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

中国中药杂志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중국중약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7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272/R
  • 国内刊号: 李禾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cjcmm2006@188.com,
  • 曾用名: 中药通报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药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参芎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症损伤的影响

    作者:周惠芬;艾进超;万海同;何昱;张宇燕;赵涛;付巍;杨洁红

    为研究参芎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老龄大鼠炎症损伤的影响.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通组、参芎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3d,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h,神经功能评分,取脑TTC染色,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荧光实时定量PCR(RT-PCR)对海马区IL-1β,TNF-α,ICAM-1和MMP-9 mRNA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参芎注射液可使脑梗死体积减少,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参芎注射液能减少IL-1β,TNF-α,ICAM-1和MMP-9 mRNA的表达量,并减少IL-1β和TNF-α的含量.表明参芎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 分子烙印-活性筛选结合评价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成分活性贡献度研究

    作者:曹泽彧;丁玥;苏真真;李娜;曹亮;丁岗;王振中;萧伟

    为了明确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和子宫肌瘤的主要药效成分,该研究基于分子烙印技术将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成分梯度敲除(分别敲除10%,30%,50%,70%,90%,100%)后,分别在离体子宫收缩、LPS诱导RAW264.7释放TNF-α、小鼠脾淋巴细胞(SPL)增殖及子宫肌瘤细胞增殖模型上考察桂枝茯苓胶囊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梯度敲除芍药苷、丹皮酚和苦杏仁苷,桂枝茯苓胶囊抑制离体子宫收缩作用逐步减弱;②梯度敲除没食子酸、桂皮醛、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茯苓多糖,桂枝茯苓胶囊抑制TNF-α释放作用逐步减弱;③梯度敲除没食子酸、芍药苷、桂皮醛、槲皮素和茯苓多糖,桂枝茯苓胶囊促SPL细胞增殖作用逐渐减弱;④梯度敲除芍药苷、丹皮酚、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白芍苷,桂枝茯苓胶囊制剂体外抑制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逐渐减弱.该研究提示,上述成分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和子宫肌瘤作用的重要活性基础.

  • 隐丹参酮对白血病细胞伊马替尼敏感性和P-糖蛋白表达作用的研究

    作者:葛宇清;程汝滨;杨波;黄真;陈喆

    隐丹参酮是丹参中主要的脂溶性活性化合物之一,对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可有效提高伊马替尼的化疗效果,但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仍未阐明.该文利用白血病细胞K562及其伊马替尼耐药株K562-R,系统研究了隐丹参酮对细胞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MTT法检测隐丹参酮对伊马替尼增殖抑制功能的影响,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调控蛋白Caspase-3,Caspase-9,PARP的活性变化情况;梯度浓度的隐丹参酮处理细胞后,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P-糖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伊马替尼的胞内药物浓度的变化.结果隐丹参酮预处理后,显著增强了伊马替尼对K562和K562-R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细胞的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PARP的降解产物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隐丹参酮对白血病细胞中P-糖蛋白表达和伊马替尼胞内药物积累没有影响.结果表明隐丹参酮可提高CML细胞对伊马替尼的化疗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不依赖于对P-糖蛋白表达的抑制和胞内药物浓度的提高.

  •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和钙瞬变的影响

    作者:张妙笛;孙桂波;徐惠波;王敏;孙晓波

    为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AS)对缺血/再灌注(I/R)诱导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乳酸钠灌注液灌注成年大鼠的心室肌细胞模拟缺血,含钙台式液模拟再灌注,细胞收缩与离子浓度同步测定系统同步检测AS对单个I/R细胞收缩和钙瞬变的影响.发现AS使再灌注后心肌细胞静息态肌小节长度、收缩幅度、收缩/舒张速度以及钙瞬变幅度、速度增大(P <0.05,P<0.01),细胞达到舒张时大长度的90.0%的时间、细胞收缩达峰值的时间、稳态钙静息值、收缩期[Ca2+]i上升到高的50.0%的时间、胞内钙瞬变衰减率减少(P <0.05,P<0.01).因此,推测AS改善了缺血再灌注后细胞收缩与钙稳态的损伤.

