结果 43例患者全部采用LS方法完成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有效率为89.3%;体外B超脾脏长径>15 cm者手术难度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延长. 结论只要掌握好脾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及腹腔镜下的操作技巧,LS是脾脏手术的佳方法之一.
-
肿瘤抗原诱导的T淋巴细胞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
目的探讨一种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新方法. 方法由手术切除的膀胱癌组织制备肿瘤可溶性抗原,以卡介苗为佐剂,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用培养8~10 d 的CTL及其培养上清为37例膀胱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膀胱腔内灌注治疗.定期膀胱镜复查,SAP免疫组化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及尿液中IL-2等细胞因子含量,观察疗效. 结果患者外周血CD3+、CD4+ T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加显著(P<0.01);CD4+/CD8+ T细胞比例明显提高(1.60±0.20,P<0.01)血清及尿液中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组织学观察显示膀胱粘膜呈轻度非特异性炎症反应.随访6~26个月(中位时间为16个月),复发率2.7%,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CTL及其培养上清膀胱腔内灌注治疗能够提高膀胱癌术后患者膀胱局部和全身的免疫水平,有效降低膀胱癌的术后复发率.
-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并发症内漏的诊治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时特有并发症内漏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方法对已施行腔内治疗的3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部分患者并发内漏的原因、诊断、处理、结果及预后. 结果 37例支架型血管放置完成后,13例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漏,其中Ⅰ型6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不明原因1例.一期经相关技术处理后Ⅰ型、Ⅲ型内漏完全消失.手术结束时原发性内漏发生率13.5%(5/37).随诊发现原发性内漏3例自愈,2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2例继发性内漏.本组患者晚期内漏发生率10.8%(4/37). 结论引起漏血的原因可能与瘤颈形态、长度、成角、钙化、移植物选择、分支血管血液倒流等因素有关.强调术中发现并一期处理,术后应密切随访.增强CT、血管超声和MRA检查是术后检测内漏的主要手段.对漏血量及瘤体有增大趋势的内漏应积极处理.
-
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索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1例枕骨大孔区肿瘤,其中脑膜瘤13例,神经鞘瘤15例,脊索瘤3例.根据肿瘤附着点、生长方式及手术入路将肿瘤分为2种类型:Ⅰ型:肿瘤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前方,包括基底起源于枕骨大孔上方、前方和前侧方,共15例;Ⅱ型:肿瘤主要位于枕骨大孔后方,包括基底起源于枕骨大孔后方、后侧方和椎管内,共16例.采用3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枕颈后正中或侧方入路18例,远外侧或经髁入路10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例. 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Ⅰ型枕骨大孔区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Ⅱ型均全切除. 结论Ⅰ型枕骨大孔区肿瘤,手术全切除肿瘤困难,远外侧经髁入路是切除Ⅰ型枕骨大孔区肿瘤有效的方法;Ⅱ型肿瘤容易全切除,预后良好.
-
腹主动脉瘤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腹主动脉瘤的形态学特点对腔内修复术(EVR)治疗方法的影响. 方法应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了30例腹主动脉瘤并收集解剖学数据. 结果动脉瘤平均大直径5.9 cm (4.0~12.2 cm),腹主动脉瘤直径与瘤颈的角度呈正相关(r=0.47,P<0.05);与瘤颈长度呈负相关(r=-0.41,P<0.05).本组病例中有12例(40%)符合EVR要求的解剖条件,18例不适合EVR手术,其中16例(53.3%)因瘤颈角度过大(平均88.8°,范围70°~110°,其中4例合并髂总动脉瘤),1例(3.3%)因瘤颈过短,另1例(3.3%)单侧髂总动脉闭塞伴瘤颈附壁血栓. 结论影响腹主动脉瘤EVR手术主要的单一因素是瘤颈角度过大.这是与欧美腹主动脉瘤病例不同的形态学特点.
