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림상마취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南京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影响因子: 2.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5805
- 国内刊号: 32-121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全麻复合胸椎旁阻滞对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单次胸椎旁阻滞对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和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C 组采用单纯全凭静脉麻醉,T 组于麻醉诱导前采用超声引导下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术中行全凭静脉麻醉。两组患者术后均不采用镇痛装置,若术后静息时 VAS 评分>4分,则予单次剂量地佐辛5~20 mg,一天多不超过120 mg。记录术后1、4、8、12 h 的 Ramsay镇静评分,术前1 d、术后4、8、12、24 h 的机械痛阈值,术后第1次疼痛反馈时间,术后24 h 内地佐辛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 C 组比较,T 组术后8、12 h Ramsay 评分明显降低(P <0.05),术后4、8 h 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 <0.05),第1次疼痛反馈时间明显延长(P <0.05),术后24 h 内地佐辛用量明显减少(P <0.05),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 <0.05),术后24 h 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全麻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可有效缓解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切口疼痛,减少术后24 h 内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有利于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羟考酮用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羟考酮用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年龄20~60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A 组)和芬太尼组(B 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 A 组给予羟考酮0.03 mg/kg,B 组给予芬太尼2μg/kg。两组患者入 PACU 后启动镇痛泵行 PCIA,输注速率2 ml/h,单次剂量4 ml,锁定时间15 min。分别在术后3、6、12、24、48 h 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患者活动时、静息时的疼痛程度及内脏痛情况,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 B 组比较,术后3~48 h 静息时 A 组 NRS 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3、6、12 h 活动时 A 组 NR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A 组内脏痛 NRS 评分明显降低(P <0.05)。两组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考酮 PCIA能安全有效地抑制腹腔镜手术术后疼痛,在缓解腹腔内脏痛方面优于芬太尼。
-
甲强龙联合格拉司琼预防乳房肿块切除术后恶心呕吐
目的:探讨甲强龙联合格拉司琼预防乳房肿块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择期乳房肿块手术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例。M1组:诱导前静注甲强龙25 mg;M2组:诱导前静注甲强龙25 mg,4 h 后重复静注甲强龙25 mg;D 组:诱导前静注地塞米松5 mg;N 组:诱导前静注生理盐水2 ml。手术结束时均给予格拉司琼3 mg。观察术后24 h 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M1组、M2组、D 组和 N 组术后24 h 内分别有18例(36%)、9例(18%)、19例(38%)和29例(58%)发生恶心呕吐,M1、M2、D 组明显低于 N 组(P <0.05),M2组明显低于 M1和 D 组(P <0.05)。结论甲强龙、地塞米松分别联合格拉司琼均能有效预防乳房肿块术后恶心呕吐;4 h 后重复给予甲强龙能进一步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
腹腔镜手术中不同体重指数患者气道压力和肺部感染的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患者气腹对患者气道压力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849例,在 BIS 和 TOF 肌松监测下,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术中采用平卧位、头高位或头低位手术,观察患者气道压力改变以及术后1周内的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BMI<30 kg/m2患者在同一气腹压力,头低位时气腹后气道压力明显增加(P <0.05);不同体位患者 BMI>30 kg/m2时气腹后气道压力明显增加(P <0.05);所有患者肺部感染率无明显增加。结论头低位和 BMI>30 kg/m2可导致气道压升高,增加术后肺感染率,对上述患者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调整呼吸通气模式,降低气腹压力和加强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
-
不同压力二氧化碳气腹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压力 CO2气腹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40~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20例。L 组、M 组和 H 组的气腹压力分别为6~8、9~11和12~14 mm Hg。检测气腹前(T1)、气腹后1 h (T2)、2 h(T3)、停止气腹后1 h(T4)、24 h(T5)静脉血 N-乙酰-β-D 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C(Cys-C)、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尿素氮(BUN)和尿量;记录 T1~T4时动脉血 pH、PaCO2和 PaO2。结果 T1~T5时三组患者 ALT、AST、Cr、BUN 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5时 H 组和 M 组患者 NAG 和 Cys-C 明显高于 L 组(P <0.05),尿量明显少于 L 组(P <0.05)。与 L 组比较,T2~T4时 H 组和 M 组 PaCO2明显增高(P <0.05)。结论气腹压力6~8 mm Hg 可减轻 CO2气腹对患者肝肾功能的损伤。
