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临床医师(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중화림상의사잡지(전자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筛查方法及现况
儿童青少年(0~19岁)肥胖的流行在各个国家迅速蔓延,已经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备受社会关注.大量研究证实,儿童肥胖与2型糖尿病、血压升高、高脂血症等病变有关,并且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将延续到成年期,增加成人肥胖相关并发病的风险[1].而筛查标准的确立是掌握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现况的前提.本文就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筛查方法及现况作一综述.
-
生长分化因子-15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2·13.1,由两个外显子组成,被一个长约1800个碱基对的内含子分隔开来….外显子I由309个碱基对组成,其5'一端非翻译区有71个碱基对.外显子Ⅱ由647个碱基对组成,其3'-端的非翻译区有244个碱基对.GDF-15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包含两个p53和Egrl的结合位点,这是两种在GDF·15诱导表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转录蛋白ⅢJ,也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转录调节蛋白"".GDF.15基凶的5'端有转录因子AP.1的潜在结合位点….因此推测p53、Egrl和AP.1可能是诱导GDF-15表达的上游分子,各种细胞损伤因素通过激活p53、EKrl或AP-l来诱导细胞高表达GDF·15.GDF.15基因很可能是一个在应激条件下被诱导表达的可调控基冈,在体内发挥抗炎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生长的作用,执行广泛的保护功能.
-
肾癌免疫治疗进展
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大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3%.据统计,2010年仅美国就有13 040人死于肾癌[1],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几十年来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增高的趋势[2].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肾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20%~30%的肾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即便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依然有20%~30%于术后3年内发生复发、转移[3].由于肾癌具有多药物耐药基因,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一直以来,对于手术无法切除的晚期肾癌患者的治疗及如何预防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缺乏有效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肾癌免疫治疗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疗效,本文将对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肾癌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
他汀类药物与缺血性卒中
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卒中位居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2.45%;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全部卒中的60%~80%.IS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沉积于血管内皮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我国的队列研究显示[1]:血清总胆固醇或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IS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研究显示:血清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TG)水平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偏低均为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4].
-
线粒体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他汀类药物的保护作用
1977年,Hearse[1]首次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细胞因缺血发生可逆性、可存活的损伤,在缺血纠正后这种损伤反而加重可引起细胞功能障碍或死亡.心肌是发生IRI的常见组织之一,急性心肌缺血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可造成心肌不可逆(心肌坏死)或可逆性(心肌顿抑)损伤,减轻心肌IRI一直是心脏病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既往的研究证实其发生机制与心肌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钙离子超负荷、炎症及凋亡有关[2];近期的研究显示,这种损伤与再灌注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密切相关,其功能障碍导致的能量产生变化可直接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或坏死[3].寻找有效抑制线粒体功能受损的药物继而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者的目标.本文就近年IRI时线粒体的变化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小结.
-
原发性肝癌弥散加权成像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目前能在活体组织中检测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布朗运动)的惟一无创影像检查技术.DWI对水分子自由扩散运动的研究使磁共振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DWI不仅能反映各种组织独特的弥散特性,还能够定量分析组织、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变化[1].以往DWI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尤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研究较多[2-4].随着磁共振硬件及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完善,DWI逐步应用于全身其他系统疾病的研究[5-11].近年来,DWI对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内容涉及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评价及相关病理基础[12-20].本文对原发性肝癌DW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受体NKp46的研究进展
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细胞)简介NK细胞来源于骨髓的淋巴细胞,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和防止肿瘤发生的第一道防线,与T细胞不同,NK细胞无需抗原的刺激即可杀伤靶细胞.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的平衡调控NK细胞的活性[1].NK细胞表面受体包含在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lin gene superfamily,IgSF)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受体(cytotoxic T lymphocytes receptor,CTLR)两个超家族中.NK细胞表面的活化受体分为人类白细胞抗原I(human leukocyte antigen-I,HLA-I)类分子相关受体和非相关受体,前者包括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二区域(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2 do-mains short,KIB2DS),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三区域(killer 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3 domains short,KIR3DS)及NK细胞受体2C(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 2C,CD94/NKG2C);后者主要有NK细胞受体2区域(natural kil-ler cell group 2D,NKG2D)和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atural cytotoxicity receptors,NCR;包括Nkp46、Nkp30、Nkp44)及DNAX辅助分子1(DNAX accessory molecule-1,DNAM-1)[2];而相应的抑制性受体为KIR2DL、KIR3DL及CD94/NKG2A等.
-
细胞水平的放疗:硼中子俘获疗法介绍
从1895年伦琴发现射线,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镭,1950年代开始钴-60治疗以来,到现在放射线的医疗应用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其原理是尽可能在正常组织损伤小的情况下,利用射线的能量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由于对患者造成的负担小.受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影响小等优点,放疗已发展成包括手术,抗癌药物治疗在内的三大肿瘤治疗手段之一,甚至放疗已经成为了一些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1].
-
耳蜗中三磷酸腺苷的来源及其释放机制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磷酸腺苷(ATP)是在耳蜗及前庭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ATP的信号传导通过有7种亚型离子型的P2x受体(P2xR1-7)和有11种亚型的代谢型P2y受体(P2yR1-11)来实现.P2xR亚型位于毛细胞顶端尤其是静纤毛处、Deiters细胞、Reissner膜、血管平滑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胞体及其与内外毛细胞形成突触的神经末端.P2γR表达于K(o)lliker器支持细胞,毛细胞和包含血管纹的耳蜗外侧壁[1].作为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P2γR为钙离子进入细胞质提供了直接通道,同时P2γR也能激活磷脂酶C释放细胞内钙离子及影响腺苷酸环化酶活性[2].ATP由哪些细胞释放及通过何种机制释放,至今尚未有确切的定论.何珊等[3]已证实血管纹缘细胞内含有ATP的囊泡,国内外一些文献陆续报道血管纹缘细胞及Corti器支持细胞等有ATP存在的证据.但ATP的释放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其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DN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涉及基因多态性、代谢紊乱、免疫紊乱、血流动力学异常、炎症等多方面因素.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异常表达参与了DN的发病,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狼疮性肾炎治疗概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全身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常受累的器官,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应答紊乱、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是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主要发病机制.有40%~80%的患者有肾损伤的临床表现,而几乎100%存在肾脏病理改变.近年对LN的治疗有很大进步,但对本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清,目前仍难达到根治.
-
前列腺癌与DNA异常甲基化
前列腺癌(prostatic cancer,PCa)是世界上第五位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在美国占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我国PCa发病率较低,但随着人群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跃居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成为影响我国50岁以上男性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分子遗传学研究认为,PCa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某些癌基因的活化有关,也涉及相关抑癌基因的失活.在PCa中由于DNA异常甲基化造成失活的基因很多,为此,我们就DNA异常甲基化在P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5在CD8+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状况与重度子痫前期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在CD8+和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状况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北京军区总医院2010年3月至10月行剖宫产分娩产妇40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20例,正常产妇组20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双色荧光抗体染色的正常组和对照组产妇胎盘组织及外周血中HLA-G5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胎盘组织中CD8+-HLA-G5+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59.91±19.6)%]显著低于正常产妇组[(81.91±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HLA-G5+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2.64±2.64)%]与正常产妇组[(1.91±1.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外周血中CD8+-HLA-G5+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59.12±12.11)%]与正常产妇组[(64.94±7.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HLA-G5+T淋巴细胞的表达率[(27.39±8.34)%]与正常产妇组[(22.60±6.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8+T淋巴细胞表面的HLA-G5在胎盘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
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左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探索左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的疗效及功能保护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翼点开颅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左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病例.结果 血肿完全清除16例,近全清除23例,大部分清除8例,再出血后二次手术清除1例.随访6个月至2年,GOS评分优14例,轻残25例,重残6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例.结论 经侧裂 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左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明显.术中微侵袭操作、充分减压以及重要血管保护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因素.