  • 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热带念珠菌毒力因子的影响

    作者:颜贵明;张梦翔;夏丹;陆克乔;邵菁;汪天明;汪长中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对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毒力因子细胞表面疏水性、菌丝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BAEB对热带念珠菌的低抑菌浓度(MIC);XTT还原法测定BAEB对热带念珠菌生物膜抑制作用(SMIC80),Time-Kill法检测BAEB对热带念珠菌活菌数的动态影响;水-烃两相法测定BAEB对热带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SH)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BAEB对热带念珠菌菌丝形态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BAEB对热带念珠菌生物膜形态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BAEB对热带念珠菌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菌丝及生物膜相关基因UME6,NRG1,ALST3的表达量变化.结果:BAEB对9株热带念珠菌的MIC在64~128 mg· L-1,对热带念珠菌生物膜的SMIC80为256~512 mg·L-1,FLZ对热带念珠菌的MIC在1~1 024 mg·L-1,SMIC80为1024mg· L-1或以上,Time-Kill曲线显示256,512 mg·L-1BAEB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CSH实验显示128,256,512 mg·L-1BAEB均能够降低其表面疏水性,SEM观察到512 mg·L-1 BAEB能够有效抑制热带念珠菌在硅胶导尿管上生物膜完整度,CLSM显示256,512 mg· L-1BAEB可以明显降低生物膜荧光信号强度,qRT-PCR检测显示在256,512 mg·L-1BAEB作用下,ALST3,UME6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NRG1无明显变化.结论:BAEB可以抑制热带念珠菌细胞表面疏水性、菌丝及生物膜形成等毒力因子.

  • 毛蕊异黄酮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抑制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研究

    作者:平键;陈红云;周扬;陈高峰;徐列明;成扬

    该研究观察了毛蕊异黄酮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影响核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和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发挥作用.结果发现毛蕊异黄酮能抑制HSC的增殖,抑制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Ⅰ型胶原的表达;随着HSC活化时间的延长,FXR表达逐渐降低,但毛蕊异黄酮对FXR表达没有明显影响;毛蕊异黄酮可浓度依赖性地上调PPARγ的表达及核转位,PPARγ拮抗剂可阻断毛蕊异黄酮对HSC活化的抑制作用.因此,结论认为毛蕊异黄酮可抑制HSC增殖和活化,其作用不通过FXR而是与上调PPARγ信号通路有关.

  •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高频降脂药对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蒋芦荻;贺昱甦;陈茜;陶欧;李贡宇;张燕玲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确切,但降脂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明确.该文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降脂中成药的药对组合规则,并以支持度排序前3的高频药对“葛根-山楂、丹参-山楂、何首乌-山楂”的20个主要化学成分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Niemann-Pick C1 like 1 (NPC1 L1)3个关键降脂靶点为研究对象,利用LibDock分子对接程序对以上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首先用均方根偏差(RMSD)考察了程序对于3个靶点受体配体结合体系的适用性并得到原配体与受体的对接打分值,再利用已上市药物与对应靶点的相互作用分析获得关键氨基酸,从而建立了基于对接打分值和关键氨基酸作用的降脂活性化合物筛选规则.计算结果表明金丝桃苷、葛根素、丹酚酸A和白藜芦醇苷4个化合物可能同时作用于2个靶点,另外5个成分能够分别作用于一个靶点,揭示高频药对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该研究初步阐释了中药降脂高频药对主要化学成分多靶点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多靶点降脂新药的研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丰城鸡血藤异黄酮及黄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余弯弯;金晨;双鹏程;廖辉;张凌

    对丰城鸡血藤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丰城鸡血藤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和纯化,并经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丰城鸡血藤中分离鉴定了9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和2个黄烷类化合物,分别为:5-O-methy genistein(1)、7-hydroxy-3',4'-dimethoxyi soflavone(2)、芒柄花苷(3)、儿茶素(4)、刺芒柄花素(5)、染料木素(6)、毛蕊异黄酮(7)、没食子儿茶素(8)、sissotrin(9)、Wistin(10)、大豆苷(11).其中,化合物1,2,9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牛白藤的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作者:张甜甜;高莎莎;侯俊杰;周永芹;周杰文;王小刚;秦楠;陈家春;段宏泉

    研究茜草科耳草属植物牛白藤Hedyotis hedyotidea(DC.) Merr.干燥藤茎的化学成分及免疫抑制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牛白藤提供依据.以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应用MS和NMR技术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吐叶醇(6S,9S-vomifoliol,1),桦木酮酸(betulonic acid,2),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3),白桦醇(betulin,4),表白桦脂酸(3-epi-betulinic acid,5),乌苏酸(ursolic acid,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stigmast-4-en-3-one (8),7β-hydroxysitosterol(9),(3β,7β)-7-methoxystigmast-5-en-3-ol(10)和巴戟醚萜(morindacin,11).化合物1,2,4,8~ 11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2,8 ~ 11均首次从耳草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9,10均首次从茜草科植物中分得.通过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测试化学成分的免疫抑制活性,化合物4,6,9均有较强的免疫抑制活性.