-
帝视内窥镜与 GlideScope 视频喉镜在困难气道双腔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评估和比较帝视(DS)内窥镜和 GlideScope(GS)视频喉镜在困难气道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使用改良普通喉镜行 DLT 插管2次失败后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患者在插管失败后改用 DS(DS 组)或 GS(GS 组)行 DLT 插管。记录插管失败的原因、视频喉镜插管情况、插管时间和左双腔管定位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口腔黏膜、牙齿以及气道损伤情况。结果 DLT 插管困难的原因有:声门高,会厌大,张口度小,上门牙突出、缺失或松动,反牙合,颈项强直。DS 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 GS 组(P <0.05);定位成功率及插管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 组术后牙齿脱落松动、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DS 组(P <0.05)。结论 DS 和 GS 均有助于困难气道患者的 DLT 插管和定位。但 DS 对于张口度小、上门牙缺失松动和畸形、严重下颌前突和颈项强直所致的困难气道更有优势。
-
曲马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曲马多联合舒芬太尼用于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五组:曲马多组(T 组),大剂量曲马多和小剂量舒芬太尼组(TS1组),平衡曲马多和舒芬太尼组(TS2组),小剂量曲马多和大剂量舒芬太尼组(TS3组)以及舒芬太尼组(S 组)。记录术后1、4、8、12、24、36、48 h 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的 VAS 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48 h,TS2组、TS3组和 S 组在各时间点安静和90°翻身活动时的疼痛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 T 组和 TS1组(P <0.05),但 Ramsay 镇静评分明显高于 T 组和 TS1组(P <0.05)。结论平衡曲马多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随着舒芬太尼剂量增大,其镇痛效果增强不明显。
-
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96例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麻醉诱导时静脉给予2%利多卡因1.5 mg/kg,随后连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2 mg·kg-1·h-1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利多卡因。记录术后6、12、24和48 h 静息与咳嗽状态下 VAS 评分,48 h内吗啡累积使用量,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术后第3~5天每天六分钟步行测试距离,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6、12和24 h 静息状态下研究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48 h 内各时点咳嗽状态下研究组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48 h 内吗啡累积使用量明显减少(P <0.05),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 <0.05),步行测试距离明显延长(P <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减轻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后疼痛,减少吗啡用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老年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与术后转归的关系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5年2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年龄≥65岁,并行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患者。收集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人口学资料,原发疾病,手术麻醉情况,术后化验检查,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等。结果本研究纳入33例老年嗜铬细胞瘤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全麻组(G 组,n=24)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GE 组,n=11)。GE 组术中应用瑞芬太尼(18.2% vs 79.2%,P=0.001)或舒芬太尼术中静脉维持镇痛(45.5% vs 79.2%,P =0.046)的比例明显低于 G 组。GE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P =0.039)、术后住院时间(P =0.013)及住院总时间(P =0.015)均明显短于G 组。Cox 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为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RR=0.245,95% CI 0.106~0.564,P =0.001),而术中升压药物联合应用为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RR=4.184,95% CI 1.146~15.281,P =0.030)。结论老年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术中应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全身麻醉的静脉维持镇痛药物应用更少,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并明显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