-
110例颅咽管瘤手术经验
目的探索手术全切除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 方法 110例颅咽管瘤患者,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15.0~67.0岁,平均34.4岁.其中102例患者取翼点入路,5例经额下入路,3例经纵裂从胼胝体至穹窿间隙入第三脑室前部切除肿瘤.术中根据肿瘤位置,从视交叉前间隙、视神经外侧间隙和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术中注意保护下丘脑神经结构和防止穿通动脉的损伤. 结果 101例患者达到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中垂体柄保留57例,断裂29例,未见垂体柄24例.术后54例患者有多饮多尿,52例3个月内恢复,2例持续1年以上;52患者有血钠紊乱,均在3个月内恢复;3例术后视力减退加重;3例动眼神经麻痹,其中1例1年以上仍无恢复;2例暂短性肢体瘫;4例死亡.术后随访1个月~5.0年,平均1.1年.101例肿瘤全切除患者,有4例复发.本组患者术后99例能参加日常工作,5例生活自理,2例需要生活照顾. 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保护下丘脑结构和功能,是颅咽管瘤全切除并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
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Zweymuller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 方法应用Zweymuller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对29例32个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THR).患者全部为女性,单侧26例,双侧3例.Perner分型Ⅰ度17例,19个髋,Ⅱ度7例,7个髋,Ⅲ度4例,5个髋,Ⅳ度1例,1个髋.平均随访27.5个月,术前Harris评分高59分,低25分,平均44.5分. 结果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增加,Harris 评分高97分,低63分,平均85分. 结论特殊设计的Zweymuller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初期稳定,手术不需大块植骨和骨水泥,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
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脑积水的手术并发症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脑积水产生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13例(15例次)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脑积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出现脑室内感染2例、硬膜下积液1例、造瘘口再堵塞1例、术中出血后的血凝块堵塞第三脑室形成脑疝1例.并发症出现的主要原因为手术设备的不良和先期经验的不足. 结论采用良好的手术设备,提高对各种并发症发生原因的认识,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脓毒症大鼠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脓毒症早期大鼠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与骨骼肌蛋白降解间的关系. 方法以腹腔注射内毒素建立大鼠脓毒症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内毒素攻击后2、6、12、24 h共5组,每组8只动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的生理体液柱测定各组大鼠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浓度;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血浆皮质醇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TNF-α和IL-6含量. 结果内毒素攻击后各时相点大鼠血浆总氨基酸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支链氨基酸(BCAA)在2、6、12 h降低,24 h则出现显著升高,亮氨酸、异亮氨酸无显著性变化,缬氨酸早期明显降低,后期则上升;芳香族氨基酸(AAA)在各时相点不同程度升高,2 h和6 h显著升高,酪氨酸12 h降低,苯丙氨酸在各时相点均显著升高;苯丙氨酸/酪氨酸(Phe/Tyr)比值内毒素攻击后各时相点均出现显著增加;BCAA/AAA比值在2 h和6 h较正常显著降低;苏氨酸、谷氨酸、鸟氨酸、3-甲基组氨酸(3-MH)、组氨酸、丙氨酸早期升高或大多数时相点显著升高,赖氨酸、肌氨酸、胱氨酸和磷酸丝氨酸在内毒素攻击后无显著性变化,其它氨基酸均见不同程度的降低或显著降低.血浆ALT、AST浓度在内毒素攻击后各时相点显著升高(P<0.01),6 h达峰值.血浆皮质醇含量在各时相点均显著升高(P<0.01),6 h达峰值.血浆TNF-α和IL-6含量均上升(P<0.01),其中TNF-α于2 h达峰值,IL-6于12 h达峰值. 结论脓毒症大鼠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变化主要由于骨骼肌蛋白降解增强与肝脏代谢负担加重所致.
-
细胞因子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理
目的观察同种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局部细胞因子网络的变化及其机理. 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受体)和SD大鼠各48只,将接受移植心脏的Wistar大鼠分4组,每组12只.A组:对照组;B组:抗白介素2单克隆抗体(IL-2Mab)组;C组:环孢菌素A(CsA)组;D 组:IL-2Mab加CsA组.4组大鼠分别静脉给予生理盐水、抗白介素2单克隆抗体及口服CsA、静脉给予抗白介素2单克隆抗体加口服CsA,采用改良的移植术式建立移植模型.常规监测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应用RT-PCR的方法于术后第1、3、5、7、9、11、14天动态检测移植物局部细胞因子IL-1β、IL-2、CD25、IL-4、IL-5、IL-6、IL-10、TNFα、IFNγ的表达水平. 结果移植心脏存活时间,A组为(8.3±1.7)d;B组为(29.2±7.1)d;C组为(26.4±5.7)d;D组为(55.0±11.6)d. B、C、D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与A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存活时间较长的移植心脏的淋巴细胞浸润和心肌坏死的程度比存活时间较短的心脏明显减轻.IL-1β的表达在各组均较高;IL-4、IL-5、IL-6、IL-10的表达水平在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长的组较高;而IL-2、CD25、IFN-γ、TNFα的表达则相对较低;4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细胞因子网络在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与干预的因素及移植物存活时间有密切的关系.IL-2Mab、CsA联合用药促使TH1类细胞因子向TH2类细胞因子整体偏离,这种免疫偏离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显著延长.
