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异亚丙基莽草酸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目的:测定异亚丙基莽草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采用超滤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异亚丙基莽草酸与犬血浆及人血浆的蛋白结合率进行测定.结果:异亚丙基莽草酸与犬血浆在0.3,0.15 g·L-1,0.5 mg·L-1下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4.36±0.02)%,(4.12±0.19)%,(2.23±0.59)%.异亚丙基莽草酸在以上3个浓度下与健康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11.23±0.01)%,(10.06±0.69)%,(9.72±0.59)%.结论:异亚丙基莽草酸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较弱.
-
血红素加氧酶-1在大承气汤改善脂多糖致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血红素加氧酶(HO)-1在大承气汤(DD)改善脂多糖(LPS)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ALI)中的作用.方法:将75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经气管内滴注LPS复制ALI模型)、DD+ LPS组、DD+LPS+ ZnPP(锌原卟啉,HO-1特异性阻断剂)组和DD组.各组小鼠鼠于给药后6h处死.测定肺系数;光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改变;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中性粒细胞(PMN)数目和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HO-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气管内滴注LPS可引起小鼠肺组织明显的形态学改变;BALF中PMN数目和蛋白含量均增加.肺组织中HO-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预先给予DD再气管内滴注LPS,肺组织损伤减轻,BALF中PMN数目和蛋白含量均减少,而肺组织中HO-1 mRNA和蛋白表达与LPS组相比均增加.HO-1抑制剂ZnPP可抑制DD改善肺损伤的作用.结论:DD改善LPS所致小鼠ALI的作用与其可上调HO-1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
HPLC测定金莲花中金莲花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金莲花中金莲花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市售金莲花药材中金莲花碱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C18 ODS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5%醋酸溶液(0~30min,2:98~100: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8 nm.结果:金莲花碱在0.1380~1.2410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购自全国各地的9批金莲花药材中的金莲花碱为0.05%~0.11%.结论:本方法精密、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金莲花中金莲花碱的含量.
-
白木香叶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研究白木香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溶刺法和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利用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33个化合物,本文鉴定1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金合欢素(2)、木犀草素(3)、芫花素(4)、芫花苷(5)、腺苷(6)、芫花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7)、高次衣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次黄嘌呤(9)、尿嘧啶(10)、8-C-β-D-半乳糖基异牡荆素(11)、4-(1,2,3-三羟基丙基)-2,6-二甲氧基苯-1-O-β-D-葡萄糖苷(12).结论:除化合物1,3,4外,化合物2,5~12均为首次从白木香叶中分离得到.
-
茅膏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对茅膏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水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并利用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异柿萘醇酮4-O-β-D-葡萄糖苷(1)、异柿萘醇酮(2)、表异柿萘醇酮(3)、矶松素(4)、茅膏醌(5)、茅膏醌-5-O-葡萄糖苷(6)、槲皮素(7)、山奈酚(8)、棉花皮素-8-O-葡萄糖苷(9)、3,3'-二甲氧基鞣花酸(10)、鞣花酸(11).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8,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南姜表皮花青素清除亚硝酸盐及阻断亚硝胺合成的研究
本文利用大孔树脂纯化后的南姜表皮花青素,在模拟人体胃液(pH 3.0,温度为37℃)条件下,测试其清除亚硝酸钠及阻断亚硝胺合成的能力,并与维生素C(Vit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花青素对亚硝酸钠的大清除率可达87.14%,是VitC清除能力的1.6倍;对亚硝胺合成的阻断率大达94.82%,是VitC阻断能力的8倍.