-
狼疮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分析
目的 检测狼疮性肾炎(LN)患者治疗前后尿巨细胞病毒DNA(HCMV-DNA)含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标准,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肾损害而确诊合并LN患者42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人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法测定尿HCMV-DNA含量(拷贝数/ml);另依据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将LN患者分为重度肾病活动组(31例)与中度肾病活动组(11例),并比较尿HCMV-DNA含量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有3例尿中检测到HCMV,阳性率7.1%,病毒量为(36±6)拷贝数/ml,与健康对照组检出率(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3).但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有9例阳性,病毒量为(82±12)拷贝数/ml,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重度肾病活动组治疗前有3例尿中病毒量为(36±6)拷贝数/ml,治疗后7例病毒量为(90±11)拷贝数/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度肾病活动组治疗后2例尿中病毒量为(54±4)拷贝数Vml,与重度肾病活动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LN患者感染HCMV与自身抵抗力、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剂量、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有关.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7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 对我院2006~2011年经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7例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7例患者中,25例黄疸,6例合并慢性肠病,8例脾大,31例存在碱性磷酸酶(ALP)升高,8例患者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确诊.37例均采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随访26例,6~20个月,其中15例生化指标好转,9例无明显变化,2例死亡.结论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以黄疸、ALP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不明,MRCP检查阳性率高,经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部分患者可获得生化学改善.
-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
目的 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例严格选择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应用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行后路钉棒内固定手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置钉椎体内的分布以及骨折椎的高度改变.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随访6~24个月,平均11.3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减少,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X线片及CT片观察:骨水泥充填满意,分布于椎体及钉道周围.有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无临床症状.椎弓根螺钉术后无松动、脱落.结论 椎体强化椎弓根钉置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安全有效,可以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
急诊死亡的脑血管病296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的年龄、性别、季节和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急诊室死亡的296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 脑出血以冬、春季发病率较高,集中在12~3月;脑梗死以夏季发生率高,主要集中在5~7月;存在季节性差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脑出血中以高血压、吸烟为重要危险因素(P<0.01);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为主(P<0.01);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高血压为主要危险因素(P<0.01).结论 (1)脑血管病的发病年龄、季节与其临床类型及危险因素密切相关;(2)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肥胖)是造成病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
北京地区50例疟疾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解放军第302医院收治的北京地区50例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总结规律,进一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主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平均(32.6±10.3)岁,46例有国外旅居史,主要症状包括发热(100%)、畏寒寒战(78%)、大汗(70%),有典型发作经过的为28例(56%).脾大(66%)和肝大(30%)为主要体征.检查提示外周血白细胞大部分在正常范围,39例(78%)血小板计数降低.40例患者(80%)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病情程度不同的恶性疟、间日疟患者血小板计数和LDH有统计学差异(P<0.01).青蒿素类药物(46例用蒿甲醚,4例用青蒿琥酯)治愈率达100%,恶性疟和间日疟退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北京地区疟疾多为输入性病例,以中青年为主,部分具有发热、寒战、大汗典型发作症状,血小板减少对于疾病的诊断可能有着重要的提示意义.LDH异常对于病情程度的判断及预后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青蒿素类药物尤其是蒿甲醚治疗效果好,可作为首选药物.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诊断中的价值及扫查技巧.方法 对4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SSS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患者的临床、超声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并与DSA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40例SSS患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38例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左侧26例,右侧12例),2无名动脉狭窄.轻度狭窄14例,中至重度狭窄19例,闭塞7例.椎动脉Ⅰ级盗血12例,Ⅱ级盗血21例,Ⅲ级盗血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SSS与DSA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0.586,P<0.001);患侧椎动脉盗血分级与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11,P<0.001).与DSA结果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SSS的准确性为97.5%(39/4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明确SSS的病因、确定病变部位、较准确估测病变处狭窄程度,诊断SSS准确性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盐酸戊乙奎醚防治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不良反应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防治剖宫产术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欣母沛)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有宫缩乏力出血倾向,剖宫产术宫体注射欣母沛的产妇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n=20):对照组(C组)使用欣母沛前3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使用欣母沛前3 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观察两组产妇宫体注射欣母沛前后呼吸、循环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P<0.01),胸闷烦躁面部潮红发生率低于C组(P<0.05);宫体注射欣母沛后10 min后两组血压都升高,但P组血压升高幅度低于C组(P<0.01),C组心率、呼吸频率增快,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较P组明显(P<0.01).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防治剖宫产术中欣母沛不良反应效果较好.
-
应用脑电双频指数指导小儿丙泊酚麻醉诱导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索小儿丙泊酚麻醉诱导适宜的用药剂量和佳的给药方法,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学会(ASA)I~Ⅱ级学龄期(6~12岁)小儿36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每组12例.麻醉前给予阿托品0.01 ms/kg静脉注射.麻醉诱导,各组依次咪达唑仑0.01 m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和维库溴铵0.1 ms/ks静脉注射.I组丙泊酚麻醉诱导单次静脉推注2.0 mg/kg,Ⅱ组单次静脉推注2.5 mg/kg,Ⅲ组丙泊酚微泵输注,以60 mg·kg-1·h-1持续输注至脑电双频指数(BIS)达40停止泵入.2 min后经口气管内插管.并记录诱导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2 min各时点的HR、MAP、SpO2、BIS值和插管条件及体动情况,Ⅲ组的丙泊酚用量.结果 三组小儿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无统计学差异.诱导后三组MAP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且Ⅰ、Ⅱ组心率与诱导前相比也明显减慢(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三组MAP均较诱导后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气管插管后即刻I组的MAP要明显高于Ⅱ组(P<0.05).BIS值方面,Ⅱ组诱导后BIS值明显低于Ⅲ组(P<0.05).三组气管插管即刻、插管后2min的BIS值均显著高于诱导后(P<0.05).气管插管时Ⅰ组有1例小儿体动,其余小儿插管条件良好.Ⅲ组丙泊酚诱导用量为(1.89±0.36)mg/kg.结论 学龄期儿童在使用BIS监测下的丙泊酚微泵诱导方法,体现出个体化用药,麻醉平稳、减少了麻醉操作对患儿的不利应激,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
-
乌司他丁对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内毒素所致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50~300 g,分为对照组(n=10)、内毒素组(n=10)、治疗组(n=10).内毒素组给予内毒素5 mg/kg,治疗组同时给予内毒素5 mg/kg和乌司他丁100 000 U/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制模后即刻、1 h、3 h、6 h后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取肺组织光镜下的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光镜下可见对照组肺组织学正常,内毒素组肺间质明显增宽,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及炎性细胞,而乌司他丁治疗组上述病理表现明显减轻.三组大鼠制模后即刻、1 h、3 h、6 h,血清hs-CRP和PCT水平增高,内毒素组分别为(35.2±12.4)mg/L和(5.75±1.31)μmol/L,高于对照组的(12.6±4.5)mg/L和(0.48±0.24)gmol/L,治疗组为(26.9±11.2)mg/L和(3.08±1.02))zmol/L,低于内毒素组.结论 hs-CRP和PCT可提示病情严重程度.乌司他丁明显降低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减轻肺组织的损害,对内毒素所致大鼠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疏肝健脾方联合CTF方案化疗对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中药疏肝健脾方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转移机制.方法 5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疏肝健脾方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CTF方案化疗2个周期,试验组在化疗的同时,口服疏肝健脾方制剂,化疗结束后行手术,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比较两组标本腋窝淋巴转移和VEGF-C表达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有淋巴结转移5例,无淋巴结转移25例,对照组有淋巴结转移9例,无淋巴结转移11例,组间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乳腺癌组织中化疗前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28/30)、100.0%(20/2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后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17/30)、85.0%(1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化疗前后VEGF-C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疏肝健脾方可能通过干预VEGF-C的表达,影响淋巴管的生成来抑制乳腺癌淋巴转移.