  • 植物内生真菌Periconia sp.F-31中的一个新内酯类化合物

    作者:张德武;刘继梅;陈日道;张敏;余利岩;吴军;戴均贵

    对一株番荔枝内生真菌Periconia sp.F-31中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了2个化合物,根据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5-(1-羟己基)-6-甲基-2H-吡喃-2-酮(1)、2-(3-羟基-4-甲基苯)-丙酸(2).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新的天然产物,首次对化合物2的NMR数据进行了报道.

  • 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的研究及其在西红花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作者:何风艳;戴忠;何轶;张聿梅;鲁静

    为了解决色谱分析中西红花苷Ⅰ,Ⅱ对照品稳定性差、价格较高的问题,提出采用对照提取物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以廉价易得的栀子黄色素为原料制备西红花苷对照提取物,采用单体对照品标定其中西红花苷Ⅰ,Ⅱ的含量,并对提取物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采用对照提取物对12批西红花饮片进行分析,结果与采用单体对照品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可用于西红花饮片的质量控制,初步验证了对照提取物替代单体对照品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可行性.

  • 忍冬叶中抗氧化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张永欣;张启伟;李春;刘肃

    在抗氧化活性追踪下,采用多种柱色谱与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忍冬叶50%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与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是5-O-咖啡酰基奎宁酸(1),绿原酸(2),4-O-咖啡酰基奎宁酸(3),木犀草素-7-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木犀草苷(5),3,4-O-二咖啡酰奎宁酸(6),3,5-O-二咖啡酰奎宁酸(7),4,5-O-二咖啡酰奎宁酸(8)和木犀草素(9).通过清除DPPH能力考察了这9个化合物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化合物5>化合物9>抗坏血酸(对照)>化合物2>化合物8>化合物7>化合物6>化合物1>化合物3>化合物4;其中木犀草苷(IC50 0.018 18 g·L-1)的抗氧化活性强,其次是木犀草素(IC500.023 6 g·L-1)与绿原酸(IC50 0.035 17g·L-1),且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抗氧化活性均优于抗坏血酸(对照)(IC50 0.027 54 g·L-1).试验结果为忍冬叶抗氧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 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作者:丁邑强;熊英;周斌;邓敏芝;邓可众

    常用理气药枳壳来源于芸香科柑橘属酸橙Citrus aurantium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研究枳壳中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HW-40凝胶,ODS柱色谱,制备HPLC以及制备T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如NMR,MS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枳壳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层和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14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4个黄酮苷和10个多甲氧基黄酮,分别鉴定为(2R)和(2S)-6"-O-乙酸基洋李苷(1,2),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3)、5,7,4'-三羟基-8,3'-二甲氧基黄酮-3-O-6"-(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酯)-β-D-葡萄糖苷(4)、4'-羟基-5,6,7-三甲氧基黄酮(5)、柚皮黄素(6)、川陈皮素(7)、甜橙素(8)、5,6,7,4'-四甲氧基黄酮(9)、5,7,8,4'-四甲氧基黄酮(加)、3,5,6,7,8,3',4'-七甲氧基黄酮(11)、桔皮素(12)、5-去甲川陈皮素(13)、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3~5为首次从酸橙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枳壳 黄酮 结构鉴定
  • 深海放线菌Micrococcus sp.R21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作者:彭坤;苏瑞强;张改云;程轩轩;杨全;刘永宏;杨献文

    研究一株来源于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环境(-6 310 m)的放线菌菌株Micrococcus sp.R21的抗肿瘤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结合运用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其菌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通过核磁数据结合其他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环(4-羟基-L-脯-L-亮)二肽(1),及环(L-脯-L-甘)二肽(2),环(L-脯-L-丙)二肽(3),环(D-脯-L-亮)二肽(4),N-β-乙酰色胺酸(5),邻羟基苯甲酸(6),2-苯基乙酸(7).其中化合物1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显示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9.1 μmol · L-1),提示1可能是该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