-
青蛇藤中的一个新寡糖
目的:研究青蛇藤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青蛇藤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2个寡糖,鉴定为:4-O-acetyl-β-cym(1→4)-O-β-D-cym(1→4)-O-β-D-can(1→4)-O-β-D-cym(1→4)-O-oleandronicacid-δ-lactone(1),和perisaccharide B(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延胡索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块茎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应用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分别为延胡索甲素(1),延胡索乙素(2),原阿片碱(3),四氢紫堇萨明(4),四氢黄连碱(5),四氢小檗碱(6),四氢非洲防己胺(7),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8),脱氢紫堇碱(9),脱氢海罂粟碱(10),非洲防己胺(11),8-氧黄连碱(12),13-甲基非洲防己胺(13),黄连碱(14),巴马亭(15),小檗碱(16),氧海罂粟碱(17),13-甲基巴马亭红碱(18),脱氢紫堇鳞茎碱(19),千金藤宁碱(20),腺苷(21),δ-乙酰鸟氨酸(22).结论:化合物13,20,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
白沙蒿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白沙蒿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白沙蒿全草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1),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3),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4),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5),异野樱素(6),橙皮素(7),柑桔素(8),金合欢素(9),金圣草黄素(10),5,7-二羟基-4'-甲氧基-6,8-二-C-β-葡萄糖苷(11),香蜂草苷(12),金合欢素-7-O-芸香糖苷(13),云杉苷(14),茵陈素(15).结论:化合物1~3,5,7~8,10~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工艺、化学成分及含量分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灵芝三萜类化合物是灵芝中一种重要的药用活性成分,但是由于它在灵芝中的含量低,提取和纯化工艺复杂,目前高纯度的灵芝三萜化合物的制备量小,依然处在实验室的研究规模,因此,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制备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产业化技术,旨在进一步推动灵芝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其作为保健食品、药品的研究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
中药苷类及其代谢产物的脑组织分布研究
很多中药有效成分以苷的形式存在,近年来,中药苷类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经不同途径给药后苷类及其代谢产物的组织分布情况直接影响其疗效.随着中药苷类用于脑部疾病防治的报道日益增多,苷类的脑组织分布规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据报道,苷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有些苷可以到达脑组织,有些苷却不能进入脑组织.该研究对苷类及其代谢产物对脑部疾病的作用、在脑组织的分布情况和剂型对药物脑组织分布影响的近年报道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类中药在脑部疾病防治中的研究及其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
近期国内外应用天然药物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综述了近年来用于治疗肝纤维化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将已报道的40种天然药物分为单味植物药(根茎类、叶类、果类、茎皮类、果皮类、花类、全草类和油类)、中药复方、动物药共3大类,分别列举了其治疗效果,对未来的治疗肝纤维化的新药研发方向进行展望.
-
刺五加鲨烯环氧酶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对刺五加鲨烯环氧酶基因的cDNA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刺五加总RNA,逆转录为cDNA,根据已报道的人参SE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法克隆刺五加SE基因的cDNA序列.结果:克隆了2个序列不同的cDNA(SE1和SE2),开放阅读框分别长1 665,1 629 bp,分别编码554,542个氨基酸.SE1,SE2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一致性分别为91.49%,92.55%,两者与三七SE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分别为93.45%,94.87%.SE1,SE2均含有1个FAD结合区域,SE1,SE2推测的氨基酸分别存在2个和4个跨膜螺旋.结论:首次分离并报道了刺五加的2个SE基因cDNA序列,为刺五加的次生代谢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
-
外源CO供体高铁血红蛋白对盐胁迫下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决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研究,寻找提高决明种子及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测定在外源CO供体高铁血红蛋白(hematin)处理后,NaCl胁迫下决明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和活力指数(Ki),并对决明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可溶件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及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120 mmol· L-1的NaCl胁迫下的决明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但是经过不同浓度的hematin处理后,萌发指标均有升高.试验结果表明,外源hematin处理显著提高了决明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提高了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含量,显著提高了大光化学效率(F/F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及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盐胁迫下决明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内和脯氨酸含量,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CO清除剂血红蛋白(Hb)则逆转了CO供体对盐胁迫下决明幼苗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结论:外源CO供体高铁血红蛋白(hematin)通过提高决明种子的萌发指数,提高幼苗光合效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有效地减缓NaCl胁迫对决明种子及幼苗产生的伤害,提高种子及幼苗的抗盐能力.
-
百蕊草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百蕊草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方法:通过野外定点观察、盆栽实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百蕊草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结果与结论:百蕊草为多年生半寄生草本,必需依赖于寄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主侧根发达,但根毛退化,根上有吸器夹附在寄主植物根上而生长.茎纤细淡绿色,宿根苗基部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生;实生苗单茎直立生长.宿根苗花期3-4月,实生苗花期4-5月,宿根苗果期3-5月,实生苗果期5-6月.百蕊草野生分布于靠近水体或水源充分的荒草坡、田埂杂草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照,忌干旱.种子有休眠期特性,物候期可分为出苗期、分枝期、花期、结果期、枯萎期.