-
主动免疫干预联合黄体支持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探讨
目的 评估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干预联合黄体酮治疗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的疗效.方法 278例URS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19例,采用患者丈夫外周血淋巴细胞行主动免疫干预联合黄体酮保胎治疗.B组59例单纯于妊娠后采用黄体酮支持.结果 A组患者中178例妊娠,其中活胎分娩166例,中期妊娠流产3例,晚期妊娠死亡1例,早期妊娠流产8例,成功妊娠分娩率93.26%,B组患者妊娠47例,其中活胎分娩11例,中期妊娠流产4例,晚期妊娠死亡1例,早期妊娠流产31例,成功妊娠分娩率23.40%,两组成功妊娠分娩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患者中封闭抗体转为阳性133例,105例成功妊娠,98例活胎分娩,成功妊娠分娩率93.30%,封闭抗体仍为阴性86例中,妊娠73例,活胎分娩68例,成功妊娠分娩率93.1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URSA患者采用丈夫淋巴细胞免疫干预联合黄体酮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具有在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封闭抗体的产生与否对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
-
冬夏二季1169例精液参数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冬、夏二季与精液量、pH值、精子总数、精子密度、活率及活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精子质量检测系统(CASA),按照
(第四版)对1169例育龄男性完整精液标本进行分析,并分为冬季(12~2月)、夏季(6~8月)两组,其中冬季组576例,夏季组593例,分析比较两组各精液参数.结果 两组pH值、活动率、活动力(a+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液量,夏季为(2.62 4±1.25)ml,冬季为(2.80±1.47)ml,两者比较夏季显著低于冬季(P<0.05);精子总数,夏季为454.11±382.37,冬季为402.08 4±337.99,两者比较冬季显著低于夏季(P<0.05);平均精子密度,夏季为(67.22 4±53.40)×106/ml,冬季为(60.43±52.96)×106/ml,两者比较冬季显著低于夏季(P<0.05).结论 季节变化可影响精液量、精子总数和精子密度,其影响因素一方面可能与温度相关,另一方面可能来源于四季变化的人体生物钟. -
2008-2010年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分析
目的 调查解放军第202医院近3年来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1318株,检出率以痰液高,占77.4%.临床分布以呼吸内科、干部病房、神经内科、中医、肿瘤科为主,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356株,平均阳性率27.O%,对抗生素耐药率没有明显上升趋势,但耐药性仍然非常严重,产ESBLs菌株对所测试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未检出耐亚胺培南的肺炎克雷伯菌.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控制产ESBLs细菌的产生与传播.
-
低血清肌酐对危重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危重患者中低血清肌酐的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于华山医院ICU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低血清肌酐的分布,对不同肌酐值进行分组,比较住院时间、预后等特征差异,并对有差异的结果行线性或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共收集病例113例,入院时低血清肌酐者23.9%,住院期间有低血清肌酐者占53.1%.血清肌酐降低和正常肌酐范围患者两组之间比较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延长23.123 d(标化后0.452 d).与治疗效果无关(P=0.088),与辅助呼吸相关(P=0.024),与深静脉置管、输血制品及输白蛋白等干预措施无关.结论 低血清肌酐在危重患者中常见,可能是延长危重患者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
-
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
目的 研究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术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患儿11例,其中胸椎半椎体5例,胸腰段2例,腰椎4例.随访观察患儿脊柱侧后凸矫正效果.结果 手术时间为2.6~7.0 h,平均(4.6±1.2)h.出血量350~2200 ml,平均(850±156)ml.固定融合节段2-12椎体,平均(4.2±0.8)个椎体.术后X线显示患儿半椎体切除完全,侧后凸明显改善,侧凸平均矫正率(67±9)%,后凸平均矫正率(51±8)%.术后随访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 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完全分节型半椎体畸形安全可靠.
-
18F-FDG PET/CT在椎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和评价18氟-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椎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仅有椎体病变的18F-FDG PET/CT图像资料,根据图像确定病变椎体良恶性并测定病变椎体平均葡萄糖标准摄取值(SUV).以病理或随访及相关影像资料证实获得终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计算18F-FDG PET/CT对椎体病变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比较良恶性椎体SUV差异.结果 37例椎体病变共累及病变椎体77个,其中椎体良性病变46个,椎体恶性病变31个;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椎体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8%、95.7%和96.1%;恶性椎体病变SUV明显高于良性椎体病变(t=12.3,P<0.05).结论 18F-FDG PET/CT.在椎体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佳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间液钙离子动态与胞膜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表达
目的 检测大鼠心肌在体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比较IR前后心肌胞膜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LVDCC)mRNA表达水平,探讨其对钙超载的意义.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IR组和对照组,以微透析技术连续收集心肌组织间液标本,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钙离子浓度.IR组通过结扎(20 min)后松解(60 min)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结束时收取左心室缺血区和右心室心肌行LVDCC mRNA定量PCR检测,实验前后采血检测血钙和肌钙蛋白T(cTnT).对照组免除结扎松解前降支,其余操作与IR组一致.结果 IR组血浆cTnT浓度显著升高[对照组vs.IR组:(1.62±0.60)ng/ml vs.(4.29±2.22)ng/ml,P=0.031].IR组心肌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在缺血期无变化,再灌注20 min显著下降,心肌析出液钙离子浓度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vs.IR组:(224.25±31.75)μmol/L vs.(136.25±39.50)μmol/L,P=0.031].血浆钙离子浓度实验前后无显著差异.心肌细胞膜LVDCC mRNA表达水平在组间和组内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20 min再灌注60 min,组织间液钙离子浓度在缺血期无明显变化,再灌注期迅速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与胞膜LVDCC表达无关.
-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表达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与前列腺体积、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相关性,探讨衰老机制在BPH临床进展中的分子病理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的SIRT1、细胞增殖指数(PI)以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情况.记录所有患者的术前血清PSA水平、前列腺体积及年龄.分析SIRT1表达与上述各项指标以及PI、bcl-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法的结果显示SIRT1阳性表达率为55%(22/40),SIRT1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无显著相关.SIRT1阳性组平均血清PSA水平和前列腺体积均显著高于SIRT1阴性组(P值分别为0.031,0.044).SIRT1阳性组bel-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IRTl阴性组(P=0.009),SIRTl的表达与PI无显著相关.结论 SIRT1表达与BPH患者前列腺体积增大、血清PSA水平升高以及bcl-2阳性表达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提示SIRT1表达可能与BPH的临床进展密切相关.
-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放疗治疗口腔鳞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tad-p53)注射液联合手术、放射线治疗口腔鳞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自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手术后接受rAd-p53注射液结合放射线治疗的10例舌癌、12例牙龈癌患者及手术后仅接受单纯放疗的12例舌癌、14例牙龈癌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复查或电话随访,分析tad-p53注射液结合放射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rAd-p53注射液联合手术、放疗对舌癌、牙龈癌疗效满意,3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8.3%,较仅接受放疗的对照组局部复发率(25%、28.6%)明显偏低.除注射药物后 发热及注射部位疼痛外,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疗效优于仅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结论 rAd-p53注射液联合手术及放疗治疗舌癌、牙龈癌安全、有效.
-
脑室内积血患者脑室灌注尿激酶剂量和时间的探讨
目的 探讨对脑室内积血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脑室灌注尿激酶不同剂量和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室内积血患者,按单双号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微创侧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灌注治疗持续至头颅CT示血肿基本消失,试验组术后给予10万U尿激酶溶于0.9%氯化钠溶液3ml中脑室注射,夹管2 h后松开引流2次/d;对照组术后将2万U尿激酶溶于0.9%氯化钠溶液3 ml中注入脑室内,夹管2 h后松开引流1~2次/d.动态复查头颅CT得出血肿完全清除时间,术后4周统计两组患者的再出血数、感染数、继发脑积水数及存活率;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结果 试验组血肿完全清除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再出血、继发脑积水率低于对照组,存活率为88.00%,对照组中存活率为64.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DL:部分恢复正常生活或可进行独立家庭生活(ADLⅡ)l项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试验组ADLⅡ患者中,出血6~8 h内手术并注药患者8例,8~24 h内手术并注药患者1例,不同用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脑室灌注治疗脑室内积血患者优于常规尿激酶剂量灌注治疗,早期施术患者(6~8 h)预后较晚期(8~24 h)更为理想.