  • 利水中药功效发挥与水通道蛋白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鹏程;赵珊;王秋红;匡海学

    近年来,水通道蛋白的发现及其研究使人们对“水”代谢的生理及病理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长期以来,对于“利水中药”的研究缺乏分子层面的靶点,难以进行深入的、定量化的研究;而水通道蛋白的发现成为诠释“利水中药”发挥其功效机制的新的靶分子.通过水通道蛋白,可以理解中药“利水”功效的内在涵义,还可以对“利水”这一作用进行量化研究.目前,众多学者已经运用水通道蛋白研究成果在中医药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通过水通道蛋白这一靶分子来探讨“利水”中药功效的发挥做一综述.

  • 黄连抗氧化作用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倩;梁晓春

    黄连为我国传统中药,现代研究发现黄连具有多种药理作用.黄连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途径对抗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同时可以抑制糖尿病多个经典病理途径的损伤,对于防治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黄连及其主要成分的抗氧化作用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促EPO生成抗脑缺血中药的研究

    作者:李许;白镇亚;张飞燕;徐晓玉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抗脑缺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有较多副作用,特别是有增加血栓的危险.近年来发现一些中药有增加内源性EPO的作用,且副作用较小.该文就促EPO生成中药在抗脑缺血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对其调控EPO可能的机制进行简单总结,为寻找潜在的新的抗脑缺血药物提供线索.

    关键词: EPO 脑缺血 中药 机制
  • 葛根素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魏述永

    葛根素为传统中药葛根及粉葛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典型的雌激素样生物学活性,在体内外试验中均表现出显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发现,葛根素可以影响Na+,K+,Ca2+跨膜转运而改善心肌细胞膜电位及心律失常,并具有抗心肌纤维化损伤、舒张血管、抗动脉钙化及粥样硬化、促血管新生、改善微血流、抗血小板凝集、降脂、抗糖尿病等作用,其机制主要为改善心肌细胞离子流动,并减轻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所引起的心血管损伤,所调控的主要靶标为PI3K/Akt,NF-κB及caspase等信号通路.

  • 铁皮石斛叶片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动态积累规律研究

    作者:刘振鹏;徐翠霞;刘京晶;斯金平;张新凤;吴令上

    该文通过揭示铁皮石斛叶片多糖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铁皮石斛叶片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苯酚-硫酸法和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测定铁皮石斛3个优良品系不同月份的叶片中多糖和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叶片多糖质量分数为4.45% ~ 12.17%,约为茎的1/4,醇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为7.45% ~29.34%,约为茎的1.5倍.铁皮石斛叶片多糖含量变化与物候期密切相关,冬季、萌芽初期和落叶期植株代谢水平降低,叶片多糖含量减少;植株生长旺盛期,叶片多糖含量较高.叶片中浸出物含量在萌芽前达到高值,促进了新芽的萌动.

  • 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香橼品种鉴别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苏静华;张超;孙磊;顾炳仁;马双成

    该文拟探讨利用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手段进行香橼品种鉴别的可行性.共有23批香橼样本,涵盖《中国药典》收载的香圆和枸橼品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集色谱图.对部分特征峰进行初步鉴别,建立共有模式,用相似度评价、二维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进行考察.结果表明由25个特征峰组成的共有模式可以有效将香圆和枸橼区分,稳定性好,并且模式识别也初步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利用绝对峰面积(APA)进行相对定量,体现出品种之间的量化差异,对今后质控所选择合适的指标提供了一定基础.

  • 铁皮石斛悬崖附生栽培技术研究

    作者:斯金平;陈梓云;刘京晶;朱玉球;蔡国见;黄柄荣;章焜一;金传高

    以铁皮石斛设施栽培投入大、药材功效不如野生等问题为导向,通过水分调控、崖壁坡度选择,研究悬崖附生铁皮石斛生长情况、农艺性状、产量、多糖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将铁皮石斛附生于85 ~ 90°悬崖表面,在生长季节喷水1 ~2 h·d-1的条件下,即使在裸露的环境中,不用基质,不施肥料也能够较好的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其形态与悬崖上野生铁皮石斛无异;多糖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设施基质栽培,并与萌蘖生理年龄密切相关,逆境有利于铁皮石斛多糖与醇溶性浸出物等功效成分的积累.