-
光质与种质对铁皮石斛种苗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为了揭示光质与种质对铁皮石斛种苗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采用8种光质(红光、蓝光、黄光、绿光和3个不同比例的红蓝混光),对3个家系(9×66,17×30,78×68)进行组培试验,测定农艺性状及叶绿素、总生物碱、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光质和种质对铁皮石斛种苗和有效成分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红光有利于种苗根系与苗高生长,蓝光有利于种苗增粗与生物碱积累,红蓝混光有利于叶绿素与多糖含量增加.研究结果为铁皮石斛种苗优质、低碳、高效生产提供了基础,并为优质药材生产给出了有益的提示.
-
不同含水量当归种子贮藏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含水量当归种子贮藏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方法:每隔2月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相对电导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及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在15℃条件下密闭贮藏10月,含水量为2.85%的当归种子能保持85%以上的发芽率;随着含水量降低,种子浸出;液相对电导率增幅减小,SOD活性和蛋白质含量下降趋势变小,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为稳定.结论:在阴凉条件下,适度降低含水量能延长当归种子的贮藏寿命,而增加含水量会加速其种子的劣变进程.
-
土壤缺水对黄芩过氧化氢清除系统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分析土壤缺水对黄芩SOD,APX,DHAR,MDHAR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受控实验对黄芩进行土壤缺水胁迫;利用半定量RT-PCR对基因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胁迫70 d后,APX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胁迫30,50d后,DHAR基因转录水平显著降低;胁迫50 d后,MDHAR1基因有显著降低.结论:在土壤缺水的条件下,维生素C(AsA)作为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在过氧化氧清除系统中可能发挥主要作用,其与黄芩素积累可能处于竞争的关系.
-
中药调剂规范化研究(Ⅲ):含不同类型成分的中药对大黄蒽醌煎出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含不同类型成分的中药与大黄配伍对其蒽醌类成分煎出量的影响规律,为合理制定大黄临床调剂规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含不同成分类别的中药(皂苷类、生物碱类、黄酮类中药以及动物药、矿物药等)与大黄合煎时对其蒽醌类成分煎出量的影响规律.结果:在相司条件下,与大黄单煎样品对比,含皂苷类药材(生黄芪、三七、甘草、远志、人参)与大黄合煎显著增加蒽醌类成分煎出量;含生物碱类药材(黄连、苦参、熟附子、黄柏、生附子)与大黄合煎显著降低蒽醌类成分煎出量;矿物药(芒硝、石膏、牡蛎、明矾)与大黄合煎也使蒽醌类成分煎出量不同程度下降.另外,与姜黄合煎使大黄蒽醌类成分煎出量显著增加,而与地黄、茵陈、金银花、连翘和土鳖虫合煎则不同程度地降低总蒽醌煎出量.在所考察的分煎与合煎组合中,大黄总蒽醌的高与低煎出量相差2.3倍,其中大黄素甲醚的煎出量差异大,达到13.5倍.结论:大黄与含不同成分类别的中药配伍时,单煎与合煎的方式对大黄蒽醌类成分的煎出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含皂苷类药材与大黄合煎可能会增加其蒽醌类成分煎出量,而含生物碱类药材与大黄合煎可能会降低其蒽醌类成分的煎出量.
-
HPLC同时测定乌灵胶囊中多组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灵胶囊中5-hydroxymellein,5-carboxylmellein,金雀异黄素及5-甲基蜂蜜曲霉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Kromasil KR100-5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5-hydroxymellein在7.86~157.2 n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RSD1.3%;5-carboxylmellein在9.57~191.4 n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6%,RSD 1.5%;金雀异黄素在28.80~576.0n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6%,RSD 1.8%;5-甲基蜂蜜曲霉素在21.46~429.2r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2%,RSD 1.8%.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乌灵胶囊的质量控制.