-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联合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和四腔心平面头侧偏斜法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联合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TUI-STIC技术)和四腔心平面头侧偏斜法(FCPTC)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技术在不同体位四腔心切面(心尖四腔心位、胸骨旁四腔心位和心底四腔心位)采集胎儿心脏容积图像,脱机应用断层超声显像(TUI)技术进行分析,显示四腔心、五腔心和三血管切面;同时采用FCPTC法显示四腔心、五腔心和三血管切面.结果 心尖四腔心位、胸骨旁四腔心位时TUI-STIC技术和FCPTC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底四腔心位时TUI-STIC技术和FCPTC法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0.039,P<0.05).结论 TUI-STIC技术和FCPTC法均可应用于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孕期心底四腔心位时应用TUI-STIC技术可降低胎儿心脏畸形筛查的难度.
-
TLR4基因小干扰RNA对缺氧复氧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4(TLR4)基因小干扰RNA(siRNA)对体外缺氧复氧条件下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TNF-α的抑制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PTECs)置于六孔培养板培养,随机分为A组(正常培养组)、B组(缺氧复氧+TLR4-siRNA转染组)、C组(缺氧复氧组)、D组(缺氧复氧+对照siRNA转染组)共4组.其中B组、C组和D组细胞缺氧3 h,随后复氧24 h,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TLR4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ELISA方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TNF-α含量.结果 经缺氧复氧处理后,B组、C组和D组的TLH4mRNA、蛋白水平较A组均显著上调(P<0.01),各组上清液TNF-α含量较A组也显著升高(P<0 01):而B组TLR4mRNA、TLR4蛋白表达量和上清液TNF-α含量较C组和D组均显著下调(P<0 01);D组与C组相比,各项检测指标表达无显著变化(P>0 05).结论 针对TLR4 mRNA的sir-NA可以有效地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和炎症反应.
-
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三个月随访研究
目的 研究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第0周)和治疗后(第6周、第3个月)的认知功能改变及特点.方法 对62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患者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RBANS)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并与8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1)患者组治疗前后方差分析表明,HAMD总分(F=97.69,P<0.01)、RBANS即刻记忆(F=26.10,P<0.01)、延时记忆(F=11.20,P<0.01)、总分(F=3.81,P<0.05)、WCST的总测验数(F=9.99,P<0.01)、持续错误数(F=21.81,P<0.01)、分类数(F=5.49,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2)患者组治疗前HAMD总分(t=29.92,P<0.01),RBANS即刻记忆(t=-4.55,P<0.01)、视觉广度(t=-2.41,P<0.05)、言语功能(t=-3.01,P<0.01)、延时记忆(t=-2.99,P<0.01)、总分(t=-4.52,P<0.01)与对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组治疗6周后HAMD总分(t=6.37,P<0.01)、RBANS即刻记忆(t=2.73,P<0.01)、WCST的分类数(t=2.49,P<0.05)、总应答数(t=-3.98,P<0.01)、正确应答数(t=2.68,P<0.05)、持续错误数(t=-4.80,P<0.01)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组治疗3个月后HAMD总分(t=2.20,P<0.05),RBANS即刻记忆(t=4.42,P<0101),WCST的分类数(t=2.41,P
-
单一检测体系内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相关指标Annexin-V、PI的时相变化特征
目的 综合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相关检测指标Annexin-V、PI的时相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直接沉降-CD45/Annexin-V/PI法在单一检测体系内同时检测体外不同时相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凋亡,分析其凋亡特征.结果 (1)体外0.5 h时,三类细胞Annexin-V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5.055,P<0.001);PI阳性率依次为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8.762,P<0.001).(2)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类细胞的Annexin-V阳性率均逐渐上升,特别是单核细胞、粒细胞在6 h检测结果显示大多数细胞Annexin-V阳性(>60%);PI阳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也呈升高态势,粒细胞、单核细胞PI阳性率在3 h内上升缓慢,但6 h时,变化增大;(3)无论0.5 h,还是6 h,三类细胞Annexin-V阳性率均明显高于PI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凋亡各有其特点,在设计外周血白细胞凋亡相关研究方案时应考虑其不同凋亡特点,以得到准确、敏感的结果.
-
连续APACHE Ⅲ评分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
目的 连续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Ⅲ(APACHEⅢ),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整理320例急危重症患者的资料,应用APACHEⅢ评分系统连续3 d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测预后,并追踪终结果.结果 APACHE Ⅲ评分分值增高,实际病死率亦随之增加,评分分值>90分者病死率明显增高.APACHEⅢ评分与MODS呈正相关,其相关性为0.67.结论 连续APACHEⅢ评分系统有助于ICU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是提高医疗质量及合理利用ICU资源的依据.
-
血清B型钠尿肽测定在糖尿病早期左心功能不全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T2DM+LVD组)患者80例;随机选择无心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40例;另选择正常对照组30例;同期在我院心脏内科随机选择无糖尿病的左心功能不全(LVD)患者32例.超声心动、图测定受试者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诊断LV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NP浓度.结果 T2DM+LVD组的血清BNP水平[(221.1±54.1)pmol/ml]明显高于T2DM组[(82.4±29.4)pmol/ml]和正常对照组[(60.9±25.7)pmol/ml],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同时高于LVD组[(140.1±27.4)pmol/ml,P<0.05].LVD组血清BNP水平高于T2DM组及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BN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NP诊断LVD界值为90 pmol/ml时的灵敏度为87%,特异度为91%,准确率为88%.血清BNP水平与年龄正相关(r=0.3326,P<0.05),随着年龄增长血清BNP水平升高;血清BNP水平与静脉空腹血糖正相关(r=0.2754,P<0.05),随着静脉空腹血糖升高血清BNP水平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BNP水平无相关(r=0.2028,P=0.0853).结论 BNP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心功能,对LVD的诊断具有理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糖尿病并发LVD的实验室指标.
-
射波手术平台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射波刀CyberKnife在中晚期肝癌或肝转移癌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分析大剂量、短疗程精确放疗在肝癌治疗中的量效关系.方法 对40例中晚期肝癌或肝转移癌患者、126个肿瘤病灶予以CyberKnife治疗,每个治疗计划多包含6个靶区病灶,DT:30-40 Gy、分3-5次1周内完成治疗.与曾在我院进行适形放射治疗的40例中晚期肝癌或肝转移癌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疗效进行比较.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客观疗效评价标准评定近期疗效,并对肿瘤标记物AFP及ZubrodECOG-WHO(ZPS)评分.结果 影像学1~3个月瘤体内不同程度坏死、部分周边水肿,PET/CT显示摄取18F-FDG明显降低,是一个低代谢病灶,<5 cm瘤体显示已无活性病变.放射免疫检测指标部分降低或趋向正常,肝区疼痛改善或消失.结论 CyberKnife由于其适时影像追踪、高度精确、快速短程等优点使中晚期肝癌患者正常组织损伤小、见效快,变不治为可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蟾蜍灵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蟾蜍灵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蟾蜍灵作用于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杂交的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 蟾蜍灵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促进细胞凋亡,并且可以抑制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P-Akt的表达.结论 蟾蜍灵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的生长,促进细胞凋亡,通过Akt/Bcl-2途径发挥作用.
-
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促排卵治疗方案的优选
目的 研究三种促排卵方案对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优化选择促排卵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将73例诊断为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共101周期纳入研究分为三组,分别予克罗米酚(CC组)、克罗米酚加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CC+HMG组),以及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组)三种方案促排卵.采用阴道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并联合尿促黄体生成素(LH)和Insler宫颈黏液评分以确定HCG注射时间,肌注HCG后30~40 h指导同房,在确定排卵后3 d开始肌注黄体酮支持.结果 三组在年龄、不孕年限、窦卵泡数及基础内分泌方面无统计学差异.CC组的卵泡期[(16.32±1.73)d]显著长于CC+HMG组[(15.3±1.49)d]和HMG组[(13.85±1.19)d](P<0.05);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为(7.44±0.96)nml,少于CC+HMG组[(9.15±0.85)mill]和HMG组[(9.52±1.36)mm];排卵个数为(1.84±0.86)个,少于CC+HMG组[(2.06 ±0.75)个]和HMG组[(2.48±0.68)个].三组妊娠率分别为12.9%、24.24%和26.92%,CC+HMG组和HMG组妊娠率显著高于CC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MG组周期取消率高,达18.75%.CC组1例、CC+HMG组1例、HMG组2例发生中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双胎2例,均发生于HMG组.结论 对原因不明性不孕患者进行促排卵治疗,采用CC+HMG方案促排卵治疗效果优于CC方案、与HMG方案无统计学差异,但周期取消率、OHSS及多胎发生风险低于HMG方案,推荐采用.