  • 基于化学分析的不同品种大黄区分研究

    作者:葛建华;刘训红;许虎;徐丹洋;白发平

    该文建立了HPLC对不同品种大黄中5种蒽醌成分以及土大黄苷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大黄中蒽醌及土大黄苷的含量差异.结果表明,大黄酸与土大黄苷是正品大黄(掌叶组)与非正品大黄(波叶组)区分的指标性成分.正品大黄中未检出土大黄苷,非正品大黄中大黄酸含量痕量.唐古特大黄大黄酸含量较高,通过比较大黄酸与大黄酚含量之间的比值可以将唐古特大黄与另2种正品大黄进行区分.波叶组大黄间土大黄苷含量相差悬殊.

  • 地形因子对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的影响与生态适宜度研究

    作者:伍奥林;李敏;张寿文;赵纪峰;刘翔;王昌华;王晓云;钟国跃

    该研究从四川、青海、甘肃、西藏、云南和陕西六省桃儿七分布较多的区域进行实地采样116份桃儿七样品,并测定鬼臼毒素含量,再利用测得的鬼臼毒素数据和桃儿七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对桃儿七进行中药区划研究.采用偏相关分析和大信息熵模型2种方法对鬼臼毒素含量和桃儿七生境适宜度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出适宜桃儿七生长的地形因子.研究结果如下:桃儿七鬼臼毒素含量与海拔相关性大(偏相关系数为-0.120),与坡度、坡向联系不大(偏相关系数-0.094,-0.039).桃儿七在海拔为2 800~3 600 m,坡向为北、东北、西北,坡度在12° ~65°的地区时,桃儿七生境适宜度较高,较适合桃儿七的野生引种和人工栽培.研究表明,桃儿七地形因子对桃儿七适生区域有一定影响,与鬼臼毒素含量影响不.该文分析结果对桃儿七区划布局和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但由于该文只是从桃儿七的地形因子对桃儿七的生境适宜度进行分析,而影响桃儿七生境适宜度和鬼臼毒素含量的生态因子较多,因此在对桃儿七资源进行实际开发与保护时,应结合其他气候、土壤因子等综合考虑.

  • 基于熔解曲线分析技术的木通类药材的分子鉴别

    作者:胡峻;詹志来;袁媛;黄璐琦;刘勇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是一种主要用于基因分型和突变扫描的分子诊断技术,在中药真伪鉴定中有着广泛应用前景.该文将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应用于木通药材的鉴别,即选择trnH-psbA通用引物,在退火温度为58℃,35个循环数的条件下,建立正品木通药材的熔解曲线模型,并筛选确定其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Mg离子浓度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在DNA质量浓度为5~125 mg·L-1、引物浓度0.4 μmol·L-1、Mg离子浓度2.0 mmol·L-1的条件下,木通药材的熔解曲线为双峰,其Tm为(81.84±0.16),(85.28 ±0.16)℃;川木通熔解曲线为单峰,其Tm为(83.22 ±0.19)℃;关木通熔解曲线为双峰,其Tm为(81.67±0.14),(84.24 ±0.10)℃.该方法可以实现简单、快速、高通量、可视化的的木通类药材的鉴定.

  • 硫酸二乙酯诱变对火木层孔菌生长特性及色素代谢物的影响

    作者:汪静;吴欣圆;马薇;陈靖;刘成;吴秀丽

    采用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诱变方法对火木层孔菌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了0.5%诱变浓度下DES诱变时间与火木层孔菌致死率的关系.对筛选的优势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液体发酵菌丝体生物量、菌丝形态、色素类次级代谢产物分泌以及次级代谢产物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差异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硫酸二乙酯诱变可改变菌丝形态但对菌丝体生长并未产生明显影响,且硫酸二乙酯诱变筛选可改善药用火木层孔菌活性成分,提高对缺氧/糖PC12神经细胞的抗氧化活性.