-
急性胰腺炎大鼠TNF-α mRNA、IL-10 mRNA表达和胰腺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组织中TNF-α mRNA、IL-10 mR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 方法以牛磺胆酸钠诱导20只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模型,20只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术后12h各处死10只大鼠,检测血清和胰腺组织中的TNF-α和IL-10水平,分析两者在胰腺组织中的mRNA转录水平,检测胰腺细胞的凋亡率. 结果正常、AEP和ANP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8%、17.29%和8.39%.制模后TNF-α和IL-10水平均升高,前者水平AEP组低于ANP组,后者水平AEP组高于ANP组.AEP大鼠组织中IL-10表达增强,ANP大鼠TNF-α表达增强. 结论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的TNF-α和IL-10的表达与其在血清和胰腺中的浓度成正比,胰腺本身可能就是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器官.胰腺细胞凋亡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凋亡是对胰腺损伤的良好反应.
-
Fas配体表达对同种胰岛移植的影响
目的探究睾丸细胞FasL表达能否对共移植的胰岛移植物提供免疫豁免作用以及胰岛细胞FasL基因转染对同种胰岛移植的影响. 方法将同种大鼠胰岛及睾丸细胞同时移植于糖尿病受体,重组腺病毒AdV-FasL感染胰岛细胞后移植,观察移植物存活情况、胰岛功能,并检测移植物内浸润淋巴细胞以及基因转染胰岛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单纯移植胰岛组平均存活期为(6.3±0.56)?d.与胰岛细胞同时移植的睾丸细胞数增加至1×107时,存活期大于50?d(P<0.05).表达FasL的睾丸细胞在移植物内诱导浸润淋巴细胞凋亡.FasL基因转染组出现排斥加速,存活期缩短至(3.4±0.24)?d.FasL转染的胰岛细胞在移植后24 h见FasL表达,48 h表达增强,移植后FasL转染胰岛细胞凋亡. 结论表达FasL的睾丸细胞与胰岛同时移植可诱导活化的淋巴细胞凋亡,使胰岛移植物获得免疫豁免、存活期延长,但通过FasL基因转染使胰岛细胞直接表达FasL引起胰岛细胞凋亡和粒细胞浸润,导致排斥加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为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及其基质蛋白酶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中的表达及意义,我们对51例TCCB及10例正常膀胱组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物在膀胱癌中的表达进行了检测.
-
黑色素瘤抗原基因在肝细胞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AGE)是van der Bruggen等[1]于1991年发现的重要的肿瘤相关基因,在肝癌标本中MAGE-1表达率达80%左右,应用MAGE抗原肽对手术、化疗等常规方法治疗效果差的肝细胞肝癌(HCC)进行免疫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2,3].应用MAGE抗原肽对HCC进行免疫治疗的体外研究的关键是,诱导出对带有MAGE抗原的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性能力的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本实验对8种HCC细胞株MAGE基因的表达和人类白细胞抗原一类抗原(HLAⅠ类抗原)类型进行了研究,筛选出相应的靶细胞.
-
去雄对雄激素依赖前列腺癌细胞中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
临床去势治疗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虽然已发现一些蛋白分子涉及雄激素的调节[1],但其分子机制尚欠清楚.通过活化有丝分裂激活蛋白激酶(MAPK),然后启动转录因子而使细胞生长和增生[2].已发现MAPK激活和人肿瘤发生及恶化相关.本研究采用雄激素依赖的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 检测去除雄激素后前列腺癌细胞MAPK活性改变,以探求去除雄激素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
-
腰椎外科手术及并发症防治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