-
β-catenin、干细胞标志物Sox-2表达与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β-catenin、Sox-2表达情况及其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结肠癌患者β-catenin、Sox-2表达情况,RT.PCR检测20例冰冻标本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ox-2表达情况.结果 在35例转移组患者中有23例(65.7l%)β-catenin阳性表达,17例(48.57%)Sox-2阳性表达,均高于非转移组.不同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B.eatenin、Sox-2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Sox-2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二者均为阳性表达转移率明显高于均为阴性表达转移率,生存分析显示不同表达状态其远处转移出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9).转移组82.86%(29/35)的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升高,非转移组为26.67%(12/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血清CEA水平检测同结肠癌术后远处转移相关;组织β-catenin、Sox-2表达同结肠癌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相关.
-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弹性特征量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程度的初步探讨
目的 评价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弹性特征量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76例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分为FD~F4期,同时进行RTE检查,获取弹性特征量:包括应变均值(MEAN)、标准偏差(SD)、蓝色领域百分比(AREA)、复杂度(COMP)、峰度(KURT)、偏度(SKEW)、对比度(CONT)、均等性(ENT)及杂乱度(IDM).结果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各弹性特征量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其中MEAN、AREA、COMP及SKEW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742、0.815、0.640及0.652.结论 RTE弹性特征量可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可望成为肝纤维化程度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
顽固性高血压的多个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平均脉压(ABPP)、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肾小球滤过率(eGFR)、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顽固性高血压的关系,探讨四者对血压难以控制的预测度,从而提高临床的预防与诊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164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病例组)与223例血压易控制者(对照组)的临床特点.所有患者均完善相关生化及仪器检查后被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比较两组间生化指标,并对ABPP、LVMI、eGFR及AASI做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病例组的病程、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ABPP、LVMI、AASI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BPP(校正前OR=1.110,校正后OR=1.111,P<0.001)及LVMI(校正前OR=2.586,校正后OR=2.685,P<0.001)是顽固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G-FR(校正前OR=0.638,校正后OR=0.642,P<0.05)则是顽固性高血压的保护因素.AASI的Loslstic 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前OR=0.795,校正后OR=0.757,P>0.05).ROC曲线显示:ABPP、LVMI、AASI对血压难以控制的预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ABPP对血压难以控制的预测度强(AUC=0.775),其次是LVMI(AUC=0.742)、AASI(AUC=0.634).结论 ABPP、LVMI是血压难以控制的危险预测因素,ABPP、LVMI值越高,预示着血压越难控制;eGFR是血压难以控制的保护因素,eGFR越低,则预示着血压越难控制.
-
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选择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组(A组,27例)和传统开放跨伤椎四钉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组(B组,25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VAS疼痛评分等.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3 d伤口疼痛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术前、术后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与同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取内固定后3个月,两组的矢状面指数、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A组术后1个月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微创经伤椎椎弓根植骨附加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操作简便、疼痛轻、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内固定失败率较低,伤椎高度恢复良好,利于维持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
-
一例成骨不全Ⅱ型高危胎儿的产前基因诊断
目的 对广东一疑似致死性侏儒症或成骨不全Ⅱ型的高危胎儿实施产前基因诊断,以阐明胎儿骨发育异常的真实病因,及时预防患胎出生.方法 对经超声检查初诊为致死性侏儒症或成骨不全、已孕25周的高危胎儿,在抽取脐血制备DNA模板后,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法,分别对胎儿的FGFR3基因和COL1A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然后对所发现的突变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FGFR3基因未发现病理性突变,而COL1A1基因发现一典型的杂合错义突变(c.3065 G>T,PG1022V),经查HGMD数据库证实为成骨不全Ⅱ型的致病性突变.结论 (1)此高危胎儿为成骨不全Ⅱ型患胎,应及时终止妊娠(胎儿已经引产,经复查证实与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完全一致).(2)在超声初诊基础上,采用产前基因诊断可快速、有效对高危胎儿做出确诊,为出生缺陷的预防提供技术保障.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1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结核感染(CNS-TBI)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等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1979年6月至2009年6月完整的11例SLE患者合并CNS-TBI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表现进行鉴别分类,对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女10例、男1例,年龄中位数36岁.合并CNS-TBI时SLE的病程中位数为41个月,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中位数9分.2例患者接受了大剂量激素治疗(18.2%),4例患者接受了冲击剂量激素治疗(36.4%).结核分枝杆菌的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涂片或培养)阳性者仅有4例(4/9,44.4%).11例患者中6例在中枢结核感染的同时合并肺结核,4例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2例为浸润型肺结核.预后较差,有6例死亡,死亡率高达54.5%.结论 SLE合并CNS-TBI临床表现复杂,预后差.结核分枝杆菌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T细胞酶联免疫检测(T-SPOT.TB)有协助鉴别诊断意义,需在充分治疗SLE基础上积极抗结核治疗.
-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息肉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 寻找出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子宫内膜息肉(EP)不孕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2002年7月至2008年4月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及病理确诊EMs合并EP育龄妇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4例(原发不孕者)包括增殖期9例,分泌期5例;对照组(有妊娠史)23例,增殖期14例,分泌期9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EP组织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CD34检测,结合显微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EMs合并EP的原发不孕患者中,7例息肉在增殖期VEGF-A阳性细胞数为726.93±274.75,EMs合并EP有妊娠史的患者中,14例息肉在增殖期VEGF-A阳性细胞数为535.24±143.05,原发不孕组EP在增殖期VEGF-A阳性细胞较高.EMs合并EP有妊娠史的患者中,14例息肉在增殖期VEG-FA阳性细胞面积的面密度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系数为0.64,呈正相关(P<0.05),EMs合并EP有妊娠史的患者中,9例息肉在分泌期VEGF-A阳性细胞数与MVD的相关系数为-0.75,呈负相关(P<0.05).结论 EMs合并EP导致不孕可能与VEGF-A升高有关.在增殖期息肉内VEGF-A与MVD无正相关、分泌期无负相关可能是EMs合并息肉患者的不孕原因之一.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60例应用脐血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脐血移植(UCBT)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同时通过对比性研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PBSCT组以环磷酰胺(C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氟达拉滨(FLU)为主要预处理药物,术后以环孢素A(CsA)+骁悉(MMF)+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UCBT组以CTX+ATG为主要预处理药物,术后以CsA预防GVHD.结果 两组移植病例中粒系恢复情况相当,但UCBT的红系、巨核系恢复较慢.PBSCT组植入率为85.71%.而UCBT组仅有1例完全植入(亲缘供者),植入率仅为3.12%.PBSCT组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78.57%;脐血移植完全缓解25例,无效2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78.12%.结论 UCBT虽植入率低但临床疗效与PBSCT相当,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将35例PDA患者分为单纯PDA组和合并肺动脉高压组(PAH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各节段及整体的收缩期峰值应变(S)、应变率(SR),并与37例正常对照组获取的上述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单纯PDA组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及整体收缩期峰值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AH组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各节段及整体收缩期峰值S、S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及单纯PDA组(均P<0.01).结论 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以客观评价PDA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单纯PDA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
-
机械通气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肺组织病理及巨噬细胞炎性介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病理和肺泡炎性细胞介质的影响.方法 45只SD大鼠预处理诱导ANP-肺损伤模型,按照ANP和机械通气干预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5只):A组,对照组;B组,ANP组;c组,ANP加机械通气;观察时间均2 h,连续观察平均动脉压(MAP)、SpO2、体温变化和血气分析,并保持动脉血PaCO2在35~45 mm Hg.实验开始即刻和实验结束时(除对照组外)抽取动脉血,处死大鼠后取肺叶组织观察肺组织病理和肺湿/干重比值;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提取,分析BALF中细胞变化,检测BALF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和TNF-α浓度水平.结果 HE染色切片B、C两组均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B组和C组肺湿/干重比值大于A组(P<0.05);B组和C组比较无明显变化;C组细胞聚集数较A组和B组明显(P<0.05).各组BALF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比较,BALF和血清中MIP-2水平C组高于其他两组,C组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TNF-α水平比较,BALF和血清中B组和C组高于A组,B组与C组BALF中TNF-α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已存病理性肺组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局部或血液循环内致炎性细胞因子和(或)化学介质释放的增加,而对肺泡组织结构和形态学无明显影响.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治疗致猝死二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溶栓治疗过程中患者猝死的原因.方法 对2例溶栓致猝死的病例做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两例患者,一例女性61岁,一例男性29岁,均以活动后气短人院,经过血气分析、D-二聚体、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和肺动脉CT造影检查确诊为急性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入院时血压正常,但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扩大、肺动脉高压,因此均为中危患者,选择静脉溶栓治疗.女性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男性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2例患者在溶栓过程中突发呼吸困难加重,烦躁,继而血压降低,意识丧失,紧急心肺复苏均未成功.结论 2例患者溶栓过程中猝死很可能是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再脱落导致肺栓塞加重,使血流动力学急剧恶化.