-
补骨脂素的热解动力学研究
本研究采用固体热解装置并引入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技术(SVUV-PIMS)对补骨脂素的热解产物进行检测,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其初始热解路径,研究补骨脂素的热解动力学.结果表明,SVUV-PIMS检测到3种热解产物,分别为CO,C9H6O,C10H6O2;通过理论计算出补骨脂素3种可能的裂解途径,其中,补骨脂素主要的初级分解路径是脱CO,主要二级分解反应为脱CO产物的脱CO反应.
-
“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的大黄蒽醌类成分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三黄片为研究对象,建立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sophanol)和大黄素甲醚(physcion)与内参物大黄素(emodin)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三黄片中4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并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用相对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重复性.结果:三黄片中蒽醌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254nm/大黄素=1.13,f254nm/大黄素=1.46,f254nm/大黄素=1.01.“一测多评”法的计算结果与外标法的实测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所得的相对校正因子可信.结论:“一测多评”法可作为一个新的质量评价模式用于三黄片中蒽醌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
关于中药上市后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思考
药物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强人们用药安全性的重要措施.该文结合药品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的概念、国内外药品风险管理的现状,对中药上市后的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
基于网络生物学方法的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思考与探索
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瓶颈”之一.近年出现的网络生物学研究方法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机制系统研究提供重要而有效的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介绍了网络生物学研究的数学基础、论述了网络生物学在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网络生物学在中药药理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思路.网络生物学可望为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指导中药复方药物的开发,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学理论.
-
高通量技术与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目的:解决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技术瓶颈.方法:根据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和相关文献,分析了有关通量研究技术,总结了课题组在网络药理学的指导下利用通量技术筛选中药活性成分.结果:快速制备、高通量筛选、高通量生物芯片技术以及组合药靶网络对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毒性成分排除、药物分子机制研究均有重要价值,是中药现代化及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关键技术.结论:高通量技术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可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筛选的效率.
-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和网络药理学理论的抗脑卒中神经病变靶点分析
目的:总结抗脑卒中神经病变的潜在药物靶点,为开发治疗脑卒中神经病变的创新组分中药提供资料.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总结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神经血管单元的3种细胞即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和凋亡的信号机制.结果:重要通路有5个:炎性因子-MMPs通路-Caspases,Ca2+-线粒体通路-Caspases,Ca2+-磷脂酶-PI-3K/AK通路,Ca2+-自由基-MAPK通路,Ca2+-NO-蛋白酶通路.其中重要节点是Caspases,Ca2+和NO.结论:针对脑卒中神经病变信号网络的关键环节,发挥中药多层次多机制的特色,在神经血管单元和网络药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创新组分中药开发极具价值.
-
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网络药理学应用到中药研究中,有利于阐释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水平,但是,鉴于中药有效物质的复杂性特点,进行体内过程分析,明确进入体内的成分,是将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研究的前提.为此,提出体内ADME过程与网络药理学相结合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
基于二分图评价模型的网络药物靶标预测改进方法
网络药理学作为新药研发领域中新的发展方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而基因组药物发现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识别药物与靶标蛋白质间新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即希望根据已知交互作用建立模型预测新的交互作用,以达到发现新靶标的目的.作者针对前人提出的二分图建模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有监督的基于二分图评价模型的融合算法,根据已知的药物-靶标交互作用构建二分图网络,并建立药物-靶标蛋白质对的关联性评价模型,依此模型预测新的药物-靶标蛋白质交互作用,即预测新靶标.在已知交互作用数据集上做测试,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二分图评价模型的融合算法在性能上优于其他3种预测算法.基于二分图评价模型的融合算法集成化学空间、疗效空间和基因空间,构建药物候选化合物-靶标候选蛋白质交互网络,并建立交互作用预测模型,能预测出新的药物-靶标蛋白质交互作用,进而预测药物靶标,效果良好.
-
基于靶标识别的心脑血管潜在致病基因预测
靶标识别是现代药物研发中的重要一环,针对具体疾病的靶标识别已经成为疾病新药研发的重要问题.本文依照网络药理学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人类蛋白质反应网络和表型相似度网络,结合已知心脑血管相关靶标蛋白质,训练得到网络节点分类器,并以此预测新的潜在靶标.同以往的靶标发现方法相比,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对靶标识别问题重新建模求解.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潜在靶标基因,为新药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