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对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皮层脑电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对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癫痫病灶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0例。在切开硬脑膜暴露脑皮质后,C1组和 C2组将丙泊酚靶浓度分别调至1.5和5.0μg/ml,稳定15 min 后观察描记脑电图。其余三组于 ECoG 监测开始前15 min 停用丙泊酚,静脉注射负荷量右美托咪定0.5μg/kg,维持剂量分别为0.25μg· kg-1· h-1(D1组)、0.5μg· kg-1· h-1(D2组)、1.0μg·kg-1·h-1(D3组),维持30 min 后观察描记脑电图至监测结束。结果五组患者术中 ECoG 均有棘波出现。与 C2组比较,其他四组 ECoG 的α波、β波明显增加,δ波明显减少,棘慢波明显增加(P <0.05),但没有被完全抑制,偶尔可见丙泊酚引起的爆发抑制。D1、D2、D3组患者术中随着右美托咪定剂量的增加,术中 ECoG 的α波、β波逐渐减少,δ波逐渐增加(P <0.05)。结论丙泊酚对癫痫患者 ECoG 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1.5μg/ml 浓度不影响 ECoG 对癫痫波的描记。右美托咪定对ECoG 监测定位影响较丙泊酚小,0.25~0.5μg·kg-1·h-1剂量对癫痫波未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可安全用于癫痫手术麻醉。
-
磷酸肌酸钠预处理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骨水泥植入术中循环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预处理对老年患者单侧全膝关节置换骨水泥植入术中循环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骨水泥植入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后经口置入食道超声多普勒探头。CP 组予磷酸肌酸钠2 g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中,在手术开始前30 min 静脉滴注,NS 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骨水泥植入前(T0)、骨水泥植入后1 min(T1)、3 min(T2)、5 min(T3)、10 min(T4)的 SBP、DBP、HR、SpO2、PET CO2、BIS,以及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及左心室舒末容积(LVEDV)。记录围术期Ⅱ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T2、T3时 NS 组 SBP、DBP 明显低于 CP 组,HR 明显慢于 CP 组(P <0.05);NS 组 CO、SV 明显低于 CP 组,LVEDV 明显高于 CP 组(P <0.05)。CP 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 NS 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预先给药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植入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骨水泥植入综合征(BCIS)的发生率,对 BCIS 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右美托咪定对腰麻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校正 QT间期和 Tp-e 间期的影响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腰麻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校正 QT 间期(QTc)和 T 波峰值至终点时间(Tp-e 间期)的影响。方法70例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年龄45~75岁,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腰麻后15 min,D 组10 min 内给予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6μg/kg,然后以0.4μg·kg-1·h-1维持。C 组注射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腰麻前(T0)、腰麻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以及给予静脉注射后10 min(T4)、30 min(T5),60 min(T6)时 QTc 间期、Tp-e 间期,记录术后24 h 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 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T3时 QTc 间期明显延长(P <0.05)。与 T3时比较,D 组患者 T4~T6时 QTc 间期明显缩短(P<0.05)。与 C 组比较,D 组 T4、T5时 QTc 间期明显缩短(P <0.05)。术后24 h 内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改善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导致的 QTc 间期延长。
-
腰椎手术静-吸复合麻醉脑电双频指数为50时的丙泊酚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
目的:观察腰椎手术静-吸复合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50时丙泊酚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方法择期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年龄40~56岁,术中麻醉维持采用吸入0.5 MAC 七氟醚、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2μg·kg-1·min-1和维库溴铵0.08 mg·kg-1·h-1,同时TCI 丙泊酚。采用序贯法确定丙泊酚靶浓度,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8μg/ml,相邻浓度比为1∶1.1;若患者术中平均 BIS 值>50,则下一例患者靶浓度为1.98μg/ml;若 BIS≤50,则下一例患者靶浓度为1.64μg/ml,以此类推。计算丙泊酚 Cp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有26例患者完成序贯试验。丙泊酚 Cp50为1.61μg/ml(95%CI 1.52~1.70)μg/ml。结论腰椎手术中0.5 MAC 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及 TCI 丙泊酚麻醉,术中维持 BIS 值为50时所需丙泊酚的 Cp50为1.61μg/ml。
-
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脏手术中血清 TNF-α和 HMGB1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对肝脏手术中血清 TNF-α和 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RIPC 组(R 组)接受右上肢缺血预处理,对照组(C 组)不进行预处理。分别于肝脏缺血前10 min(T0)、再灌注后1 h(T1)、6 h (T2)、24 h(T3)、48 h(T4)经中心静脉导管采集血样测定 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与 T0比较,T1~T4时两组血清 TNF-α、HMGB1及 AST、ALT 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与 C 组比较,T1~T4时 R 组 TNF-α、HMGB1及 AST、ALT 水平均明显降低(P <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处理用于肝脏部分切除术中,能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可能与缓解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血清 TNF-α、HMGB1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