-
家庭尿流率测定的变异性和节律性
目的 探讨全天连续家庭尿流率测定的变异性和节律性.方法 参与家庭尿流率测定的健康年轻男性共27例,年龄19~37岁,平均26.2岁.用移动式家庭电子尿流率仪在24 h内共测定156次尿流率,要求志愿者在测定期间按照平时习惯正常饮水和排尿.结果 志愿者的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max)和排尿量的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17.9%、11.5%和19.2%,其中Qmax的大CV为36 7%.排尿次数之间的Qmax、Qave和尿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次的大尿流率平均值逐渐增大[(22.71±4.23)ml/s、(22.76±3.75)M/s和(22.95±4 65)ml/s].活动时段(activetime,AT,7:00~22:00)的大尿流率平均值高于睡眠时段(sleeptime,ST,22:00~7:00)的值[(22.28±4.27)ml/s vs.(19.13±3.63)ml/s,P=0.0081];而AT排尿量平均值明显低于ST值[(236.35±71.59)ml vs.(279.12±84.25)ml,P=0.0041].结论 连续家庭尿流率测定具有变异性和节律性.
-
持续性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对大鼠心肺脑复苏效果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对大鼠生存率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含量的改变,探索全身性亚低温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窒息法制备大鼠复苏模型,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分别观察各组24 h生存率,并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1 5 h、3 h、6 h、12 h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含量.结果 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常温组(P<0.05).亚低温1 5 h、6 h时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低于常温组(78.59%±0.62%,78.91%±0.13%vs.79.41%±0.39%,80.52%±0.87%,P<0 05).和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1 5 h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明显升高[(148.53±17.05)U/ml vs.(123.98±12.72)U/ml,P<0.05]、丙二醛及乳酸明显下降[(3.47 ±0.17)mnd/L vs.(4.36 ±0.41)nmol/L;(2.26±0.06)nmol/L vs.(5.72±2.79)nmol/L,P<0.05,但ROSC后3 h、6 h、12 h时亚低温组和常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短时间的冷生理盐水灌注全身性亚低温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但是过长时间的全身性亚低温是有害的.
-
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术检测肝癌组织中细胞因子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球阵列术(CBA)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园子的表达水平,探讨细胞园子改变在肝癌组织免疫微环境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3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癌组织及非癌组织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中浸润免疫细胞的比例,CBA检测肝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Th1(IL-2、TNF-α、IFN-γ)、Tb2(IL4、IL-6、IL-10)、IL-17A细胞园子水平,并比较分析.结果 肝癌组织中IL-6、IL-10和TNF水平分别为(292.49±325.29)pg/ml、(6.09±3.88)pg/ml和(9.55±5.60)pg/ml,比正常非癌组织的(6.82±2.69)pg/ml、(2.99±0.60)pg/ml和(3.50±0.77)pg/ml显著升高(P均<0.01),肝癌组织IL-2、IL4及IL-7A水平分别为(4.73±0.26)pg/ml、(3.25±0.26)pg/ml和(2.05±0.29)pg/ml,显著低于正常非癌组织(P均<0.01).而IFN-γ水平虽然较正常非癌组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患者CD3+T细胞、CD4+Th细胞在癌组织中的比例均高于相应的非癌组织,而CD8+细胞在癌组织中的比例较低(P<0.05):不同病理分期的细胞园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癌组织中抗肿瘤效应性细胞比例下降,Th1/Th2比例失衡,且向Th2方向漂移,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肝癌组织微环境中细胞园子水平与肿瘤病理分期无关.
-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近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移植组22例患者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射方式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选择同时期入院但未行干细胞移植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移植后1个月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移植后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同期随访血常规、凝血机制、生化全项、肿瘤标记物.结果 48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移植后1个月,移植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6个月进行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各项血液检查结果未出现明显异常.结论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且近期疗效确定.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颅内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的MRI诊断价值
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是一组由不同分化程度的神经元和胶质成分构成的肿瘤,通常表现为良性病程.因较少见,对其影像学表现往往缺乏足够认识,术前诊断正确率极低.本文通过对55例病理证实的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一神经胶质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
胸、乳腔镜联合对内侧乳腺癌的保乳治疗
内侧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第一站是内乳淋巴结,对内乳淋巴结的清除一直是乳腺外科医师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1].我们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对12例Ⅰ期内侧乳腺癌患者,应用胸、乳腔镜联合保乳治疗,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本组12例,年龄26~59岁,中位年龄(46±1.5)岁.本组病例肿瘤位置均在内上或内侧象限,大径均≤1.0 cm.肿瘤中心距乳头距离均/>3.0 cm.钼钯摄片检查均为孤立结节,无钙化及肿大淋巴结.本组病例均为手术中快速病理发现恶性肿瘤细胞,术后病理:浸润性导管癌10例,导管内原位癌2例,免疫组化结果回报: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
-
旋股内侧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随着社会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临床上渐多见.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多存在暴力巨大,股骨头血供损伤严重,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增高,其中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外力及创伤相当重,更加易发生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J].我科2007年5月至2010年7月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26例,均采用带旋股内侧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位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
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周围型肺癌手术中的应用
90年代初期,电视胸腔镜开始应用于胸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Lewis等[1]在1992年完成了第一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这一手术起初应用于肺癌的外科治疗颇受争议,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并逐渐被接受,2006年已经进入NCCN早期肺癌手术治疗指南[2].胸腔镜肺癌手术主要包括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加或不加肋骨撑开)肺癌根治术(a-VATS)、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c-VATS)2大类.这2种手术技术要求比较高;国内多家医院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008年刘伦旭等[3-4]提出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这一概念,我们结合本地区及科室具体情况引进、消化、吸收这一技术,完成肺癌根治手术2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进展期胃癌25例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与疗效评价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3.9%.对于很多不适合手术根治的进展期胃癌而言,化疗因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从而在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1].但全身化疗的不良反应使其在临床应用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业界也一直积极努力在寻求改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起介入放射学涉足于胃癌治疗领域以来,为改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现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院近年来采用经动脉灌注FOLFOX方案化疗药物后加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供血动脉的方法治疗进展期胃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
帕瑞昔布序贯洛索洛芬钠治疗截肢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
截肢术后疼痛是残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在初始阶段对疼痛进行有效控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急性疼痛极有可能发展为难以控制的慢性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生理创伤,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处理截肢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案很多,2009年6月至如11年1月,我们采用瑞帕昔布和洛索洛芬钠治疗残端疼痛6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胸膜纤维层剥脱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71例
胸膜纤维层剥脱术是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经典手术方法,由于结核病在肺内及胸腔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导致即使同样是慢性结核性脓胸在胸腔内的病情也都不完全一样,部分病例无论是手术前诊断还是手术中的处理等都有各自的特点,有必要加以分析总结.本院自1990~2010年施行该手术共71例,报道如下.