  • EDTA络合提取-GFAAS法测定藿香正气丸中的铝离子残留

    作者:王雪娜;冉丛聪;李青莲;杜朝辉;蒋晔

    建立了免消化处理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络合提取,结合GFAAS法测定藿香正气丸中的铝离子残留.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EDTA对样品中铝离子进行络合提取,对萃取溶剂pH,浓度,体积,微波萃取温度,时间,石墨炉升温程序进行了优化考察,并与微波消解法测定结果比较.结果表明,0.1g样品加入0.05 mol·L-1 EDTA溶液20 mL(PH 3.5),以150℃微波萃取10 min,进一步在257.4 nm检测波长及优化的石墨炉升温程序下进行GFAAS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2.37 μg·L-1,定量限为7.89 μg·L-1,精密度RSD小于2.3%,平均回收率为96.9%~ 101%.该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快速检测中成药中的铝离子残留.

  • 硫磺熏蒸的葛根横纵截面快速判别分析

    作者:吴志生;杜敏;潘晓宁;赵娜;史新元;乔延江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不同硫磺熏蒸的葛根进行鉴别研究.将葛根饮片及其硫熏饮片进行横截面与纵截面原始光谱的采集,并对原始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采用随机法划分样本集,进而比较不同预处理方法,通过对样品不同截面光谱建立判别模型,计算每个模型外部验证的识别率.采用正交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截面由于结构不同所以吸光度不同,并且对原始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当主成分数为3时累计贡献率达到99.2%,MSC+ 1D+ Savitzky-Golay预处理方法所建模型好,判别模型中横截面的50个模型,其识别率为(94.4±0.66)%,纵截面的识别率为(95.6±0.75)%,总截面为(95.3±0.65)%.3组识别率的差异并不大.对各组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差异性分析,认为横截面、纵截面及总截面建模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应用于中药材硫熏与否的快速鉴别.

    关键词: 葛根 近红外 硫熏 判别
  • Box-Behnken法优化热毒宁注射液栀子浸膏带式干燥工艺

    作者:黄道省;石伟;韩蕾;孙科;陈广波;吴建雄;徐桂红;毕宇安;王振中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热毒宁注射液中栀子浸膏的带式干燥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热毒宁注射液栀子浸膏的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选.以干燥温度、干燥时间、进料速度为自变量,以栀子苷含量为因变量,试验数据进行二项式拟合,建立栀子苷含量与各自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应用Design-Expert 8.0.6分析实验数据,预测所得佳干燥参数为干燥温度98.5℃,干燥时间89 min,进料速度99.8 r·min-1.在此条件下,栀子苷质量分数预测值为563.307 mg·g-1.采用该工艺参数进行3次验证实验,测得栀子苷平均质量分数为564.108 mg·g-1,与模型预测值接近.验证试验表明,确定的栀子浸膏的带式干燥工艺稳定可行,因此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法优化联用可以用于热毒宁栀子浸膏带式干燥工艺的优化分析.

  • 熟地黄提取物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王星星;钱俊;吴云;颜丙鹏;王振中;萧伟

    优选熟地黄提取物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以甘露三糖质量浓度为指标,考察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熟地黄的吸附流量、时间和洗脱剂的种类、用量、流量等.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的佳工艺为上样甘露三糖质量浓度161.16 ~53.72mg·g-1,吸附流量1.5 mL· min-1,吸附时间240 min,洗脱剂为纯化水,洗脱剂用量6 BV,洗脱流量1.5 BV·h-1.研究优选的工艺可以使熟地黄提取物中甘露三糖质量分数达50%以上,且中试放大效果较好.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

  • 基于肝细胞毒价检测的何首乌炮制工艺比较研究

    作者:马致洁;李晓菲;吕旸;蒋冰倩;赵艳玲;张雅铭;赵奎君;王伽伯;肖小河

    采用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评价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优选炮制工艺.以同一批生何首乌为原料,分别采用高压清蒸、高压黑豆汁蒸、常压清蒸法炮制何首乌,以正常人肝细胞(L02)为模型,细胞毒价为指标,评价不同蒸制方法、蒸制时间的何首乌炮制品肝细胞毒性,并对部分炮制品进行UPLC-MS分析.结果显示,肝细胞毒价检测方法能有效评价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毒性,不同炮制方法均可减轻何首乌的毒性,高压清蒸3h减毒效果较佳,不同炮制方法对何首乌化学成分的影响不同,3种方法炮制品与生品比较,没食子酸、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葡萄糖苷、大黄素均有明显降低,其中二苯乙烯苷含量与其毒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知,何首乌经炮制可减毒,炮制方法、时间对何首乌成分及肝毒性均有影响,且高压清蒸3h减毒效果较佳,建议进一步加强何首乌炮制减毒控制标准研究.