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方法拟行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患者60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ISBPB,随机分为 A 组(0.5%罗哌卡因20 ml)和 B 组(0.75%罗哌卡因13.3 ml),每组30例。应用 M 型超声对注药前、注药后15及30 min 的膈肌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及30 min 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A 组比较,B 组注药后30 min 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两组在注药30 min 后分别有28例(93%)和22例(73%)患者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超过50%(P <0.05)。结论0.5%罗哌卡因20 ml 与0.75%罗哌卡因13.3 ml 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时均可以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与0.75%罗哌卡因13.3 ml 相比,0.5%罗哌卡因20 ml 更易引起膈肌麻痹。
-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单肺通气后肺功能及萎陷侧肺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后肺功能及萎陷侧肺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拟于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0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38~65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术中维持 PaCO235~45 mm Hg(C 组)和55~65 mm Hg(H组)。分别于单肺通气前1 min(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萎陷肺复张后30 min(T3)抽取动脉血5 ml,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计算呼吸指数(RI);收集外周静脉血及萎陷侧肺下叶肺泡灌洗液,检测TNF-α、IL-6和 IL-10水平;记录气道峰压、潮气量、气道平台压,并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n)。结果与C 组比较,T2时 H 组气道峰压明显降低(P <0.05);T2、T3时 H 组萎陷侧肺泡灌洗液 IL-10水平和 Cdyn 明显升高(P <0.05),TNF-α、IL-6水平、RI 明显降低(P <0.05)。结论允许性高碳酸血症能有效抑制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后萎陷侧肺的炎症反应,改善肺脏弥散功能及顺应性。
-
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与清醒时 BIS 值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及不同肝功能指标与清醒时 BIS 值的相关性。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65例,按照术前肝功能 Child-Pugh 分级将患者分为三组:A 组(n =27)肝功能正常;B 组(n=21)轻度肝功能不全,Child-Pugh 分级 A 级;C 组(n=17)重度肝功能不全, Child-Pugh 分级 B~C 级。记录术前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患者入室后静卧5 min 的 BIS 值(BISwake)。结果 B组和 C 组 TBIL、DBIL、IBIL、ALT、AST、ALB 明显高于 A 组(P <0.05或 P <0.01),C 组 PT和 APTT 明显长于 A 组和 B 组(P <0.01)。C 组 BISwake 为94.1±3.0,明显低于 A 组的96.2±1.7(P <0.01)和 B 组的95.6±0.8(P <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BISwake 与 TBIL 呈负相关(r=-0.26,P =0.039)。结论终末期肝病患者清醒时的 BIS 值明显低于轻度肝功能不全及肝功能正常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清醒时 BIS 值的关系较为紧密。
-
丙泊酚对老年大鼠脑颞叶 GABAR1和 NMDAR2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丙泊酚后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变化以及脑左侧颞叶γ-氨基丁酸受体1(GABAR1)和 NMDA 受体2B(NMDAR2B)表达的变化。方法雄性 SD 老年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只。P1和 P7组腹腔注射丙泊酚50 mg/kg,维持麻醉3 h,C 组给予相同剂量的乳剂。分别在给药后第1、7天进行 Morris 水迷宫实验,测试结束后采集大鼠左侧脑颞叶,采用 FISH 技术和免疫荧光检测 GABAR1和 NMDAR2B 在基因转录以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 C 组比较,P1组潜伏时间明显延长,穿越目标次数明显减少(P <0.05)。P1组 GABAR1 mRNA 转录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 <0.05),NMDAR2B mRNA 转录和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 <0.05)。结论大鼠在使用丙泊酚后,其大脑的短时记忆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大脑颞叶的功能有关,而机制可能与颞叶区域NMDAR2B 表达下调而同时出现 GABAR1表达上调有关。
-