-
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和壶腹区域良恶性疾病的常用术式,胰漏一直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有文献报道[1-3]胰瘘的发生率为8%一25%,而胰瘘所致的死亡率则高达20%~50%.因此,PD中胰腺残端处理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将捆绑式胰胃吻合术应用于PD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就该术式在临床中的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高能聚焦超声治疗肝内乏血供肿瘤的临床研究
肝脏是恶性肿瘤转移常见的脏器,其中以肝内乏血供的转移灶多见.另外,部分原发性肝癌经过多次介入治疗后亦表现为肝内乏血供病灶.临床上,肝内乏血供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差,大多数患者因肝内肿瘤病灶控制不理想,肿瘤进展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如何有效地提高肝内乏血供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这一问题已成为目前临床中值得思考的难题之一.笔者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高能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肝内乏血供肿瘤,取得一定的临床体会,现总结2008年1月至如10年6月共治疗的38例病例报道如下.
-
咪达唑仑复合氯胺酮与舒芬太尼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应用效果观察
既往剖宫产术多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起效慢,阻滞不完善.随着医学的发展,腰硬联合麻醉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其综合腰麻和硬膜外麻的优点,具有诱导快、阻滞完善、对循环呼吸干扰少、母婴安全的优点,在急诊削官产手术中,比连续硬膜外麻醉更为优越.但患者由于精神紧张、恐惧、术中牵拉、疼痛等不适及术中知晓,会给患者留下痛苦的回忆.造成身心伤害.本文旨在探讨为剖宫产患者提供满意的镇痛及消除不良记忆的麻醉方法.
-
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25例治疗体会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操作技术的娴熟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外科急腹症患者愿意接受腹腔镜治疗.我科自2008年始对25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进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5例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9~65岁,平均42.5岁.入院前有胃溃疡病史6例,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7例,无症状8例,穿孔距手术时间2~72 h.全部患者均表现为剧烈腹痛、板状腹等腹膜炎体征.23例腹部x线片示膈下游离气体.术前经检查无生命体征不稳定、中毒性休克、严重心脏或肺部疾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等腹腔镜探查手术禁忌证,所有病例均急诊手术.
-
以顽固性胸腔积液为临床表现的免疫球蛋白轻链心脏淀粉样变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淀粉样变病(amyloidosis)是指以细胞外异常折叠(β折叠)蛋白为主的淀粉样物质在器官组织细胞外沉积所引起的一组疾病.淀粉样变病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常被误诊[1].本文结合免疫球蛋白轻链(immunoglobulin light-chain)心脏淀粉样变病临床病例并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手指甲床缺损
拇、手指甲床缺损在手外伤中较为常见,有多种修复方法,如缩短末节指骨残端修整、断层甲床移植修复,游离趾甲瓣或游离趾甲移植修复,甲床扩大术,皮瓣修复术,各种方法优缺点不一.适应证也不尽相同.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拇、手指甲床缺损22例22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血液透析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需依赖血液透析治疗,动静脉瘘是进行血液透析必备的血管通路.虽然应首选自体动静脉瘘术,但有时由于自体静脉条件差,需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以维持透析治疗.我院自2004年以来共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1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肝脏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三位[1],早期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其良恶性对于制订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至关重要,故提高肝脏肿瘤的诊断正确率是目前的难点.本研究通过分析45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CEUS)灌注特点,旨在探讨CEUS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右髋关节结核全髋置换术后随访五年一例
患者男,38岁,于1999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疼痛,入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关节炎",给予对症及地塞米松(剂量不详)治疗约一周后,症状缓解停药.但以后常于劳累后出现右膝关节疼痛,均给予上述治疗后缓解.于2003年右膝、右髋部均出现疼痛,尤以右髋部疼痛明显,入当地医院就诊,物理检查显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屈曲80°,外展20°,内收10°,内旋0°,外旋O°,拍x线片(图1A)显示髋关节关节间隙变窄,骨质有破坏,提示关节软骨破坏;MR(图1B)显示髋关节坏死,周围肉芽组织生长;胸部拍X线片无异常发现,血液学检查血沉40 mm/1 h,但是没有感染的症状;C-反应蛋白较正常值高.
-
外耳道毛母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63岁,发现左外耳道新生物1年.自诉1年前无意间发现左侧外耳道口处有一绿豆大小新生物,黑色,不伴局部疼痛、流水、头昏、头痛;伴外耳道口周围痒感,自觉听力略下降;未行诊治,期间偶有因瘙痒搔抓后左耳道有少许渗液,疼痛,包块缓慢进行性增大.专科情况:左侧耳屏间切迹内侧面至耳甲腔处,可见一棕褐色,质硬、广基、边界清楚,突出周边正常皮肤,表面粗糙不平的新生物,约1.5 cm×1.6 cm×0.2 cm,周围皮肤未见红肿、糜烂、渗出.耳及面部无麻木,外耳道畅,鼓膜未见异常;颈部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入院行纯音听阈测定及声导抗检查,结果显示:双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双耳鼓室图呈"A"型,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及肝脏超声无异常.采用局部麻醉下行外耳道新生物摘除术,沿肿瘤边缘0.3 cm距离切除肿瘤,术中见病变组织侵及皮下,软骨膜正常,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并将耳后皮瓣翻转入外耳道,行外耳道皮肤缺损修补.术后行抗炎,局部换药治疗,7 d后拆线,伤口甲级愈合.术后病检提示:结节型毛母细胞瘤.随访3个月,局部未见复发,外耳道无瘢痕狭窄.
-
遗传性肾淀粉样变一例
患者男,54岁.反复尿检异常5年,神疲乏力1个月于2011年2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2月因腹部疼痛在当地医院发现尿蛋白阳性,24 h尿蛋白定量2373 mg/d,同时发现血压偏高,当时无明显水肿,自觉无特殊不适,门诊予以贝那普利、双嘧达莫、维生素E、保肾康治疗,效果不佳,于2006年5月加雷公藤20 mg tid治疗,尿蛋白有所下降,低时1080 mg/d,之后长期在我专科门诊随访,无症状性蛋白尿持续.1个月前无诱因下出现神疲乏力,我院门诊24 h尿蛋白定量3296 mg/d,肾功能正常,血白蛋白32.45 g/L,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口服泼尼松50 mg qd,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欠佳,24 h尿蛋白定量持续升高,高12 000 mg/d,遂住院进一步检查治疗.病程中无血尿、肾功能损害,无不规则发热、皮疹、关节痛、腹痛、黑便、脱发、口腔溃疡.无明显体重减轻.既往史:2002年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
-
产褥期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一例
患者女,27岁,主因"停经36+1周,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阴道出血2h"于2009年7月24日急诊入院.平素月经规律5/(30~40)d,末次月经2008年11月13日,预产期9009年8月20日.停经30余天尿HCC(+),停经18周感胎动活跃.定期产检,核对孕周无误.唐氏血清学筛查低危,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4.68mmol/L.骨盆正常,孕期平顺,无腹痛及阴道出血.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孕期予强的松5 mg口服,每日一次,病情控制平稳.孕期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等未示明显异常,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抗链O、类风湿园子、CRP、ENA谱亦未示异常.ANA均质性1:1000(+),抗dsD-NA抗体(-).停经36+1周,无诱因出现阴道出血,色红,量多于月经量2倍,偶有腹紧,急诊收入院.既往史:2年前因"面部双侧红斑"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matosus,SLE).
-
罕见乳腺巨大泌乳性腺瘤一例
患者女,38岁,因"发现左侧乳腺肿物1年余,迅速增大2个月"于2011年7月25日收治入院.患者1年余前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肿物,初约鸡蛋大小,无红肿、疼痛、发热等不适,未行特殊治疗,后自觉肿物逐渐增大,并呈分叶状,易推动.9个月余前患者怀孕后,自觉乳腺肿物生长加速,3个月前左侧乳腺已达对侧两倍大小,伴局部胀痛及下坠感,遂就诊于我医院行超声检查提示左侧乳腺巨大实性占位病变,大小约14.6 cm x9.9 cm,穿刺活检病理报告示乳腺小叶增生活跃,有泌乳现象,局灶导管不典型增生.近2个月来患者左乳肿物迅速增大,目前已达篮球大小,伴明显坠胀感,每日均以双手托举患侧乳腺,因而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入院前1周患者在外院行剖宫产手术生产1健康男婴,产后开始口服维生素B6抑制乳腺分泌,为进一步诊治左乳肿物住院.