  • 基于25704例电子医疗病历的参附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组合方案探索研究

    作者:彭时雨;杨薇;谢雁鸣;李霖;庄严

    参附注射液为临床常用药,为了解真实世界参附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组合方案,该研究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仓库中25 704位使用参附注射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联规则对使用参附注射液患者的常用药物组合进行关联性分析,发现参附注射液临床使用过程中合并1种药物使用时,与奥美拉唑、利多因卡、呋塞米同时使用概率分别为22.19%,20.32%,19.61%;参附注射液合并2种药物使用时,使用概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咪达唑仑+奥美拉唑为11.01%、利多卡因+奥美拉唑为10.80%、丙泊酚+咪达唑仑为10.76%;参附注射液合并3种药物使用时,使用概率位于前3位分别是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为8.83%、瑞芬太尼+丙泊酚+咪达唑仑为8.77%、丙泊酚+咪达唑仑+奥美拉唑为8.77%.进一步分析得出,参附注射液+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组合可能起到降低麻醉过程中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加快麻醉后苏醒,减轻麻醉后遗效应的协同作用.参附注射液+呋塞米组合可能通过减少回心血量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及活力,起到对急性左心衰竭治疗的协同作用.参附注射液+奥美拉唑组合可能起到缩短消化道溃疡愈合时间,减少溃疡复发的协同作用;同时,在治疗溃疡性出血时可能起到防止失血性休克及休克所致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协同作用.

  • 基于真实世界喜炎平注射液治疗肺部感染的联合用药关联分析

    作者:尹秀平;谢雁鸣;支英杰;杨薇;王志飞;霍剑

    运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真实世界中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简称喜炎平)患者的联合用药规律.通过选取全国18家三级甲等医院中使用喜炎平的5 822例患者,研究其患有肺部感染患者的联合用药信息,运用Apriori算法及关联规则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喜炎平治疗肺部感染时主要联合用药有复方氨基酸、肌苷、辅酶A、三磷酸胞苷、维生素C等.喜炎平常用合并用药可分为5类:营养支持疗法(主要为维生素C、复方氨基酸)、辅酶类(辅酶A、三磷酸腺苷、肌苷)、化痰平喘类(氨溴索、多索茶碱、沙丁胺醇)、激素类(地塞米松、布地奈德)、抗生素(主要为头孢米诺).主要合并药物基本符合肺部感染用药规律.另外,喜炎平常合并用药模式:1种联合用药时为喜炎平+营养支持疗法,2种或2种以上联合用药时为喜炎平+营养支持疗法+辅酶类药;从药理作用看,喜炎平多与药理作用相似的西药联合应用,在治疗肺部感染时起到替代或补充抗生素作用,但其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还需要结合临床实际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基于HPLC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延胡索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探讨

    作者:陈东东;周萍;白钢钢;李祥;陈建伟

    中药指纹图谱是在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指导下,针对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建立客观、整体和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综述了近年来延胡索原药材、饮片(醋炙)、止痛剂型、及其不同混淆品的指纹图谱技术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延胡索指纹图谱技术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以及为延胡索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补肾通络方中马钱苷、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刘湘丹;黄攀;卢岳华;马铭;周日宝;袁林祥;彭新君

    研究灌胃补肾通络方后大鼠血浆中马钱苷、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HPLC-UV检测含量,色谱柱为Johnson spherigel C18 (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1%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 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马钱苷为235 nm,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为320 nm,进样量为10 μL.采用DAS 2.0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大鼠血浆中马钱苷、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0.369±0.042),(0.387±0.071),(0.233±0.044) mg· L-1;tmax分别为(0.226±0.022),(0.282±0.031),(0.233±0.044)h;t1/2β分别为(6.89±0.20),(10.7±0.11),(6.93±0.090)h;AUC0-∞分别为(1.91±0.36),(3.22±0.52),(1.52±0.33)mg·h·L-1;AUC0-t分别为(1.62±0.33),(2.58±0.43),(1.30±0.30) mg·h·L-1;CL分别为(20.2±4.0),(1.39±0.23),(31.7±6.9)L·h-1·kg-1.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灌胃补肾通络方后马钱苷、阿魏酸和二苯乙烯苷药动学曲线均符合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且3种成分吸收快,马钱苷和二苯乙烯苷消除速度中等,阿魏酸消除慢(但生物利用度为高),每天给药3次能维持血药浓度,适合制成普通口服制剂.