糖尿病诱发大鼠神经退化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神经反应性病理改变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糖尿病大鼠心脏感觉神经病变及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上胸段背根神经节(DRG)内 P 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诱发感觉神经退化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神经反应性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雄性 SD 大鼠32只,180~200 g,其中16只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4周,并于喂养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制作糖尿病大鼠(DM 组)模型;另外16只采用一般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C 组)。实验中每周测量一次甩尾潜伏期。DM 组注射 STZ 10周后随机分为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DM-IR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M-Sham 组)两个亚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 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C 组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C-IR 组)和假手术组(C-Sham 组)两个亚组。取 T1~5 DRG,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 ELISA 检测 SP 和 CGRP 的表达。结果与 C 组比较,第5~10周 DM 组大鼠甩尾潜伏期明显延长(P <0.01)。与 C-Sham 组比较,DM-Sham 组 DRG内 CGRP 和 SP 含量明显降低(P <0.01和 P <0.05)。与 C-IR 组比较,DM-IR 组 DRG 内 CGRP 和SP 含量均明显降低(P <0.01)。与 DM-Sham 组比较,DM-IR 组 DRG 内 CGRP 含量明显升高(P <0.01)。结论糖尿病诱发显著感觉神经功能退化;糖尿病大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支配心脏的感觉神经细胞内 CGRP 和 SP 显著低于非糖尿病大鼠,提示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减退。
-
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 AKT/GSK3β/mTOR 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蛋白激酶 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KT/GSK3β/mTOR)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 SD 大鼠39只,体重200~250 g,在体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 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13):假手术组(Sham 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 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PC 组)。除Sham 组,其余组均缺血30 min 后再灌注2 h。SPC 组进行七氟醚后处理:于缺血末至再灌注开始后15 min 持续吸入2.4%七氟醚,而其它二组吸入氧浓度33%的空气。再灌注2 h 时,二维心脏超声评估各组心功能,1%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测定心肌梗死范围,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法测定蛋白表达,包括磷酸化 AKT(p-AKT)/总 AKT (t-AKT),磷酸化 GSK3β(p-GSK3β)/总 GSK3β(t-GSK3β),磷酸化 mTOR (p-mTOR)/总 mTOR(t-mTOR),B 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 Bcl-2相关 X 蛋白(Bax)。结果与Sham 组比较,再灌注未 IR 组心功能恶化,心肌梗死范围增加,心肌线粒体损伤加重,凋亡阳性细胞增多,Bcl-2表达明显下调,p-AKT/t-AKT、p-GSK3β/t-GSK3β、p-mTOR/t-mTOR 和 Bax 表达明显上调(P <0.05)。与 IR 组比较,再灌注未 SPC 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心肌线粒体损伤减弱,凋亡阳性细胞减少,Bax 表达明显下调,p-AKT/t-AKT、p-GSK3β/t-GSK3β、p-mTOR/t-mTOR 和 Bcl-2表达明显上调(P <0.05)。结论七氟醚后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减少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且其机制可能与其激活AKT/GSK3β/mTOR 信号分子有关。
-
丙泊酚和依托咪酯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观察丙泊酚及依托咪酯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 BALB/c 小鼠64只,随机分为四组(n=16):正常对照组(N 组)、脓毒症组(S 组)、丙泊酚处理组(P 组)及依托咪酯处理组(E 组)。脂多糖(LPS,20 mg/kg)腹腔注射建立脓毒症模型,丙泊酚(60 mg/kg)或依托咪酯(10 mg/kg)于 LPS 注射后0.5 h 腹腔注射给药。于 LPS 注射后2 h 及6 h 检测血清 IL-6、IL-10浓度,6 h 检测肺、肝、肾组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 N 组比较,S 组2 h及6 h 血清 IL-6浓度明显上升(P <0.05),IL-10浓度明显下降(P <0.05);6 h 肺、肝、肾组织 MDA含量均明显上升(P <0.05)。与 S 组比较,P、E 两组2 h 及6 h 血清 IL-6浓度均明显下降(P <0.05),IL-10浓度均明显上升(P <0.05);E 组6 h 肺、肝、肾组织 MDA 含量明显下降(P <0.05),P组6 h 仅肺组织 MDA 含量明显下降(P <0.05)。E 组2 h 血清 IL-6浓度明显低于 P 组(P <0.05),2 h 及6 h 血清 IL-10浓度明显高于 P 组(P <0.05);6 h 肺、肝、肾组织 MDA 含量均明显低于 P 组(P <0.05)。结论丙泊酚和依托咪酯腹腔注射均可减轻 LPS 所致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且依托咪酯的作用更强。
-
线粒体保护剂对异氟醚麻醉老年小鼠海马线粒体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线粒体保护剂 SS-31对异氟醚麻醉老年小鼠线粒体功能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老年雄性 C57BL/6小鼠48只随机均分为四组(n=12):氧气+生理盐水组(CN 组)、氧气+SS-31组(CS 组)、异氟醚+生理盐水组(IN 组)和异氟醚+SS-31组(IS 组)。根据分组,于氧气或异氟醚吸入前30 min 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CN、IN 组)或 SS-31(5 mg/kg,CS、IS 组),于气体吸入2 h 后取小鼠海马组织。提取线粒体检测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Ⅳ酶活性、三磷酸腺苷(ATP)和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组织匀浆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突触蛋白1(synapsin-1)、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NMDA 受体2A (NMDAR2A)、NMDAR2B、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α(CaMKⅡα)和 CaMKⅡβ的含量。结果与 IN 组比较,IS 组复合物Ⅰ酶活性、ATP 和 MMP 水平升高,synapsin-1和 PSD-95含量增加,NMDAR2B、CaMKⅡα和 CaMKⅡβ含量降低(P <0.05),而复合物Ⅱ~Ⅳ酶活性及 NMDAR2A 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线粒体保护剂 SS-31可改善异氟醚麻醉所致老年小鼠海马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