-
甲状腺功能亢进致胫前黏液性水肿一例
患者男,23岁,主因"双下肢红斑结节2年"于2008年5月5日到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2年前自觉蚊虫叮咬后,左下肢起红色丘疹和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逐渐发展至双侧小腿.结节初起为皮下肿物,质硬,后可变软,针刺后有窦道,可有血性物溢出,溢出后则变萎缩,皮肤变薄,当地医院给予多种治疗,无效,行病理检查未予明确诊断,排除肿瘤.饮食、大便正常.既往甲状腺功能亢进(下文简称甲亢)病史3年,胆囊炎、胰腺炎、鼻炎、扁桃体先天性肥大术后,腰椎间盘突出症,甲亢致精神分裂病史.查体:双侧突眼,双下肢可见多发的红斑、结节萎缩,可见出血和抓痕(图I).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沉14 mm/l h(0-15 mm/1 h),血常规正常,ANA、抗Ds-DNA、抗ENA谱正常.血清促甲状腺素(TSH)、FT3、FT4水平正常,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SHR-Ab)水平升高.取下肢一皮下结节行皮肤活检,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皮突延长,真皮水肿,胶原纤维间裂隙增宽,黏蛋白样物质沉积,真皮血管周围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图2),安申兰弱阳性;过碘酸.希夫试验阴性.
-
黑斑息肉病并小肠顺逆双套叠一例
患者女,23岁.因"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反复发作14年,加重伴黑便3周"入院.9岁时出现上述症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扭转"行剖腹探查术(具体不详),此后反复发作,每年1次,当地医院均诊断为"黏连性肠梗阻",经禁食补液等治疗后缓解,同时逐渐出现口唇、手指、足趾黑斑.除消瘦外,患者生长发育基本正常.本次发病症状较前加重.同样的治疗不能缓解,且解果冻样黑便1次,量不多,为进一步诊治而人本院.查体:T 37.5℃,P 80次/min,R 12次/min,BP 120/70 mm Hg.一般情况尚可,无痛苦表情,轻度贫血貌,口唇、足趾等见色素沉着,消瘦,腹稍膨隆,右腹见切口瘢痕,腹肌软,下腹轻压痛,扪及4 cm×5 cm包块.边界不清,有触痛,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音.血常规:WBC17.7×109/L,N 75%,Hb 122.4 g/L.腹部X线片示小肠明显扩张,多个大液平面.超声示腹腔同心圆形"套袖"样包块及液性暗区.CT示小肠明显扩张,腔内多个附壁结节影,"同心圆"状软组织块及腹水.
-
完全流产并发子宫肌瘤变性感染一例
患者38岁,因"发现‘子宫肌瘤'5年,反复阴道流血、下腹痛1个月"于2010年5月29日急诊入院.患者5年前体检时发现"子宫肌瘤",2年前曾复查腹部超声"直径约5 cm".未予处理.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10年3月中旬(具体日期不详).入院之前1个月(停经1+月)开始出现反复阴道少量流血,伴下腹痛,20 d前开始出现纳差、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2周前开始出现阴道脓血性分泌物,有臭味,伴下腹阵痛、发热,外院查白带见"脓细胞",腹部超声提示"子宫肌瘤直径约8.6 cm",阴道镜检查见"阴道及宫颈表面大量脓血性分泌物",未行妊娠试验,予抗生素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1周前查血象WBC 27.39×109/L,中性粒细胞86.2%,拒绝入院治疗;2 d前另一医院查CA125 34.48 U/ml,WBC 14.4×109/L,尿HCG阳性,腹部超声提示"子宫内约96 mm×72 mm混合性回声光团,内以实性为主,可见片状液性暗区,内膜线前移",拟诊"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流产",仍予抗生素治疗,下腹阵痛、发热等症状无明显缓解,该院考虑流产不全予"米非司酮",用药后腹痛加剧,检查发现"宫颈口脱出一约15 g肉样组织,易碎,与官腔黏连较紧",建议转诊,遂转至我院.
-
老年Fahr综合征CT及MR扩散张量成像一例
患者女,83岁,主因反复心前区不适、乏力8年,加重伴头晕1个月入院.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40年,雷诺病40年,因为雷诺病双手食指坏死,30年前切除.入院查体: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肝脾无肿大.双手拇指残缺.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对答切题,记忆力、理解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无幻觉、妄想,有自知力.颅神经检查(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共济及深感觉检查正常.双侧病理反射(+).入院后行头颅CT检查:双侧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区、苍白球、小脑半球对称性多发钙化灶(图1A,1B)头颅MRI: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小脑半球对称性长T1略长T2信号,半卵圆中心片状长T1长T2信号.DWI未见异常扩散张量成像(DTI)示双侧白质纤维素形态分布正常(图1C,1D).血钙2.13 mmol/L.,血磷1.10 mmol/L,甲状旁腺激素87.31 pg/ml.无癫痫发作史,故未行EEG检查.诊断为"Fahr综合征".未给予特殊治疗.
-
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所生极低体重儿抢救成功一例
患儿女,32+5周,因窒息复苏后口吐泡沫伴全身青紫10 min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1.4 kg,l min Apgar评分1分,5 min评6分,10 min评7分.羊水I度,胎盘小,脐带无异常.生后患儿全身青紫、无自主呼吸、四肢松软,心率10~20次/min,立即予吸痰、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胸外心脏按压约3 min后,患儿心率逐渐上升,出现自主呼吸,口吐泡沫,转入我科NICU.病程中患儿无惊跳,无尖叫,无抽搐,无呕吐,未开奶,大小便未排.母35岁,不孕史8年,8个月前在江苏省泰州市妇幼保健院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行腹腔镜双侧卵巢打孔术.孕期检查血压140/110 mm Hg,伴头昏、眼花、乏力,颈部不适,头不能伸直,夜间不能平卧,活动后有轻微气喘,未诊治,后于孕5个月时检查血压一次,亦高于正常,具体不详.现孕32+5周,眼花、乏力明显.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因"重度子痫前期、高血压脑病、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在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产科急诊剖宫产.
-
以腰椎退行性变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转移性骶骨肿瘤一例
患者女,60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下肢疼痛,活动后加重,伴有麻木感,卧床休息可减轻.当时无会阴区感觉异常及大小便障碍,经口服药物及硬膜外封闭治疗,自觉效果欠佳.1个月前,患者劳累后症状加重,出现左下肢疼痛伴麻木,小便频率有所影响,排尿尚畅通,无明显会阴部感觉障碍.于2011年3月15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腰椎无明显畸形,腰椎活动明显受限,L4~5,L5~S1棘突间及棘旁压痛,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5°),左下肢感觉略减退,双下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未见明显肌肉萎缩,双侧膝反射存在,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双侧Babinski征(一),会阴区无感觉障碍.患者否认外伤史及其他肿瘤病史.
-
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包括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激素水平和生化指标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并选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采用头对头设计的关于胰岛素增敏剂治疗PCOS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文献进行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ata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共有215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结果 在3个月疗程组,二甲双胍降低体质量指数(BMI)的疗效优于TZDs(P<0.00001);TZDs组的排卵率高于二甲双胍组(OR=0.65,95%CI:0.43~0.99);TZDs降低雄烯二酮(52)、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和促黄体生成素(LH)的幅度大于二甲双胍(P值分别为0.01、0.0002、0.002);TZDs降低空腹胰岛紊(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优于二甲双胍组(P值分别为0.0008和0.03).在6个月疗程组,二甲双胍降低BMI和甘油三酯(TG)的幅度大于TZD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和P<0.0001),而TZDs降低多毛评分(F-G)分数的幅度大于二甲双胍(P=0.0001);TZDs提高促卵泡素(FSH)和HDL-C的幅度大于二甲双胍(P=0.04和P=0.008).在副作用方面,二甲双胍组副作用的发生率在各疗程组均高于TZDs组(OR=31.24,95% CI:11.54~84.54,P<0.00001).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在降低体重及调脂方面优于TZDs,而TZDs在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性激素异常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临床上可有针对性地选用.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7 09 10 12 24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