  • 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实施质量潜在风险及质量控制

    作者:李洪皎;何丽云;刘保延

    针对临床研究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研究结果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有效保障.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要求针对已上市药品的疗效、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和有效剂量等采用扩大化的临床试验进行考察,即要求在更大样本量、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中对药物进行再评价,上述情况增加了临床实施质量控制的难度.该研究结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感冒的上市后再评价”临床实施质量控制经验,以提高临床实施质量控制效率为目标,基于整体观角度综合研究目的、方案设计、临床实施过程,分析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特点和质量控制风险,针对质量影响因素设计质量控制内容、明确重点核查内容、总结临床实施质量控制注意事项.期望本研究为开展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临床单位和质量控制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黔产苗药“薄丈达”中不同极性组分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研究

    作者:杜洪志;农亨;董立莎;李家丽;刘明;何席呈;张静

    为进一步开发贵州药用植物新资源,寻找更多天然抗氧化剂,该实验以黔产苗药“薄丈达”(bod zangd dak)为原料,利用60%乙醇等为溶剂,通过提取分离得到该药材中不同极性组分,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采用DPPH自由基(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清除法评价苗药“薄丈达”中不同极性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黔产苗药“薄丈达”中不同极性组分的IC50依次为抗坏血酸(0.033 4 g· L-1)<乙酸乙酯部位(0.052 3 g· L-1)<总鞣质部位(0.054 9 g·L-1)<60%乙醇提取物部位(0.0767g· L-1)<正丁醇部位(0.110 g· L-1)<水溶性多糖部位(0.168 g· L-1)<水提取物部位(0.174 g· L-1)<萃取后水部位(0.226 g·L-1)<总多糖部位(0.645 g· L-1).研究表明黔产苗药“薄丈达”中不同极性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这为进一步寻找其活性成分和研究抗氧化活性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含HgS传统药物朱砂和佐太中汞的胃肠道溶出及吸收蓄积研究

    作者:郑植元;李岑;张明;杨红霞;耿卢婧;李林帅;杜玉枝;魏立新

    中药朱砂和藏药佐太的主要成分分别为α-HgS和β-HgS,但是关于朱砂、佐太、α-HgS和β-HgS中的汞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溶出吸收以及在器官中的分布蓄积的比较研究未见报道.该研究模拟了4种硫化汞类化合物在人体胃肠道中的溶出过程,然后测定汞溶出度,分别比较不同药物间汞溶出度差异以及不同溶液的促溶能力差异.为了探究朱砂和佐太在机体内的吸收蓄积情况,分别以其临床等效剂量灌胃小鼠,同时设置与朱砂等汞量的α-HgS和β-HgS给药组,以及与佐太等汞量的β-HgS和HgC12给药组,然后比较各组不同药物中的汞在小鼠体内吸收蓄积能力差异以及小鼠不同组织器官对汞的蓄积能力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佐太在人工胃肠液中的汞溶出度均较大,其次是β-HgS,朱砂和α-HgS也有一定的溶出.对于小鼠汞吸收蓄积实验,HgCl2吸收蓄积能力强,β-HgS其次,α-HgS略强于朱砂;不同器官对汞的蓄积能力大小依次是肾>肝>脑.该研究贴近临床实际,观察含汞药物朱砂和佐太在胃肠道中的溶出以及吸收分布蓄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也希望为含重金属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研究模式.

  •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紫花前胡”功效描述的商榷

    作者:单锋;郝近大;黄璐琦

    通过本草文献及现代研究,梳理了紫花前胡及前胡的历史应用情况,明确2种前胡的区分,并确立紫花前胡的药用归属.依据历代本草及相关医书,并结合现代研究进行分析.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Angelica decursivum在历史上长期用作当归的替代品,近代出现充作中药前胡使用的情况,尤其受日本文献观点的影响,促使了紫花前胡成为前胡正品来源,但是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中药前胡的历代来源主要为前胡属植物,以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为正品.2种前胡从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亦有着明显的区分.2010年版《中国药典》紫花前胡与前胡相同的功效描述可能无法阻止紫花前胡充作前胡应用的情况.必须进一步结合现代研究,确立紫花前胡的功效和药用归属.

中国中药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