-
双氧水致心跳骤停抢救成功一例
患儿,女,11岁,98 cm,22 kg,因右股骨骨髓炎合并骨折行外固定架固定术后4月骨折未愈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股骨外固定架更换术、骨髓炎病灶清除术。术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临床麻醉学杂志》再次入编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临床麻醉学杂志》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即第七版)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这是本刊继2008年入编第五版后,连续第三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中文核心期刊”。
-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年(第31卷)1~12期文题索引
-
解放军总医院招聘启事
-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6年重点号征文通知
-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5年版发布
2015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发布了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共有2383种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核心总被引频次2895,核心影响因子1.072,在外科学综合类期刊中均排名第3,在所有核心期刊中分别排在第182和第185位。
-
《临床麻醉学杂志》对来稿署名的要求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方按序排列,一般不宜超过6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换,如欲更换第一作者,需出具单位证明和由全体作者签名的申请。作者单位的邮编、所在城市、单位名称的全称和科室在首页脚注中说明。若其他作者不属同一单位,需写出各自单位,并在单位后用括号列出作者的姓名。作者应具备的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上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通信作者”系指研究生课题论文的导师或直接指导者、相关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及该文的主要责任者和联系者。“通信作者”对论文应具有与第一作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
《临床麻醉学杂志》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声明
-
《临床麻醉学杂志》可直接使用缩略语的词汇
-
《临床麻醉学杂志》中英文摘要撰写规范
论著文章须有中、英文摘要,内容必须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四个部分,目的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进行此项研究,说明提出问题的理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方法中应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所用的原理,条件,对象,材料,设备,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精确度,观察的指标等。结果部分应写出本研究的主要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有何新发现。结论是结果内容的升华,是由结果推论而出,是结果的分析,研究的比较,评价,应用,假设,启发,建议及预测等。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不加评论和解释,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非公认公知者,须注明全称。考虑篇幅的限制,中文摘要可简略些,一般300~5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原则上相对应,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需要,可更详细,一般5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仅第一个字母大写)、所有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姓全大写,名字仅首字母大写)、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和科室、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
-
Tile C 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 Tile C 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 Tile C 型骨盆骨折患者139例,收集资料包括术前一般情况、伤后就诊时间、休克指数、各类创伤评分、低氧合指数、伤后6 h 乳酸清除率等,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院后死亡41例(29.5%),其中入院后48 h 内死亡36例(25.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2(OR=2.591,95%CI 1.041~4.216)、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5分(OR=47.96,95%CI 15.89~147.23)、改良创伤评分(RTS)≤8分(OR=6.917,95%CI 1.147-13.86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OR=4.172,95%CI 2.962~6.268)、低氧合指数<200(OR=117.016,95%CI 51.011~176.032)、伤后6 h 乳酸清除率<10%(OR=2.785,95%CI 1.191~4.892),以及合并头部损伤(OR=6.302,95%CI 2.270~13.175)或胸部损伤(OR=12.233,95%CI 5.193~33.985)是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P <0.01)。早期行血管栓塞治疗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OR=0.887,95%CI 0.875~0.899)。结论创伤评分高,出现严重休克、昏迷、氧合指数下降和6 h 乳酸清除率降低,合并头部和胸部损伤是导致 Tile C 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